西贡曾经是中国的吗:思考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4:23:10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1、佛教的甚深伟大体现在哪里?古今中外的名人对此是如何评价的?请举例说明。

   答:佛陀在《别解脱经》中讲过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罪恶,调伏自己的心,这即是真正的佛教。由此可见,世界上的宗教思想虽有许许多多,但为人类文明、为整个社会完全无我奉献的,才是佛教的精神。

   梁启超先生,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提出: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独善;是入世,不是厌世;是无量,不是有限。

   鲁迅先生的朋友许寿棠,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讲过: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1914年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努力研究佛学。这一年,他购买的佛书多达七八十本,其中有《释迦成道记》、《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传》、《高僧传》、《阅藏知津》等。有一次,他对许寿棠感慨地说: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61)也讲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通过阐述缘起空性的道理,间接赞叹了宣说缘起者的本师释迦佛,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间上,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人都难以开启这样的法门。

   《幸福的蓝本》里面介绍一位雷斯戴维斯(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1843-1922)博士,他是英国著名神父的儿子。最初他钻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证明相较于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后来他这个任务虽失败了,但却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通过长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让他口服心服,于是他发心将巴利文佛典翻译成英文,令数以千计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珍贵的佛法,对利益众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斗争,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上,佛的教导就像那光芒四射的太阳。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个充满原子弹、氢弹恐怖的世界更需要佛的教悔了。两千五百年前的光阴,加深了佛法的活力和真理性。让我们牢记这个不朽的教导,在佛的教导指引下,努力规范我们的言行。我们可以平静地面对原子弹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恐慌,为促进正思维和正行而略尽绵力。——贾尼赫鲁(JNehru,1889——1964)印度政治家,印度独立后第一任首相( 1950——1964)。

- 且不要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对世界所有各大宗教都进行过研究,我尚未发现它们中有任何思想在优美和包容性方面可以来超过佛的“四圣谛”的。我为自己依止佛的这一教导,规范自己的人生,法喜充满。——里斯戴维斯教授,(Rhys Davis),英国宗教学家

-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个宇宙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学家,相对论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 佛教将像日月那样永远与人类共存于这个世界上,这是因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全人类的宗教。——班达拉奈克夫人(SBandaranecke, 1916-?),斯里兰卡政治家,总理(1960-19 65 )

- 我们可心断言,佛教是唯一不带任何狂热色彩的宗教。它的目的是通过征服自我使每一个人产生一种彻底的内心改造,而不是叫人以权力、金钱来诱使他人归信自己的宗教。佛陀仅向人们展示了一条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是否实践的解脱之道。——罗克希米那兰苏教授( Lakshmi Narasu),《佛教的本质》

- 有人以为佛教是那种暗淡无光、使人抑郁的宗教。其实不然,佛教是教人以乐观向上的宗教。当我们阅读菩萨——未来佛本生故事时,我们由此知道佛是如何培养宽容和忍耐的完美品质的。这有助于我们在逆境中寻快乐,在他人的福祉上生欢喜。——戈那铁拉克(VenGnanatiloka),德国佛教学者

- 在历史上所有伟大宗教里,我最崇尚佛教。尤其是它的早期形式,因为它几乎没有宗教迫害因素的存在——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曾被审讯迫害的火光惊扰过,或被对外道屠城的浓烟熏黑过,或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佛教挥举的只有一支剑――智慧之剑-;佛教承认只有一个敌人,乃是无知,这是历史的见证,不容否认。——巴帕特教授(Bapat),《2500年佛教》

- 如果说有哪个宗教可以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诺贝尔奖获得者。

-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

- 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沈家祯博士

- 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著名学者梁启超

-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黄念祖

- 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康有为

-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著名政治家尼赫鲁

- 佛教的教义,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著名史学家韦尔思

-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近代思想家章太炎

- 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恩格斯

-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

-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鲁迅

- 二千年佛法是座宝藏,到这座深山中探宝,一定会有难以想象的收获。——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

- 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威勤博士

-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近代思想谭嗣同

- 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解的真义。——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

-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著名哲学家尼采

- 佛教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

-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 释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类心灵的第一人。——印度总统拉哈克斯坦

- 我认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果上加一层保证。——早期马克思哲学宣传者季石岑

-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陈独秀

- 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马克思

- 龙树菩萨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俄科学院立切尔巴茨基

- 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早期革命家瞿秋白

- 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顺治皇帝曾作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之赞誉。——著名书画曲剧家李叔同

- 皈依佛门,智者之事也。——民族社会党领袖君励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斗争,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上,佛的教导就像那光芒四射的太阳。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个充满原子弹、氢弹恐怖的世界更需要佛的教悔了。两千五百年前的光阴,加深了佛法的活力和真理性。让我们牢记这个不朽的教导,在佛的教导指引下,努力规范我们的言行。我们可以平静地面对原子弹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恐慌,为促进正思维和正行而略尽绵力。——贾尼赫鲁(JNehru,1889——1964)印度政治家,印度独立后第一任首相( 1950——1964)。

- 且不要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对世界所有各大宗教都进行过研究,我尚未发现它们中有任何思想在优美和包容性方面可以来超过佛的“四圣谛”的。我为自己依止佛的这一教导,规范自己的人生,法喜充满。——里斯戴维斯教授,(Rhys Davis),英国宗教学家

-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个宇宙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学家,相对论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 佛教将像日月那样永远与人类共存于这个世界上,这是因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全人类的宗教。——班达拉奈克夫人(SBandaranecke, 1916-?),斯里兰卡政治家,总理(1960-19 65 )

- 我们可心断言,佛教是唯一不带任何狂热色彩的宗教。它的目的是通过征服自我使每一个人产生一种彻底的内心改造,而不是叫人以权力、金钱来诱使他人归信自己的宗教。佛陀仅向人们展示了一条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是否实践的解脱之道。——罗克希米那兰苏教授( Lakshmi Narasu),《佛教的本质》

- 有人以为佛教是那种暗淡无光、使人抑郁的宗教。其实不然,佛教是教人以乐观向上的宗教。当我们阅读菩萨——未来佛本生故事时,我们由此知道佛是如何培养宽容和忍耐的完美品质的。这有助于我们在逆境中寻快乐,在他人的福祉上生欢喜。——戈那铁拉克(VenGnanatiloka),德国佛教学者

- 在历史上所有伟大宗教里,我最崇尚佛教。尤其是它的早期形式,因为它几乎没有宗教迫害因素的存在——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曾被审讯迫害的火光惊扰过,或被对外道屠城的浓烟熏黑过,或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佛教挥举的只有一支剑――智慧之剑-;佛教承认只有一个敌人,乃是无知,这是历史的见证,不容否认。——巴帕特教授(Bapat),《2500年佛教》

- 如果说有哪个宗教可以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诺贝尔奖获得者。

-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

- 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沈家祯博士

- 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著名学者梁启超

-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黄念祖

- 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康有为

-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著名政治家尼赫鲁

- 佛教的教义,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著名史学家韦尔思

-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近代思想家章太炎

- 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恩格斯

-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

-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鲁迅

- 二千年佛法是座宝藏,到这座深山中探宝,一定会有难以想象的收获。——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

- 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威勤博士

-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近代思想谭嗣同

- 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解的真义。——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

-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著名哲学家尼采

- 佛教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

-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 释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类心灵的第一人。——印度总统拉哈克斯坦

- 我认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果上加一层保证。——早期马克思哲学宣传者季石岑

-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陈独秀

- 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马克思

- 龙树菩萨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俄科学院立切尔巴茨基

- 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早期革命家瞿秋白

- 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顺治皇帝曾作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之赞誉。——著名书画曲剧家李叔同

- 皈依佛门,智者之事也。——民族社会党领袖君励

 

 

 

 

 

 2、佛陀的三转法轮分别讲了哪些内容?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有什么差别?了解这些对你有何帮助?

   答:一、 佛教的教义,概而言之,可分为小乘和大乘。这二者之间,主要是以发心来区别:倘若你修行全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解脱,纵然学的是大乘净土宗、密宗,这也叫做小乘法;如果你闻思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就叫做大乘佛教。

   佛教虽有不同的传承,但其源流均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而这八万四千法门归摄起来,则是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1、第一转法轮;第一转法轮讲述了四谛法门,内容主要是人无我、因果存在、轮回存在等等。2、第二转法轮;第二转法轮讲述了般若法门,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空性实际上有两种:在具执著的众生面前,暂时承许一切万法不存在,这叫做单空,或者相似的胜义谛;而抉择最究竟的法性时,一切万法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二俱、不是二俱非,远离四边八戏,这种境界叫大空性、大离戏,是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究竟意义。第二转法轮,主要揭示了万法究竟为大空,而这方面的甚深道理,是通过中观来抉择的。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出世,他通过撰著《中观根本慧论》,剖析了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之后,对《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又有佛护论师造《佛护论》、清辨论师造《般若灯论》、月称论师造《入中论》和《显句论》进行了不同解释,并由此分别形成了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3、第三转法轮;第三转法轮主要宣讲了如来藏。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楞伽经》、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都有叙述。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实际上跟第二转法轮并不相违,若欲了达这一点,必须要学习《宝性论》。学了以后你就会明白,名言中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这也是佛经中所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

    佛陀的这三转法轮,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个众生的成佛历程:第一转法轮破实有的执著;第二转法轮破实有和空的执著;第三转法轮告诉我们,当的念头都真正消失后,剩下的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言思无法描述的东西,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如来藏。

 

    二、中观应成派,是针对利根者抉择空性的一种派别,直接指出一切万法为大空,而不是单空,相当于禅宗的顿门派,直指心的本来面目。对利根者来说,因为根基与善根已经成熟,故与中观应成派的教理十分相应,一下子就能契入这种境界。

    而中观自续派,是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名言中存在、胜义中是单空,然后再进一步将层次提高,慢慢趋入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汇为一体。这相当于禅宗的渐门派。

    在汉地,禅宗学修的几部经典,主要是《般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与第二转法轮的法脉比较相近。而在藏传佛教中,修持第二转法轮教义的,也有断法派、中观派等。

    三、学习佛法务必要依止善知识。而这位善知识,对佛法要有真实的修行,最好是已经开悟了,即使没有这种境界,理论上也要讲得过去,对佛教的教理多多少少曾串习过。这样的善知识给你开导之后,你自己再去思维、再去学习,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3、佛教眼中的宏观世界、微观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与科学发现的有何异同?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1、从宏观世界而言,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成住坏空有着详细的描述。尤其是《时轮金刚》、《俱舍论》所揭示的道理,在天文学中也得到了一一印证。拿天文历算来说,藏传佛教中有非常简单的公式,两三个人在黑板上写写算算,就能把一整年的日历算出来,包括出现几次日食、月食,时间具体是几月几日几点几分,全部都标得清清楚楚,不需要借助任何天文仪器。这种《时轮金刚》的历算方法,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而是很早以前就推广于藏地。

    2、从微观世界看,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也开示了深浅不同程度的教言:

    一、有部:认为外在的一切万法不存在,而是由无分微尘组成。他们抉择到最后时,必须要承许无分微尘存在,认为它是组成粗大物质的基础,就像物理学中的原子、夸克一样。而观察心识时,认为粗大的心识皆由最微小的无分刹那组成。这种无分刹那不可分割,且实有存在。

    二、经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基本上与有部一致。也认为粗大的物质或心识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由许多无分微尘或无分刹那组成,这两种极微都是实有。

    三、唯识宗:对组成心识的无分刹那并未破斥,但对组成外境的无分微尘进行了否定。认为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不存在,实际上都是内心的现象。

    四、中观自续派或中观应成派:不仅外境不存在,而且自明自知的内心,本体也是一无所有。也就是说,不管外境还是内心,统统抉择为空性。不过,一切万法虽然是空性,但空性中却可以产生一切,正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这就是中观宗的最高理论。可见,这个世界的真相十分奇妙,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世间诸所有,无不皆稀有。

 

  已记录 

 历代高僧大德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成解脱自性之功力。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

 世间禅定仅仅压制,出世间禅定是一种解脱。

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普巴扎西仁波切

《前行广释》第84课共修思考题如下:

325、不共加行为什么称为“不共”?藏传佛教各派的不共加行都一样吗?请具体分析。
  答:1、所谓的“不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与小乘不共。小乘经论中只讲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过患的观修,却没有提及为一切众生而皈依、发心、积资净障、修往生法等大乘不共修法。
   二、与汉传、南传佛教不共。只有在藏传佛教的教言中,才着重强调了修持不共加行。
   三、与藏地格鲁、萨迦、噶举、觉囊等派不共。各大教派的加行虽然大体上相同,但各自传承上师的教言、特法有所差别,本次所讲修法是宁玛派独有的窍诀,所以称之为不共。

   2、 藏传各派的不共加行
   不共加行的具体修法,藏传佛教各派说法不一。比如,萨迦派、噶举派强调修四加行,即皈依、顶礼、百字明、供曼茶罗,没有提到发心、上师瑜伽;格鲁派强调九加行,前五项与宁玛派的不共加行一样,此外还要加上金刚空行火供、三昧耶金刚、做小佛像、供水;还有些教派强调六加行……尽管各派分法不同,但大致修行并无二致。

   在宁玛派中,按照宁提大圆满前行的观点,上师瑜伽若不与顶礼合修,而是单独计算的话,可以说是六加行,即皈依十万、顶礼十万、发心十万、百字明十万、供曼茶十万、上师瑜伽一千万莲师心咒;如果与顶礼合修,则算是五加行。

   其实不管哪个教派,加行修法都基本一样,只有小部分不同。例如,皈依都是为一切众生皈依三宝;发心都是为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而发心;积资净障、上师瑜伽也基本上相同,只不过所观想的传承祖师、皈依境以及祈祷文,各大教派有所差异;还有供曼茶罗,也有五堆、七堆、三十七堆等不同窍诀。

326、修不共加行的过程中,什么是最关键的?你能尽量做到吗?今后有何打算?
  答:1、无论修哪个教派的不共加行,只有当心获得一种证量或达到一个定量,才可以说圆满了加行。否则,光是完成一个数量,自心却没有得到任何调伏,那还算不上是“圆满”。因此,从现在开始,在修不共加行时,我一定要特别特别认真。
   2、这次的不共加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同时要从质量上完成。若实在不能保证质量,也应按照传承祖师的要求,尽量圆满规定的数量。

 327、若要开启皈依之门,前提必须具备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1、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阿底峡尊者曾讲过:外道和内道之间的差

别,不是用其他行为、装束、教理来区分,是要用皈依来辨别。而若要开启皈依之门,

必须依赖于信心。因此,在皈依之初,我们生起稳固的信心非常重要。 没有信心的话,尽管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你也不可能得到利益;而一旦有了信心,这些自然就可以获得,所以信心是一切的根本。诚如《入行论》所言:“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心地观经》也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
   2、我们作为佛教徒,信心就更加重要了。看有些在家人或出家人,表情、言行举止中经常对上师三宝,流露出纯正的信心,这样的话,不可思议的无形加持自会融入心田。反之,倘若对上师三宝没有一点恭敬心、欢喜心或信心,那么上师三宝再有功德,对自己也没有丝毫利益。就像一个被盖住的器皿,天上月亮的影子是无法显现在里面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阻塞信心之门。

