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乘风破浪踏破海洋:小学美术综合材料造型的开发与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41:31

小学美术综合材料造型的开发与研究

[大] [中] [小]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1-07-11 10:38  共 人浏览  在美术教育发展历史上,美术课程曾被称为“图画课程”,人们简单地将美术与绘画等同起来,这种过于狭隘的美术观不仅限制了学生对美术多样性的认识与感受,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适当的美术形式和类型对应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在美术中主导地位逐渐弱化,多形式、多手段、多媒材的造型方式不断丰富起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美术学科被称之为“视觉艺术”,其范围超越了传统“纯绘画”或“纯艺术”范畴,涉及生活角角落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学习领域。使美术教育更趋于综合化发展。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给了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利用自身与周边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使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加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  仔细分析一下,慈溪地处农村,石头、树枝等天然材料较为丰富,经济又较发达,人工材料更是随处可见,许多家庭小企业带来的废旧材料就是很好的造型材料,如布角料、拖鞋废料……有着综合材料造型开发的有利条件。然而人们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及受到电视、电脑等视觉文化的影响,原本自发的剪纸、舞龙、灯会等艺术创作活动逐渐流失,失去了自己动手创作的机会。这必将导致动手能力和造型感觉的退化。因此美术课堂教学有必要开设综合材料造型课以唤醒学生动手创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身边容易找到的媒材入手,开发富有特色的教材进行教学研究,丰富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成功地解决现成美术材料缺少的问题,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寻找创作媒材,根据材料特征或具体情境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逐渐树立变废为宝、用双手创造富有生命的艺术的意识。  一、综合材料造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理念  1、建立生活美术教育观  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应该是普通人,而非美术专业人才,因此实施的美术教育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新选择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应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关注课程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2、发掘生活中丰富的造型素材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它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我们创设了展示与应用的舞台。综合造型研究就是要拾取生活中许多鲜活的素材,进行美术创作,并应用于生活,来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价值,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尹少淳教授把教材结构与课目比作“线”和“珠子”,我们的研究就是拾缀遗落在教科书外的一颗“珍珠”串入美术教学之中,使我们的教学增添生活的光彩,创新的乐趣。  3、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中指出了人的两种思维方法即发散生成与收敛生成思维方式。发散生成的思维方式强调创造力的发展,而收敛生成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演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培育学生创作表现方面的思维能力。在日本美术教育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综合造型活动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引发随机应变的创造性意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综合材料造型教学中应通过让学生、感受丰富的材料,进行构思与联想,并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创作表现,促使创造思维的形成,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4、形成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  在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各国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体验、尝试并积极地进行探索,改变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采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如:法国的中小学美术大纲中要求学生对各种材料、工具的特性进行尝试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探究,逐步认识各种材料和工具的性能的特点,再综合各种不同的材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样英国、美国的美术教育同样强调学生主动尝试与探索各种材料、工具与过程。