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意未尽的意思:李子勋:5-10岁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56:31

李子勋:5-10岁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  

 

这是根据心里学专家李子勋老师的讲座观点整理的,提供给您,作为教育的参考。

5—10岁有三个任务要完成。这三个任务分开来说,但是他们是融合的,不分先后、主次,是在生活中同步进行的。

第一个任务: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爱学习和读书。

我们先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我们特别在乎孩子的学习,我们喜欢在学习的时候纠正孩子的习惯,学习的时候要他腰坐直,笔要拿正,字要写端正,很多时候孩子的体验是什么?不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一开始读书妈妈喋喋不休的来了。很多时候一问妈妈你孩子学习好不好?马上脸下来了,聪明不往正道上走,学习很差,妈妈充满着糟糕的挫败的体验,这些体验孩子知道不知道?你不说他也知道。一个人生气了,你不说别人都知道你生气了,是讯息在交换。一个5—10岁的孩子没有价值观,没有好恶观,他在感觉。他从来不挨打,他读书不好就挨打,对孩子的隐喻是什么?学习是一件不快乐的事情。小时候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你要是考试老是考得不好,很多男孩儿在这方面挨打,女孩子也是压力很大。学习成了让孩子们感觉到矛盾的地方。 玩的时候大家都很方松,妈妈的笑脸也很多,那个孩子美好的体验,每到读书的时候就被破坏了。(很显然,这样我们很难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孩子)

下面我们看李子勋老师有怎样的建议:假设我们需要孩子喜欢学习,不是他学习好坏,对5—10岁的孩子来讲关键是喜欢学习的行为而不是成绩。因为他太小,他这6年学到的知识不值得一提,就算中学学到的知识也不值得一提。我们中学学什么?牛顿定率,你看我们物理学和很多科学,我们在现实中能实现吗?根本不可能。就是同一个人开车在同一个城市,不在同一个时间,哪怕一个笔直的道路没有塞车、没有红灯,你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到达。所以这些都是什么?抽象科学,叫静态科学。从大学以下的科学,都叫静态科学,没用的科学。但是孩子为了学这点东西伤痕累累,那些知识你看你们谁在用大学学到的课本?没有,知识都在流动和改变。但是,孩子们为了读书,却跟爸爸妈妈变成了敌人,这就是得不偿失。如果这个孩子一读书,只要他看书,在研究在思考,在做拼图,大家就非常的安静,就让他感觉到他在做任何学习的事情都具有特权,妈妈本来要喊吃饭,突然看到孩子在看动画书,妈妈跟爸爸说等一等,儿子在看书,等他看完了再吃饭。儿子听了什么感觉?读书那么重要。他读书的时候歪着倒着,写字的时候潦草,做作业的时候错了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要发展的是他的行为,不是他的知识。只要是学习,只要是涉及到学习的行为,全家都会说安静不要打搅他。同样爸爸看书的时候,妈妈不要让孩子闹,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要在学习的时候批评孩子,什么时候批评他,如果看电视告诉他坐直了,你不坐直你的腰要出问题,你要专心,你只要分心电视关了。我们要训练孩子“关注”不要在学习中,要在玩的时候,玩的时候规规矩矩的玩。你玩沙的时候要规规矩矩玩,在玩的时候培养习惯,只要学习,学习的时候天王老子来了都不怕。他把邻居的玻璃打破了,他知道爸爸回来肯定要挨打,假设儿子知道他读书爸爸就不敢发脾气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只要你回家孩子一定在看书,孩子逃避你的打骂,唯一的方式就是学习。如果这个方式在5岁开始,我们就像催眠一样,赘述。这样5—10岁他并没有在知识上面获得多少,但是对学习本身的喜爱和安全感,当我读书的时候发现家里是特别安全的。哥哥姐姐、爸爸妈妈不影响我,这个人只要他心情不好,他唯一能够解决的就是读书,他一读书他的全身处在一种宁静和安详里面,这种孩子他到了长大以后他不读书就不可能,他不读书反而活不下去。再加上从小建立了良好的读书感受,就是只要读书,并不关心他的成绩怎么样,因为他喜欢这个东西,他的成绩不会差。因为他喜欢读书写字做作业、看科学的东西,读一些有意识的、思考。结果他从5岁开始就会产生一个动力,这个动力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后来成为科学家或者学者。至少他大学以前学习是不痛苦的。
  很多孩子小时候学习上挨打,结果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着压力和不快乐,尽管他学习好,但是他回忆起来的时候是极不开心,因为他无法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但是一个孩子5—10岁总是让他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在和快乐,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总能找到这个感觉,学习就不是苦差事。尽管这个孩子智力不如别的孩子高,尽管他仍然不是一个学校杰出的人,但是学习行为本身对他的挫败和伤害就变得大大减少。因为5—10岁建立了强大的学习兴趣,他不会放弃学习,终身他都愿意学习。尽管他的智力被父母或者某种决定不会成为一个学者或者科学家,但是他终身都可以在学习这个行为里得到安慰,就是这样,这就是他的安全岛。
  所以假设你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玩的时候要告诉他一些方法,怎么做怎么站,怎么怎么样。或者要建立他的道德感或者竞争力量,玩的时候要告诉他你一定要跑得快,学习的时候不要告诉他你一定要考得高。你要告诉有价值了,学习就不是个好事情。当然了,肯定爸爸妈妈不会这样干的。你们害怕这样,其实前几年看不出来,小学三年级以下看不出来,但是后劲在后面。跑马拉松的人不是前面跑得快,中间团队到后1/3发力那才是冠军。迷信里面说人有30年运,小时候学习好,长大没有运了。我们大学前三名今天都不好,总是他们第一第二第三,一个就是大夫,一个就是小儿科主任,没有一个是富裕的,没有一个挣到钱,没有一个出名的,为什么?好运都用完了,那个时候走运都是分数,但是你儿子30岁走运拿的都是钱。不要强调小时候就要那么优秀,你小时候不是,你儿子也不是,不要以为你儿子不好。你还不如建立他学习的快乐,确保他学习不受创伤。(这是我整理的一段,不是说所有观点都是支持的,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就是说我们尽可能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批评他,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总是跟批评联系,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好的时候鼓励,鼓励多了,孩子的好行为就多了,学习受到鼓励的时候多了,自然就热爱学习了。sunny)

