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池店镇地图: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赵乐际—红色牧师.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2:40:11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赵乐际——2010年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领导学考试试卷之十二 悟道醒思成就智慧,妙术善举驰骋政坛——记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李函霏(执笔人) 欧明 陈友福 明承瀚 罗润摘  要:赵乐际是一个从普通知青成长起来的高级干部,乍一看,觉得此人平步青云,定有非比寻常之处,但细细探索下来,才发现,他的成功可谓是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本文试图从“道”“思”“术”“举”四个方面来诠释这位省委书记平实却又不平凡的经历,力求从人生经历、公众形象、内在品质三个方面寻找其成功经验的精髓所在。关键词:从政之道从政之思 从政之术 从政之举 领导者领导者的类型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领导者都有着他独特的经历、独特的风格、独特的魅力、独特的思想以及独特的眼界。我们要研究的不是当领导的固定模式,而是从优秀的领导人身上汲取其探索事物规律的重要经验,领略其处事待人的魅力所在,体会其提升自我的有效方法。一、生平简介——从知青到省委书记赵乐际于1957年3月出生在青海省西宁市,祖籍西安。总结乐际同志从17岁至今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踏实苦干,夯实基础1974年至1975年7月,青海省贵德县河东乡贡巴大队插队知青;1975年返城,分配至青海省商业厅从事通讯员工作,为时两年;1977年2月至1980年1月,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1980年1月至1984年12月,先后任青海省商业厅政治处干事,省商业学校教师、教务科副科长,省商业厅政治处副主任兼厅团委书记;1984年12月至1986年4月,派往商业厅下属单位——青海省五金交电化工公司,任公司党委书记、经理。第二阶段:崭露头角,稳步晋升1986年4月至1991年2月,任青海省商业厅副厅长、党委副书记;1991年2月至1993年2月,任青海省商业厅厅长、党委书记;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升任青海省省长助理、省财政厅厅长;1994年8月至1997年12月,出任青海省副省长;1997年3月至1997年12月,出任省委副书记兼西宁市委书记,并于同年被选为中共十五届中央委员;1997年12月至1999年8月,任青海省委副书记、西宁市委书记;1999年8月至2000年1月,出任青海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青海省代省长,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省长。第三阶段:稳扎稳打,顺势而上2000年1月至2003年8月,任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2003年8月至2003年10月,任青海省委书记、省长;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任青海省委书记;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任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年5月25日至今,任陕西省任省委书记。二、 领导学分析——“道”“思”“术”“举”四者合一世间万物必有“道”,悟“道”方能生其“思”,有“思”方能成其“术”,有“术”方能选其“举”,从政亦然。其中“道”为实质,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规律;但掌握规律之后能否将其升华并付诸于实践,还要看我们会不会“思考”,能不能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术”为方略,是对事的统筹规划、谋篇布局,正确的“术”来源于对规律的熟知与思考的深入;当万事俱备之时,“举”就是那一股东风,将前三者用恰当的行动表现出来,展现自我,成就未来。赵乐际的从政路之途便是建立在这四者之上。(一)以踏实沉稳之“道”导航人生孙子兵法有云,决定胜负的有“道、天、地、将、法”五大因素,其中“道”独排第一。所谓道,是指关于自然、社会规律的论述。[2]每个行当内都有“道”可循,成大业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会不会探索规律,乘势而上;能不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想要在一个行当做得出色,就必须深谙其“道”,并以之导航人生。赵乐际的从政之“道”便是“踏实”、“沉稳”,踏实才能出活,沉稳方可前进。回望赵乐际初出茅庐的时代,曾经的他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但若你沿时间而下,就会在赵乐际的人生经历中发现,他具有成功人士必备的特质:踏实!他当过知青,干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他也当过通讯员,做过最基层、最艰苦、最繁琐的工作;他更经历过文革风波,并在高考恢复后立即重拾求学的机会。从一名普通的通讯员到青海省商业厅厅长,赵乐际在商业系统有着整整16年的工作经历,其中既有低位,也有“第一把交椅”。他的前进并不是“坐飞机”,而是“爬楼梯”——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一步步走上来的。