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薪曲突:通脉通窍通气的中草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6:17
灯心草
开放分类: 植物、中草药
【英文名】 MEDULLA JUNCI
【别名】秧草、水灯心、野席草、龙须草、灯草、水葱
【类 别】: 茎藤类
【异名】虎须草(崔豹《古今注》),赤须(《雷公炮炙论》),灯心(《圣济总录》),灯草(《珍珠囊》),碧玉草(《纲目》),水灯心(《分类草药性》),铁灯心(《天宝本草》),猪矢草、洋牌洞(《闽东本草》),灯芯草、虎酒草,曲屎草(《福建中草药》),老虎须(《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秧草(《长白山植物药志》)。
【来源】 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Juncus effusus L.的茎髓。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密生须根。茎簇生,高40~100cm,直径1.5~4mm。低出叶鞘状,红褐色或淡黄色,长达15cm,叶片退化呈刺芒状。花序假侧生,聚伞状,多花,密集或疏散;总苞片似茎的延伸,直立,长5~20cm;花长2~2.5mm,花被片6,条状披针形,边缘膜质;雄蕊3,极少为6,长约为花被的2/3。蒴果矩圆状,3室,顶端钝或微凹,长约与花被等长或稍垂。种子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湿地或沼泽边。主产江苏、四川、云南;浙江、福建、贵州亦产。四川所产灯心草,剥去外皮的称为"灯心",未去皮的称为"灯草"。
采制: 夏末至秋季割取茎,晒干,取茎髓。
【炮制】灯心炭:取灯心草置锅内,上覆一口径略小的锅,贴以白纸,两锅交接处,用盐泥封固,不使泄气,煅至白纸呈焦黄色停火,凉透取出。朱灯心:取剪好的灯心段,用水喷洒,使微湿润,放瓷罐内,加入朱砂细末,反复摇动至朱砂匀布为度。(每灯心10斤,用朱砂10两)
性状: 干燥的茎髓,呈细长圆柱形,长可达90cm,直径2~3m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软,略有弹性,易拉断,断面白色。无臭,无味。以色白、条长、粗细均匀、有弹性者为佳。
化学成分: 髓含阿拉伯聚糖(araban)、木聚糖(xylan)、甲基戌聚糖(methyl pentosan),尚含鞣酐(phlobaphene)、木犀草甙。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淡。归心、肺、小肠经。
通脉丹
别名
三白根、大白前、老虎须、三门根
汉语拼音
tong mai dan
英文名
root of Woolly Tylophor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Tylophora mollissima wight
归经
肺经
中药化学成分
全株含咖啡碱(caffeine),异娃儿藤碱(ty-lophorine)和娃儿藤宁碱(tylophorinine)[1]。
功效
清肺热;止咳嗽
考证
始载于《广东植物志》。
科属分类
萝藦科
拉丁文名
Radix Tylophorae Mollissimae
主治
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哮喘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山地疏密林中。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和根:化痰止咳。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等地。
动植物形态
柔弱缠绕藤本。茎、叶柄、叶两面、花序梗及花梗均被黄锈色长软毛。叶对生;叶柄长0.5-1cm;叶片卵圆状长圆形,长2.5-5.5cm,宽1.5-3cm,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基部近心形,侧脉约4对,不明显。聚伞花序腋生,着花数朵;花序梗与叶等长或较短;花浅绿色;花萼5,外面被柔毛,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花冠辐状,裂片长圆形,外面无毛,内面有微毛;副花冠裂片卵圆形,贴生于合蕊冠上;花粉块每室1个,圆球状,平展;花先端有圆形薄膜;心皮离生,无毛;柱头五角状,先端凸起。蓇葖果双生,成160°叉开,披针状,长约4.5cm,先端具长尾尖,末端弯无毛。种子长圆形,有边缘,先端具长约2cm的白煞费苦心绢质种毛。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功效分类
清热燥湿药
性味
味辛、苦,性凉
药材基源
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通脉丹的全株。
用法用量
内服:5-15g。
出处
《中华本草》
http://www.bpjw.net/query/
http://www.bpjw.net/query/name.php?id=6048
团参汤
团参汤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四。
【组成】新罗人参川当归各9克
【用法】上药锉细,用雄猪心1个,切成3片。每服6克,用猪心1片,井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服。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大惊卒恐。
团参散
团参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八。
【组成】人参(去芦头)款冬花紫菀(洗去土)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乌梅1枚,同煎至100毫升,食后温服。
【主治】肺气不利,咳嗽气喘。
菟丝子丸2
菟丝子丸2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
【异名】菟丝丸(《奇效良方》卷三十五)。
【组成】菟丝子(去尘土,水淘净,酒浸一宿,乘润先捣为粗末,焙)桑螺蛸(炙)各15克泽泻7.5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清米饮送下。
【功用】补肾摄精。
【主治】肾气虚衰,精液不固,致患膏淋,脂膏随溺而下,茎中微痛,脉散涩而微,
菟丝子丸1
菟丝子丸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大菟丝子丸(《证治准绳·类方》卷三)。
【组成】菟丝子(净洗,酒浸)泽泻鹿茸(去毛)石龙芮(去土)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各30克石斛(去根)熟干地黄白茯苓(去皮)牛膝(酒浸一宿,焙干)续断山茱萸肉苁蓉(酒浸,切,焙)防风(去苗)杜仲(去粗皮,炒)补骨脂(去毛,酒炒)荜澄茄沉香巴戟(去心)茴香(炒)各23克五味子桑螵蛸(酒浸)川芎覆盆子(去枝、叶、萼)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如脚膝无力,木瓜汤下。
【功用】补肾阳,壮腰膝,固下元。
【主治】肾气虚损,元阳不足。腰膝痿软少力,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或溺有余沥,或腰欠温暖。
菟丝子散
菟丝子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
【组成】菟丝子60克(酒浸三,日,晒干,别捣为末)牡蛎30克(烧为粉)肉苁蓉60克(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用)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五味子30克鸡膍胵中黄皮60克(微炙)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空腹时用粥饮调下6克。
【功用】温补固涩。
【主治】肾阳不足,下焦虚冷,小便多或不禁。
菟丝煎
菟丝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6~9克山药(炒)6克当归4.5克菟丝子(制,炒)12~15克枣仁(炒)茯苓各4.5克炙甘草2~3克远志(制)1.2克鹿角霜(为末)4~5克
【用法】用水300毫升煎成,加鹿角霜末调,空腹时服。
【主治】心脾气弱,思虑劳倦,即苦遗精。
菟丝地黄汤
菟丝地黄汤
【来源】《辨证录》卷八。
【组成】熟地30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30克巴戟天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肾壮阳。
【主治】房劳伤肾,阳痿早泄,骨软筋麻,饮食减少,身体畏寒。
兔骨饮
兔骨饮
【来源】《普济方》卷一七六。
【异名】兔骨粥(《仙拈集》卷二)。
【组成】兔骨1具(微炙黄,捣碎)大麦苗1千克
【用法】上药以水10升,煮取汁5升,每服150毫升,日服二至三次。又宜食兔肉。
【主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
兔肝丸
兔肝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三十。
【组成】兔肝60克(炙微黄)防风23克(去芦头)玄参30克白茯苓30克羚羊角屑23克人参23克(去芦头)决明子90克车前子30克地骨皮15~23克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黄耆30克(锉)熟干地黄30克甘菊花23克麦门冬45克(去心,焙)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以温粥饮送下。
【主治】虚劳,肝肾不足,眼目昏暗,久视无力。
土龙散
土龙散
【来源】《伤科汇纂》卷七。
【组成】白颈蚯蚓不拘多少(去土,洗净,焙干,研末)
【用法】每服6克,用葱白、生姜煎汤送下。衣被盖暖,出汗即愈。
【主治】打伤将死,痛凤。
土荆皮散
土荆皮散
【来源】《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组成】土荆皮吴茱萸洋庄西丁人信斑蝥番八仁明矾川椒细辛海桐皮槟榔胆矾煅皂矾皮消巴豆仁蛇床子烟胶雄黄桃丹各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烧酒浸搽。
【主治】一切风湿癣瘌痒风。
土狗散
土狗散
【来源】《医宗必读》卷七。
【组成】土狗(一名蝼蛄)
【用法】焙干为末。用上半节即消上身之水,下半节即消下身之水,左可消左,右可消右。
【主治】水肿胀满。
土茯苓合剂
土茯苓合剂
【来源】《实用中医外科学》。
【组成】土茯苓30~60克银花12克威灵仙9克白鲜皮9克生甘草6克苍耳子15克
【用法】上药加水800毫升,煎成400毫升。每日服一剂,分早、中、夜三次服完,连服两个月为一个疗程。
【功用】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梅毒。
土大黄膏
土大黄膏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硫黄240克生矾120克点红川椒60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末,用土大黄根捣汁,和前药调成膏。新癣抓损擦之,多年顽癣加醋和擦,如日久药干,以醋调搽,牛皮癣用穿山甲抓损擦之。
【主治】干湿顽癣,不论新久。但皮肤顽厚,串走不定,惟痒不痛者。
土鳖酒
土鳖酒
【来源】《仙拈集》卷四。
【组成】土鳖10余个(焙干)
【用法】上药研未,滚黄酒冲服。
【主治】损伤骨折。
土萆薢汤
土萆薢汤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组成】土萆薢(即土茯苓)60~90克
【用活】上药以水6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不拘时候,徐徐服之。若患久或服攻击之剂致伤脾胃气血,以此一味为主,外加对证之药,无不神效。
【主治】杨梅疮,瘰疬,咽喉恶疮,痈漏溃烂,筋骨拘挛疼痛。
屠苏酒
屠苏酒
【来源】《肘后方》卷八。
【组成】大黄37.5克川椒37.5克白术22克桂心22克桔梗30克乌头7.5克菝葜15克(一方有防风24克)
【用法】上药细切,以绢囊包贮,十二月晦日正中时悬至井中至泥,正月朔旦取药,置酒中,煮数沸,先从小量饮起,多少不拘。
【功用】预防瘟疫。
透疹凉解汤
透疹凉解汤
【来源】《中医儿科学》。
【组成】桑叶甘菊薄荷连翘牛蒡子赤芍蝉衣紫花地丁黄连藏红花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风痧。邪热炽盛,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加减】渴甚,加天花粉、鲜芦根清热生津;大便干结,加全瓜蒌润肠通便。
【方论】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蝉衣疏风清热,连翘、黄连、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赤芍、红花凉血活血。热清毒解,风散血和,则上述诸证自退。
透脓散2
透脓散2
【来源】《医学心悟》卷六。
【组成】黄耆12克皂刺白芷川芎牛蒡子穿山甲(炒,研)各3克金银花当归各1.5克
【用法】酒、水各半煎服。
【主治】痈毒内已成脓,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透脓散1
透脓散1
【来源】《外科正宗》卷一。
