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有感400字:初中物理教案 --长度的测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6:57

济南市教研室    王恩华    2012年2月13日 17:59

【学习主题】长度的测量

【时      间】 1课时

【课程标准】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第二章第2节前半部分的学习内容。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也是其他测量工具使用和读数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学习内容对后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测量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记录实验数据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以前学习过简单的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测量过一些物体的长度。但是对初学物理的8年级学生来讲,在此以前严密、细致的长度测量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更多的也基本都是学生的定性观察。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即使简单的抽象思维也往往需要具体事例来支撑,并且容易产生片面性。

【学习目标】1.通过常用物体的长度、常见的时间知道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需要用数值和单位两部分才能表示出来。

2.通过不同国家常用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的比较,了解国际单位制的必要性。

3.会进行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4.通过测量课本的长度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通过记录课本长度的测量结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5.在测量课本长度的过程中,体验测量存在误差,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6.会选用适当的根据测量长度。

7.能利用日常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估测长度。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3、4、5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6、7、8、9、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5.通过问题10检测目标5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作业2检测目标6的达成。

6.通过问题14、作业1检测目标7的达成。

【学习过程】

[板块一]思考下面5个问题,并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问题驱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生成、探究、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1.张明同学的身高是1.68米,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能不能说张明同学的身高是1.68,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是45?为什么?

问题2.如果问一个美国的中学生张明同学的身高是多少,他会告诉你是5.5英尺(feet)。这是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学生、美国学生混编的班里经常会发生。这对中、美学生的交流是否方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3.除了米和英尺这两个单位以外,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写出它们跟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问题4.微米和纳米是两个更小的长度单位,在科学研究中会经常用到。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请你把长度的这些单位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分别写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问题5.完成下列单位换算题: 1.24km=  ?  m,2.56mm= ?  m,3800μm=  ?   m,4.8nm=  ?  m。

[板块二]用刻度尺尽你所能准确地测出物理课本的宽度,并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驱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转化成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6.将你的测量结果记录在你的课本p24上方的表格里的相应位置。检查一下你记录的测量结果全面吗?

问题7你在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时,是否课本的两个边沿都恰好在刻度线上?不在的话,两刻度线间多出的一块怎么读的?

问题8.你的测量结果跟你小组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一样吗?讨论一下谁的测量结果更准确?为什么?

问题9.你们能总结一下,用刻度尺准确地测出课本的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10.如果我们在用刻度尺测量课本的宽时,严格注意了这些问题,是否我们的测量结果就会完全相同?

[板块三] 刚才我们通过测量课本的宽度,学习了刻度尺使用的知识。思考下面5个问题,并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问题驱动:教师设置问题链,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11.你能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吗?把你的测量结果记录在你的课本p24上方表格里的相应位置。

问题12.你能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课桌的长吗?为什么?

问题13.要想测出课桌的长,你应该怎么办?

问题14.如果手边没有刻度尺,但知道物理课本的长为26厘米,能否知道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说出你的办法来。

[小结]略

[作业] 课本p25  1、2

【教案分析】本教案体现了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思想,根据课程标准、教材与学情确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评价检测题;目标达成的途径通过三个板块、分14个问题构成,其中板块一和板块三属于问题驱动,前者由小组合作完成,后者以独立思考为主、同桌交流完成,板块二属于任务驱动,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两道作业题均属于巩固性练习。 刘朝振于12-2-13 21:11推荐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思想,根据课程标准、教材与学情确定目标,注重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的有机结合,呈现方式清晰明了,符合今天专家对教学设计的要求。真听、真学、真用,不敷衍,不应付!李新乡于12-2-13 21:20推荐王恩华老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长度的测量”》教案的7条教学目标来自于对课程标准与学情的分析;评价标准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围绕学生的生活中测量、长度测量问题展开,使得教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设计都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质量;体现了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这是本专题研修中的优秀作业之一。李新乡于12-2-13 21:21推荐为资源王恩华老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长度的测量”》教案的7条教学目标来自于对课程标准与学情的分析;评价标准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围绕学生的生活中测量、长度测量问题展开,使得教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设计都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质量;体现了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这是本专题研修中的优秀作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