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天伦之乐的诗:从孔融让梨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53:03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这样的:

孔融4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来,父亲就叫孔融他们七兄弟自己挑选,从最小的小弟开始,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排行第六的孔融则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里的“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这个中国故事告诉我们,好东西要先让给别人,才是好孩子,才值得夸奖。美国也有类似于孔融让梨的故事,只不过不是分梨,是分苹果。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又选出了50个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信的内容就是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的深,因为这两个人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这时候,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  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听后妈妈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很高兴,结果把大苹果给了我。(注意:这后面的故事就不一样了)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学会了抢,学会了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封监狱犯人的来信。

在我国,这个故事真实的“山寨版”是很多的。比如,过去单位建宿舍,有些领导在开始的时候是坚决谦让的:让给老员工、让给优秀员工、让给技术人员……这样搏得了上级表扬、下级的赞扬。可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最后,他们都住上了楼层最好、朝向最好、位置最好、质量最好的房子!

第二封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这时候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个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的最快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这封信的作者后来成为了白宫的一个重要人物,俗称成功人士。这就是第二个美国版孔融让梨的故事。

有点意思了吧?

同样是分苹果,却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个孩子学会了说谎,一个孩子从中懂得了一个使其终身受益的道理(老实认真地工作)。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次随便的闲聊,每一个平常的举止,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在父母的不知不觉中,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若生活在谎言中,他学会欺骗;孩子若生活在坦诚中,他懂得诚信。

我们接着讲孔融的故事。

孔融在53岁时被曹操所杀。杀他的理由是:“违天反道,败伦乱礼。”从小这么优秀、这么懂礼貌的孔融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居然落了这样的罪名呢?据说孔融对父子、母子关系大放厥词,一是说:父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二是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孝”!下狱、处死、弃市,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学习的榜样的最后下场。

鲁迅对孔融这样的下场很抱不平,但是他说:“我们倘若去问他(曹操),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之后,李元礼听说是亲戚,就和孔融一起在客厅坐下来。可一看,不认识,就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无言以对。

可是,从小聪明的孔融,长大却因言获罪被杀。却确实应了陈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预言。因为孔融说(也可能没说)的关于父子、母子的话太混账了,以致陈寿作《三国志》时,都不敢为孔融立传。

你对孔融让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