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换一次水花多少钱:李新华同志在荆州市第四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5:43:00
李新华同志在荆州市第四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

实施壮腰工程 加快荆州振兴

为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钢腰”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2月18日)

李 新 华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各种挑战、经受诸多考验、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低谷徘徊、奋力爬坡到逐步进入快车道的重要转变,为加快荆州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五年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6年增长4倍。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8个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荆州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3家,粮食生产“八连增”、总产达到80亿斤,荣获“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称号。荆州古城、“洪湖岸边是家乡”和石首天鹅洲成为“鄂西圈”核心景区。金融、商贸、房地产等产业健康发展。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主体功能区规划修编完成。推进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开展“四城同创”,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评。仙洪试验区、孟溪大垸等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随岳高速公路、荆岳长江大桥、东荆河大桥建成通车,汉宜铁路竣工。引江济汉等一批水利防洪工程加快推进。能源、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农村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化解财政债务风险,连续四年被授予“A级金融信用市州”,城市投融资平台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批央企、名企落户荆州,五年累计引资过千亿元。成功举办奥运火炬荆州传递、淡水渔业博览会、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创新发展路径,确立更高目标,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围绕发展抓工业,围绕工业抓招商,围绕招商抓环境,围绕环境抓问责,“工业兴市”理念深入人心。振兴荆州上升为省级战略。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大遗址保护进入局省合作层面,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垄上行》电视栏目享誉全国,报刊业跻身全省前列。科技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邮政、通信、气象等事业加快发展。耕地保护、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工作扎实推进。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依法治市,平安荆州建设成效明显。

  改善民生迈出新步伐。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财政民生支出五年累计28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7%。抓好国家创业型城市试点,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1.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镇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新农保试点成效明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公益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如期达标。乡镇、行政村全部通达油路、水泥路。解决农村17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保障性住房1.9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5万套。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围绕中心工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形成了仙洪试验区基层党建、沙市街道社区党建、松滋党风廉政建设等先进经验,涌现出关正世、朱建波、陈明清、彭国珍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10·24”英雄群体和一批英雄模范人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顺利完成县乡村换届,推进目标绩效考核,探索竞争性公开选拔干部方式,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团队和领军人才。开展“三万”、“三评”、“三满意”和“大调研、大接访”活动,转变干部作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十个全覆盖”,深化源头治腐,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坚持党管武装,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不断创新,民族宗教、外侨、对台、人防工作取得新进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市“四大家”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得益于驻荆部队、武警官兵以及所有关心荆州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智慧与心血。在此,我谨代表中共荆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荆州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发展差距,直面困难问题。开放不够、发展滞后是最大的实际。总量、速度、位次上差距明显,投资少、工业弱、财政难等问题突出;民生事业欠账多,社会管理任务重,维护稳定压力大。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少数党员干部精神不振,作风不实,执行不力。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敢于把荆州放在全省、全国格局中对标谋划,找准位置、增强动力,心怀忧患、勇于担当,在缩小差距、破解难题中不断推动跨越发展,奋力实现赶超。

  二、加快荆州振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是省委、省政府为完善“支点”战略体系,以历史视野谋划荆州未来作出的战略部署,是荆州人民的殷切期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以实施壮腰工程为标志,荆州发展迈入了加快振兴的新阶段。

  振兴荆州,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战略决策,出台《意见》,制定规划,召开现场会,省直部门倾力支持,这是荆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市上下热情高涨,荆江两岸蓄势待发,打造“钢腰”、振兴荆州的声势、气势、态势催人奋进。放眼全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呼之欲出。作为湖北之“腰”、长江之“腰”,荆州沿江优势更加凸显,资源特色更加鲜明,开放空间更加广阔,投资环境更加优越,发展基础更加坚实。荆州完全具备了上大项目、办大工业的条件。

  振兴荆州,我们面临严峻复杂的诸多挑战。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宏观调控日趋审慎;区域竞争更为激烈,后发赶超压力巨大;“铜头铁尾”势头强劲,打造“钢腰”重任在肩。面对振兴荆州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促跨越、调结构、转方式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社会管理责任重大。我们的发展理念、路径选择、体制机制、执行能力都将面临新的考验和变革。

