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离骚屈原节选朗诵:奥尔布赖特:历经寒暑的“灰姑娘”—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23:27

奥尔布赖特:历经寒暑的“灰姑娘”

——“谁说女子不如男”杰出女性系列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引子】前几天,一位大眼睛的漂亮女同志到我办公室办理公务,临走时,她说,教授博客笔下的女性太少,也太不起眼,要么是毛主席那三个苦命的夫人,要么把希拉里和克林顿放在一起写,你是不是对女性有偏见?你前不久写了鲍威尔和基辛格,都是美国国务卿,为什么不写一写奥尔布赖特和赖斯?我告诉她,我最近手头上的事情较多,写博客本来就是副业,找熟悉的人物写是策略,而我熟悉的人物主要是男性。再说,我还要写《领导魅力论》的备课札记,案头工作已经差不多了,准备写完后逐篇挂到网上。她又说,你写的学术性文章我不喜欢,我们这些人都愿意看你写随笔性的文章,也许我们的文化比较浅吧!小女子口吐狂言,公开讽刺老夫。其实她的文化比我深,她是学中文的,我是学机械的。换言之,她是有文化的,我是有技术的。虽然“大眼睛”的指示不是“最高指示”,也算不上是“最新指示”,但毕竟是“大眼睛”的指示。因为,美总是能够让人产生压力和灵感。她的话提醒了我,写点通俗易懂的东西,让大家乐一乐。折中一下,我决定沿着自己的思路写一组杰出女性的系列文章,题目就定为豫剧“花木兰”中的一句台词:“谁说女子不如男”。首先出场的人物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下一场的人物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哪位网友还想让我写谁,就直接给我发邮件和帖子,不就是让我读点书吗?

 

《生命的季节——奥尔布赖特传》是美国作家布莱克曼以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一生的发展轨迹为线索撰写的可读性较高的一本书。不过在英文中作为复数的“季节”,在汉文中只能是单数,我认为,“生命的季节”不如翻译成“生命的四季”更贴切。这本书的写作时间为1999年,也就是奥尔布赖特担任国务卿二年左右的时间,不仅她的任期没有满,就是她的老板克林顿总统的故事也还没有结束。不过,作者对此还是有所认识的,他说,这本书并不是分析奥尔布赖特的外交政策手段的专著,而是一个爬上美国政治阶梯最高层的女人的人生故事。这本书写了一个敢于做梦的“灰姑娘”的故事。她的好奇心、雄心和掌握游戏规则并探索新挑战的决心,使她从童年到中年一直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有深沉的智慧、随机应变的本领和判断能力。一句话,她是一个很好地利用自己生命中每一个季节的女人。

——奥尔布赖特之春。奥尔布赖特的早年生活是悲惨的,那是一个寒春。奥尔布赖特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中渡过的。1937515日,奥尔布赖特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个外交官家庭,本名玛德琳卡·考贝尔。在她两岁的时候,纳粹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考贝尔一家开始了长达6年的逃亡生活。小玛德琳卡先是跟随父母踏上了去贝尔格莱德的火车,之后又取道希腊去了英国。到了1941年春季,德国人对英国的轰炸不断升级,伦敦已不适宜居住,他们一家搬到了乡下。二战结束后,她父亲成为捷克驻南斯拉夫大使,一家人又飞往贝尔格莱德。玛德琳卡的生活从此变得异常孤独,她基本上没什么玩伴。父母亲还是想方设法让她上了学,学校给她取了一个新名字,玛德琳。后来,父亲与捷克政府的隔阂越来越深,一家人再次流亡到伦敦。最后,他们去了美国,在纽约市郊安顿下来。在那里的初期,玛德琳不仅口音听起来跟别人不一样,穿着打扮也如此。外套不是太宽就是太窄,裙子不是太宽就是太长,从来没有合身过。不过,流浪生活也给她带来了特殊的社会体验,她学会了不停地交换朋友,学会了与成年人打交道的本事。还有一点,那就是学会了理解父母,而这是非常重要的。她说:“我看到他们做出的选择和牺牲越多,我对他们所做的一切就理解得越深刻。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父母们的基本本能:保护家人和孩子们,给他们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常人的早年生活会影响到个人成人之后的发展,国家领袖级人物的早期生活则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她的早期生活至少给她后来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带来了两点:一是对集权政府的不信任,二是对美国利益的维护。奥尔布赖特任国务卿六个月之后,她访问了自己的故乡布拉格,第一次见到可证明自己家族的犹太血统的原始材料,看到自己祖父母的名字出现在平卡斯犹太教会堂的受害者名单。她说道:“我总感觉是我的血统和我的过去,强化并丰富了我的生活。我总是有一种感觉,我的生活故事也是邪恶的极权制和动荡的20世纪欧洲的故事。”此外,奥尔布赖特也有理由为自己的经历而感到极大的自豪。她是二战前后移民的一部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像她一样,勤劳、乐观、充满理想,靠自己起家。是他们在美国迈进二十一世纪之时,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

