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tv原创搜狗:司马庄于氏源流初探(繁木)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9:03:08

司马庄于氏源流初探(繁木)转贴

司马庄于氏源流初探

于氏源流

于,是当代中国一个大姓,但相对于其他大姓而言,于氏的来源却并没有那么复杂。于氏主要支脉是源于姬姓,始祖为邘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当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夺得天下,武王大举分封,其第二子被封于邘国(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史称邘叔。后来邘国灭亡,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另外据《路史》所载,东海(东海郡为于氏之郡望)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由此可知,此支于氏仍然为邘叔之后。于氏第三支便是不同于以上两支,而是源于淳于氏,历史记载淳于氏原为姜太公之后,唐朝宪宗李纯时期为了避讳宪宗名讳而改为于氏,宋代以后部分族人恢复为淳于氏,还有一些则依然采用于姓。此支于氏目前知道的分布于烟台龙口、莱州以及东北地区,人数也非常少。因此,说于氏之主流正宗为姬姓邘叔之后,乃是当之无愧的。

虽然当今于氏是个大姓,但两千多年以来,于氏族人多居于北方,尤其在山东、东北、河北、天津、河南等省份人数众多。而在南方诸省,则大多只知有余、俞等姓,少有见到于姓。经过这几年的调查得知,东三省于氏多为自山东迁入,其中尤以登莱二府居多,这与当年声势浩大的闯关东历史记载相符。登州府属于自唐宋以后于氏族人的发源地,其中文登大水泊于氏和乳山司马庄于氏则是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两支。因此,在询问东北于姓朋友原籍的时候,十有八九说是大水泊或司马庄。

司马庄于氏族系推测

据司马庄后人于春喜先生提供资料:“于氏第一代(邘叔)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阳,代表人物第九代于劂、第十代于乾、于坤;第十一代至第二十六代也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一支于姓迁至山东郯城,二十六代至三十五代在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到七十代(于敬祖)在山东省荣城斥山搬到固山;第七十一代(于礼)在洪水澜(七十二代为于坚)搬到大水泊,而后人丁兴旺陆续迁到全国各地。”这说明,荣成斥山于氏是从郯城即史籍中所说的东海郡而来,而且时间很有可能是在唐朝。又据司马庄《于氏族谱》记载:“广公世居文登之斥山,大宋南渡时,金兵乱华,公自斥山迁居宁海州之南乳山乡石山社赫家疃,离城一百四十里,历宋而元明清,国朝乾隆元年奉宪裁登州四卫,而以大嵩卫为海阳县,割莱阳之行村林次嵩山三乡宁海之乳山亦隶焉,盖自文登入海阳迄今千余年。”从以上来判断,司马庄于氏与大水泊于氏外迁时间相近,并且历史上斥山并没有其他于氏支系的记载,由此可见,司马庄于氏应该也是荣成斥山于氏后裔,即是东海于氏后裔。西汉时期有著名于氏族人于定国,于定国乃东海郡人,因此司马庄于氏有可能为于定国后裔。

司马庄村名由来

乳山司马庄现分为三个行政村,北司马庄、南司马庄和东司马庄。据家谱和县志记载,于广初来之时,名曰赫家疃。后赫姓人迁走,村名更改为于家庵。至元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于广六世孙于仲保,登进士第,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于仲保由兖州路军民总管诏拜兵部司马。于仲保,字元卿,为人颇讲孝道,他虽官位显达,但是每隔几年必回家看望父老,并且每次回乡不坐轿子,只带一名仆人。仲保首次省亲的时候,经过几天的颠簸劳顿达到于家庵村北的棘子沟,便跳下马来,改为步行,当时仆人误认为已经到家了,便问道:“大人,府上住在哪里?”仲保朝南一指:“在那里。”仆人朝南寻找半天,不见村落,心中纳闷。仲保又解释道:“吾故里于家庵在其南,翻过前面山岭再行七里即到。”说毕,同仆人一起沿着山间小路继续前行。仆人疑惑地问道:“大人,此处距府上尚有七里之路,为何有马不骑,却徒步而行?”仲保笑答:“我今为官,岂能忘记前辈养育之恩。”仆人会意地点点头。于仲保省亲之事,被乡人传为佳话,流传至今。于是在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于仲保之孙、司马庄八世于玘为了纪念祖父,将村名改为司马庄。明天启十二年(公元1621年),十三世于象泽、于象渭兄弟南迁立村,名为南司马庄,原司马庄则称为北司马庄。后棘子沟也因于仲保每次都在这里上下马,而更名为驾马沟。

