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山流水小区:奇特的民间除病术:“菜刀斩溜齐” 黄万香老医师按摩查病经验 陈论宣通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4:41

奇特的民间除病术:“菜刀斩溜齐”+黄万香老医师按摩查病经验+陈论宣通剂  

2010-11-27 10:08:51|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奇特的民间除病术: “菜刀斩溜齐”

 我的家乡福建省上杭县,是客家人聚集区。以前这里的农村流传着一种神奇的民间疗法,叫“菜刀斩溜齐”。
    所谓的“菜刀”,就是人们家中厨房切菜使用的菜刀。“溜齐”是上杭人对生活在水田里的或沼泽里的水蛭的别称。水蛭是环节动物,身体长形,稍扁,黑绿色,尾端有吸盘,雌性同体。吸食人畜的血液。人们在田里生产劳动时,很容易被其吸食血液。由于人的大腿根部的淋巴结发炎肿大时,摸上去感觉里面有一长条形的,软绵绵的东西,在里面作祟。古时的客家人,由于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常常误以为是在田里生产劳动时,不小心被水蛭吃了人血以后,钻到人体里面去生长了,导致人们生病了。上杭民间把大腿根部的淋巴结发炎肿大,称之为是“长溜齐”,非常形象,逼真。一般情况下,“长溜齐”时,除了大腿根部的淋巴结肿大,发炎以外,人还会发热,体乏无力,难受等。治疗时,一般是医者或是患者本人,拿一只筷子,一把菜刀作为治疗工具。一手把筷子放到大腿根部的淋巴结表面,一手握着菜刀柄,把菜刀背在筷子上轻轻地不停地“斩”着。“斩”了几十下以后,把筷子拿去,把菜刀的侧面放到肿大的淋巴结上面,轻轻地摩擦。摩擦到菜刀的侧面热了时,换过另一侧面,继续摩擦。摩擦30分钟左右。然后再把手伸到患者的肩胛的凹陷处,可以摸到一个和大腿根部差不多大小的长条形,软绵绵的“溜齐”,用五个手指的力量,抓着“溜齐”用力提扯,使其发出“拍,拍,拍”的响声。提扯20到30次左右。左腿根部“长溜齐”,则在右边肩胛部提扯。右腿根部“长溜齐”,则在左边肩胛部提扯“溜齐”。最后,把手指伸到烟囱里或是锅底部,蘸上一把黑黑的火炭灰,涂到大腿根部的“溜齐”上,涂到黑黑的,就很快可以退热,消肿,痊愈。在进行以上治疗的同时,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它取材方便,简单,经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我的母亲是一个客家农民,虽然没有文化,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是母亲非常聪明,不仅能够识别,采集,使用许多客家中草药疗疾,而且还懂得使用许多客家地区的具有简单,方便的民间疗法,有时给邻里乡亲解除疾病痛苦,是一个深受家乡父老乡亲欢迎好评的民间医生。小时候,我常跟母亲去看她给人治病,亲眼目睹母亲那术到病除或是药到病除的神奇医术。我的父亲兰迪善,排行第三,因此人称“三三师傅”,是一个能工巧匠,一人能做两种手艺。解放前到文革初期,长期在上杭的古田,白砂,蛟阳一带给农民做磨稻谷的工具——竹砻。回到家里时则又当裁缝师傅。同时,父亲还经常偷偷地兼做一些当时被称为“投机倒把”的生意,贩卖酿酒的“酒饼”。当时,家里就我一个“独生子女”。所以我家当时是庐丰的有钱人,生活在当时的农村里属于上等水平。我8岁时母亲生了一个妹妹,9岁时母亲又生了一个弟弟。随后,父亲不幸患病,在无德医生的蛊惑下,父亲认为母亲一字都不识的人,会给人治病,玩的是“骗人的封建迷信的把戏”。父亲听信了无德医生的“建议”,误认为只有依靠哪些昂贵的进口药物,才能够治疗得好自己的疾病。因此拒绝母亲的治疗。为了治病,父亲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的积蓄,还向银行贷款治疗,变卖了家里一切可以变卖的财产。可是,那些昂贵的进口药物,却并没有使父亲起死回生,反而使父亲的疾病越来越严重,后来没有钱治疗了,父亲躺在家里的病床上,饱受疾病的痛苦的折磨。此时父亲悔恨交加,加之因为经受不了疾病的痛苦折磨,曾经两次自杀,被我发现而未成功。我11岁时,父亲因疾病而去世。父亲去世时,家里除了自己住的平房以外,已经一无所有。最终落得了一个人财两空的境地。家庭生活因父亲的疾病而由富返贫。父亲治病的债务,一直等到我1981年参加工作以后,才还掉。当时父亲治病的银行贷款的债务,沉重地压在我和母亲的肩上13年,压得我们连气都喘不过来。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的大腿根部的淋巴结突然肿大起来,发热,人很难受。我哭着说“娓娓,我长东西了,人很难受,带我去找医生治疗吧”。母亲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然后嘴唇又吻到我的额头上说:“嗨,有一点低烧。”随后,母亲又褪下我的裤子,摸到我的大褪根部的红肿之处,轻轻地捏着里面的长条形东西说:“儿子,不是娓娓心狠,不肯送你到医院治疗。只是,你的命不好,投错了胎。投到了穷人家里。医院是给那些当官发财的人治病的,不是给我们这样的穷人治病的。医生给我们这些穷人治病,不要说发财,连滚水钱,吸烟的钱都赚不到。我们去找医生治病,只会让人嫌,使人讨厌。你要记住,我们是穷人,有了病,只能靠自己动手治疗,只能使用那些树枝草根当药治疗。这样免得去医院排队,找医生,遭人白眼。实际上,我们自己用树枝草根治疗比医院治疗更好。没有关系,你长的是“溜齐”。是“溜齐”钻到身体里去了,娓娓给你治,一下子就好了。”说完,母亲拿来菜刀,筷子。左手把筷子压到我的大腿根部“溜齐”上,右手握着菜刀柄,刀背不停地“斩”到筷子上。口里不停地念着:“你会长,我会斩,斩死了你。看你还敢长出来吗?”。然后又把菜刀的侧面放到“溜齐”上摩擦,立即有一种冰凉的十分舒服的感觉。当感觉菜刀的侧面不冰凉了时,就换过菜刀的另一侧面,放上去摩擦。母亲在一边摩擦,一边说“摩死你,摩死你。看你今后还敢长出来吗?” 摩擦了半个小时左右拿掉。接着,母亲把手伸到我的肩胛部位的凹陷处,摸到肌肉里有一根长条形的“溜齐”连续提拿几十下。一边提扯,一边不停地念着:“掐死你,掐死你,看你以后还敢长吗?”最后,母亲把手伸到烟窗里,沾上一些黑黑的烟灰,涂到淋巴结上。一边涂,一边说:“大脸妈,不要脸,羞死你,让你没有脸见人”。随后,低烧便慢慢地退下去,体温恢复正常。肿大的淋巴结也随之消失并痊愈。此后,我还多次长过“溜齐”,每次我都是自己采用母亲教给我的这种客家民间疗法自己治疗,疗效非常理想。安全没有毒副作用。
    后来,我当了一个老师,日子好过了,有了疾病,可以享受公费治疗的优越性了,但是,经过许多人生,疾病磨难的我,不敢忘记天下百姓的疾病之苦,母亲教给我的这种治疗方法,和母亲当年给我的教导,我也始终不敢忘记。我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常利用教学的业余时间,研究宣传我国的中草医药,使许多求医治疗无效的患者解除了疾病痛苦,并有幸于199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破格正式接纳为该会会员。该协会是全国性的老中医学术团体,国家一级医学会组织,会员都是名老老中医。自己有时有了疾病,一般能够自己使用中草药治疗的,也往往自己使用中草药治疗。看到有的学生有了疾病,我能够使用中草药给他们治疗的,有时,也运用一些中草药,免费给他们治疗。