——奥尔布赖特之夏。奥尔布赖特的官场生活是火热的,那是一个盛夏。她是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是当时美国妇女在政坛上走得最远的人。她曾被美国媒体称为“与克林顿总统珠联璧合,创造了一个时代”。奥尔布赖特有两个本事,一是工作勤勉,二是善于沟通。在里根和布什这些共和党人当政的时间里,奥尔布赖特的家成了民主党人士的聚集地。正是那时候,奥尔布赖特与克林顿相识,两人性情相投、思想相近,关系一直保持良好。作为民主党12年在野后胜利的一部分,奥尔布赖特成了克林顿组建内阁的天然后选人,她被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在联合国,奥尔布赖特落下了机智、爱说俏皮话的名声。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这段经历对于她就任国务卿这项工作来讲是非常珍贵的。许多人在该组织工作五年,没有像她一样有那么多可依靠的私人联络、门路和关系。”后来克林顿选择她出任国务卿,有人认为这是一场美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革命”,因为克林顿的这一决定结束了美国220多年全男性掌管外交的历史。但更为重要的是,克林顿总统意识到,她是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演说家,是个对她所服务的人民绝对忠诚的人。她既能对付新闻界,又能在决定美国的外交政策时提高他的威信。同时,她还不会像里查德·尼克松手下的亨利·基辛格那样.为自己寻求喝彩和赞誉。奥尔布赖特在许多方面曾经是,并且依然是连接代与代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的桥梁,在这方面几乎无人能超过她。这是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如果不与人沟通,她就不可能在那么多陌生的环境中得到认可并脱颖而出。克林顿说:“我认为她最会与美国人民沟通,从而把我们的外交政策传达给国内的人们。”

克林顿总统找了一个强悍的女人作为生活搭档,他也希望找一个强悍的女人作为政治搭档。奥尔布赖特没有辜负克林顿的期望,作为一个政治学教授,她了解美国的政治:“一种要求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游戏”;也了解外交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基本过程。关键的问题是,她还知道美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并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奥尔布赖特是一位精通政治学和政治生活的大师。她的这种天赋来自于他的父亲,他父亲早年是一个职业外交官,后来变为一位学者,以其睿智和勤奋在学术界口碑极好,并且也有所建树。她父亲的后半辈子是丹佛大学国际学研究的教授,他教欧洲史并指导二十几名学生。他的女儿玛德琳是他最专心的学生。是他让玛德琳知道,一个领袖必须用普通人理解的方式把外交政策讲述清楚;在危急关头,除非公民们知道这件事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否则他们是不会为此而站到一起来的。

——奥尔布赖特之秋。奥尔布赖特的学术生活是丰硕的,那是一个硕秋。读书是所有想成为“公主”的现代女孩的唯一渠道,奥尔布赖特也是如此。她父母成就了她,“父母非常严格,我从没能像其他孩子那样随心所欲。”10岁时,玛德琳卡表现出学习上的天赋,成绩远远超过了同年龄段的孩子。这时父母决定把她送到瑞士的学校学习,使她受到了当时能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到美国后,善于学习、善于模仿的她,很快就改变了发音,很快就成为一个地道的美国少年。由于战乱,父母虽然能够保证她有书读,但不能保证她在读书的时候有家庭炫耀的资本,这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虽然她在任何一所学校都感到是“局外人”,但是她出类拔萃的学业却让人不能小看她,而且她还是高中时期的学生会主席,一位杰出的政治问题的小辩论家。何况她的学习和生活的目的是如此明确,以至于要超过她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的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大学毕业。需要指出的是,她的这些品质与他父亲,一位丹佛大学杰出教授有关,用学生的评价,他父亲“对学术的忠诚体现在提倡诚实地做学问、关心刻苦努力的学生,这两种美德为他赢得了永久的赞誉。”

秋天是收获的日子,从大学出来,那个生活动荡不安、居无定所的小姑娘出落成一个极度自信的大姑娘。她从威尔斯利大学毕业才3天就结了婚,而且在1959年毕业的女生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向往成为职业女性,她就是其中之一。她最初是想当一名记者,但因为丈夫也是记者,并且他的老板认为夫妻双方不适宜在同一家报社共事,所以愿望没能实现。由于一直对外交政策很感兴趣,所以她觉得自己应该去做教授。她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才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因此,她不得不在学业和家庭之间疲于应付。她在学业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因为孩子们正在成长,他们会仿效她的言行。她要让孩子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始有终,做功课也是如此,没有什么其他借口。她最终取得了学位,那对她至关重要,她不再是家庭主妇玛德琳,而是奥尔布赖特博士。更重要的是,大学不仅是知识囤积的殿堂,也是精英汇聚的场所,这意味着机会。在大学里她结识了一位恩师——布热津斯基,一位严厉的和聪慧的教授。这位老师给了她高分和机会。在哥伦比亚大学布热津斯基的班上,女学生寥寥无几.奥尔特赖特认识到要想获得别人的重视,就必须比男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奥尔布赖特担任国务卿之后不久对《时代》杂志记者说:“布热津斯基是教过我的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教授。1965年我选修了他讲授的《共产主义比较》,这是我学过的最优秀的课程。”数年后,作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邀请奥尔布赖特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国会联络员.他说“她伸出双手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奥尔布赖特同意此说:“我很愿意涉足这个男人的天地。我的一大特点是为能干工作而庆幸、我不徒劳地希望自己是别的什么人,或不满意自己的手头工作,我不是这种人,能跻身白宫这件事情本身已令人兴奋不已。” 后来,她在乔治敦大学任教,她是个出色的教授,连续数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从教的经历还给她带来一个对日后从政生涯至关重要的副产品,那就是她直率、简明、流畅和引人入胜的演讲风格。

