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刀杭州三潭映月:刘毅新汇编:“义勇军进行曲”抗战歌曲集锦 - 音乐纵横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8:19:50

刘毅新汇编:“义勇军进行曲”抗战歌曲集锦

说明:本汇编来自《音乐让生活充满阳光》网络电台,编者是刘毅新 。该汇编所引用的乐谱,全部复制自大众乐谱。为节省空间,这里只提供各谱在本站的地址。
若要欣赏下列各曲的音频,可点击:
http://www.lifepop.com/view_castid_844.html


义勇军进行曲(选自电影《风云儿女》,田汉/词,聂耳/曲)

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

长城谣(潘习农/词,刘雪庵/曲)

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

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劫夫/曲)

毕业歌(选自电影《桃李劫》,田汉/词,聂耳/曲)

五月的鲜花(光未然/词,阎述诗/曲)

游击队之歌(贺绿汀/词曲)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凯丰/词,吕骥/曲)

新四军军歌(陈毅/词,何士德/曲)

解放军进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二月里来(塞克/词,冼星海/曲)

在太行山上(选自电影《太行风云》,桂涛声/词,冼星海/曲)

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黄河之水天上来(选自《黄河大合唱》)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出版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被选为校长,此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 ,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获得成功。同年冬成立南国社及南园艺术学院,1928至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同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剧本。
  1930年加入“左联”,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他还与聂耳、洗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都曾广泛流传,《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同时他与夏衍、阳翰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1935年创作的剧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来表现人民抗战决心的作品。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
  抗战开始,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芦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作。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此时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1944年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作了剧本《丽人行》、《忆江南》等。1948年转入华北解放区。
  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和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及整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聂耳(1912-1935) 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义勇军进行曲》作于1935年。它是聂耳最杰出的作品。原为影片《风去儿女》的主题歌。这部由田汉作故事,夏衍写台本的影片,表现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三十年代知识分子,从象牙之塔冲出来的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义勇军进行曲》是作为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的长诗《万里长城》的最后一节,在影片开头和结束前唱的。田汉在完成影片故事后,即遭反动派逮捕,因此这首歌曲的词,是他被捕前仓促地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后来不得已以"陈瑜作词"化名发表。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反动派的迫害即将离国,他从夏衍手中抢过歌词说:"作曲交给我,我干!"就以巨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在他去日本前写成了初稿,到日本后不久,就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这首歌曲在影片中一唱出,立刻产生了巨大影响。1935年5月16日《电通画报》第一期刊出它的影写谱,后又灌制了唱片,不久就响遍了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的演唱和录制的唱片,更使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载誉世界。聂耳在谱写这首歌曲时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由于歌词是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句子参差不齐,最长一句有十四个字,聂耳创造性地把它谱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自由体乐段。整首歌曲除具有前后一致的昂扬振奋的精神外,还采用了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以引子中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并在最后两句加以变化再现,造成首尾呼应,达到更完美的统一。在影片中,歌曲开始时,有几小节特强(fff)的小鼓独奏,然后在隆隆炮声中奏出军号的前奏,引出了以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作者用了突然的休止,造成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在休止后更突出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引出人们被迫发出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在三次层层向上的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象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是不朽的。由于它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建国以后,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82


松花江上
  张寒晖(1902~1946)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早年学习话剧表演,同时学会了音乐的基本知识。抗战前从事教育、演剧及报刊编辑等工作。1941年去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写下秧歌剧多种及歌曲五十余首。他的歌曲绝大部分是自己作词,其中流传最广的有《松花江上》、《游击乐》、《去当兵》、《为什么要悲伤》、《纸之歌》,以及根据陇东民歌改编的《军民大生产》(原为秧歌剧《打开脑筋》插曲)等。
  《松花江上》作于1936年11月。是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布满西安的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傍惶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器泣似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张寒晖曾说:"我把北方'娘们'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了。当然,这也要变一变才成……"。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二中学生唱歌,后来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且迅速传遍全国。但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不知道这首歌曲的作者是谁,当刘雪庵把它编入《流亡三部曲》时,也只得署以"佚名"。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579



