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不散的用法:[转贴:教育在苟安下的沦落和浮华中的迷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6:24:24
教育在苟安下的沦落和浮华中的迷失
此文,针对个别地方的个别失当的做法而言。请不要以偏概全。
  看了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文忠在“第三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感触很深。演讲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语重心长,切中教育时弊,没有浮华,全是钱文忠做为季羡林弟子所履行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的实话、真话、善话。
  钱文忠说:“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对中国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许都起源于一种错误,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不相信”,这是钱文忠对今天教育的评价和全面反思。
  钱文忠在演讲中指出:我们总在找理由,为孩子开脱,这是错误的。教育为啥是快乐的,教育里面有痛苦的成分。还指出教育应该有惩戒,提倡恢复全国高考,而且是裸考,不要加分,孩子要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孩子进一步,社会让一步;孩子进一步,老师让一步;孩子进一步,家长让一步。这样的教育怎么行?”
  还有当下的赏识教育问题,钱文忠说:“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鼓励他有自信,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
  钱文忠最后说:“我觉得,教育是最真实的事情,不应该去揣摩家长、孩子的心思,不停地对孩子让步。所以,到今天我对中国教育还是四个字——‘我不相信’。”
  字字珠玑,一针见血。
  钱文忠这里讲到的“揣摩家长、孩子的心思”,很到位。我们的教育这些年来,备受诟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迎合家长和孩子心思的地方太多。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还不成熟,以孩子为中心不能绝对化,他们毕竟需要引导,需要引领,需要在人的帮助下明辨是非,而不是他们的一切都是对的,不是简单迎合他们的心思就是教育。父母有监护权,教师有教育权,而不是父母和教师跟着孩子的屁股跑围着孩子的心思转。
  当下的教育问题,在过多地揣摩家长和孩子心思的同时,还过多地揣摩了上级的心思。现在的校长或者教育干部是任命制(对外号称是聘任制),所以更多的只是对上级负责,而非对教育规律负责。从而过多地考虑上级心思,过多地搞出些“看上去很美”的所谓政绩,干扰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这两个“揣摩”,造成了两种错误倾向,一个是只图苟安,一个是制造浮华。
  第一种倾向是苟安。
  苟安,就是求稳,“别出事儿”是很多教育干部的第一心态,校舍别出事儿,校车别出事儿,学生人身安全别出事儿,家长别来闹,上级别来找,社会别有异议,哪怕拿教师出气,哪怕拿下级教育干部出气,也别让乱子闹大,只要不出事儿,就一切完事大吉,哪怕考倒数第一,只要表面繁荣就可以,不出事就是政绩。但一旦出事,立刻玩完,前功尽弃。很多教育干部在这种心态下,“教育质量”这一重心问题,退居其次,精力旁移,穷于应付,舍本逐末,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吃亏的到头来是孩子。
  在苟安心态下,便出现了以下误区:
  在苟安心态下,片面抓安全。为了不出事儿,不让孩子去爬山、下河,禁止孩子去春游,禁止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学校的大门紧闭,保安林立,摄像头到处都是,如临大敌,监狱也不过如此。古代人很崇尚“游学”,像司马迁,像毛泽东,像徐霞客,都有生动的游学经历,可是今天的孩子被锁在学校里,社会的东西看不到,当他们走出校园,能融入到这个社会里去吗?能适应吗?能接轨吗?现在的学校,开学之后、放假之前,第一要做的就是制定《安全责任书》,校长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层层签订,一方面,确实是为了做好安全工作,另一方面,也有为了以后逃避责任的意味在。为了取得苟安,一年到头,关于安全的文件不断,达标不断,检查不断,暗访不断,排练不断,总结不断,应付不断,造假不断。
