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排版好的证件照软件: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编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6:06:53

抗战时期八路军编制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人民军队实行领导的最高组织机构。1937年8月洛川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王稼祥(1938年任)、刘少奇(1943年3月任)、彭德怀(1943年9月任),参谋长前为肖劲光,1938年由滕代远任,1940年由王若飞任,1941年由叶剑英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林彪、贺龙、刘伯承、张浩、徐向前、叶剑英等11人为委员。

  军委组成机构为:总参谋部,部长聂鹤亭,下设一、二、三、四局,分别由郭天民、曾希圣、王铮、黄春甫(江华)任局长;总政治部,主任先后由任弼时、毛泽东(代)、王稼祥任,下设组织部、宣传部、锄奸部、敌工部、联络部,分别由*、肖向荣、吴溉之、王学文、谭政任部长;后勤部,部长叶季壮,下设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分别由张永励、饶正锡、张令彬任部长。

  八路军总部(集总):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八路军指挥机关的组成是:司令部秘书长舒同,下设参谋处,处长彭雪枫(后为阎揆要),副处长边章伍;副官处,处长唐延杰,副处长余忠良;炮兵主任武亭;政治处主任李文楷。政治部设有宣传教育部,部长陆定一,副部长黄镇;组织部,部长谭甫仁;敌工部,部长蔡乾;保卫部,部长杨奇清;地方工作部,部长傅钟。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副部长谢今古(后改名黄达);兵种部,部长叶季壮,副部长周玉成;卫生部,部长姬鹏飞。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政委张平凯。特务团,团长朱水秋,政委邱创成。

  9月11日,根据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简称集总(习惯仍称八路军)。由八路军司令部、政治部和供给部组成。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供给部长杨立三。1937年9月15日,总部机关由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转战华北,指挥作战,年底进入太行山区,之后一直驻扎于此,直至抗战胜利。1938年1月5日,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不再任总政副主任。2月28日,为统一对外名义,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出现,主任任弼时,副主任傅钟、谭政。1938年8月4日,中央和军委发布通知,王稼祥从苏联回国,担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并兼八路军政治部主任。

  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设立于晋东南。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陆定一。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供给部部长周玉成,"前指"秘书长申伯纯。总部所属特务团(团长尹先炳,政委李志民)、炮兵团(团长武亭,政委邱创成)、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政委陈卜明)。1940年5月朱总司令返回延安,1940年5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罗瑞卿为野战政治部主任,接替傅钟职务(1943年9月10日,张际春任副主任)。任命王若飞为八路军副参谋长,驻军委办事。鉴于叶剑英已回延安,1941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叶剑英仍兼八路军参谋长,驻延安办公,王若飞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在战斗中牺牲。8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滕代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指参谋长。

  1942年秋,八路军总直机关的编成情况是:司令部,秘书长韩进;机要科长段连绍,参谋处一科科长王政柱,二科科长魏国运,三科科长吴子云,四科科长朱早观;情报处,处长滕代远兼,一科科长林一,二科科长钱江,三科科长项本立。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周恒;宣传部长,部长陆定一兼,副部长王东明;敌工部,部长漆克昌;秘书处,处长陈志斌。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下辖供给部,部长周玉成,政委周文龙;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军工部,部长刘鼎,副部长刘鹏;冀南银行行长兼政委高捷成,副行长熊光炳。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政委武开胜。

  1943年9月8日,彭德怀离开麻田总部,同刘伯承一起回延安。10日,又任命杨立三为前指副参谋长。10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一二九师于总部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中共太行分局合并于北方局,邓小平任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工作。1945年8月,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同时撤销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

  八路军政治部:

  八路军的政治工作机关。其前身为红军总政治部。1937年8月25日成立,9月11日,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改称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任弻时,副主任邓小平,下设宣传教育部、组织部、敌工部、保卫部、地方工作部。1938年1月,邓小平调一二九师任政治委员,任命傅钟、谭政为副主任。为统一对外名义,2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同时决定将华北前线的八路军政治部改为野战政治部。8月4日,中央军委决定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八路军政治部主任,机关设在延安。王稼祥赴苏后,毛泽东兼代主任,主持工作。王稼祥回国后,继续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1月恢复军委总政治部。  

  八路军野战政治部:

  1938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同时决定将华北前线的八路军政治部改称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傅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兼野政主任,1940年5月傅钟调中央军委工作,罗瑞卿为野政主任,陆定一为副主任。1942年,野政成立党务委员会,罗瑞卿为书记,彭德怀、罗瑞卿、陆定一、周恒、滕代远、杨立三等六人为委员。1943年9月,中央军委又任命张际春为野政副主任。1945年8月,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改为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

  八路军后勤部:

  八路军总部成立后,开始设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兵站部,部长杨立三。1940年设立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政治部主任谢翰文。下属供给部,部长周玉成;卫生部,部长孙仪之;军工部,部长刘鼎;兵运部,部长刘颂;财政经济部,部长张慕光;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1945年8月编为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

  军政委员会:

  中国*在其军队中设立的党的集体领导机关,负责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党的工作。一一五师军政委员会由林彪、聂荣臻、周昆、肖华组成,林彪为书记;一二○师军政委员会由贺龙、关向应、肖克、甘泗淇、王震组成,贺龙为书记;一二九师军政委员会由刘伯承、张浩、徐向前、陈赓、王宏坤组成,刘伯承为书记。1941年2月7日,中央军委颁布《军政委员会条例》,规定在军、师、旅、团及纵队、支队、军区、军分区成立军政委员会,作为党的领导机关,集体讨论决定军队重大问题,领导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党的工作。1947年,随着军队党委制的恢复(军队党委制在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于1931年11月取消),军政委员会被撤消。

  华北军分会:

  中国*在华北敌后的军事领导机构,是根据中共中央1937年8月29日的决定成立的,当时称前方军委会分会(简称为前方军分会)。1941年4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前方军分会改称华北军委分会,简称华北军分会,朱德任主席。

  八路军:

  七七事变以后,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逐步形成。7月15日,中国*为公布国共合作发表宣言,决定"取消红军的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8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称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辖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8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原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同日,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通电就职,决心"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9月6日,八路军总部由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邓小平诸同志率领从陕西三原县云阳镇东进。所属各师先后东渡黄河,向华北抗日前线进军。9月11日,第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习惯仍称八路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简称集总),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设立于晋东南。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陆定一。1943年9月8日,彭德怀离开麻田总部,同刘伯承一起回延安。10日,又任命杨立三为前指副参谋长。10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一二九师与总部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仍沿用"前方总部"名义。前方总部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滕代远,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副参谋长杨立三,供给部部长周玉成,政委周文龙。八路军前总工作由邓小平同志主持。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部队不断发展壮大。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共4.5万人,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八路军3个师分别以晋东北之五台山、晋东太行山、晋西吕梁山以及晋南太岳山一带为活动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壮大抗日武装。10月23日,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奉命率一一五师一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1月7日,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个军区--晋察冀军区(北岳、冀中、平西、平北、冀东),此后,又创建了晋绥(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冀鲁豫、鲁西、湖西)、山东(鲁中、鲁南、冀鲁边、清河、胶东、滨海)等军区。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8月,八路军的3个师分别兼任山东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  

  在8年抗战中,各师扩大了编制,又一度组建了第一至第五纵队以及冀察热挺进军等,总兵力由改编时的4.5万人发展到102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八路军共与日伪作战12万次,毙伤、俘虏日伪125万人,创造面积达24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1947年6月,八路军全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一一五师:

  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及陕南红七十四师合编而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参谋长周昆。下辖三四三旅、三四四旅及师直独立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5000人。改编即日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工兵、辎重营留守陕甘宁。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1000余人。10月,聂荣臻改任师政委,罗荣桓政治部主任。同月,聂荣臻率独立团等部2000余人留守五台地区,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师部率三四三旅南下开辟吕梁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林彪受伤,陈光代理师长。1939年,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地区,1943年,一一五师与八路军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8年抗战中,该师共与日作战3800次,歼灭日伪军18.2万余人。抗战胜利后,一部分部队调东北,另一部分编入新组建的新四军兼山东军区。

  三四三旅: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一军团改编而成,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下辖六八五团,六八六团,由杨德志、李天佑分任团长。1937年8月22日,从陕西三原出发,东进抗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冬旅主力开赴山东,彭明治率六八五团抵微山湖地区,改称苏鲁豫支队,该旅于1940年改称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后并入冀鲁豫军区。

  三四四旅: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十五军团而成,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下辖六八七团,六八八团。1937年8月22日,从陕西三原出发,东进抗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冬旅主力开赴山东,杨得志、崔田民率该旅旅直一部与当地武装合并为冀鲁豫支樱⒊闪⒘司磐拧⒍懒⑼拧⑼荻拥龋?938年2月曾归一二九师指挥,1940年2月隶属于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以后又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皖南事变后编者按入新四军第三师。

  一二O师:

  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师、第二师、总部特务团、赤水警卫营等合编而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下辖三五八旅、三五九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全师共14000人。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七一八团留守陕甘宁。9月,一二○师进入晋西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李井泉率大青山支队开辟绥西、绥南和绥中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组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8年抗战中,该师共与日作战2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8.5万人。解放战争初期,改编为晋绥军区及晋绥野战军。

  三五八旅:一二O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二军团和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旅长卢冬生(未到职)、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下辖七一五团,七一六团,团长分别为王尚荣、宋时轮。改编后于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当月由宋时轮组建宋支队,后与邓华支队会合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忻县独立团编为714团列入该旅序列,夏天李井泉带部分部队组成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由彭绍辉接任旅长,罗贵波任政委(也叫彭八旅)。9月将独二旅也改称三五八旅,张宗逊为旅长,张平化政委(称张八旅)。1940年9月彭八旅改编为独立第二旅,1945年9月,三五八旅及独二旅均编入晋绥野战军。

  三五九旅:一二O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总部特务团一营改编而成,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下辖七一七团,七一八团,团长分别为刘转连、文年生。除七一八团留守延安外,其余全部于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1月平山独立团改编为七一八团、崞县独立团改编为七一九团列入该旅序列,1939年在旅长王震率领下三五九旅主力调回陕甘宁边区驻防,1940年冬该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任务。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三五九旅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支队(也叫南下支队)分别由王震、王首道任司令员、政委,南下湘粤边,打通与广东东江纵队的联系并开辟根据地,后该支队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留驻陕甘宁的三五九旅一部由副旅长苏进率领作为南下第二梯队。

  一二九师:

  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二十九军、三十军、独立一至四团合编而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下辖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3000人。9月30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三八五旅旅部及七七○团留守陕甘宁。10月,张浩任政委。年底,全师越过正太路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张浩调延安,师政委由邓小平接任。4月,陈再道、宋任穷等率部开辟冀南,抗战时期,该师先后开创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8年中,歼灭日伪4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30万人。解放战争初期,该师编为晋冀鲁豫军区及晋冀鲁豫野战军。

  三八五旅:一二九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一军团改编而成,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下辖七六九团,七七○团,由陈锡联、张才千分任团长。旅部于七七○团留守陕甘宁边区,之后将警备第三、七团编入该旅序列,并划归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指挥。1942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后,又归联防军司令部领导,抗战胜利后编入陕甘宁边(军)区。该旅第七六九团跟随一二九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新的三八五旅在太行根据地成立,由陈锡联任旅长,谢富治任政委,辖769团、独立团、汪乃贵支队。该旅一直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生活战斗,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该旅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  

  三八六旅:一二九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十五军团改编而成,旅长陈康、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下辖七七一团,七七二团,由徐深吉、叶成焕分任团长。9月30日,该旅随一二九师出兵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1月成立独立团,由韩东山任团长,7月,七七一团编入一二九师独立旅,不久独立旅与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1940年改编为新四旅,1942年11月七七一团归冀南第四军分区,1944年春,该团又调往延安,编入新编第四旅。抗战胜利后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0年5月该旅兼太岳军区,对外称太岳纵队,1941年1月三八六旅改为机动兵团,一直在太岳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兼太岳第二军分区,抗战胜利后该旅分别编入太岳第十九军分区和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

  山东纵队:

  由山东地区的各抗日游击队改编而成。1937年7月11日至1938年5月,中共山东党组织在各地发动和领导了10余次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10几个抗日阵地,至1938年夏天,起义部队达4万余人,为加强起义部队的统一指挥,1938年12月,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总指挥,罗舜初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至第八支队和挺进、南进支队,总兵力5万余人。1941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山东纵队归一一五师指挥。1942年1月20日中央军委指示将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由一一五师统一指挥。1943年3月12日,中央决定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5个军分区。

  八路军第一纵队:

  1939年7月初,徐向前、朱瑞奉中央之命率一部分干部由冀南抵鲁南沂水,与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苏北的八路军部队,8月9日,山东军政委员会组成,第一纵队归山东军政委员会直接指挥。10月,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合并(山东纵队番号仍保留),统一指挥山东地区的抗日斗争。1940年5月,第一纵队番号撤消,由山东纵队指挥所属部队。

  八路军第二纵队:

  1940年2月,根据八路军总部决定,将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晋豫边支队、独立游击支队、决死第三纵队和河北民军第四团合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4月,黄克诚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率第二纵队主力三四四旅、独立游击支队和河北民军第一旅挺进冀鲁豫边区,随即与冀鲁豫支队合编,仍称第二纵队,原冀鲁豫支队司令员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黄克诚奉命率第二纵队主力南下华中后,留在冀鲁豫根据地的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民军第一旅,在杨得志率领下,与敌人展开激烈斗争。1941年7月,第二纵队再次整编,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下辖教导第三旅、教导第七旅和冀中南进支队等。第二纵队仍由八路军总部指挥。1941年12月,第二纵队领导机关与冀鲁豫军区合并。1942年6月,第二纵队番号取消,所属部队划归冀鲁豫军区。

  八路军第三纵队:

  1938年4月,由吕正操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7月由程子华接任),下辖第七、八、九、十支队和独立支队、回民支队,共二十一个团6万余人。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归晋察冀军区指挥。1939年1月,一二○师主力抵达冀中,成立了八路军冀中区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吕正操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冀中的游击战争,第三纵队有很大发展。同年8月,一二○师离开冀中后,第三纵队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战争。1943年秋,吕正操奉中央之命,率部到达晋西北地区,第三纵队建制随即取消。

  八路军第四纵队:

  1938年5月,根据集总指示,一二O师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回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同时组成党的纵队委员会,邓华任书记。6月,第四纵队经平北向冀东地区挺进,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的冀东抗日武装起义,部队迅速扩大到7万余人。10月,第四纵队和起义武装大部撤向平西整训,撤退中部队受到较大损失。193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和集总指示,以第四纵队为基础,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肖克任司令员,并组成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平西、冀东、平北地区的武装斗争。至此,第四纵队番号取消。1939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团)与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合编为新的八路军第四纵队,辖第四、五、六旅,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坚持豫皖苏边区的斗争。1941年初,皖南事变以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第四纵队整体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兼政委,参谋长张震。

  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0年5月,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奉命率该纵队三四四旅、新二旅主力共五个团1.2万余人及教导营500余名干部,由冀鲁豫南下支援新四军。6月,在永城以南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回合。中共中央指示,第二纵队归中共中原局直接指挥。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六八七团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辖三个支队共九个团近2万人,执行东进任务。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整体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  

  八路军后方留守处:

  八路军主力开赴前线抗日后,中央军委将一一五师炮兵营、辎重营;一二○师七一八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一二九师之三八五旅(欠七六九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等共9000余人组成八路军后方留守处,由肖劲光任主任兼政委,辖八个警备团、七七零团及三八五旅旅部等部。10月12日成立了五县警备司令部及两延河防司令部。何长工任五县警备司令员,郭洪涛任政治委员;陈奇涵任两延河防司令部司令员,白志文任副司令员。同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

  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

  1937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莫文任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团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1938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陕甘宁边区各部队由留守兵团指挥。此时留守兵团辖三八五旅、警备第一至八团、绥德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部。至1940年,留守兵团直辖三八五旅、三五九旅、警备一旅、关中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共13个团,31000余人。1942年月13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在关养病期间,由高岗代理),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劲光任副司令员,林枫任副政委。留守兵团归联防军司令部统一指挥。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1942年5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建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并任命贺龙为司令员,关向应为政治委员(关休养期间,由高岗代政委),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林枫任副政治委员,下辖八路军第一二○师、留守兵团、晋绥军区部队和陕甘宁边区保安队以及炮兵团等部。6月10日,联防军司令部正式成立。9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联防军司令部与留守兵团司令部合并,增任肖劲光为副司令员,张经武接任参谋长,不久,又任命谭政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但对外一律不用联防军司令部的名义。抗日战争进入反攻时,联防军领导人分赴山东、东北就任新职,中央机关任命王世泰为联防军司令员,习仲勋为政治委员,王维舟、阎揆要为副司令员,张仲良为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为参谋长。此时,联防军仅指挥陕甘宁边区部队。

  东进纵队:

  1937年12月17日,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一二九师以七六九团4个步兵连队、1个机枪连队、1个骑兵连队组成东进纵队,由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任司令员,东进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东纵兼冀南军区,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辖8个支队和1个独立团。1939年1月,冀南军区与东进纵队分开,宋任穷任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任纵队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卜盛光任参谋长,钟汉华任政治部主任。1940年5、6月间,一二九师又新编了6个旅,其中东进纵队被编为新七旅,旅长易良品,政委文建武。至此,东进纵队番号撤销。

  大青山支队:

  1938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由一二O师派兵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师部决定以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团、师直绮兵营一个连组成大青山支队,由该旅政委李井泉任司令员兼政委,姚吉吉任参谋长,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7月底大青山支队正式出发开支赴绥中、绥西大青山地区。为加强绥远地区武装力量,1940年,贺龙、关向应决定将大青山支队的3个营扩大为3个团,姚喆任司令员,1942年10月,中共晋绥分局根据中央决定,将绥远(大青山)和雁北合并,成立塞北军分区,以姚喆为司令员,高克林任政委,统一指挥塞北区的军事行动,同时撤销支队番号。

  冀热察挺进军:

  1939年2月,在八路军第四纵队基础上与冀东起义部队合编而成,由肖克任司令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挺进军下辖2个支队和1个抗日联军。1942年,晋察冀军区精简整编,挺进军番号取消,平西、平北、冀东各成立军分区,肖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冀鲁豫支队:

  1939年2月,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旅直一部、一个警卫排、一个工兵排、一个迫击炮排,挺进直南地区。4月初,将活动在该地区的八路军特务团、独立团、黄河支队、冀鲁豫第五支队合编为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司令员,下辖4个大队,至年底发展到7000余人。1940年4月底,奉总部命令,八路军第二纵队由黄克诚率领,从太南地区进入直南地区与杨得志会合。随即,冀鲁豫支队与第二纵队合编,仍称为第二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下辖三四四旅、新二旅、新三旅、河北民军第一旅。至此,冀鲁豫支队番号撤销。  

  山西新军:

  山西新军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由薄一波同志负责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包括"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工卫旅、暂一师、政卫旅、二一二旅、二一三旅和在牺盟救国会领导下的各地游击队等革命武装。1937年8月1日,决死第一纵队(第一总队)在太原成立,政委薄一波,纵队长鲁应麟(旧军官),政治部主任牛佩琮;10月下旬,决死二总队成立,11月,改编为二纵队,政委张文昂,纵队长陈庆华(旧军官),政治主任韩均;

  1938年2月,相继成立了决死三、四纵队。决死三纵队,政委戎子和,纵队长陈光斗(旧军官),政治部主任董天知;决死四纵队,政委雷任民,纵队长梁浩(旧军官),政治部主任李力果。分别开赴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北、晋西南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后又相继成立了政卫旅(旅长张韶芳,政治部主任廖鲁言),工卫旅(旅长郭挺一,政治部主任侯俊言),二一二旅(旅长孙定国,政治部主任李成林),二一三旅(旅长郝玉玺,政委程国梁,政治部主任牛佩瑄),暂一师(师长续范亭,参谋长张希钦)。

  1939年,阎锡山以6个军进攻我决死第二纵队和晋西独立支队,制造了"十二月事变"。为了粉碎敌人进攻,便于统一指挥,晋西北区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成立新军临时总指挥部。翌年1月,新军总指挥部正式成立,续范亭任总指挥,罗贯波任政委。雷任民、张文昂任副总指挥,张希钦人参谋长,下辖第二纵队、决死第四纵队、暂一师、工卫旅。3月初,晋北新军进行整编,以续范亭为司令员,罗贯波为政委,决死第一纵队清除了阎锡山的旧军官,由薄一波任纵队长兼政委,牛佩琮为副纵队长兼政治部主任,严天民为参谋长。决死第三纵队除被反动军官拉走3个多团外,

  其余也在我党掌握下,仍在太南地区坚持斗争。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以便使武装建设、对敌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1940年2月,决死第三纵队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1940年11月7日正式成立了晋西北军区,暂一师、决死第二、四纵队、工卫旅都编在军区序列内;决死第一纵队编入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一二九师的战斗序列。

  晋冀豫边游击纵队:

  简称边纵。1938年底,根据集总命令,晋冀豫军区改称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倪志亮任司令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新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支队(支队长桂干生,政委张南生)、第二支队(支队长唐天际,政委方升普)、第三支队(支队长张贤约,政委杨树根)、第四支队(支队长赵基梅,政委谭甫仁)。1939年秋,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改称晋冀豫边游击纵队。边纵在太行根据地的抗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940年6月,晋冀豫边游击纵队在整编中撤销,成立太行军区。

  南下支队:

  1944年,9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华南,随即以三五九旅主力一部5000余人,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郭鹏任副司令员,王恩茂任副政委,挺进湘鄂赣边,创建根据地,三五九旅留下的部队约5000余人,作为第二梯队,待机南下。11月9日从延安出发,渡过黄河,越过陇海铁路,于1945年1月29日到达鄂豫皖根据地的大悟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2月初,鄂豫皖区党委决定派第四十、第四十一2个团配合南下支队挺进湘鄂赣地区。3月,南下支队进入湖南,改称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3月16日进驻平江,因遭国民党4个军的多路围攻,被迫于4月15日撤离平江,4月底,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湘鄂赣边区党委、军区和行署。1945年7月上旬,王震、王首道根据中共中央建立湘粤赣边根据地的指示,率部继续向湘粤赣边进军。8月奉中共中央之命北上接应南下支队的东江纵队也到达这一地区。

  但由于国民党军集结数师兵力围击南下支队和东江纵队,致使南下支队和东江纵队无法靠拢,处境困难。9月7日,中共中央指示南下支队停止南进,从湘粤边北返,向新四军第五师再次靠拢。11月初,南下支队返回鄂豫皖根据地,恢复了三五九旅番号,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编入新四军第五师战斗序列,直至解放战争开始。南下支队第二梯队于1945年6月南下,当进到河南新安地区时,因日本投降,当即奉命开赴东北。

  冀中回民支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战斗在河北中部地区的回族人民抗日武装。1938年7月,中国*领导下的冀中回民教导队,与回族*员马本斋领导的河北游击军联合组成回民教导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9年秋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司令员。1940年发展到2000多人。支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转战在冀中和冀鲁豫的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后该支队编入冀中军区。

  晋察冀军区:

  1937年平型关战斗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开辟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该师政委聂荣臻奉命率领独立团、骑兵营等共2000余人,留守五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1月7日,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军分区。到1939年年底,全军区部队发展到127000余人。1942年2月起,晋察冀军区实行精兵简政。2月,撤销挺进军,成立了1至13个军分区,1945年8月,根据中央编组野战军指示,军区迅速扩编主力团,将区队、支队、区小队编为团,发起战略反攻,直至日本最后投降。8年抗战中,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敌作战共65000余次,毙伤敌伪230000余人。军区部队由2000余人发展到300000余人。1945年9月,主力编为晋察冀野战军。  

  冀热辽军区:

  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晋、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野战军。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副司令员詹才芳,副政委李楚离,参谋长彭寿生,政治部主任李中权。

  辖5个军分区: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何能彬(兼),政委李子光;第十五军分区,司令员李雪瑞,政委傅西河;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委王延春;第十七军分区,司令员王耀南,政委王世煜;第十八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政委焦若愚。新编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团。

  冀晋军区:

  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为便于指挥作战并为大反攻作好组织准备,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野战军。冀晋军区司令员唐延杰,政委王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连奎,参谋长张开荆。

  辖4个军分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美,政委张连奎(兼);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李湘,政委黄文明;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马龙,政委丁莱夫;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陈坊仁,政委刘达。新编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第四十九团。

  冀察军区:

  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为便于指挥作战并为大反攻作好组织准备,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察、冀晋、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野战军。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参谋长易耀彩。

  辖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肖应棠,政委杨士杰;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肖文玖,政委杜存;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覃国翰,政委段苏权;第十三军分区,司令员何能彬,政委吴光。新编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团。

  冀中军区:

  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1938年4月,与八路军第三纵队同时成立,第三纵队机关兼军区机关,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后由程子华继任),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毅任参谋长,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