【组成】黄耆12克山甲(炒末)3克川芎9克当归6克皂角针4.5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服。临时入酒适量亦好。
【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透罗丹
透罗丹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二。
【组成】皂角(酥炙,去皮、弦)黑牵牛(炒)半夏大黄(湿纸包,煨焙)杏仁(去皮、尖,麸炒)各30克巴豆3克(去油,另研)
【用法】上六味,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生姜汤送下30丸。咳嗽甚者,三四服必效。
【功用】下痰止咳。
【主治】痰实咳嗽,胸肺不利。
透肌散
透肌散
【来源】《医学正传》卷八,
【组成】紫草茸绿升麻粉甘草各3克
【用法】上药细切。水煎服。
【主治】痘疹,由于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痘出不快者。
透骨搜风散
透骨搜风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组成】透骨草(白花者,阴干)羌活独活紫葡萄生芝麻白糖六安茶小黑豆核桃肉槐子生姜各4.5克红枣3枚
【用法】用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露一宿,空腹时热服。盖卧出汗避风三剂自愈。
【主治】杨梅筋骨疼痛。
透骨丹2
透骨丹2
【来源】《本草纲目拾遗》卷三引《药鉴》。
【组成】闹羊花子30克(火酒浸炒三次,童便浸二次,焙干)乳香没药(不去油)血竭各9克
【用法】上药为末,研匀,再加麝香0.3克同研,瓷瓶收贮,封固。每服0.9克,壮者1.5~1.8克,不必吃夜饭,须睡好方服,酒可尽量下,服后避风,有微汗出为要。弱者间五日一服,壮者间三日一服。
【主治】跌打损伤,深入骨髓,或隐隐痛,或天阴则痛,或年远四肢无力。
【禁忌】服药期间,忌房事及酸,寒,茶、醋等物,
透骨丹1
透骨丹1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组成】青盐大黄轻粉儿茶胆矾铜绿雄黄枯矾皂矾各1.5克杏仁7个麝香0.3克冰片0.15克
【用法】共为细末。用苏合油调匀,攘患处,用炭火烘之,以透为度,五至七次愈。
【主治】鹅掌风,多年顽癣。
透膈汤
透膈汤
【来源】《袖珍方》卷二。
【组成】木香白豆蔻缩砂仁槟榔枳壳厚朴半夏青皮陈皮甘草大黄朴消各等分。
【用法】每服30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1枚,煎至200毫升,空腹时服。
【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胸膈满闷,噎塞不通,噫气吞酸,胁肋刺胀,呕逆痰涎,饮食不下
透顶散
透顶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一。
【组成】细辛(表白者)3茎瓜蒂7个丁香3粒糯米7粒脑子麝香各1黑豆大
【用法】上将脑、麝入乳钵内研极细,将前四味另研为末,然后入乳钵内,荡起脑、麝令匀,用瓦罐子盛之,谨闭罐口。用时取少许搐鼻中。良久出涎则安。
【主治】偏正头风,夹脑风,并一切头风,不问年深日近。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异名】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组成】炒白术90克白芍(炒)60克陈皮(炒)45克防风60克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功用】补脾泻肝。
【主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加减】久泻者,加炒升麻18克。
【方论】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正传》卷二补。
痛经散
痛经散
【来源】《妇产科学》引上海中医学院经验方。
【组成】肉桂6克参三七3克失笑散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日服3克,分早、晚二次吞ga。月经前十天开始化服,连服十三天。
【功用】温经祛瘀。
【主治】寒凝气滞,致成痛经,月经来时,少腹胀痛,拒按喜温,血块下后则痛止者。
痛经琥珀散
痛经琥珀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组成】三棱30克蓬术30克寄奴30克赤芍30克地黄30克丹皮30克当归30克蒲黄30克官桂30克菊花30克
【用法】棱、蓬、奴、芍、丹五物同黑豆30克,生姜1.5片,酽醋2.4升,煮豆烂,焙干,再入余下五味,为散。每服6~9克,酒煮温服。
【主治】月经壅滞,心腹疼痛不可忍,脉牢者。
痛风丸
痛风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异名】上中下痛风方(《丹溪治法心要》卷四)、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医方考》卷五)。
【组成】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60克川芎30克白芷15克神曲(炒)30克桃仁15克威灵仙(酒拌)9克羌活9克防己15克桂枝9克红花(酒洗)4.5克草龙胆1.5克
【用法】上为末,曲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主治】痛风,上、中、下一身尽痛。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入门》卷七补。
童真丸
童真丸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三。
【组成】真秋石川贝母(去心)各等分
【用法】上二味,煮红枣肉为丸。空腹时用薄荷汤送下6克。
【主治】虚劳吐血,气虚喘嗽者。
【加减】如脉虚气耗,加人参;若脉细数,为阴虚,禁用人参,加牡丹皮;脾虚溏泄,加山药、茯苓、炙甘草。
铜绿散
铜绿散
【来源】《洁古家珍》。
【组成】五倍子(细研)38克白矾7.5克铜绿少许轻粉1克乳香4克
【用法】上为极细末。洗净掺之。
【主治】男子、妇人阴部湿淹疮。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三○一补。
桐油膏
桐油膏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
【组成】桐油百草霜发灰黄丹乳香鹿角灰各9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熬膏。涂油纸上,贴患处。
【主治】臁疮生于内臁,初起势甚重者。
通瘀煎
通瘀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当归尾9~15克山楂香附红花(新者,炒黄)各6克乌药3~6克青皮4.5克木香2.1克泽泻4.5克
【用法】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加酒100~200毫升,食前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
【加减】兼寒滞者,加肉桂3克,或吴茱萸1.5克;火盛内热,血燥不行者,加炒栀子3~6克;微热血虚者,加芍药6克;血虚涩滞者,加牛膝;血瘀不行者,加桃仁30粒(去皮尖),或加苏木、玄胡索之类;瘀极而大便结燥者,加大黄3~9克,或加芒消、蓬术亦可。
通幽汤
通幽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组成】炙甘草红花各0.3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升麻桃仁泥当归身各3克
【用法】上药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调槟榔细末15克,食前,稍热服之。
【功用】养血活血,润燥通幽。
【主治】噎膈。幽门不通,逆气上冲,吸门不开,饮食不下,或食入反出,大便燥结。
通血丸
通血丸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六。
【组成】生地黄(焙)赤芍药各15克川芎30克甘草15克防风荆芥当归尾各30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食后荆芥、薄荷茶嚼下。血既散而归肝,又恐眼目生花,须再用八味还睛散服之。
【功用】活血疏肝。
【主治】由于外伤,或肝郁气闭,以致血灌瞳人,痛如锥刺,眼无瞬膜,视物不明者。
通玄二八丹
通玄二八丹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异名】通元二八丹(《类证治裁》卷三)。
【组成】黄连220克白芍药当归生地乌梅各15克
【用法】为末,用雄猪肚一具,入药子内,以线缝之,将韭菜1千克铺底面,于锅内蒸之,候汤干,再添,蒸一日,以药热为度,取出俱入石臼内捣,丸梧桐子大。每服70丸。如治饮食积聚等症,侵晨生姜汤下,或不泄,或泻—二次,即以温粥补住。如治泄利,饭后茶清下即止。以姜汤则行,茶清则止。
【功用】清热化积。
【主治】积聚、泄痢,内有积热者。
通宣理肺丸2
通宣理肺丸2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紫苏叶4.32千克黄芩2.88千克枳壳(炒)2.88千克杏仁(去皮,炒)2.88千克甘草2.16千克橘皮2.88千克桔梗2.88千克茯苓2.88千克前胡2.88千克麻黄2.88千克法半夏(炙)2.16千克
【用法】上十一味,计31.68千克,将杏仁另研成泥,串人上列苏叶等粉内和匀,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每重6克。每服1~2丸,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解热止嗽。
【主治】外感咳嗽,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酸懒,鼻流清涕。
通宣理肺丸1
通宣理肺丸1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人参15克苏叶30克葛根20克半夏15克陈皮22克前胡22克茯苓15克枳壳22克(炒)桔梗30克甘草7.5克木香5.6克麻黄19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2丸,温开水送下。
【功用】扶正解表,化痰止嗽。
【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鼻塞不通,头痛无汗,四肢酸懒作疼。
通泄散
通泄散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组成】苦丁香(为末)9克轻粉少许
【用法】用水调匀灌之,良久涎自出。如未出,含砂糖1块,下咽涎出。
【功用】涌吐痰涎。
【主治】风涎暴作,气塞倒仆,
通天再造散
通天再造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
【组成】郁金15克(生)大黄30克(炮)白牵牛18克(半生半炒)皂角刺30克(炮,经年黑大者)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15克,早晨面东,以酒调下。当月利下恶物(或脓或虫)。
【主治】大麻风。
通天愈风汤
通天愈风汤
【来源】《医学纲目》卷十七。
【组成】人参3克威灵仙(去芦)1.5克南星(汤泡)贝母(去心)各3克连翘防风(去声)各1.5克瓜蒌仁15粒白术4.5克桔梗9克甘草荆芥穗各1.5克生姜3片
【用法】上药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入荆沥10毫升,姜汁少许,半饥时服,吞下清心导痰丸50粒,日一服。
【主治】舌纵涎下多唾。
通圣消毒散
通圣消毒散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组成】防风荆芥连翘赤芍药当归须黄芩麻黄栀子青木香黄连黄柏石膏滑石大黄朴消牛蒡子川芎桔梗元参蓝叶甘草
【用法】上药加薄荷,水煎服。
【功用】祛风解表,泻火通便。
【主治】时毒肿痛,表里俱实者。
【加减】大便利,去大黄、朴消。
通声膏
通声膏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
【异名】通声煎(《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组成】五味子通草款冬花各90克人参细辛桂心青竹皮菖蒲各60克酥3升枣膏810克白蜜1.2升杏仁270克姜汁600毫升
【用法】上十三味,哎咀。以水三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纳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用枣大2枚,酒送服。
【主治】暴嗽失声,语不出。
通神散
通神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三六引《烟霞圣效方》。
【组成】白茯苓9克泽泻9克木猪苓15克(去黑皮)白术6克滑石15克甘草6克肉桂3克(去粗皮)
【用法】上七味药同为细末,每服6克,沸汤调下。服后饮热水400~600毫升,多利小便效。
【功用】温阳化气,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气化不宜。小便壅闭,脐下结硬,及沙石淋,疼痛不可忍者。
通乳丹
通乳丹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30克生黄耆30克当归60克(酒洗)麦冬15克(去心)木通0.9克桔梗0.9克七孔猪蹄2个(去爪壳)
【用法】水煎服。二剂乳如泉涌。
【功用】补气血,通乳汁。
【主治】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下乳)