    今天,笔者把母亲的这种客家民间疗法写出来,并非是想宣传迷信,反对科学。客观公正地说,其实,这种疗法,它还是很有中医科学性的。从祖国医学的角度而言,我的这种淋巴结肿大,(长溜齐)发热,病因主要是由于“热,火”等而引起的。那些口诀看起来,滑稽荒唐可笑,充满了迷信色彩。其实,这些“口诀”是众多医学疗法中的一种“暗示疗法”。它可以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变消极为积极,使疾病往有利于恢复的方向发展。谈到暗示疗法,这里不能不提到药王孙思邈治疗唐太宗的一个佳话。唐太宗一次带兵打仗,兵败溃逃时,连人带马陷入了淤泥河里,险些被擒。虽然后来被部将救出,但是,纵因惊吓过度而成疾,那条淤泥河使他心有余悸,难以排解,经常梦中惊呼:“爱卿救我。”御医们绞尽脑汁给他治疗,却没有丝毫效果。一天来了一个老人,自称自己能够治好皇上的病。李世民便请这个老人治疗。老人令人做了一个高一丈多的泥球,放在宫中的桌子上,叫李世民每天认真看,说是要九九八十一天,将药球看没了,病也就自然好了。皇上治病心切,也就相信了。好不容易81天过去了,泥球还是那样大,没有丝毫变化。李世民大为恼怒,认为是这个老人胆大包天,竟然敢戏弄自己,便以欺君之罪为名,派人把老人抓来,杀掉。老人被抓到了李世民的面前,老人说:泥球确实没有变小,但是,皇上现在的病怎么样了呢?李世民这才想到,这些天来,自己的精神清醒了,饮食增加了,睡眠得安稳了,也不害怕了,果然病已经好了。便感到奇怪,询问老人其中的道理。老人说,是借泥球转移圣上的注意力,把你的神思从淤泥河里解脱出来。李世民觉得有理,便下令给老人松绑,并重谢老人,称赞地说:“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药王啊!”原来这个老人,正是著名的民间大医学家孙思邈。金元著名的医学家张子和也经常使用暗示法给群众治疗疾病,以后各代的医学家也都不断地使用暗示疗法给人治病。

