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田蜜cos:揭秘《山海经》:为山海经中的怪物们确认真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37:25
揭秘《山海经》【1】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

  
  
   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经》说成是《连山易》,把《大荒经》说成是《归藏易》。这有很大的难度。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难度就不去做。因为《山海经》确实是《连山易》,《大荒经》确实是《归藏易》,这需要揭示出来,应该揭示出来,必须揭示出来。因为这是真实,是史实,是历史的真实。这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应该怎么写,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应该怎么写,是不是还继续维持传统荒诞而错误的写法,关系到易经到底是什么,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
  
   自古相传,易经有三种。一种叫做连山易,一种叫做归藏易,一种叫做周易。说是在西周时期,这三种易经还同时存在。西周王朝占卜的时候,还三种易经同时使用。为什么占卜的时候要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历史的记载说是为了保证占卜时的准确性,才同时使用三种易经来占卜。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占卜,是不是为了保证占卜的准确性呢?我看不是。那么是为了什么?是这三种易经,本来是一个整体。三种易经,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三种易经,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经,每一种易经,只是易经之一种,只是易经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周易》,它的作用,只在于占卜。而中国上古时期的占卜,不仅仅是占卜之后,知道吉凶之后就结束了,我们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商朝,在占卜之后,基本上每一次占卜之后,都有着一个重要的祭祀环节。占卜之后如何祭祀?祭祀谁?去什么地儿祭祀?用什么礼仪、礼数、礼品祭祀?这在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周易》中是没有的。《周易》中没有明显的祭祀内容,只有占卜内容。那么,是不是《连山易》和《归藏易》中,有关于祭祀部分的内容?史传西周时期王朝占卜,《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同用,应该是因为这个原因。
  
   古人讲,“《易》纪三皇,《书》叙唐虞。”(《风俗通义》)三皇、唐虞,指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伏羲,人皇神农,地皇黄帝。对于三皇指的是哪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个中华民族的缔造者,这没有问题。问题在谁是天皇,谁是人皇,谁是地皇的划分上。对于学者来讲,三皇的天皇、人皇、地皇划分,也许没有意义。但是,对于学者来讲没有意义,不等于对于中华文化没有意义。天皇、人皇、地皇的划分,带有民俗意味,在老百姓中讲究,在道观寺庙中讲究。不仅仅在民俗中讲究,在易经中也讲究,在易学史上也讲究。天皇,指的是发现易道、为我们创造了易经的人物,指的是伏羲;人皇,指的是应用山川地理阴阳能量,应用易经方法,为中华民族繁荣人口的人物,指的是将伏羲易经推演到《连山易》,为中华民族确立龙文化的人物,指的是神农;地皇,指的是实行大地开发,农业开发的人物,指的是将伏羲易经推演到《归藏易》,为中华民族确立葬俗礼仪的人物,指的是黄帝。由此可知,天皇、人皇、地皇之称,看似民俗,看似无关轻重,实际上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真谛。
  
   “《书》叙唐虞”,这没有问题。《书》指《尚书》,《尚书》的记事,是从夏朝开始的,是从唐虞开始的。《尚书》中没有关于三皇的部分。有关于黄帝的一部分,就是唐虞,就是尧。尧是黄帝的后代,是黄帝部落最后一位统治者。这也符合《尚书》的叙史方式,叙说商代历史,要从夏桀开始,叙说周代历史,要从商纣开始。同时这也说明,《尚书》叙史,是完整地从夏代开始的,尧、舜、禹部分,只是叙史之前的交代。这是不是就显得《尚书》的突然性?为什么缺少了夏代之前的历史叙说,完全缺少了。传统的说法是夏代之前还没有文字,这正确吗?是这样吗?“《易》纪三皇”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黄帝部落,尧之前的历史,记载于《易经》。   【2】易记三皇  华夏往事
  
   儒家典籍,有四书五经。自汉代以来,《易经》被尊称为五经之首。传统理解,这个五经之首的首,是指《易经》的分量与重要性。担当五经之首的《易经》,当然足够重要,也足够分量。但如果按照“《易》纪三皇,《书》叙唐虞”的说法,这个五经之首的首,就要做出纠正,就应该指的是《易经》是五经最前面的部分,开端部分。《易》为五经之首,就不仅仅是指《易经》的重要性与分量,同时也指《易经》的历史最早,是最早的历史。
  