通窍丸
通窍丸
【来源】《片玉心书》卷五。
【组成】磁石2克(为末)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同研细末,为丸如枣核大。绵裹之,纳耳中。又以锈铁1块,热酒泡过,含口中,须臾气即通。
【功用】行气通窍。
【主治】耳暴聋。
通窍汤
通窍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九。
【组成】防风羌活藁本升麻干葛川芎苍术各3克麻黄白芷各1.5克川椒细辛甘草各0.9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葱白1根,水煎,热服。
【功用】散寒通窍。
【主治】外感风寒,鼻塞声重流涕。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
【来源】弘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麝香0.15克(绢包)
【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用】活血通窍。
【主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按:原书云:“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60毫升,不可少,煎至150毫升,酒亦无味,虽不能饮酒之人亦可服。方内麝香最要紧,必买好的方妥,若买当门子更佳。大人一连三晚吃3付,隔一日再吃3付;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1付,两三岁小儿,三晚吃1付。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通气汤
通气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八引《广济方》。
【组成】半夏(洗)生姜各9克橘皮桂心(切)各4.5克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1.6升,煮取500毫升,绞去滓,分三温服,约隔1小时服一次。
【主治】气噎。胸胁气满,每食噎塞不通。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羊肉、生葱、饧等。
通关散1
通关散1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三。
【组成】细辛薄荷叶牙皂(去子)雄黄各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候喷嚏,然后进药。
【功用】开窍通关。
【主治】卒暴中风,昏塞不省,牙关紧急,药不得下咽喉。
通关散2
通关散2
【来源】《婴童百问》卷四。
【组成】南星(炮)3克麝香0.3克猪牙皂角(略烧存性)6克赤蜈蚣(炙)1条直僵蚕(炒,去丝嘴)3克
【用法】上药为末。以手指蘸姜汁,蘸药少许,擦牙;或用物引滴入药二三点,涎出自开。
【功用】化痰开窍。
【主治】小儿惊风,痰塞中脘,手足搐搦,关窍不通。
通关散3
通关散3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组成】细辛(洗,去土、叶)猪牙皂角(去子)各3克
【用法】研为细末。每用少许,搐入鼻内。候喷嚏,服药。
【功用】开窍通关。
【主治】卒中风邪,昏闷不醒,牙关紧闭,汤水不下。
通关散4
通关散4
【来源】《喉科紫珍集》卷下。
【组成】牙皂30克(瓦上焙存性)川芎15克
【用法】共为细末。吹于鼻内。喉、口等症脓成胀痛而畏下刀针,候熟,用此药吹于鼻内,其脓即自出。
【主治】一切喉风,口噤不开,痰涎塞塞,厥逆不知人事。
关散5
通关散5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组成】猪牙皂500克鹅不食草250克细辛250克
【用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细扮,过筛,混匀,即得。每用少许,吹鼻取嚏。
【功用】通关开窍。
【主治】突然气闭昏厥,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通关丸
通关丸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滋肾丸(《兰室秘藏》卷下)、知母黄柏滋肾丸、大补滋肾丸(《医林绳墨大全》卷六)。
【组成】黄柏(去皮,锉,酒洗,焙)知母(锉,酒洗。焙干)各30克肉桂1.5克
【用法】研为细末,热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功用】滋肾通关。
【主治】热在下焦血分,小便不通,口不渴,
通关止血丸
通关止血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组成】枯白矾3克沉香0.9克半夏4个糯米14粒麝香0.3克
【用法】上药研末,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用2丸,塞左右两耳。即服陈槐汤。
【主治】鼻衄。
通经导滞汤
通经导滞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组成】香附赤芍川芎当归熟地陈皮紫苏牡丹皮红花牛膝枳壳各3克甘草节独活各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酒适量,食前服。
【功用】活血通络。
【主治】妇人产后,败血流注经络,结成肿块疼痛者。
通经甘露丸
通经甘露丸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当归240克丹皮120克枳壳60克陈皮60克灵脂90克砂仁60克熟地120克生地120克元胡120克(炙)熟军240克赤芍90克青皮90克香附750克(炙)炮姜60克桂心60克三棱240克莪术240克甘草60克藏红花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醋1.5千克,苏木120克,煮取汁,泛为小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消癥。
【主治】妇人月经不通,或有癥瘕癖块,少腹胀痛,骨蒸劳热。
通经丸1
通经丸1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当归尾赤芍药生地黄川芎牛膝五灵脂各30克红花桃仁各15克香附60克琥珀22克
【用法】用苏木屑60克,以酒煎,和砂糖熬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酒下。
【功用】活血通经。
【主治】妇人经水先断,以后周身浮肿者。
【加减】血寒,加肉桂9克。
通经丸2
通经丸2
【来源】《胎产新书>卷三。
【组成】三棱莪术各15克川归川芎赤芍各30克穿山甲18克芫花12克刘寄奴9克
【用法】共研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酒送下,
【功用】破血通经。
【主治】室女月水初来,因受寒邪,以致闭经,面色青黄,遍身浮肿者。
通灵黄金膏
通灵黄金膏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组成】木香当归(洗,焙)金毛狗脊(去毛)防风(去芦头)白及白蔹香白芷白术乳香(别研)松脂(别研)枫香(别研)杏仁(去皮、尖,别研)各30克
【用法】上药除乳香、枫香、松脂外,各焙干细锉,用清油1.5千克,炼熟放冷,浸药子银石器内,文武火养三日,勿令大沸,恐损药力,常似鱼眼,候香白芷黄为度。滤过,别入净锅内,入黄蜡250克,细罗黄丹60克,次入已研之枫香、乳香,用槐、柳枝子不住手搅,再上慢火熬少时,候凝膏成。每先用膏药3.7克,蛤粉为衣,温酒送下,次用药涂病处。如损折者,以竹夹夹直,用药涂之。患缠喉风,服药不下者,先用药于喉外摩之,候喉宽,然后服之。牙疼齿浮出血者,以药填齿缝内,如有清水吐之。耳内停风气,疼痛作声,纸捻纴药在耳内。
【主治】跌打损伤,痈疽,疮疖,瘰窃,发背,脑疽,远年恶疮,臁疮,缠喉风,痔疮,鼻内生疮,牙疼。
通灵散
通灵散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蒲黄五灵脂各30克木通赤芍药各15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次用12克,水煎沸后入盐少许,通口服。
【主治】九种心痛。
通苓散1
通苓散1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五。
【组成】猪苓(去皮)白术(去芦)泽泻(去毛)赤茯苓(去皮)车前子木通茵陈瞿麦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灯心、麦门冬适量,煎至150毫升,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主治】温热泄泻。
通苓散2
通苓散2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麦门冬淡竹叶车前草赤茯苓木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湿清肺。
【主治】湿热伤肺,咳嗽,发热有汗,身重身痛,小便不利者。
通络利温汤
通络利温汤
【来源】《马培之医案》。
【组成】大豆卷防己赤芍秦艽川牛膝川萆薢干地龙归须黄柏白茄根桑枝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鹤膝肿热作痛。
通脉四逆汤1
通脉四逆汤1
【来源】《伤寒论》。
【组成】甘草6克(炙)附子15克(生用)干姜9克
【用法】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加减】面色赤者,加葱9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6克;呕者,加生姜6克;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3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6克。
通脉四逆汤2
通脉四逆汤2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吴茱萸(炒)60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桂心(去皮,不见火)通草细辛(洗,去叶、土)白芍药甘草(炙)各15克当归(去声>9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水150毫升,酒75毫升,生姜7片,枣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主治】霍乱,寒胜阳衰,肉冷脉绝。
通脉汤
通脉汤
【来源】《沈氏经验方》。
【组成】生黄耆30克当归15克白芷3克通草6克
【用法】用七孔猪蹄1对,以水L5升,煮汤吹去浮油,代水煎药。煎至300毫升,热服,药后须以厚被覆面而睡,使药力运行通体,即有乳,如未效,再二服无不通矣。
【主治】产妇少乳或无乳。(下乳)
通鸣散
通鸣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张涣。
【组成】九节菖蒲远志各30克柴胡麦门冬防风各15克细辛甜葶苈各7.5克杏仁(净)27枚磁石(淬,淘赤汁)7.5克
【用法】研末。食后用葱汤调服1.5克,一日二次。
【主治】耳聋。
通皮饮
通皮饮
【来源】《医醇剩义》卷四。
【组成】广皮3克青皮3克冬瓜皮6克茯苓皮12克当归6克厚朴3克枳壳3克砂仁3克泽泻4.5克车前子6克鲜姜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理气和血,利水退肿,
【主治】三焦受寒,气血不和,水气不行,致成三焦胀,腹部胀满而不坚硬,小便不利,全身水肿。
通脾泻胃汤
通脾泻胃汤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麦门冬(去心)茺蔚子各4.5克知母玄参车前子软石膏(煅)防风各3克黄芩天冬熟大黄各2.1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泻火通便。
【主治】眼内黄膜上冲,神膏内初起色黄,如人指甲根白岩相似,若漫及瞳人,其珠必破,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加减】热甚,加玄明粉3克。
通气防风汤
通气防风汤
【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组成】防风羌活陈皮人参甘草各1.5克藁本青皮各0.9克白豆蔻黄柏各0.6克升麻柴胡黄耆各3克
【用法】上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去滓温服。
【主治】风热外乘,肺气郁甚,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
【禁忌】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通气散1
通气散1
【来源】《外科精义》卷下。
【组成】玄胡45克猪牙皂角川芎各30克藜芦15克踯躅花7.5克
【用法】上为细末。用纸燃蘸少许,絍于鼻中,取嚏为效。
【功用】通窍除毒。
【主治】时气头面赤肿,或咽喉闭塞不通,用之取嚏,喷七八遍,泄出其毒则愈。若看病之人用此药,必不传染。
按:方中玄胡,《外科枢要》作“玄参”。
通气散2
通气散2
【来源】《普济方》卷五十四。
【组成】穿山甲(炮)蝼蛄各150克麝香3克
【用法】上药以葱涎和捣,塞耳中;或为细末,每用少许,放入耳中。仍以耳聋类追风散搐鼻妙。
【功用】开窍通气。
【主治】久聋诸药不效。
http://jiankang.xooob.com/ypsj/20093/374830.htm

