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第一季截图:揭秘《山海经》:为山海经中的怪物们确认真身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23:55:08
揭秘《山海经》 【5】《山海经》中的云台山

    一、云台山景点温盘峪

  云台山有一道红色峡谷——温盘峪。温盘峪位于云台山景区子房湖南端,是一处长约1公里、宽三至二十余米的石峡。峡谷内最宽处不过20多米,最窄处不到5米,峪深80多米,在我国众多峡谷中,以其景观的纤巧、婉约、神奇、瑰丽而独树一帜。它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秀诸美于一体。温盘峪景区低凹于地表之下,两岸峭壁山石,仿佛鬼斧神工雕琢而成,又好像名山大川浓缩后的精华,峭壁间时有一挂挂珠帘似的泉瀑争相倾泻,流水急湍,瀑声若雷,若蓝天丽日下会映出一道彩虹,于1公里之内,富集“逍遥石”、“相吻石”、“灵龟戏水”、“双狮吸水”、“幽瀑”、“穿石洞”、“孔雀开屏”、“棋盘石”等景观,览之步步奇景,观之美不胜言。云台山温盘峪,享有“盆景峡谷”的美誉,被园林专家称之为“自然山水精品廊”。

  温盘峪是大自然的产物。1亿年前,震旦纪时期,地壳还在运动,山体裂缝成隙,而有云台山温盘峪。峪上群山环抱之间,一带平缓坡地,一道不显眼裂缝,裂缝之下是温盘峪。或许是10亿年前,山水冲荡至此,遇到地下溶洞,流水潜入溶洞中,继续冲荡,而有云台山温盘峪。由于在地表之下,又窄又深的峪内的空气不能与外界大气候正常交流,便形成峡谷内特有的小气候。盛夏时节,峪外酷热难挡,峪内却一片秋意;隆冬时节,峪外冰天雪地,峪内却花红草绿,苔类植物生长茂密,显得春意盎然。冬暖夏凉,温度适中,仿佛处在恒久的温暖中,故名“温盘峪”。整个峡谷,由红岩绝壁构成,属于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崖壁通体的赤红色,故又俗称“红石峡”。

  温盘峪峡谷又称“九龙潭”、“九龙峡谷”。峡谷内分布有“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相传云台山温盘峪在古代为九龙栖息之地。九处龙潭,构成峡谷内景观奇异,碧绿的潭水,红色的山体,鲜明艳丽,无论是荡舟潭中,还是徒步援壁前行,步移景换,诗境画意,处处神秘诱人。黑龙潭至幽至奥,碧绿的潭水映衬朱红色山体,透出明丽鲜艳。黑龙洞洞长30米,洞内伸手不见五指,又有一点亮光在前昭示。黄龙潭峡宽20多米,水深处湛蓝无比,水浅处清澈见底,水中有大量可观赏奇石。黄龙瀑,银白色的水帘从谷顶倾泻而下,潇洒飘逸,飞瀑之声如急雨、如裂帛,瀑布与涌泉并出,真如一块硕大精美的水体雕塑、天然壁画。苍龙涧狭长幽曲,处于山势巍峨的深涧。相吻石是两条跃出水面的红色奇石,相传这是黑、白二龙王的龙女和龙子的浪漫化身。

  九龙峡谷,不止九龙。温盘峪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是一处高50多米的瀑布,称为白龙瀑布。传说中,古代有白龙在此居住。这里两侧高崖耸立,形成一个巨大石门,即云台山景区内人称“天门地户”的“地户”。“天门”指百家岩的天门谷与天门瀑。白龙瀑布日夜奔流不息地流入白龙潭,潭水却不见增长,也不见外流。那么白龙瀑的水哪里去了?原来潭下有一巨大暗河,大量的水由此处潜流而去,它的出口在我市修武县五里源乡的海蟾宫。这在郦道远的《水经注》中也有记载,谓温盘峪河水:“潜流三十里复出。”

  二、《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温盘峪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有小人国,名靖人。
    有神,人面兽身,名曰霝鬼之尸。
    有潏山,杨水出焉。
    有蔿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大阿之山者。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有柔仆民,是维嬴土之国。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虎。黄帝生禺虎,禺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有国曰玄股,黍食,使四鸟。
    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日月所生。
    有熏民之国。有綦山。又有摇山。有鬲曾山,又有门户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鸟。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东北海中,又有三青马、三骓、甘华。爰有遗玉、三青鸟、三骓、视肉、甘华、甘柤。百谷所在。
    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宛,北方曰宛,来之风曰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三、温源谷是不是温盘峪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最为古老的经典。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全书18卷,其中《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共约3.1万字。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山,300水道,所载内容属于上古时期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古人认为是大禹、伯益所作。《山海经》现存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时期,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目前所知《山海经》最早的编辑者是刘歆,是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对。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今焦作市)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地皇末,谋诛王莽,事泄自杀。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包括我们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在《山海经》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上古巫师的活动,同时,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毕竟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一些相关的历史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例如《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有黄帝氏族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同时,《山海经》又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的科技史,它既记载了中华远祖们的创造发明。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经•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经•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

  神话乃文学之母。《诗经》与《楚辞》,都有浓厚的神话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淮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干宝的《搜神记》所志之怪,几乎是《山海经》神话的脱胎。吴承恩《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神、兽杂糅的形象,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运用。李汝珍《镜花缘》的奇闻异事、41个神话国,则是海内外经远人异国的改写。戏剧《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等莫不取材脱胎于《山海经》神话。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如《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温源谷是不是云台山温盘峪?
  揭秘《山海经》 [6] 云台山是历法文化诞生地(一)