 

第二个任务:建立规则,培养习惯。

重要的是习惯,因为所有的跟孩子建立规则都只能在5—10岁,5—10岁没有建立规则,你要建立就很难了。建立什么规则?比如告诉孩子你的行为要不影响他人,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一切事情,但是你想做的这件事情别人会烦恼的时候,宝贝就不能做,就让他从小就感觉得到“他人利益”。如果从小妈妈这样教育他,就不一样。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在5—10岁建立的,如果没有建立他会肆无忌惮。

每个家庭都要给孩子建立规则,比如尊重妈妈。建议5—10岁规则一定要少。就一条,比如每半年,每一年只对某一个规则进行建立,过了别想,过了孩子不听你的了。比如说尊敬父母,只有在尊敬父母的时候得到表扬,其他做任何事情都得不到。中国的孩子规则太多,爸爸妈妈定很多规则,社会也是规则满天下。中国人就是规则太多,结果形成了民族整体没有规则。为什么呢?5—10岁是儿童建立自在规则的时候,如果我们给他一个规则,他自动会衍生出其他规则的适应环境。但是这些规则是他自己创造的,不是外部强加的。但是如果这个年龄给孩子太多的规则,他就失去了自己去创造规则的能力。现在中国的现实就有点像这样,看看没有警察,入口到出口就走了,反正没有探照灯没有警察就直接走了。比如我一个朋友被警察抓住了,他说我真的没有看到你站在那儿,不然我不会从那儿出来,警察就笑了。这个规则是外部的,我不必遵守,只有在规则要惩罚我我才遵守。5—10岁,我们给孩子就是要建立起这种规则,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父母。如果这个时候建立规则没有青春期,他再逆反也不会把父母当成对象,为什么?因为小时候在这个规则里面建立了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很多人,这是小时候建立的。或者建立一个规则,你得料理好你自己,你把自己的床铺弄好,但是不要同时有十个规则。比如一个孩子挨打了就写保证书墙上一贴,14条,第一条我要怎么怎么样,他绝对完成不了。5—10岁的儿童没有那么多能力,好学校只有几条规则。你到四中看,就两条,尊重老师,爱护同学,只要做到两条就是好学生,所以人人都是好学生。再看一二三中学,一二三中学的学生守则那么厚,一共207条规则。哪个孩子能够做到?详尽的规定在学校要干什么,结果那个学校是全北京最乱的,还有带刀进去上学的。家里也一样,你跟儿子定的规则越多,他犯错的越多,最后他成为一个坏孩子。你规则少,他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这就是言语的刻板化。所以只定一个规则,一年以后你觉得有另外一个规则要定,就定那个规则。但是这一年他只有做到这一条才是Good所以制定规则这个时候来做。

