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成语故事100字:新疆富蘊:推行社區黨建“3421”機制創新社會管理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11:18

2012年02月14日15:1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一、背景及現實依據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現有的社會管理體制面臨重大變化與挑戰。特別是對於富蘊來說,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產業結構和特殊的人口結構,致使社會管理形勢尤為復雜。一是富蘊縣居住著漢、哈薩克、維吾爾等29個民族,人口約10萬人,少數民族佔76%,是一個以畜牧業、礦業經濟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邊境縣。多元的利益主體不斷引發社會矛盾,形成了復雜的利益關系,社區在利益格局重塑的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迫切需要統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二是隨著幾個過百億的集團入駐我縣,2-3年企業用工需求將達到3萬人,用工市場的開放性、社會的流動性、就業的多樣性,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三是面對新疆社區實體化建設的實際,政府在社會管理的過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存在越位、錯位、缺位的問題,一些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責任不清,城鄉社區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職能未充分發揮,社會矛盾調處機制不健全,群眾參與渠道不寬,群眾訴求表達機制不順暢容易隱藏社會風險。

  城鄉結構的變動帶來社會管理的難題,探索加強社會化管理的根本保障在於抓好基層、打好基礎、筑牢基石。基於現狀,縣委提出要善於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路子,從新的視角來謀劃社區黨建工作,提出了城鎮社區黨建“3421”社會化管理模式。

  二、項目概念

  社區黨建“3421”工作模式的基本內涵:“3”就是建立縣級社區大黨建指導委員會、城鎮社區黨建協調委員會、社區黨建聯席會三級領導機構,“4”是開展了“黨建聯抓、文明聯創、環境聯保、活動聯營”四項聯建活動,“2”是構建了“面向全體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和面向廣大黨員的管理服務”兩大服務體系,“1”是筑牢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第一道防線。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建設,優化管理體制,明確了社區的組織領導框架。

  健全和完善以社區為基礎的基層社會管理組織框架,是和諧社區建設的核心所在。縣、城鎮、社區三級領導機構明確了在社區公共管理和服務中的功能、權責及相互關系為加強社區管理提供保障。縣大黨建指導委員會研究制定了《關於加強社區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明確每個社區由2-3名縣領導聯系,定期參加共駐共建聯席會議,研究解決社區工作中的難題。明確規定今后新建居民小區必須優先留有社區或小區活動中心的建設用地,2010年以來在城鄉接合部、工礦企業所在地、新建住宅區新建2個社區居委會,爭取小區服務站8個。縣委開展了“群眾最滿意社區干部”評選活動,今年將10個社區書記(主任)崗位設置為副科級待遇,面向全地區進行了公開選拔,讓社區干部“干好”有希望,並清理的減少各種形式主義的達標檢查活動,讓社區干部守得住陣地、騰得出精力。

  (二)整合各類管理資源,提高管理效率,明確了社區共建的實踐載體。

  縣委明確提出,社區黨組織是社區工作的領導核心,對社區各類組織負有領導、指導、協調的職能,參與共建單位重大決策,擴大社區管理幅度。如發展黨員、干部任用、黨員評優等重大事項必須征求社區黨組織意見,要求社區建立黨建巡察、監督工作機制,提出加強區域化建設的意見、建議,推進轄區單位查找問題和改進工作,提升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同時還將居民滿意程度作為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干部職工評先競優的重要依據。社區整合各部門的服務職能和資源,以黨建聯抓、文明聯創、環境聯保、活動聯營為主要內容,開展小型、多樣的活動,讓駐區眾多的中小單位黨組織淡化行政級別界限,結合“三聯共建”活動,實行社區與駐區單位雙向承諾,契約式管理,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志願服務”、“兼職委員”、“x+1”聯建活動,形成統一、務實的基層社會管理與服務機制,有效解決了社會化管理與服務資源整合的問題。