长城谣
  刘雪庵(1905一1985)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四川铜梁人。早年曾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1930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学习作曲理论,1936年毕业后,曾在上海艺华影片公司从事电影音乐创作。抗战初期,他与江定仙、陈田鹤等成立“中国作曲者协会”,并创办发表抗战歌曲为主的音乐刊物《战歌》。1940年起,先后在重庆国立音乐院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1949年后,先后任教于苏南社会教育学院音乐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和中国音乐学院。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春夜洛城闻笛》、《飘零的落花》、《红豆词》、《长城谣》及钢琴曲《中国组曲》等。《长城谣》(潘孑农词)作1937年、是广为传唱的一首优秀抗战歌曲。
  《长城谣》作于1937年。原是潘 农为艺华影片公司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有拍成,这首掀起曲却被保留下来,成为风行于大后方的一首抗战歌曲,并由周小菩在新加坡录成唱片,流传国外。这是一首独唱曲。音乐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在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兼有抒情和叙事的特点。旋律线条起伏不大,节奏进行平稳,结构也较单纯(单二部),综合利用第三乐句外,一、二、四乐句曲调基本相同,仅在句尾略加变化;加上全曲音域不宽,整个旋律建立在道地的五声音阶基础上,歌唱起来既口语化,又有民族特色,给人以亲切感。正是由于它采用这种平易近人的音乐风格,叙述人民被迫流亡的苦难,因而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激发起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这也是它得以广泛传唱的原因。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107


大刀进行曲
  麦新(1914~1947),原名孙培元,别名默心、铁克。原籍常熟,生于上海。幼年曾受音乐熏陶,民国14年(1925年)父殁,靠母作工、缝洗为生。民国18年辍学,为美亚保险公司练习生、职员。“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4年,为上海“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组织者之一;民国25年,参加“词曲作者联谊会”,始作歌曲。抗战爆发,创作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传遍全国。民国27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又创作《南泥湾开荒》、《红五月歌》(贺绿汀词〉等歌曲。抗战胜利后调东北,民国35年任中共热河省开鲁县(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次年6月6日,在下乡工作途中遭土匪袭击,壮烈牺牲。其他作品有《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孟波曲),《保卫马德里》(吕骥曲)、《只怕不抵抗》(洗星海曲)等;并撰《关于创作儿童歌曲》、《略论聂耳的群众歌曲》等论文。
  《大刀进行曲》作于1937年7月,同年9月初刊于作者与孟波合编的《大众歌声》第二集。"七七"芦沟桥事变吹响了全面抗战的号角,面对着用飞机大炮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者,英勇的中国军队被迫组成大刀奋起反抗,浴血苦战。消息传来,上海的学生走上街头募捐筹款,为前方将士赶制大刀……。这一切深深地激动着革命音乐家麦新的心,他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写出了这首《大刀进行曲》,并在原稿标题下题上了"献给大刀队"。歌曲的开头,原来是一拍一音,但群众唱起来却成了切分音。麦新立即表示:"还是群众唱得对,一开始用切分音符更能表现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确实,歌曲一开始便具有火山爆发般的强大力量,唱起来象大刀一样锋利,象冲锋号一样响亮。全曲采用首尾呼和浩特应的自由体乐段结构,还出现"冲啊"的喊声。在以更高昂的音调和豪壮的气势再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之后,发出炸雷般的"杀"声,更使歌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气氛。这首歌曲曾经鼓舞千千万万抗日英雄去冲锋陷阵,是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139

歌唱二小放牛郎
  李劫夫是我国著名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早在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写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首流伟久远的叙事歌曲。
  李劫夫的另一首代表作《我们走在大路上》(1963年作)豪迈有力,朝气蓬勃,成为反映我国60年代初期人民思想风貌的代表作品之一。
  他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歌曲,深沉、委婉、旷达、激情,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表现了无产阶段革命空的情怀,是毛泽东诗词曲中难得一好作品。
  《歌唱二小放牛郎》作于1942年。"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悠扬的民歌风味的旋律,象阵阵清风,传播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放牛娃王二小,机智勇敢地把日本侵略军引进了我军的埋伏圈,敌人受到了惩罚,我们的小英雄却为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以一个经过精心锤炼,富于概括力的曲调,歌唱多段歌词,刻划一个人物或叙述一个故事。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133

毕业歌
  《毕业歌》作于1934年。影片《桃李劫》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起了提示影片主旨,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救亡战场的作用。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热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聂耳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将全央分为四段。通过须乎语势的旋律进行,使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达到了整体的统一与平衡。第一段落的音乐是号召性的,象声声警钟。第二段是宣誓性的,展现了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第三段聂耳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的"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这个乐句也起了推动全曲高潮到来的作用。最后一段也是号召性的,但变成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呼吁。它把第一段音调、节奏作了动力性的集中展现,具有很强的概括力,使全曲在高昂的战斗气氛中结束。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151