  振兴荆州,我们肩负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挑战孕育机遇,压力催生动力。未来五年,是荆州大有作为的机遇期、跨越发展的攻坚期、加快振兴的关键期和奠定大工业、大交通、大城市发展格局的决战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只有奋力拼搏、锲而不舍,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胜负无定数,敢拼才会赢。我们只有痛下决心,一往无前,才能再攀工业高峰,再展城市雄风,再创发展辉煌!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高举“工业兴市”大旗,坚持培育大产业、构筑大交通、建设大城市战略,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钢腰”。

  振兴荆州,既是战略,更是目标。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的总体要求,今后五年全市总的奋斗目标是:

  ——发展更加强劲。实施县域经济“三年倍增”、市域经济“四年翻番”计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提高到50%以上,实现经济总量、结构、质量、效益的历史性跨越。

  ——城乡更富魅力。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日趋完善,水乡园林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管理与市民素质、城乡文明共同提升;生态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人水和谐美誉度持续增强。

  ——社会更具活力。社会事业繁荣兴旺,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公平正义有效维护;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公共安全明显加强,社会既保持和谐稳定又充满创造活力。

  ——环境更趋优化。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打造全省和沿江同类城市发展环境最佳区域。

  ——生活更显殷实。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就业创业更加充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享受更多幸福。

  ——保障更为有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振兴荆州,既是部署,更是行动。今后五年,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突破。工业化是荆州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强化工业龙头地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培育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壮大规模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全面振兴。

  坚持转型发展。以扩大开放促转型,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城门”,打造沿江开放高地,用最大力度、最坚决措施招商引资,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以集约节约促转型,实施沿江大开发,坚持土地节约利用、资源集约经营、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以生态环境促转型,加强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保护湖泊湿地,扩大水环境容量,倡导文明、节约、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体制机制,敢于先行先试,努力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积极推行“大部委制”、“大科室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市区管理体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壮大投融资平台,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坚持城乡统筹。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荆江现代城市群,不断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共同繁荣和一体化发展。

  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各方力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各位代表、同志们,振兴荆州的宏伟目标昭示着美好的未来。我们坚信,有省委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人民的团结拼搏,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方向前进,荆州就一定能够振兴于荆楚大地,崛起于长江之滨!

  三、大力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步伐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为动员令和总抓手,推进沿江大开放、大开发、大建设,加快工业壮腰、交通壮腰、兴城壮腰、强县壮腰和文化壮腰,不断提升荆州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为湖北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一)突出大开放,加快工业壮腰。壮腰工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壮工业。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心无旁骛地主攻工业,矢志不渝地壮大工业。以决战的姿态,拿出血性和斗志,打一场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攻坚战,建设一个总量大、占比高、活力强的新兴工业大市。

  以大开发建设新园区。充分发挥和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天然优势,在松滋车阳河至洪湖新滩口483公里滨江两岸,以城镇、港口、枢纽为节点,实施沿江大开发,建设工业新区、现代新港、滨江新城。抓紧园区规划布局,加快建设征迁安置完毕、土地征转分离、基础设施配套的标准化园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按照新建30平方公里以上、各县市区都要按照新建20平方公里以上的规模打造工业新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项目引进、土地审批、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土地供应、项目融资、配套设施服务,打造工业发展高地。举全市之力,支持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实现新区扩建目标,加快引进一批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着力培植千亿级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开放创新先行区、跨越发展增长极。

  以大招商引进新项目。深刻认识招商引资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事关荆州发展的第一要事。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拿出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直接抓招商引资。大力开展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全员招商,完善考核奖惩机制,确保招商引资结出丰硕成果。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决定着壮腰的力度和振兴的进程。按照“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方式,严格落实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紧盯世界500强、央企名企、行业龙头,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确保招商引资新注册项目个数及其合同投资额、实际到资额年均增长30%以上。

  以大龙头带动新产业。充分发挥长江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建设沿江工业走廊,加快形成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高新技术3个500亿级产业。打造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长江中游重要的机械制造、化工和白色家电产业基地。引进培育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和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变小为大、聚散为强。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中粮、中纺、中化等在荆央企发展壮大。加快推进江陵电厂一期工程、国电长源二期工程建设,做好松滋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引导一批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加快形成行业竞争优势。推进质量兴市,新增一批精品名牌。实施“百亿企业”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白云边、楚源、福娃、恒隆、美的、四机、凯乐、拍马、沙隆达、钢管厂、法雷奥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0亿、过50亿的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设立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以大创新实现新突破。健全自主创新体系,扶持一批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建设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吸引大集团、大企业在荆设立研发机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研基地。鼓励长江大学建设创新产业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争取设立一批省“自主创新岗位”和省“博士后科研流动岗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注重技能实训,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力争5年内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以上,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

