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刀三塘映月在哪创作:“达人”和“大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9:33
上海原先有一所著名的公共浴室,坐落在北京路新闸路口,叫做大观园。曾有一位留学生,路过那儿,指着颜体大字的匾额发问:“为什么叫‘大观园’?”
    
    是呀,《红楼梦》里那座名园,“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大观”含有美盛众多之意。可浴池为何也以“大观”命名?如果说因为池子里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长的短的、肥的瘦的、丑的俊的、贫的富的、贵的贱的,林林总总,故取其洋洋大观之意,那未免有点儿谑而近虐了吧。
    
    近日“达人秀”轰动了申城,感动了全国,我脑海里忽然闪过“达人大观”那句话。“达人”原指见多识广、对各种事情了解得透的人,比如孔子就被认为是“达人”(见《左传》昭公七年)。但“达人”与“大观”连起来,就有进一层的含义了。
    
    这句话出于西汉贾谊的《鵩鸟赋》(先秦典籍《鹖冠子·世兵》篇已见其语,但有人认为《鹖冠子》是伪书)。贾谊被贬到长沙,情绪低落,偏又有一只鵩鸟(猫头鹰之类)黄昏时飞进屋里,停在座位边不去。那被认为是不祥之兆,贾谊觉得自己怕是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做了这篇赋来宽慰自己。他说:“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意思是说一般人总是站在自我的狭隘立场上,肯定自己,否定其他;而“达人”却能以宏通的眼光,看到万物在根本上是一样的,不贵此贱彼。这是道家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万事万物永远变动不居,祸福相倚,生死相嬗。人们心理上不要拂逆这种变化,而该平心静气甚至欢欢喜喜地顺应它。站在“无穷”“永恒”的立场上看,任何事物都一样,只是片段和瞬间。生和死也是如此。因此生而为人不值得沾沾自喜,死了化为异物也没什么可忧虑的。亦即《鵩鸟赋》所说:“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固执不放之意)?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贾谊就是用这番道理来说服自己的。
    
    拘于一隅,站在局部的、自我的立场上看世界,就是“小智”;超越自我,从“道”的立场上观物,就是“大观”。能“大观”者,便是“达人”。达者通也,能将万事看穿、看透,乃谓之“达”。这里涉及对于人生以至宇宙的看法,颇有点儿哲学的意味了。
    
    贾谊是因生死而致慨,其实对任何事情都该作如是观。在“达人”看来,美少年很快就将变为老丑;财产和地位也不足以成为“贱彼贵我”的资本,因为富贵转瞬即逝,而且容易招患。这番道理,在浴池里该是更容易联想到的吧。因为在那一泓清水里,有钱的卸下了珠光宝气的服饰,显贵们也松弛了矜持的面孔,大家都赤条条的,平日里的等级、差别,似乎都消失于一团氤氲之中了。大家都赤条条来到世间,也都要赤条条地归去,众生平等,谁也没有值得自傲的理由。啊哈,浴池倒成了悟道之所了。之所以以“大观”名其“园”,会不会与这“达人大观”有关呢?
    
    在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背景上,“达人”这个语词即使不与“大观”相连,也往往隐含着看透人生诸项问题的意味,而不局限于一般的多闻博识之意。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又如北宋的史学家、文学家宋祁,曾说释迦牟尼是“西方之达人”。佛对于人生、宇宙看得通透,因此是“达人”。
    
    时过境迁,现代汉语中似乎已很少用“达人”这个词了。“达人秀”的“达人”与英语talent show对译,乃是“技艺方面的高手”之意,与“达人大观”那句话距离颇远了。这种用法来自日语。日语中的“达人”,原自中国传入,原也有通达万事万物之理的意思,甚至日语中也有“达人大观”那个成语,但后来又衍生出“精通某种技艺或学术的能人”之意,而且日常生活中此义几乎取代了原义。如今“达人”又回来了。至于这个衍生义会不会在“故乡”站住脚、立下根,甚或注入某些别的含义,那还得“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