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社会大哥带的项链:尼克松:一个政治角斗场上的斗士—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9:39:04

尼克松:一个政治角斗场上的斗士

——读有关尼克先生书籍的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教授陈海春

 

我在上课时告诉学员们,我这一生最推崇的政治家有两位,一位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一位是美国前总统尼克先生。一部分原因在于,在我成长初期,他们是我模仿、崇拜和遵从的领袖人物;另一部分是因为,在我后来的实际工作中,他们是我抵御小人、抵御流言、抵御攻击最可靠的力量源泉。而且,有关尼克松的书,包括他自己撰写的书和他人为其撰写的人物生平传记我还真读了不少,比如:《六次危机》、《领袖们》、《角斗场上》、《1999:不战而胜》、《冬天里的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等等。为了对得起人民网-强国博客上网民的厚爱,在我将博客战场转移到这里的20天,他们就使得我的红色牧师点击达到了近5万,进入了热门排行榜的近30名,并保持上升的势头。即便为了这点,我也得常出一点新的东西。而且,我还给自己定下了写博客的原则:永远原创,永不转贴;永守主业,永不跟风。如此,才能做到永葆创作激情;如此,才能做到术业有专攻。言归正传,还是让我以尼克先生为题,再写一篇有关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稿子吧。

理查德·尼克松,1913年1月9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到菲蒂尔当律师。1942年参加美国海军,获少校军衔,1946年1月退伍。同年,他当选国会议员。1950年继续当选国会议员。1952年成为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副总统,1956年又跟艾森豪威尔一起当选连任。1960年他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以微弱劣势败北。1963年他从洛杉矶移居纽约市,一面继续重操律师职业,一面加强与东部财团的联系,奠定了自己重新崛起的政治基础。1968年,他以共和党候选人的资格竞选总统,终于战胜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当选为美国第37届总统,入主白宫。1972年尼克松总统应邀来华访问,2月28日中美双方联合发表了《上海公报》,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同年11月,尼克松以绝对优势再次当选总统。1973年3月,华盛顿地区法院受理水门事件,民主党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揭露尼克松政府的许多非法活动,最后涉及尼克松本人。1974年8月9日他不得不辞去总统职务,以避免国会弹劾。辞职后,尼克松回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利门蒂,开始写作回忆录和有关著作。后来他移居纽约市,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关注国际政治时事和国内的政治生活,不断为里根总统、布什总统和克林顿总统提出外交政策方面的建议,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在纽约市寓所因病去世。

在尼克松写的书中,我最喜欢就是他对政治生活总结的一本书:《角斗场上》。在这本书的扉页,他引用了另一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话:“受信赖的不是批评家,不是指出强人有何失误,或者指出干实事的人在哪些方面本来可以干得更好的人。荣誉属于那些在角斗场上翻滚的人,这些人汗流满面,血污斑斑;他们英勇地战斗;他们不断出现失误和缺点,因为只要做事,就免不了有失误和缺点;然而他们确实努力干实事;他们满腔热情,洋溢着伟大的献身精神;他们自立于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如果有幸得到成功,终于能欢庆取得伟大成就的胜利,如果不幸遭到失败,至少也是在敢于冒大风险之后遭到的失败。因此,决不能把他们同既不知胜利为何物,也不知失败为何物的冷漠胆怯的人相提并论。”的确,尼克松把政治舞台当成一个角斗场,而他本人就是这个角斗场上的斗士。在这个角斗场上,他有过胜利,有过失败;有过荣誉,有过耻辱;有过高峰,有过低谷。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正是凭着这一点,他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赢得了历史地位,所以,我由衷地佩服尼克松。

——我由衷地佩服尼克松,因为他是一个永不言败的角斗士。尼克松一生有过两次重大的失败,一次是与肯尼迪竞选,以及之后竞选加州州长的失败;一次是水门事件导致下台的失败。前者,他以一种方式——东山再起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后者,他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现实政治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尼克松说他在下野的那些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三点经验特别重要:第一,失败决不会是致命的,除非你认输。第二,当你经历失败时,你就能正确看待你的缺点,并长生一种免疫系统在将来对付这些弱点。第三,在事情顺利时,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在你必须应付逆境时,你才能会利用你先前并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这几句话说出了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应该抱有的心态,这其中第一条是告诉你,即使面对失败也永远不要气馁、妥协。第二条是告诉你,要在失败时认真地反省自己,在反省中正确地认识弱点,并力求克服它们。第三条是告诉你,当你在逆境中成功时,你才会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意味。水门事件后,他在家里闭门谢客了一段时间,很快就琢磨如何重返公众场合,而机会总是有的。1976年2月,他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访问中国,1977年他接受美国电视记者的采访,1978年开始撰写回忆录。1981年他作为美国代表团成员赴开罗参加萨达特葬礼,这是他离开白宫后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参加国际活动。随后,他在公众舞台上的活动日渐增加,198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在封面上刊登了一张尼克松的照片,标题是:《他回来了》。他的回忆录成了畅销书,他成了此后几届总统的座上宾。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特别关心国际局势的发展,在临终前不到一个月,还冒着严寒到莫斯科访问。在住院前几天,他接到生前撰写的最后一本著作《和平以后》,打算亲自再过目一遍。就在病倒前,他还在撰写为共和党募捐的讲话稿。他的这样一种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源于他的信念,以及由信念导致的意志力。而这种意志力则转化为一种决心、信心和恒心,并反映出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梦想。尼克松告诉人们:“没有奋斗,人变得越来越软弱无力,生命也变得毫无意义。没能摧毁我的,令我越发强大。没有奋斗的生活一文不值。人们总是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安逸,更轻松。但这样一来,我们没有增加任何阅历。事实上倒是减少了阅历。有了奋斗,有了失败,才会成长。奋斗会创造生活。”