司马庄于氏与大水泊于氏的关系

开篇提过,司马庄于氏和大水泊于氏,是当今于氏族系中非常重要的两支。而对于大水泊与司马庄的关系则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团。司马庄现在分为北、南、东三个庄子,南北庄自认一系,东庄又是一系。据南北庄家谱记载:“广公世居文登之斥山,大宋南渡时,金兵乱华,公自斥山迁居宁海州之南乳山乡石山社赫家疃……”。据东庄于忠秀老人所藏家谱记载:司马庄始祖于广为于敬之四世孙,于广名琛字广,东庄始祖于子真为于广第五世孙,著名的青岛平度古庄于氏,为于子真次子于富敬之后。于忠秀老人同时藏有大连朋友所赠的辽宁《复州城南于氏家谱》,此谱记载:于氏始祖于江,为司马庄于广之子,其后人迁海阳县郭城繁衍,后再迁辽宁复州。根据清道光年间出土的洪水澜碑文得知:于敬祖为荣成斥山人,后因官迁至文登,敬祖生五子,三子、四子、幼子均无传,长子士达,次子于礼……立碑者为于良佐,是于敬祖第五代孙也是于士达的曾孙,立碑时间为公元1324年。将这四份资料相互比较发现:第一,东司马庄于子真的名字未能在南北庄家谱中找到,同时东庄家谱中也未涉及南北庄记载;第二,复州城南谱始祖于大洋的名字也未能在南北庄和东庄家谱中找到;第三,郭城谱中所提大始祖于敬祖(即文登大水泊于氏始祖于坚之祖父),与东庄谱中所提始祖于敬应为同一个人,因为这两个谱中所提到的于琛,正是于敬祖长子于士达之孙,而于琛第三子又名于江,所以东庄于敬应为于敬祖。第四,东庄家谱修于清末,而复州城南谱为近几年所修,所以我推测,复州城南谱中很有可能采用了东庄谱中于广为于敬之后的说法,而于敬祖之名在于氏族人中早有流传,其子孙世系也多有曝光,因此,复州城南谱在采用东庄谱中说法的同时也将于敬之名更改为于敬祖。第五,洪水澜碑文记载,立碑时间为公元1324年,立碑人于良佐为于敬祖五世孙,而司马庄于广六世孙于仲保中进士时间为元元统元年,即公元1333年,从时间上判断,于良佐与于仲保所处时代相似。如果于广就是于琛的话,那于仲保即为于敬祖九世孙。再从世系来看,于敬祖长子于士达,于士达生两子于斌、于振,于斌一子于质,于振一子于琛。于质和于琛为同祖堂兄弟且年龄应该相差无几,而于良佐又为于质第三子,这样我们会发现,于琛的侄子与于琛的六世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于广就是于琛的说法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既然确定不了于琛和于广的关系,那是不是说,司马庄于氏和大水泊于氏就没有关系了呢?不是的。由于东司马庄族人的归属问题至今仍有争议,再加上洪水澜碑文以及于仲保中进士时间等记载可能存在错误,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对于两支于氏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发掘资料加以考证。

司马庄于氏的发展

自金季战乱,于广自斥山迁来司马庄至今已经有800余年,繁衍近三十代。司马庄世代书香,但由于司马庄老谱毁于文革,司马庄后人出仕为官的情况已经无从查找了,现在仅从县志上找到有元元统进士于仲保,明万历举人于贡甫,清康熙举人于绅,康熙贡生于绣,清康熙贡生于淳耀,清道光举人于培基,清同治进士于应麟,清同治贡生于相宸,清光绪举人于在洲等几人。由于乳山建县较晚,县志记载并不全面,所以能记载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据现在司马庄族人回忆,司马庄以前是当地的大户,以司马庄为中心,东至乳山河,西北至岠嵎山,南至海边,大片的山岚、田产、海滩等全部都属于司马庄。当年司马庄大户于相宸的后人在战争年代都逃到了东北避难,于相宸的故居也被村大队占用,大部分的房间也已经被拆除了。

司马庄于氏在这八百年中,族人不断繁衍、播迁,如今已经遍及乳山当地,另有大量族人分迁临近县市以及东三省。其中不乏有作为者,据县志记载,仅乳山当地,二三十年代出生的司马庄后人,担任地师级以上职位者就有二三十人。可见,司马庄后人并不是碌碌无为之辈,而个个是我民族振兴之栋梁。