328、信心分为哪三种?各自的定义、表现是什么?最殊胜的信心是哪一种?你拥有什么样的信心?
  答: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1)清净信:当你步入陈设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2)欲乐信:
   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自然生起恐惧心,渴望从中解脱;当听到善趣、净土与解脱的安乐,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态;当听到善法的功德,就生起想要修行的念头;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便立即下决心想要断除。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欲乐信的境界比清净信有所提升,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感性,而是包含了理性的成分在内。
   (3)胜解信:
   通过一定的闻思,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后,我们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不管发生任何事,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可依赖、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这种信心最为难得,是从骨髓里生起的信心,而不是仅留在表皮上的。胜解信会让你对三宝产生完全的信赖:“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不管是苦是乐,我一切的一切全部交付于您,除了您以外,我没有其他的皈依处。”这就好比一个孤儿,找到全心帮助自己的人后,会把一切诚心托付给他。
 329、世人遇到危难时,通常都会皈依什么?请举例说明。我们作为佛教徒,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怎么做?
   答:1、世人在遇到危难时,要么皈依人,要么皈依非人,要么皈依山川等,但这都不是究竟的皈依。究竟的皈依唯有三宝,《得无垢女经》中也说:“更无异归依,能救护众生,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护。”所以,大家应经常忆念三宝,知道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救护我们。若时时刻刻具足这种心态,这才是真实的皈依。
   2、《法句譬喻经》中讲过一个公案:有个尊崇外道的国家,三年连一滴雨都没有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心急如焚的国王召来国内所有婆罗门,请他们向天神请示:何以降下如此大灾?这些婆罗门观察之后,说要作广大祭祀,让国王准备二十车的柴火、酥酪、蜜、膏、油、花、香、幡盖、金、银及祭祀器具,同时选出七个人,准备以火化的方式派他们到天界去,询问梵天旱灾的原因。
   这七人接受完祝祷仪式后,便在大家的簇拥下,登上柴堆顶端,旁人则从下燃起熊熊火焰。当炽热的火苗渐渐窜升,这七人被烈火焚烧得苦不堪言,在向周围求救未果的情况下,他们绝望地喊道:“在三界之中,有谁能解除我们的痛苦,我们就从内心皈依他!”
   祈求之后,佛陀闻声救苦、当下现前,并在虚空中说了几个偈颂:“或多自归,山川树神,厝 立图像,祷祠求福。自归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来,度汝众苦……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意即皈依山川、树神,为其设立画像,祈祷福祉护佑自己,并不是最吉祥、最无上的皈依,因为这些不能解除你的痛苦。只有皈依三宝,才是最吉祥、最无上的,只有这种皈依,才能救度你的一切苦难。   这七人接受完祝祷仪式后,便在大家的簇拥下,登上柴堆顶端,旁人则从下燃起熊熊火焰。当炽热的火苗渐渐窜升,这七人被烈火焚烧得苦不堪言,在向周围求救未果的情况下,他们绝望地喊道:“在三界之中,有谁能解除我们的痛苦,我们就从内心皈依他!”
   祈求之后,佛陀闻声救苦、当下现前,并在虚空中说了几个偈颂:“或多自归,山川树神,厝 立图像,祷祠求福。自归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来,度汝众苦……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意即皈依山川、树神,为其设立画像,祈祷福祉护佑自己,并不是最吉祥、最无上的皈依,因为这些不能解除你的痛苦。只有皈依三宝,才是最吉祥、最无上的,只有这种皈依,才能救度你的一切苦难。
   讲完以后,火焰全部熄灭,七个人都得救了。目睹这一景象,所有婆罗门皆追随佛陀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国王、大臣及百姓也都皈依佛陀,信奉佛法。不久,天空降下大雨,解除了长久以来的旱灾。

85ke

330、有些人在圣地依止善知识多年,结果行为却极其恶劣,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此应当如何解决?
   答:1、具足上品的信心和恭敬心,就可以得到上品的加持;信心和恭敬心若不具足,则得不到点滴加持。假如自己没有信心,即使遇到真佛摄受,也不会有什么收益。在这个世间上,再没有比佛陀更了不起的成就者了。善星比丘和世尊的弟弟提婆达多,亲自在佛陀面前听受了很长时间的教言,但也未被调化,原因就是没有信心。

 2、佛陀在《如来兴显经》中也说:“如日照天下,生盲不能见……众生失本净,不信如来慧。”意思是,虽有太阳照耀整个天下,但生盲根本见不到,同样,如来的智慧虽至高无上,但具有邪见而失掉清净心的人,对此根本不会相信,这种人不管出家或学佛多少年,都不一定有什么成就。
   一个人学佛、听经的时间再长,但始终没有信心的话,也不见得有多大收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法油子”。所以,佛教徒最需要的就是信心,这种信心最好是不退转的信心。即使这对一般人来讲很难生起,至少也应具足清净信或欲乐信。否则,连这些都没有的话,入佛门的基本条件就丧失了。因此,无论是谁,都要具有一颗真诚的信心与恭敬心。若能如此,只要你虔诚祈祷,佛陀便会降临并赐予加持。

 

331、为什么说只要有了信心,就可以得到一切加持?倘若你修行后,没有得到任何验相,这是因为佛菩萨不慈悲吗?请说明理由。
   答:1、不管是哪一位本尊、哪一位佛陀,对众生的悲心都无有亲疏,一视同仁,只要时时祈祷,他永远会对你不离不弃,一直赐予灌顶加持。如颂云:“何人诚作意,能仁现彼前,赐灌顶加持。”同样,上师的身、语、意、功德、事业,也没有一个不遍及的地方,若能经常观想祈祷,定然会得到无欺的加持。
   藏文中有一部《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其中就说:“如其虚空广大故,佛身广大亦复然;由身广大量无边,光明广大亦如是;由其光明广大故,语密广大亦复然;语密广大量无边,心密广大亦如是。”意思是什么呢?犹如虚空般广大而无处不遍,佛陀的身体也是如此;犹如佛陀的身体般广大覆盖一切,佛陀的金刚语也是如此;犹如佛语般无有边际,佛陀的意密智慧也是如此;犹如佛的智慧广大无边,佛陀的功德事业之光也是如此。
   2、在任何一个地方,佛陀都无不遍及,屋子里、火车上、飞机上、公共汽车上……都遍满了佛身乃至佛的事业和功德。只要你虔诚祈祷,就像水器清净会映现月影一样,佛的加持自然而然也会现前。
因此,能否获得加持,关键在自己有没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佛陀的加持再大,也不一定对你有利;而一旦有了信心,即使大海离开了波浪,佛陀对所化者的济拔和度化,永远也不会消失、不会过期。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云:“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
   3、莲花生大士当年前往罗刹国时,藏地的善男善女曾恳求他留在雪域,始终赐予灌顶加持。莲师回答:“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意即其实我并没有去往别的地方,我已获得长寿持明果位,永远也不会死亡,只要你们以信心祈祷,我会在每个人面前各现一尊莲师。
   昔日无著菩萨修了12年的大悲心,才见到了弥勒菩萨。他见菩萨的第一句就是抱怨:“您的悲心实在微弱,我祈祷了那么长时间,您也迟迟不现前。”弥勒菩萨告诉他:“并不是我不现前,实际上我与你从未分离过,只因为你被业力所蔽,自己看不见我而已。”
    因此,我们祈祷诸佛菩萨时,要坚信他们就在面前。倘若没有这种信心,只是将其当作世间鬼神,祈祷不见效果就退失信心,绝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假如你能具有不退的胜解信,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得到佛菩萨的悲悯,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自己有胜解信,老妇依靠狗牙得成佛”。

 

332、这节课所引用的几则公案,哪个对你的触动最大?你心态上有何改变?
   答:1、老妇依狗牙而成佛的故事;
   由此可见,信心是最关键的因素。即使对方不是功德所依,但只要你生起真正的信心,对方自然也就成了有功德者、具加持者。所以,信心在佛法中非常非常重要。
   印光大师在《增广文钞》中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这与华智仁波切的意思完全一致,即恭敬心和信心越大,消除业障、增慧增福的能力就越大;但若一点恭敬心和信心都没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则很难融入自心。
   2、渔夫们依信心而得度的故事;
   人的信心很关键。如果没有信心,几块钱的佛像,十五年一直带在身上,是绝对不可能的。而有了信心的话,在修行过程中,依靠这尊佛像,他一定遣除了很多障碍,得过很多不共的加持。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纯洁的信心。
   3、觉沃奔与觉沃佛的故事;
  具足信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得到佛菩萨的感应。
   4、孤儿与绿度母石像的故事;
  倘若我们因此对三宝产生信心、恭敬心,也一定会获得相应的加持和功德。

 

333、若想明心见性、证悟实相,唯一的途径是什么?如果这样承许,那其他修行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对此你如何解释?
   答:要证悟空性、大圆满等胜义谛实相,也是唯一依赖于信心。《入中论》中讲过,对空性法门有信心的人,才能成为真实的法器。佛在经中也说:“舍利子,胜义谛唯以信心才能证悟。”倘若我们依靠自己的不共信心,以及上师三宝的殊胜加持,这种因缘一旦聚合,自然就会生起真实的证悟。只有证悟了实相,才能真正对上师三宝深信不疑,并生起与众不同的不退信心。由此可见,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

86

334、皈依具体分哪三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大士道的皈依?你现在是哪种皈依?
  答:1、皈依分小、中、大三种。
  小士道皈依:畏惧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希求天界、人间的善趣安乐,为了得到快乐、避免痛苦而皈依三宝。
  中士道皈依:通过闻思修行,认识到无论生在轮回的善趣、恶趣,都不离痛苦的本性,三界之中无有快乐,犹如不净室中没有妙香。为了摆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三宝。
  大士道皈依:见沉溺在无边轮回大苦海中的所有众生,遭受无法想象的深重苦难,故不能只想自己一人解脱,要将他们安置于无上佛果而皈依三宝——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皈依。
  2、(1)不管是哪一种皈依,功德都非常大,诚如《本事经》所言:“最胜有三种,所谓佛法僧,依生净信心,能见最胜法。”意思是说,最殊胜的是佛法僧三宝,若能对此生起清净的信心,就能现见无与伦比的甚深之法。所以,皈依三宝是最荣幸的事情。
   (2)在这三种发心中,最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皈依,不能只求下辈子的人天安乐,或者只想自己独自解脱。《华严经》亦云:“除灭一切诸心毒,思惟修习最上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因为善趣的人天安乐,暂时看似快乐,实际上也超不出痛苦的范畴,有朝一日善趣乐果耗尽后,又会再度堕入恶趣。
可见,无论做任何善事都不能追求瞬间的善趣安乐,或者独自一人得到寂静的声闻缘觉果位。如果是这种发心,不去饶益无始以来曾当过父母、现今沉沦在轮回苦海中的无边众生,那是不合情理。所以,我们理当修行无量福德的大士道皈依,为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而皈依三宝。

 

 

已记录

 

335、修持皈依的方法,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说明。
  答:(1)共同乘皈依法:以诚信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众为修道助伴的方式来皈依。这是显宗的皈依。这是共同乘的皈依三宝。
  (2)不共同密乘皈依法:通过三门供养上师、依止本尊、空行为助伴的方式而皈依。
    皈依时要以三门供养上师,因为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依止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本尊,因为本尊是一切悉地的根本;要以空行为助伴,因为空行是一切事业的根本。上师、本尊、空行称为三根本,以此对境而作皈依,就是不共密乘的皈依。
   (3)殊胜方便之金刚藏皈依法:依靠脉清净显现化身、风清净显现报身、明点清净显现法身的捷径来皈依。
   《前行备忘录》中讲了,处所的脉清净,为僧宝和化身;动摇的风清净,为法宝和报身;庄严的明点清净,为佛宝和法身。以这三者为皈依对境,就是金刚藏的皈依方法。
   (4)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皈依境圣众相续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无二无别大智慧,为了使自己也能生起来,反复修持、决定,依靠这样的方式而皈依。其中,本体空性即佛宝和法身,自性光明是法宝和报身;大悲周遍是僧宝和化身。莲花生大士在《空行心滴》中,也以不共的窍诀阐述过。

 

 

 

 

336、修持皈依时,应该念什么样的偈颂?怎么样明观皈依境?从自身而言,皈依时应如何观想并发心?
    答:1、修持皈依时,应该念诵皈依偈颂。可以是龙钦心滴派的“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本体自性大悲坛城中,直至菩提果间永皈依。”,也可以是《开显解脱道》的“那葵内色那卡刚瓦耶,喇嘛耶丹堪竹措南当,桑吉秋当帕波给登拉,达当桌折给贝嘉色切”,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念。
    2、明观皈依境,修持真实皈依。观想的时候,如果有能力,就一步一步全部观想;实在不行的话,就想:“我前面有一棵五枝菩提树,树上有三宝总集的莲花生大士,还有佛宝、法宝、僧宝。”这样简单地观想也可以。
   具体来说,先将自己的住处观想成珍宝组成的清净刹土,美妙悦意,平坦光滑犹如镜面,无有凹凸不平的山岗、洼地。然后在自己正前方,观想一棵具有五枝的如意树,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极其圆满,蔓及各方,遍布东南西北整个虚空界,枝叶全部是由各种珍宝铃、璎珞装点。这在唐卡和一些图片上都有,大家观不起来就好好看,之后再分别观想五方树枝上的境相。
   中央的树枝:根本上师。观想本体为三世诸佛总集的根本上师,形象是莲花生大士。
   上方的树枝:传承上师。观想莲师的头顶上,诸位传承上师以重楼式安坐。
   前方的树枝:三世诸佛。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周围,由贤劫1002尊佛等十方三世诸佛所围绕。他们全部是殊胜化身梵净行的装束,头有顶髻、足有轮宝等具足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双足金刚跏趺坐,身色有白、黄、红、绿、蓝,身体放射出不可思议的光芒。这是观想佛宝。
   右方的树枝:大乘僧众。以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这三位怙主为首的八大随行佛子 ,由大乘圣者僧众围绕。他们的身色也有白、黄、红、绿、蓝,以十三种圆满报身装饰庄严,双足以平等式站立。
   左方的树枝:小乘僧众。舍利子、目犍连声闻二圣,由声闻缘觉圣者僧众围绕,身色洁白,身著三法衣,手持锡杖与钵盂,双足站立。以上左右两方的树枝代表僧宝,即是皈依中的皈依僧。
   后方的树枝:法宝经函。法宝经函层层叠叠,金光闪闪的格架中央最上方,陈列着640万颂大圆满续部。所有函头的标签 都对向自己,经函光芒四射,自然发出“阿勒、嘎勒 ”的自声。
   树枝的空隙:男女护法。这些树枝的所有空隙中间,有智慧护法神、业成护法神。其中,男相护法神面部一律朝外,成办和保护修持菩提正法、遣除违缘与障碍、禁止外部障碍进入内部的事业;女相护法神面部向内,成办内在成就不散失于外的事业。这些护法神,正如《大幻化网》所说,不管是业成也好、智慧成也好,全部是佛陀的自现,具有智、悲、力的无量功德,对我们十分慈爱。
   总之,所有护法神、本尊、空行都是主尊的显现,皈依时一定要这样观想,把他们全部观成引导众生的大导师,跟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没有任何差别。
   3、修皈依时,从自身而言,应当如何观修呢?把今生的父亲观想在右侧,母亲观想在左侧,前面是以憎恨自己的敌人、加害自己的魔障为首的三界众生,他们就像大地上规模盛大聚会的人们一样,聚集在一起。假如你没有关系不好的人,把六道众生观在前面就可以了,然后,你和这些人一起面向皈依境,双手合掌,三门毕恭毕敬——身恭敬顶礼膜拜,语恭敬念诵皈依偈,意恭敬心里默念。默念什么呢?“从现在起,我无论是上升还是下堕、是苦是乐、是好是坏、是病是痛,除了上师三宝您以外,我没有其他依靠、救护、怙主、友军、希求处与皈依处。”以这样特别虔诚的心,在上师三宝等皈依境面前,发誓“从今以后我的一切都拜托您了”。

