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照片在线排版:以文“化”人修德养性·杭州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58:53
以文“化”人修德养性2012-02-13

  顾俊民

  有媒体披露,在清华大学有两门国家精品课,即“古代文物精品”、“古代文明礼仪”课申请选修极为困难,但是很多选修过并已走向社会的学生又总是禁不住回望这段难得的选修时光。因为通过这两门课的学习,使清华学子对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有了比较广泛的了解,对文化中国的构建基础“人格”与“操守”有了较深的理解,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学生的素质。由此看来,清华大学开设两门国家精品课是很有见地的。它既体现了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又让学生平添了立身处世的精神“营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物质极大地丰富,从物质层面讲,可以说是已经小康化了。然而,我们心智的成熟并没有完全地同步于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并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君不见,挑战道德底线的事件在时下是屡屡出现,吃喝嫖赌、包二奶、贪官、奸商、伪学者等等,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又登台”。而这些“富贵病”、“道德病”的出现又都说明了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出现了问题,是我们的道德观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白了,是人的“脑袋”出现了问题。

  坊间有段话说得好:“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壮身子’,也要‘健脑子’。”这段话道出了老百姓对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认识。同时,质朴无华的话也说出了社会对“文化渴求”的心理和“文化自觉”的意识,表明了群众对文化的理解,即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属品”、“调味品”,而是一项“脑袋工程”。但是目前社会上对文化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过度的商业化”、“功利化”,不考虑文化的公益属性的现象,是很让人担忧。这其实是对文化认识的一种偏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改革攻坚期并存、小康关键期与矛盾凸现期同在的关键时刻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战略规划,对建设文化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而从中观、微观层面讲,就要像抓GDP那样抓文化建设,像精心营造物质家园那样营造精神家园。但又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是一个滴水穿石、垒土成塔的渐进过程,不可能像经济建设那样立竿见影,吹糠见米。这是其一。其二,抓文化建设要像抓项目那样着重抓“落地”,即要以文“化”人,把“化”字落到实处,要春风化雨,要润物细无声,使人们在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下,不断“洗涤”精神,逐步地完善自我,自觉地远离愚昧无知,自觉地脱离低级趣味,自觉地与时俱进地修德养性,这才是以文“化”人。这又诚如宋代文人苏轼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