五月的鲜花
  以笔名光未然闻世的张光年,1913年生于湖北光化。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张光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所创作的歌曲《五月的鲜花》传唱全国,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成为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经典,至今久唱不衰。
  在近70年的文艺生涯中,他勤奋笔耕,著有诗集《五月的鲜花》、《江汉行》,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等大量著作。
  阎述诗(1905~1963)音乐家。名绍璩。沈阳市人。在北京汇文中学和燕京大学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成为他进行音乐创作及以音乐活动改变社会的信心和动力。1926年回沈阳任同泽女子中学数学教师。在此期间,组织成立起东北第一个业余音乐团体--谐和音乐团,自任编导、指挥和主要演员。先后创作了齐唱、独唱、合唱歌曲40余首。其中《秋怨》、《春兴》、《长相思》等列入了几乎全东北中学和师范学校的音乐教材。1928年起还编导、谱曲、主演了《梦里桃花》、《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高山流水》、《风雨之夜》等反映东北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仇恨和爱国主义激情的中型歌剧。1934年秋主演歌剧《风雨之夜》,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穷凶极恶面貌。敌人预谋在散场时即将其逮捕,但他下台后化装离沈流亡北平。在北平任教于东北大学。目睹一二·九运动中反动派血腥屠杀爱国学生,他义愤填膺,谱写了救亡名曲《五月的鲜花》,流传全国各地,激励和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从事中学音乐教学工作。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138

游击队之歌
  贺绿汀 (1903-1997) 湖南邵阳县人。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随陈啸空等学习音乐。大革命期间曾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
  1928年创作的《暴动歌》曾在海陆丰一带流传。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理论作曲,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钢琴。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在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获第一奖。此后进入电影界,参加歌曲作者协会,为左翼进步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写音乐,其中《春天里》、《天涯歌女》等插曲广为传唱。“八·一三”事件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后到重庆,任教于育才学校音乐组。这时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风格清新的歌曲。1941年去新四军,1943年到延安,创建了中央管弦乐队。解放战争期间,继续教学和创作。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剧《刘德顺归队》,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解放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人才,但仍坚持创作,写有大量声乐作品和电影音乐。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游击队歌》作于是937年底。"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作者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周蒲一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刘庄的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自这首歌曲初刊于1938年5月出版的《自由中国》第二号,到四十多天后的今天,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乐形象的鲜明生动,并采用了群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分不开的。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作者曾将其编为四部合唱曲。由调轻快流利,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适合于部队行军时边走边唱。据作者自述,这首歌是先写成曲调后再填词的。作者在开始时就定下了明确的创作意图:通过音乐的刻划,反映处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音乐与歌词配合得非常协调一致,游击队员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紧张愉快的形象跃然谱上。歌曲的节奏以开始两小节的节奏型为主导,进行各种变化发展。歌曲的结构按照起承转合的格式组织,属于有再现的二部曲式。第一、二、四乐句相似,第三句则完全不同,它在节奏、旋律、调性上与其他各句形成明显对比,使全曲在统一灾害中有所变化,群众既易唱易记,又不感到单调乏味,这也是这首歌能在群众中广泛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136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吕骥1909年4月23日出生于湖南湘潭,1931年冬加入“左联”,1933年成为剧联音乐小组的成员,继聂耳之后担任小组的领导人。19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救亡歌咏 运动中,先后组织了“业余合唱团”、“词典作者联谊会”、“歌曲研究会”等歌咏团体,成为当时群众救亡歌咏运动的核心力量之一。1937年10月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工作。1938年2月,参加了鲁艺的筹建工作,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及教务主任。
  吕骥作为左联和我党早期音乐工作者,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作的《自由神》、《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荒》、《参加八路军》等歌曲,以及根据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般木》谱写的大合唱,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为音乐理论家,他的理论研究涉及了社会音乐生活、音乐功能、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民族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个领域。已出版的两卷集《吕骥文选》,是他留下的一笔宝贵的音乐理论财富。
  他一直把收集、整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作为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他以一个音乐理论家的远见卓识,积极促成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这些浩大的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的立项与实施,并亲自担任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主编。
  鉴于吕骥对我国音乐文化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他于1996年被全国第六次文代会聘为全国文联“荣誉委员”,在2001年的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中,被授予“终身荣誉勋章”。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作于1937年底。1936年6月,延安出现了一所新型的学校,这就是毛主席亲自主持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中有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也有从祖国各地前来献身革命的进步青年。抗大校歌以独特的音乐风格,体现了这所新型学校的革命气质。这首歌曲象许多青年学生歌曲一样,具有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但也象那些部队战士歌曲一样,具有雄壮豪迈的战斗气概。作曲家正是有意识地把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这首歌曲具有比一般青年学生歌曲更雄浑,比一般部队战士歌曲更活泼的特有风格。歌曲采用三部曲式,一、二两部分虽然都是半终止,但乐思明确,自成段落;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并以更豪壮的气势到达完全终止。三个部分一气呵成,歌唱起来确有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之感。