    把“筷子”放到淋巴结上,“菜刀背”不断地“斩”在筷子上,这相当于我国民间中医中的“拍打疗法”。这种疗法,可以促使气血畅通,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解除痉挛,减轻疼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菜刀”是铁制工具,把它放到大腿根部的肿大的淋巴结处时,感觉是冰凉的。这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一些药物的冷敷。冷敷疗法可以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起到散热,降温,止血止痛及防止肿胀等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或是民间医生,有时遇到高热的病人时,都会使用一些冷敷的物理方法,来使病人退热.。把菜刀放上去退热,符合中医阴阳理论,热则凉之,凉则热之的用药法则的。不过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很多疾病发热时,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法.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是,如果是非典病人的高热,则不得使用物理降温法,如果非典病人高热不退时使用酒精等方法去搽的方法降温的话,则患者不仅降不了高热,反而是死定了.再如果是脑炎病人发热时,使用退热的中药柴胡去治疗的话,那么,请来神仙都无能为力了,病人也就必死无疑了。所以在治疗脑炎病人时,绝不能使用中药柴胡。这些都是老一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老中医,老西医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也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涂到大腿根部红肿处的“火炭灰”,中药称为百草霜。有清热,消积,消淤等效果.肩胛处可以抓到的"溜齐:其实就是淋巴结肿大时的相对应的一个反映点.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的许多疾病往往可以在人的身体的某一部位找到与疾病相对应的反应点.比如,痔疮可以在背上找到它的反应点.癌症可以在手部的一些穴位上找到它的反应点.在祖国医学里,治疗癌症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最简单的治疗办法就是在手部找到它的反应点,使用小刀消毒以后,把它割破,把里面的有毒物质,挤出来,或是象挑竻那样把它挑出来,然后,让它流一点血,再止血.吃一些中药.就可以.当然这样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历史,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美好回忆而已了.
    用手在肩胛部位的凹陷处去提扯“溜齐”,就是类似于在相对应的反映点上的割治方法或是捏筋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综上所述,客家母亲的这种疗法,是多种疗法交融在一起的综合疗法。能够术到病除,也就不足为奇了。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医学,都必须从民间吸取营养,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今中外,凡具有遥见卓识的医学家,无不重视民间医学的收集和整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国家曾经派出数千人,到世界各地收集民间的有效方药,从巫医到乡间医生,无不成为其寻访的对象。如今,世界卫生组织还专门成立了传统医学机构。这无疑对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而客家的民间疗法,则是这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都是客家先贤从活生生的人体疾病作斗争体验出来的宝贵经验,非常符合人体的生理病理情况,所以,数千年传而不衰。它不是隔着的人体的实验或是实验室里的经验,因此,它是科学的。

它来源于客家民间,流传于客家民间,深受客家老百姓的欢迎,为客家人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已经正在湮没和消失。

