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种植: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陈永贵—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41:21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陈永贵

 

【引言】从今年起,我就将部分我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学生习作,贴上网。一是对学生的褒奖,二是增加上贴的速率。对于我这种做法,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说好的认为能够看到学生写的东西,真实、亲切,也看到了我们高等教育的一斑;说不好的认为,一是觉得学生写的东西不太成熟,二是怀疑陈海春同志是否在偷懒。不过,我还是要这样做。我历来认为“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更何况,作为一个教师,就是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吸取养分,不断进步。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对高等学校的教师不愿意搞教学工作提出了批评,也指出了不少理由,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我以为,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不到乐趣,缺乏动机。其实,古人早就说过:“集天下英才育之,不亦乐乎!”我是喜欢教书的,在课堂上看到学生认真听课的情形,在课堂下看到写得较好的考卷,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此事可为,此事乐为。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海春

20091218

 

陈永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农民总理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提高班 0702班 王晨曦

 

摘要:一位黄土地上的农民竟然成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身居要职,仍然头扎白毛巾,身着对襟疙瘩扣中式服饰,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全国男女老少对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每天都在学习他和他的大寨精神。这个人就是农民总理陈永贵。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陈永贵同志的生平简介;第二部分则是从政治学角度对陈永贵同志的领导魅力进行解析;第三部分谈谈自己的心理感受。

 

关键词:农民总理魅力 楷模 骄傲

 

正文

一:生平简介

陈永贵(1914—1986)山西昔阳人。出身贫农家庭,解放战争时期加入农会,参加本地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政府生产委员,中共大寨村支部书记、大寨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他积极领导全村群众,响应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号召,大干苦干,修造梯田,兴修水利,为改变大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当时山区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大寨生产合作社(后为生产大队)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赞扬和表彰。他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曾经担任过的重要职务有:

1967年后,担任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等职。

1969年4月出席中共产党第九大,被选为九届中央委员。

1973年8月被选为中共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5年1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农业工作。

1976年10月6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拥护作出拘禁审查“四人帮”的决定。

1977年继续当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年9月辞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1983年起任北京市东郊农场顾问。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永贵同志一生兢兢业业为了大寨人民,为了全国人民,尽职尽责,无怨无悔,直至1986年3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一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作为一位领导者,也有其独到的领导魅力和政治头脑,让我们通过些许事例来进一步认识这位农民总理。

 

二:从政治学角度解析领导魅力

魅力之一:难得可贵的朴素廉洁

   说到陈永贵,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定是头扎白毛巾,身着对襟疙瘩扣中式服饰,满脸皱纹朴素敦厚的农民大叔。作为一位国家级领导人,他廉洁奉公的作风更值得被传诵,他从一个农村大队书记一跃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但是他当权时并没有把家属迁到北京,而是失势了以后才让妻子到北京照顾他的生活。自始至终他都保持着农民本色,下台后自己种莱吃,大队、县、地、省都给他发工资,但他只拿大队的360工分的报酬,其他的全退回去了。

朴素廉洁是作为一位领导人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魅力。每每看到陈永贵那张头扎白头巾,身着疙瘩扣中式服饰,满脸皱纹的黑白照片时,我的心里就难免对这位农民副总理肃然起敬。

魅力之二:幽默风趣,机智敏锐

有一个小故事:1963年8月份,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席卷了大寨,雨不停地下了七天七夜,大寨房倒屋塌,人们的情绪降低到了一种极致。陈永贵参加完县人代会后赶回大寨,大寨的男女老少纷纷向他倾诉发生的灾害,要是一般的领导人,这时也会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变的凝重而且悲怆,但陈永贵却出语惊人:“灾是不小,可我还要给大家道喜哩!”大伙一听就愣了,有什么喜呢?只听陈永贵慢慢道来:“我真的给大家道喜嘛!不承认是喜?第一,遭了这么大灾一个人没有死,人在就是大喜事呀!第二,遭了这么大灾,几十头牲畜没有损失,这是不是喜?第三,咱们的粮食保住了,饿不了肚子,道不道这个喜?土地刮了,我们重新修起来,嗯?窑塌了,我们盖起来,走了旧大寨,来了个新大寨,该不该道喜?”几句话打消了人们的愁绪,也正是陈永贵在灾难面前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幽默风趣地谈吐,振奋了大寨人的精神。

幽默风趣的谈吐,机智敏锐的思维使人心没有大喜大悲,而伴随着这种心态而来的沉着淡定,正是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所必须具备的。