正如青海省商业厅一位内部人士对他的评价:“这充分证明他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审视赵乐际“爬楼梯”的过程,不得不提的则是他的沉稳。想要在一个行当内做出成就,必须做到坚持立场“谋一点”,而“谋一点”的必要前提则是沉稳,沉稳的核心在于不卑不亢。乐际同志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收放自如:一方面,在低位时,他能够“不卑”。当知青的劳动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即使是作为一名最底层的通讯员,也可以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每一份工作,做成当下的每一件事。他力求上进,在恢复高考的第一时间争取学习机会,勇于提升自我,为以后的晋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位上,他又能够“不亢”。当祖籍陕西的赵乐际离开青海,任职陕西省委书记时,有人说他是“衣锦还乡”了,可他却并未摆出一副“从糠箩跳到米箩”的架势。面对青海,他几度落泪,在即将告别时动情地说:“我是从一名普通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青海烙印,深深打下;青海情节,刻骨铭心;深情眷恋,难以释怀。”面对陕西,他深感责任之重,在任职大会上郑重地说:“我将恪尽职守,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踏实奋进怎能不叫人欣赏,他的沉稳大义怎能不叫人佩服!乐际同志如此深谙踏实沉稳之“道”,并将这种品质在工作中、情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他能够在人才济济的政坛中由边缘稳步走向中心的主要原因。(二)以高远谨慎之“思”引领发展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提到:“伟大的领导能力要求有一个伟大的远见,这种远见能激励领袖,又使他有可能去鼓舞全国人民。”[3]赵乐际也许并不完全是尼克松口中的伟大领袖,但作为党和人民的高级干部,一省之主,远见卓识不可或缺。正如尼克松所说:“一位领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能够去做正确的事,对做出正确决定缺乏判断力或洞察力而又想当领袖的人,常常因为缺乏远见而导致失败。”[4]赵乐际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也就是他不停地依靠远见做出正确判断,做好正确事情的过程。想要培养远见,做好正确的事情,干出成绩,要点有二:一是要摸清情况。弄不清楚状况就不可能有全面的思考,更不会产生卓越的见地,摸清情况是预测未来的基础,是重中之重。赵乐际在这一点上做得可谓是出神入化,一位新华社记者曾赞誉道:“赵乐际对青海的了解极为深入,他非常清楚青海要做什么,他是个青海通”。二是要预测未来。赵乐际主政青海后,对青海的情况做出了准确的分析,带领着整个青海展望未来,寻找发展方向。他提出了青海未来的两大任务:消除贫困,富民强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高瞻远瞩的智慧除了通观全局、把握趋势之外,还要依靠两种能力:第一,感召力,能够鼓舞领导范围内的人为了同一目标而共同奋斗,这一点往往体现于领导的人格魅力;第二,实践力,能够使自己的计划行之有效,这一点往往体现于领导的方略魅力。赵乐际充分运用他的感召力与实践力,以其高远之“思”引领了青海的发展。一方面,他提出了“平安青海建设”的理念。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一直存在着民族冲突的安全隐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稳定,因此,将团结稳定作为首要发展任务无疑是最为明智的决策。直到2008年为止,调查显示青海省各地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达到了90.14% ,群众对平安青海建设的知晓率达84.14%。[5]“平安青海建设”的提出与推广无疑是推动青海省取得巨大进步的最大助力之一。另一方面,他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青海省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当时,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开展得如火如荼,各个省份都将重点放在经济增长之上,而很少关注环保。而赵乐际早在2000年就建立起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6]并在2001年就响亮的提出:“污染环境的企业,不要转移到青海来!”由以上政绩我们可以看出,赵乐际在高瞻远瞩的同时也做到了谨小慎微。作为高级干部,必须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以党的理念为指导,不可天马行空。赵乐际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即引领了发展的方向,改变了青海省的发展历程,又与党的执政理念保持了高度统一。他团结少数民族、防范藏独,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举措,与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遥相呼应,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而他保护环境的决策又与之后胡锦涛书记提出的“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了有效统一。尼克松在描述丘吉尔时曾说道:“他一次又一次走到时代前列,对公众舆论是引导而不是尾随”。一名出色的领导者要善于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判断现实,预测未来,并善于用预测指引远见,善于用远见激励群众,善于以感召力和实践力改变整个组织的发展历程。