    客家的民间除病术,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文化是在中原文明与古越文明等交融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是闽粤赣边客家人对根的热爱,用博大的胸怀,用生命的热血浇灌出来的。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一样,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闽西的客家文化,不仅关系着闽西的未来和希望,也连通海峡对岸的客家同胞的血脉。今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闽西时指出:“一定要把祖先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无疑是对我们这些客家子孙后代做好客家文化的守护,传承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福建省光泽县217路384号兰福森,兰玺彬  354100

黄万香老医师按摩查病经验

正博医易执业

黄万香老医师在世时,不光能用按摩治病,还能用按摩查病。在按摩的过程中,常常不用病人说,就能指出病人是失眠、或是什么地方痛等等。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查病。但按摩医师利用切诊中的触诊查病有着更便利的条件。按摩查病以手的触感为基础。触感是按摩的神气,手法只是按摩的外形。按摩医师贵在以神御形,即以触感获得的资料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手法。如《医宗金鉴》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按摩查病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查病因:体内出现了寒、热、虚、实、痰、瘀等病变,皮肤、肌肉、经脉、脏腑就会在手下出现不同的异样感觉。如寒性收凝,病理反应点多呈紧缩感;热性弛张,病理反应点多呈绷胀;虚证肌肤松软,或指下空豁感;实证肌肤肿硬;痰证皮下如垫棉花或有结块;瘀证肌肤滞涩等等。找到了病因以后,才能分别施以散寒、清热、补虚、泻实的手法。若脏腑寒热虚实各不同,即可凭触感分别施治。
    2、查病位:应当首先分清是经脉自病,还是与经脉相联的脏腑病。经脉有病,多表现为经脉自身及其相关的皮肤、腠理、肌肉或是筋骨的板结、肿块、酸软、疼痛或运动障碍等。脏腑病除脏腑见证外,脏腑所在部位及与脏腑相关的穴位或特殊反应点上多出现异常。通过查到的反应点,先看反应点所在的经脉和穴位,再结合四诊,一般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如足三里肿硬,施以一定压力,病人必出现明显压痛,再查膝盖有肿胀,病人关节必痛,即可诊断为关节炎,这是经脉自病,连及附属的经筋甚至皮部发病;如膝盖无反应,中脘有壅塞,胃有收缩或肿胀之态,病人必胃痛胀等?即可诊断为胃病,这是与经脉相联属的脏腑病,如胃不痛胀,中脘柔和而神厥,气海有压痛,病人多腹泻纳差,则可诊断为脾肾气虚,这是里经之病影响表经不通。
    另外,也可用全息观点来看待病理反应点:如以整支手臂对应全身,则肩对应头,肘对应腰,手掌对应四肢:如以前臂对应全身,则肘对应头,臂内对应腹,臂外对应背,臂下部对应四肢;以手对应全身,则腕对应头,手掌对应腹,手背对应背,指对应四肢。经络系统与全息系统是人体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由于人体的复杂性,有的病理反应点的出现还不能确知反应何病,但对症治疗也能使人体感到轻松,可以消除潜在的病变。
    有志于按摩查病者,还应本着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的原则兼修现代解剖学。这样在发现反应点后,对判断病位有极大的帮助。如摸到腹腔内脏器有炎性肿大,有了解剖知识,便极易判断出何脏、何腑有病,用于指导循经取穴非常方便。又如坐骨神经痛多循胆经发生,但很多为腰椎肥大压迫神经根所致。知此理后,着重用手法消去腰椎部瘀血、痰湿可使疼痛较快缓解。
    3、指导治疗:查到病理反应点以后,这些反应点的部位即是治疗的重点部位。又要先确定病理反应点的深浅和肿硬程度,这样才能为用力的深浅和大小提供依据。按摩治病一般是由浅入深。病位浅则力着于浅表,病位深则用力至深处。虚证反应点多软,用力较小;实证反应点多硬,用力较大。又须根据病因确定用力的方向。散寒用力多向内,解热用力多向外。如用力不辨重点部位,按摩治病只有凭侥幸取效,如用力不辨深浅,病在皮肤而用力至肌肉,则力过病所;病在筋骨而用力至肌肉,则力未达病所。会劳而无功。如用力不辨大小,则虚证用大力易伤正,实证用小力难祛邪。如用力不辨方向,则难以平调阴阳;寒证清热证更寒,热证散寒证更热。均会降低疗效,甚至加重病情。浅处病变缓解以后,才宜向深一层治疗。还有个用力时间的问题。时间过短,达不到治疗效果;时间过长,又会损伤肌体。其间分寸也需通过触感来掌握。一般来说,病理反应点内的状况有一半的缓解即可结束治疗。
    黄派按摩的核心是通过按摩的神气一一“触感”找到病变在身体上的病理反应点。既确定病因的寒热虚实,又确定病位的脏腑经络。才能使温清补泻的具体手法对证应用。也通过触感确定手法应用的火候即用力的重点部位及深浅、大小、方向、速度、时间。既是寻找病理反应点的指南,又能增强刺激病理反应点时对病变部位的作用。因为病理反应点的面积一般较大,若能准确按摩在经脉上,作用就强得多。便于寻找多个病理反应点来共同作用于病变部位,形成对病变部位的围攻以增强疗效。
    黄万香老医师在世时常说,本派按摩“易学难精。”其难就难在按摩查病的触感难练成。但这实在是按摩治病的关键。
     黄氏按摩流派的学术特点:
    (1)天真按摩:不论何病,不论何证,不论是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火调,还是局部的伤筋与损伤,该流派总进行从头到脚,先前面次后面的全身按摩,且每一面的总时间也大体相同,为前面.12—15分钟,后面约10分钟。正如其传人周述炎所总结的那样“局部和整体相互影响,天真按摩通过调动全身机能以聚歼局部病灶,一处有病,整体治疗”。
   