 

 

 

 

337、在修皈依时,什么是最重要的?你是怎么做的?
   答:1、上师如意宝讲过,一般而言,五十万加行最好以闭关方式修,这样没有什么散乱,每天处于寂静的状态中。尤其是,若能在每座当中,开头发菩提心,中间在前面放张皈依境的唐卡,作些供养,然后一心一意地念诵仪轨,最后作个回向,每次都以三殊胜来摄持,加行肯定修得很圆满。
   2、一定要把十万遍完成,这是我们宁玛巴传承上师始终强调的,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传承上师也特别重视。希望这次好好修,不仅要在数量上完成,质量上也应尽量过关。若想质量过关,华智仁波切说了,最好是以“闭关”的形式观修。

 

 

 

 

337、在修皈依时,什么是最重要的?你是怎么做的?
念皈依偈的时候,心里应该怎么想,才是最关键的。首先,你要皈依的话,就应把身体、寿命等一切,全部托付给佛陀等三宝。若能如此,《经律异相》中说:“诸有归命佛,不趣三恶道,受福天人间,后逮涅槃界。”
其次,要明确皈依的目的,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不是为了求身体健康,或是为了可以听密法,看别人念完了自己还没有,就拼命念求个数量。所以,我们这次修十万皈依,应该反反复复地想:“我皈依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

 

 

 

 

 

《前行广释》第87课共修思考题

338、在观修皈依时,为什么将怨敌、魔障观在父母的前面?为什么说从修行方面而言,他们甚至比父母恩德更大?
   答:1、作为已进入大乘的修行人,我们理当对一切众生平等地修慈悲心与菩提心。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也好、得果后也罢,对罗睺罗与提婆达多都平等看待、一视同仁,并没有因为一个常常诽谤自己,就对他不满;一个是自己亲生儿子,就对他极其慈爱、另眼相看。同样,我们也应当像佛陀那样,平等地修慈悲菩提心,即使原来对某人有嗔心、有偏见,也要消除这种耽著。
   尤其是为了圆满广大的福德资粮,避免失毁以前的一切善根,完全有必要将修安忍放在首位。否则,以一念的嗔恨心,就能摧毁千百劫中所积累的布施、持戒等善根。
    2、《入行论》云:“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也就是说,只有依靠怨敌、魔障对自己进行损害,我们才能修成难行的忍辱。故对菩萨来讲,安忍的对境就像如意宝出现在穷人家里一样,非常难得,由于他可助自己圆满菩提行,我们一定要对怨敌生喜。诚如《入行论》所言:“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3、倘若你好好加以观察,就不难发现,仇人、魔障并不那么让人恨之入骨,从修行方面而言,他们甚至比父母的恩德更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父母教给我们的,是成办现世利益的一切欺诳手段,从小就灌输怎么样杀生、怎么样谈朋友等教育,让我们不断串习贪嗔痴为主的各种行为,使后世无法从恶趣的深渊中解脱。从这一点来说,父母的恩德并不是很大。
    先拿怨敌来说,他对我们制造违缘、妨碍修行,成了我们修安忍的对境。并且通过巧取豪夺等方式,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斩断或远离长久以来无法摆脱的轮回缚索——一切痛苦来源之财产、受用等,所以对我们恩德极大。
    魔障也是我们修忍辱的对境,它使我们身体不好、心情不好,遭受百般折磨。但依靠这种折磨,可以清净自己往昔的许多罪业。例如藏地的吉祥比丘尼,就是因为遭受龙魔的侵害而修持观音法,最后获得了殊胜成就。
    怨敌和魔障作为我们值遇正法之因,可以说是恩德深厚。如果没有他们,很多人都会沉溺在世间八法的苦海中,不会有解脱的因缘。

339、通过学习无垢光尊者的那个偈颂,你明白了哪些道理?平时应该怎么样用上?请举例说明。
    答:1、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曾在《窍诀宝藏论》中也揭示过。
    1)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脱道害者恩德大。正因为遭受别人的危害,我们才有幸遇到正法,得到解脱。所以,害我们的人恩德非常大。
    2)厌离痛苦令己遇正法,获得永乐痛苦恩德大。 有人因为家人死了等痛苦,从而遇到正法,得到永久的安乐。所以,这种痛苦的恩德很大。
    3)非人作害令己遇正法,获得无畏鬼魔恩德大。因为非人对你进行作害,结果令你遇到正法,最终获得无死无畏的果位。所以,鬼魔的恩德也非常大。
    4)人等嗔恨令己遇正法,获得利乐嗔者恩德大。别人嗔恨你,令你遇到正法,获得了利乐。所以,嗔者的恩德非常大。
    5)猛烈恶缘令己遇正法,获无变道恶缘恩德大。遇到病痛、逆境等猛烈的恶缘,亦可令自己值遇正法,成就无边大乐的圣果。所以,这些恶缘的恩德非常大。
   6)他人劝告令己遇正法,获精华义劝者恩德大。别人劝你皈依、学佛,以此使你遇到了正法,获得无上的精华义。所以,劝你的这个人恩德很大。
    7)平等报恩善根回向彼。因此,不管是恩重如山的父母,还是这些害自己的怨敌、非人,我们都要平等地报恩,把善根回向给他们。
    2、华智仁波切讲了将怨敌、魔障观想在前面的原因。他们不仅今生对我们恩德很大,而且也是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原来你把他们观在前面,可能心里有点不舒服,现在就可以想通了。

340、修皈依的话,是不是完成数量就可以了?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做到随时随地不离皈依?
   答:1、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不离正知正念而观想皈依境的尊众。不管到哪里去,在行走的时候,可将皈依境观在自己右肩的虚空中,作为转绕的对境。
   安坐的时候,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作为祈祷的对境。以前很多上师就是如此,无论坐在哪里,都观想传承上师和莲花生大士为主的皈依境,就在自己的头顶上,并念喇嘛钦来作祈祷。
   享用饮食的时候,将其观想在自己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现在好多人做得还可以,吃饭时不忘供养三宝。这一点,《前行备忘录》中曾一再强调,我也要求学会的人在吃饭之前,最好能先念供养偈:
   敦巴拉美桑吉仁波切     无上本师即佛宝
   秀巴拉美丹秋仁波切     无上救护即法宝
   珍巴拉美根登仁波切     无上引导即僧宝
   嘉内滚秋森拉秋巴波日    供养皈处三宝尊
   如果你祈祷的话,就把最后一句的秋巴波日改成所瓦德,并将三宝观在自己头顶上,这样就可以了。
睡觉的时候,观想皈依境在自己的心间,或者在头顶的枕头旁边,所有的三宝圣尊以慈悲关照着自己,以此作为迷乱梦境隐没于光明境界的要诀。
   总之,一切威仪中,要处在明观皈依境尊众的境界中。其实,你别的不会修也不要紧,若能在行住坐卧中经常不离三宝,这就是非常好的修行人。而且你这样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属于上等皈依。所以,我们应以坚定不不移的信解,诚心诚意依止三宝,坚持不懈地修行皈依。

   2
、有些人修皈依不能持之以恒,修加行的话,一两个月中念念皈依偈,数量完成后就再也不修了,这种做法是不行的。真正好的修行人,终身都会把它当成自己的功课,日积月累不断地修持,这样才对自己有利。
   希望道友能终身把皈依作为最主要的修行,而不是为了完成五加行,为了听一部密法。若能以这样的信念圆满一生,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340、修皈依的话,是不是完成数量就可以了,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做到随时随地不离皈依?
答:不是,因为
1)   皈依是内外道的分水岭,只有真正皈依后,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2)   皈依是往后修行的基础,只有修好皈依,后面修行境界,包括大圆满的境界,才能顺利生起。
3)   皈依修法本身包含了对上师三宝的虔诚信心、亲怨的平等慈悲心、对待违缘和道障的感恩心、修安忍,是获得上师三宝加持、把生活中顺逆境遇转为道用、增上菩提的非常殊胜的修法。

真正好的修行人,终身都会把它作为自己的修行功课,日积月累不断地进行修持,只有这样,这样才对自己有利。
从大恩上师仁波切接触这个法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知道它的重要性,只要想的起来,行住坐卧都在观。德巴堪布再三要求,法王如意宝常常叮咛:作为佛教徒,应当在行住坐卧中,时时刻刻不离皈依境。
终身把皈依作为最主要的修行,而不是为了修五加行,为了学一部秘法,若能以这样的信念圆满一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随时随地不离皈依:
1)   行走时,把皈依境观在右肩,作为转绕的对境;
2)   安坐时,把皈依境观在头顶,作为祈祷的对境;
3)   饮食时,把皈依境观在喉间,作为供养献新的对境;
4)   睡觉时,把皈依境观在心间或枕头边,依次作为迷乱梦境隐没于光明境界的要诀;
5)   穿新衣时,把新衣先进行供养,再观想上师三宝赐给自己
6)   把平时所遇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供养上师三宝。
7)   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看作是上师三宝的化现,是上师三宝的加持。

关键是心!心到,才能时时、处处、念念到!不是做事,是修心!心为根本!

 

 

已记录

 

 

 

 

 341、皈依是不是拿到皈依证就行了,还需要守持什么戒律吗?请具体阐述皈依之后的三种所断,了解这些有何必要?
   答:皈依以后,就应该有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后须守九条戒律,即三种所断、三种所修、三种同分。
   下面先讲讲必须要断除的三种戒律:
   一、皈依佛之后,不能再顶礼世间天神,也就是说,不能把那些还没摆脱轮回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上帝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间大力鬼神,作为后世的皈依处,对他们顶礼、供养等。
   二、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尽己所能防微杜渐,努力做到连梦中也不损害众生。
我们常说“远离恶友佛子行”,对上师、佛法不恭敬的人,跟他交往久了以后,自己的善根就会全部毁坏,故《涅槃经》中云:“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皈依僧众之后,不要与外道交往,这样的皈依,可令你获得无所畏惧的境界。其他佛经也说:“若尊重三宝,当得三菩提,远离三种见,则不生诸苦。”倘若尊重、恭敬三宝,就能证得三种菩提,远离障碍解脱的三种邪见,断绝一切痛苦的产生。
    三、皈依僧之后,不可与外道为友,也就是不能与不信仰佛教及导师佛陀的外道交往。
    我们常说“远离恶友佛子行”,对上师、佛法不恭敬的人,跟他交往久了以后,自己的善根就会全部毁坏,故《涅槃经》中云:“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皈依僧众之后,不要与外道交往,这样的皈依,可令你获得无所畏惧的境界。其他佛经也说:“若尊重三宝,当得三菩提,远离三种见,则不生诸苦。”倘若尊重、恭敬三宝,就能证得三种菩提,远离障碍解脱的三种邪见,断绝一切痛苦的产生。
   所修,就是皈依三宝后应该做的。它也有三条:(第88课内容)
   一、皈依佛以后,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对它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二、皈依法后,不要说对显宗的《大藏经》、论著,密宗的续部、经典要有恭敬心,甚至是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句,也要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
   三、皈依僧以后,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的红黄补丁以上,也应当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恭敬敬顶戴供养,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三种同分:
  一、对为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不管他的身相如何、地位怎么样,我们都应把他看作真正的佛宝。甚至连其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
 
  二、对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都应当作真正法宝想。如果你天天吹毛求疵,觉得上师讲的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绝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当依教奉行,对上师要有恭敬心,对上师的教言要有欢喜心,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另外,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也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Re: 《前行广释》第88课共修思考题/同修道友思考题答案专帖

回复 #1 : 十一月 24, 2011, 12:06:18 上午

 


342、皈依后有哪三种所修、三种同分?请具体说明。哪些戒条你曾犯过?倘若你周围有佛教徒不明此理,你打算怎样做?
    答:一、所修,就是皈依三宝后应该做的。它有三条:
   1、皈依佛以后,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对它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在末法时代,佛陀会显现为佛像来度化众生,要把这看作是真正的佛陀,对它生起欢喜心、恭敬心。
   2、皈依法后,不要说对显宗的《大藏经》、论著,密宗的续部、经典要有恭敬心,甚至是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句,也要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
   佛陀曾在经中说:末法浊世时,我会以文字相来利益众生。因此,我们不仅要恭敬佛经论典的文字,从广义上讲,世间的杂志报纸由于能指导人们取舍,也应该值得恭敬。
   3、皈依僧以后,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的红黄补丁以上,应当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恭敬敬顶戴供养,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有关经典中说,出家人的红黄僧衣,实际上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成佛时的装束,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会恭敬顶戴。
  二、三种同分:
   1、对为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不管他的身相如何、地位怎么样,我们都应把他看作真正的佛宝。甚至连其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
   汉地有一部经典《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里面就说:“当于阿阇梨,起大信重心,其阿阇梨者,诸佛等无异。”所以,我们对上师像佛陀那样承侍恭敬,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没有这样,则得不到佛法的悉地和加持。
   2、对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都应当作真正法宝想。如果你天天吹毛求疵,觉得上师讲的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绝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当依教奉行,对上师要有恭敬心,对上师的教言要有欢喜心,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3、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也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上师若是真正的善知识,就必须要以恭敬心来依止。尤其在密宗金刚乘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我们务必要清楚地认识到,上师的身为僧众,他代表了十方诸佛,在末法众生面前示现为善知识的形象;语为妙法,以讲辩著的方法,为众生开示取舍,广转法轮;意为佛陀,他已证得一切万法的实相,跟佛陀的密意无二无别。故上师是三宝总集的本体,对于上师的所作所为,我们都要看作是正确的、善妙的,诚信不疑地精进依止,时时刻刻虔诚祈祷。

 

 

 

 

343、如何理解在生活中不管是苦是乐,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请举例分析。
  答:1、《福盖正行所集经》亦云:若佛不兴世,三界何有乐?由佛出现故,我等获安乐。佛陀出世,不仅能开示正法,引导我们懂得取舍,获得解脱的安乐。甚至在夏天特别热时,吹来一丝凉风;冬天特别寒冷时,出现一缕阳光,也都是佛陀的加持。到了末法五百年的形象期时,释迦牟尼佛的度生事业在娑婆世界已经圆满,此时人们很难获得佛陀的加持。但不管怎么样,世间上的一分快乐、一分开心、一分祥和,全部是佛的加持。
   2、哪怕生起一刹那的善分别念,比如想修行、想出家、想放生、想发菩提心等,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带来的。就像《入行论》中所言:“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末法时代,我们生起如闪电般短暂的学佛意乐,或者对佛陀生起信心、对众生生起悲心,是特别特别不容易的,因此,这一切均为佛陀的加持。
   倘若没有这种加持,我们会永远沉溺在苦海中,感受极大的痛苦,所以一定要时时感恩佛陀。《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说:“若佛如来不出世,一切众生受大苦,无复善道唯恶趣,但闻三涂苦恼声。”《方广总持经》还说 :佛陀灭度之后,若有法师为人说法,令众生趋入大乘之道,假如他们生起一丝欢喜心,乃至掉下一滴眼泪,这也是佛的威神力所致。
   3、假如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磨难,首先要祈祷三宝,除此之外,若是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 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再接受治疗等,而不要认为“祈祷三宝起不到什么作用,我看了医生以后才好”。其实到医院去,不管是医生诊断还是开药,全是三宝的威神力在作饶益。
   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理念搞清楚,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已记录

