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网王之觉情:百家讲坛_钱文忠解读《三字经》_第十六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23:00

视频: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16

http://www.tudou.com/v/1saX59JFN5g/v.swf

三字经 第十六讲(荀子扬雄文中子)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

《画外音》三字经告诉我们读书求学必须遵守次第,要先通读儒家经典之后方可涉猎诸子百家的内容,接下来三字经就向我们推荐了诸子中五位重要人物,分别是荀子,扬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诸子百家人物众多各派各家思想纷呈。三字经作者为什么只向我们推荐了这五位,而这五位中后世对扬雄和文中子的了解可说是知之甚少,那他们的主要学说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三字经作者会对他们如此重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又有怎样的影响。

《正文》三字经它推荐给我们五子,就是在诸子当中它认为有五个人是比较重要的,哪五子?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荀子,还有一位杨子,这个杨呢历来有两种写法,到现在也不知以哪个为确切,一个是木杨一个是提手扬,这是指扬雄,文中子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及老庄,就是老子和庄子。三字经为什么特别推崇这五子,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五子一一做个介绍,看看特别在哪,为什么能得到三字经作者的青睐。荀当然就是荀子,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头等重要的思想家,很多学者认为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的人尊称他为荀卿,后来也有写成孙卿的,孙子的孙,为什么呢?因为避讳,比如中国古代做儿子的绝对不能提到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这要避讳,做学生的不能提老师的名字,现在都不讲了,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已很正常了,这在过去是不可以的,在古人最讲究时,比如咱们俩是朋友很谈得来,坐下聊天,你突然提到一个跟我的长辈,不仅是我父亲啊,我的叔叔,伯伯,爷爷,叔祖父,他们名字中的一个同音字的话。我几种办法,一种把你赶出去,第二种我哇哇大哭表示我悲痛,还有一种办法,从此和你绝交。在中国古代甚至有的人因为名字叫进,前进的进,干净的净,晋朝的晋,他就一辈子就不考进士。因为他父亲名字,爷爷名字当中有进字,他要避讳。这个规矩是极严的。所以为了避汉宣帝的讳,在那以后荀卿也被人写作孙卿,因为孙和荀这两个字在古代是很近的,这是一门古代非常重要的避讳学,今天不讲究这些了,今天讲究的是有些字不能说,比如死最好不要说,这不是避讳的精义。过去避讳是有一套规矩的。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门下出色的弟子很多。晚年到了楚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春申君黄歇就任命他担任过兰陵令,兰陵在哪呢,今天山东的苍山。他担任过这么一届官,后来也不当官了就在家写书,最后去世在兰陵,葬在山东的兰陵。

《画外音》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级人物,可是荀子的两位学生韩非和李斯却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儒法两家的学说完全不同,为什么身为儒家的荀子却教出了两位法家的学生呢?那么荀子最主要的学说是什么,他的思想究竟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正文》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礼治和法治并用,这就使他和他的学生产生了区别,李斯韩非基本上就是讲法治的而荀子还没那么极端。他还是强调礼的,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儒家的学说基本上主张法先王,过去的王,尧舜禹了不起,文武周公了不起,儒家的学说是我要学习过去的贤王,当今的王都不怎么样。但是荀子提出法后王,以前这些君主离我们太远了,以前这些君主也未必像你说的那么好。所以我们应该来重视后面的这些王。这个学说是开了法家的先河的,他赞成用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来治理国家,这就决定了他是法家的一脉,这也就决定了为什么那么多弟子里面,著名的人物都是法家。荀子最重要的就是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性恶之说。他公开讲人性是恶的,‘其善者伪也’。人性善是装出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性本来是恶的,之所以善是因为后天改造的结果后天学习的结果,动不动你又要恶的。如果你放松学习,不重视学习,你的人性要恶,靠不住的。正因为如此荀子非常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在先秦诸子当中荀子对教育的提倡,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地位的重视,把它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画外音》荀子虽然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受。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善良是后天教育出来的,如果不用礼法去约束,人的行为永远不会变善。那么荀子在教育方面都有哪些独到见解呢?而这些古老的文字对我们现代人又有着怎样的启发?

