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和白凤谁速度快:回归生命:小学语文命题改革的原点追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42:59
  尽管“高考需要大动作”“别让考试考‘死’了小学生”的呼声不绝于耳,但落实到教学一线,命题改革的形式还是不太明朗。

  叶澜教授说得好:教育,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诚哉斯言。回归“生命”,理应是教育的本义,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更应是小学语文命题改革追寻的原点。笔者针对当下小语命题中的一些弊端,对语文命题如何“回归生命”,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呵护主体差异,树立“为了发展”的命题理念

  ◆现象点击: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抄,抄,抄,我们的绝招;打,打,打,家长的王法。”

  ——校园网络流行短信辑录

  为什么考试成了教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就有作弊行为?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传统命题的主导思想过分强调命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小学生发展的个体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测试的硬杠下,优异者掌声雷涌,落后者打板子惩罚。“为了学生生命发展”,这一教育使命发生了歧变和失真,教育逐渐步入了“选拔精英”的误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淘汰制”命题评价体系由此形成。

  ◆调矫建议:

  1.树立“呵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命题理念

  小学生在语文知识、技能、情感上的多种差异,是正常现象。陶行知先生早有警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小学生生命成长最初的权威指引者,我们应该本着“每个人素质提高一小步,民族素质将提高一大步”的全民教育观,理解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淡化命题考试对小学生的甄别评价功能,呵护孩子生命的健康发展。这是推进命题改革必须树立的基本理念。

  2.建立“发展性命题评价”的框架结构

  传统命题题型僵化,大多着眼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我认为,考试更应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应该立足于发展的眼光来建构整个试题框架。

  比如变传统的试题框架为“1+1”型(阅读加作文),卷面分为“阅读积累感悟”和“表达应用”两个考查范畴,重点落在“阅读+作文”上,全面检测学生的写字水平、阅读水准、积累广度、思考深度、感悟力度、表达向度以及应用程度等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程度。再如,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能力,也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意识,也考查学生运用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建立发展性评价的命题框架,能使梳理知识和技能跟促进发展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二、呼唤考试情趣,强调健康温馨的卷面氛围

  ◆现象点击:

  “啊,总算考好了!我都紧张死了!”“我惨了我惨了!那个课文填空我明明背得滚瓜烂熟,可考试的时候,脑子里都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               

  ——小学生试后话语辑录

  惧怕考试、视考试为畏途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的普遍心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由于传统命题权威、冰冷的“面孔”影响。“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给下列题目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如此饱含审判、检测的权威口吻让天真活泼的小学生面临考试不自觉就产生了紧张的情绪。

  ◆调矫建议:

  1.温馨的试题“变脸”

  给试卷换一张温馨、愉悦的“脸”,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

  加段卷首语:“亲爱的孩子们,快乐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了。来,认真阅题,仔细答题,用一个完美的句号向小学告别吧!新生活的起跑线就在你的脚下!”

  题目上增点情趣:“快乐词语大本营、古诗宝库走一走、作文能手大比拼”……

  难题处加几个“小贴士”:“这个题目有点难,加油哦!”“哈!难住了吧?也许你可以联系学过的同类课文来理解!”

  卷末,附上一段结束语:“恭喜你顺利地答完了试卷!请仔细检查,反复品味,让测试的过程变成培养良好习惯、丰富生命感悟的过程!”

  ——这些导语、标题、小贴士和结语,可谓是一箭多雕:(1)营造了一种安全、和谐的心理氛围。试卷犹如一位温和、亲切的教师或学习伙伴隐现在学生面前,考试不再冰冷无情。(2)激发了学生阅题、答题的好胜心理和探究情趣,让考试变成了快乐的“闯营过关”的经历;(3)巧妙进行了良好阅题、答题习惯的提醒与培养。

