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十分泪七分 无损:对探究教学的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57:37
对探究教学的反思摘要:探究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探究教学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也是存在局限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刻意追求时髦,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探究教学;教学方式;实验 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设计巧妙的探究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着力关注的难题。探究教学理论指出,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并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对象。这个要求在实践操作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对此,笔者提出如下看法:
 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探究也不是学习科学的唯一方式
1.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
 虽然通过探究获得的直接经验,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矫枉过正,拒绝间接经验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即使是科学家的研究,也是在吸取前人“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式的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间接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毕竟是大量存在的”。对于小学科学中的一些陈述性知识,例如科学家的生平、科学发展的历史等,就无需花费精力去探究。
2.探究不是学习科学的唯一方式。
 探究法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它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说,是任何时候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的科学教学方式还有如下两种:
(1)“讲授式”教学模式
 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经常结合实验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以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2)“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学生的大量行为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观察教学的一般结构如下:①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地点、明确观察目的。②观察指导。③观察报告。
 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科学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并非不用探究的方式上科学课,就一定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师实践中,探究法受到小学科学领域的过度追捧,殊不知,如若条件不具备,教学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探究
 探究教学的展开,除了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所学知识内容本身的限制,不少内容不易于设计成探究活动去展开教学,甚至采用探究的方法,不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讲授好。
 小学生认知水平与科学概念的严谨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小学科学课所学的科学知识往往是通俗化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简化这些科学概念和原理时要十分小心谨慎。因为,教师常常在为学生简化概念时无意识地传授了错误的概念”。但是,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表达,如何既容易理解,又比较正确?这是实践中教师们经常会面临的困惑。在执教“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的时候,笔者就遇到这样的两难:
 一方面,决定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条件与物体本身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密度”和“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这两个概念,显然难以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提及。因此,学生在表述他们的发现时,往往出现如下不科学的结论:“大的物体会沉,小的物体会浮;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但是这样的概括显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小小的弹珠会沉入水底,而万吨轮船却能航行万里的现象。
 结果一堂探究课下来,因为教师也难以找到简洁、准确、易懂的结论表述方式,学生的错误认识并没有得到纠正,这样的探究,其意义便值得怀疑。
三、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
 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科学研究的领域浩瀚广阔,不能因为是探究课就可以不注重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间意识和代价意识。在探究内容的筛选上,要选择那些与儿童能够理解的,与其生活世界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属于科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概念的那些知识,作为设计探究活动的知识点。
 上海市的小学自然教材(科教版)一年级第二册中,有关于“磁铁游戏”的教学内容,A区一位教师将其设计成一堂探究课,名为“有趣的磁铁游戏”。在该教师的教学说明中,有如下陈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玩一玩、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发现磁铁的两端是不一样的,并且了解当磁铁两端靠近时会出现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现象。本节课通过对游戏和实验活动的设计,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建构起磁铁的两端是不一样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问题:(1)关于教学内容:磁铁这一物体和磁现象,是否适合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在笔者看来这是有待商榷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磁铁这一物体,即使接触,也很少能获取南北两极有明确区分的磁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只能辨别条形磁铁的两端是不一样的,而对于圆形磁铁和U形磁铁,则难以辨认。(2)仅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玩一玩、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发现磁铁的两端是不一样的,并且了解当磁铁两端靠近时会出现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现象”这一教学目标,本身是否值得采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通过“玩磁铁”得出了如下结论“弱的和弱不会吸住,弱的和强的会吸住”,由于学生这种表述方式的普遍性,教师在最后的总结中,也基本认可了这一表述。但事实上,这一表述显然是不科学的。总而言之,磁铁这一内容,并不适合设计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它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不小的差距,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了解“磁铁的两端是不一样的”这一知识,也无需通过探究来获得,只需学生玩一玩就足可掌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张奇、沈群、韩志伟著:《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37页.
2.韦钮、[加]罗韦尔(Rowell,P)著:《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