——我由衷地佩服尼克松,因为他是一个敢出重拳的角斗士。尼克松认为:“一个领导人跻身于伟大领袖之列的可靠公式有三个要素:伟大的人物、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事件。”在任总统的6年里,尼克松曾多次显示了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家的雄才伟略。在结束越战的过程中,他顶住了来自世界、来自国家内部,来自不理解的民众等众多的压力。但他最终决心将美国军队撤出了越南,逐渐结束了那场使国家陷入危机的战争。他自己曾经说过:“考验领袖是否伟大,就是看他能不能引导公众的看法,而不会被公众牵着鼻子走。”他还透过乒乓球活动尝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史称“乒乓外交”,改善了中美关系。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一个同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对中国的七天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美中苏三角外交的态势开始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决定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美国的最高领导人,他总是以把美国建设成第一强国作为最终目的。“尼克松是在冷战开始时步入政治生涯的,他是一名反共分子,冷战造就了他保守派的名望。他通过制定有创意的缓和政策带领这个国家走过冷战的时期,然后活着看到冷战结束,真是不可思议。他现在深知,他在历史上总是站在正确的一边。跟其他几位在意识形态斗争年代的总统一样,他为正确的原则而斗争。尼克松一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虚弱的孤立主义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几次热点为标志的冷战时期。他知道,新的和平将不同于美国在本世纪所了解的任何事情。正因为这种局势的独特性使尼克松有了继续在21世纪留下深远影响的机会。他所做的是支配世界各国。这是明确的使命。”

——我由衷地佩服尼克松,因为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角斗士。尼克松说:“那些不研究历史的人必然会被迫重复历史,而相反,如果一个时代的领导人比他们的前任看得更远,那是因为他们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之上。”尼克松是一个很善于分析和思考的政治家,他在19601968年是一个输家,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一直失败而放弃,他会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同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一旦认准时机成熟,便快速行动。他还为自己列出了争取提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了争取选民和两党各派,尼克松竭力树立自己中间立场的形象。“如果自由派意味着把一切都交给联邦政府,那么我就不是自由派。如果保守派意味着倒拨时钟,否定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我就不是保守派。”这就是他的政治宣言。他还告诉我们,在倒霉的时候,第一,忘掉过去。分析和理解你失败的原因,但是不要一心想到失去的东西。要想有待做的事,不要成为《圣经》里那位因回头看而化为盐柱的“罗德的妻子”。第二,不要让批评你的人再次支配你。要记住只要在他们能驱使你同他们打架而不是去努力实现你的目标时,他们才赢了。第三,把你的时间用来实现比你身家性命更大的目标。要避免那种仅仅为了享乐或是只是为留下一笔更大的遗产而努力的诱惑。在政治生涯中,尼克松发现,政治上是没有永远的朋友的,在你得志时,也许会有很多的追随者;而在你倒台之后,往往会成为他们最憎恨的人。唯一的拯救方法便是自救,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抓住机遇,寻找真正的胜利。1960年,尼克松在总结竞选总统失败时,曾说过:“投身政治的那些人最难吸取的教训是政治上很难存在着真正的友谊。我见过许多人在竞选失败后友谊渐渐消失因而牢骚满腹,这些所谓的私人友谊最后变成了纯政治色彩的玩意。真正最使人伤心的是,你为他们做事做得最多的人常常是最先抛弃你的人,我并非不准备品尝这种滋味,因为我已经在自己反复无常的生涯中有了这种体验

——我由衷地佩服尼克松,因为他是一个敢于表白的角斗士。一般的政治家要么做了不说,要么说了不做,但是尼克松是一个敢于表白自己的人,是一个敢将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告诉公众的人。正是这一点使他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文献,这些文献在他去世以后仍然影响着后人,超越其政治生命,超越其自然生命。尼克松1962年写了《6次危机》一书,记叙他自己的生活经历,自道短长,自言甘苦。这本书,毛主席读过,而且当面告诉他写得不错。退出政治舞台后,尼克松找到了一种最佳的生活方式——著书立说。他经常在半夜起来做笔记,白天用弹钢琴来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终于,他又一步一步地回到了政治舞台。在《角斗场上》这本书里,他从方方面面谈论了从政的有关问题,想人之所不敢想,言人之所不敢言。他告诉我们:“生活的目标应该是比生活更重要的东西。如果不投入到比你自身更伟大的事业中,你就看不到生命的意义。那是找到自我的惟一途径。”尼克松还以自己从政的经验讲述了一个领导者成功之道的十个方面:1.坚强的意志;2.高度——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3.崇高的目的;4.富于人情味;5.相信自己,说服别人;6.富于智慧;7.容人之量;8.学会沉默;9.善于授权;10.像思想家那样干,像实干家那样想。这些都是他毕生实践和研究的结晶,人真正能够做到这点就无所谓胜利和失败了,就一定是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尼克松在出席以他名字命名的图书馆落成典礼时,曾这样概括他的处世哲学:“失败固然令人悲哀,然而,最大的悲哀是在生命之旅中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

最后,让我们听一听,由美国作家克罗利撰写的《冬天里的尼克松》在扉页上的一句话: “并不是尼克松的含混使他那么迷人,而是他的生活的史诗般的时刻,改变了纯粹是普通常识、幽默、温柔和脆弱的方法。在他的政治天才的背后是可以消除敌意的平凡东西,一种不属于公共形象的人性。在那些寂静的星期天下午,我看到了为数不多的其他人已经看到的东西:尼克松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