  2.健康情意的悄然渲染

  语文命题应该力图营造一种平等、愉悦的氛围,注重健康情意的渲染和引导。

  比如,当下作为考查重头戏的“阅读积累感悟”部分和“口语交际、作文”部分,我们更要精心设计,尽量提供一个意味隽永又富有情趣的考查背景。学生走进“阅读积累感悟”的精美短文,就像走进深邃的故事长廊,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精神大餐;走进“口语交际”的活泼情境,就像面对名人大师、生活伙伴,感受着美好人格和意志的无穷魅力;走进生动有趣的作文训练,就像走进了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体认着尽情放飞想象和语言的快感……这种种健康情意的渲染,使学生接受审判、等待评价的不良考试心理淡化了,快乐和成功的生命体验增多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悄然树立了。

  3.灵性飞扬的空间开拓

  语文命题中的习作考查应尽量开掘一个灵性飞扬的空间,充分消解学生惧怕考试作文的心理。如这样一次作文命题:

  阅读有趣的网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当上飞行员,老鼠嫁给了蝙蝠。为了让孩子生下来就有房子住,寄居蟹去贝壳家倒插门。为了孩子天生高贵,狐狸嫁给了金钱豹……”

  ——这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个丰富有趣的、饱含不确凿性的题材选择范围,迅速将学生引领进一个带着荒谬的喜剧色彩的作文空间中,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作文过程的枯燥和素材来源的贫乏。

  抛出习作话题:羊许配给了狼会有什么结局?老鼠和猫成了邻居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孩子们,你能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内容,发挥你卓绝的想象力,编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吗?

  ——这实际上又是一次习作情趣的再度激发和习作内容的选择指导。在学生喜欢的动画领域里,学生灵性飞扬、情趣盎然,惧怕考试、素材贫乏和焦虑问题都得到了舒解。

  那么,这样的作文命题能考查出学生的作文水平吗?当然能。学生需要一定抽取网文信息的能力作自己动画故事的情景铺垫,需要一定的日常知识储备作故事建构的合理背景,需要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作故事的框设,更需要有一定情趣性、生动性的语言来丰盈故事的血肉。——这个铺垫、建构、框设、丰盈的过程,正是检测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水平的过程。

  三、尊重成长规律,强调多元开放的命题视野

  ◆现象点击:

  问:读完了《三袋麦子》,小猴、小牛、小猪,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甲:我最喜欢小猴,因为小猴把麦子种下地,获得丰收。这样,年年种,年年丰收,就永远也吃不完。(该回答得了满分3分。)

  乙:我最喜欢小牛,小牛会精打细算,他要等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吃那麦子,想得很长远。(该回答得了1分。)

  丙:我最喜欢小猪,因为小猪懂礼貌,土地爷爷一年后去看他的时候,他是第一个感谢爷爷送给他那袋麦子的。(该回答不得分。还加了一句教师批改后的评语:小猪只顾眼前,你也要学习吗?)

  ——试卷题例批改辑录

  “最喜欢小猪”,这个答案真错了吗?“小猪懂礼貌,土地爷爷一年后去看他的时候,他是第一个感谢爷爷送给他那袋麦子的。”——尽管小猪拿到那袋麦子后没作长远计划,几天内就吃完了,但是孩子关注的是小猪的文明有礼,从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角度出发发掘了小猪的优点,认为小猪值得自己喜欢。这又有什么错呢?况且,对于刚上学的低幼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像小牛和小猴一样长远计划、克制自己,无疑是不现实也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难道我们要引导孩子从小开始就说言不由衷的空话、套话、假话?

  因此,我们应关注小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建构活泼开放、多元多层次的试题视野,将试题向学生的心理领域开放,向孩子的情感领域开放,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空间,引导孩子说真话、实话,尽情抒发自己在阅卷时的多元感悟和独特解读。

  ◆调矫建议:

  1.营造宽泛的思考空间

  我认为,命题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不同领域的、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力度的题目。

  比如,有张试卷以《朋友》《三个工人》《生命的高度》《有趣的标点》《分粥》《一鸣惊人》等六个故事作为“阅读感悟”部分。六个故事,各有其不同的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感价值。它们的主题各有侧重,有“友情无价”“成功来自不断的积累”的人生感悟,也有“态度决定一切”“不能让胜利冲昏头脑”等警醒哲理,还有“换个角度、多条思路”的智慧的锤炼和砥砺。它们带给学生思考、解读的空间是相当宽泛的。但不论哪个故事,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基础和差异出发,感悟到属于个人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验。——这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