  辖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赵承金;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于权申;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沙克;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孟庆山(兼)。1942年晋察冀军区实行精简整编后,冀中军区辖5个军分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王长江,政委旷伏兆;第七军分区,司令员于权申,政委吴西;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金城;第九军分区,司令员王凤斋,政委吴立人;第十军分区,司令员周彪,政委帅荣。1943年下半年,冀中军区机关与晋察冀军区机关合并,其隶属军分区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同年秋,第三纵队开赴晋西北。1944年,冀中区的形势恢复到1940年秋的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军委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中、冀南、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林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参谋长沙克。辖5个军分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王先臣(王牺牲后叶楚屏代),政委魏震;第七军分区,司令员于权申,政委张春庆;第八军分区,司令员贾士珍,政委周彪;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魏洪亮,政委陈鹏;第十军分区,司令员刘秉珍,政委旷伏兆。新编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二十八、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团。

  晋西北军区:

  1940年11月7日成立,一二O师兼军区机关,贺龙兼任司令员,关向应兼任政治委员,续范亭任副司令员,周士第兼任参谋长,士泗淇兼政治部主任。

  辖6个军分区:第二军分区(独立第二旅兼),司令员彭绿叶辉,政委张平化;第三军分区(三五八旅兼),司令员王尚荣,政委白坚(冼恒汉代);第八军分区(决死第二纵队兼),司令员韩钧,政委王逢源;直属军分区(1941年3月成立),司令员陈漫远;第五军分区(1941年5月成立),司令员郭鹏,政委胡全。所辖部队包括三五八旅,独立第一、第二旅,暂一师,决死第二、第四纵队,工卫旅,大青山骑兵支队。晋西北军区领导着北起大青山,南迄汾离公路,东至同蒲路,西至黄河的广大地区的游击战争。军区部队(含该区的新军)发展到51000余人。1942年6月,林枫任一二○师政委兼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

  晋绥军区:

  1942年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统一领导晋西北和绥远地区的军事工作,属联防司令部建制。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副司令员续范亭,副政治委员林枫,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辖6个军分区:直属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第二军分区(独二旅兼),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张平化;第三军分区(三五八旅兼),司令员张宗逊,政委李井泉;第六军分区(由第三军分区一部组成),代司令员孙超群,政委刘文珍;第八军分区(新军总指挥部并入),司令员兼政委罗贵波;塞北军分区(由大青山区与第五军分区合编而成),司令员姚吉吉,政委高克林。指挥三五八旅,独立第一、第二旅,决死第二、第四纵队,大青山支队。1943年秋,吕正操率第三纵队抵晋西北后,任晋绥军区司令员,林枫兼政委,续范亭任副司令员,周士第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前夕,贺龙任军区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续范亭、周士第任副司令员,陈漫远任参谋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辖9个军分区。1945年9月,组建了吕梁、雁门、绥蒙3个二级军区。同时成立了晋绥野战军,辖三五八旅、独立第一、二旅和独立第三旅。三五八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独一旅旅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独二旅旅长许光达,政委孙志远;独三旅(9月组建)旅长杨嘉瑞,政委金如柏。  

  晋冀鲁豫军区:

  1945年8月20日成立,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任副司令员,薄一波、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任政治部副主任,李达任参谋长,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玺,副司令员刘志远,副政委赵健民、潘复生,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任王幼平。

  下辖第一、二、三、四、五、六军分区。冀南军区,司令员杜义德,政委李菁玉,副司令员王光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副政委马国瑞,参谋长陈明义,下辖第七、八、九、十、十一军分区和独立四旅。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雪峰,副司令员黄新友、赵辉楼,副政委黄镇,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袁子钦,下辖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军分区。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王鹤峰,副司令员孙定国,副政委裴孟飞,参谋长邓仕俊,政治部主任桂绍彬,下辖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军分区和一个独立旅。       冀鲁豫军区:

  1940年4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从太(行山)南进入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之直南(今河南北部的濮阳、清丰、南乐、长垣等地)地区,与冀鲁豫支队会合,并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两部合编,仍称第二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辖三四四旅、新二旅、新三旅、河北民军第一旅等部;同时成立了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兼冀鲁山豫军区,黄克诚任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辖第一、二、三军分区。6月,军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部的进攻。至此,包括豫北、直南、鲁西南地区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已初步形成。

  1941年春,冀鲁豫军区部队粉碎了日伪的多次"扫荡",巩固了根据地。7月7日,为加强鲁西和冀鲁豫边区的军事指挥,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仍由第二纵队兼军区机关,军区司令员崔田民,政治委员苏振华(兼),辖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军分区。1942年2月和6月,冀鲁豫军区先后两次实行精兵减政,第二纵队番号取消,一切武装归冀鲁豫军区指挥。9月,粉碎敌万余人大"扫荡"。1942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的湖西区、华中的豫皖苏边之水东地区归冀鲁豫军区管辖,并决定该军区直属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领导。杨得志任司令员(1943年6月去延安),黄敬任政治委员,王宏坤、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副政治委员,阎揆要任参谋长,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

  1943年9月至11月,军区部队粉碎敌30000余人的大"扫荡"。1944年5月,冀南军区又与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黄敬任政治委员,王宏坤、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里怀任参谋长。随即展开攻势作战,歼灭大批敌人,收复大片国土。1945年初,冀鲁豫军区为策应八路军王树声部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加强水东,开辟水西,扩大了豫东抗日根据地,并发动了春、夏攻势作战。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冀鲁豫军区归晋冀鲁豫军区指挥。此时,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为王秉璋,政治委员为张玺,副司令员为刘志远,副政治委员为赵健民、潘复生,参谋长为潘焱,政治部主任为王幼平。

  晋冀豫军区:

  1938年4月下旬成立,对外称八路军一二九师后方司令部。司令员由一二九师参谋长倪志亮兼任,黄镇任政治委员。

  下辖5个军分区,各军分区对外仍以支队名义出现。秦赖支队(亦称独立第一军分区),秦基伟任司令员,赖际发任政治委员;八路军游击支队为第二军分区,桂干生任司令员,张贻祥任政治委员;先遣支队为第三军分区,张贤约任司令员,张南生任政治委员;谢张大队为第四军分区,张国华任司令员,谢家庆任政治委员;赵涂支队为第五军分区,赵基梅为司令员,涂锡道为政治委员。

  全区约有基干武装20000余人,活动于西起同蒲路,弱抵平汉路,南到黄河北岸的广大地区。同年12月30日,根据集总命令,晋冀豫军区改称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倪志亮任司令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新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支队(支队长桂干生,政委张南生)、第二支队(支队长唐天际,政委方升普)、第三支队(支队长张贤约,政委杨树根)、第四支队(支队长赵基梅,政委谭甫仁)。1939年秋,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改称晋冀豫边游击纵队。1940年6月,晋冀豫边游击纵队在整编中撤销,成立太行军区。