 

344、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怎么样随时随地忆念三宝?若能经常这样串习,对自己临终时有何帮助?
   答:1、一切时处,都应念修宁提派仪轨的皈依偈“真实三宝善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本体自性大悲坛城中,直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或者共同乘的皈依偈“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念诵三皈依,功德非常大,《圣解脱经》中说,若能在临死的旁生耳边,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桑嘎雅”,它来世就会摆脱恶趣之苦。而四皈依,因为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在三皈依的基础上加了“皈依师”。我们要经常念修四皈依,在他人面前也不时赞叹三宝的功德,令其皈依,并使他们明白:自他所有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故要精勤念修皈依。
   所有众生而言,今生来世最有利的即是皈依三宝。如经云:“唯有诸世尊,能加施无畏,当至归命佛,及法与圣众。”唯有世尊可以赐予无畏的境界,故应以诚挚的信心,皈依佛陀、法宝和僧众,只有这样,今生来世才会得到快乐。
真正懂得皈依功德的人,不管到哪里去,哪怕路上见到一个人,没有皈依过的话,他也肯定要讲皈依的功德。
   3、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也要观想忆念三宝。
   睡觉:晚上就寝时,将皈依境的尊众观想在自己心间,心专注于皈依境而入睡;倘若没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境界,实在不会观想,也要在心里意念:“上师三宝此时就安住在我的枕头上,以慈悲的目光垂视我,怜悯地关照我、加持我。若能在这种境界中入眠,自己迷乱的梦就会变成光明梦。所以,睡觉前应当这样观修,尽量不要有贪嗔痴的心态,而应在不离随念三宝的状态中入睡。
   吃饭:享用饮食的时候,就像平时会供一样,将三宝的坛城观于自己喉间,以饮食的美味作供养。若实在不能这样观想,则可诚心意念:一切所饮所食的献新部分,首先供养三宝。
   穿衣:当你准备换上一件崭新的衣服时,还没有穿之前,应先观想供养三宝,向空中甩动一下,然后意念三宝赐给了自己,再穿上。不仅仅是新衣服,任何一种特别喜欢的对境,比如新房子、新道场,都可以先供养三宝,之后观想三宝赐给自己,这样是非常有功德的。
   《大庄严论经》云:“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因此,我们看见一个美妙的对境时,随时随地都要供养三宝。
    此外,自己获得现世的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名声远扬等任何称心如意的事情,也要想到这完全来自于三宝的大悲,首先供养三宝,生起恭敬心,并观清净心。
   总之,大家随时随地切切不要忘记:无论是苦是乐,唯一要皈依三宝。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梦中心里害怕、恐惧万分时,也能够皈依,这样一来,在中阴界时也能做到。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前,务必要努力念修皈依。

 

 

 

 

 

345、通过修持皈依,请时常观察自己能否做到纵遇命难也不舍三宝。
   答:一心一意依托三宝之后,纵遇命难,也绝不舍弃三宝。我们对三宝若有这样虔诚的信心,三宝的加持自会时时入于心。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永远不舍弃三宝,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才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大家共修皈依,一定要反反复复地思维。虽然现在没有遇到那么大的违缘,但可能家里不信佛教的人,经常百般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万万不能舍弃三宝,这种誓言一定要坚定。
   这些内容,大家必须要先了解好,之后再慢慢串习,串习到了究竟时,才算是有了修行境界。加行中虽要求我们念十万遍皈依,但这个数字只不过是最低界限。
   总之,皈依不是口头上的,一定要从内心中,对三宝生起稳固的信心。

 

 

 

 

 

 

Re: 《前行广释》第89课共修思考题/同修道友思考题答案专帖

回复 #1 : 今天 11:25:28 上午

 


346、在日常生活中,什么行为是对三宝不敬?正确的应该怎么做?你能做到吗?
   答:1、如今有些人,表面上是佛教徒、出家人,自以为是三宝的随行者,可对佛经、佛塔、佛像等三宝所依,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甚至把这些只看成是普通的财物,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这就是所谓的“享用三宝身财”,罪过极其严重。
  2、佛像这样的三宝所依,我们若为养活自己而当成买卖品,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以前也讲过,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及其自释中说:“如果买卖或毁坏佛像、佛经、佛塔,依靠三宝而造罪,这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 。应当怎么弥补呢?应按照两倍以上作修复,再在三宝面前忏悔。”
   以三宝所依为对境造罪,过失非常严重。在我的人生中,也见过有些人故意烧经堂、毁佛像,最后他们在今生中成熟的果报极其惨烈。
  3、除非是绘画、雕刻佛像时需要测量尺度,不得不评价佛头的大小、佛身的高矮,否则,对佛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这里不庄严、那里不美观,过失也相当严重。倘若你对有些佛像的工艺不满意,那不能说佛像不庄严,而应该说造佛像者的技术不好。
  4、也不允许将经函等直接放在地上,从经书上跨来跨去,或者翻页时手指蘸唾液等。所有这些不恭敬的行为,罪过都特别严重。
  佛陀在经中亲口讲过:“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大般若经》中也说:法是佛身,若供养法即供养佛。还有《大方便佛报恩经》说:“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历代三宝纪》亦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其实经函等文字就是佛法,能够出生三世一切佛,因而我们务必要恭敬。

 

 

347、在佛像、经典、佛塔中,哪个最为重要?请说明理由。你对此有何深刻体会?
   答:因为在所有佛像、经典、佛塔中,佛经具有开示取舍道理、延续佛法慧命等作用,与真佛没有一点一滴差别,甚至与佛陀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经书比佛像更为重要。

348、在藏传佛教中,金刚铃杵只是单纯的念经法器吗?为什么?
   答:不是的。金刚杵表示佛陀的五种意智慧。金刚铃也同样具有本尊面相,下续部中说这代表毗卢遮那佛,上续部中说表示金刚界自在母,因此,它具有佛陀的身相;再者,金刚铃上的莲花中有八个文字,是八大佛母真实的种子字;它清脆的响声,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可见,金刚铃已完全具备佛陀身语意三所依的象征。尤其是密宗的文武百尊坛城轮,在它上面象征性地全部具足,并且它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
   在密宗中,凡是得过灌顶的人,都要护持密咒和手印不间断的誓言,铃杵不能离身。当然,如果金刚铃杵太大,你到处带着不方便,则可在念珠上系个小铃杵,作为象征和标志,如此不会毁坏誓言,对法器也能保持恭敬。反之,假如对这些轻视,就会有严重的罪过。因此,我们必须常常恭敬供养。

 

Re: 《前行广释》第89课共修思考题/同修道友思考题答案专帖

回复 #4 : 今天 11:36:11 上午

 


349、皈依三宝有什么功德?请引用公案具体阐述。引导别人皈依有何必要?你打算怎么做?
   答:1、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也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所以它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假如没有皈依,仅仅做一些形象上的善事,则功德不大。而且皈依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没有皈依的话,任何一个戒条也不能受。
    皈依三宝的人,会受到白法护法神的保护,一切所愿称心如意,值遇善知识,远离魔众,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能回忆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等,功德利益不可估量。
    2、在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所有别解脱戒中,皈依都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倘若没有皈依,不但得不到出家戒,连居士戒也不能受。而且,大乘发菩提心与密宗灌顶等,也必须以具足皈依为前提,在没有皈依的人面前,不能宣讲大乘、乃至密宗的甚深教言。甚至仅仅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因此说,皈依是一切戒律与功德的根本。
    皈依能远离不善的功德,也是同样。若以最大的虔诚和恭敬皈依三宝,那么,以往所造的恶业就会减轻,或消尽无余。
    3、我们应将佛教的广大智慧,传递给更多的有缘人,这比给他们金钱、地位更有意义。给一两百万钱的话,他们很快就花光了,只能带来暂时的享乐,但若在其相续中种下解脱的种子,对他们今生来世的利益不可思议。故而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了知皈依的功德之后,理应随时将这些与周围的人分享。
    4、律藏中记载:曾经一头猪被狗追赶,转绕了一座佛塔,由此,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当时的那头猪,根本没有转佛塔的意乐,只是不知不觉中转了一圈。以此善根,它在佛陀住世时转生为华杰施主,100岁时他想去寺院出家,结果阿罗汉用神通看不出他有什么善根,因而都不同意。于是他特别苦恼,就到佛陀那里。佛陀同意他出家,一出家,他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位 。他的善根来自哪里呢?就是往昔当猪时,被狗追着转了佛塔。猪只是无意中转绕,就有这么大功德,那我们与之完全不相同,若能以善心来转绕,功德更是不可估量。
    5、藏地第一批出家的预试七人,他们前世是树叶上的七条虫,树叶被风吹落水中,水中有一座古塔,它们随波逐流右转佛塔七圈,以此也成了解脱之因。

 

90ke

350、在修行过程中,越是精进,违缘魔障越大,此时我们应如何面对?请从两方面加以说明。谈谈你是怎么做的?
   答:1、皈依是斩断不善、遣除障碍的最好途径。
   如今,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加持,大家有幸听闻佛法,并生起一点点行善断恶的念头:“我要修加行”、“我要出家”、“我要利益众生”……此时若能从内心深处皈依三宝,三宝必定会赐予加持,使我们的信心、清净心、出离心、菩提心、坚信因果等善法功德,自然而然增上。
   不管是出世间法,还是世间法,信心都非常重要。同样,对三宝也要有信心。倘若懂得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力量,信心自会日益增上,一切功德也会直线上升。相反,假如将皈依、祈祷三宝弃之一旁,即使现在的出离心等非常善妙,表面上行持善法也不错,但由于形形色色的外境善于蛊惑人心,再加上自身智慧浅薄、无有主见,不像古大德那样,就算到眼花缭乱的城市里去,心也像山王一样不为所动。只要换了一个环境,就很容易被外境诱惑,心随着外境不断在转。这样一来,纵然现在奉行善法,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很可能把这一切抛之脑后,轻而易举地走向罪恶,有这个危险性。
   因此,我们务必要清楚认识到:若想今后彻底斩断不善业的相续,再没有比皈依更为殊胜的了。
   2、在修行的过程中,正如人们所说:精进行者,魔众尤憎恨。”《虚幻休息妙车疏》中也引用《宝积经》讲了,不精进、不好好闻思修的人,魔众不会加害,这种人身体特别壮,不容易生病,也不会有任何违缘;而越是精进的人,魔众越喜欢干扰。俗话说:法深之时,黑魔亦猖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正值五浊恶世,我们修持甚深法义、行持广大善举时,常会面临世间名声、地位的种种诱惑,或亲朋好友的百般阻挠。
   还有,法越来越殊胜,修行越来越踏实时,还会出现病痛魔障的层层违缘,心里也会疑惑重重、妄念纷纷,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各种障碍变化多端,以此摧毁自己的善业资粮。
   此时此刻,我们若能精进地皈依三宝、祈祷三宝,就不容易退失道心,修行的所有障碍也会变成顺缘,并使善法越来越增上。诚如《舍利弗阿毗昙论》所云:若归佛法僧,此归最为安,此归最为上。归依于此处,能离一切苦。

351、怎样认识密宗的降伏事业?什么样的人可以行持?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方便时请翻阅《藏密问答录》中对于降伏、双运的解答,以加深对此问题的了解。
   答:1、降伏法并非人人都能行持。
   在过去,按照藏地的传统,有些在家人为保佑全家一年平安、除病免灾,需要采取保护措施,于是就将一些既没有得过灌顶和传承、也未曾圆满持诵基数密咒 的上师僧人请到家中。若好好观察诸如此类的现象,诚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迎请智慧天尊维护世间的利益,犹如将国王从宝座上拉下来,吩咐他做扫地的事情一样。
   米拉日巴在圆寂之前,还跟弟子们说:“降伏事业应以慈悲为怀,千万不能有嗔恨心,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密法,自己也会因此而堕入地狱。《大萨遮尼干子经》亦云:若不修慈悲,能行嗔害心,虽行诸善行,死入于泥犁
   密宗的教义,完全经得起任何观察,就算以显宗教义来衡量,也根本找不到可遮破之处。但是行持密宗的人,有些因为贪财,有些因为贪色,有些因为贪名声,行为上难免出现种种差错,可这不能怪到法的头上。
   2、藏传佛教中的降伏事业,不是人人都能行持的,它只对那些没有私心、能成办广大弘法利生事业的人才有开许。而且,对于理应降伏的十大应诛 ,有能力的瑜伽士若不作降伏,也是犯了密乘戒。但如果你偏执自他,以自相的嗔心进行降伏,那不但不可能降伏对方,反而将成为自己堕入地狱之因。
   《正法念处经》中所说:“一切不能护,嗔恚乱心人,于此世他世,能作黑暗果。”对众生嗔恨心特别重的人,根本无法得到三宝的维护,今生来世只能成就黑暗的恶果。所以,我们修密宗的人,千万不能为了害别人,就跑到上师那里去,非要修个降伏法。
   不过,假如你是以悲心摄持,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里讲了,即使只能做一个降伏形象,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法王如意宝在梦境中,也从上师托嘎如意宝那里,得过这样的教言。
   因此,这些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无论是谁都不能修,一见到双身像或降伏法就产生恶心、嗔心,这是特别愚痴的行为。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你不起信心的话,也应当观清净心。

352、若想获得平安吉祥,最保险的方法是什么?这次念修皈依,你有哪些收获和改变?
   答:1、祈求平安的方法莫过于念修皈依。根本没有生圆次第境界、三昧耶不清净的人,以嗔恨心作降伏法,一味进行血肉供养,此举非但不能得到智慧天尊和护法神的护持,反而会使黑法方面的鬼神云集,来享用那些供品及食子。虽说这些鬼神眼前能给你做一些利益,可是从长远来看,只会给你带来诸多不幸。所以,若想获得平安吉祥,皈依三宝才是最保险的。
   其实,我们若想自己平安、家庭和乐,不一定非要作特别大的降伏仪轨,只要迎请那些寂静调柔、戒律清净的上师僧人,来家里念诵十万遍皈依偈,这是最保险不过的。这样一来,你已经入于三宝的庇护下,今生不会出现任何不快之事,一切所欲如愿以偿,还会得到善法天众的竭力保护,黑法魔障也无法靠近。
因此,大家这次修十万遍皈依,心里应该非常欢喜。
   有时候看见有些人,根本不愿意修加行,反而另外找个借口,说要修什么什么大法,这种人真的特别可怜,但也没办法。所以,大家一定要念十万遍皈依偈,如此一来,邪魔外道不能亲近你,善法护法神也会经常保护你。
    2、假如我们从内心诚挚皈依三宝,不但今生可遣除一切损害,后世也将获得解脱和佛果等,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无垢经》也说:“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皈依的功德无法衡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舍弃皈依,有因缘的时候,还应通过各种方法劝他人皈依。
    总而言之,皈依具有无量功德,《圣解脱经》中说,即使皈依三宝的声音在旁生耳边听到,它们也会不堕恶趣。因此,我们平时看见待宰的牦牛,或市场上的鱼类,没有能力放生的话,也应多给它们念皈依偈,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经》亦云:“若有畜生类,得闻诸佛名,永离三恶道,不生八难处。”

 

 

顶礼上师三宝!各位同修菩萨!
若想获得平安吉祥,最保险的方法是什么?这次念修皈依,你有哪些收获和改变?