    (2)循经按摩:该流派善于运用推揉法、按揉法和点揉法,尤以拇指端、拇与食指指间关节凸起、拇食掌指关节凸起等部位为着力点,这些部位,面积小、突起明显、强度大,对经穴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辅以揉法使之刚柔相济。实际操作时,手循经脉、缓缓移动,力透溪谷,或拨或推或闭(点按当时)或开(点按抬起时之间隙),寸寸理通经脉,手过之处产生针刺得气般感觉,按毕,患者大多百脉通畅、豁然轻松。
    (3)按摩查病:“有诸内,必形诸外”、“一脉不和,周身不安”。理论上,经脉是反应与表现病痛的物质基础,病变一旦发生,身体定会有不适之感,定会出现异常,经脉必然不和,作为物质基础的经脉也理应有所反应。既然经脉不通(广义),患者已有感觉,医者通过仔细以手推寻与悉心体会指下感觉,当能找出其筋(症)结之所在,从而辨别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趋势等。因此,临床上,天真按摩只简单询问病人之所苦(主诉),并不象十问歌一般面面俱到,而在循经按摩的过程中,却常常左右两侧比较,并询问患者是否有压痛或异常感觉。循经按摩完毕,再对压痛点或异常感觉处予以重点处置。
    (4)以神御气:该流派认为按摩手法只是按摩的外形,手的触感和熟练程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心境才是按摩的神气。天真按摩强调形神合一,并认为形易于学而难于精,神易于懂而难于成。现补遗其特点如下:
    (一)重视脾胃,不离脘腹:该流派所治疾病以慢性内科疾病为多,多属于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该流派认为“扶正祛邪”与“恢复其天然之性(质)”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关键。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必须重视脾胃功能。中医的脾胃范围很广,诚如《内经》所言:“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这里的脾胃已经不是某一脏和某一腑,而是若干脏腑功能的综合体现。考察这些属于“至阴之类”的脏腑,其功能活动大多与水液代谢和水谷运化有关;通于“土气”,就是通于脾胃之气。而这些脏器均分布于脘腹,所以脘腹自然就应该是调治的重点。该流派重视脾胃表现在:1.推不离脘腹。不论疾病是否与脾胃有关,是否在脘腹有病理表现,都按一定程序在脘腹推进。厌食、便秘、腹泻如此,哮喘、腰痛、头痛也如此。2.久推多推。纵观其整个操作,在其全部的40分钟治疗时间内,脘腹操作至少占据了8-10分钟。这与目前流行的其它流派,尤其是许多伤科与保健按摩流派忽视脘腹是完全不同的。3.治疗效应以脾胃的运化状态(消化功能)为指标。如食欲、体重、肌肉、精神状态等常常是其必问内容和观察重点。如患者食欲增加、体重增长、肌肉结实(而非虚浮)、精神饱满常为正气恢复,疾病消退之征,当继用同类手法;反之,如食欲减退(包括糖尿病、甲亢等)、体重下降、肌肉瘦削、倦怠乏力等,说明正气衰减或治疗无效,就应该考虑对手法进行调整了。
    (二)以通为用,力度深重:该流派内部流行着据传是先师口诀,即“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病者不通,通者不病”。这里,“通”成了不痛和无病的前提,“不通”乃疼痛的基础和百病之源。治疗疾病,减轻疼痛当以“通”为用。通之之法,内外有别。内服中药,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病机用药属药物之通、内在之通;推拿作用与疏理人体皮部、血脉与经络乃机械之通、外在之通。该流派认为这种机械之通,外在之通较之药物内服之通更直观、更符合客观实际,因而也更具有疗效和价值。在以通为用方面,该流派特色如下:
    1.根据江河从上至下,道路由近而远的趋势,在人体按摩时,总遵循着从上至下(从头至脚),由粗而细(从近端至远端)疏理的原则。
    2.力度深重,透达谿谷。《内经》谓谿谷为“四肢八溪之潮汐”,即人体大关节所在地,为运动中枢和气血聚会之所,也是阻滞好发部位。该流派据此在缺盆、腋、肘、胯、月国等处不但按摩时间较长,而且运用强力,于患者最大忍受度时反复推捋,务求消散。