理气药主要用于治疗“气滞”引起的胸腹疼痛等证候。
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行气药。多辛、苦,性温,气味芳香,具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逆等功效,主要治疗气滞、气郁和气逆证。理气药根据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疏肝解郁药、调脾和胃药、宣降肺气药。疏肝理气药主要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疝气腹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等证。调脾和胃药主要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脉弦等证。宣肺降气药主要用于肺气壅滞所致的胸闷气塞、咳嗽、气喘等证。
理气药多辛温燥散,易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不宜多用。常用理气药有枳实、枳壳、青皮、佛手、大腹皮、薤白、香附、川楝子、乌药、降香、柿蒂等。
凡功能能调理气分舒畅气机的药物称为里气药。因其善于行散气滞故又称为行气药作用较强者称为破气药。
所谓气滞,就是指气机不畅、气行阻滞的证候。多由于冷热失调、精神抑郁、饮食失常以及痰饮湿浊等因所致。气滞病症,主要为胀满疼痛。气滞日久不治,可进而生痰、动火、积留血液。理气药功能疏通气机,既能缓解胀满疼痛,有能防止胀、满、瘀的发生,所以凡属气滞病症及时应用理气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理气药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疼痛,胸部气滞、胸痹疼痛,肝气瘀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疝痛、月经不调等;以及胃气上逆、呕吐嗳气、呕逆等症。分别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宽胸止痛、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等作用。
NO.1  过江龙子

