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穿越各种动漫小说:轮作、间作、混种和套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5:51:25

对于大豆根瘤的认识使得大豆很早就与其它作物进行轮作、间作、混种和套种。在战国策》和《僮约》中,已反映出战国时的韩国和汉初的四川很可能出现了大豆和冬麦的轮作。后汉时黄河流域已有麦收后即种大豆或粟的习惯。从《齐民要求》记载中,可看到至迟在6世纪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有大豆和粟、麦、黍稷等较普遍的豆粮轮作制,陈旉《农书》还总结了南方稻后种豆,有“熟土壤而肥沃之”的作用。其后,大豆与其他作物的轮作更为普遍。大豆与其他作物的间、混、套种的历史也很早,《齐民要术》中有大豆和麻子混种,以及和谷子混播作青茭饲料的记载。宋元间的《农桑要旨》说桑间如种大豆等作物,可使“明年增叶分”。《农政全书》也说杉苗的“空地之中仍要种豆,使之二物争长”,清代《橡茧图说》亦说橡树“空处之地,即兼种豆”,介绍的是林、豆间作的经验。清代《农桑经》说:大豆和麻间作,有防治豆虫和使麻增产的作用。总之,大豆和其他作物的轮作或间、混、套种,以豆促粮,是中国古代用地和养地结合,保持和提高地力的宝贵经验。

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间作套种。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间作套种的好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变一收为两收,变两收为三收。

  二、解决麦秋两科争时的矛盾  麦秋复种地区,由于生长季节的限制,麦熟的迟,秋种的迟,秋熟的迟,麦又种的迟,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产量的提高。通过间作套种能够早种早收,使两迟变两早,克服了秋赶夏、夏赶秋的恶性循环,既有利夏田播前整地、施肥、适时播种也能避开秋季阴雨、低温对秋粮的影响,实现麦秋两增产。

  三、充分利用光能  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

四、用地养地相结合  实行粮肥间套、粮豆间套,以地养地,既增产粮食,又培肥地力,有利持续增产。

  五、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麦收后回种玉米时,抽穗扬花期易遇干旱,成熟期又遇 秋霖低温,影响灌浆,产量不够稳定。实行间作套种后,使玉米播种期提前,有利抗灾夺丰收。

  六、有利多种经营的发展  实行间作套种,有利解决粮、油、菜、烟、药等争地的矛盾,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

  七、有利错开农活  间作套种后,麦收前就可在空带种秋,变“三夏”为“二夏”。秋作物可提前半月到20天成熟,减少了“三秋”期间争劳的矛盾,有利集中力量,适时种好小麦。套种还可错开用水时间,有利扩大灌溉面积。

间作 县内历史上就有间作的习惯。俗称“带”,如地瓜地里带大豆、带绿豆,高梁地里带耙豆等,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一种耕作技术推广。70年代,间作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先后有玉米、大豆间作,玉米、谷子间作,地瓜、玉米间作,小麦、蔬菜间作(主要是菠菜),黄烟、地瓜间作,黄烟、花生间作等等。1977年各类作物间作面积达42.63万亩。80年代以来,间作已向多样化发展,计有粮油间作、粮肥(绿肥植物)间作、粮烟间作、粮菜间作、粮瓜间作等形式。

      轮作 历史上就形成了轮作制度,留传着“庄稼怕重茬”的农谚。新中国成立前后多为二年二作轮换制,轮换的作物主要有地瓜、花生、高粱、或小麦、地瓜、谷子等,但也有一定规模的连作,如棉花、花生等,常3~5年轮换一次。60~70年代,小麦全蚀病及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和发展,轮作已变成抵抗减轻病害的一种重要手段,粮油烟轮作等多种形式。丘陵山区已基本取消了连作。1990年,全县轮作面积已由50年代初期的50%提高到95%以上。

      套种 套种技术始自60年代,70年代有了广泛发展,主要有粮粮套种、粮棉套种、粮油套种三种形式。粮粮套种以麦田套种玉米为主。小麦播种时留好玉米套种,次年麦收半月前在套种行内播种玉米,此法能使玉米形成合理的群体。1982年,全县麦田种玉米30.6万亩,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0.8%。1986年,县内把种植大沟麦作为增加小麦旱作面积和提高夏粮总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当年推广面积达10万亩,一般亩增小麦75公斤左右。为旱薄地提高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注意植株高矮搭配,根系深浅搭配,早晚熟品种搭配,喜光和耐阴蔬菜搭配,特别有相克作用的植物,不宜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