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00:18

 

  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吗?好象没人承认过,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形势总是越来越好。可是这几十年来对教育的折腾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情况好象又说明我们的教育问题还不少。许多人都在反思。反思的切入点大都基于这么一个问题:“有的国家建国二三十年就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建国五六十年为什么没有教育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切入点的思考基础是:我们的教育是好的,但为什么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呢?要么是否获诺贝尔奖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教育科研水平;要么就是诺贝尔奖的评定有失偏颇;最后一个要么才是我们的教育可能需要改进。

诺贝尔奖可以代表科研水平,这没错。但科研就等于教育吗?这恐怕不是一回事。科技等于教育吗?这恐怕也不是一回事。

中科院院士秦伯益认为:“科学技术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富差别,也不能直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中国从鸦片战争后被打破了大国天朝的迷梦,首先意识到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于是有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打败,看到问题不是技术,而在制度,就搞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制度的后面是文化,于是又有了以‘五四’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

秦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科学技术的高低并不等于道德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落后的后面是文化。那么,钱先生说的文化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吗?我看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主要就是学科学知识。谁都知道在中国数、理、化是主科,在高考中占的比重最大。学生中谁的数、理、化好,谁就是“三好学生”。就连教数、理、化的老师的课时津贴都比其它老师高。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而“科学技术不能直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因此,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缺失的是道德、是文化传统的教育。

我们平常总说不读书的人没有文化。其实,读过书的人不一定就有文化;没有读过书的人不一定就没有文化。最早给文化以科学定义的是英国的人类学家爱得华?泰勒爵士。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它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我们的教育与此相比,显然不能称为文化。

   我知道有一个中国最著名大学的博士后被高薪请到海南一家上市公司当副总,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公司几百万搞没了,本来应该进监狱,可有人说国家培养一个博士后不容易,放了他一马,至今逍遥法外。还有一个从未学过教育的人,凭关系当了海口一所较有名气的民办学校的校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学校的几十万“借”出去,说是“半个月”还,几年后都不知消息;还自以为是地经常闯入课堂,对学生、老师随意谩骂、指责;甚至“亲自动手”收缴学生的手机;有人评价他是把管理监狱的办法用来治理学校,把管理犯人的手段用来治理师生员工。上任两年,学校教学质量大幅度下滑。这些人的母校还以“培养”出这样的“博士后”、当名校校长的“人才”而引以为荣。这类人就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人”,这些人不是我们教出来的吗?他们的科学知识也许并不缺失。缺失的是道德、是文化传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相对而言,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那里的老百姓基本没有读过书,不懂现代科学知识,甚至还信神信鬼,烧香拜佛。但是他们都纯朴、善良,从小就知道救死扶伤、尊老爱幼、修桥补路、欠债换钱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这些“知识”(恐怕有人认为这些并不是知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些道理的懂得,难道不属于教育的范畴吗?当年我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山区当知青,几年中几乎没有听说发生什么刑事案件。当地农民做人的水平,不是比前面所说的博士后、校长要高得多吗?难道他们从民间耳闻目睹的佛教、神话、戏曲、传说故事中没有受到“教育”吗?难道这些不是教育吗?

几年前,美国一所学校的多名学生在完成生物作业时抄录了某网站提供的一些材料,任课老师就毫不客气地判这些学生的生物课为零分。支持她的老师们说,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课程更加重要。

    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在全美选择天才儿童,从八年级开始给他们全额奖学金,一直到读完博士,每人三十万美元。这些天才儿童在假期不是补课,学数理化;而是学习法律,还有就是每周至少有一天要到贫困收容所为无家可归者服务,或是到残疾儿童医院去陪残疾儿童做游戏。

   我们所缺失的是不是这类更重要的教育呢?我们的教育中是否真的需要这类教育呢?我们是否应该从那些我们认为不是教育的地方去发掘教育的真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