龙须藤 木质藤本:有卷须。嫩枝和花序被紧贴的小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2.5cm,纤细,略被毛;叶片纸质,卵形或心形,长3-10cm,宽2.5-6.5cm,先端锐渐尖,微凹或2裂以至不裂,基部截形,微凹或心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紧贴的短柔毛,渐变无毛或近无毛,干时粉白褐色;基出脉5-7条。花两性,总状花序狭长,腋生,有时与叶对生或数个聚生于枝顶而成复总状花序,长7-20cm;苞片与小苞片小,锥尖,早落;花梗纤细,长1-1.5cm;花托漏斗形,长约2mm;萼杯状,裂片5,披针形,长约3mm;花瓣5,白色,具瓣柄,瓣片匙形,外面中部疏生丝毛;能育雄蕊3,无毛,退化雄蕊2;子房具短柄,仅沿两缝线被毛,花柱短,柱头小。荚果倒卵状长圆形或带状,扁平,长7-12cm,宽2.5-3cm,无毛果瓣革质。种子2-5颗,圆形,扁平,直径约1.2cm。花期6-10月,果期7-12月。
NO.2  陈皮

陈皮
拼音名:Chenpi
英文名: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
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陈皮 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 1~4mm 。外
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
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 常 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 。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
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鉴别】 (1) 本品粉末黄白色至黄棕色。中果皮薄壁组织众多,细胞形状不规则,
壁不均匀增厚,有的作连珠状。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垂周壁
增厚,气孔类圆形,直径18~26μm,副卫细胞不清晰;侧面观外被角质层,靠外方的
径向壁增厚。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呈多面形、菱形或双锥形,直
径3~34μm,长5~53μm,有的一个细胞内含有由两个多面体构成的平行双晶或3~5个
方晶。橙皮苷结晶大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黄色或无色,呈圆形或无定形团块,有的可
见放射状条纹。螺纹、孔纹和网纹导管及管胞较小。
(2) 取本品粉末0.3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20分钟,滤过,取滤液5ml,浓缩至约
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
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
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 为展开剂,展开约
3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1) 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
展至约 8cm,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
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 第二法)测定,不得过13.0%。
NO.3  艾叶