魅力之三:大手笔敢主事,敢拍胸脯

   还是在1963年那场数百年不遇的大雨在那年夏天倾泻在大寨的土地上后,各方面打来的支援电话,对于这些支援,陈永贵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感谢上级领导的关心,我们心领了。”

不要外面支援就已经不简单了,陈永贵还有大手笔。他不仅提出:不要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资的“三不要”,还提出了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的口粮不少、集体的库存不少的“三不少”。

他在收成无望的境况下组织生产自救,一根根苗被扶了起来,站不稳的就几根一绑,他们戏称为“组织起来”。结果恢复土地只用了两年,三年社员就全部搬进了新房。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勇有谋的领袖人物。

除了这件流传广久的轶事以外,他还带领大寨人三战狼窝掌,治山治水的英雄事迹,以至于后来,这位黄土地上的农民竟然成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男女老少对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全国人民每天都在学习他和他的大寨精神。

作为一位领导人,必定要有敢于主事的“虎气”,有一种能压倒一切的领导者的气势。

魅力之四:深明大义,中庸之道

陈永贵深知自己不是坐镇中南海批阅文件的材料,明白自己的优势在于熟悉基层,自己在领导层的作用在于上下沟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他还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凭着大寨和昔阳这块基地上来的,失去了这块基地他就成了无本之木。于是陈永贵想出了一个扬长避短的办法。1975年5月初,他写信给毛主席,请求毛主席批准他经常下去跑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昔阳抓点,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全国跑面,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他很明智地给自己这位第七号副总理设计了套史无前例的职责,一套与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即不离的职责。

陈永贵同志明智的选择告诉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对时局有一个清楚地认识,深明大义,中庸之道。

魅力之五:忠于信仰,知足常乐

上世纪80年代末,当陈永贵生命垂危的时候,他对去看望他的人说:“我梦见毛主席了,毛主席让我继续到另外一个地方给他干事。我死了以后要把骨灰埋在大寨。邓小平是好人,他没有把我给关起来,还给我好吃好住的……”毛主席对在我们的农民总理心中,就像一座高高屹立的峻峰,坚实高大;对陈永贵而言,毛主席就是启明星,指引着信仰的方向,忠诚地跟党走,质朴纯洁的精神面貌折射出这位农民总理的可敬可爱。

陈永贵同志对党和国家的忠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灵魂,正是因为有一种信仰在心中,他才能在经历了仕途高潮后依然淡然处之。

三:人生启示

从这位农民总理传奇的一生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有些在前面解析魅力的时候就已经说了的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对于他为什么从一个普通农民竟能走上中央领导的位置,在他活着时,周围的人们就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认为一个大老粗竟能受到毛主席和全国人民的宠爱,是幸运的因素使然,有的甚至猜测他和毛主席有怎样的特殊关系。我却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过:“(我们的国家)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既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使广大人民群众翻身作了主人,就要选拔工农群众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进入领导阶层,行使当家作主人的权力,而不是嘴上空口说说而已。而陈永贵正是以他非凡的组织领导才能,雄辩的口才,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又经过长期的考察,认为陈永贵是农民阶层中难得的人材,所以最终选择了他,并委以重任。

一位地道的农民成为一个国家的副总理是史无前例也很可能将后继无人,但是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认定,这位传奇的农民总理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虽然不识字,这位农民总理通晓的道理以及他本身特有的素质足以使他能够胜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陈永贵同志正是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被伯乐相中得以施展才华。

陈永贵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有幸能被伯乐毛主席周总理看好,于是那个时代给了他发挥才智的舞台;陈永贵的一生也是悲怆的,只是因为一些不得以而为的过去,悄然离世功过是非留给后人任评说。

 

最后,引用一首《念奴娇?陈永贵》缅怀农民总理:

 

一条毛巾,头上扎。身着中式布褂,时常不系疙瘩扣,任凭劲风吹刮。襟怀坦白,朴实无华。岁月雕刻了满脸皱纹,农民形态多佳! 自幼孤苦伶仃,四处为家。饱尝酸与冷,共产党苦海救他。誓死依偎恩党,听话听话。愚公韧格,把大寨描画。身居要职,死后骨灰遍洒。

 

(陈海春批注:我去过大寨,陈永贵的坟墓就在他战斗过的“虎头山”上。因此,他死后骨灰没有“遍洒”,而是“回家”。这点上,他还是农民,没有周恩来总理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