答:若想获得平安吉祥,莫过于念修皈依三宝才是最保险的。那我们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皈依,皈依的目的,皈向何方,依靠谁我们要明白,又有谁能从这种大怖畏中救护我?是真正的皈依上师三宝呀!皈依上师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依怙。在《舍利弗阿毗昙论》所云:若归佛法僧,此归最为安,此归最为上。归依于此处,能离一切苦。
这时我要全身心皈依诸佛如来。因为诸佛是众生的依怙,他以智悲力救度我们这些轮回众生帮我们摆脱遣除众生所有的怖畏心,不让我堕入恶趣不会在感受轮回苦。所以我们要虔诚皈依上师三宝。如果我们不是真心皈依诸佛还耽著世间八法,一念之差便会堕入恶趣。一旦堕入恶趣确实万劫不复。倘若今生堕落恶趣,不知道何时才能了结,思惟后有一种非常迫切心向上师三宝忏悔以真实心去皈依三宝,以非常清净心、信心去念修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等轮回众生。因为信心是一切解脱之门。《普贤行愿品》中“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所以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皈依后就播下了解脱种子,如果我们内心深处以强烈的信心恭敬心皈依三宝,就能够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成为一切律仪之根本,一切功德之来源,也会把我们往昔造的恶业也将会减轻或消尽。
反之如不念修皈依也不祈祷上师三宝,则无论现在的厌离心、出离心、有多么善妙,但是因为外境善于蛊惑人心,自己智慧浅薄、无有主见,也不能以自相的嗔恨心进行降伏他人,反而将会使自己堕入地狱之因。所以我们应当从内心诚挚一心一意皈依三宝,精进的念修十万遍皈依偈,今生可遣除一切损害,后世将获得解脱的佛果等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生有信能够皈依佛法僧三宝听闻正法感到非常信运,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精进的念诵,如果不精进念修今后堕入地狱恶趣是很有可能的呀,所以我就放下了所有的愚痴想法精进的念修,现在只要安住一心念修心里有一种欢喜冷静平和的感觉,心里的烦恼相比以前少了,对亲友怨敌能够平等亲和,及时有魔障也会变成顺缘,修行的善法也会增上,为了解脱精进的闻思修念修能离一切苦。佛的功德无有任何可比呀!在《华严》有个赞叹说: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
从现在起每天祈祷上师加倍相信自己,每天精进如理如法念修皈依,一定会得到上师无碍智悲力之加持!

 

353、有人引用《大庄严论经》的一则公案,说藏传佛教的四皈依不合理。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说你自己的想法。
   答:《大庄严论经》里有个公案,说是往昔有一位比丘,家里常被盗贼光顾。一次他在家里时,盗贼又来撬门。他发现后,说:“我看到你就害怕,你不要进来了,只要把手伸进来,我把你需要的东西给你。”盗贼信以为真,就将手从门缝里伸进来。比丘马上用绳子把他手捆起来了,然后拿着一个棍棒,念一句“皈依佛”就打一下,盗贼因害怕就重复一遍;念一句“皈依法”打一下,盗贼重复一遍;念一句“皈依僧”打一下,盗贼重复一遍。这样打了三下,就把他给放了。后来这个盗贼也出家了。
   所以,就算在别人的逼迫下,自己口里念诵,或心中忆念皈依偈,也有这么大的功德,三宝的加持确实非常殊胜。
当然,在这里要给大家澄清一下:现在汉地有些人,引用这个公案反驳藏传佛教的四皈依,说“四皈依害死人”。理由是什么呢?因为刚才那个盗贼之所以出家,是他觉得:“佛陀真是慈悲,多亏只讲了三个皈依,如果有四皈依的话,就把我给打死了。 ”所以,这些人就说四皈依不合理。
    这完全是一种可笑的谬论。那个盗贼说幸亏没有四皈依,不然就被打死了,是此经中特定的故事情节,不能以此就说四皈依害死人。其实,四皈依并无任何不合理之处。藏传大德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加上皈依上师,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上师是魔鬼的话,你不皈依也无可厚非,但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中,上师都是值得皈依的对境,那为什么不能皈依呢?比如,汉地的《苏悉地经》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犹如三宝。”还有《大辨邪正经》也说:“未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尽管皈依三宝非常重要,但三宝的教义依靠谁来传给我们呢?就是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话,根本无从得到佛教的真义。(即使我们已经皈依了佛门,但是佛法广大奥妙,没有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我们无法能够领悟佛讲的这些道理.有一句谚语说:上师所说即是法,手指之处都是东。”.达真堪布)
    《华严经》中也说:“尊重恭敬诸善知识。”因为善知识“满众生心,如如意宝”。可见,《华严经》说上师就是“宝”,我们皈依三宝和皈依四宝没什么差别。《大教王经》云:“此阿阇梨佛无异。”《瑜伽大教王经》亦云:“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既然上师就是佛陀,那你皈依佛之后,再皈依与佛无别的上师,会不会害死你呢?
     所以,有些人真的太愚痴了,什么道理都不懂,就随便胡言乱语。其实,若把魔众或石头放在三宝当中,让你皈依,你不愿意也可以。但上师是那么殊胜的对境,汉传佛教中早晚课的念诵仪轨,也并非全是佛说的,好多都来自上师的结集、上师的语言,你们天天都念这些,怎么可能害死你?

 

 

已记录

 

353、有人引用《大庄严论经》的一则公案,说藏传佛教的四皈依不合理。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说你自己的想法。
  答:这完全是一种可笑的谬论。那个盗贼说幸亏没有四皈依,不然就被打死了,是此经中特定的故事情节,不能以此就说四皈依害死人。其实,四皈依并无任何不合理之处。藏传大德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加上皈依上师,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上师是魔鬼的话,你不皈依也无可厚非,但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中,上师都是值得皈依的对境,那为什么不能皈依呢?比如,汉地的《苏悉地经》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犹如三宝。”还有《大辨邪正经》也说:“未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尽管皈依三宝非常重要,但三宝的教义依靠谁来传给我们呢?就是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话,根本无从得到佛教的真义。
    《华严经》中也说:“尊重恭敬诸善知识。”因为善知识“满众生心,如如意宝”。可见,《华严经》说上师就是“宝”,我们皈依三宝和皈依四宝没什么差别。《大教王经》云:“此阿阇梨佛无异。”《瑜伽大教王经》亦云:“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既然上师就是佛陀,那你皈依佛之后,再皈依与佛无别的上师,会不会害死你呢?
     所以,有些人真的太愚痴了,什么道理都不懂,就随便胡言乱语。其实,若把魔众或石头放在三宝当中,让你皈依,你不愿意也可以。但上师是那么殊胜的对境,汉传佛教中早晚课的念诵仪轨,也并非全是佛说的,好多都来自上师的结集、上师的语言,你们天天都念这些,怎么可能害死你?
   三皈依和四皈依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就像你从印度请来一个金戒指,上面再镶嵌一个藏地的金刚石,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已记录

 

 

页: [1]

 

打印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32106.0;prev_next=prev - new

 

91ke

354、我们理论上懂得菩提心的修法,是不是就可以了?请说明理由。
   答:(1)按照论典的观点,修菩提心的话,先要通达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基本道理;但从窍诀的角度而言,则用不着学很多理论,关键是内心中要生起一切众生都是我母亲,跟今生的母亲一模一样的念头。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实修,这就叫做窍诀。
   我们在实修时,应将理论上的推断暂时放下来,然后按照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次第去实地修持,以令所修的内容在心里浮现出来,自心与法融入一体,这才是修行的目的。
   大家修加行时也是如此,不管是菩提心,还是其他修法,实际修持才最有意义。如果没有这样,理论上再怎么精通、再怎么会说,这些法也跟你的相续相隔千里。因此,传承上师非常强调实修的重要。
   (2)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心,慈悲心的基础就是一颗善心。倘若连一颗善心都没有,对所有众生恨之入骨,那你能不能列入大乘行列,自己应该心知肚明。假如没有大乘种性的善根,再宣扬自己是学大乘佛法的,也很难做到名副其实。

 

 

 

 

 

355、为什么说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极为重要?
   答:(1)在这个世间上,有智慧的人若想以佛法来饶益众生,就要生起大悲菩提心。《大乘四法经》中也说: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现在饶益众生的方法有各种各样,比如建立社会慈善机构,或通过财物或地位去利济别人,但这些所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能断除无明根本、令众生永久快乐的,唯有菩提心。故《大宝积经》云:“若欲善安隐,度无量众生,应发菩提心。”
    (2)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极其重要,若没有这个基础,表面上修再高深的大圆满、大手印,或者禅宗、净土宗,这些大法到了你相续时,也完全变成了世间法,或者是一种小乘法。然而,这并不是法的过失,而是人的原因。
    因此,同一个法被不同众生接受,所得的利益也有千差万别。《维摩诘经》、《大宝积经》中亦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同样,一个上师所讲的法,虽然从法本身来讲完全正确,可它接触到不同众生的相续后,因为各人的根基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迥然有异。
    所以,大家为了使自己的法器堪能,就一定要修菩提心。这一点,不仅仅要从理论上通达,实际行动中也要去修持。

 

 

已记录

356、请结合《日修闭关要诀》,阐述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你会这样修吗?
  答:修的时候,《前行广释1》中讲过一个《日修闭关要诀》,希望你们依此来修。有时间的话,最好能每天修四座或六座;实在没有时间,至少也要修一座。而且,念十万遍发心时,最好能把《前行》中“发殊胜菩提心”的内容看一遍,观修时一定要把众生放在首位。
    一、晨起修行
    每天早上醒来时,先念“喇嘛钦”修上师瑜伽,或者念21遍百字明。接着观察昨天晚上的梦,做了善梦就随喜,做了恶梦则进行忏悔。起床以后,先洗脸、刷牙、打扫佛堂,在三宝所依面前磕头,开始修第一座——早上起来应该修一座,因为这时候比较清醒。
     二、日间正式修行
   正式修行,分前行、正行、后行三个阶段。
   (一)前行阶段   前行必须具足三个要点:
    1、身要:不管你修菩提心也好、人身难得也好,刚入座时,都要以毗卢七法调整身体。这种坐式,可令你迅速生起所修的境界。
    2、语要:排出三次或九次垢气,再念元音咒 、辅音咒 、缘起咒 。不会念的话,也可直接念“嗡啊吽”,以此令语言得以清净。有些人在修行前,为了清净语言就开始漱口。其实,这样做只能清净身体,语言不可能用水来洗。
    3、心要:分发心、祈祷两方面。
     1)发心:分为善心、恶心、无记心三种。闭关修行时一定要发善心,尽量不要有恶心和无记心。
善心也有应舍的发心、应取的发心。应舍的发心中,有世间、出世间两种。
     应舍的世间发心,一种是救畏心,即害怕自己生病、出现违缘等;一种是善愿心,即希望自己得到名声、身体健康等。这两种发心都是希求今生的利益,故修行时应当舍弃。
     应舍的出世间发心,是声闻缘觉只求自我解脱的小乘心。这一点要特别值得注意!比如你这次修菩提心,若只想自己往生极乐世界,得到什么什么果位,这个很不好,而应该反反复复地想“我是为了众生”。应取的发心是什么?就是要为了利益一切老母有情,成就无上佛果而发菩提心。
     概而言之,修发心前,身要是作毗卢七法;语要若不会念其他的,念“嗡啊吽”就可以;心要关键不能有自私心、世间目的,要想生生世世利益众生。
     2)祈祷:发心要想实现,按照阿琼堪布的窍诀,必须要祈祷。
     祈祷的对境,就是前面所讲的皈依境,即把莲花生大士佛父佛母观在中间,三世佛在前面,法宝在后面,两边是大小乘僧众,层层的传承上师在上面,周围是世出世间一切护法神。如此浩如烟海的圣众,全部都在自己的眼前。
     祈祷的时候,自己的佛堂里最好有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这些不可缺少。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祈祷之前,应于三宝所依面前陈设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施舍三种自己最执著的事物——身体、受用、善根,以此来积资净障。或者,也可以先修上师瑜伽,观想皈依境全部融入上师,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在这种境界中稍微安住一下。然后,再次观想皈依境,在皈依境前开始念诵发心偈。
     (二)正行阶段
    念诵发心偈时,有时间的话,我建议先念三遍无垢光尊者《三处三善引导文》中的一段文字,它归摄了诸多传承上师的教言,刚开始念一下是非常好的。
    这段文字是:
    我某某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诸大金刚持上师,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皈依诸众之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祈求摄受我为菩萨,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诸佛出有坏、住地诸大菩萨垂念我。
如往昔诸佛出有坏、住地大菩萨为一切众生而发殊胜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念三遍之后,开始念发心偈。或者也可以念《开显解脱道》,从开头念到“发心”那里,然后再一直念发心偈:
    吙 结达地 色 嘉瓦这 阶吉
    吙  如同三世佛佛子
    香且乔 德特 讷吉 巴达
     已发最胜菩提心
    达江 卡 恰 桌 根 扎 西些
    我亦为度遍天众
    喇梅香且 秋德 森 吉多
     愿发无上胜觉心
    也可以念龙钦心滴《大圆满前行》的发心偈:
   吙 那凑囊瓦切得怎瑞 记
   吙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
   扣瓦乐革杰德恰 波 昼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让热怄 萨 扬 色鄂 瘦 谢
   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
   擦美月叶昂 内 塞 吉斗
    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以上偈颂最好用藏文来念。倘若实在不会,念汉文也可以。
    (三)后行阶段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安住的时候,假如你修过大圆满、禅宗,可在这种境界中安住;若没有这方面的体悟,也可以先通过中观推理,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于此妙观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稍许安住一会儿。
之后念一遍:

向却森巧仁波切
菩提心妙宝

玛吉巴南结杰吉
未生者当生

吉巴年巴美巴央
已生勿退失

恭内恭德培瓦效
展转益增长
   若有时间,最好把发心仪轨后面的偈颂也念完,然后再用“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作回向。
倘若你修的是《开显解脱道》,那结座之后,接着念《开显解脱道》的剩下部分,再作回向,这是一座发心的完整修法。五加行若能一座一座这样完成,效果是很好的。不过,大家集体共修时,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

 

 

 

357、怎样才能将所修的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请谈谈你自己的经验。
   答:(1)修菩提心时,有时候可以观想众生平等,亲人和怨敌没有差别,安住在舍心的境界中;有时候愿通过自己的能力,让一切有情获得彼岸的快乐,在慈心的状态中念诵;有时候愿众生离开所有的痛苦,住于悲心的状态中;有时候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内心由衷欢喜,处于喜心的状态中。以此四无量心来修也可以,但最关键的是要想到众生。
   在想众生时,正如刚才所说,不能只是嘴上会讲“我要度化一切众生”,一旦真正遇到怨恨的敌人,内心生烦恼却束手无策。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过,发心后一定要实修,修的时候,先将关系最不好的众生观在面前,以他为对境修四无量心,这个修成了以后,再一个一个众生增加。若能如此,你以后无论见到什么众生,都会发自内心地爱护他,哪怕是看到一条小虫,对它的悲心也会油然而生。
   (2)总而言之,在修行中,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仅仅生起一刹那,其功德在亿劫中也说之不尽。《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若赞菩提心,所有诸功德,经于多亿劫,称赞不能尽。”
因此,上师如意宝常说:“你们每天听课,法师要求发菩提心时,自己应稍微安住一下,知道今天听法是为了利益众生;最后作回向时,相续中也要生起这样一颗心。若能如此,它的功德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稍稍思维一下就有这么大功德,那我们在一座间去实际修持,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发心修好。

