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游乐园起点:百家讲坛_钱文忠解读《三字经》_第十四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59:47

视频: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14

http://www.tudou.com/v/AbAMWrnhNjQ/v.swf

三字经 第十四讲(春秋)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画外音》孔子认为《诗经》的精神是非常美好的,所以说‘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三字经说《诗经》中的美好精神为什么会灭亡,传说中导致周王朝衰败的褒姒(四)是否真有其人,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又是怎么回事,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编订《春秋》的。《春秋》中‘喻褒贬 别善恶’的重要作用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后人常把‘春秋’作为史书的代名词,但为什么这部史书叫《春秋》不叫《冬夏》,《春秋》还有个名字叫《麟经》,这里面又有个什么样的故事?

《正文》在编订《春秋》的过程中孔子心里有种哀怨,他觉得里面反映了很多血淋淋的故事,很多伦常之变,他认为天下大乱了,那面临这样大乱的世界一个在政治上从来没得志过的孔子,一个手中只有刀,那个时候还不是笔,只有刀和几块竹简的孔子有什么办法来应对这个大乱的世界呢?没别的办法,只有一个办法,编订《春秋》。所以三字经接着讲‘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诗已经完了所以孔子就作了《春秋》,作《春秋》是为什么呢?并不仅仅是为纪录这一段历史,而是把褒贬之意,把他要表扬的,要批判的东西包含在《春秋》里,把他对善良的,丑恶的这种区分蕴含在《春秋》里。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诗既亡’难道连诗歌都没有了吗?我们今天不还是能够看到这305首诗歌吗,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孟子》里有段话‘王子之迹熄而诗亡 诗亡而后春秋作’实际上是指诗的精神,就是前面讲到过的诗教的精神,亡了。这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柔的东西,和谐的东西,亡了。亡了以后就有一部《春秋》通过孔子的编订出现在世间。‘诗既亡’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从哪个时间开始,从哪个事件开始标志着天下大乱,标志着诗的精神完了呢?又是一个和女性相关的故事,在中国传统当中都把各种各样的罪过推诿于女性,毫无疑问这是不对的。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发生以后就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就标志着天下大乱的开始,就标志着孔子都害怕了,就标志着孔子不得不再来写一部《春秋》或编一部《春秋》。什么事呢?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所谓烽火戏诸侯,也就是那个非常著名的美女褒姒的故事。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褒姒这个多少有点争论。但根据《史记》记载褒姒应该是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位女性,一位美丽但命运悲惨的女性。

《画外音》传说褒姒美貌倾国倾城,是古代中国的第一位大美女,因此也被很多文人斥之为导致周王朝灭亡的红颜祸水,那褒姒究竟是什么样的女人,为什么会和烽火戏诸侯有关,又为什么说烽火戏诸侯是天下大乱的开始。

《正文》公元前781年,和我们上讲讲的卫国发生的两幕悲剧大致相当的年代,周宣王去世,这是当时最大的王了,周天子,周宣王去世他儿子继位,儿子是谁?,第12代周天子,鼎鼎大名或者叫臭名昭著的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唯一感兴趣的事跟卫宣公差不多,到处寻找美女。他有个大夫叫越叔带劝他,你应该理理朝政,把心思放正一点。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大臣的官职,把他撵出去,撵到荒远的地方。中国士大夫是有一种精神的,一个人进谏不行第二个人跟着上。一位姓褒的大夫,大臣,他一看你周幽王怎么那么糊涂啊,连为你好都听不出来啊,就接着进谏,结果被周幽王关进监狱。但这位姓褒的大臣在监狱里关了三年被放出来了,为什么放出来,这位大臣的儿子进献了美女给周幽王,周幽王觉得很爽,就把大臣放出来了。这个美女是谁?就是褒姒。看样子褒姒是这个大臣的家人,儿子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到民间寻找来一位美女,但把自己家族的姓给了她,叫她姓褒,未必是褒家的骨肉,而可能是民间一位天生丽质的美女。周幽王一见到褒姒,哎呀,喜欢的不得了。但这个褒姒看来是一肚子苦水,所以整天皱着眉头不笑,褒姒永远不笑。周幽王怎么讨好她,怎么逗她,褒姒就是不笑,就不笑给你看。那么周幽王就很着急,觉得我是天子,居然没办法叫个女孩子笑给我看,很失落,很没有成就感。这旁边就出来了一个人叫礁石父的,一个大臣,就跟周幽王讲,我有个主意能叫褒大美人笑给大王您看一看。周幽王当时觉得天底下最大的事情就是让褒姒笑一笑,没有比这个再大的事了,所以就说你赶快告诉我。那这个大臣就跟周幽王讲了,哎,您别忘了,从前为了防备西戎,西边的少数民族来侵犯我们的国都,不是在山上造了二十几座烽火台吗?周幽王说是啊,有这个烽火台啊,烽火台怎么了。大臣说,哎,这个有意思,你这样,原来我们跟周围的诸侯国是有约定的,只要看见这二十几座烽火台点火,那就说明天子您遭到威胁,各国诸侯就必须带着兵马前来勤王,要保护你。你想想看,你把褒姒带到旁边看着,你叫人点火,点完火各国诸侯肯定是汗流浃背地往这里赶,千军万马在底下赶来赶去多好玩啊,褒姒肯定没见过这个场面她能不笑嘛。这周幽王就是糊涂。啊,好办法好办法,赶快点火。