——奥尔布赖特之冬。奥尔布赖特的家庭生活是苦涩的,那是一个严冬。奥尔布赖特曾经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庭生活——丈夫、孩子和狗。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婚姻的:一个灰姑娘的婚姻史,我的好运让人难以置信,我的婚姻稳定,没有任何变化,三个孩子发展良好……可是,婚变还是不期而至,当丈夫乔在起床后(克林顿也是这个时刻告诉希拉里,估计男人们在伤害女人之前都一夜未眠)告诉她:“这场婚姻已经死亡了,我已爱上了别人”,这一天就成为她个人生活遭到灭顶之灾的日子。不是吗,为了成为这个家族的成员,她奋斗了几十年,最终却发现被彻底地拒之门外,而拒她于门外的人不仅曾以其财力和地位给年轻的她指明了生活的方向,也是她的爱人,她孩子的父亲!“满腔的爱化作无尽的恨,受辱的女人痛楚的心”。她被这当一头棒给打蒙了,变得神情狂乱,陷入难以名状的悲哀之中,让朋友们为她担心。她成了美国版本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见人就说:“我以为冬天没有狼”,即“乔不是他妈的东西。”后来,她对一位记者说,我觉得对于从我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女性,婚姻幸福、夫妻恩爱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那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候。此后,奥尔布赖特想了许多办法,希望感动丈夫,但她的这些努力都付诸东流。再后来,她上升到哲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谁?我20岁的时候认识了我的丈夫,22岁的时候和他结婚,我的身份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我丈夫的妻子。他们介绍我的时候说:“这位是玛德琳·奥尔布赖特,她是乔·奥尔布赖特的夫人。”而不会说“这位是玛德琳·奥尔布赖特,她是个教授”。她对事业倒不是很担心,因为已经有事业。她当时也很幸运,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她的前夫对孩子的抚养费是不计成本的,对留给她的财产也是够意思的,她成了百万富婆。不过当时的感觉,对她而言,这种切肤之痛,几乎可以说是损失了一条臂膀,是从全心投入的人身上生生切割下来的痛苦。奥尔布赖特讲出了一个女性最隐秘的内心世界:女人不仅需要有女性朋友的帮助,更需要有男人的关照,而这种关照最好是唯一的、永恒的,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婚姻的破碎促使她更加拚命工作,她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政治职位最高的女性,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她被称作“铁腕女人”。但不要忘记这样的事实,“失去丈夫的痛苦和分娩的痛苦是一样的,没人跟你说到底会有多痛。”前者是痛并痛苦着,后者是痛并快乐着。婚姻的破裂对女人失去的还不只是一个男人,而是被男人追逐并在男人身边生活所树立起来的自信心。尽管奥尔布赖特是一个非常能干和有手段的人,但离婚使她生命中的安全感大大降低,这不仅影响她的家庭生活,也影响到她的世界观。连我最钟爱和最信任的人都能背叛我,那么还有谁是可信的呢?朋友们发现,在公众舞台上,她尽量显示出她的坚毅,几乎比任何人都更关心自己的形象。而在舞台后面的她却十分容易受到伤害,总以为有什么人或什么东西要搞掉她,她怕再次受到伤害。的确,她渴望家庭,因为任何职位永远替代不了家庭。她说,“当我成为国务卿后,我意识到,如果不是离婚的话,我永远也不会爬到这么高的位置,当然,也许其他人可以。但一想到离婚,我就非常难过。我一直想,如果约瑟夫改变主意,回到我身边,那么任何职位我都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后来,奥尔布赖特在欧洲促销她的回忆录《奥尔布赖特女士》,英国《卫报》记者爱玛·布洛克斯借此机会对她进行了独家采访,两个女人打开心扉,谈婚姻,谈网恋。奥尔布赖特亲口向爱玛证实:她现在就准备约会。不过离婚20余年,如今69岁,孤身一人的“老女人”,谁相信她的春天还会再来呢?

生命的季节:奥尔布赖特传(美)布莱克曼著;李小平等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10 ISBN 7-80115-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