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化常识:“不足惧”与“深可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42:11

“不足惧”与“深可畏”

(2009-05-04 18:27:40)  

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时事,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大大小小的媒体上看到各种各样的“负面”报道:从乳制品的信任危机,到层出不穷的“群体事件”,从耸人听闻的滥用私法,到“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各种生产事故,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只要稍微留意一下街谈巷议,我们几乎总能听到“世风日下”的慨叹,还每每有人归结为改革之罪,开放之尤。可在我看来,今天每个公民都能够自由的获取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真实的信息,并能够相对自由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建议,正是因为新闻制度的进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为政府执政理念的改善感到欣慰。

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充斥着那么多不那么阳光,甚至很“黑暗”的群体和事件,真正需要深思的,在于透过现象,我们还能看到什么,以及每一个普通公民如何看待它的视角。

五代十国时候,有位叫康澄的官员,给皇帝上书,说“国家有不足惧者五,有深可畏者六:阴阳不调不足惧,三辰失行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水涸不足惧,蟊贼伤稼不足惧。贤人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蔑闻深可畏。”

在康澄看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天灾人祸,哪怕是旱涝肆虐乃至山崩地裂,或者干部队伍里有个别坏分子“扰乱朝纲”,其实都没什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官员失去了基本的操守,国民失去了道德的底线,人民宁愿道路以目也不发出正直的声音,贤良宁愿隐匿山林也不愿进逆耳的忠言。——如果是这样,离亡国恐怕也就不远了。

1000多年前的箴言,今天读来,依然令我们警醒。

一方面,无论各级政府,抑或平头百姓,大可不必因为可能无处不在所谓的“黑暗面”丧失信心,更无须九斤老太一般的怨天尤人。以中国幅员之阔,人口之众,况且又处在高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的历史阶段,不仅大灾小难在所难免,就是贪污腐化之类的社会毒瘤,它们的存在也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根本“不足惧”。相反,只有敢于暴露这些“黑暗面”,敢于直面这些“黑暗面”,敢于承认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乃至根本变革之处,我们的国家才是健康的和有希望的国家,我们的国民才是健康的和有希望的国民。

另一方面,围绕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件,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在我们迈向现代文明国家的征程上,我们身处其中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都是令人“深可畏”的。

这种社会生态的“深可畏”,最触目惊心的体现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认同的式微,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底线的失守,基本道德的沦丧,社会良知的堕落。社会学家孙立平痛心的说,1980年代东北某地一场大火,许多市民在现场失声痛哭,才过了一二十年,今年年初央视的大火,损失几十个亿,可是网络上却是一片幸灾乐祸和冷嘲热讽,没有悲伤,没有哀痛——人们都说烧掉的是“他们”的,不是“我们”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而心理的疏离是结构性疏离的反射”。按照我的理解,所谓的心理疏离,就是除了自己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利益,谁也不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国家,不把社会当成“自己的”社会。如果我们这个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从结构到心理上都不可逆转的出现这种“疏离”,那么等待我们的,恐怕就真的是古人“深可畏”的“上下相徇、廉耻道消、毁誉乱真、直言蔑闻”的深渊。

    为了避免蹈入深渊的命运,“他们”位高权重的精英固然要负起主要的责任和鼎革的义务,而“我们”每一个平头老百姓,也应当有反躬自省的勇气和担当。

                                                                               (遵星爷嘱,转自某平面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