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
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NO.4  桂花露

常绿乔木或灌木,最高可达18m。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8-1.2cm;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4.5cm,宽2.6-4.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通常上半部具细锯齿,腺点在两面连成小水泡状突起。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近于帚状,每腋内有花多朵;苞片2,宽卵形,质厚,长2-4mm,具小尖头,基部合生;花梗细弱;花极芳香;花萼钟状,4裂,长约1mm,裂片稍不整齐;花冠裂片4,黄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橘红色,长3-4mm,花冠管仅长0.5-1mm;雄蕊2,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药隔在花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显的小尖头;雌蕊长约1.5mm,花柱长约0.5mm。果歪斜,椭圆形,长1-1.5cm,呈紫黑色。花期9-10月,果期翌年3月。
NO.5  甘松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叶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杂质,晒干或阴干。
【性状】本品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NO.6  玫瑰花

玫瑰花, 一名赤蔷薇,为蔷薇科落叶灌木。茎多刺。花有紫、白两种,形似蔷被和月季。一般用作蜜饯、糕点等食品的配料。花瓣、根均作药用,入药多用紫玫瑰。
玫瑰花又称徘徊花、刺玫花,每年4或5月花蕾将开时采集,用文火迅速烘干,烘时将花摊成薄层,花冠向下,使其最先干燥,然后翻转烘干其余部分。如晒干,颜色和香气均较差。入药以气味芳香浓郁、朵大、瓣厚、色紫,鲜艳者为佳。玫瑰花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脾二经,具有理气解郁、和血散瘀的功效
玫瑰花有多种颜色: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有各种的代表意义或爱情的语言。
NO.7  化橘红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柚Citrus grandis (L.)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5~10m。小板扁,幼枝、新叶被短柔毛。单身复叶互生,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阔卵形,长6.5~16.5cm,宽4.5~8cm,边缘浅波状,叶翅倒心形。花单生或为总状花序,腋生;花瓣白色;雄蕊25~45;子房长圆形。柑果梨形、倒卵形或圆形,直径10~15cm,柠檬黄色,油室大;瓤囊10~18瓣。花期4~5月,果熟期9~11月。
栽培于丘陵地带。主产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浙江。
采制 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或7瓣,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干燥。
性状 药材呈对折的七角或展开的五角星状,单片呈柳叶形。完整者展开后直径15~28cm,厚0.2~0.5cm。外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有皱纹及小油室;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气芳香,味苦、微辛。
化学成分 果实含柚皮甙(naringin)、柚皮甙元(naringenin);果皮含枸橼醛(citral)、香叶醇(geraniol)、芳樟醇(linalool)、磷氨基苯甲酸甲酯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NO.8  香附

香附,原名“莎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芳草类,名“莎草香附子",并云:“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货之”。《植物名实图考》有香附的播图。现今所用香附及其加工习惯与历代本草所载相符。
NO.9  虎尾轮根

【来源】为豆科植物猫尾射的根。
【性味】甘,温。①《广西中药志》:"味甘,性温,无毒。"②《泉州本草》:"味苦微辛,性涩而平。"
【归经】入肺、胃、肾三经。①《广西中药志》:"入肺、胃二经。"②《泉州本草》:"入肝、肾、心、肺诸经。"
【功用主治】理气,化痰,益肾。治心胃气痛,痰饮咳嗽,肾虚遗精。
①《广西中药志》:"行气止痛,逐痰化饮。治心胃气痛,痰饮咳嗽。"
②《泉州本草》:"益肾滋肝。治肾虚遗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宜忌】《广西中药志》:"肺热咳嗽者忌用。"
【选方】①治咳嗽,气痛:猫尾射根三至五钱,瘦猪肉一至二两。同煲服。(《广西中药志》)
②治胃痛不吐酸:虎尾轮根一至二两(干的酌减,洗净,切碎),鸡一只(去肠杂)。水、酒各半炖服,可续服,时间不拘。(《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肾虚遗精:猫尾射根晒干研末,每次二至三钱,开水送服。(《泉州本草》)
④治小儿惊痫:虎尾轮根三至八钱。水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NO.10  红豆