本课题研究,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体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成为开掘智能的个性化的学习。  二、综合材料造型资源的开发  综合材料造型的内容开发,在材料与题材的选择中注重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1、生活化原则:  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美术创作中的许多材料、题材皆取自生活之中,创作作品也用来美化生活,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用美术的眼光与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容易办到的材料进行创作,并运用创作作为美化生活。  2、趣味化的原则:  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我们拾取的一颗颗“珍珠”是否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要求在串入教材结构这根线时放入适当位置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基础。这就要求设计者要把握好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递进层次。  3、综合化原则:  综合化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这里的综合化包括二个层次:①引导学生发现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即使在一个主题的教学内容中也鼓励运用多种材料,感受不同特性。③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综合效益,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根据以上三个选材原则,基本确定了选择的材料与表现题材。材料根据当地环境大致为天然与人工两类进行搜集,天然材料有:石头、蔬果、贝壳、树叶、  ……人工材料同样丰富:空酒瓶、包装盒、废弃电线、旧毛线、当地拖鞋加工厂的废旧彩色泡沫……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确定了相应的创作题材。(见表)  学习单元材料选择选题(1—2)年级选题(3—4)年级  卵石造型各种石头、树枝、彩泥……①找找石头宝贝②在石头上画画③彩泥、卵石、造型①石头动物②卵石人物③海洋中生物  服装设计彩纸、布、绳子 ……①彩编围巾②我是春天小天使①缤纷服装彩绘②梦幻服装设计  蔬果造型芋艿、番茄、青瓜等各种蔬菜水果①水果变变变①蔬果动物  贝壳造型甲鱼壳、贝壳、蟹壳等……①壳的联想②可爱的小动物①脸谱设计②有趣的人物  剪纸彩色纸……①团花制作②花边设计③剪动物①漂亮妈妈②快乐体育课③发生在身边的事  版画制作吹塑纸、卡纸、油墨、水粉颜料……①美丽的花朵②身边的树③印印自己的脸①爷爷奶奶②我的梦③家乡的桥  其他 ①蜡染游戏②彩色泡沫贴画、③树叶拼贴……①西瓜灯会②六一邀请卡  设计③乐器制作……  三、综合材料造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综合材料造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美术教学,是打开课堂大门,面向生活的教学,重在学生的发现、体验、创造。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素材→设计构思→创作表现→交流评价→美化生活的教学模式,各个环节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都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着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表现能力。  1、素材:  生活可以说是材料宝库,处处都有可用的材料,但在通常的工艺课中我们常见学生两手空空  ,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课失败已不言而喻。分析原因有这样几个:①对可用材料视而不见,缺少发现的眼光。②对课题本身不感兴趣,不愿意准备。③丢三落四没有养成良好的材料的习惯。本课题实施中又需要让学生带大量的材料。素材应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个起点,不应仅作教学的前期工作来看待,而因作为教学的首要工作来看待。教学中我们运用以下:方法:  ●建立美术材料袋  在每学期初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并让学生互相商讨可用的材料,让学生在平常做一个有心人,日常生活发现此类材料提前搜集放入美术材料袋,做到有备无患,让美术材料袋成为美术创作的“百宝箱”,并养成随时发现、及时素材的良好习惯。  ●激发与创作的欲望。  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材料,除了教师在确定的主题上要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材料又是生活中随处可得、较廉价的之外,同时要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事先对可先欣赏部分优秀作品,通过语言的引导勾起学生对创作的热情,对获得成功的向往,同时也可以使审美能力逐渐得到提高。材料也由被动变为主动。  ●形成“发现=创造”的观念  我们不能把过程只看作创作的前奏,而应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对不同的材质、色彩、肌理产生丰富的联想,每一个崭新的发现就是一次创造!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激发无数创作的灵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的生活态度。  例①:《蔬果动物》教学中我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回家跟着爸爸、妈妈逛逛菜市场,观察各种蔬果的形状、色泽、肌理,并加以联想,多发现一些形状奇特,富于变化的材料,尤其是有些蔬果上附带的蒂、须等细节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往往能在造型中被巧妙地利用起来。要求边挑边想一想,像什么,再有目的地选择。