《画外音》当时周王朝地域广阔,但西边游牧民族经常来侵犯,那时通讯不方便就建立了很多烽火台,只要周王的烽火台一点燃,各诸侯国就会马上集合军队赶来勤王。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美人的一笑竟点燃了烽火台,这就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的结果是什么呢?

《正文》烽火台的特点是白天点烟晚上点火,烽火台不是整天点火的,白天点火看不见。所以白天点的烟叫狼烟,晚上点火才看得到,周幽王就找了个晚上点起火来,这当然是满天是火光了,二十几座烽火台点起来,临近的诸侯看见烽火赶紧带着兵马全副武装往京城赶,赶到京城听说大王在山上,那以为大王已逃出京城躲到山上去了,赶紧带着兵马赶到山上,结果一看,一个人都没有,只听见山上奏着音乐唱着歌,一点事都没有,那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时周幽王就叫人跟他们说,哎呀诸位辛苦了,说你们啊,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别在这呆着了。诸侯这一想,这上了个天大的当啊,动员全国的兵力赶过来,上了一个大当,很愤怒但怒不敢言。因为那时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只能灰溜溜带着自己的兵马向后转回去。褒姒一看这太好玩了,就嘿嘿一笑,周幽王就大为高兴,重赏了这个出主意的礁石父。周幽王变本加厉,因为他是个很昏庸的王,就开始压榨老百姓,剥削老百姓,而任命一个非常不好的大臣叫虢(郭)石父主持朝政,引起了国人的怨恨,这时他太宠爱褒姒了,又听信了褒姒的话废掉了自己的王后和太子,把褒姒正式立为皇后,立褒姒之子伯服,现代汉语读伯服,古音不这么读,立他为太子。原来的皇后和原来的太子就逃回了自己的国家申国。公元前772年申侯,等于是这个娘家,被废掉皇后,娘家看不过去了,我这个嫁过来的女儿又没什么错,凭什么把她废了,我外孙也没过错,本来是太子,怎么把他废了。联合谁呢?联合犬戎,西北非常彪悍的少数民族开始进攻西周。周幽王这一看怎么办?点火,赶紧点起烽火,那这一下诸侯谁也不来了,狼来了叫第二次,我上次来跑一次就换你褒姒笑一笑,汗流浃背地又回去了,你这次再点烽火台我知道你干吗呀,所以诸侯谁都不来,一个救兵也没到,京城兵马本来就不多,这一下只有一个叫郑伯友的出去抵挡了一下,但兵马太少,而且一出去就被叛军射死了,乱箭射死,京城就此被攻破,周幽王被杀礁石父被杀,就是出主意点火一笑倾城,一笑倾国,这真是倾城倾国,把国家都给弄掉了,出主意点火的这个人也被杀了,褒姒被掳走,褒姒是不知所终的,被攻进城的这些人给抢走了。

《画外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虽然博得了美人一笑但却失去了作为天子的信用,最后导致了国破身亡的结局。周幽王虽然死了但周王朝并没因此而结束,但为什么说从此就天下大乱了呢?

《正文》原来被废的太子就被立为天子,就是周平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周幽王之前叫西周,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了比较靠东的洛阳,所以这以后叫东周。开始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分哪两个阶段,就是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四个字:天下大乱。为什么?没有人再拥戴你周天子了,你周天子没了,就是个傀儡。接下来就是春秋争霸,战国七雄。整个中国都在战火当中,连统一的象征都没有了。东周虽然还有周天子,是有的,一直有的,很晚才被灭掉。但是号令不行,你这个号令下去谁都不理你,已经没用了。政教不修,周天子有点自暴自弃了,反正我就躲在洛阳里头,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你想来朝见就朝见我,你想进贡就进贡我,不想进贡我也拿不着,过去不进贡是发兵讨伐的,现在反正也就这么回事了,就躲在那里。这个天子好像没用一样,没了,天子有什么用啊,各国诸侯怎么会把这样一个天子放在眼里呢,谁都不理他。于是各国就不采风了,采风这个制度就完了,因此国风就没了,那些诸侯国也不去拜见周天子了,大雅完了,周天子有没有诸侯好宴请了,谁都不来看他了,小雅完了,谁还会在意祭祀自己的祖宗呢,乱世啊,庙都没人管了,颂完了,风雅颂都完了,诗歌的精神就亡了,所以叫‘诗既亡’,‘世道衰微 邪说暴行有作 臣弑其君者有之 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完了,到这个份上都完了,世道乱了,乱到什么地步?邪说暴行,各种各样非常邪恶的学说,完全不以真善美为追求的学说开始横行,周天子完了,没有规矩了,谁也管不了谁,暴行满眼皆是,臣弑其君者有之,按照中国传统伦理臣子怎么能杀国君呢,这个时候有,哪个臣子强大了看看这个国王傻不傻,咔嚓一刀杀了。子弑其父者有之,中国传统中什么时候允许儿子杀父亲,这个时候也出来了,动不动儿子杀老子。于是‘孔子惧,作春秋《孟子》’。孔子害怕了,看到世道乱成这个样子,人几乎要变为禽兽了,孔子害怕了‘作春秋’。所以叫‘诗既亡 春秋作’。孔子没有什么办法,他就是一介文人一介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编订《春秋》。