《正文》这里我特别想跟大家介绍荀子的《劝学》篇。《劝学》篇开宗明义告诉大家,‘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篇》’就是说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可中断,他非常著名的话,就是讲这个道理。‘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荀子-劝学篇》’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初的来源,典故就在这。荀子认为学习必须勤奋,不骄不躁持之以恒。他又用了一个比喻,所以荀子这部书是很好读的,当然我说的好读也是相对的,它毕竟是古籍。比如这一段,‘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熬),非虵蟺(蛇善)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什么意思呢?在荀子看来蚯蚓没什么东西。蚯蚓没有爪牙,连骨头都没有,都没有筋骨之强,但居然可以在地下打洞,上来吃吃土,下面喝点水,为什么,用心一也,因为蚯蚓比较死心眼,专心致志往上钻往下钻,蟹有6条腿,两个大螯,两个大夹子,但只能住在蛇住过的洞里,自己不会打洞的,为什么,用心燥也,因为这个螃蟹比较燥,不像蚯蚓那样死心眼,所以它不打洞,找一个蛇的洞一呆就行了。这就强调学习必须埋头苦干,发挥蚯蚓精神,可以上食黄土下饮黄泉,为什么,用心一也。所以荀子通过《劝学》篇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地学习,重视每一天的积累,才会慢慢变成一个高尚的人,才会最终成为一个君子。我想这也正是三字经作者特别强调荀子的原因所在,要用的就是《荀子》的第一篇《劝学》,这一篇即使按照儒家的标准它也是有益而无害的,所以我再三强调读古书,甚至包括读三字经这样的,好像很初步很浅的古籍也得用心思量,不能把任何一个字,包括它的顺序轻易地放过去。假如说大家对荀子多少还有点了解的话,那么扬雄,恐怕就不是非专业的朋友们所能熟悉的。

《画外音》三字经中所提到的扬雄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既然他在诸子中有着如此之高的地位那又为什么后世对他却知之甚少,历史上关于扬雄又留下了哪些记载。

《正文》这个扬雄肯定没有那个扬雄有名,《水浒》里的病关索扬雄,病关索扬雄只要看过《水浒》都知道,在民间不说是家喻户晓也是知之甚多。这个扬雄肯定比不过《水浒》里的扬雄,这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真实的历史要和小说去争夺普及性的话是注定要失败的,是赢不过小说的。其实三字经里讲的扬雄可真不是一个无名小卒,这个扬雄在汉书里是有传的,在正史里面有传的人能是一般人嘛,毫无疑问不是的。扬雄,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后期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经里面最大的就是《周易》。《论语》在那个时候还是被看作是传的一种,因为《论语》是他的门生编辑的一部书,传里面《论语》最大。所以他模仿《周易》写了一部书叫《太玄》,那这本书可是真玄,叫《太玄》,又模仿《论语》写了一部书叫《法言》。尽管今天扬雄不是那么多人知道,可在当时扬雄是得到过很高的评价的。司马光曾将扬雄的著作和孟子荀子加以比较,司马光的结论是什么?‘《孟子》之文真而显 《荀子》之文富而丽 《杨子》之文简而奥’,孟子的文字直白但是比较显露;荀子的文字非常的富丽,非常的华丽;杨子的文字简明但是深奥。在司马光眼里扬雄比起孟子荀子还要深奥一点呐,这是司马光的评价。司马光何等人物啊,什么眼界啊,这当然可证明扬雄起码到宋朝都是地位很高很高的,那大家也许会问,为什么在宋朝地位如此高的一个人,到现在怎么就变得好像一般人都不太知道呢?为什么?主要的原因是攻击他的人也不是没有,而且有的人的地位也很高,给扬雄致命一击的人是朱熹。他在《通鉴纲目》里用了六个字宣判了扬雄的死刑,六个什么字?‘莽大夫扬雄死’,在扬雄死的那一年,朱熹敲下去这六个字,莽大夫,说你是王莽的大夫,那就把你人品给否掉了,王莽是什么人啊,新朝,以外戚篡夺汉朝天下的人物啊。王莽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是一个正面人物,虽然对他的评价有分歧但基本是负面的。袁世凯想当皇帝时曾找了全国很多大学者,希望能够支持自己,前面讲过的章太炎就破口大骂,根本就不支持,袁世凯还找了一个人,谁呢?王湘绮(奇)先生,齐白石的老师,湖南的一位大儒。这位老人家被袁世凯连逼带哄哄到了北京。他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愿意跟你袁世凯合作,他一合作被士大夫骂,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毫无地位,但不合作呢,他又不像章太炎那么倔,登门来骂,他做不出来。大家知道他怎么干,他晚年一直跟一个老的女佣人在一起,关系很好,他搭着这个佣人来到了新华门这边,他擦擦眼睛看,哎呀,怎么是新莽门啊,王莽的莽,新莽,王莽的朝叫新朝,他假装眼花就把袁世凯的本质一下给揭露了,你窃国大盗嘛,你想窃取中华民国的果实嘛,你想恢复帝制嘛。袁世凯一听,这个老头厉害,他老花眼你又不能说他什么,总不能把他关起来吧,但他的态度昭示天下,我认为你袁世凯是新莽。所以朱熹在这里用‘莽大夫扬雄死’。用这种春秋笔法,‘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啊,这一斧子把扬雄给砍死了。但历史上的扬雄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想大家还是应该了解。