    3.手法以推按和推揉为主。欲使之通,务必疏理。各种手法,唯有推法切合其要。推法或以指腹、或以掌根、或以肘尖,总为下压基础上的推进,总要求顺纤维与顺经络。该流派于此领会尤深,临床多在推法的基础上,参(复)合按法与揉法,加之操作时的悉心体味与缓慢移动,其对于血脉与经络的疏通是其它手法与流派不可比拟的。
    柳惠如老中医本为成都市卫生局干部,1958年为整理黄万香按摩经验而指派跟黄接触,最终却拜其为师,成其高徒,后任成都市中医医院按摩科主任,文革前即晋升为推拿副主任医师。  
    柳惠如老中医在黄派整体按摩、循经按摩、按摩查病三个主要方法基础上,结合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经穴按摩,分推、拿、按、摩、刮、滚、弹、掐八个基本手法。并运用其治疗多种痰病,疗效卓著。
    一、柳氏经穴按摩八法及功能:1、推法:将单大拇指或双大拇指侧面置于患处。沿直线作上下左右推动的一种方法。有调和营卫、消肿化瘀之功,可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脾胃不调、肝气郁结、四肢各关节红肿疼痛等病;2、掐法:即用双大拇指甲用力同下掐压刺激腧穴。有开窍醒神、回阳救逆之功,可用于中暑、中风、昏迷、精神不振等病;3、按法:分拇指按、掌根按、鱼际按三种,分别作用于患处,微用力深压按而留之,用力大小随证灵活掌握。有开通闭塞,祛寒止痛之功,可用于腰背寒湿痹痛、脾胃受寒胃中冷痛、大便秘结等病;4、拿法:分三指拿、四指拿、五指拿。医者用双大拇指和其它手指作对称运动,向上提拿患处,本法有泻热开窍,通经活络之功,可用于感冒头痛、颈项强痛、四肢肌肉经脉痹阻不通等症;5、摩法:以指端掌根或鱼际附着于患处,作不断的旋转摩动,本法能和胃健脾、消积导滞。适用于胃痛、腹胀气、肝气郁结等病;6、滚法:即以手的小鱼际部附着于患处,由上而下直线滚动,有祛风散寒、温通经络之功,本法可用于腰背下肢寒湿痹痛、肌肉痉挛等;7、刮法:即手呈半握拳状,将屈着的手指第二骨节附着于患处,由上而下直线刮动,本法能祛风除湿、散寒解表,本法可用于风寒感冒、寒湿腰背痹痛等病;8、弹法:食指、中指向拇指内方,相对用力弹拨筋腱,本法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之功,可用于颈项四肢经脉痹阻不通等病。
    二、柳氏经穴按摩的特点:
    1、经穴并重的新手法:黄派经穴按摩特点是循经按摩及整体按摩,重视经不重穴位,即“重经不重穴”。提出以经脉寸寸相通,阿是穴为反应点,即“以痛为腧” 柳氏根据黄派特点,在原有整体按摩、循经按摩基础上,创立以经穴并重按摩为主的新手法,它既注重十二经脉及任督脉之间循行路线的顺逆及病程的归属,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如足踝关节陈旧性扭伤者,宜顺其经脉走向,拿足三阳和推足三阳经;对急性踝关节扭伤者,宜逆椎足三阳经及足三阴经脉,又注重循经穴位上应用,即“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达病所” 主要按压经脉的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郄穴、八会穴等重点穴的选择,以及补泻手法的应用如对肝肾阴虚型高血压,除疏通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外,对症取原穴太溪、太冲、外关.募穴期门,宜补法;对肝胆火盛型高血压,取脾募章门、膀胱募中极、脾之大络大包、心包络内关,宜泻法。说明柳氏将黄氏整体及循经按摩特点与针灸穴位有机结合,有所创新及发展。