通关开窍的十 【辞海中的相关词条】
1. 红豆: 红豆树、海红豆和相思子等植物种子的统称。
2. 红豆树:豆科。乔木。春季开花,蝶形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圆锥花序。荚果木质,长椭圆形,种子鲜红色,光亮。产于中国中部和华东地区,供观赏;木材坚重,红色,花纹美丽,为优良的雕刻和细木工用材。
3. 海红豆:亦称“相思格”、“相思树”、“孔雀豆”。豆科。落叶乔木。种子凸镜形,鲜红色。产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亦见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以及喜马拉雅山东部。木材坚硬,心材纹理略粗,耐水湿。为优良造船用材,又可作建筑、家具、枪托等用材。种子用为装饰品。
3. 相思子:亦称“红豆”。豆科。木质藤本。枝细弱。春夏开花,蝶形花冠,常淡红或紫色,总状花序。荚果长椭圆形。种子宽卵形,上端朱红色,下端黑色,可为小饰品。分布于亚洲热带;中国南部亦产。供观赏。种子有毒,用为呕吐、杀虫药。叶能利尿、治气管炎;根清暑解表,做凉茶配料。
4. 相思树:木名。①有些具有红色种子的树种。如“红豆树、海红豆”等。②《文选·左思〈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刘逵注:“相思,大树也。材理坚,斜(邪)斫之则文可做器。其实如珊瑚,历年不变,东冶有之。”③古代传说,战国时宋康王舍人韩凭之妻何氏美,康王夺之。韩凭自杀。何氏也投台而死,遗书愿合葬。康王怒,使里人分埋之,两冢相望。宿昔之间,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端,旬日而合抱,根枝交错,又有雌雄鸳鸯栖宿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宋人哀之,因称其木为相思树。见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大中草药调查
简介:

以通关开窍、苏醒神志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多属辛香走窜之品。入心以开窍,辟邪以启闭,具有开窍、启闭的功效。主要用于热病神昏、中风昏厥、癫痫痉厥,以及七情郁结、气血逆乱、蒙闭清窍引起的突然昏迷等病证。开窍药是急以治标之药,不宜久服,以免泄人元气;而且走窜性强,对于大汗亡阳引起的虚脱及肝阳上亢所致的昏..
以通关开窍、苏醒神志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多属辛香走窜之品。入心以开窍,辟邪以启闭,具有开窍、启闭的功效。主要用于热病神昏、中风昏厥、癫痫痉厥,以及七情郁结、气血逆乱、蒙闭清窍引起的突然昏迷等病证。开窍药是急以治标之药,不宜久服,以免泄人元气;而且走窜性强,对于大汗亡阳引起的虚脱及肝阳上亢所致的昏厥,都应慎用。窍闭神昏有热闭、寒闭之分,故热闭用凉开药,寒闭用温药。在应用开窍药时,除对证选药外,还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配伍用药。常用开窍药物有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安息香等。
凡具有通关开窍回苏作用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开窍药善于走窜,功能通窍开闭,苏醒神识,主要适用于热病神昏,以及惊风、癫痫、中风等病出现卒然昏厥的症候。临床常用以作为急救之品。
开窍药一般用于神昏内闭的症候。但闭症有寒闭、热闭之分,寒闭者多见面青身冷、苔白脉迟;热闭者多见面赤身热、苔黄脉数。治寒闭宜温开宣窍,须配袪寒药同用;治热闭宜凉开宣窍,须配清热药同用。
本类药物,只可暂用,不宜久服,久服泄人元气;而且辛香走窜,对于大汗亡阳引起的虚脱及肝阳上亢所致的昏厥,都应慎用。
1.石菖蒲 2.麝香 3.冰片 4.蟾酥 5.樟脑 6.地笋 7.九节菖蒲 8.相思子 9.苏合香 10.鼻烟
NO.1 石菖蒲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株高30~40厘米,全株具香气。硬质的根状茎横走,多分枝。叶剑状条形,两列状密生于短茎上,全缘,先端惭尖,有光泽,中脉不明显。4~5月开花,花茎叶状,扁三棱形,肉穗花序,花小而密生,花绿色,无观赏价值。浆果肉质,倒卵圆形。
NO.2 麝香

麝(shè)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简称“麝”。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原动物为麝。
[原动物]

拉丁文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 L.
别名:香麝、獐子、山驴子。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生香、元寸香
科属分类: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
林栖兽类。体形较小,体重8~13公斤,身长65~95厘米。被毛粗硬,曲折如波浪状,易折断。雌雄均无角。耳直立,上部圆形,眼圆大,吻端裸露,无眶下腺及跗腺。雄性的上犬齿特别发达,长而尖,露出唇外,向下微曲。雌的犬齿很细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主蹄狭长,侧蹄显著。尾甚短。雄兽鼠蹊部有麝香腺,呈囊状,外部略隆起,香囊外毛短而细,稀疏,皮肤外露。麝毛色均匀,为深棕色,体背及体侧毛色较深,腹面毛色较浅。背部有不明显的肉桂色斑点,排列成四五纵行,腰部和臀部两侧斑点比较明显。嘴、两颊、耳背、肩膊、体侧至尾及四肢外侧毛色为棕灰杂以肉桂黄色的麻斑。额部毛色稍深,耳尖及耳背纯棕灰色,耳廓内侧白色,耳基部有土黄色斑点,下颌白色,颈部两侧毛色发白延至右肩膊呈两条白带纹,脸部毛色较浅,鼠蹊部呈浅棕灰色。毛色及斑点差异较大。有些个体斑纹少,隐约可见,有的则较明显,连成片断的黄色斑块。
栖于多岩石或面积较大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很少在平坦的树林、平原、池沼或没有森林的山地。无固定的栖息地,多在荫蔽、干燥而温暖处休息。在早晨及黄昏活动,白天休息。平时雌雄独居,而雌兽常与幼兽在一起。能轻快敏捷地在险峻的悬崖峭壁和深雪地上走动,具攀登斜树的习惯,善于跳跃。视觉听觉灵敏,性懦怯。以松树、冷杉和雪松的嫩枝、叶子、地衣、苔藓、杂草及树枝嫩芽、野果等为食。
在我国分布很广,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三江平原
NO.3 冰片