  在苟安心态下,体罚成了高压线。现在做教育的都知道,中小学教育工作有三大高压线,是不能触碰的。这三条就是安全、体罚、乱收费。学生犯了错误,打不得,骂不得,不能罚站,不能动手,不能对学生秋毫有犯。哪个老师,一旦惩戒学生了,倒霉立刻将接踵而至。为求得苟安,不管谁的错,倒霉的只能是老师,只能拿自己的老师开刀。写检查,向学生道歉,家长到学校上诉,甚者,家长或者学生本人对老师大打出手。打了学生不行,打了老师很多却是白打。从当年的师道尊严,变成了今天的“生道尊严”,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这就是钱文忠所讲的“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的结果,事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倒成了孙子,事事学生总是对的,叫嚣并当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所谓教育理念,玩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些文字游戏,好听,好看,但不切实际,华而不实,只会供领导和家长一乐,但是若当真,则是背离了教育的规律。有些天天躲在书斋里的没有在课堂上站一天的所谓教育专家,也帮衬:“千万不能惩戒孩子。”纯粹地扯淡!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惩戒,就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不会明白奖罚分明勇于担当的道理,就不能适应社会规则丛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温馨美好,与社会的巨大反差,孩子能适应得了吗?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而非更多地与社会脱节。
  在苟安心态下,学校和教师成了永远的被告。一旦孩子的安全出了问题,为了抚慰出事的家庭和不明真相的观众,学校和当事老师只能当冤大头,该撤职的撤职,该出钱的出钱。校里出事,学校没说的应该担责。校外出事,有时候也是被连带责任。为了逃避,很多学校明确规定孩子到校的时间,不能早来,早来学校关门不让进,怕进校后出事。不能晚走。小孩子必须在家长被验明正身后接走。几年前,附近有个学校,下午放学后,两个孩子在放学的路上打架,其中一个出手过重将另一个殴打致死,死者家长手持利刃,天天到学校里闹,学校觉得是放学路上,但最后在对簿公堂后,依然学校出了钱,家长嫌少,再去学校里闹,学校没钱支付,只好全体教师捐款,最后将捐款交付家长,才了事。其间,学校多次向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申请支持,上级领导说:“不就是要点钱嘛,你们学校自己想办法,要安抚好家长,千万别引起乱子,坚决杜绝家长上访闹事。”无独有偶,今年寒假中,一个孩子被鞭炮炸伤了手,家长第一个反应是拿起电话,给孩子所在的学校打电话:“学校吗?你们的学生某某炸伤手了,你们是不是拿点钱,来人带孩子去看看?”值班的老师赶快告诉了校长,校长连忙开着私家车带人去看孩子,炸手了,家长心疼,老师同样心疼。但出钱的问题,给孩子拿医疗费的问题,却没有这样的规定,家长便很不爽,校长忙了一上午,到头来,却是家长并不领情,嫌弃学校没带钱来。此事还在处理中,不知道结局怎样?
  在苟安心态下,赏识教育被泛化。“你真棒。”“来,给点掌声。”这是当前听课中常听到的老师夸奖孩子的语言。俗话说:“数子千过,莫若褒子一长。”赏识教育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有个习惯,就是喜欢走极端,赏识教育被无限制的扩大了,被泛化了,不该表扬也表扬,不该鼓励也鼓励,批评之声从此绝迹,把小孩子那种自我意识被无限扩大,其实这是忽悠孩子,整个课时都在表扬,就让人感到肉麻,感到表扬不值钱了。赏识的泛化,表现为表扬的过滥,批评的绝迹,以至于到了对孩子的纵容,造成极端的以孩子为中心,好像只要孩子做的,都是对的,那要老师做啥?哄着孩子别闹,别到家长那里诉苦,被忽悠着,姑且乐呵着,处处被赏识,处处是阳光,处处是温情,直到有一天,来到社会上,才发现充满了竞争,充满了残酷,甚至邪恶,一个天天被赏识的人,一下子适应不了天天被碰壁,天天被折磨,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抗挫能力小的,就会感觉生不如死了。
在苟安心态下,减负工作走向了反面。学习是苦差事,需要背诵,需要答题,很累,这种负担是必要的,减负,应该的意思是减不必要的过重的重复性的机械性的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负担,而不是理解成无负担。但是,有的地方,为了表示对减负工作的最革命,竟然推出“零作业”这一所谓的举措,宣称从此学生不用做作业了,有点胡闹的感觉。学校的名气在吵闹中大增,但学生的成绩我想增不到哪里去,只能是落后退步。我们反思一下,很多所谓的过重的负担,是孩子嚷出来的,是媒体炒出来的,是家长疼出来的,是上级查出来的。孩子少,孩子娇,一但作业多点,就叫苦,家长疼孩子,不是正面引导,而是痛斥学校,媒体帮着炒作,上级跟上严查,就把减负工作做大了。学习是给谁学的,还不是自己?再说,现在又不给老师排教学成绩名次,很多作业,是教师基于教学规律和良心布置的,不做作业,甚至零作业,怎能巩固知识。古人尚且头悬梁锥刺股,我们的好学精神哪里去了?另外,你倒减负了,不做作业了,现在要到高一级学校深造,还不是以考试成绩录取?理解到这一层后,就不要狭隘的顺着孩子的思路,纵容他们。网上出现的虎妈,她愿意这样吗?还有那个写诗的小女孩,反映假期作业多不愿去兴趣班,可曾反过来理解父母的苦心,不受苦上苦,难为人上人,对一般的父母来说,孩子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以后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不自小受苦,又有何门路?