 

 

 

 

92ke

358、实修四无量心时,修行次第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



答:本来,四无量心的修行次第是慈、悲、喜、舍,最初应从慈心开始修学。但此处,华智仁波切依据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的教言 ,次第有所不同。也就是,从实地修持的角度而言,首先若没有修成自他平等的舍心,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而达不到完全清净,故最先要从舍心开始修。
这个很重要!否则,刚开始若没修好舍心,众生跟你的关系有亲疏之别,有些众生你毫不关心,甚至不共戴天,那你要发最大的心让他们都离苦得乐,这有一定困难。所以,下面先从舍心修起,先要明白亲友和怨敌的真实面目。所谓的舍心,就是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358、实修四无量心时,修行次第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
   答:1、本来,四无量心的修行次第是慈、悲、喜、舍,最初应从慈心开始修学。但此处,华智仁波切依据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的教言 ,次第有所不同。从实地修持的角度而言,首先若没有修成自他平等的舍心,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而达不到完全清净,故最先要从舍心开始修。
   2、这个开示很重要!否则,刚开始若没修好舍心,众生跟你的关系有亲疏之别,有些众生你毫不关心,甚至不共戴天,那你要发最大的心让他们都离苦得乐,这有一定困难。

359、什么叫舍无量心?通过怎样的观察,才能深刻体会到亲怨平等?并引用公案加以说明。你做得怎么样?
   答:所谓的舍心,就是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1、刚开始就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对我们来讲,肯定非常困难。但不管怎么样,这也要慢慢串习,若能如此,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亦云:“能于怨亲中,悲润心平等,如是诸菩萨,名发菩提心。”
    现在修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就是亲怨不平等,对父母亲友等自方极其贪著,对怨敌等他方嗔恨难忍,正如《佛子行》所形容的:“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实际上,这也是未经观察造成的。《大方便佛报恩经》云:“师长及父母,及诸众生类,怨亲心平等,恩德无有二。”师长、父母也好,其他众生也好,真正去观察时,怨亲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没有任何差别。
    2、现在的怨敌,在往昔的生生世世中,也曾做过自己的亲友,彼此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所做的饶益无法想象。而如今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也曾成为自己的仇人,加害过自己。可惜很多人对亲怨关系没有搞清楚,总认为“这是我的父母”、“这是我的子女”、“这是我的亲人”,却不知他们无始以来害过自己无数次。而如今冤冤相报的怨恨敌人,却反而上辈子对自己有恩。所以,凡夫人的执著完全是错的,对此大家应该好好地想想。
    3、圣者嘎达亚那曾说:“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
    4、大家明白亲人的本来面目后,对他们就不要特别执著。有些人刚刚学完舍无量心,听说亲朋好友病了、死了,就哭得天昏地暗,这说明你没修好这些道理,否则对他们不会这么贪执。当然,这样的话,世人也许觉得你无情,但实际上,若是懂得了轮回的真相,这种执著确实没有实在意义。

 

359、什么叫舍无量心?通过怎样的观察,才能深刻体会到亲怨平等?并引用公案加以说明。你做得怎么样?
答:
舍心就是对怨敌不嗔恨,对亲友不贪爱,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应当通过对亲怨对自己的恩德进行观察。《大方便佛报恩经》云:“师长及父母,及诸众生类,怨亲心平等,恩德无有二。”师长、父母也好,其他众生也好,真正去观察时,怨亲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没有任何差别。

圣者嘎达亚那曾说:“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个人叫波特,他出生于1907年,2岁时就能讲自己的前世,说他前世是印第安族的一个人,在一次战争中,被敌人用长矛刺死了。而杀他的凶手,正是他这一世妈妈的舅舅,也就是舅公。所以,杀人者与被杀者今生虽然是亲戚,但前世却是互相残杀的敌人。

末学远远做不到舍心。今后应当依照上师教言中的观察方法,进行如法观察与串习。

 

 

360、舍无量心具体应该如何修?什么是错误的舍无量心,什么是正确的舍无量心?
    答:1、正式观修舍无量心:
    首先,对那些极其讨厌、总生嗔心的对境,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尽量不嗔不怒,千方百计修炼自心,把他们看成是无利无害的中等人。
    做到这一点后,接下来再观想:这些中等人从无始以来,曾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与现世的亲生父母一模一样。在没有对他们生起这样平等的慈爱心之前,一定要反反复复观修。假如实在生不起,那生一部分相似的舍心也可以。
    最后,不管是亲人、敌人,还是中等人,把一切众生都能看作今生的父母。在没有生起这种平等心之前,务必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2、如果没有达到上面所讲的境界,单单对任何亲怨既不生悲也不生嗔,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这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这一点,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也再三强调过,说有些人自认为舍无量心修得很好,父母死了也没什么,怨敌死了也无所谓,这并不是境界高,而是人太差了,就像石头一样,对亲怨没有感觉。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严厉批评过,说这样的人是无愧者 。这种特别愚痴的等舍,并不代表是舍无量心。
    3、真正的舍无量,应像仙人布施一样。仙人宴请客人或发放布施,根本不看别人的身份,对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所有人,都无有差别地同等施舍。同样,我们也必须对普天下的芸芸众生——大悲心的对境平等相待。在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应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炼自心。
    若能生起这种舍无量心,一切功德会自然而然增长。

360、舍无量心具体应该如何修?什么是错误的舍无量心,什么是正确的舍无量心?
1..首先,对那些极其讨厌、总生嗔心的对境,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尽量不嗔不怒,千方百计修炼自心,把他们看成是无利无害的中等人。
   做到这一点后,接下来再观想:“这些中等人从无始以来,曾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与现世的亲生父母一模一样。”在没有对他们生起这样平等的慈爱心之前,一定要反反复复观修。假如实在生不起,那生一部分相似的舍心也可以。不然,有些人自诩为大圆满行人,开口闭口都是光明境界,但连舍无量心都不具备,对众生不能一视同仁,那光明境界就没有基础了。
   到最后,不管是亲人、敌人,还是中等人,把一切众生都能看作今生的父母。在没有生起这种平等心之前,务必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2.如果没有达到上面所讲的境界,单单对任何亲怨既不生悲也不生嗔,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这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这种特别愚痴的等舍,并不代表是舍无量心。
   3.真正的舍无量,应像仙人布施一样。仙人宴请客人或发放布施,根本不看别人的身份,对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所有人,都无有差别地同等施舍。同样,我们也必须对普天下的芸芸众生——大悲心的对境平等相待。在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应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炼自心。
若能生起这种舍无量心,一切功德会自然而然增长。总之,祈愿诸佛菩萨、传承上师加持我们,在最快的时间内,生起真实无伪的舍无量心,而不是一切都无所谓的愚舍。

 

 

93ke

第九十三节课思考题

361、什么是慈无量心?怎么样修持?

答:慈无量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是慈无量心的定义。
   具体怎么样观修呢?世间上任何一个众生,都希望快乐幸福,唯一追求的,也是自我幸福快乐,谁都不希望痛苦哀伤。可他们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所求与所行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看到这样的现象之后,在心里要这样默想:“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众生,若能都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有多好啊!”屡次三番这样进行观修。《涅槃经》中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哪怕对一个众生不生嗔心,想尽办法让他快乐,这也是所谓的慈心。
    最后观想:“三界中的所有众生,不单单是我渴望安乐,其他众生也同样唯求安乐,这一点跟我没有任何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这样的定解为止。

 

 

 

 

答:慈无量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是慈无量心的定义。包括: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获得轮回中暂时的增上生与出世间长远并且究竟的决定胜的快乐。

修持方法:
世间上任何一个众生,都希望快乐幸福,唯一追求的,也是自我幸福快乐,谁都不希望痛苦哀伤。可他们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所求与所行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看到这样的现象之后,我们心里要这样默想:“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众生,若能都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有多好啊!”屡次三番这样进行观修。《涅槃经》中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哪怕对一个众生不生嗔心,想尽办法让他快乐,这也是所谓的慈心。
最后观想:“三界中的所有众生,不单单是我渴望安乐,其他众生也同样唯求安乐,这一点跟我没有任何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这样的定解为止。

    而且自己还可以进一步观想:虽然自己希望一切老母有情获得世间的一切快乐,但轮回终究是不离痛苦的本性,所以我更希望他们都能常生人天善趣,听闻正法,最终获得无漏的佛果。而且自己是发了菩提心的佛子,救度他们更是责无旁贷,故此自己当励力修行并努力发愿,并尽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在世间与出世间方面对他们进行饶益。

 

 

 

 

 


362、为什么说有了慈无量心后,即使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也会非常慈爱他?你对此有何体会?

  答:修慈无量心就是将一切众生平等作为大慈心的对境,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对待。父母亲哺育幼儿时,全然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脾气不好,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劳累,只要能让他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就会想方设法去做,这是父母唯一的目标。
   对此,修菩提心特别关键。倘若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我们对他特别好,他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恶言相向、百般侮辱,此时我们也要义无反顾,像母亲疼爱孩子那样,身语意要竭尽全力,用各种方便令他今生来世获得安乐。《本事经》中曾讲过 ,即使仅仅对一个有情,若能修持慈心,福德也是无量无边,更何况是一切众生了?慈无量心目的就是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
   

 

 

 


363、慈心在身语意中如何体现?你怎么理解关爱可怜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殊胜?
你怎么理解关爱可怜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殊胜?
答:  1, 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我们的身口意应以慈心摄持,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心中所生的念头,绝不能损害众生,自始至终要真诚慈爱。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和颜悦色,不能怒目而视。就像《入行论》中说:“眼中众生时,诚慈而视之”。若能如此,就感得身相庄严,佛经云:“慈目视众生。得威妙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没有什么特殊密意,一般来讲,对众生应语气和蔼、目光慈悲,这是菩萨最基本的行为。
若想变成名副其实的修行人,首先就要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利益他众。在念发心偈时,可以有时候观想皈依境,有时候观想慈无量心的内容,有时候心里反复发愿。因为你一点分别念都不起,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就要尽量安住在善的境界中。并不是说只要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而是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培养真正的慈悲心,随时随地、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
2,关爱十分可怜的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现在不管是汉地、藏地,很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对一些弃儿、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当然,假如你供养的对境,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给可怜众生,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照顾病人、照顾父母、照顾可怜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切记。否则,很多人把修法当成终生最有意义的事,而饶益众生则认为毫不相干,即使有人做了,也是自己的一种爱好,不知道这与证悟一味一体,这样的话,大乘菩萨的精神就失去了。
请师兄看底下一个我修改了一下
364、佛教中强调孝顺父母吗?请引用教证具体说明。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1、经云:“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我们的身口意应以慈心摄持,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心中所生的念头,绝不能损害众生,自始至终要真诚慈爱。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和颜悦色,不能怒目而视,就像《入行论》中所言:“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在日常生活中,若没有什么特殊密意,一般来讲,对众生应语气和蔼、目光慈悲,这是菩萨最基本的行为。
   2、若想变成名副其实的修行人,首先就要发心,唯一渴望利益他众。在念发心偈时,有时候可以观想皈依境,有时候观想慈无量心的内容,有时候心里反复发愿,尽量安住在善的境界中。
   发愿“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因为我们这辈子不一定能解脱,即使在广大无边的轮回中流转,也千万不能害众生。《分别业报略经》亦云:“慧者应当知,慈愍不害生。”一个人一生中若能守持此戒,已经非常圆满了。但现在的社会能够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若实在做不到,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励力忏悔,发愿生生世世不害任何众生。
   尤其是,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都要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之类,也千万不要随意殴打、过分役使。如果每个人都说“要悲悯一切众生,度化所有众生”,结果连最近的众生都不爱护,跟父母的关系都特别不好,那根本谈不上大乘菩提心。这里讲的目的是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培养真正的慈悲心,随时随地、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
    所以,关爱十分可怜的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现在不管是汉地、藏地,很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对一些弃儿、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当然,假如你供养的对境,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给可怜众生,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

 

 

 

 

364、佛教中强调孝顺父母吗?请引用教证具体说明。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佛教中特别强调孝顺父母。
   1、对父母双亲、久病患者等,一定要关心、照顾他们,三门尽力做利益事,如此功德不可思议。阿底峡尊者说过: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2、本师释迦牟尼佛,曾经为报母恩,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这在《心地观经》中有过描述 。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两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但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毗奈耶经》讲过:将父母各安置于自己两肩,转绕南赡部洲,供养无数珍宝,都不能报答父母恩德。唯一能报恩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他们无信心者令其生信心,无戒者令其受戒,吝啬者令其布施,无明者令其产生智慧,这样才能报答父母之恩 。
    佛陀在《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中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令父母心入正法。
    3、莲花生大士曾言: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恭恭敬敬加以维护。母健在时,我们若没有好好孝敬,一旦他离开了人世,作为子女一定会后悔的,“当时应该多打电话,不该让他那么孤独!”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法师开示:
    有个出家人问:“我想给父母寄点钱,可不可以?”我说:“应该可以。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讲过,父母即使不是圣者,但对他们供养的话,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所以,就算是出家人,把化缘所得的财物供养父母,实际上也合情合理。”对病人也是如此。佛在《毗奈耶经》中开许,僧众的钱财可以分给病人。所以,平时对父母,务必要慈爱、随顺、关心、照顾。
    所以,照顾病人、照顾父母、照顾可怜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切记。否则,很多人把修法当成终生最有意义的事,而饶益众生则认为毫不相干,即使有人做了,也是自己的一种爱好,不知道这与证悟一味一体,这样的话,大乘菩萨的精神就失去了。故我们的行为,应该像《华严经》中所说:若见诸贫穷,老病众苦逼,无所归依者,大悲普慈念。

 

 

 

答:佛教中强调孝顺父母,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为报母恩,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这在《心地观经》中有过描述 。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两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但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毗奈耶经》也讲过:将父母各安置于自己两肩,转绕南赡部洲,供养无数珍宝,都不能报答父母恩德。唯一能报恩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他们无信心者令其生信心,无戒者令其受戒,吝啬者令其布施,无明者令其产生智慧,这样才能报答父母之恩 。
佛陀在《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中还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令父母心入正法。
父母健在时,我们若没有好好孝敬,一旦他离开了人世,作为子女一定会后悔的。所以,我们平时对父母,务必要慈爱、随顺、关心、照顾。由于末学父母对佛法比较排斥,所以平时只是尽一些孝道,暂时没有给他们说佛法,而且已经看到,父母对子女过于执着,这给他们的身心也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如他们经常失眠、忧愁等,以后末学应该以善巧方便让父母了解佛法。

 

 

 

 

 

94k

365、悲心和慈心之间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说大悲心在成佛途中相当重要?
   答:1、悲心和慈心之间的差别,《大智度论》里面讲了,慈心是愿众生得到快乐,悲心则是愿众生远离痛苦,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在佛教中,大悲心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它,大乘的境界根本谈不上。《佛说法集经》云: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不须修学多法。菩萨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余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谓大悲。”,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不需要修很多法,只修一个就可以,这一个法指的就是大悲心。
    大悲心犹如太阳普照世界,有了它任何法都很容易修成。反之,倘若不具足大悲心,即使你修大圆满、禅宗、净土宗,最终也会一无所成。这是因为这些法与佛陀的智慧无二无别,是一种特别高的境界,必须要以大悲心作为根本。《菩提心观释》说:“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有了大悲心,菩提就会手到擒来,如《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云:“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