1,用于闭证神昏。本品有开窍醒神之功效,但不及麝香,二者常相须为用。然冰片性偏寒凉,为凉开之品,宜用治热病神昏、痰热内闭、暑热卒厥、小儿惊风等热闭,常与牛黄、麝番、黄连等配伍,如安宫牛黄丸。若与温里祛寒及性偏温热的开窍药配伍,也可以治疗寒闭。
2.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本品苦寒,有清热止痛、消肿之功,为五官科常用药。治疗目赤肿痛,单用点眼即效:也可与炉甘石、硼砂、熊胆等制成点眼药水,如八宝眼药水。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硼砂、朱砂、玄明粉共研细末,吹敷患处,如冰硼散。治疗风热喉痹,《濒湖集简方》以之与灯心草、黄柏、白矾共为末,吹患处取效。
3.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本品亦有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作用。以本品与银朱、香油制成红褐色药膏外用,可治烫火伤;与象皮、血竭、乳香等同用,治疗疮疡溃后不敛,如生肌散。近代以本品搅溶于核桃油中滴耳,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较好疗效。
NO.4 蟾酥

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省。
[药材特征]
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功能主治]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吐泻,腹痛神昏,手术麻醉等。
【英文名】 VENENUM BUFONIS
【别名】蛤蟆酥、蛤蟆浆、癞蛤蟆酥
【来源】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制法】 蟾酥粉:取蟾酥,捣碎,加白酒浸渍,时常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粉碎。每10kg蟾酥,用白酒20kg。
【性状】本品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
NO.5 樟脑

樟脑(camphor)化学名为莰酮-[2],分子式为C10H16O,分子结构为立体结构。由樟树木片用水蒸气蒸馏所得的精油,系白色晶体。根据原料和加工方法,有天然樟脑和合成樟脑两种。
概况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樟脑出韶州、漳州,状似龙脑,色白如雪,樟树脂膏也。”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樟脑业开始传入台湾。1863年起樟脑行销国外,台湾樟脑由此闻名世界。随着赛璐珞工业的迅速发展,天然樟脑供不应求。20世纪初德国首先以松节油中的蒎烯为原料进行樟脑的工业合成研究。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合成樟脑。世界樟脑年消耗量约 1万吨。国际贸易量每年约0.7~0.8万吨。中国每年出口量约占世界总贸易量的一半。
NO.6 地笋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枯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色,无毛,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无毛工脉上疏生白以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mm,两面无毛,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色,长4.5-5mm,外面无毛,有黄色发亮的腺 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良;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无毛,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本变种与正种不同处在于:茎棱上被白色向上小硬毛,节上密集硬毛;叶披针形,暗绿色,两商渐尖,上面密被细刚毛状硬毛,下面主要在肋及脉上被刚毛状硬毛,边缘具锐齿,并有缘毛。
NO.7 九节菖蒲

【别名】菊形双瓶梅、太原菖、京菖蒲、陕西菖、节菖蒲、小菖蒲
【来源】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 altaica Mey.,以根状茎入药。5~9月采挖根茎。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圆柱形,直径3~7毫米,节间长。表面黄白色。基生叶不存在或1片,为三出复叶;叶片长2~4厘米,中央小叶3全裂,裂片深裂,有缺刻状牙齿;叶柄长4~9厘米,花葶高11~20厘米,无毛;总苞苞片3,具柄,叶状,长2.4~2.8厘米,3全裂,中央裂片窄菱形,中部3浅裂。4月开花,花单朵顶生;萼片花瓣状,8~10,白色,窄倒卵形或矩圆形,长1.5~2厘米,无毛;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丝状;心皮约20,螺旋状排列,瘦果卵圆形,长约4毫米,密生白柔毛,具种子一粒。生于山谷沟边或灌丛中。分布于山西南部、陕西南部及河南西部。
NO.8 相思子

气味: 苦、平、有小毒、使人呕吐。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剧毒,叶和根次之。种子外壳较硬,误食无破损的种子不易中毒,而一粒果仁即可使人致死[A—8,23]。各种动物对相思子的毒性有不同的敏感性,如60g种子可使马致死,而同样剂量对牛、羊和猪却不会引起死亡[20,21]。小鼠腹腔注射种子的乙醇提取物(相当于种子20g/kg),2—5分钟后出现共济失调、翻正反射消失,大部分动物死亡[A-25]。实验表明,动物可以通过逐步增加食用量而获得免疫能力。相思子中毒属于植物毒蛋白中毒类型,主要症状有:在数小时至一日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肠绞痛、腹泻、便血、无尿、瞳孔散大、惊厥、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可导致脱水、酸中毒和休克,甚至出现黄疽、血尿等溶血现象,一般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尸检可见胃和肠内大面积溃疡及出血。
NO.9 苏合香

中文名称: 苏合香 【异名】帝膏(侯宁极《药谱》),苏合油(《太平寰宇记》),苏合香油(《局方》),帝油流(《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 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的油状液体。
出处: 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 第三册
介绍
Title 简介
来源 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的油状液体。
产地 产于伊朗、土耳其、索马里、印度等国。
采收加工 夏季将树皮划伤或割破使树脂渗入树皮部。秋季将树皮剥下,榨取树脂,即成为天然苏合香。进一步加工为精制苏合香。
药材性状 本品呈半流质的粘稠液体,棕黄色或暗棕色,半透明,挑起呈胶质,可挑高至盈尺粘丝仍连绵不断。体重,能沉于水但不溶于水,只溶于酒精,用火点燃则产生轻微爆裂响声。有特异气芳香气,味淡,微辛。以质粘稠、含油足、半透明、气香浓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 辛,温。归心、脾经。能开窍辟秽,豁痰止痛。用于中风痰厥,惊痫,胸腹冷痛,心绞痛,疥疮,冻疮。常用量O.3~1克。外用适量。
功用: 归心、脾经。能开窍辟秽,豁痰止痛。用于中风痰厥,惊痫,胸腹冷痛,心绞痛,疥疮,冻疮。常用量O.3~1克。外用适量。
NO.10 鼻烟

一种烟草制品。明万历九年 (1581) 由意大利传入中国。其原料为经晾晒后的富有油分且香味好的干烟叶。制作时,先拍除烟叶上的沙土,再在碾磨上磨细,筛取 100目以下部分,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然后封贮在陶缸内埋入地下,使其陈化一年以上,并窨以玫瑰花或茉莉花增加其香气。用时以手指粘上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消费者主要为西藏、内蒙古等地的牧民。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贵香辛药材,或用花卉等提炼,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因为鼻烟放在鼻烟壶里容易发酵,所以一般把它用腊密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开始出售。烟味分五种:膻、糊、酸、豆、苦。鼻烟有紫黑、老黄、嫩黄等多种颜色,气味醇厚、辛辣,具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之功效。烟草是由美洲经吕宋(今菲律宾吕末岛),在明代万历年间流传至我国福建的,当时称为淡巴菰或淡巴菇。
上一篇榜单:解毒杀虫的十大中草药调查
下一篇榜单:理气通气的十大中草药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