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风云传 夜叉 故事:档案:人民大会堂为什么会比天安门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5:28:00
(2011-05-01 21:15:12)
标签: 杂谈
人民大会堂为什么要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边?究竟是人民大会堂高还是天安门城楼高?建设人民大会堂时的六个思路都是什么?
1958年9月15日,第一稿设计图纸便如期完成;20日,专家们拿出第二稿,一共一百多张图;9月26日,北京市领导万里和刘仁会同有关部门,审看了第三稿,虽然速度很快,效果却不理想。审查意见是设计理念不够新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万人大会堂和其它建筑怎样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布局摆位争论太大,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怎么样才能让这样一座新建筑与六朝古都的标志性建筑和谐地摆在一起呢?方案为什么总是没有获得通过,到底是什么困扰了设计师们?
当年困扰设计师们的难题恰恰是因为,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意大利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面积是1万平方米,比它大八倍的是位于巴黎的协和广场,比它大10倍的是位于莫斯科的红场,而位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要比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大了整整40倍。天安门广场的大致轮廓是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这么大的广场仅仅在如何布局的问题上,各路专家就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第一个争论就是大会堂是摆在广场的西边还是摆在广场的南边?第二个争论就是人民大会堂的高度能不能超过天安门城楼?北京市委书记彭真面对不同方案的争论,明确地提出:历史上的天安门广场体现的是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唯我独尊”;新中国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一定要体现出“人们是主人”的政治理念。为了寻找答案,《人民大会堂》摄制组在档案馆、图书馆之间穿梭,试图从中找出一些线索。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一些当年大会堂的设计图纸,并从这些图纸中发现了当年的一些设计思路:
思路一: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轴线,东面安排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西面安排万人大会堂。除了这两座建筑以外不再安排其它建筑物。这份被称为第十号总体设计方案的图纸,最接近于现在天安门广场的模样。但是在这份图纸上,并不能找到当年困扰设计师们的原因。
就在摄制组苦苦地寻找有关大会堂的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的时候,一位神秘的人物出现了。2009年的夏末,一直致力于档案收藏的赵庆伟,把摄制组邀请到位于北京东郊高碑店的一处画廊,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五十年前大会堂建筑时期的一些珍贵照片和图纸,这位眼光独到的收藏家的藏品让我们又发现了当年天安门广场布局的其他两个思路:

思路二:以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陈植等人设计的总体方案为代表,在广场西面的北边安排万人大会堂,南边安排历史博物馆;广场东面的北边安排国家剧院,南边安排革命博物馆;以四座建筑物组成广场,并采取全部对称的方式。这个方案讲究的是一种平衡的布局。
思路三: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桢等人设计的总体方案为代表,在第二方案里确定的四座建筑物的南面,拆去前门楼和箭楼,面对天安门城楼,建万人大会堂。这个方案把大会堂放在了广场上独一无二的位置上。此后,摄制组又陆续找到了其它设计方案,根据这些图纸,在专家的指点下,摄制组经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复原了另外三套设计思路:
思路四:以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赵深等设计的总体方案为代表,在纪念碑以南,东西两面分别安排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纪念碑以北,东面安排国家剧院,西面安排万人大会堂,在这个方案里,建筑物更多的是起到拱卫天安门广场的作用。
思路五:以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戴念慈等设计的总体方案为代表,在纪念碑以南,东面建国家剧院,西面建青少年宫,纪念碑以北,东面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西面建万人大会堂。这个方案把国家剧院和青少年宫摆在广场上,减少了广场的政治色彩。
思路六:以无记名的设计总体方案为代表,纪念碑以南全部绿化,纪念碑以北,东面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西面建万人大会堂。这个方案,似乎更强调天安门广场的城市休闲功能。六个思路,背后是几十上百个具体方案,代表了不同的艺术见解和政治理念,难怪设计师们会争论不休。
采访沈勃:彭真同志很重视,他当天晚上就召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开会,而且做出回答:第一人民大会堂要建在广场的西边,就是现在这个位置;第二个就讲人民大会堂的高度可以高过天安门城楼。
整体布局最后选择了第一种设计思路,即广场上只安排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分列东西,遥遥相望。显然,这样的布局既体现了代表人民参政议政的万人大会堂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党的领导和革命政权的性质,        彭真
而人民大会堂高过了天安门的城楼,体现出人民群众至高无上的地位,可谓寓意深刻。至此,困扰设计师的广场布局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对万人大会堂本身的设计又产生了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