  (二)突出大建设,加快交通壮腰。打造“钢腰”,交通先行。要创新交通投融资体制,加快高速公路、港口、铁路项目建设,做好沙市机场迁建前期工作,推进公铁水联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转换、无缝衔接,把荆州打造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完善快速路网。建设沿江快速大通道,构建内畅外联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形成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加快江南高速、江北高速、洪监高速、潜石高速、沙市至公安高速和荆监、荆松一级公路及318国道荆州段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强境内国省干线、县乡公路、危桥改造和村级公路建设。

  加快铁路建设。抓紧做好与汉宜铁路的公用设施对接,充分发挥铁路开通运营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巨大拉动效应。加快推进国家北煤南运铁路大通道建设,争取项目早日开工,构建江汉平原重要的铁路运输中转中心。

  打造亿吨大港。加快以盐卡港为主体的“一港十区”建设,打造荆州亿吨级组合港,形成集装卸、中转、仓储、保税、物流、信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辐射两湖平原及更大区域的枢纽性港口群。建设一类口岸,提高通关服务效率。完善江汉航道网建设,发展水上运输,壮大船舶制造业,整体提高水运业发展水平。

  新建过江通道。在已有两座过江通道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荆岳铁路长江公铁两用桥、石首、洪湖等长江大桥建设,构建江南、江北交通一体化发展格局。

  (三)突出大变化,加快兴城壮腰。把城市作为壮腰工程的重要载体,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强化中心城区龙头地位,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6座县城,着力建设一批中心镇、特色镇和新型社区,加快形成分布有序、结构合理、发展协调的新型城镇体系,打造荆江现代城市群,建设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坚持规划引领,让城市变“大”。科学规划荆江现代城市群发展,先行先试,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完善规划体系,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着眼长远,把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成为面积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万人的现代化大城市。加快县市城区扩容提质,按照监利城区50万人,洪湖、松滋、公安城区各40万人,石首城区30万人的规模规划建设中等城市,江陵城区按照20万人规模规划建设卫星城,努力把县市城区打造成为引领城乡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阵地。规划建设一批10万人左右的重点中心镇,做好经济发达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集中建设一批特色工业镇、商贸镇、旅游镇。

  打造精品工程,让城市变“新”。发展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建设海子湖新区、沙北新区、荆北新区和商务新区,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加快疏散荆州古城内人口。加强城市路网、水网、绿地等公共设施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严格规范土地市场,提高城市经营水平。继续开展“四城同创”,在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将历史文化和现代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凸显大江大水、临河临湖特色,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主次干道、重点片区、特色街区和城市综合体,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推进管理创新,让城市变“靓”。完善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体制,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管理服务水平。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坚决拆除违章建筑。整合部门资源,建立集监控、调度、指挥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和应急指挥平台,推行城市数字化管理。提高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改善城市进出主通道景观形象,确保城市畅通。

