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断桥铝有假的吗:王力成的博客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49:30

肝胆实言 惟有吾师

转发   评论(1)01月17日 06:33

           肝胆实言 惟有吾师

   自《律师文摘》创刊之日起,张思之先生即为该刊的学术顾问,总编孙国栋教授不但是先生的挚友,也是先生难得的知己,我每次与先生相聚,几乎都有国栋君作陪。

我们无论是蜻蜓点水式的小聚,还是开怀畅饮将至酣漓;无论是谈天说地,还是在历史的褶皱中共同寻找真相的齐心合力,我们其间无隙,如胶似漆,国栋对先生的尊重与生父无异,先生对国栋的爱抚也远比骨肉至亲。

今见先生应邀为《律师文摘》十年撰文的《十年春梦初醒时》一文,更觉先生字字传真情,行行露浓意,肝胆实言,掷地有声。

文章没有任何附会,没有任何阿谀,净如玲珑剔透的水晶,真似纯金的美丽,俨如天然的琥珀保持着原生的憨厚和让人爱不释手的灿烂。

相比之下,那些以文会友,江湖结盟,你拉我拽,你吹我拍,你炒我捧,今天“拍案而起”,明天“为国捐躯”,后天“冲锋陷阵”的“哥们”和那些仰脸朝天,眼含热泪高喊着“感谢、感谢还是党”、“为了中国的法制建设终生不悔”、“庆阳不死、奋斗不止”(见全国司法系统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首届十佳律师陈庆阳在辽宁省政法战线英模报告会上的讲话)等律师楷模,先生该是何等的伟大。

—肝胆实言,惟有吾师,—博主

 

十年春梦初醒时
张思之*

  人各有梦,春梦醉人。常做噩梦的人,对春梦情有独钟。相似
  在自由向你遥致殷殷情意的地方创业和生活,一个不甘为奴的人,更会有他的梦。
  我有这样那样的梦想。魂牵梦萦的就是办一份立得住、受人爱的职业杂志。没有名利观念,只是想铺设一个传递思想、交流情趣、表达识见的平台,想构建一座律师的精神家园,一块中国律师同道的净土!
  志大才疏,终不能够,不觉老之已至!
  然而我们毕竟已是人材辈出,且不乏仁人志士。
  犹记十一年前的一次幸遇。一位朴实庄重、沉静真诚、拘谨木讷、平和谦恭的陌生年轻人对我说:律师报垮掉啦,心有不甘,还有点精力,会同两个朋友想办份杂志,拟定名《律师文摘》,希望支持。此人正是孙国栋主编,一个一见就会产生信任感的同道。
  我自始感到我们在做着一个共同的梦,并且祈盼着那是一场情意绵绵的春梦!文摘创刊五周年的纪念文集题名为《为了一个共同的梦》,说的直白点是“深得吾心”的。
  岁月不饶人,一晃就是十年!
  十年来,“文摘”的命运,与大多国人的生活历程何其相似。国栋在“五周年回顾与检讨”中对初创阶段的经历已有精到的概括。但为了不忘这段可歌可泣的小史,我还是要铭记纸上:“文摘”在行进中历经崎岖坎坷,时逢雨骤风狂,于骚扰干预中屡生起伏,几度濒临夭折,在艰难困厄中甘苦备尝,终能起死回生,从未中断。其中故事,在中国杂志史上或属鲜见。无妨对比上世纪40年代储安平先生创办《观察》的苦况,也许会有所感悟。他在一封致胡适先生信中絮絮叨叨地讲了这样一番话:
  “《观察》创刊迄今,忽已半载,……过去各期内容,尚有许多缺点弱点,总因能力有限,人力不够,力与愿违。我化了一年心血,全力灌注在这个刊物上。我没有一天不是工作至12小时之多。一个人独立孤苦撑持,以迄于今。……我以最严肃认真的态度从事,长线放远筝,三五年后或者可有一点成就。滔滔天下,今日到底有几个人能不顾一己的利益,忘私从公,献身于一种理想,尽心尽智,为国家造福。到底有几人,能这样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做人做事。……今日中国需要者,就是有浩然之气的人,因为我们共同努力者,乃是一种有关国家福利的事业。”信尾特别注明“写于1947.1.21.农历除夕。”
  “除夕”,那是万家灯火喜迎团圆之时啊!
  于今“忽忽”70年,在这块既富饶又贫瘠的土地上,虽可见巨大的变化与发展,但究竟又有多少进步?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除了慨叹,夫复何言!
  然而我又相信其间遗有一束“从公、为民”的薪火,同时传递着国栋们的心声。
  然而国栋毕竟没有先贤那样的幸运。他与储先生办刊的“生存条件”各不相同。《律师文摘》直面高度严苛的集权治理,出版与言论自由剥夺殆尽;极度困厄的司法环境,独立审判宛如空中楼阁;刊物主要服务对象的精神状态从整体上看又颇不理想,因而不大可能办得那么得心应手,也就难能在颠簸中尽早达到预期的高度。
  人们寄希望于明日。
  敲击晨钟,搬来全套《律师文摘》。粗疏检阅,已有摘文近千篇,近300万字,身高盈尺。她集四海智慧,文摘古今,例涉中外,既着眼于提升素质修养,又不轻视提高业务技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朴实无华,庄重犀利。尤以第一年的前四册优点突出,初显特色,最招人喜爱,作用显著。概括为“刊如其编”,想来并不为过。
  不过,全盘回顾,似乎还应该知己不足,知己有失。大而言之,主编虽富卓见,纵有胆识,但欠点远谋,少些气魄。制定方针想得不细,组织力量下手粗疏。从具体编务方面衡量,尽管选文颇重时政,但缺专栏,常摘时弊,少了总评。类如李庄一案,应属近年实践中的特殊事件,编辑部编发一系列材料,相当适时,但缺了一份对李庄现象的归结或总评,去克服与纠正律师中就此呈现的混沌状态,以利于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是个明显例证。还应探究的是,荐稿、投稿的作者群始终没有形成,记者采编付诸阙如:律师的群体优势不仅未被发挥实则几近全然丢失。细细想来,真是可惜!
  垂暮之年,不免隐忧,不吐不快,不免絮叨:一是务必靠内容质量闯牌子,不必拿名人当幌子。卷首作者无妨侧重名流巨子,但似乎不能忽略凡夫的佳作宏制。二是既要兼容并蓄,又必须力避江湖习气。否则净土受污,遗害无穷。容有度,蓄有范,都不能无边无涯。难道不是吗?
  此上思虑种种,大多始于五年前,那时未成定见。而今复用一句话归总:极盼《文摘》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即形象。没有独具的风格,难能影响社会,傲然伟立于杂志期刊之林。而杂志风格的培育,相异于战争领域,需要依靠浩浩荡荡的同道团队。愚见如是,不知妥否?
  春梦既醒,自由飞渡;扬帆远航,目标在望——以此贺《律师文摘》十周年。

2012.1.12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