新四军军歌
  陈毅,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何士德 (1910—)广东省阳江县人,1931年入上海新华艺专音乐系,1934年转入国立上海音专,学习声乐、作曲。同时投身救亡歌咏运动,组织“洪钟”合唱团等。1937年任“国民救亡歌咏协会”的副干事长兼总指挥。1938年在南昌参加新四军,1939年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和文化队从事音乐工作。这时创作了《新四军军歌》、《渡长江》、《父子岭上》、《我们本是一家人》等歌曲。1941年到苏北鲁艺华中分院工作,又创作了《新四军万岁》等歌曲。1942年去延安。1946年到东北,开始电影音乐创作。建国初期为电影《解放了的中国》作曲,该片曾获斯大林文学艺术奖金。后又为风光片《春城秋色》、故事片《林家铺子》作曲。
  《新四军军歌》作于1939年5月。翻开《陈毅诗词选集》,可以看 到题为《十年》的诗篇,它热情地歌颂着新四军走过的征程,抒发了"创业艰难百战多"的豪情。这就是《新四军军歌》的歌词初稿。陈毅同志于1939年3月写成后,提交新四军军部集体讨论,最后由他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定稿,交给作曲家何士德谱曲。同年5月,在皖南新四军军部驻地首次演唱,得到军部领导和陈毅同志的肯定,便作为正式的《新四军军歌》,发表在当时的《抗敌》杂志上。

解放军进行曲
  公木,1910年生,现代诗人。原名张永年、张松甫,现名张松如。河北束鹿人。1938年在抗大政治部任时事政策干事,并从事诗歌创作,1941年任军直政治部文艺室主任,主编《部队文艺》,1945年到1954年在东北从事宣传、教育和文艺工作。1954年后历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所长,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吉林省图书馆馆员;1962年任吉林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副校长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鸟枪的故事》、《哈喽胡子》、《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黄花集》、《崩溃》、《公木诗选》、《公木旧体诗抄》、《我爱》等,专著《老子校读》、《老子识解》、《中国诗歌史论》、《先秦寓言概论》、《诗论》等。1939年创作《八路军进行曲》。曾任吉林大学教授兼中文系名誉系主任,从事《中国诗歌史论》的编著及老庄研究工作。
  郑律成(1918——1976)作曲家。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1933年来中国,投身于抗日救国活动。期间在上海学习声乐。1937年冬到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此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艺音乐系和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工作任教。抗战胜利后,曾返回朝鲜, 历任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人民军协奏团长和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1950年定居中国,专事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八路军大合唱》,歌曲《延水谣》、《采伐歌》、《兴安岭组歌》、《十六字令三首》、《娄山关》和歌剧《望夫云 》等。作于1938年的歌曲《延安颂》(莫耶词),是一首赞美革命圣地的激情颂歌,自问世以来传唱至今。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作于1939年7月。1941年8月,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抗战四周年纪念专号"上,刊登一则"五四中国青年节奖金委员会启事",公布了由吴玉章等任评判委员,由毛泽东、周恩来等捐助奖金的授奖决定,其中列于"音乐类甲等奖"首位的,是《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这就是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创作的著名的《八路军大合唱》。它包括:《八路军军歌》、《炮兵歌》、《子夜岗兵颂》、《八路军进行曲》、《冲锋歌》和《快乐的八路军》等六首歌曲。其中《八路军进行曲》传唱最广,在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建国后又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它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472