《画外音》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争霸天下大乱,《诗经》的精神已经不复存在,于是孔子开始编订《春秋》,《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所以后人常把‘春秋’作为史书的代名词,但这部史书为什么叫《春秋》,怎么不叫《冬夏》,又为什么说孔子是编《春秋》而不是写《春秋》呢?

《正文》为什么说孔子不是写《春秋》,三字经里的‘春秋作’的‘作’不能理解为今天的写,只能理解为今天的编,为什么这么说,《春秋》实际上是先秦时代再早的时代,孔子以前的时代已经有的一种书,是一种编年体的一个史书,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冬夏》,这个是有道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都有它的道理,古人特别重视春秋两季,为什么,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所以就用春秋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就好像我们说买东西,没有人说买南北的,那你可能说,我要买东南西北也行了,为什么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啊,因为东,西对应的是木,金,南 北对应的是火,水,过去买东西拿个篮子,买块金子,买个金属买个木头我可以拎回去,你能买一篮子水和火回去吗?所以叫东西不叫南北,这有五行学说在里面的。所以古人的一些称谓都是有它背后非常特别的哲学思想,不是随便的。古人的一些称谓,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那孔子是怎么修订《春秋》的呢,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标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下断语作评价,希望以此来确定是非善恶的标准,希望通过历史来确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孔子已经没有办法,他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给后人留下一种标准,在这样的乱世里面孔子最担心的是是非善恶的标准都没了,将来的后来的人,连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都分不清楚了,孔子觉得这才是更大是事情,所以三字经讲寓褒贬 别善恶,每个字都有它的立足点,不是随意讲的,别善恶还好理解,因为我记一件事情,把一件好事记下来,比如这个人拾金不昧,我们一般认为这个人总归是好的,这个人捡了十块钱自己贪了怎么都是坏的是吧,所以别善恶好理解,怎么去寓褒贬呢,怎么把褒贬蕴含在一篇历史学的著作里呢,孔子又是怎么做的,那就是春秋笔法,过去经常这样讲,什么叫春秋笔法

《画外音》《春秋》与在此之前的各诸侯国的史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有着寓褒贬 别善恶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春秋笔法体现出来的,那什么叫做春秋笔法,它又是怎样寓褒贬 别善恶的呢?