  冀南军区:

  1938年4月成立,宋任穷任司令员,文建武任参谋长,王光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徐绍恩,政委李林;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周光策,政委余品轩;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宋树权,政委周发田;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余伦胜,政委王心高;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葛桂斋。1939年1月16日,集总又任命王宏坤为冀南军区副司令员。1940年6月,一二九师整编后,陈再道任冀南军区副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政委刘志朝;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吴成忠,政委王贵德;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高厚良,政委李定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杨宏明;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义京,政委杨树根;第六军分区司令员邹国厚,政委陈祖盛。

  1943年10月,一二九师与集总合并后,冀南军区归集总直接指挥。1944年5月11日,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新的冀鲁豫军区,但仍保留冀南军区名义,并成立了冀南指挥部,以便于指挥冀南地区的作战,王宏坤兼司令员,杜义德任副司令员,彭涛任副政委。1945年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冀南军区成为该军区的4个二级军区之一。此时,冀南军区司令员为杜义德,政委李菁玉,副司令员王光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副政委马国瑞,参谋长陈明义。下辖第七至第十一军分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白云,政委许梦侠;第八军分区司令员李定灼,政委赵一民;第九军分区司令员张维翰,政委李福祥;第十军分区司令员王蕴瑞,政委江明;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刘福胜,政委陈登昆;独立四旅旅长孙仁道,政委杨树根。  

  太行军区:

  1940年6月成立,一二九师兼太行军区,师领导兼军区领导。下辖5个军分区,几经调整,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高杨;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张国傅,政委赖若愚;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郭国言,政委王一伦;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石志本,政委王孝慈;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皮定钧,政委鲁瑞林。1942年1月15日,一二九师颁布整编令及新编制表。按新编制,一二九师仍兼太行军区,师领导为军区领导。下辖6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高扬;第二军分区(新十旅兼)司令员曾绍山,政委赖若愚;第三军分区(决死三纵队兼)司令员鲁瑞林,政委王一伦;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石志本,政委王孝慈;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皮定钧,政委王维纲;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宋凤洲,政委朱穆之。

  1943年10月,集总决定太行军区与一二九师分开,另组太行军区机关,由集总直接指挥太行军区。1945年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成为该军区的4个二级军区之一。此时,太行军区司令员为秦基伟,政委李雪峰,副司令员黄新友、赵辉楼,副政委黄镇,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袁子钦。下辖第十二至十七军分区: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胡震,政委孙楚;第十三军分区司令员鲁瑞林,政委刘建勋;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韩卫民,政委丁一川;第十五军分区司令员黄新友(兼),政委刘毅;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崔建功,政委谷景生;第十七军分区司令员陶国清,政委陶鲁笳。

  太岳军区:

  1940年6月成立,由三八六旅兼该军区,旅长兼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王新亭,参谋长周希汉,政治部主任苏精诚。下辖3个军分区,几经调整后,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之;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张淇涵,政委史健;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王清川,政委王储。1941年1月,三八六旅为机动兵团,由决死一纵队兼太岳军区。同年8月,三八六旅与决死一纵队组成太岳纵队。1942年1月10日,集总令太岳军区及太岳纵队划归一二九师建制。1942年1月15日,一二九师颁布整编令及新的编制表,按新编制,太岳军区由太岳纵队兼,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薄一波,副司令员谢富治,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下辖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李聚奎,政委顾大川;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政委刘忠;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孙定国,政委刘聚奎;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唐天际,政委李哲人。

  1942年10月,一二九师与集总合并后,太岳军区归集总直接指挥。1945年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军区成立,太岳军区为该军区4个二级军区之一。此时太岳军区司令员为王新亭,政委王鹤峰,副司令员孙定国,副政委裴孟飞,参谋长邓仕俊,政治部主任桂绍彬。下辖第十八至二十一军分区:第十八军分区司令员刘聚奎,政委刘植岩;第十九军分区司令员张祖谅,政委刘尚志;第二十军分区司令员王墉,政委柴泽民;第二十一军分区司令员郭庆祥,政委薛迅;独立旅旅长刘金轩,政委李耀。

  山东军区:

  1942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归一一五师指挥,陈光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司令员,袁也烈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山东纵队所司令员部队除一部拔归一一五师建制外,大部改为军区和军分区的基干武装。同时,山东纵队机关一部组建为鲁中军区,第二旅机关改为滨海独立军分区,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机关改建为冀鲁边军区。1943年3月,一一五师和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仍保留一一五师番号),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为一一五师政治委员、代师长,黎玉任副政治委员,肖华任政治部主任。统辖鲁南、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滨海等6个军区。

  一一五师和原山东军区所属部队番号撤销,统编为13个主力团,分属各军区和军分区,坚持所在地区的斗争;一部充实地方武装。至此,山东地区的八路军实现了军事的统一指挥,大大加强了对敌斗争。1943年,山东军区部队在"敌进我进"方针的指导下,进入铁路沿线和日伪"蚕食"地区积极打击敌人,先后粉碎了日伪军的大"扫荡",并向伪军刘桂棠部、吴化文部等发起攻势作战,取得重大胜利。1944年1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决定,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1944年和1945年夏,山东军区部队乘日军收缩战线、兵力不足之际,发起攻势作战,先后共歼灭日伪军110000余人,收复县城11座,拔除据点1200余处,沟通了山东各根据地之间以及华中解放区的联系,将敌人压缩在交通沿线和城镇之内,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山东军区部队在斗争中壮大,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已发展到230000余人,辖5个军区,20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主力团,4个独立旅。1945年8月20日,中共山东军区召开高干联席会议,会后,山东军区部队迅速进行了整编。整编后,山东军区统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等5个军区、8个师、12个警备旅、1个海军支队。根据毛泽东的号召和朱德的命令,山东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展开了大反攻,经1个多月作战,歼灭日伪军60000余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奉中共中央命令,从10月被至11月底,山东军区主力60000余人,在罗荣桓率领下,由陆路、海路先后分3批开赴东北。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编入第四野战军。留在山东地区的部队编入第三野战军。  

  鲁西军区:

  1940年4月成立,军区机关由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兼,肖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同年冬,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1941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指示,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

  鲁南军区:

  1940年10月成立,邝任农任司令员兼政委,不久,张光中任司令员,邝任农政委。1943年3月,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后,鲁南军区司令员为张光中,政委王麓水。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王吉文,政委刘春;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贾耀祥,政委张雄;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王六生,以及第三、第五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鲁南军区司令员为张光中,政委为傅秋涛。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贺健,政委杨士法;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贾耀祥,政委冯起;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胡大荣,政委李青。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将本区部队编为第八师以及警备第八旅、第九旅。第八师师长兼政委王麓水,副师长何以祥。

  胶东军区:

  1942年7月由山东第五支队机关改称,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副司令员王彬。1943年3月以后,吴克华任副司令员。下辖: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刘涵,政委仲曦东;西海军分区,司令员陈华堂,政委吕明仁;南海军分区,司令员肖镜海,政委刘仲华;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政委王夷藜,以及第十三、第十四、第十六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军区司令员、政委仍为许世友、林浩,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仲贤,政治部主任彭嘉庆。下辖: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刘涌,政委仲曦东;西海军分区,司令员陈华堂,政委吕明仁;南海军分区,司令员南若瑜,政委廖海光;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间夫,政委刘仲华。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指示,军区所属部编为第五师、第六师和警备第四、第五旅。第五师师长吴克华,政委彭嘉庆(兼),参谋长肖镜海,政治部主任刘浩天;第六师师长聂凤智,政委李丙令,副师长兼参谋长蔡正国。不久,第五、第六师开赴东北。

  鲁中军区:

  1942年8月由山东纵队机关一部组建,王建安任司令员(兼),罗舜初任政委,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3个军分区。1943年3月,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后,鲁中军区主官未变。下辖3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政委林乎加;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吴瑞林,政委王一平;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杰,政委董琰;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孙继先,政委霍士廉;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陈奇,政委李伯秋,以及第一、第二、第四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鲁中军区主官未变,副司令邝任农,副政委李培南,参谋长胡奇才,政治部主任丁秋生。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陈奇,政委林乎加;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封振武,政委王涛;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钱钧,政委刘莱夫;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孙继先,政委霍士廉。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将军区部队编为第三、第四师以及警备第一、第二、第三旅(后又编第四旅)。第三师师长王建安(兼),政委周赤萍,副师长胡奇才;第四师师长廖容标(后为孙继先),政委王一平,副师长兼参谋长周长胜。不久,第三师和警备第三旅开赴东北。

  滨海军区:

  1942年8月,山东纵队第二旅机关改为滨海独立军分区,何以祥任司令员,王叙坤任政委,辖第五、第六团。1943年3月,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后,滨海独立军分区改为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梁兴初,政委覃士冕;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罗华生,政委刘西元,以及第四、第六、第十三团。1945年5月,日本投降前夕,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渠,政委唐亮,政治部主任赖可可。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黎有章,政委王众音;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覃士冕,政委谷牧;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杰,政委田海山(兼)。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将军区部队编为第一、第二师以及警备第十、第十一旅。第一师师长梁兴初,政委梁必业;第二师师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不久,第一、第二师开赴东北。

  冀鲁边军区:

  1942年8月,由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机关改称,司令员周贯五,政委王卓如。1944年1月,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

  清河军区:

  1942年3月由山东纵队第三旅机关改称,司令员杨国夫,政委景晓村,副政委刘其人,参谋长袁也烈,政治部主任徐斌洲。下辖第一、二、三、四军分区。统一领导清河区的八路军部队。1944年1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决定,该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  

  渤海军区:

  1944年1月,由冀鲁边和清河军区合并而成,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政委陈德;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龙书金,政委曾旭清;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黄荣海,政委李广文;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王兆祥,政委徐洲;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许云轩,政委李曼村。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军区主官并无变化。副司令袁也烈,副政委刘其人。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政委陈德;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刘贤权,政委曾旭清;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黄荣海,政委李广文;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王兆祥,政委徐斌洲;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寄舟,政委岳拙元;第六军分区,司令员许云轩,政委李曼村。为执行大反攻任务,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指示,将本区部队编为第七师和第六、第七旅。第七师师长杨国夫,政委周贯五。不久,第七师开赴东北。

  河南军区:

  为加强豫西八路军的力量,王树声等奉中共中央军委之命,率领由留守陕甘宁边区的三八五旅七七○团和警备一旅二团组织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三、四支队共2000余人,于1944年11月初由延安出发,经晋西北、晋东南向豫西挺进。该部由济源北泉、垣曲之石曲渡过黄河,于1945年2月中旬进抵宜阳西南之东赵堡地区,除留一部与当地抗日武装组织伊洛独立支队在原地开展游击战争外,主力继续南进至登封以南的东、西百里坪地区,与第一军分区部队会师。2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了河南军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刘子文任副政委,熊伯涛任参谋长,吕振球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支队(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皮定钧,政委徐子荣;第二支队(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聚奎;第三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陈先瑞;第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张才千。不久,又成立了第六支队,司令员刘昌义,政委张立雄。河南军区直属中央军委,统一领导豫西的抗日斗争。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在西安市七贤庄一号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7年5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林伯渠、董必武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伍云甫、周子健先后任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宣侠父也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1946年9月10日该办事处撤消。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1936年7月,应阎锡山之邀,彭雪枫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太原对阎锡山进行统战、联络工作。1937年3月,在新满城30号设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任处长,周恩来任中共中央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山西省工委在此秘密办公。由于忻口战况失利,11月2日,阎锡山下令全线撤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也只得随其后撤,5日,办事处处理完一切事务,开始撤退出太原,向临汾转移。

  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

  1937年11月11日,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人员全部抵达临汾,并开始工作,住于东关贺二加胡同,不久称住城西汾河西岸的刘村镇。同年12月底,八路军总部转战到洪洞县马牧村,由于八路军总部与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等相距较近,可以直接对话,办事处已无居中联络之必要,中央决定办事处撤销,1938年2月16日,彭雪枫、张震分别带大部分工作人员赴河南工作,另大部分留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2月底,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正式撤销。

  八路军驻秋林办事处:

  临汾失陷后,第二战区长官部迁至宜川秋林镇一带。为继续保持与阎锡山的联络,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设立了八路军驻第二战区办事处,王世英、曹言行先后任处长。抗战后期,八路军驻秋林办事处停止工作。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1937年9月,国共南京谈判时正式成立,地址在傅侯岗。初期由叶剑英、博古负责,后为李克农。上海失陷前该办事处撤离。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正式成立,地址在福煦路多福里21号,潘汉年、李克农先后负责。11月日军占领上海时,该办事处撤消。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汉口府西1路安仁里1号成立,李涛任处长,由董必武直接领导。1937年12月南京陷落,中共代表团由南京转抵武汉,南京八办与之合并,办事处迁至汉口日租界中街89号(江岸区长春街67号),钱之光任处长。1938年春,增设新四军办事处。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办事处撤抵湖南。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