  重振商埠雄风,让城市变“旺”。加快产业集聚,壮大经济规模,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打造辐射两湖平原的商贸物流中心。争取纳入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要素市场。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优化金融生态,创新金融产品,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四)突出大支撑,加快强县壮腰。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振兴荆州的重要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实行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提供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给予要素保障,最大限度地优化服务环境,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充满希望的经济大县一定是工业大县。各县市区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支持荆州区发展石油机械、造纸包装、农产品加工和光电产业,建设现代工业强区、文化旅游核心区;支持沙市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支持江陵县实施沿江开发,建设工业新城,推进煤电路港一体化,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发展;支持松滋市全力发展白云边、做大做强工业园,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支持公安县打造汽车零部件、塑料新材、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4个百亿产业,建设工业强县;支持石首市培育化工医药、林产品加工双百亿产业,突破交通瓶颈,建设沿江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监利县培育福娃、华油双百亿企业,加快农业大县向新兴工业大县转变;支持洪湖市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发展石化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和旅游、水产产业。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全省排名全部前移,2-3个县市区进入全省20强,其中1个县市区力争进入全省10强。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围绕“国家粮仓、千亿产业”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增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建立农业增产增效长效机制,探索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模式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水稻、棉花、油菜、水产、畜牧、瓜果菜、林木等七大优势产业板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百亿加工企业、百亿加工园区、百亿加工大县。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华中农业高新区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提升农产品的优质品率。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放心菜”工程建设。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抓好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加强改革创新,转变生产方式,探索“三化同步”新路,争当全省率先实现“三化”先行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抓好孟溪大垸、8个省级试点镇、4个市级示范区等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办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监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加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水利改革发展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投资,抓好以荆江大堤、荆南四河、四湖流域综合整治和荆江、洪湖分蓄洪区为重点的水利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后三峡影响治理工程、引江济汉工程和洪湖、长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为重点,加快农田水利和民生水利建设步伐。加强农村路网、电网、信息网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安全饮水、高产农田整理和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突出大发展,加快文化壮腰。实施壮腰工程,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荆州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充满现代活力的文化强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振兴荆州的宏伟目标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秉承睿智、坚韧、信义、担当的楚人精神,紧跟跨越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荆楚文化为底蕴、以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为载体,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重视新媒体建设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市县图书馆、群艺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巩固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加快以楚故都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八岭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古城墙保护、博物馆新馆、文保中心等6大项目为重点的大遗址保护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优秀民间文化,推进荆州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围绕荆州特色,加强文艺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提高档案、史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项目建设、载体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扶持新闻传媒、数字动漫、软件设计、广告、会展、演艺等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壮大文化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国家数字出版荆州园区。抢抓大遗址保护机遇,推进集考古、科研、培训、复原、展示于一体的产业项目建设,打造楚文化、三国文化旅游品牌;以洪湖和天鹅洲、海子湖、洈水为重点,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品牌;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为重点,打造洪湖红色旅游品牌。培育精品线路,发展旅游关联产业,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振兴荆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创新体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突出关键重点,坚持重心下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过上富足美好生活。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新机制;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社会管理“一本三化”新体系。强化党政主导,明确群团组织、“两新”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等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优化组织结构,理顺条块关系;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着力破解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管理、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两新”组织服务管理薄弱、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管理等重点难题,推动社会管理向纵深发展。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向基层,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创新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加强街道“三个中心”和社区“三个站”、“三支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基础力量,拓展基层服务功能。

  (二)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突出职业教育实训实用;支持长江大学立足荆州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促进荆州职院、中医药高专、荆州理工、教育学院加快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打造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城乡医疗卫生投入,提升中心城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竞争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更多向农村、社区倾斜。加强血防综合治理,按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承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突出抓好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创新思路,加大培训促就业、招商促就业、创业促就业力度,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扎实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对接,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老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建立和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开门接访,完善“大接访”和“下访”机制,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建平安荆州,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设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管理,健全防灾救灾和人民防空防护体系,增强应对各类灾害的能力。

  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振兴荆州提供坚强保证

  振兴荆州,核心在党,关键在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把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构筑振兴荆州的精神高地。扎实推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争当学习型党员、学习型干部的“双创双争”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实施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发挥各级党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壮腰先壮志气,振兴先振精神。振人民之精神,兴荆州之未来。我们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价值追求!把岗位作为历练人生的基石、干事创业的舞台、追求卓越的阶梯,不因岗位平凡而自甘平庸,不因工作平淡而不思进取,在奋斗中释放激情,在奉献中成就价值。我们要始终保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以高度的发展自觉和发展自信,站在时代最前列、发展第一线,不怕苦、不畏难、不服输,真干不空论,快干不争论,实干不议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甘当壮腰工程的急先锋、振兴荆州的先行者。我们要始终保持市兴我兴、市荣我荣的赤诚之心!热爱这片富饶的土地和勤劳智慧的人民,热爱这座历史辉煌、文化璀璨的城市,心存敬畏、心存感恩、心存振兴。荆州是荆州人的荆州,荆州的盛衰兴替与每一个荆州人紧密相连、休戚相关。要自觉地维护荆州大局,爱惜荆州声誉,珍视荆州形象,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唱响荆州,唱响未来。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形成团结奋进的工作合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政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促进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动员体制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和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促进司法公正,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进“六五”普法,加强法治荆州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干部是决定因素。要积极稳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政治导向,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的干部。坚持实绩导向,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建立干部实绩档案,注重考核评价结果应用,形成动态用人制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坚持一线导向,注重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项目推进、信访维稳等工作一线选拔干部,提拔年轻干部原则上要有一线岗位工作经历。坚持竞争导向,不断扩大竞争上岗范围,探索建立干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交流轮岗提拔任职制度,创新关键核心岗位领导选任形式,有计划地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年轻领导干部,重视培养女干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注重解决不同年龄段干部待遇问题,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围绕发展谋人才,突出一线用人才,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坚强有力的执政基础。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常抓常新工作机制,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改善党员结构,提高党员质量,保障党员权利。关心基层党员干部,关怀帮扶困难党员。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健全履行管党责任、教育培训、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保障等制度,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实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全覆盖。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扎实开展“三万”活动,建立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在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踏实,力戒坐而论道,讲求真干快干实干,狠抓落实。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建立治庸问责长效机制,加大问责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和落实力,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廉政准则》,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坚持教育优先、制度为本、监督为重,狠刹奢侈享乐、铺张浪费之风,着力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投资环境、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选人用人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深入推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加大纠风治乱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对实施壮腰工程、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等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政令畅通。坚持有错必究、有贪必反、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各级领导干部要直面“四个考验”,化解“四种危险”,建设“精神家园”,守住廉洁底线,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这庄严的时刻,我们向全市29万共产党员和660万人民郑重承诺:面对跨越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一定会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克难攻坚、勇往直前,书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面对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我们一定会民生优先、群众第一、赤诚于心、奉献于行,埋头干事业,潜心抓发展。面对振兴荆州的历史使命,我们一定会勇于担当、敢于应对、善于执行、甘于清廉,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各位代表、同志们,壮腰的号角已经吹响,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领全市共产党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为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钢腰”而努力奋斗!