  第二种倾向是浮华。
  浮华,就是喧嚣、浮躁,离开了教育规律,忽视了教育质量,而把工作浮在表面,只做些“看上去很美”的短期文章,把本应该最宁静和淡泊的教育天空,搞得热热闹闹、吵吵闹闹,看似很有“政绩”,让教育跌入行政化的迷途,热衷花架子,热衷于形式主义,好大喜功,偏离了教育的方向,有的还表现为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介入,与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目标渐行渐远。
  在浮华心态下,便出现了以下误区:
  在浮华心态下,把素质教育搞成形式主义。唱唱歌,画画画,朗朗诵,跳跳舞,活动纷出,好像就是有些教育管理者理解的素质教育的全部。经常搞活动,经常搞出些“经验”来,演唱比赛,绘画大赛,校园舞蹈展示,运动会,教师节座谈会,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器乐比赛,等等,说白了,无非就是围绕着音乐、体育、美术这三大块,打转转,以为这样了,联系外人也多,联系上级和家长也多,校园内歌舞升平,再获几个奖,被评为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称号,然后便认为自己学校就是真的在素质教育大道上的一面旗帜了。其实,真的素质教育是全面的学生素质的提升,语文、数学、英语也是素质的一方面,但是,我们的很多教育干部的理解就是如此偏颇,那些文化课该怎样上就怎样上,现在不让给中小学生排名次了,就让很多不负责任的课任教师钻了孔子,很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存在巨大的隐患,更重要的素质没上去,倒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音体美这些所谓的他们认为的素质。歌没唱好,画没画好,文化课也落下了。现在,我们有时候笑话一个学校说“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其实这是好的,起码还能应试,还能让孩子在考试中胜出,考入高一级学校。可怕的是:素质教育没搞好,学生考试更不行。素质没有多少积累,大学也是望门兴叹了。在有些老百姓看来,啥素质,考中重点大学,从此改变了贫二代、农二代的帽子,就是最大的胜利,进不了大学,一切都是白搭,继续在贫三代上挣扎。
  在浮华心态下,“考试”问题严重跑偏。素质教育并不排除考试,考试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最好的手段。起先,有人反对考试次数太勤。后来,有人主张只期末期中两次考试。再后来,反对在考试中排名次。再后来,有人甚至反对考试了,改其名曰“检测”,不能划分数,只能用“优秀良好及格”等来标明,还不能公布,理由是“维护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的面子”,“呵护他们的上进心”。一直感到很荒唐。你不考试,你升学考试吗?你考大学考试吗?维护了面子不假,却同时也是搞得班里的学习情况一塌糊涂,谁学习好,谁哪一块没有掌握,一锅粥,一团麻,不清晰,老师再讲不能有针对性。排名次问题,我主张只排一部分优秀的,譬如只排前十名,让好的学生成为学习的标杆和榜样,让学习后进的同学能够见贤思齐。考的不好的学生就不要排了,但要让学生本人知道自己的名次,可以排了不公布,单独和学生交待,维护了面子,还让学生自己知道学习的位次,下次考试是下滑还是进步,就一目了然了,老师也能跟上及时辅导。考的不好,帮着分析原因。出现了心理问题,及时跟上疏导。
  在浮华心态下,学校建设重面子轻里子。学校布局调整,校安工程建设,无疑巨大地助推了学校的建设,让很多学校从此告别了土台子破屋子,出现了很多教育中心式的规模巨大的教育航母,面积大,建筑精美,学生多,中小幼一体,“很耐看”,很有派头,很有面子,很受检查。楼堂馆所,花园池沼,学校做到了绿化美化净化生态化,上级检查必到此校,分管的领导也有面子。南方曾经有个地方,耗资1亿元建了个小学。我们有钱了办教育,确实没啥说的,但是我们真有钱了吗?