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谋远虑的近义词,词语:改革与开放 持守与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17:13

改革与开放 持守与更新

——关于当今中国天主教神学建设的思考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发布日期:2012-02-14 ]

何光沪 

  在当今中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天主教神学,必须有“改革与开放”的行动,更要有“持守与更新”的精神。

  为什么要“改革与开放”、“持守与更新”  

  这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理由:一是中国天主教历史的经验教训,二是普世教会的大势所趋。

  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  在中国历史上,基督宗教传华的前两个阶段,即唐朝景教与元朝也里可温教传播时期,没有建立起任何堪称神学的东西;在第三个阶段,即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播时期,第一次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神学,产生了才华横溢的中外学者和文采斐然的中文著述,神学一度辉煌。

  景教之所以没有建立起中国的神学,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景教太过于依靠皇帝的庇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一共33行诗,竟有25行是在为六位皇帝歌功颂德。赞颂以唐太宗为首的那些皇帝支持景教传播,这当然可以理解,但是对教义的解说却被忽略了。二是景教太多地采用佛教名相,导致基督宗教教教义与佛教教义的混淆。

  也里可温教则太过于局限在统治阶级中。当时的统治阶级是蒙古族,也里可温教主要在蒙古人和西域色目人当中传播。这实际上脱离了以“汉人”和“南人”为主体的广大人民。

  换言之,前两个阶段中,前者对基督宗教持守不够,后者则对中国社会开放不够。

  第三个阶段建设起中国神学的经验在于:耶稣会士们既持守了天主教的基本信仰,又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十分开放(表现为利玛窦等人对中国礼仪和儒家经典的态度)。此后从18世纪开始的神学停滞,则由于教廷和清廷双方当时都没有“改革与开放”的精神(教廷方面保守和僵化地看待礼仪和教义纯洁,清廷方面保守和封闭地看待礼仪和风俗统一),都没有辩证地理解“持守与更新”的关系。当然,更多地是由于历史条件造成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社会的封闭,从而造成了天主教在中国的生存困境。

  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或大或小的进步,全都来源于解放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事实。中国必须改革开放,才有出路,才有进步,才有真正的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经验教训来看,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是如此。那么,文化建设、宗教建设和神学建设等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普世教会的大势所趋  在《信仰的宝库》宗座宪令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引用教宗保禄六世在梵二大公会议的闭幕词说:“大公会议的教长们,以4年时间的辛劳工作,为整个教会制作一套综合训导,包括教理的阐述”,就是为了能够“更新思想、行为、习俗、道德力量、喜悦和希望,这正是大公会议的目标。”在谈到《天主教教理》的编写原则时,若望保禄二世又引用1985年非常规主教会议的最后报告说:“这教义的陈述须依据圣经和礼仪,表明明凿的教理,同时又要适应现时代基督信徒的生活。”教宗所说的教理的阐述,正是我们所说的神学,其中所需的原则,正是既要“持守”或“依据圣经”,又要“更新”以“适应现时代”。

  若望保禄二世接着又说,编写这套新的《天主教教理》,其结果就是“使教理讲授按着信仰的活泉而更新,”而“整个教会生活的更新工程”,正是“梵二所要求并付诸实践的”。他还提到,教理的编写,不但是以“严谨”、“热忱”的“合作”,而且是以“慎重开放的精神”进行的。

  这位受到教会内外广泛尊重的教宗,也很重视新环境下的新问题。同样是在《天主教教理》一书中,他说:天主教教理“要重视天主圣神在各时代提示给教会的解释,同样亦须赖信德的光照协助我们透视新的境况及一些从未发生过的问题”。所以,教理虽然在形式上是传统的,但是在内容上却要“以新的方式表达,以符合我们时代的要求。”

  最后,关于新编的《天主教教理》,若望保禄二世说:“但愿它能促进更新的工作,这更新是圣神不断呼召天主的教会所从事的更新”。至于世界各个地方的教理书,则“要顾及不同的处境和文化,也要小心维护信仰的统一和忠于天主教的教义”。在这里,教宗清楚地表达了“持守”与“更新”不可偏废的辩证关系,这必然并已经成为普世教会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天主教会势必也不能例外。