 

 

 

 

365、悲心和慈心之间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说大悲心在成佛途中相当重要

答:
(1)悲心和慈心之间的差别
《大智度论》讲,慈心是愿众生得到快乐,悲心则是愿众生远离痛苦,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补充:
慈、悲无量心之本体为无嗔,以慈无量心可对治害心,以悲无量心可对治损恼心
慈、悲者从本体来讲,虽然都是无嗔的自性,但从行相来讲,一者是愿离苦一者是愿得乐,此二者实际并不相同)


(2)大悲心在成佛途中的重要性
1)在佛教中,大悲心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它,大乘的境界根本谈不上。
2)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不需要修很多法,只修一个就可以,这一个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
3)大悲心犹如太阳普照世界,有了它,任何法都很容易修成。反之,倘若不具足大悲心,即使你修大圆满、禅宗、净土宗,最终也会一无所成。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法与佛陀的智慧无二无别,是一种特别高的境界,必须要以大悲心作为根本。有了大悲心,菩提就会手到擒来.
4)教证:
《佛说法集经》云: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不须修学多法。菩萨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余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谓大悲。”
《菩提心观释》:“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


(补充:
悲心即是正法的根本,大乘的基础,证菩提的唯一之因。
刹那的悲心也能够清净无数的罪过,是故非常重要
清净罪业再没有比修行悲心更殊胜的法门了,并且悲心也是相续中生起不共菩提心的无倒之因)

 

 

 

 

 

 

 

366、悲无量心应当如何观修?请详细阐述。
   答:1、经中说:“观想一名被关入监狱接近被杀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生命垂危的旁生,以这样遭受剧烈痛苦的一个众生作为悲悯对境,对它生起母亲或儿子想。”
    修悲心时,除了把受苦的众生观成自己以外,还可以这样观想:比如,看见一只羊被带到屠宰场去了,就观想:“如果这只羊是我的亲生母亲,那该怎么办?”再进一步观想:“如果我母亲没有一丝一毫罪过,却这样无辜被别人杀害,现在我该怎么办呢?我的老母亲该是何等痛苦!”当迫切希望老母立即摆脱痛苦的念头,情不自禁地生起时,继续观想:“现在正在感受痛苦的这个众生,虽说不是我今世的父母,但肯定在以往做过我父母 。当母亲时,也完全像今生的母亲这样养育我,大恩大德与现在的双亲没有差别。而今却遭受如此剧烈的痛苦,它该有多么可怜!如果它此时就能摆脱这种痛苦,那该多好啊!”一直观修到生起猛烈悲心,忍不住泪水簌簌而下为止。
   2、 如果对众生生起悲心时,再继续观想:“正在被杀的羊也好、鱼也好,感受这种痛苦,也是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以前它们肯定伤害过别的众生,如今才会用命来偿还。同样,现在为非作歹的这些屠夫,后世也一定会感受这样的痛苦,实在可怜!”
    正如刚才所说,先以正在造杀业的个别人作为对境,修持大悲心。然后再慢慢扩大范围,观想更多造恶业而成熟果报的众生,比如在地狱中感受寒热之苦,在饿鬼中感受饥渴之苦,在旁生中愚昧无知、被人役使、互相啖食的无量有情,专心意念它们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对这些众生修持悲心,愿其早日远离一切痛苦。
    最后观想:“虚空遍及的地方,就会遍满众生;众生遍及的地方,就会充满恶业和痛苦。这些唯造恶业、唯受痛苦的众生,多么可怜!如果他们远离一切业惑、痛苦、习气,获得永久安乐的圆满正等觉佛果,该有多好!”我们对亲人、怨敌、中等者,都应该这样平等观修,希望拔除他们的一切痛苦,这就是真正在修悲心。《瑜伽师地论》亦云:“若于有苦,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当知是悲。”   
    总之,观修悲无量心时,最初要以任意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唯一对他观修;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如果没有这样一步一步去修,而是漫不经心、潦草了事,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366、悲无量心应当如何观修?请详细阐述

答:
经中说:“观想一名被关入监狱接近被杀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生命垂危的旁生,以这样遭受剧烈痛苦的一个众生作为悲悯对境,对它生起母亲或儿子想。”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看到众生的痛苦时,应专心意念:“正在感受痛苦的众生,判刑的死囚也好、被杀的动物也好,就是我自己,现在到底该怎么办呢?无处可逃、无处可躲,无依无怙,无法溜走,也不会飞行,凭借力量和武力也不能抗拒,一瞬间就要离开今生的一切,甚至自己珍爱保护的身体也要舍弃而步入后世,这是多么悲惨啊!……”观想那样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这就是大悲心的修法。

我们对亲人、怨敌、中等者,都应该这样平等观修,希望拔除他们的一切痛苦,这就是真正在修悲心。

观修悲无量心时,最初要以任意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唯一对他观修;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如果没有这样一步一步去修,而是漫不经心、浮皮潦草,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具体来说
1)比如观想一名被国王下令带到刑场的囚犯,或者一只正被屠夫捆绑的绵羊,放下“他是囚犯”或“它是绵羊”的念头,想想这个众生就是自己,那该怎么办?

我们修悲心时,除了把受苦的众生观成自己以外,还可以这样观想:比如,看见一只羊被带到屠宰场去了,就观想:“如果这只羊是我的亲生母亲,那该怎么办?”

2)接着,再进一步观想:“如果我母亲没有一丝一毫罪过,却这样无辜被别人杀害,现在我该怎么办呢?我的老母亲该是何等痛苦!”诚心诚意这样想。

3)当迫切希望老母立即摆脱痛苦的念头,情不自禁地生起时,再继续观想:“现在正在感受痛苦的这个众生,虽说不是我今世的父母,但肯定在以往做过我父母。当母亲时,也完全像今生的母亲这样养育我,大恩大德与现在的双亲没有差别。而今却遭受如此剧烈的痛苦,它该有多么可怜!如果它此时就能摆脱这种痛苦,那该多好啊!”一直观修到生起猛烈悲心,忍不住泪水簌簌而下为止。

4)如果对众生生起悲心,再继续观想:“正在被杀的羊也好、鱼也好,感受这种痛苦,也是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以前它们肯定伤害过别的众生,如今才会用命来偿还。同样,现在为非作歹的这些屠夫,后世也一定会感受这样的痛苦,实在可怜!”

5)先以正在造杀业的个别人作为对境,修持大悲心。然后再慢慢扩大范围,观想更多造恶业而成熟果报的众生,比如在地狱中感受寒热之苦,在饿鬼中感受饥渴之苦,在旁生中愚昧无知、被人役使、互相啖食的无量有情,专心意念它们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对这些众生修持悲心,愿其早日远离一切痛苦。

6)最后观想:“虚空遍及的地方,就会遍满众生;众生遍及的地方,就会充满恶业和痛苦。这些唯造恶业、唯受痛苦的众生,多么可怜!如果他们远离一切业惑、痛苦、习气,获得永久安乐的圆满正等觉佛果,该有多好!”

7)日间修行:
大家在修加行时,早上起来、晚上睡觉,或者白天有时间,都应该让心稍许安住一下,观观众生的痛苦,尽量想办法生起一瞬间的悲心。

8)从身边开始修悲心:
无论他是上者、中者、下者,都可以成为自己修大悲心的对境。
除了人以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飞禽走兽,它们的生命跟人类一样。所以,我们哪怕在路上看到一只小虫,担心它被别人踩死,想办法放在安全的地方,这也是你大悲心的体现。



教证
《华严经》:“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
《瑜伽师地论》:“若于有苦,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当知是悲。”

 

 

 

 

 

 

367、怎样才能把大悲心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你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大悲心就像修慈心一样,要从身边开始修。一个菩萨的大悲行为,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体现出来。我们与周围的人和动物,以及非人等接触。在跟他们交往时,无论是上者、中者、下者,都可以成为修大悲心的对境。
    除了人以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飞禽走兽,它们的生命跟人类一样,并不是像外道所说,跟一块石头、一朵花没有差别。所以,哪怕在路上看到一只小虫,担心它被别人踩死,想办法放在安全的地方,这也是大悲心的体现。

 

 

 

95

 

368、观修悲心时,怎样亲身体验一下众生的痛苦?请举例说明。这样做对修行有何帮助?

答:在观修悲心时,我们只要想到平时在菜市场或者饭店里,看到那些可怜的鸡、鸭、鱼、牛、羊等众生他们被宰杀时,有的是被闭气身亡,有的是被用开水活活烫死,有的是被活生生的开膛破肚,如果换做是我们被这样凌虐致死的话,会是多么难以想象的恐怖和无法堪受!因为,我们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有时不小心被刀划一下,或被开水溅到身上烫一下,或者试着憋住气不呼吸,这些都会让我们情不自禁痛楚地叫喊和无法忍受,可是那些可怜的众生,他们却在不断地感受比这种痛苦和恐怖多无数倍的死亡过程,而他们痛苦、惨烈的呻吟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听见和为之难过流泪呢?想想他们都曾经是我们的亲人,曾经是疼爱我们不知多少世的父母,如今他们却在这样的凌虐中失去与所有的有情一样珍爱的宝贵生命,我们这些曾是他们孩子的大乘佛子们,怎能不生起无尽的悲心呢?我们大乘佛子怎能不去尽力救助他们呢?怎能不精进努力地修行,早日能具备解救一切有情痛苦的能力呢?
    《入行论》中云: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这其中的道理,只有当我们对众生所遭受的痛苦身同感受时,才会让我们真正做到“护他如护己”,才会让我们对所有的老母有情生起真真切切的大悲心,才会真正做到如《华严经》中讲到的那样:“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
   

368、观修悲心时,怎样亲身体验一下众生的痛苦?请举例说明。这样做对修行有何帮助?
   答:羊牛在被杀或遭受痛苦时,我们应该想这就是自己。或者你平时在饭店里看到杀鸡,用菜刀割它的脖子,用开水烫它的身体;或者菜市场上的黄鳝和泥鳅,被刀剖开肚子,内脏全部掏出来,这个时候你就想:如果我是这个众生,感觉会怎么样?
    对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旁生跟人没什么差别,我们求乐避苦,它们也是如此。有些人看到发生地震后,很多人在废墟中痛哭,就觉得他们很可怜,很容易生起怜悯之心,但旁生在被宰杀时,为什么生不起这种悲心呢?作为佛教徒,对旁生要跟对人一模一样,甚至要把它当作亲生父母,若能如此,才可以说你是大乘根基。
   只有把众生的痛苦,真正观到自己的身上,进行换位思考,才能对此有深刻体会。这样的话,即使刚开始悲心不强、性情粗暴,但慢慢在大乘佛教的熏陶下,在大乘甘露的滋润下,菩提心的苗芽也会茁壮成长。

 

 

 

 

 

 

 

369、有些人不在乎众生死活,口头上讲的境界却很高,对于这种人你怎么看待?请说明理由。

答:对于这种人,末学认为是佛法没有融入内心,没有悲心、没有菩提心的一种体现。不管众生死活,口头上谈一些很高的境界,说明没有实际的修行,是一种形象上的修行人。
理由:上师在法本中开示说,如果不懂大乘基本理论,修行就可能成为盲修瞎练;如果光懂理论而不去实修,只会说不会做,就会成为“法油子”。现在有些佛教徒,经常口里念诵大乘经典,学的也是大乘经论,甚至是无上密法,但相续中没有无伪的菩提心,这些法反而沦为小乘法或世间法。

不管众生死活,说明这种人没有很高的境界。上师在讲《般若摄颂》时开示道:“《菩提心释》云:“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可见,真正有空性境界的瑜伽士或修行人,其内心自然而然会欢喜利益众生”。“若有空性境界,对众生的大悲就会油然而生”。所以,这种不在乎众生死活,却口头上谈论很高境界的人,需要扎实闻思修行,真正生起真实的悲心,否则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

 

 

 

369、有些人不在乎众生死活,口头上讲的境界却很高,对于这种人你怎么看待?请说明理由。
   答:1、现在有些佛教徒,经常口里念诵大乘经典,学的也是大乘经论,甚至是无上密法,但相续中没有无伪的菩提心,这些法反而沦为小乘法或世间法,与究竟解脱毫无瓜葛。所以,我们学习大乘佛教,不能为了功名利禄,也不能为了世间八法,而应该是通过学习,想方设法先生起舍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然后不断以菩提心来调化自心。看到可怜的众生、听到他们的声音,首先尽量生起一种造作的菩提心,这样久而久之,真正的菩提心才会油然而生。
    2、作为僧人,身披袈裟、剃除须发,看破红尘而前往静处追求妙道,这种行为是非常高尚的。他们本该像佛陀那样,对众生具足大悲心,身先士卒作为慈悲的表率。然而遗憾的是,如今 有些上师、僧人,没有一点一滴的大悲心,对众生造成的痛苦甚至比在家人还严重。这些人并不代表佛教,他们只是形象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这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不是整个佛教的问题。
    上师最主要的法相,就是看有没有大悲心。有了大悲心的话,其他法相没有也可以依止;但若大悲心不具足,就算具足百般功德,也不算是大乘的善知识。

370、假如你遇到鬼魔作祟,身体不好或修行出违缘,此时你对鬼魔应持何种态度?什么行为是错误的?若有人这样做,你会怎么劝他?
   答:1、如今有些上师将那些由恶业牵引转为低劣身体、兴风作浪的鬼魔看作敌方,对它们生起嗔恨,认定这些害人的鬼魔该打该杀,并用恶咒进行降伏。这说明他相续完全落入了贪嗔的控制中,没有生起平等的悲心。
   若好好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那些作害的鬼魔比施主还可怜。对于施主来说,虽然暂时遭受一些病痛或苦恼,表面上看来很可怜,但实际上依此只会消恶业,不会积恶业。可那些鬼魔,怀着恶心危害众生,必然会被这一恶业引入恶趣深渊。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说了强行驱逐、降伏鬼魔的法门,这也是在悲悯它们,就像母亲打骂不听话的小孩一样。
   2、一定要知道,在佛教的教义中,绝对没有以嗔恨心来饶益众生的。如果要行持降伏事业,必须有斩断众生造恶业的能力,还要能把这些众生接引到清净刹土,不然的话,佛陀也不开许行持。
   假如以贪心、嗔心降伏鬼魔,不但它们不会言听计从,反而会令自己深受其害。不仅心怀贪嗔不能驱逐鬼魔,甚至执其为实有,也同样制服不了它们。
   3、就如上师玛尔巴曾传授的:轮涅诸法的一切显现,全部是心的幻化,而心的本体也是空性光明。若将魔障执为实有,肯定起不到什么作用。

 

 

已记录

 

 

页: [1]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action=printpage;topic=32974.0

 

 

 

 

 

 

 

 

《前行广释》第96课共修思考题

371、若以血肉供养上师三宝,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1、当今有些上师到施主家里时,施主们会宰杀许多羊只,供养肉食。这些上师明知去施主家会危及众生。汉地有个别上师,弟子带他去餐厅吃饭,他明明知道要点杀,但一点都不在乎,这样违背了大乘宗旨,连小乘教义也抛之脑后了。小乘的《毗奈耶颂》中说:若有见闻疑,此则不应餐,为愍众生故。

    按照佛教的宗旨,皈依后必须断除损害众生的行为,诚如《涅槃经》所云: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故不管是什么理由,哪怕是危及一个生命,也完全违背了皈依戒。

    2、《佛报恩经》说:菩萨乃至自丧身命,终不能枉夺他命。剥夺众生的生命,完全不符合大乘教义。在大乘佛教中,宁可付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也绝对不允许杀害众生。现在有些居士,由于工作、家庭、习气的关系,不能完全断肉,这情有可原。但若公开宣扬吃肉,觉得杀生无所谓,这种做法就非常不如法了。

    3、特别欣赏汉传佛教的吃素传统,尤其是有些居士这样做,在生活中虽有诸多不便,但素食确实可以带来清净的生活,对延年益寿各方面有很大利益。

   提倡大家吃素、放生,念些大乘经典,好好地回向。作为平凡的修行人,我们只能做到这些,但这些行为非常有意义。

371、若以血肉供养上师三宝,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供养肉食危及众生不仅违背了大乘宗旨,而且也违背连小乘教义。小乘的《毗奈耶颂》中说:若有见闻疑,此则不应餐,为愍众生故。皈依后必须断除损害众生的行为,《涅槃经》云: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故不管是什么理由,危及生命,完全违背皈依戒。《佛报恩经》说:菩萨乃至自丧身命,终不能枉夺他命。剥夺众生的生命,完全不符合大乘教义,宁可付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也绝对不允许杀害众生。

另一方面, 密宗会供中,确实有一些誓言物,即人肉、马肉、狗肉等五肉 ,不是为了食用而宰杀,是作为供品摆放的无罪五肉,若没有将饮食变成甘露的能力,或者在寂静处特殊修持的必要,只是贪著肉的美味而到村落里肆无忌惮去吃,完全违背了三昧耶戒。如果拥有不共的能力,可以起死回生,肉食和蔬菜是没有差别的,当需要一些誓言物或做些特殊的行为,没有必要去诽谤,否则会造作无量罪业。(Q5-光明09)

 

372、密宗会供中,有时为什么会供养五肉?这是否违背了大乘教义?什么样的密宗行人,才有资格随便喝酒吃肉?你对此是否接受?