   “《易》纪三皇,《书》叙唐虞。”《易经》有历史成分吗?比重足够大吗?能够担当三皇时期作为记录历史的历史典籍看待吗?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周易》,肯定不行。尽管近代以来王国维、顾颉刚等人,已经从《周易》中读出了一些上古时期的人物与历史故事,尽管我们可以比王国维、顾颉刚他们从《周易》中读出更多、更为丰富的历史故事,但远远不够,况且,我们要注意的是,《周易》中的上古历史人物与故事集中在夏代,集中在处于夏代历史时期的商部落先公先王身上,属于“《书》叙唐虞”中的部分,还不属于“《易》纪三皇”的伏羲、神农、黄帝部分。
  
   有没有一部纪录了三皇历史的《易经》?这样一部《易经》存在不存在?很久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性的认识,《连山易》、《归藏易》早在周代就已经失传,西周时期还是东周时期,都已经无法确定。春秋战国时期,500年之间,没有几个人提到过《连山易》、《归藏易》,孔子说他在宋国期间,曾经见到过《坤乾》。孔子见到过的《坤乾》是不是《归藏易》?如果是,为什么名称不一样?如果是,《坤乾》纪录的是三皇时期的历史,述而不作,凭历史说话,删诗书的孔子,不可能不重视。
  
   到了汉代,刘向拿出一部《山海经》来,进行改编整理之后,献给皇帝,说是大舜、大禹时代的作品,说是大禹治理水患时期勘探地理山水的方国资料。到了晋代,在民间,有着地理风水祖师身份的郭璞,第一次为《山海经》作注释。敢为一部作品作出注释的人,一定是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这部著作的人,这似乎是常理。敢为《山海经》作注释的人,当然会认为自己是已经读懂了《山海经》的人。然而,郭璞对于《山海经》,认为记载的是古代方国、荒远部落之中的稀奇古怪风俗、物类与事件。地理山水资料,奇闻异事纪录,远古神话传说,基本上就成了中国古人对《山海经》内容的认定,也依然是我们今人对《山海经》一书的看法。
  
   我们说,《连山易》、《归藏易》从来就未曾失传,几乎是从古至今就一直摆放在人们面前,只是人们不知道他就是《连山易》,不知道他就是《归藏易》,这就是《山海经》。孔子见到的《坤乾》,大约不会是《山海经》吧?如果《坤乾》是《山海经》,孔子就应该带头讲怪力乱神,而不是不讲怪力乱神那样的结果。孔子没见到《山海经》,不知道《山海经》的存在,不懂得《山海经》是《周易》之前的《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怎么敢于为易经作传?为易经写《易传》?刘向在不懂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的情况下,怎么整理、修改了《山海经》?郭璞不懂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怎么给《山海经》做的注释?怎么敢于写作《葬经》?这玩笑实在是开的太大了,实在是开的太严重了,一个玩笑,开了几千年,这实在是让我们、让中国、让中国易学的历史、让中国的历史、文化史,都无力承受的巨型玩笑,惊吓出一身冷汗的一个玩笑。
  
   “《易》纪三皇。”作为易经体系之先河的《山海经》,是中国历代典籍中,唯一有能力证明具有这一作用的经典。
 【3】《山海经》属于哪一家的经典
  
   《山海经》一书,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个部分。这种分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山海经》只应该分为两部分:《山海经》为一部分,《大荒经》为一部分。《海经》属于《山经》,与《山经》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大荒经》是独立的一部分。更准确的讲,《山海经》与《大荒经》分别是一部书,是两部书,是两部经典,是不应该合在一起的。《山海经》是单独的一部书,叫《山海经》;《大荒经》是另外的一部书,叫《大荒经》。我们一定要把《大荒经》从《山海经》中分开来,单独作为一部书对待。
  