  改革、开放可以促进神学建设

  从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的确可以大大促进教会的神学建设。下面我们从可以改革的方面以及应该对之开放的对象分别来说。

  可以改革的方面  (1)教会结构方面的改革可以促进神学建设。例如,在教会内外或教会的边缘上,各种平信徒团体,如青年团体、妇女团体、职业团体或各种兴趣小组的建立和活动,可以为神学引入各种新的论题或主题,引起神学工作的关注,从而使神学的论域得以扩大,论题得以更新,使神学更加切合教友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又例如,像“上智编译馆”的恢复和“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的建立及其学术活动,肯定有助于神学建设。(2)宗教礼仪方面的改革可以促进神学建设。例如,增加一些圣经的解释和教理的讲解,可以使广大教友的信仰更加理性化、条理化,从而促进对神学的需要和思考。另外,教友里面潜在的神学兴趣可以因此得到培养,潜在的神学才能可以因此得到发挥。(3)社会观念方面的改革可以促进神学建设。例如,参考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理论,鼓励教友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同时鼓励社会关怀与社会服务,必然会促进对于“教会社会训导”的关注和研究,也会促进这方面的神学研究结合实际,得到开拓,得到深化。(4)福传方针方面的改革可以促进神学建设。例如,增加平信徒在这方面的作用,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友为了同教外人士进行理性的对话,而加强研究圣经、研究哲学、研究神学,这必然会提高一般教友的神学水平,从根本上有利于教会神学的建设。

  应该开放的对象  (1)学术界。中国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神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不光是宗教学界的学者,还有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等各种不同专业的学者,都已经或开始在神学方面有思考、有著作、有翻译。同他们的交流,包括参与他们的学术活动和邀请他们参与天主教会的神学活动,必然有助于中国神学的发展。(2)基督教(新教)界。中国基督教(新教)界的神学教学和研究具有长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成果,现在正在积极恢复,同他们在神学上进行交流,必有收益。香港已经有天主教与新教联合翻译出版双方可以共用的圣经中文本的计划,值得关注和仿效。(3)其他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和文化界。同其他宗教以及儒家和文化界的交流,尤其是认真的对话,可以激发诸多思考,特别是宗教对话方面的思考,这是有助于全球化环境中的神学发展的。在宗教对话方面,国外的世界各大宗教中,天主教的神学家表现得最突出、最先进,举其荦荦大者,孔汉思、斯威德勒、潘尼卡、尼特等人皆为显例。这在国内天主教也应该有所反映。(4)社会。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已经越来越复杂多变,社会需求包括对宗教思想的需求也越来越急切深刻。宗教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必将日益密切,二者的相互影响必将日益增大。以一孔之见,如“北方进德”和“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等机构的活动,及其所显示的天主教对社会的开放,可以使天主教与社会增加互动,增进了解。教会对社会的开放,教会与社会多有互动,必然会激发起适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需要的神学议题,发展出新的神学思想。

  神学建设既要有所持守,又要有所更新    

  前面提到,不论从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还是从普世教会的大势所趋来看,神学建设都需要既有所持守,又有所更新。

  要持守圣经、圣传和教理的精神。因为若不如此,则会丧失自身的特征和自己的身份,不复为天主教。所以,中国天主教的神学建设,至少要在4个方面注意持守:(1)重视圣经的读解,(2)恪守圣传的精神,(3)守护教理的宝库,(4)坚持教会的使命。

  要根据当今的社会、伦理和文化等等问题,来思考和重新论述神学。因为若不如此,则会脱离时代、脱离社会、脱离人群,成为“博物馆中的古董”。所以,中国天主教的神学建设,最好能力求关照以下这些方面,进行相应的更新:(1)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包括经济、环保、政治等方面;(2)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伦理问题,包括个人、家庭、职业、公共生活与社会正义等方面;(3)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文化问题,包括影视、传媒、文学艺术以及多元文化(如儒、释、道、民间信仰和祭仪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等方面;(4)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教育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婚恋辅导、职业辅导、心理辅导等方面。这些问题及其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时代性,必然要求中国天主教神学的建设者在有所持守的同时,又不能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必须直面现实、谋划未来,必须有所更新。

  总之,没有持守,就不再是历史悠久的天主教;没有更新,就不能成为富有活力的天主教。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编辑:剧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