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说它忘记了mobi:2010年5月8日生物试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27:16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的形成总是要经过生殖隔离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不同的物种基因总是不能交流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2、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52%,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3、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4%             B.5.1%

C.6.8%             D.10.2%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我国,南种北移植物均会推迟开花或不开花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有些哺乳动物的繁殖也表现出与光周期明显相关现象

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及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三个种群,在一段时间内其种群所含能量(纵轴)的趋势如图1。若向水池中大量投放该鱼,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6、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图2甲);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图2乙)。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7、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8、图3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9、下列各选项与图4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基本代表出生或迁入

B.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C.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D.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作用

10、水葫芦经远洋货轮等因素带入我国一些水域,生长迅速,导致入侵地许多水生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水域生态系统濒临崩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水葫芦的天敌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11、一块稻田弃耕数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生态系统中( )

A.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稻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12、图5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1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50只             B.100只

C.150只             D.200只

1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14、图6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6、图7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甲和戊

B.丁和辛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C.该食物网没有全部反映该生态系统成分

D.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多

17、下面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的简图(图8),其中F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F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①②③④过程中均以CO2形式传递

B.若F为大气中的N2,则②过程不存在,①过程可表示固氮蓝藻的固氮作用

C.若F为大气中的SO2,则图解可表示硫循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③过程的加剧

D.若F为无机环境中的NH3,则②过程一般不存在,①可表示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沼泽地、红树林、泥炭地都属于湿地,能调节水流量和防止洪水

B.森林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其抵抗力稳定性强于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上的动物大多能挖洞或快速奔跑,植被面貌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D.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分解者的功能较弱

19、在的营养结构中,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食虫获得的总能量为x轴,植物供能总量为y轴,据此绘制的相关曲线是图9中的( )

20、如图10所示,与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相符的是( )

21、人们通过综合治理的办法防治鼠害,防治过程中鼠种群数量变化如图11甲。通过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防治过程中害虫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所涉及的人类活动实质是改变了生物在环境中的K值

B.甲、乙两图所涉及的人类活动都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

C.甲、乙两图所涉及的人类活动使所防治生物的抗药性都得到增强

D.甲、乙两图所涉及的人类活动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22、“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数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N=Mn/m

B.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44只/hm2.

C.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小

D.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2.5︰1

23、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

A.生态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直接价值

24、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25、“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提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共50分。)

26、(9分)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12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是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两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食物链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_________。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27、(8分)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图13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棚内产生的__________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大棚内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入进行__________,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肥料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身散热、地热、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

28、(6分)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图14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7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前往南京市郊开展生态农业调查活动,经过交流和修改后绘制出图15,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未标出的是__________。

  (3)图示的生态系统与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其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

  (4)在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例如,可通过采取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5)2008年初南京地区虽然遭受50年未遇的特大冰雪灾害,但当春天来临,冰雪消融时,植被复苏,仍然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

30、(10分)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某地区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豚草

0.3

0.6

1.0

1.6

2.3

龙葵

6.2

3.8

1.5

0.3

0.1

狗尾草

10.0

9.2

8.0

6.8

5.5

  (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__________法。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2。

  (2)一个物种的__________及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3)据调查发现,在2000年前当地并无豚草分布。以上数据表明,豚草在2002~2006年间其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型曲线增长,这样增长的原因可能包括气候适宜、空间条件充裕、及__________等。

  (4)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存在着明显的生存优势,对于豚草的这种生存优势的形成原因,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抑制了龙葵等植物的生长。请你利用下列给出的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探究这一假设,写出第四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及用具:完全营养液、蒸馏水、龙葵、豚草、锥形瓶、量筒、滴管等。

  方法步骤:第一步: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甲,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取长势较好的豚草植株种植于瓶中。第二步:将甲瓶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全部取出其中的豚草植株,甲瓶中的培养液保存备用。第三步:另取两只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乙、丙,分别加人适量且等量的完全营养液。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期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分)某同学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重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问题:

生物及环境因素

重金属质量分数/10-6

 

生物及环境因素

重金属质量分数/10-6

池塘水

0.02

土壤

0.01

浮游动物

2

秃鹰

12

浮游植物

0.5

猫头鹰

5

乌鱼

10

0.2

鲫鱼

5

0.02

  (1)请分别写出两个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池塘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草原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所给出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上述所给出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2、(7分)某河流附近有屠宰场、造纸厂、味精厂等企业,它们向河流中排放的工业污水和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又黑又臭。为此,环保部门配合有关单位对污水进行如图16中甲所示的处理:

图16

  (1)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河水黑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将污水与一定量的活性污泥混合后流入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生物主要包括“土生土长”的多种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体。处理污水的曝气池实质就是一个小型的__________,其中的多种细菌充当着__________,它们在__________中起主要作用。

  (3)通过翼轮的不断搅拌,不仅使污水与已处理的污水充分混合并得到较好稀释,还能提高水体中的__________含量。于是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污泥中的好氧型细菌通过__________这一生理过程而降解,好氧型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

  (4)翼轮搅拌一段时间后,好氧型细菌的数量将明显增加,在曝气池中形成良性循环。在上图乙中表示好氧型细菌增加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保证微生物的生长,曝气池还应保证合适的__________等,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一段时间有效处理的曝气池若静置一段时间,水质将变绿,其原因是好氧型细菌代谢产生了__________等物质被藻类利用;但这些藻类一般不会无限增加,这主要通过__________进行着调节。

  (6)流入沉淀池中的水由于没有通气和搅拌,活性污泥得到沉淀。沉淀池中的污泥除取出一部分作为流入污水的“菌种”外,多余部分一般还要作厌氧处理,产生沼气和废渣。厌氧处理时,产甲烷菌是关键所在,产甲烷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该反应的催化剂是在产甲烷菌的__________ (细胞器)上合成的。镜检产甲烷菌的细胞结构,其不同于叶肉细胞的最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