    一、从地理位置上确认温源谷即是温盘峪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之后,有以下记载: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食之不灂。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

  上文中记载的丹水,即我市博爱县的丹河。上文中记载的薄水,在博爱县青天河东有薄山,因薄山而名,或者是与紧临云台山的辉县市的薄壁山有关。上文中记载的共水,与古称共城的辉县有关。上文中记载的沁水,即我市沁阳的沁河。上文中记载的濝水,与綦山有关。《山海经》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部反映山海经时代真实知识的地理书,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依据。《山经》共写了447座山,其中对晋南、豫北、豫西即焦作市所在地区的山水,记述得最为详细、正确。以致有人认为《山海经》应该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日月所生。
    有熏民之国。有綦山。又有摇山。有鬲曾山,又有门户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上文中记载的猗天苏山,应该是辉县市的苏门山。綦山与《山海经•北山经》中的濝水有关,应该在今天的淇县。鬲曾山就应该是覆釜山,即我市云台山。

  在已经框定的地理区域内,《山海经》中的温源谷,还不是云台山的温盘峪吗?   

  二、汤谷的文化意义

  在对《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上,我们已经确认我市云台山风景区的温盘峪就是上古史料中的温源谷,温源谷与汤谷属于一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

  在中国文化史上,汤谷历来被认为是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与虞渊相对,虞渊指传说中日落之处。汤谷是不是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呢?又有一种说法:汤谷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不是这样?

  《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由以上可以看出,甘渊、汤谷、扶桑、穷桑,属于同一个地方。

  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我国著名神话研究专家袁珂也认为,《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袁珂并据宋代的《山海经》改“浴日”为“日浴”。这里,第一个已经形成悠久历史传统的错误观念,就在“浴日”或“日浴”上,他们都是把“浴日”、“日浴”理解成给太阳洗澡的意思。把“生十日”理解成生孩子一样生产出十个太阳。我们今天看到的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他们说不是,在很古老的时候,天空上曾经有过十个太阳,后羿射日之后,天空才只剩下一个太阳。这种说法的源头也同样是出自对《山海经》的误读,出自后人对《山海经》字面上的理解与个人大脑的发挥想象。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嵎夷在中国东方,在东方的大海边。甚至《尚书•禹贡》中也记载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这是第二个已经形成悠久历史传统的错误观念,即嵎夷的“东方”、“东海”观念。这种说法的源头也出自《山海经》,出自后人对《山海经》中分明写明了的《大荒东经》的字面理解与想象。于是,研究者、学者,甚至考古专家都很一致地到位于我国东部山东一带的泰山、青岛、日照,去寻找甘渊、汤谷、扶桑,甚至由于自古日本称扶桑,有人甘愿把甘渊、汤谷、扶桑地理放到日本去。

  错了,错得稀里糊涂。“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中的“生十日”的“生”,不要理解成、想象成“生孩子”的“生”,太阳不是哪个妇女生下来的,没有哪个妇女有生下太阳的本事。“十日”更不是十个太阳,而是指民俗中天干地支的十个天干,上古之人称做十日。“生”是研究、创作、创造的意思,更准确地讲是“升”的意思,是树立、确立的意思。“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整句话的意思是帝俊的妻子,名叫羲和,在汤谷那地方创造、树立、确立了天干地支中的天干。“浴日”的“浴”字,不读“浴”,读“风俗”的“俗”。初有文字之时,文字较少,一字多用的通假现象非常普遍。“浴日”的“日”,同指十个天干,“浴日”的意思,就是在温盘峪这地方普及、传播一种天干地支知识,使之成为风俗、民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生月十有二”中的十二,指十二地支。“此始浴之”中的“浴”也作“俗”字。“此始浴之”讲的是从此有了干支纪年的风俗规定。

  传说的力量是伟大的,也是可怕的。后羿射十日的神话传说,也出自《山海经》,数千年之后的今日依然家喻户晓,我们并且往往把这个神话故事当做孩子的启蒙知识,给孩子讲述后羿的伟大,讲述故事的神奇美妙,以致使得事件本身发生质的变化:后羿射日,本来是一次破坏天干地支知识确立与传播的恶劣行为,后羿却在传说中变成了英雄壮举、民族英雄。在传说中,《山海经》中羲和,成了日母——太阳的母亲,“浴日”成了为太阳儿子洗澡的行为;常羲成了月母——月亮的母亲,“浴月”成了为月亮儿子洗澡的行为。并且神话转化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洗儿”习俗。有学者称,“洗儿”习俗的表象背后蕴藏着的是水为生命本原的文化信念,这种信念曾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原始民族当中,是人类探求生命起源的一个认识阶段。学者们来错的,皇帝也错,清康熙《圣祖御制温泉行》诗:“汤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玉琮。”直接把“浴月”当做洗澡。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正反两方面的杀伤力。

  三、云台山是历法文化诞生地

  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期的大挠氏所创。《世本》中讲:“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是《通鉴外纪》、《世本》中记载的正确,还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正确?中华民族以农为本,是一个历来重视历法的民族。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有更正历法的行为。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虽然不断有人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正如云台山文化一样,始终充满了谜一样的神秘。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历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纪日,则每六十日为甲子一周,纪年,则每六十年为甲子一周。

  另有典籍论支干源流,书中讲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章、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 滩、作噩、阉茂、大渊献。”由此我们可知,在远古时期,天干地支,还有其他叫法。

  东汉蔡邕讲:“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今天的《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分明是受了以上观点影响。于是有人解释十天干寓意为: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人认为,甲者甲壳也,形容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有历法,然后有文明之肇始,人类才开始走出混沌。遥想远古,云台山前,一个女子,名叫羲和,汤谷浴日,始作天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