《画外音》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宋朝的朱老夫子就认定了扬雄和王莽沆瀣一气,彻底否定了扬雄的人品,然而司马光却对扬雄赞赏有加,那为什么历史上对于扬雄这个人物褒贬不一,在真实的历史中扬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正文》扬雄从小勤奋好学,精通《易经》精通《老子》善于写赋,那就是文笔非常好。年轻时他非常仰慕屈原,仰慕司马相如。他曾经以司马相如的赋为本写了很多华丽的辞赋,辞藻非常华丽。这些作品传到了汉朝首都就被汉成帝看中了,哎呀,有那么好文笔的人,就招来当了一个官。那么在当官时恰巧与王莽是同时,王莽那时也在当官,他们两个曾经同朝为官。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后扬雄依然在当官,但实际上扬雄并不是个趋炎附势同流合污之人,他不是的,他到是甘于寂寞,不参与朝政,天天在天禄阁读书校书,天禄阁是汉朝藏书的一个地方,自己埋头写书。那为什么朱熹还要这么说他呢,为什么朱熹还要称他为‘莽大夫扬雄死’,用这样一种严厉的笔触来在历史上给他下定论呢?扬雄的命实在是悲,他就是一个天生的读书人,但是没有摆脱这种厄运,洗不尽他跟王莽的干系。怎么回事呢?刘歆()的儿子也是汉朝的一个大学者,刘歆跟扬雄也是同朝为官的,刘歆的儿子为讨好王莽举伪造了一份符命,什么叫符命呢?中国古代啊,比如我要拍马屁,我发现这个人将来可能要当皇帝或者当大官,我就伪造一样东西,什么东西呢,老天传下来的东西,上面说你比较有用,你将来能当大官,什么例子可以举啊,‘苍天当死 黄天当立’,黄巾军起义时民间在流传的这种东西,这就叫符命。李自成起兵时旁边有个人叫宋献策的就说,‘十八子当主神器’,他也不知道在哪突然找到这么一个符命,说古代有这个说法啊,十八子是李嘛,主神器,你就掌握了最高的位置,李自成也很高兴,觉得自己要当皇帝了。刘歆的儿子就编了这么一个东西进献给王莽,哪知道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伪君子,他那时还没准备好当皇帝,还在那遮羞布东挡挡西挡挡呢,你堂而皇之地把一个符命进献给他,这不是要他的命嘛。所以王莽大怒,刘歆的儿子拍马屁拍到了马脚上,就被马给尥()了一撅子,被流放了。那这跟扬雄有什么关系呢,要说倒霉真是有关系,刘歆的儿子是拜扬雄为师的,是跟扬雄学古文字之学的,这就牵连到扬雄。这些治狱的官员,这些狱官就到天禄阁来抓扬雄,扬雄跳阁自杀,唉,没跳死。从此以后一直默默无闻,直到71岁去世。由于这样一弄,扬雄在中国文化史上,在宋朝理学之后就被快速遗忘了。这里面有很多历史的无奈也有很多传统的因素在其中。所以我想,其实啊,扬雄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还是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的。