   《山海经》与《大荒经》形成的时代不同。中间相差了至少近千年。《山海经》是神农时期的作品,《大荒经》是进入夏代以后的作品。《山海经》与《大荒经》两部经典的文化背景不同。我们说,《山海经》是《连山易》,连山的意思,是山山相连,连绵不断。神农氏又称列山氏,列山的意思与连山的意思相近,是山脉成列的意思。《山海经》中关于山的描写,关于山的分布呈列的状写,关于山的位置、物产、神灵状态的详细讲述等,都属于列山行为。列山,做动词讲,就是指神农氏有过的社会行动。因此说《山海经》是神农氏时期的作品,首先从《山海经》名称上就可以得到印证。神农时期属于山林文化时期。伏羲、女娲经历洪荒,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们躲避到高地、高山上去生存,对于山体林木鸟兽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更深的认识。相传神农氏发明医药,与神农氏时期人们日日夜夜的山林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神农氏的神,在《山海经》中得到充分的认定。在《山海经》中,神无处不在。在《山海经》中,神有两种表述,神与尸。神与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神像,神与像。神是指活着的人,是指山林统帅者、占有者;尸是指神灵的偶像。今天的地名偃师,古称尸乡,就是上古神农文化的遗存。
  
   今天,一些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产生宗教的民族,佛教产生与印度,基督教长生与西方,儒教虽然也称为教,是人文性的,不属于正宗宗教,道教是由道家脱变而成,是模仿佛教而成立的后期宗教。这些认识是错误的。中国不是不诞生宗教,是诞生的过于早了,早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原始社会的神农时期。神农时期,社会政治结构,是完全的政教合一结构,一切权力属于神,一切地域属于神,社会等级森严,差别巨大。社会等级模范自然中山有高低而构建,至高者无上,如高山如云;至微者卑贱,如山中低谷。神在则敬神,神不在则敬尸,这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中国文化中突出的祭祀文化、礼文化的肇始。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皇神农氏。这是神农氏时期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山海经》中的文化背景。
  
   《山海经》经典的名称,由此而来。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处的洪水。海不是指今天人们概念中的海洋。《山海经》之古老,从称名上,还有另一重意义。《山海经》被称作经,是哪一家的经典呢?《山海经》从来不属于儒家经典,不会受到儒家的这种尊称。《山海经》也不属于道家和道教的经典,尽管道教神仙谱系中抄袭了《山海经》中不少神仙,但道教也从来没有敢把搞不懂的《山海经》列为自己的典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也几乎没有哪一家把《山海经》列为自己家的经典的。哪么,《山海经》为什么被称为经,什么时候被称为经典的,到底是哪一家要效法的经典?
  
   《山海经》当然是经典,是伏羲之后,《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之首。是神农氏时期一次自觉的推演易经八卦行为。高处称山,低处称海。伏羲、女娲经历的那次洪荒中,没有大禹治水那次洪荒中的大禹治水行为,有女娲补天行为,有女娲止**行为,没有治水行为。洪荒之后,大地上到处形成汪洋。洪荒一词,是后人用词。伏羲、女娲时期,神农时期,《山海经》时期,洪水之后的遍地汪洋,叫做海。《山海经》经典的名称,由此而来。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处的积水。海不是指今天人们概念中的海洋。大地上到处布满汪洋,交通隔绝,人们的交往与行走,都是沿着山陵进行。陆地的面积被大量减少,甚至完全失去,世界上只剩下山了,只剩下水了,这就是《山海经》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世界上人类活动面积被减少,于是人们沿着山陵、山脉扩展,寻找、勘察可供人们生存的新的山陵、山脉,这是《山海经》形成的历史背景。自觉的推演易经八卦,则是《山海经》形成的文化背景。
  【4】 《山海经》与《易经》
  