很明显,赵乐际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创造力、感召力与实践力着实厉害!(三)以精于造势之“术”把握机遇如果说从知青到青海省省委书记是赵乐际踏实沉稳之“道”的结果,那么从青海省省委书记到陕西省省委书记则一定是他驾驭机遇之“术”的成品。从青海到陕西的过程表面上看来似乎只是平调,但陕西是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巨大的经济潜力,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发力点之一,因此,2007年的赵乐际,的确是经历了由“糠箩”到“米箩”的过程。从政是一件与年龄赛跑的游戏,在由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时间、机遇都是相当重要的,这要求领导者不仅仅要学会“爬楼梯”,还要懂得爬到一定高度时得适当地“坐飞机”——使自己脱颖而出。对年仅53岁的赵乐际来说,能够同时拥有西部青海、陕西两省正省级的跨省治理经验是极大的优势,获取这一优势的关键在于赵乐际的精于造势之“术”。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赵乐际于2000年升任青海省省委副书记、省长,主政青海的他正好遇上西部大开发的浪潮,实属一个难以多得的良好机遇。赵乐际乘着西部大开发的势头,充分展示了自己发展经济的才能,带领青海这个充满潜力的地方走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三步:第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技术进步为手段,大力发展青海特色经济;第二步,将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建立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区,走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第三步,统筹规划,专题部署青海地区基础设施与重点开发项目,将民生项目建设纳入西部大开发计划。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赵乐际促使青海GDP增加近三倍,由2000年的263.12亿元,增加至2003年的390.16亿元,再到2006年GDP的641亿元。青海省突出的经济表现是赵乐际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结果,更是他将机遇转化为成功的重要一步。入主陕西后,赵乐际乘风破浪,在这片孕育了中华5000年历史的沃土上,在这个中国西部政治文化的中心内继续大展拳脚,将西部开发进行到底。经济方面,他着力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力图增强西安等工业城市的装备制造业。2008年,陜西全省生产总值实现6800亿元左右,2009年继续增至8186亿元。民生方面,他延续了以前重民生、亲百姓的作风,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调研时的一句“扶贫不能漏一人”至今还令许多百姓感动不已。环境方面,他时刻注重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环保,2009年陕西万元GDP耗能减少4.5%以上。陕西,对赵乐际而言,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年轻的他是否能继续运用精于造势之“术”,把握眼前机遇,继续走向中心,走向更远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四)以亲民务实之“举”塑造形象陈海春教授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政坛在人不在己”,从政的道路会如何走,关键不在于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而在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套用陈老师的一句话:“人什么本事都有,就是不具备将自己的头发揪住让两个脚离开地面的本事。”然而,“政坛在人不在己”并不意味着要我们听天由命,而是警醒着我们时刻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这里的形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在组织眼中的形象、在民众眼中的形象以及在媒体眼中的形象。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从赵乐际的工作表现与形象展现看来,他深深懂得“政坛在人不在己”的道理,懂得在组织上塑造务实的形象,做好自身的工作,着实让领导放心;懂得在民众中塑造亲民的形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着实让人民满意;懂得只有真正做到了让领导放心,让人民满意,才能够让组织看重自己、选择自己,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分配资源的权利。而这其中,媒体起着相当微妙的作用,既不可不报道,又不可多报道,必须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过了就是浮夸,少了人民就不知道你究竟做过什么事。在组织心中,赵乐际是一个具有美誉度,能够做实事的好同志。要得到组织的器重与肯定就必须用政绩说话,赵乐际就用政绩为自己打造出了品牌。他主政青海时,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防治环境污染三方面都取得了的可喜的成绩。