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魂3 进入dlc:从“司母戊简介”看考古界对古文字的无知(转)(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27:54
从“司母戊简介”看考古界对古文字的无知(转)(图)

 

 

 

 

从“司母戊简介”看考古界对古文字的无知


    今日看到一则报道《河南馆4月15日试运行 司母戊鼎将亮相世博会》
世博会很快就要开幕了,河南将如何展现自己的风采?河南馆施工布展进展如何?就这些问题,昨日,世博报道联盟记者专访了河南省参博组委会副主任、副省长宋璇涛。

 
  展品近期陆续起运 


  宋璇涛介绍,目前,河南馆建设已近尾声,各项展品也已基本到位,4月15日将投入试运行,4月20日后随中国馆试运营。

 
  据介绍,深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鼎、珍藏于河南博物院的陶院落全套11件,均将亮相上海世博会河南馆,而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清明上河图》根雕版则已抵达河南馆。目前,河南馆正在加紧装修布展,参展展品已于近期陆续起运。

 
   ……


    笔者对考古界,甲骨文、古简研究者等所做的好多上古文字解读是嗤之以鼻的。本来忙不过来而暂不论谈此事,今见世博会亮相司母戊鼎,必有对“司母戊鼎”的简介,而原考古界所做的简介是谬以千里的,在世博会以此简介司母戊鼎是把人丢出国外的事!笔者不得不忙里偷闲地写文诠证,采纳与否则是“官老爷”们的事了!


    请看原来对司母戊鼎的简介: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这最后一句“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解释,无知到了极点,真是开天大的玩笑!


    “司”字是“对限定范围内的管理”意,后延伸为“职能管理”。如“司地”即是对土地管理;“司空” 即是对工程管理;“司寇” 即是对盗寇刑事管理;“司马”即是对军旅骑兵战车的掌管者;“司徒”即是对军旅步兵掌管者等等,商王能愚蠢到铸造并标写明一个“掌管其母亲的鼎”吗?“母”字是“土地”的代指,乃“天父地母”所谓。“天”是“日月有轨迹地升至不可突破的最高又落下的现象”所指,“母”是“划分而可耕种的连着其它的土地”所指。“母”上有“人”为“每”,即是“已属于人的小块土地”之意,延伸也代指其它小块;“每”边再有“人”成“侮”,即窥视侵犯已属于人拥有的小块,是为“侮辱、欺侮、侵犯”他人之意。“戊”字是天干第五位,代指“中央”,五行代指“土”。所以,“司母戊”三字乃“掌管中土”的王权象征之意。四粗足象征“四方支起中央”。

 

 

 

 “祭祀”词组的原始本意和歧解误延

    笔者《从“司母戊简介”看考古界对古文字的无知》一文写出后,尚有人对笔者所论持有怀疑,今再从商代特造的“祀”和“祭祀”词组的使用意指上佐证前论。


    “祭”字的诞生较早,它上部符号代指“相对或相背的阴、阳”,下“示”是指“多层次下主要的和连带的意愿”,后延伸把此主要的和连带的意愿表达出来的“表明”意指。故“祭”就是向“天、地,阴、阳,先祖等表明敬意的仪式”。它包含了祭奠、祭礼、祭灵、祭典、祭扫、祭祖、祭天、祭祀、祭灶等等表明敬意的仪式。早在黄帝时就有了表明敬意的“祭”仪式。而“祭祀”的“祀”则是商朝为对“载、岁”之“年”的表达形式特造的一个字,它是对“已有成果表明敬意”的意指。因为当时没有“年”的称谓,“年”是西周建朝,完善了周历又为表明是对夏历的沿袭而特造的字,“周历”以十二地支记月,将十二个“月”满一周期称为一个“年”,是“与‘午’连接划分”之意。故《尚书·商书·伊训第四》有:“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尚书·商书·太甲中第六》有:“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等等特指“年”的使用法。所以,“祭祀”一词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是“祭载”或“祭岁”仪式的特指。“巳”是代表时序符号的地支的第六位,也是“日时序”中对“日阳已完全在大地上延伸”的意指。商王朝造“祀”代指“历日”的“年”,是表达他是“历日”沿承的第六代帝王朝,也表明了每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是在日阳已完全在大地上延伸的“巳时”开始。


    商朝的“祭祀仪式”是各种“祭”仪式的首要,是最盛大隆重的,它是一种代指和象征“天子权力”的仪式。商朝因为是以武力推翻夏朝的,夺得了政权却没有得到推算历日的秘而不泄的方法,只能将向夏朝朔政时领得的旧历日循环而用。这个“祭祀仪式”就是遮掩没有推算历日的方法,是通过向上帝表明敬意并勾通的仪式得到了来祀(年)的历日,再分发给朔政来的各诸侯贵族们。商代的“祭祀仪式”是由“妇好”来做主祭人的。这与“女”字的创造有关,“女”的本意为“孕藏着看不到的变化”意指,“爻变”之“爻”即为其衍变而来。“祭祀仪式”的主祭人必须由女性掌管,这是由“女娲”传说而来的,“女娲”本意是指“孕藏着看不到的天石坠落”,是对上古陨石坠落现象的口语传说的造字记录。


    由上可知“祭”和“祀”是两个不同的意象特指,“祭”是“表明敬意的仪式”,“祀”是为代指“年历”特造的字,它两合用,前者是“仪式”,后者是承受“仪式”的对象,就如同“祭祖”、“祭天”、“祭灶”、“祭灵”等是一个道理。西周王朝建立后,没有了这种“祭祀仪式”,千多年后的汉代,人们逐渐不理解了“祭祀”为何,就将“祭”与“祀”合二为一地略去“祀”的意思理解了。所以,有“祭祀”合用文字所指的器物是和“祭祖”、“祭天”、“祭灶”、“祭灵”等其它“祭”仪式毫为关系的,“司母戊”、“司母辛”鼎也毫不例外!


    还有对上古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沿革一窍不通者,无知地将“司母戊”三字以“后母戊”为解,他根本就不知“后”字的产生和使用开始时限。他愚蠢到非得将帝王们对众先祖称呼的“後”,去配做为汉代后才有称号的帝王们的“王后”,也才有对“司母戊”鼎臆断为“后母戊”鼎的愚蠢解释!“後”是“最终离开阳间的私家体系的众多先祖”之意,故秦前文献中有“群後”、“元後”、“先後”、“乃後”、“暴德罔後”、“我後之德”、“懋乃後德”、“商之先後,受命不殆”等等特指用法!


    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近代考古界,甲骨文、古简研究者们的思维禁锢所致!用汉代固定的古文意去解释相差悬殊几千年前的上古字意,因而“殷商历史”也被考古界,甲骨文、古简研究者们糟蹋的面目全非了!他们不识“昧爽”二字的上古字意,书呆子到连一甲子60年的往上溯源的道理都不懂,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唯一成果“武王伐纣年代”也错定为“公元前1046年”!他们连“鼎”字的字意和最原始用法都不懂,更不知“九鼎”为何?他们根本不知商代前帝王名用十天干中字是一种“出生祀”的相当于近代“相属年”的记忆法,在商代前这是只有帝王才独有的权利。靠这些人去“探源中华文明”岂不是让瞎子去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