做到善发现、勤选择、巧利用,让每一个发现都成为一项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就成了创作的一部分。他们带来的材料都非常别致、有趣,只要稍作加工,就成了一件艺术品。一些同学刚进教室就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个可以做鸭子!”“这个凹凹的青椒多像猴子呀!”无疑,有目的的准备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与发现的能力,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  2、设计构思  设计构思是综合材料造型中的核心环节,重在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对原有材料的组合、联想,头脑中产生艺术形象的过程。教学中我们通过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构思:  ●概括基本形,引发新联想。  在一些剪纸、泥塑教学中,学生对材料本身很感兴趣,从揉、捏、剪、刻中得到快乐体验,但到了课的结尾,却仍未能成型,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对心中构想的造型进行提炼与概括,仅努力捕捉了一些对象零散的印象和感觉,不能完全达到造型的艺术表现。因此在构思教学中,我们首先强调对基本的概括、塑造。用最简单的几何形对形象加以提炼。把握最基本特征,再对基本形加以变形与组合,产生较丰富的造型联想。  例②:在泥塑教学中,学生对表现运动中的人物的动态显得较为困难。我就先引导学生用最概括的圆、圆柱、方等形状来塑造最概括的人型,然后再让学生利用泥的柔软性对基本型进行动态变型:扭动颈、腰、臂、腿等关节,横躺,倒放,多个组合……马上学生的思维引发起一场头脑风暴。多种丰富的构思由此产生。剪纸教学中也是如此,通过对基本形的概括与变形,产生了丰富的艺术形象。  ●同型异构,发散新思维  在综合造型中采用同形异构的方式能很好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可以最常见的基本型作为基点,通过“加”“减”的方法,促使思维发散,形成创作构思的路线、层面。例如:树叶中的椭圆形最为常见,我们就可以通过加、减改变原有形象,产生新形象:这种方法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主动探索努力创作的良好习惯,从而产生更为丰富的艺术形象。在贝壳造型中,同样的龟壳,学生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有的想象成戏剧脸谱,也有的却想成了瓢虫。思路截然不同却同样是成功的作品。  ●随意组合构想,触发创造灵感  综合材料造型与绘画造型有所不同。绘画中造型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度大。综合材料造型却常会受到材料原型的制约。不能仅凭主观意愿。因此我们主张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所带的材料,同学间共同交流与合作,突出原材料的特点,进行材料之间随意地组合与构想。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往往会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活跃起来,常常会突发一些奇妙地想法,我们可以把他称作“灵感”。这种偶发的瞬间即逝的灵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保护与捕捉的。  例③:石头造型一课中,面对一大堆形状千奇百怪的石头,学生开始觉得无从下手,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伙伴共同讨论、设计、构想,一块石头显得较为单调,采用组合构想,将不同形状、大小的石头组合起来就不同了,几个同学一起拿着石头,上下左右地搭配着,一会儿工夫就听到许多欣喜的声音“老师这是一头牛,这是一个和尚,那我们就做三个和尚的故事吧!”……其中有一块粗糙不规则的石头,许多同学都把它放在一边,一个男同学却拿了几个小石头在它周围比划着,并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觉得他是一只乌龟。”是呀,多么传神!  3、创作表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创造力描述为原发性创造(创造的灵感阶段)和次级创造(创造的实施阶段)完整的创造力包涵着创造性思维与表现能力两部分。要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完整意义上得以发展,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一定的表现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在新的教学改革大潮下,有些老师片面理解教学思想,以为技巧、技能无需要指导和培养,重视技术似乎显得老套了,而事实上创造活动不可能脱离造型形式与表现技巧单独存在,仅有创作的灵感,而没有表现的语言,再好的想法也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在综合造型教学中较重视对学生创作表现中的技法的指导与技能的培养。  ●共同参与解决技法难题  新课改下教师已转变了原有高高在上的角色,成为一名组织者、指导者,参与到学生的创作活动中去,共同进行造型活动,在学生感到有困难时以平等者的身份给予适当帮助,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  例④:石头造型一课中学生对石头之间的连接感到有困难,老师便和他们坐在一起讨论粘合的方法:小面积的可用双面胶、橡皮泥、即时胶,大面积的用AB胶固定等等,同时还帮助他们认读了即时胶AB胶的说明书,尝试了使用方法。活动中老师通过共同参与,帮助学生掌握粘合的技术,实现创作构想,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  ●创设探究环境,自主探求表现方法  传统的老师示范,学生跟做的方法,虽能让学生很好掌握一种技法,但却抑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创造性使用技法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究表现方法,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从而掌握更多的表现方法。  例⑤:《用春天的色彩打扮自己》一课教学中安排了一个“纸条变变变”的游戏:先让学生对纸条和纸片用折、剪、卷、粘各种方法随意地进行加工。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用这些加工出来的形来装饰自己。