   《山海经》是《山海经》,《大荒经》是《大荒经》,是属于同一易经系列的两部经典,我们一定要把《山海经》与《大荒经》分开来对待,不要再糊里糊涂地连在一起阅读、欣赏、研究、探讨,甚至大做文章了。《山海经》是神农时期的作品,是神农时期的一部易经。《大荒经》是黄帝之后,直至到了夏代才完成的一部易经。中间相差至少近千年岁月,是易经文化中特有的演易现象的两次演易结果。神农时期演易,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山海经》,到了夏代又一次发生演易事件,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大荒经》。《山海经》与《大荒经》两部经典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在易经中,有一些易经八卦的基本知识,比如什么是易经八卦?易经八卦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其中乾表示天、兑表示海、离表示火、震表示雷、巽表示风、坎表示河流、艮表示山、坤表示大地。从中看出来什么叫山海经了吗?山,就是艮卦表示的山;海,就是兑卦表示的海。《山海经》的名字,实际上也可以叫做《艮兑经》。如果真的叫做《艮兑经》的话,这个名字,到要比叫做《连山易》在意义上显得更加完整。易经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样的顺序,是后世形成的,是《连山易》、《归藏易》之后,到了周代的周文王又一次演易,形成《周易》以后,才形成起来的一种卦序与天尊地卑观念。与到了《周易》时代天是第一位,地是最末位的天尊地卑观念不同,在《连山易》的《山海经》时代,易经八卦的卦序是艮、离、巽、乾、坤、震、坎、兑,这同样也是神农时期人们的观念:山是第一位的,海是最末位的。人们尊山而卑海。在神农时期,在《连山易》时期,在《山海经》时期,在大地上只剩下高山与汪洋的背景下,山是最为尊崇的,洪荒留下的汪洋积水,则最为卑贱。山尊海卑,表示艮卦的山是第一位的,表示兑卦的海、汪洋、沼泽在最末位。山尊海卑,是易经的《山海经》时期人们确立的一种世界观。
  
   《山海经》的实质是《艮兑经》,并且是在远古神农时期就被作为经典,是易经的最初版本,是伏羲创造易经八卦之后,神农演易成果形成的第一部易经。这应该是《山海经》命名并作为效法典范、称作经典的真正原因。《连山易》的叫法显得并不标准,或许只是《山海经》的另一种叫法,一种关于《山海经》具有的明显的山的特色的一种叫法,甚至可能是对于神农演易行为的一种形容、称呼而被传播下来、叫了下来。把《连山易》叫做《连山易》,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造成的结果十分严重:当真正的《山海经》摆放在人们的面前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山海经》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连山易》。
  
   尊山卑海,而有《山海经》。地近天远,而有《大荒经》。在《山海经》中,只有山与海的概念,处处都是山与海的概念,基本上没有天与地的概念。这一点很明显。到了《大荒经》,天与地的概念出现了,大量出现了,这一点同样十分明显。让我们先来看看《大荒经》中关于天的概念的使用。
  
   《大荒东经》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
  
   《大荒南经》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
    
   《大荒西经》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  
  
   《大荒北经》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山海经》中数千座山,基本上没有哪一座山的山名,带有天字,(有一座山名叫 山,应该是编校者发生的错误。)在《大荒经》中,除了给这些山带上天的名字与性质外,也发生了人与天打交道的事件记载: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启)焉得始歌《九招》。
  
    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大荒经》名字中的大荒,指的是土地、大地、荒野、荒原。这在《大荒经》经文中也有显示:“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有柔仆民,是维嬴土之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在《大荒经》中,关于土地与大地,虽然没有像《山海经》中的山那样被显眼地一列列突出出来,但还是显示出了大地与天的对应关系,而不再是山与海的的对应关系。如果把《山海经》与《大荒经》都作为同一部《山海经》看待,在同一部经典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由山与海到地与天的概念转变?况且这种概念转变的实质,更是人的观念的完全转变,世界观的完全转变。从社会历史意义上讲,神农后期,黄帝初期,洪荒已经退去,大地显露出来,人们走下山林,开始了农业开发。但造成人类观念乃至世界观发生转变的,应有着更深层的文化因素,这就是易经,只有易经,可以给出这种人类整体上发生世界观裂变的正确的解释。这就是又一次发生了演易事件,这次演易事件,将易经由《山海经》时期推演到了《大荒经》时期,由《连山易》推演到了《归藏易》时期。《连山易》的《山海经》易经时期,易经八卦卦序是艮、离、巽、乾、坤、震、坎、兑,到了《归藏易》的《大荒经》易经时期,易经八卦的卦序变了,变成了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坤卦到了第一位,乾卦到了最后一位。艮所代表的山、兑所代表的水的山水文化,已经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而被凸显出来的是地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