在这种巨无霸、精美、现代、漂亮、华丽的学校的旁边,很可能还有很多破旧的学校,呈现出一半是火焰一般是海水的巨大差异,一边是教育航母,一边是教育独木舟,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教育很有面子的同时,其实也失掉了面子,让教育均衡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巨大的资金投入,基本都是面子工程,盖高楼大厦,照顾学校的面子,而忽视了里子建设,师资依旧,教风学风依旧,投资到教育研究、教育质量上的资金不足。相关的上级检查也一样,看表面的多,譬如教育投入多少,校园生态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而深入到课堂的检查少了,对教育质量的检查和关注少了。因为不主张考试了,教育质量检测只是蜻蜓点水。教学过程的视导,仅仅是简单的听听课,评评课。关于大学,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具体到中小学,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脚踏实地抓教学质量才是根本,培养名生才是根本,培养名师才是根本,引进教育家办学才是根本。但是,这些方面进不了有些地方的教育检测评估指标。
  在浮华心态下,教研改革走向误区。不客气地说,现在很多中小学的所谓的教研教改是胡扯淡,纯粹是胡改、乱改、瞎胡闹,应景,造景,浪费资金,为教研教改而教研教改,是为了博取噱头,取得名气,是为了在报纸上发篇稿件,是为了谋取几个证书,课堂质量不是改好了,而是更乱了,更差了,仅仅花哨点了而已,却自己美其名曰改革。这种乱,表现在:一是乱取经,乱借鉴。譬如,山东茌平的杜郎口中学出了经验了,立刻就去学,看一上午,得个皮毛,回来就如同阿Q一样,喊一声:“革命了。”然后,就摆出杜郎口课堂的样子,说是推广杜郎口经验了。有其形,而无其质。学习了杜郎口,主张教师要少讲,似乎讲的少,就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于是,教师讲课时间越来越少,很可怕,“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反对教师满堂灌没啥错,但又走向极端了,直接不讲了,或者只讲三言两语,很可怕。记得,去年的《山东教育》篇首语,发表了一篇文章《讲与不讲还是问题》,就开始敏锐地指出了有些学校的老师不讲或者少讲这一点。学了杜郎口,后来又学习江苏洋思中学的经验,依然是照搬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的东西。邯郸学步,迷失的是自己。当然,很多学校也明白这些,但是甘愿摆这些教研教改的花架子,目的是引来上级的关注,引来同行的参观,引来现场会,制造政绩,为谋取资金和负责人的进一步升迁打基础。二是假科研,假课题。为啥有些很小的中小学也搞课题?因为,教师本身晋级能加分,因为学校本身的考评能加分。有些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很缺乏,年龄偏大,老化,学校没有几台微机,很多还不能上网,学校里没有多少教育报刊,学校没有图书室,教师中没有几个学历高水平高写作水平高的,在这样的环境里,还动辄搞国家级课题,怕只能是“搞”了,其实纯粹是文字游戏,找枪手写材料,进行些假科研,套取一点经费,混个证书,准备晋级的时候加分。很荒唐。论文造假,课题造假,于今最滥。我的理解:现在的中小学,可以多些真的教育研究,少些教改,多些坚守,慎提课题。多研究教学,教好学生,不要误人子弟,才是真货色。三是教学优质课、教学能手、论文评选、教师晋级等活动,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出现了贿选。优质课证书或者教学能手,对老师来说,在各种评比中还是含金量比较高的,于是很多老师按照“市场规则”,投桃求李,出现了贿选问题,这也是可怕的,纯洁的教育天空乌云密布,正直的老实的老师看不到出路。四是教研教改不定性,变化太快。几年的时间,学习了苏联学美国,学了美国,学国内,唯独不学前辈,不挖掘自己的潜力。以前叫教学大纲,后改为课程标准,以为是新东西,民国时期就叫课程标准。以前叫自学,现在叫自主互助合作探究,花哨的很,实质并没变。还有现在的培训,很明白的东西,被一些专家讲得深奥得听不懂,回来后,在课堂上根本不能用。也难怪,教师在一线,在鲜活的课堂上。专家在研究室内,在书堆里,在词藻和术语里。培训的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不容忽视。真正的教育家应该是在一线的。