延安颂
  莫耶(1918年—1986年),原名陈淑媛、陈爰,曾用笔名白冰、椰子、沙岛,出生于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乡(今金谷镇溪榜村)。她在厦门求学和在上海《女子月刊》任编辑期间,发表了许多宣传妇女解放、向往光明的文章。抗战全面爆发后,她与戏剧作家左明组织了“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并于1937年10月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盯梢和纠缠,顺利地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成为从沦陷区及大后方到延安的第一个文艺团体。不久,莫耶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938年春,莫耶转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夏转入文学系。
  《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夏。夏日的一天下午,延安城里开大会。散会后,鲁艺的同学们出了北城门,爬上半山坡,望着从城里出来的一队队抗大的同学和战友,听着他们的歌声和口号,莫耶心潮汹涌,热血奔腾。当时,音乐系同学郑律成(1918—1976年,著名作曲家,朝鲜人)正站在她的身边,看着莫耶激动的样子,就说:“给我写个歌词吧!”原来,莫耶写过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歌词由音乐家向隅谱过曲,后来也给郑律成写了个《肉弹勇士》的歌词。郑律成这么一说,引发了莫耶孕育已久的创作激情。她急急抽出笔,把满腔的激情倾泻在小本子上:“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看!群众已抬起了头,看!群众已扬起了手,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士兵瞄准了枪口,准备和敌人搏斗。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坚固的抗战的阵线,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莫耶把歌词写好后,写上题目《歌唱延安》,交给郑律成。郑律成看过后,高兴地拿走了。
  几天后,在延安礼堂举行的一次晚会上,第一个节目就是《歌唱延安》,由郑律成和女歌唱家唐荣枚男女声合唱。莫耶坐在礼堂边上,怀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想听听观众,特别是毛主席和党中央首长的反应。唱完后,毛主席高兴地鼓起掌,中央首长和群众们也热烈地鼓起了掌。第二天,中央宣传部的同志来要《歌唱延安》的歌曲。不久,鲁艺秘书长魏克多同志拿来一张铅印的歌篇给莫耶,歌名已改为《延安颂》。中宣部的同志问对题目这么改有什么意见。莫耶高兴得跳起来说:“题目改得好!叫《延安颂》好!”
  这首壮丽的颂歌,成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千千万万青年人在抗日战争潮流冲击下,如同奔向太阳一般奔到了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颂》又出现在电影《南岛风云》、《峥嵘岁月》、《椰林曲》、《永不消失的电波》及电视连续剧《延安颂》里。1993年6月5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将《延安颂》定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颁发荣誉证书。莫耶在安溪生活的时间不长,但家乡人民为这位深山里走出的著名作家而深感自豪。她生活过的“晚香别墅”(“逸楼”),是一座典型的西洋式二层住宅,楼房结构严整,气势轩昂,对面是闽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所在地———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安溪县已着手将这些革命遗迹合起来开辟为红色旅游线路,让莫耶这个从家乡走出去的巾帼英雄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127


二月里来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二月里来》作于1939年3月。这是冼星海到延安后写的第一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后来常作为独唱歌曲广泛演唱。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描述这首歌,是在"风和日暖"的播种场面中,以非常"恬静、安适"的情绪唱出的;在延安首次演出时,这首"江南风味很重的曲子"就"极受观众的欢迎"。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132

在太行山上
  1938年7月在武汉为山西游击队而作。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说:这首歌“写成后在汉口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唱出,听众大声唱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了全国。现在太行山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句子!”这是一首二部合唱歌曲。星海在这首歌曲中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具有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全曲采用复二部曲式结构,两部分各由连贯发展的两个乐段组成,形成抒情性和战斗性的鲜明对比。第一部分首段旋律抒情宽广,并配以回响式的二声部,造成歌声在群山中回荡的效果,虽然曲调是在e小调上展开的,但基调温暖而又明亮,为下一段逐渐转到平行大调作了提示。下一个乐段曲调变得气势豪壮,合唱采用主调织体,“看吧”、“听吧”和“母亲叫儿子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等处的音调,非常柔和温暖,抒发了子弟兵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第二部分采用行进性的曲调,节奏铿锵有力而具有弹性,刻划了游击健儿出没在高山密林中到处打击敌人的形象。这一部分的第二个乐段,旋律在高音上以切分节奏唱出,果敢有力,表现了游击队员杀敌取胜的坚强决心;歌词重复时,旋律作了扩充,音调向上推进,使全曲达到高潮;结尾仍回到e小调上,首尾呼应,完满统一地结束了全曲。
歌谱地址: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583



到敌人后方去
  《到敌人后方去》1938年作于武汉。据周巍峙《解放区人民热爱星海同志》一文回忆,这首歌写成后不久,即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的每一个角落,"到处可以听到'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可见其流传的迅速和广泛。它原是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流传时一般改为齐唱。歌曲的旋律挺拔矫健,节奏富于弹性而灵活多变,材料集中,手法精炼。以一个具有冲击特点的短促音型为主导动机,通模进和反向进行,发展成开放性的主段,描绘游击健儿神速出击的形象。在主段三次出现的先后,插入了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形成回旋曲式的结构。第一个插段采用类似数快板的节奏,使人联想到宣传队员在行军中打着竹板鼓舞士气的场面;第二个插段节奏拉宽,音调变得高昂,又象是充满必胜信念的游击战士在引吭高歌。主段和插段穿插循环,起着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现人民战争壮观景象的作用,使游击战士乐观豪迈、机智勇敢的性格得到鲜明简洁的刻划。

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黄河颂》乐谱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90

《黄水谣》乐谱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109

《保卫黄河》乐谱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