  名词注释:

  1.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这是省委、省政府为深入实施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两圈一带”战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而作出的重大决策。2011年11月18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鄂发〔2011〕)35号文件)。11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荆州召开了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现场会。

  2.湖北长江经济带“钢腰”:这是省委、省政府为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加快荆州发展提出的重要目标。如果把湖北境内1062公里长江流经地带比作一条龙,那么“龙头”就是武汉,“龙尾”是宜昌,“龙头”、“龙尾”实力都很强劲,被誉为“铜头”、“铁尾”,而作为“龙腰”的荆州发展滞后、不够硬朗。要舞动湖北长江经济带这条龙,必须把“龙腰”壮起来,使之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

  3.四城同创:即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

  4.“五个基本”、“七个体系”:“五个基本”即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七个体系”即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群众工作体系、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工作体系、基层和谐稳定工作体系、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体系、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5.“三万”、“三评”、“三满意”:“三万”即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三评”即市委于2010年开展的“企业评机关、群众评科长、社会评站所”活动。“三满意”即市委于2011年开展的“企业满意机关、群众满意科长、社会满意站所”创建活动。

  6.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3%,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需占全省的7%左右。

  7.工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提高到50%以上:即在第一、二、三产业中,2016年全市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比中占到一半以上。

  8.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均按常住人口计算,只要在本地区居住半年以上就统计为常住人口)。预计今年我市城镇化率为43.5%左右,到2016年接近50%。

  9.大部委制、大科室制:大部委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大科室制就是比照大部委制,合并部门科室,达到管理职能集中,提高行政效能目的。

  10.国家北煤南运铁路大通道:全称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北起于内蒙古浩勒报吉,经过荆州,止于江西吉安市,全长1837公里,估算总投资1554亿元。荆岳铁路、荆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为其组成部分,荆州至岳阳段,按双线Ⅰ级电气化铁路一次性建成。

  11.江北高速公路:该路东接随岳高速公路监利互通北约2公里处,西接沙市至公安高速公路江北农场境内,全长约70公里,估算总投资50亿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湖北省长江经济带(荆州市)综合交通规划》。

  12.一港十区:“一港”即荆州盐卡外贸港,“十区”即李埠两江中转港区、中心城区旅游港区、江陵化工危险品港区、柳林洲件杂港区、电煤专用港区、车阳河三峡中转港区、公安县斗湖堤港区、石首市绣林港区、洪湖市新堤港区、监利县容城港区。

  13.海子湖新区、沙北新区、荆北新区、商务新区:分别为海子湖生态旅游区、沙北行政文化中心片区、火车站片区、荆州经济开发区综合服务区。

  14.“三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15.“三个中心”、“三个站”、“三支队伍”:“三个中心”即加强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网格管理中心。“三个站”即社区便民服务站、综治工作站、网格管理站。“三支队伍”即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志愿者队伍。

  16.柔性引才:指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的刚性制约,形成来去自由的引才机制,构建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引才格局。

  17.“五务合一”: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对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提出的要求,即强化党务、规范村(居)务、优化服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

  18.“四个考验”、“四种危险”: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的,“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