加拿大很多地方不让中国人住,原因就是中国人不知道鱼塘里的鱼那个森林里面的松鼠和刺猬是不能随便打的。对中国人来讲没有管的东西拿回家就是自己的。所以他们就把鱼塘的鱼拿来吃,把松鼠捕捉了来吃。结果激发加拿大人的愤怒,他们觉得自然生成的生灵,没有人敢去伤害他,因为不是你养的,你养了兔子杀了我没有意见。但是大自然哺育的生命,你却拿回家吃了,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其实这些孩子都是善良的,但是他们生活在没有内在规则形成的年代。大自然的生命不能够随便捕猎,不能够随便杀了,如果杀了警察要找你麻烦。你要杀麋鹿警察会抓到你关几年。
(我觉得规则的关键是:不妨碍、不伤害。我们给孩子自由,但是这个自由是不妨碍、不伤害别人为基础的。Sunny)

 

第三个任务:孩子的社会化过程的完成。

5—10岁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关键期。一个是社会性情绪,爸爸妈妈要善于引导孩子很好的处理他跟老师的情绪。比如老师不喜欢他,千万千万不要附和老师也不要附和孩子,你要做交流。老师不会只爱你的孩子,怎么办?你要成功的去把老师的信息和孩子之间达成解释,你要做调和人。鼓励他的社会情绪,包括鼓励他去交友,鼓励他去理解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谁和不喜欢谁。妈妈告诉他,可能你不喜欢这种人,而不是这个人。比如我特别讨厌我的妈妈怎么样,我会说如果有人这样做你会生气吗?我们要把个体特征放在一个群体里面。所以这个社会信息处理里面,在5—10岁爸爸妈妈既要鼓励他参加社会活动,又要处理他的社会性情绪。因为很多情绪是他过去没有体验过的,比如这次跳舞恰好没有选你女儿,但是女儿觉得跳得最好,为什么没选她,妈妈要抓住这些事件要识别他的情绪,并且鼓励她继续争取想要跳舞的资格。
  这三个方面对孩子5—10岁非常重要。比如有一个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妈妈花钱摆平,这些看起来好,但是对孩子适应社会的未来,青春期以后变得非常糟糕。所以5—10岁是一个爸爸妈妈在教导孩子最美妙的时候。因为这个阶段,包括艺术感,音乐欣赏力都要爸爸妈妈跟孩子充分的讨论,关于品尝、艺术、美感。为什么?青春期以后孩子一旦选择了什么样的价值观,美感、艺术感,他终身不会改变,还不如5—10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引导他。比如妈妈房间里摆一些经典艺术,或者妈妈听一些美妙的音乐。但是你不要说他听的韩流不好。5—10岁你说他可以,但是青春期的时候他爆炸性的喜欢自己喜欢的,这个时候你说他不会听。因为5—10岁他知道爸爸妈妈是权威,但是一到青春期以后你就搞不定他,还不如5—10岁和他形成共情,就是你喜欢什么,儿子会喜欢什么。如果他喜欢什么妈妈总是可以欣赏他,但是决不去重复他,他会去考虑。现在孩子喜欢看动漫,大人也要学会,怎么说?动漫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来讲还是有很多影响。因为片断化的东西对80后、90后的孩子思维影响很有意思,它是跳跃性的,我们成年人根本看不懂,一个图片、一句话,但是孩子们看得懂,他们会看出完整的故事来,我们不行。我们需要完整的言语解释。我们不说认知了,认知是很复杂的过程。
    当我们的民族,小时候过多的给予孩子规矩,结果造成他没有规矩。过多的给予他学习压力,早10岁以前过多给予他学习压力,结果就是他不喜欢学习,过多的溺爱,保护他,结果是整个社会处在危险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