    2、中西医结合探穴查病;黄氏按摩查病法原以手触感为基础,即《医宗金鉴》:“一旦临证,机触于内,巧生于外,手随心转,法从手出。”除了医者手触感以外,还有患者自身反应。柳氏以中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分证,用西医解剖来定位,采用中西医结合来明确诊断病情柳氏在临床中尤其注重腹部及背部任督脉探穴查病,认为任脉触诊中正常人触感不呈粗索状为佳,若“脐之上下任脉见者,胀大如箸,为脾胃虚……病人则难活,劳伤大动之候,多有此证。”如中焦疾病诊断以手触腹部任脉不温,全腹软弱而缺乏弹性,按上脘、中脘两穴,患者自觉舒适,多为脾胃虚弱型,常见头痛、遗精、体虚便秘、疝气等。如手触腹壁肌肉紧张,患者不喜触压,按之痛甚,触任脉有灼热搏动感,多为脾胃实热内蕴型,多见头痛、眩晕、胃痛、小儿痿证等。对下焦病诊断,柳氏认为若手触其小腹之任脉,手觉虚冷,其动气又沉微,重按腹部觉坚硬,并有压痛传及腰部者肾虚之候,多见肾盂肾炎、痛经、月经不调等证;若小腹任脉触之左右两侧肌肉拘急、呼痛者,多为急性腰肌扭伤、腹泻、便秘、疝气、经闭等症。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的触诊,据“五脏六腑以背为俞”的原则,采取按压及弹拨督脉和膀胱经俞穴以探查反应点。如按压右肩并、梁门和背部肝俞、胆俞有压痛,则可诊断有胆囊炎的可能性。又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则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穴上压痛明显,疼痛放射至前胸,西医认为胸椎小关节紊乱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而督脉三穴的反应点又恰在第五、六、七胸推上柳氏认为探穴查病要灵活掌握八纲辨证及结合必要的西医诊断,不可牵强附会。
    3、视四时人气的差异:柳氏认为人体的各种生理反应受不同地理环境、气候及体质强弱影响,其感受程度各不相同。特别是季节影响的时差在中医治疗中也有差异。《内经四时刺逆论》言:“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之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素问缪刺论》言:“上邪之客于形也,必先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孙脉,留而不去,入舍络脉,留而不去,入舍经脉,内连五脏。”故外邪侵入内脏,须通过经络传递,反之,若邪气直中脏腑,必累及经络。因此,我们在按摩治疗中,所及的经络和穴位所用的力度应随四时气之所在,邪气之所不同而变异,即“洞悉血气之源流,而后导邪病之采却”。“若春气在经脉,”其按摩循十二经脉和任督脉之干线取其俞穴,不得偏离,手法宜重;“若夏气在孙络,长夏之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系夏秋患病,其病邪表浅,治疗中手法宜轻:“冬气在骨髓中”,多取背部膀胱经及督脉,用力深透缓和。
    4、手法施术,补泻为要:黄派在整体按摩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痛证,抓住某些重点腧穴,按摩时手所用力的轻重及方向等作为实施手法补泻是治疗的关键。《素问?空骨论》言:“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柳氏据其长期临床实践认为:“顺其十二经脉方向为补,逆其十二经脉方向为泻;向心性为补,离心性为泻;轻者为补,重者为泻。”柳氏特别注意腹部呼吸补泻(有点类似针灸的呼吸补泻),即以患者腹式自然呼吸,吸气一次,拇指按压天部(浅层);第二次吸气按压人部(中层),第三次吸气按压地部(深层);吸气时抬至天部(浅层)重复三次,为补。若泻,则呼气一次,深压至地部(深层);然后第二次呼气上抬至人部(中层),第三次呼气抬至天部(浅层),重复三次,诊断病情时,分清虚实,以定补泻。如脾胃虚寒型胃痛,宜按压双梁门,行补法以温中健脾;若肝气犯胃型胃痛,宜按中皖、天枢以疏泄肝气。
    5、针对病因以辨证施术《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经穴按摩须针对病因而有选择性地应用手法,因不同病证感受邪气也不同,损伤脏腑所表现的症状也有区别。如寒邪犯胃型所致胃病,其症状得温则减,按之剧痛,我们以疏导背部脾胃宜补法,健脾温中治其本,最后取腹部中脘、天枢分推肋下以散寒止痛治其标。又如急性腰肌扭伤应以轻柔缓和手法疏通筋络,缓解腰背肌群紧张痉挛以治其标,最后以整复手法治其本。