2007年,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对赵乐际给予高度评价:“赵乐际同志政治上强,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他领导经验丰富,驾驭全局的能力比较强。”[7]陕西作为西北大省、内陆腹地,是西部开发的重要一环,入职陕西代表着中央对赵乐际的肯定与器重,调职陕西后,赵乐际的政绩表现依然十分突出,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民生方面都深得中央的认可。在民众眼中,赵乐际是一位具有信任度的“亲民书记”。据了解,在赵乐际任职青海省省长、省委书记的十多年来,青海网友对赵乐际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懂经济,有魄力,是一名实干的好干部”。[8]2007年,初到陕西的赵乐际,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先后八次深入基层和系统进行了密集的考察调研。[10]他多次进农家、进街道、进厂矿、进工地,与村民拉家常,跟工人问冷暖,同干部促膝谈心,了解民生民情,获得了“亲民书记”的美称,足以让人民体会到他渴望了解陕西的热情之高,为人民办实事的决心之强。此外,赵乐际时刻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执政理念,在主政期间不断推进民生项目的建设,以造福民众为目标,使民众对其颇有好感。在媒体面前,赵乐际和其他的中国省部官员具有类似特点:低调。赵乐际甚至对记者说:不接受媒体专访是一个原则。即使他被堵到楼梯里,也不谈一个字。因为在中国政坛中,高级干部总是在媒体面前保持一种低调的姿态,不爱张扬的人才是真心实意为人民办事的人,真正办实事的干部也没有时间去玩高调。然而,领导者公共形象传播[[11]是必要的,赵乐际所参与的活动、调研、会议等依然频频见诸媒体,因此,他在民众眼中出现的时候,都是代表组织、代表国家为民做实事的时候,而绝非个人炒作。既保持了领导的神秘感、权威性,又时刻体现出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的形象,岂不妙哉?三、对我们的启示——通往成功之路(一)善于探索规律,把握从政之道世间万物的走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道”字,“道”为规律。自然界有其运作的规律,社会有其发展的规律,我们作为自然人,需要懂得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的生存;作为社会人,需要懂得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发展。每一个行当都有其自身的运转规律,政坛也不例外。因此,要在政坛中顺利发展,步步高升,就必须学规律会探索行中规律,掌握从政之“道”。赵乐际的顺遂仕途令人艳羡,但也耐人寻味,他之所以能够稳稳当当的由边缘走向中心,正是因为他能够在工作之中不断悟“道”,并懂得用踏实沉稳之“道”指导实践、引航人生。踏实是稳步前进的基础。作为政坛一员,无论身处何地何位,都必须安心走好脚下的路,踏实做好手中的事。处在低位时,我们要学会听话出活,出活才能让上级满意,让上级满意才有进步的资本;处在高位时,我们要学会干出政绩,有政绩才能打造品牌,有品牌才有受器重的资本。沉稳是方向正确的保证。无论是在成为领导者的途中,还是在担任领导者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学会以沉稳之心待人接物,学会不卑不亢。“不卑”才有自信,才不易退缩,不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亢”才能谦虚,才不会浮躁,不会急功近利、行差踏错。若缺乏沉稳,怯弱浮躁就会让我们难以专心看清眼前的路,在边缘徘徊,无法找准正确的方向,难以向中心靠拢。当然,除了踏实沉稳之外,政界还有许多规律可循,在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规律,做不同的事有不同规律,对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规律,这里只是将晚生认为最为核心的一点提出来。(二)提升自我修养,修炼从政之术历史青睐有机遇的人,而成功只青睐懂得把握机遇的人。中国政坛,处处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懂得顺机遇而上则能够脱颖而出。赵乐际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之下大展所长,引领青海取得重大经济成就,随即受到中央肯定,被调往陕西任省委书记。他所作出的傲人成绩使我们看到了把握遇的重要意义。时势造英雄,我们把握机遇、脱颖而出的精髓就在于精于观势、用势、造势之“术”。“把一位领袖列入伟人行列的可靠公式,包括三个要素:一个大人物、一个大国和一个重大事件。”[12]要成为一名伟大的领袖,光有一身才干是不足的,同样,要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光有能力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审时度势,知道我们的才干能够在何处、何时、何事上发挥用处。丘吉尔曾在评论英国十九世纪首相罗斯伯里勋爵时说:“很不幸,他生活在一个有大人物而无重大事件的时期。”可见,只有当我们看准了势头,修炼好造势之“术”时,我们才能够运用大事件发挥大才华,使得自己的努力与才干被上级看见,被领导赏识,被组织认可。(三)树立崇高信念,领悟从政之意选择从政不仅仅是选择了一条道路,更是选择了一份事业、一种信念。赵乐际在任职青海和陕西两地时都将民生放在第一位,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宗旨,调任陕西时,他仍不忘使命,将“使命重于泰山”时刻挂在嘴边、放在心田。这份以人民为重的大志向远远超越了对权、名、财、利的追求。胸有远志,方能放眼天下,心存苍生,才可见他人所未能见,思他人所未能思。如果我们只是将从政定位为一个谋生的职业,或是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那我们就难以具有广阔的胸襟,难以训练出深远的思想。