《正文》就是用最简洁的,表面上很平淡的,不带个人好恶,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文字,寥寥几笔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结论。孔子在这方面用词极其讲究,比如弑,古人关于杀人有好几种说法,弑就是一种说法,如果孔子讲甲杀乙,那么这个杀呢,这里头估计孔子也不去分辨到底是甲对还是乙对,就是一个事实,叫甲杀乙,如果叫甲弑乙,那甲一定是有罪过的,甲一定是错的,乙是对的,因为弑是以下杀上,以小辈杀长辈,以坏人杀好人,这一个字褒贬就出来了,只要是弑我就知道谁对谁错了。比如用讨,甲讨乙,那就说明甲是有道理的,因为讨是有道伐无道,甲讨乙一定是乙有问题,甲去讨伐他,这个就叫春秋笔法。据说孔子《春秋》一个字的评语既可以表彰伟人,也可以将乱臣贼子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个话又是孟子说的:‘一字之褒 容于华衮(滚) 一字之贬 严于斧钺(月)’《春秋》只要有一个字赞扬你,你荣耀的不得了,就好比穿上了国君赏赐的华贵的服饰,一字之贬 严于斧钺(月),如果他在《春秋》里面对你有一个字贬斥的,对你有一个字批判的,这个罪过比被斧子砍脑袋还惨,比死还难受。因为你死是一时一刻的,你现在死了,接下来的事情我什么都不知道了,但你可别忘了,你的臭名就留下去了,你在人间活80岁,死了,你的臭名后面三千年还在传播呢,你死了不要紧,你还有子孙呢,子孙都抬不起头来的。所以叫一字之贬 严于斧钺(月),所以孟子讲:孔子成《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孔子把《春秋》编好以后乱臣贼子都害怕,老想去打听孔子是怎么说我的,里面到底对我是褒还是贬,还是孔老夫子把我给忘了,忘了也不错。这就是孟子的话,当然,以历史真实情况考察的话恐怕也未必,真正的乱臣贼子谁怕你《春秋》里两个字啊,这只不过是儒家的一个理想,儒家传统的一种梦想,一种美好的梦想,希望文字具有天大的力量,希望灌注着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字有至高无上的力量,这是一种希望而已。《春秋》还有个非常文雅的名字叫《麟经》,这个大家知道的不多,麒麟的麟。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这里面有一个令人哀叹的故事,也是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画外音》孔子作《春秋》用心良苦寓意深刻,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悟到孔子对那个时代各种事物的鲜明态度,但《春秋》为什么又被称为《麟经》,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正文》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孔子正好70岁,正在修订《春秋》,编《春秋》是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工作,而这个时候有个猎人捕获了一只野兽,猎人不认识,打猎的人野兽认识多了,就这只野兽他不认识,就去请教孔子。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儒者是什么都要懂的,孔子当然是懂的了,最起码在当时老百姓的心目中孔子是知识非常渊博的,所以这个猎人就扛着这只怪兽去问孔子,说我打的是什么东西,请您看看。孔子一看眼泪就流下来了,孔子哭了,哀叹道,这是麒麟啊,麒麟啊麒麟啊,你到这个乱世来干什么啊,你怎么会在乱世出现啊,麒麟是中国传统当中的一种神兽,非常吉祥的一种兽,他只会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太平,孔子认为这个时候天下大乱是乱世啊,你麒麟没事在乱世的时候跑过来干什么啊,这不被人打死了吗,孔子就哭了,也正因为这只麒麟被打死,孔子就停笔。《春秋》就没有再编下去,就停在这个时间上,《春秋》就编到这个时刻。两年后孔子去世。《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麒麟出现那年是公元前481年,公元前的479年孔子去世。《春秋》记载了鲁国12位国君在位242年间各个诸侯国的历史,这242年原只不过是东周历史中的一段没有专门名称,就因《春秋》的出世而被称为‘春秋’,那个年代的古书是刻在竹简上的,又有所谓春秋笔法的限制,所以文字非常简略,简略到什么地步,整部《春秋》记载了242年的历史,整个字数一万八千多字,也就是说平均每年不到80个字。每个月不到7个字,每星期不到2个字,简略到这个地步后人读起来怎么会容易怎么会轻松,怎么会不需要解释和注解呢

《画外音》《春秋》作为一部史书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短短的《春秋》读起来却十分难懂,所以就有后人为《春秋》作注释。也被称作传记。那历史上主要有哪三部传记,又各是什么特点呢?

《正文》三字经接着讲,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三字经的作者非常明白仅仅看一万八千来字的《春秋》是没法看的,必须根据后人的注解才能阅读。那么在汉代讲解《春秋》的注主要是三家,《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高;《春秋谷梁传》的作者是谷梁赤;都是属于今文学派,它们比《左传》都要晚一百来年。按宋代学者的说法,《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传义不传事,也就是说它偏重于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主要是解释它的意义。《春秋》里面有很多微言大义,我们不是讲春秋笔法吗,《春秋》里面有褒贬,有善恶。这两传的重点不在于补充《春秋》背后的历史故事,主要是来阐释《春秋》所特有道德的意义,评断的意义,是非善恶的意义。但《左传》不同,《左传》属古文学派,主要是通过历史事实来说明《春秋》的笔法,并补充了很多《春秋》里没有记载的史实,所以《左传》特别受到史学家的重视。《左传》作者是左丘明,左丘明本身是鲁国史官,跟孔子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弟子和老师的关系,他当然很尊重孔子把孔子当老师,但同时也像朋友一样交往,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孔子也未必把他当学生,两个人是差不多的,所以他主动接过孔子的工作为《春秋》作传,而作传时左丘明已经失明,是他口授,由他弟子整理成书的。《左传》以叙事为主文笔生动,渲染表达能力极强,几千年来吸引着无数的人,特别是什么呢,‘春秋无义战’,这是非常有名的话,春秋战争很多但没哪场战争真正有道义,就是你打来我打去,只不过是为了争霸,所以《左传》描写战争场面的文字特别有名,《左传》还特别擅长刻画人物,比如它描写晋文公,描写楚灵王,都是千古之笔,人物性格都非常的丰满,曲折复杂,这对后来的中国小说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到这里经讲完了,《春秋》是三字经所讲的最后一部经,三字经接下来讲应该读什么了呢?请听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