陈论宣通剂

正博医易执业

宣剂。岐伯夫子曰:宣可去壅。又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

宣之之谓也。夫气郁则不能上通于咽喉头目口舌之间,血郁则不能下达于胸腹脾胃经络之内,故上而或哕或咳或嗽或呕之症生,中而或痞或满或塞或痛或饱或胀之症起。下而或肿或泻或利或结或畜或黄之症出。设非宣剂以扬其气。则气壅塞而不舒。设非宣剂以散其血,则血凝滞而不走。必宣之而木郁可条达矣,必宣之而火郁可启发矣,必宣之而金郁可疏泄矣,必宣之而水郁可曲折矣,必宣之而土郁可杀夺矣。
或问:吾子发明宣剂,几无剩义,医理无尽,不识更可发明乎?曰:郁症不止五也。而宣郁之法亦不止二。有郁之于内者,有郁之于外者,有郁之于不内不外者。郁于内者,七情之伤也;郁于外者,六淫之伤也;郁于不内不外者,跌扑坠堕之伤也。治七情之伤者,开其结;治六淫之伤者,散其邪;治跌扑坠堕之伤者,活其瘀,皆所以佐宣之之义也。

或疑宣剂止开郁解郁,遂足尽宣之之义乎。夫宣不止开郁解郁也。邪在上者,可宣而出之;邪在中者,可宣而和之;邪在下者,可宣而泄之;邪在内者,可宣而散之;邪在外者,可宣而表之也。宣之义大矣哉。

或疑宣剂止散邪而已乎,抑不止散邪而已乎。夫宣之义,原无尽也。可宣而宣之,不必问其邪;宜宣而宣之,不必问其郁。总不可先执宣邪之意,以试吾宣之之汤,并不可先执宣郁之心,以试吾宣之之药也。

             通剂。岐伯夫子曰:通可去滞。盖留而不行,必通而行之。是通剂者,因不通而通之也。通不同,或通皮肤,或通经络,或通表里,或通上下,或通前后,或通脏腑,或通气血。既知通之异,而后可以用通之法。通营卫之气,即所以通皮肤也;通筋骨之气,即所以通经络也;通内外之气,即所以通表里也;通肺肾之气,即所以通上下也;通膀胱之气,即所以通前后也;通脾胃之气,即所以通脏腑也,通阴阳之气,即所以通气血也。虽因不通而通之,亦因其可通而通之耳。

或问:子论通剂,畅哉言之矣。然而通之意则出,通之药未明也。曰:通之药又何不可示也。通营卫,则用麻黄、桂枝;通筋骨,则用木瓜、仙灵脾;通内外,则用柴胡、薄荷;通肺肾,则用苏叶、防已;通膀胱,则用肉桂、茯苓;通脾胃。则用通草、大黄;通阴阳,则用附子、葱、姜。虽所通之药不止于此,然亦可因此而悟之矣。

或疑通剂药甚多,子何仅举数种以了义,将使人执此数味以概通之剂乎。不知通不同,而通剂之药,又何可尽同乎。虽然通药不可尽用通也。用通于补之中,用通于塞之内,而后不通者可通,将通者即通,已通者悉通也。然则用通之剂,全在善用通也。善用通,而吾所举之药已用之而有余,又何不可概通之荆哉。

或疑通剂之妙,用之如神,但我何以用通剂之妙,使之有如神之功乎。嗟呼。通之法可以言,而通之窍不可言也。不可言而言之,亦惟有辨虚实耳。虚之中用通剂。不妨少而轻;实之中用通剂,不妨多而重。虽不能建奇功,亦庶几可无过矣。




您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