我们应当明确,从政是一份为国效力的伟大事业,是一种为人民奉献的坚定信念。现在虽然是和平时期,但我国仍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心系天下,居安思危,以国为先,以民族为重。《领袖论》一书中曾提到,成为领袖,掌握权力有两个必要条件:一者动机,再者资源。除了学会如何取得分配资源的权力,更重要的是要认清楚我们希望掌握权力的原因,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目标。作为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明确如何从政是我们的本分,懂得为何从政是我们一生的信念与追求。四、结语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轨迹,这是由他的个性特征、生活环境、修养水平等综合决定的,即意味着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理当探索属于自己的旅途。与此同时,虽说他人的成功不一定能够复制,却可以模仿;前人的教训虽不一定重演,却可以引以为鉴。作为公管学子,我们见贤思齐,有志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研究在职政要,总结其从政经验,归纳其处世方略,领悟其人格魅力,借以鞭策和锤炼自我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囿于象牙塔里的我们,满腔的热情缺乏深厚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故而视角难免单一,笔法难免稚嫩。在研究赵乐际同志的过程中,亦只是着力于做到陈教授领导研究三步曲中的描述和解释部分,对于预测部分则自知受制于理论知识的薄弱和实践经验的粗浅而无力驾驭,留待未来和我们的双眼共同实证。参考文献:[1]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领袖们[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5;[2]朱立言,高鹏怀.领导科学与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3]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秦德军.领导者公共形象管理[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5;[5]小埃德加·普里尔.十九颗星[M].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6]俞文钊.现代领导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陈海春.鲍里斯:"坏小子"的魅力领导学[J].决策.2010,1;[8]詹延遵,凌文辁,方俐洛.领导学研究的新发展:诚信领导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9] 谭林军.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学思想[J].中国经贸.2008(5).


注释:[ 1]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5/content_301660.htm。注:为便于读者对下文的理解,这里特此说明赵乐际调任陕西省委书记的具体过程。2007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赵乐际任陕西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同年4月,青海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接受赵乐际辞去青海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的请求。2007年5月25日,在中共陕西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2008年1月23日,在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朱立言,高鹏怀,《领导科学与艺术》,页191;[ 3]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领袖们》,页3;[ 4]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领袖们》,页3;[ 5]数据来源: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0801/2009-01/18/content_1022067.htm[ 6]青海省人民政府经过认真调研,于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 7]资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gov.cn/jrzg/2007-03/26/content_561082.htm[ 8]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5654523.html[10]资料来源:领导干部网,http://www.ldgb.com.cn/E_ReadNews.asp?NewsID=28388[11] 领导者公共形象传播这一概念在现代社会后才开始成为必要话题,其旨在让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威增加认识、接纳以及接受其劝服。详见秦德所著的《领导者公共形象管理》,页41;[12]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领袖们》,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