  (三)創新網格化責任主體,完善服務體系,明確了社區工作的主要任務。

  我們把服務作為社區工作的核心內容,在完善服務中提高社會管理效能,在突出服務重點中破解社會管理難題。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要求,促進管理與服務融合,建立政府行政、社會調節、社區自治互動互補的社會管理網絡,以健全社區服務的多元參與來促進社會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同時,精心編織網格,建立社區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樓長”的社會網格管理體制,把管理資源、管理職能、管理隊伍配置到網格,變“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縣委要求各部門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勞動就業、社會救助、社會保障等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覆蓋到社區,通過下派干部進駐到社區,下放政府事權到社區等方式,注重在服務規范化、個性化上下功夫。人口管理的重點是流動人口,我們考慮到大量流動人口的服務需求,清理限制流動人口務工就業、就學等方面的歧視政策,抓好技能培訓,逐步將流動人口納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體系,讓流動人口子女享受免費入學政策,把流動人口納入群眾文化的組織體系,切實增強流動人口的歸屬感﹔衛生系統開展醫務人員聯系慢性病患者,爭當群眾的保健醫生等活動。同時,鼓勵和支持機關、部隊、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向社區居民開放其服務設施,實行多種形式的資源共享,組建了“七色陽光”志願服務隊,並為其提供志願服務活動經費保障,在服務居民,維護穩定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彌補了政府部門行政權力尚未及、無法覆蓋或者不願涉及的“真空地帶”。

  (四)拓寬群眾意願表達渠道,完善維穩管理機制,明確了社區工作的最終目標。

  社區處在黨和政府了解民意的最前沿,處在調處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前線,縣委從完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建立良好社會管理秩序為重點,開展“五聯系五幫扶”活動(即縣領導聯系鄉鎮黨委,幫扶一戶貧困家庭﹔鄉鎮領導聯系村(社區)黨組織,幫扶一名重點管控戶﹔機關干部(村、社區干部)聯系黨小組和黨員,幫扶一名重點工作戶﹔“兩代表一委員”及廣大黨員聯系5-10戶居民群眾),在全縣建立9個“綜治信訪維穩中心”,率先開通手機短信平台,健全完善了信訪、民事調解和社會穩定信息反饋制度,形成四級維穩預防機制。在社區、農村全面推行 “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機制,建立了“周抽查月評比季考核”工作制度,提高社區干部的走訪入戶率﹔在社區實行了“一區2警”和出租房屋申報備案制度﹔縣財政出資200余萬元,組建了100余名治安巡警員、120名社情聯絡員隊伍和470余人的巷道長、樓棟(單元)長隊伍﹔同時組建樓棟(協會)黨支部52個,成立各類特色黨小組127個,形成了以社區干部、居民骨干、共建單位為基礎的群防群治社會管理網絡,營造了寬鬆順暢、有利於發展的良好環境。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鞏固了社區黨組織的領導地位,更加充分地發揮了黨組織的職能作用。在領導機構上已確定了社區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在制度層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保障。從責任主體上看,社區黨組織成為轄區內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活動的主導力量,擔負著領導、組織、指導、協調的重要職責,有效解決了社區建設中的資源矛盾,理順了條塊關系。從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來看,實現了社區單體作戰到上下協同作戰的轉變﹔從社區工作力量來看,實現了單一依靠社區內部力量到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的轉變,有效解決了社區服務資源不充足“想管卻管不了”的現象,實現對社區居民的全員管理和無縫隙管理。

  二是踐行群眾路線,探索建立社會管理的“群眾標准”,樹立了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3421”工作機制,以整合區域部門人員的多元化來服務群眾需求的多元化,以強化條塊協同來改變條塊各自為政的局面,以縣、城鎮、社區、部門四級上下聯動來解決一個部門、一個層面無法解決的問題,逐步建立了統籌區域資源要素管理協調機制,提高了管理服務的效率。社區工作成效怎麼樣,最終都要讓社區居民來評判,縣委把群眾滿意度貫穿社區工作的始終,委托統計局開展了居民滿意度調查問卷活動,實行“民主點菜”自下而上的提議方式,為社區居民開展“訂單式服務”模式,確定每年為轄區居民辦理“實事工程”項目,居民主動參與公共服務項目與政府形成了良性互動,增進了群眾感情,贏得了群眾支持和認可。

  三是化解了矛盾糾紛,夯實了維穩基礎,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實行“3421”機制,社區黨組織書記帶頭分片包戶、帶頭入戶走訪,全面落實“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機制,注重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建設,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健全完善了“社區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樓長”的社區黨建網格管理體制,通過經常性的走訪摸排,在第一時間掌握網格內的矛盾糾紛和利益訴求,及時進行社會穩定分析預警,有效地改變了以往群眾訴求不暢通,遇事隻好上訪的狀況。同時還建立了城鎮、社區、樓院小區三級防控體系,形成了小區警衛出入登記、民警24小時巡邏、志願者義務聯防制度,確保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城鎮,把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消滅在基層。今年以來,化解矛盾糾紛、上訪事件212起,信訪、治安案件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