《画外音》刚刚所介绍的荀子和扬雄,他们的思想都是在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建立了自己全新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接下来要介绍的文中子又是何许人,为什么三字经作者会如此重视他呢。

《正文》接下来就要讲到五子中的文中子,文中子本名王通,子仲淹,号文中子,出生在公元580年,去世在617年,活了仅38年,是隋朝的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从小家学渊源,据说他15岁就开始教学活动了,就到15岁他已经把《五经》读完了,读完了后他已经开始教书了,边教书边学习。18岁时狱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到了18岁就开始周游天下,遍访名师同道。这个人读书极其刻苦,‘不解衣者六岁’,六年时间据说都没脱过衣服,这个当然可能会有点夸大,因为古人虽然不怎么洗澡,中国传统当中很多老先生认为洗澡是对身体不好的,所以他们是不怎么洗澡。读书六年不洗澡,这也有点过了,反正这是说明他极度的勤奋和刻苦。他在隋文帝仁寿三年,也就是公元603年参加科举,成功后就到了长安,很受隋文帝的赏识。但这样一个少年才俊他的命运会是什么呢,一般会受到排挤,他也果然受到朝廷大臣的排挤。因为这个人才气太大了,这人来了我们还怎么混,所以他被冷落。后来当过一些很小的官,没什么兴趣所以早早地辞职回家写书,他写书的志向极高,怎么高,他写书的目的是为了接续六经。所以他用了九年的时间,写成的书名字叫什么?《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叫《王氏六经》。写这些书的时他恐怕也就20多岁,他的志向就如此高远。他写书的宗旨他自己讲‘服先人之义 稽仲尼之心 天下之事 帝王之心 昭昭乎’,我写这六经是为了尊崇先人的经义,探究孔夫子最深刻的思想,天下的事情,帝王之道在我这六经里面昭昭乎,非常明白,我都搞清楚了,所以他这个六部书就叫《王氏六经》。

《画外音》文中子王通潜心研究孔子思想主张振兴儒学。虽然年纪轻轻却辞官著书志向高远,但这样一位少年才俊却不幸英年早逝,那他的思想又是如何得以传承的呢?

《正文》如此年轻的一位学者写了六经的同时还聚徒讲学,学在民间嘛,他就开始招了很多学生,当时他名声之大门下弟子之多,以至于他的门下专门有个名字,叫河汾门下。河,黄河的河;汾,汾河的汾。因为他在今天山西一带,以这两条河来称呼,他的门下都称为河汾门下,集门弟子过千人。后来在唐朝鼎鼎大名的一些人都是他的学生。比如魏征,就举一个就够了。魏征是什么人,千古一臣。魏征据说就是这位文中子的学生,后来辅佐唐太宗。后来开了唐朝盛世的相当多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十个二十个,一批人,就是这位年轻的文中子的弟子。他希望能够在魏晋动乱和儒学衰败之际重振孔学。为儒学在隋唐之际的发展和重兴准备了基础。他死后,弟子,包括当时很多人称他为什么,至人,至高无上。还有人干脆称他为王孔子。这么一讲我们就明白了,三字经里强调他是有道理的。尽管他今天名声不大,记得他的人不多,但他的地位极其重要,主要反映在承前启后这四个字上。换句话说,他是董仲舒这样为代表的汉代大儒和以二程朱熹这一类人为代表的宋代大儒的中间环节。理学当中很多重要的概念,重要的范畴,重要的治学方法,重要的修身方法就是王通首倡。可惜王通38岁就去世了。这么短的生命就注定了他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和贡献,但换句话说谁还能对他有更高的要求呢,就仅凭在人世间短短的38年,这位文中子王通就奠定了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王通死后他的弟子为纪念他,就模仿孔子的门徒记《论语》的做法而编了《中说》,《文中子说》。这部书就叫《中说》,也叫《文中子》,也叫《文中子中说》。用讲授纪录的形式保存了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里面有他和弟子,和朋友,和当时人的对话,一共十个部分,这部书今天还能找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一看。这是值得我们纪念值得我们去阅读的一位重要人物。接下来的两位子就是对中国传统来讲,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两个人物老子和庄子,请听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