司马庄家谱的编修

据司马庄于开国老先生介绍,司马庄家谱及祠堂创修于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由于广十二世孙于贡甫,以世祖仲保兵部大司马的官衔职位做依据主持修建;于贡甫,字子寿,官至明朝燕京苑平县令。家谱后分别于清雍正八年由十六世孙于淳耀主持续修,清乾隆二十三年由十七世孙于化鹏于载栋主持续修,清嘉庆五年由十八世孙于良嗣于国玉主持续修,清道光十九年由十九世孙于仲彦主持续修,清光绪四年由二十世孙于景义(一说于培基)主持续修,清光绪三十三年由二十世孙于维元主持续修,民国十年由二十三世孙于雅亭(一说二十二世孙于恒心)主持续修,民国二十五年由二十一世孙于魁廷主持续修。这样,司马庄家谱共历九修,只可惜在文革期间与家庙,匾额,字画等一并付之一炬。目前,司马庄总谱已经没有了,但各地族人中却有很多分谱保存,也许是碍于家谱不轻易示人的缘故,很多族人并不愿意将家谱拿出来,供大家研究整理。家庙虽然被毁,但家庙对联却被大家所传颂,“祖德堪追想当年垂训贻谋原志在范围百世,云礽咸集虽此日分支别派休忘了骨肉一家”从这幅对联中,我们看到的是司马庄于氏先祖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以及对亲情血缘的重视。万历年间创修族谱之时定下二十个传世字辈即“思尔尚可载,嗣际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民国二十五年最后一次修谱又定下二十字:“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目前,司马庄于氏男丁辈分最大为二十二世心字辈,最小已至三十世一字辈。

目前,于姓为乳山第一大姓,而其中半数以上为司马庄后人。据调查,司马庄后人分布于乳山近百个村落,这些村落分布于除徐家、南黄两镇以外的所有乡镇。同时在黑龙江哈尔滨、鸡西、大庆、齐齐哈尔等,吉林农安、吉林、延边等以及整个辽宁省都有数百人以上的大支系分布,其中尤以辽宁大连、丹东等地人数最众。另据司马庄家谱记载明初司马庄第六世于渊、于洋兄弟二人因官行军千户而迁文登大水泊,建国前文登还有族人正月来司马庄祭祖,建国后却失去了联系。目前仅从县志中查到在文登市汪疃镇北大英村、泽头镇于家河村等几个村子有司马庄后人分布。

牟平上庄于氏

牟平上庄于氏始祖于信公,于信为司马庄始祖于广八世孙,其祖父即于仲保。明初于信北迁至牟平,从此便于司马庄断了联系。值得怀疑的是,牟平上庄与司马庄相距并不远,而司马庄家谱又历经九修,期间竟然没有上庄后人参与。牟平上庄于氏继承了司马庄书香传家的优秀传统,仅清代科举登进者计17人之多,居牟平之首。其中于氏之一支同门四人先后中进士,更是广为传颂。他们分别是:于沣,康熙戊辰(公元1688年)进士,任广西柳城县知县,升户部贵州司郎中;于汧,雍正癸卯(公元1723年)进士,任湖南长宁知县;于肇甲,进士,任定陶县训导,敕授修职佐郎,例赠文林郎;于氵宪,康熙甲辰(公元1664年)进士(于肇甲次子),授四川纳溪县知县。据上庄于少东介绍,由于历史原因,自于信公以下世系缺失,上庄于氏不得不奉于得名公为始祖,得名公出生于公元1488年,至今已传近二十世。自十四世起字辈为“立纪善守,敬述昭庆,钦宗遵训。永世其昌。远垂万古,光明伦常”。自清初闯关东以来,牟平上庄于氏已有大批后人分迁东北各地,其族人遍及辽宁、吉林等地。近几年,上庄外迁台湾族人,已经出钱重修了家谱。另外,牟平地区除上庄支外,还有较晚从司马庄迁入的,如水道、曲化庄等村庄。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纷纷掀起了寻根热潮,像河南、山西以及山东等地都成为了寻根热点地区。当然司马庄后人也加入了东北人寻根山东的行列之中,到现在每年都有不下三五批人去司马庄当地寻根问祖。可惜的是,由于老谱已毁,很多人只能是无功而返。幸运者只能从祖辈传下的字辈中判断自己是司马庄后人,运气差者不但先祖名讳无法从司马庄查得,就连传世字辈都没有,实在是让人痛心。

就像很多家谱序言中写的那样“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自古就有落叶归根的想法和寻根问祖的传统。而司马庄家庙对联“祖德堪追想当年垂训贻谋原志在范围百世,云礽咸集虽此日分支别派休忘了骨肉一家”更是用通俗的话语将这一思想告诉了每一位于氏后人。家谱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史、方志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完整历史。也许许多年轻朋友甚至是中年前辈,都会有家谱无用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家谱实际上就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我们新社会不需要家谱,再说了现在都计划生育了,家家都生一个孩子,生个女孩就绝后了,还修的什么家谱啊。我想不但是他们对家谱没有感情的人这么想,就算是我们这些喜好家谱文化的朋友也会有这样的担忧。新社会、新潮流、新观念,我们该如何继续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