  2.构建多元的对话平台

  命题应为学生营构多样化的对话平台和多元化的解读方式,让学生答题的过程变成与一个个经典故事、鲜活人物、人生真理对话的过程,更变成不断地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话的过程。

  我们来看几个题例:

  例1:“对你来说,‘朋友’这个词又有着什么意义呢?你能联系实际生活来说一说吗?”(短文《朋友》)

  ——这是在学习了《朋友》这一短文之后,将“朋友”的定义从学生的脑海中抽取、重建,最终发展和提高对“朋友”含义的概括。

  例2:“米缸里的老鼠在临终前终于见到了来觅食的一个伙伴,它会对伙伴提出怎样的忠告呢?请你写一写。”(短文《生命的高度》)

  ——这是将自己置身于《生命的高度》情境中,转换角色,进行移情体验。从而使自己的阅读感悟内化为比较深刻的认识,既劝告了别人,也警醒了自己。

  这些角色的不断转换、情境的不断转移和对内心感受的不断关注,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感悟不断丰富、生命体悟不断丰盈。

  3.倡导多元的解读方式

  学生有不同的智能特长,我们在试题中提供给学生的展示和解读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

  比如:“请你选择这三位工人中的一位,想象他二十年后的样子,用你的文字为他‘画’一幅肖像。”(短文《三个工人》)

  ——擅长浓墨描绘的学生尽可以发挥所长,进行人物外貌的精细刻画;工于简洁描述的学生也可淡笔素描,将自己想象中人物的处境进行简单的叙述。一句话,学生的积累有多厚,理解有多深,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描述进行回答。

  四、关注生活领域,增强命题评价的实践操作

  ◆现象点击:

  问:当你看到董存瑞叔叔在生命最后一刻的英勇表现,你立下了怎样的决心和志向?请你写一写。

  答1:我也要像董存瑞叔叔一样,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身和心。

  答2:我要向董存瑞叔叔学习,不怕死,坚强勇敢。

  答3: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样才能对得起董存瑞叔叔!

  ——小学生考试题例辑录

  “向董存瑞叔叔学习”“不怕死”“坚强勇敢”,这些词语看上去是那么苍白无力。现在的孩子对那个炮火纷飞的岁月其实只有媒体上得来的模糊印象,革命理想和信念、舍生忘我的牺牲精神很难真正感染学生。因此,在语文命题中过多地出现这些远离孩子生活经验、情感范畴的题目,我认为不甚妥当。

  ◆调矫建议:

  1.增加命题的实践性

  如增设这样的题目:一群和尚为了能公平分粥,想了种种办法,却终不能解决。然后请学生为这些和尚想出一个好法子,让他们尽量公平而又和和气气地喝上粥。

  ——学语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提升智慧,最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题例就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它有力地告诉学生:语文不是阳春白雪,它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和困难的手段和工具。只有在语文实践中,语文能力和生活能力才能得到更扎实的培养。

  2.彰显命题的生活性

  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空间就有多广阔,我们的命题也应该走出语文的象牙塔,沟通生活和语文的内在联系。

  如下面的“口语交际”能力测试:

  “如果你是一位小记者,上面这些短文里的爱发脾气的小男孩、砌墙工人出身的副市长、指挥家柏恩斯坦就站在你面前,你最愿意采访谁?你想提些什么问题?他又可能会怎么回答呢?请你向我们展示一次精彩的采访。”

  ——在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交际情境下,学生必须自主想象、建构交际的背景,并充分调动自己储备的生活中的交际经验,从价值意义的角度去设计一次对话的过程。一次采访,也就是一次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唤醒和回归。

  命题中若洋溢着这样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又何愁学生的生命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何愁语文教育的原点偏离了生命的轨道呢?

  直面生命,回归生命,是小学语文命题改革的原点;

  直面生命,回归生命,更是小学语文命题改革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