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改变了我人生的人:生物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3:42:30
1、细胞膜亚显微结构图内侧的紫色丝状物是什么?   

细胞膜内表面与细胞质中的微管和微丝的网架相联系,这些微管和微丝的活动对细胞膜和其中的蛋白质的移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紫色丝状物应是组成细胞骨架的一些纤维,而这些纤维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紫色丝状物实质上就是丝状蛋白。

2、原核细胞的核DNA是环状还是丝状?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一册P.33在描述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说“原核细胞的核区中有一条丝状DNA”,而选修教材P. 75却说“细菌的核区在高分辨率电镜下观察有一个大型环状DNA”,两本教材说法矛盾,究竟是怎么一会事呢?必修教材说的丝状DNA应该指的是低分辨率电镜下观察到的形态。

3、克隆羊“多莉”为何需要3个妈妈?   

培养克隆羊“多莉”的目的是要证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而细胞质的线粒体内也有少量DNA,可能会影响遗传性状,因此需要第一只母羊提供乳腺细胞核和第二只母羊提供去核卵细胞组建重组细胞;当重组细胞分裂到第6d时需转移到母体子宫内进行胚胎发育,而羊的发情周期16d,因而又需要第三个羊妈妈。

4、记忆细胞有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之分吗?   

选修教材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提到了记忆细胞,即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也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细胞有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有没有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之分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记忆细胞的来源不同,即分别来自B细胞和T细胞,其去路也不同,即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人机体时分别产生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因此记忆细胞应该有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之分。

5、醛固酮的分泌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分泌的固醇类激素,具有“保Na+排K+”的作用。选修教材在P.10说“当血K+升高或血Na+降低,醛固酮的分泌增加”,那么当血K+和血Na+都升高或都降低时,醛固酮的分泌会怎样呢?当血K+和血Na+都升高或都降低时醛固酮的分泌均增加,都升高时分泌醛固酮主要是排K+,都降低时分泌醛固酮主要是保Na+。但人体对血K+升高十分敏感,而当血Na+浓度要显著降低时才能引起醛与日酮的分泌。

6、生产周期与培养周期   

选修教材P. 85在描述微生物的生长时说“采用对数期的细菌接种可以缩短生产周期”“采用连续培养可以缩短培养周期”,那么生产周期和培养周期怎样区别呢?生产周期是指产品从原材料投人生产到产品制成、验收入库为止整个生产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对数期的细菌代谢旺盛、生长繁殖快,因而可以缩短培养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培养周期是指为获得一定量的产品而培养微生物所经历的时间,细菌进入稳定期是积累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因此采用连续培养获得一定量的产品所需要的培养时间会大大缩短,但生产周期却延长了。由此可见,缩短生产周期能缩短培养周期,缩短培养周期不能缩短生产周期。

7、化能合成作用中无机物氧化释放能量的场所   

硝化细菌能利用体外环境中无机物NH3氧化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NH3究竟是在体内还是在体外氧化的呢?如果是在体外氧化,那么能量是怎样传递到细胞内被利用的呢?硝化细菌氧化NH3所需要的酶存在于细胞膜上,NH3的氧化是在细胞膜上进行的,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移给ATP用于有机物的合成。

8、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中的“+”“-”分别代表正、负反馈调节吗?   

下丘脑—腺垂体激素促进靶腺的分泌,但当血液中靶腺激素增多时,能反过来抑制下丘脑—腺垂体激素的分泌,这类反馈称为负反馈;当血液中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对下丘脑—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不是起抑制作用,而是起兴奋作用,这类反馈称为正反馈。例如,性腺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分泌的影响即属于正反馈,在月经周期的卵泡期,由于腺垂体分泌的FSH和LH的作用,卵巢雌激素分泌增多,当增多到一定程度(接近排卵期),雌激素对腺垂体LH的分泌起兴奋作用,于是LH的分泌剧增,引起排卵。由此可见,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图中的“+”表示促进,“-”表示抑制,并不表示正反馈和负反馈。

9、附言   

本文所列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和我的同事们,经过反复查阅资料、反复推敲,并向大学老师请教,终于对一些问题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但仍有一些问题至今还没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望各位同仁能给予指点:(1)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作碳源的蔗糖是如何被利用的?大学老师们的说法也颇多,有的说是通过内吞作用进人细胞,有的说培养基在高温高压灭菌时蔗糖大部分分解成了单糖,从而能被细胞吸收,也有的说细胞能分泌蔗糖酶因而能利用它……如果这些说法成立,那么用30%的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呢?(2)在选修教材P.91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中,接种培养3 d-4 d后,培养基上稀泥浆周围出现的培养物—黏液,初为无色透明,以后为乳白色,最后变为褐色,变色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