   答:1、五肉五甘露,饮食外会供。即作为密宗誓言物的人肉、马肉、狗肉等五肉 ,并不是为了食用而宰杀,而是作为供品摆放的无罪五肉,这才是依教之血肉供养。密宗会供中,确实有一些誓言物,但这不是用来满足口腹之欲的。密宗的行为建立在显宗的基础上,有些看似颠倒的行为,只有达到最高境界时才开许,而且这些在显宗中也有,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密宗的有些行为之所以要保密,就是因为一般人不能行持,很难接受,对外随便宣扬的话,很容易让人误解,进而生起邪见。就拿五种净肉来说,若没有将饮食变成甘露的能力,或者在寂静处特殊修持的必要,只是贪著肉的美味而到村落里肆无忌惮去吃,这就称为所受誓言行放逸,完全违背了三昧耶戒。

    2、倘若拥有不共的能力,可以起死回生,行为上怎么做都可以。大成就者的稀有行为,自古以来确实很多。当你有了这样的成就,肉食和蔬菜对你没有差别,这时候若需要一些誓言物,或者做些特殊的行为,凡夫人也没有必要去诽谤。

    3、有些人对密宗的个别行为,经常大肆攻击,原因应该有两种:一是他自己太愚痴了;二是他前世造过谤法、谤僧的业,习气复苏以后,实在没办法管住自己的口。这两种人,我们都无法阻止。但作为真正的修行人,不能把密宗所有行为都当作假的,也不能把所有行为都当作真的,只要一个人做,自己就赶紧去效仿,这也不一定合理。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菩萨念众生,爱之彻骨髓,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作为菩萨,爱怜众生的慈悲之心,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从骨髓里发出来的。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亦云:三界一切,悉是我子。

     因此,杀害任何一个被恶业所转的旁生,然后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寂天菩萨也说: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意即全身上下被烈火炽燃的人,纵然给他各种欲妙,他也不会生起快乐,同样,如果伤害了众生,怎么可能让诸佛欢喜呢?

 

 

372、密宗会供中,有时为什么会供养五肉?这是否违背了大乘教义?什么样的密宗行人,才有资格随便喝酒吃肉?你对此是否接受?

 

答:在密宗会供中,确实有一些誓言物,但这不是用来满足口腹之欲的。有时也会有些五肉供养,在金刚乘诸论典中:血肉供养不依教,违背桑哈查门意,祈境空行予宽恕。所谓依教之血肉供养,必须遵照密宗续部中所说而实行。那么,到底密续是怎么说的呢?五肉五甘露,饮食外会供。"意思是:作为密宗誓言物的人肉、马肉、狗肉等五肉,并不是为了食用而宰杀、而是作为供品摆放的无罪五肉,这才是依教之血肉供养

    倘若明明被净秽分别所束缚,认为人肉、狗肉等是肮脏的东西,或者低劣之物,对这些肉食不愿意享用,而只想食用刚刚杀的、香香肥肥的肉,认为这些是干净的。此举就像所受五种三昧耶,视净为秽行放逸中所说的视净为秽 ,与所受的三昧耶戒完全相违。

    密宗的有些行为之所以要保密,就是因为一般人不能行持,也很难接受,对外随便宣扬的话,很容易让人误解,进而生起邪见。就拿五种净肉来说,(所谓清净肉类,是指以自己的业力自然而死或者因病而亡等情况下的肉,并不是为了食用而宰杀的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众生因自己的业力衰老、命终或者因病而死亡的肉。)若没有将饮食变成甘露的能力,或者在寂静处特殊修持的必要,只是贪著肉的美味而到村落里肆无忌惮去吃,这就称为所受誓言行放逸,完全违背了三昧耶戒。总而言之,密宗会供中供养五肉是密法修行的需要,是大悲与智慧摄持下的方便法,不违背大乘教义。

    什么样的密宗行人才有资格随便喝酒吃肉呢?只有具有极高修行境界的密乘行人,具有清净见,不为净秽、优劣等分别念所束缚,具有将饮食变成甘露的不共能力,或已经是能够起死回生、直接将所缘众生度化到清净刹土的大成就者。

     《钦则益西多吉密传》中也记载:有一次,叶塘国王邀请钦则益西多吉前去应供。尽管尊者示现了种种神变,但刚强难调的当地人没有生起信心。国王养了一头鹿,平日里十分宠爱。尊者就在众目睽睽下杀了鹿,将血肉用于会供,与王妃和眷属们大快朵颐。享用完毕后,尊者将吃剩的骨头包在鹿皮里,然后用鞭子抽打,鹿子又如先前一般活蹦乱跳了。举国上下见此,都生起了极大信心。

  大成就者的稀有行为,自古以来确实很多,这不是什么传说。当你有了这样的成就,肉食和蔬菜对你没有差别,这时候若需要一些誓言物,或者做些特殊的行为,凡夫人也没有必要去诽谤。

     这样行为还能接受,但要审慎观察,不能盲信盲从。经过认真观察确定后,才能信受。

 

 

 

 

 

373、有些人供养血肉后,确实可以成办一些所愿。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以此可推出什么结论?

 

答:我是这么看的:1、佛菩萨是不可能接受凡夫人的血肉供养的。假如你用新杀的众生血肉,供养护法圣尊,他们不但不会享用,也不会近前一步。

2、如果贪着并接受凡夫人供养的血肉,那一定不是能给予解脱利益的圣尊。即使受供后能给你成办一些小小的世间利益,那也是一些轮回中的黑法鬼神而已。这些损害众生的黑法鬼神却很喜欢血肉,会聚集在那里享用。而且,鬼神会时时跟着你,偶尔提供一点微乎其微的顺缘,让你觉得血肉供养很有用,进而乐此不疲。

3、其实鬼神即使帮了你一两次,但也常常害你,令你突然生病、骤然着魔。这时候,你又念血肉仪轨、作血肉供养,鬼神又会给些暂时性的帮助……就这样,作血肉供养的人和鬼神互帮互助,形影不离。鬼神如罗刹放哨般,整天怀着贪食、贪财、贪利的心,到处游游荡荡;而作血肉仪轨的人,则因为鬼使神差,以往的出离心、厌离心、清净心、信心被一并遮蔽,即便佛在空中飞也不起信心,哪怕掏出众生的肠子也不生悲心。

4、假如你什么悲心都生不起来,就像罗刹奔赴战场般,性情粗暴、怒气冲冲,依靠鬼神相助,自认为咒力不凡,进而心生傲慢。这样的话,死后只能如投石般立即堕入地狱,或以恶业转生为凶狠鬼神的眷属,肆意弑杀众生,或投生为鹞鹰、豺狼等旁生,天天不离杀生。正如佛经所云:杀生无善报,短命多诸疾,来世生恶道,具受种种苦。喜欢杀生的人,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不但今生短命多病,来世也决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即使从三恶趣中解脱出来,以杀业异熟果的余分,仍要在人间感受种种痛苦。

5、所以,大家务必要断除杀害众生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大悲菩提心!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是悲心,所以,大家若想修行越来越增上,就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悲心。

 

 

 

 373、有些人供养血肉后,确实可以成办一些所愿。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以此可推出什么结论?

  答:1、假如用新杀的众生血肉,供养护法圣尊,他们不但不会享用,也不会近前一步。相反,损害众生的黑法鬼神却很喜欢,会聚集在那里享用。而且,鬼神会时时跟着你,偶尔提供一点微乎其微的顺缘,让你觉得血肉供养很有用,进而乐此不疲。就这样,作血肉供养的人和鬼神互帮互助,形影不离。鬼神如罗刹放哨般,整天怀着贪食、贪财、贪利的心,到处游游荡荡;而作血肉仪轨的人,则因为鬼使神差,以往的出离心、厌离心、清净心、信心被一并遮蔽,即便佛在空中飞也不起信心,哪怕掏出众生的肠子也不生悲心。

   2、其实,有时候出离心、信心、清净心退失,还是有一些原因的,也许是自己的行为不对,以至于往昔的功德被慢慢障蔽。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是悲心,所以,大家若想修行越来越增上,就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悲心。

   假如什么悲心都生不起来,就像罗刹奔赴战场般,性情粗暴、怒气冲冲,依靠鬼神相助,自认为咒力不凡,进而心生傲慢。这样死后只能如投石般立即堕入地狱,或以恶业转生为凶狠鬼神的眷属,肆意弑杀众生,或投生为鹞鹰、豺狼等旁生,天天不离杀生。正如佛经所云:杀生无善报,短命多诸疾,来世生恶道,具受种种苦。所以,大家务必要断除杀害众生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大悲菩提心!

  

 

 

《前行广释》第97课共修思考题/

374、你怎么理解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明白这一点后,你有什么打算?

   答:1、大悲菩提心非常重要,没有它,修再高深的密法也意义不大。现在有些人修行完全是种形象,从调伏自心方面下功夫的,实在寥寥无几。好多人喜欢搞一些外在形式,举行隆重的仪式,表面上特别庄严,孰不知佛法并不是这些,利他心才是真正的佛法。

   2、在没有生起悲心之前,每个人要专心致志地精进修持。就像顶果钦哲仁波切,他的传记序言中,一位上师写到:这位伟大的上师,人生四分之一都在闭关修行。作为修行人,若能精进地修大悲心,诵经修善、度化众生等表面上虚张声势的佛事,不去做也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佛法不是外相,而是内在的修行。《摄正法经》亦云: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为学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获诸佛法,了如指掌矣。

   3、转轮王不管去哪里,四兵都会跟随他,同样,大悲心无论在谁的相续中生起,诸佛的其他功德也会随之产生。还有一个比喻说,太阳出来普照万物时,大地众生做什么都不会困难,同样,何处有大悲心的日光普照,此处众生修一切菩提分都很容易。

    所以,前辈高僧大德在修行时,不会先求高深的大法,而是唯一先修大悲心。当然,假如根基很利,求大法也是可以的。

 

  已记录 

 375、无著菩萨面见弥勒菩萨的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1、无著菩萨面见弥勒菩萨的公案说明生起了大悲心,使业障无余清净,才真正见到了弥勒菩萨。也就是说清净罪业再没有比修悲心更殊胜的法门了,并且悲心也是生起菩提心的无倒之因。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多种方便,尽最大努力来修持悲心。

    2、无论修任何一位本尊,从本尊的角度来讲,当你祈祷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和你形影不离,修观音、文殊、弥勒都是如此。但你业障没有清净的话,什么佛菩萨的身相都会看不见。

    3、诸佛菩萨的化现,随时随地会以不同身相出现,我们对每个众生都要观清净心。就算平时看到了可怜众生,也要认为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是来清净自己罪业的,对他们不能侮辱,更不能起厌烦心。

376、悲无量心具体应该怎样观修?

   答:1、修悲心,应像断臂母亲之子被水冲走一样。一位没有手臂的母亲,若见儿子被水冲走,必会生起无法堪忍的强烈悲心:我自己没有手,不能从水中救出儿子,现在该怎么办呢?她此时唯一考虑救脱儿子的办法,内心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一边失声痛哭,一边到处奔跑。

   2、我们要在心里想:三界一切众生被痛苦的河流冲走,沉溺在轮回的大海中。尽管我对他们生起了难忍的悲心,可没有能力将他们解救出来,现在该怎么办呢?然后诚心诚意祈祷上师三宝,观修悲心。

   3、每个人要真的这么想:众生太可怜了,我很想救他们,但实在无能为力。我不要说救众生,连救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心里特别特别着急,这就是生起悲心的一种前兆。

   此时,唯一的方法就是发菩提心,希望自己早日成佛利益众生;同时也要给众生讲经说法,让他们发起菩提心。如果他们成佛了,就会永远离开痛苦,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的路了。产生这样的念头之后,一直努力观修,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这就是菩提心的根本!

374、你怎么理解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明白这一点后,你有什么打算?

    大悲在佛果的初中后三时最为重要,要成就佛果庄稼,在初中后三时,都以大悲为要:大悲心最初犹如种子,是出生菩提心之因。没有大悲心,不不能立誓度众生,则不能进入大乘道。

    中间大悲水灌溉能令菩提增长,如果不时常以大悲水灌溉,则不能修习广大的福慧二种成佛资粮,决定只能证得水乘声缘涅槃。在修行中,若不数数修习大悲则会堕入小乘。因为有情的数量多于恒河沙,行为恶劣粗暴,而菩萨的行处又多无边际、难以行持,而且要经历无数劫恒常精进,对些情形,如果不数数串习大悲,菩萨会因胆怯、畏惧而退堕到小乘中。所以,不是开始一次发起大悲尽,就能真正荷担心救度众生的重担,而应恒时修习,使大悲逐渐增长。由于大悲坚固,因此在实践菩萨道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苦乐完全不顾虑,对一切利他之事毫无厌舍,以此能净除相续中的罪业,圆满一切资粮。

    成佛后,以大悲成为众生常时受用之处同。诸佛获得果位时,不似不乘安住在寂灭中,而是乃至虚空界尽之间,恒时不断利益有情,这也是由于大悲的威力所致,若无大悲,必定与声闻一般,堕在寂灭边。

    明白了这点之后,要想尽一切办法令相续中生起大悲心,多阅读高僧大德们的传记,向他们学习,特别要通过悲无量心的具体观修方法,反复座上观修、座见思维,以令相续中生起真实的大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