在浮华心态下,检查达标活动泛滥。学校这些年来的达标活动太多,检查太多,督导太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让很多学校的老师学生疲于应付。上级召开了一个经济工作会议,本来与教育不沾边,也要老师学习上级会议精神,检查笔记。譬如,只教育督导这块,镇里一年两次,县里一年两次,地区一年一次,省里一年一次,每次都需要上月的时间准备,查实情也好说,很多地方还要造假档案,逼着孩子说瞎话。为啥中国孩子不诚实,打小就生活在假话氛围里。那个冬奥会冠军周洋取得冠军后,发言中说可以让爸爸妈妈生活得更好一点。有人立刻就不满,说她应该先感谢国家。没有说实话的环境,谁还说实话。迎接检查不难,难就难在造假,难在让假的查不出来。如实迎查不行吗?也行,那你永远是倒数第一,那你很快就会从校长的位子上让出来。督导之外,安全检查多如牛毛。其他检查不计其数。做校长难,难在应酬上。也难怪没有多少精力去研究教育教学了。学校和教师的达标更多。譬如教师的普通话证,几年就作废,重新交钱再考,难道说话也会几年就变音变调了?说穿了,是为了养活一些培训机构,老师能不累吗?就一个老师来说,仅仅纸面上,就需要这些东西需要书写和达标:课时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作业批改记录、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学期计划、工作总结、家访记录、教学反思、听课记录,等等,不下十几种。在应付中耗掉了精力,在疲惫中干点本职工作。还有的单位,备课卡、听课卡、业务学习卡,这卡那卡,里面条条框框,典型的教八股。还创新?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能培养出创新型教师?继而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在浮华心态下,教育怪象纷出。有的校长劝说学生不听,扑通跪下:“我求求你们了,好好学习吧。”有的学校为了给孩子减压,专门设立了减压室,把老师的头像订到沙袋上,让孩子捶打。有的老师因为不能体罚学生也不能批评学生,学生犯错误后,就拿起教鞭自残,打得自己得手臂鲜血直流。有的学校,在中考前,老师集体到庙里上香,祈求学生考出好成绩。有的学校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写亲人的名字,然后按照亲疏一个一个判死刑。有的学校为了所谓的教改,让京剧、剪纸、武术、种植、泥塑、杂技等等能入课堂的都入课堂。有的学校,让孩子提前学习英语、计算机、性教育,等等,能从娃娃抓起的都抓起。有的学校为了减负,从此实施零作业。有的学校为了所谓的赏识教育,年底人人都有奖状。有的学校,没有班长等称呼,全按市长、副市长、财政局长、教育局长等官衔称呼,等级森严。有的学校老师不敢动孩子一根指头,家长却连同社会人员把教师打一顿。二零零八年,全国共出现五起弒师事件。有的地方明确规定: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严禁穿戴薄露透。有的地方明确规定:教师严禁在论坛上乱说话。有的地方搞魅力教师评选,成了教师选美,选了一批美丽的教师美人,此魅力与美丽画了等号。有的地方学校召开上级领导在座的大会,下雨了,每个坐着的领导身边站着一个打伞的小学生。有的地方,就在去年冬天韩国学生在冰雪里赤膊锻炼图片被炒热的时候,某地的一个学校举行开工典礼,学生静静的站在寒冷的风雪里,在发抖中欢迎和等待上级领导到主席台来做重要讲话。
  这些个别地方的个别为了求得苟安和浮华的乱像,正在侵害着教育的健康肌体,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人惊心,不能坐视。
  再次声明,以上这些,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做法,请勿以偏概全,请勿对号入座。
  再次声明,以上诸言论,只供参考、商榷之用,个人之见,偏激之见,同意则用,不用则视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