学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想法:有的把纸链套在手上,做手镯,有的把镂空花的大纸片放在头上当帽子,也有把折花别在胸前做胸花……通过这样的一个尝试与交流,同学们探索到了许多用纸来加工成装饰物的各种方法,而每个同学各有不同极富创意。(此课在市新课程培训活动中展示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4、交流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非常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与课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我们应该明确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它不是美术课程的外加装饰,而是美术学习持续的过程。贯穿在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和反馈给学生信息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并不以简单的“比一比,谁的作品最好”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而是采用教多元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作品。  ●重过程评价,激发创作激情。  创作过程应该是一个灵感不断涌现,创意逐渐生成的过程,但学生往往会因为对自己的作品缺乏信心或过分拘泥细节或对形象特点没有明确的认识等原因,使这个过程成为对初步成形的东西不断破坏的过程。因此应通过过程评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老师应及时发现精彩的作品或一个局部给予充分地肯定,使学生更有信心。对于较呆板概念化的作品,给予一些特征上的提示,鼓励学生更大胆地表现,使创作顺利进行。  例⑥:《蔬菜动物》一课中,我看见学生将尖头辣椒剪成大嘴,打算做鳄鱼,正苦于没有身体呢。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你真棒!大胆地表现了鳄鱼最主要的特征。”学生犹豫着问我:“老师,我可以不做鳄鱼的身体吗?”。“当然可以,鳄鱼的大嘴很能表现出这凶猛的特性,你若能抓住主要特征去掉不必要的细节,作品会更传神!”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信心,并添加了牙齿、眼睛加强了头部特征,弱化了身体,显得更加精彩。  ●重自我评价,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中我们较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作出自我评价。例如创设色彩星、构图星、创意星、精美星等,并让学生自己对照可将作品放在哪颗星下,并说出评价依据,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发掘自己作品的优点,会较客观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经常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创意说明”,阐述自己选材、构思的理由,制作的方法,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自圆其说,从而使学生更具自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具目的性。  例⑦:《芋艿雕塑》中,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创意,学生都作了精彩的评述:“我的芋艿有两个小小的籽儿,我把它当作金鱼的眼睛很像。”“我觉得芋艿毛茸茸的毛表现猴子非常适合。”小老鼠被刺猬扎伤,痛得哇哇叫呢,多有趣呀!”……学生在自圆其说的解释中再次体会了成功的快乐。  5、融入生活  美术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它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联,通过对生活的装饰使人的精神得以愉悦,这恐怕就是美术行为的初衷吧!我们在综合材料造型活动并不因制作结束而结束,而是将活动延伸到生活当中去。如将剪纸团花带回家装饰自己的家。暑假中学习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乐器,带回学校进行演奏。六一节设计请贴邀请自己的家人参加学校的活动等,培养了学生用双手美化生活的意识,使美术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表达与交流情感的一种语言。  例⑧:服装设计与制作活动在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安排成一个六一表演节目,让学生穿上自制的服装,配上自选的道具,模拟地再现生活中的场景。表演时,一件件用玻璃、丝绳编织的服装,拷贝纸做成的裙子,牛皮纸的背心,在灯光下闪烁在梦幻般的音乐中舞动……表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我让同学从前台下,走向观众席,不少家长、同学不禁用手摸一摸这些服装,用好奇的目光近距离欣赏着,服装制作、表演的同学更是异常兴奋,他们感受到了创造带来的喜悦和荣耀。这样的活动在孩子心中一生都难以忘却,在他们的今后美术创作上将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本人通过近两年的研究,成功地根据周边环境对美术创作进行了创造性的开发,基本形成了综合媒材创作校本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符合当地环境与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新课程对地方资源开发的理念。成为学校美术第二课堂教学的范本。并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综合媒材创作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美术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本人认为此内容仍具较大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空间,有待于大家继续开发与研究。  作者:康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