  1937年底,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徐特立为驻湘代表,在长沙市徐祠巷徐家祠堂建立八路军长沙通讯处,王凌波为主任,后迁至寿星街2号,1938年8月兼设新四军驻湘办事处,同年12月通讯处迁至宝庆(今邵阳)。1939年平江惨案后该通讯处撤消。

  八路军驻邵阳通讯处: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于1938年12月从长沙迁至此,驻两路口曾家院子,受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1939年8月由于第九战区长官部通令,被迫停止办公,徐特立、王凌波继续留湘工作,1940年9月,王凌波离湘,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全部结束。

  八路军驻衡阳办事处:

  1938年10月14日成立,办事处设在卡路巷16号(今城北区蒸阳路9号),李克农任主任,工作人员均是从武汉八办撤退来的。1939年4月办事处驻地被日军炸毁,搬迁至郊外廖家湾,改称八路军衡阳交通站,张培元任站长,同年7月,交通站撤离衡阳,退至桂林八办。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

  1938年11月设立,地址在桂林市桂北路138号,吴奚如任主任,由李克农直接领导办事处工作,并领导驻湘通讯处、衡阳办事处、韶关办事处。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桂军限期撤走,1月22日全部撤离转赴重庆。

  八路军驻渝办事处:

  1939年1月1日正式办公。地址最初设在重庆机房街,5月迁至红岩村刘家园。中共南方局、中共代表团均在此办公。1947年3月撤回延安。另外,在曾家岩50号设有周恩来办公点,对外称周公馆。

  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

  1938年1月在广州市德政北路7号成立,云广英任主任,由张云逸直接领导,4月迁至百子路10号廖仲恺故居办公,同年10月办事处随第四战区长官处、广东省府等机关迁翁源县,12月迁韶关,改名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

  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

  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于1938年12月从翁源县迁来,更名为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地址设在河西武江路62号,受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领导,1940年10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第二咨反共高潮,办事处被迫停止,云广英到延安,其他工作人员由中共粤北省委安排。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

  1938年1月,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成立,对外称粤华公司,廖承志为负责人,潘汉年参与领导,1939年1月中共南方局成立,办事处受南方局直接领导。1942年2月由于香港沦陷,办事处结束。

  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

  1938年11月党中央派刘向三带50余人去洛阳,组建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由于国民党方面阻挠,只是在南关贴廓巷建成通讯处,只留少数人员,其余到渑池待命。1939年初卫立煌接任一战区司令长官后,遂改通讯处为办事处。待命人员建立了八路军兵站。5月刘子久任办事处主任,1940年10月袁晓轩任主任,后叛变革命,皖南事变年反共老手蒋鼎文接任一战区司令长官后,办事处工作难以坚持,1942年2月撤离。

  八路军驻渑池兵站:

  1938年11月党中央派刘向三带50余人去洛阳,组建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由于国民党方面阻挠,只是在南关贴廓巷建成通讯处,只留少数人员,其余到渑池待命。1939年初卫立煌接任一战区司令长官后,正式成立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在渑池待命人员建立了八路军渑池兵站。由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领导。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

  为营救西路军人员,1937年6月在兰州建立红军联络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联络处更名为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地址在南滩街54号,彭加伦任处长,朱良才任秘书长。1938年2月迁至南稍门孝友街32号(今酒泉路127号),伍修权任处长,谢觉哉为中共代表,后由赵芝瑞负责。1943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该办事处与西安的驻陕办事处合并,11月办事处撤消,全部人员撤回延安。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1937年4月,陈云从莫斯科抵新疆,以中央代表身份在迪化市(今乌鲁木齐)设立中共办事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迪化南梁正式设立,对外称南梁"第三招待所",陈云、邓发、陈潭秋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滕代远任处长。1942年4月,盛世才反共,9月将陈潭秋、毛泽民等逮捕,办事处被封闭。

  八路军驻豫北办事处:

  1941年6月,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在河南林县任村北街设立豫北办事处,负责人先后有王百评、申伯纯。1945年8月该办事处撤消。

  八路军驻皖东北办事处:

  1939年9月,经八路军高级参谋张爱萍、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秘书刘玉柱与国民党皖东北六专署专员盛子瑾谈判同意,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在安徽省泗县(今江苏省泗洪县)张塘村正式成立,办事处负责人为张爱萍。1940年3月,办事处完成其使命,奉命撤消。

  八路军驻一战区联络处:

  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新乡地区设八路军驻一战区联络处,负责人朱瑞、唐天际。1938年春撤消。

  八路军驻贵阳交通站:

  1938年12月中旬,周恩来决定在贵阳设立交通站,负责转运去重庆的物资和人员,联络中共贵州地下党。交通站于1939年1月正式成立,袁超俊任站长。1941年1月20日该站被国民党查封。

  抗日军政大学:

  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国*领导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毛泽东兼政委,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1937年1月更为现名,并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延安。红军改编后,林、刘分任115、129师师长,但仍兼职,校务工作由罗瑞卿主持。1938年1月,罗任副校长,刘亚楼任教育长,许光达任训练部长,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任政治部副主任。为抗战需要,1937年7月开始,先后迁至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办学。罗调离后,腾代远任副校长、代校长,何长工任副校长,总校返延安后,徐向前代理校长,1945年10月,抗大开赴东北,后改为东北军政大学。从1938年冬至1945年春,抗大还陆续在晋冀豫、山东、华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大12所分校,为八路军、新四军等培养了100000余名军政干部。

  抗大第1分校:1938年12月,驻甘肃省庆阳地区的抗大第5大队和驻洛川地区抗大第6大队全部,驻延安地区抗大第3、第4大队和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及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各一部,由陕北东渡黄河,于1939年2月到达太行山区,合编组建抗大第1分校,对外亦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随营学校。何长工、周纯全、黄欧东、李培南、张雄、袁仲贤、阎捷三、张仁初、韦国清、孙继先、袁也烈、廖海光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1月,第1分校迁至山东省沂水,后转战于莒县、临沂、沐水、费城和江苏省赣榆等地办学。1943年3月缩编为山东军区教导第1团。

  抗大第2分校:1938年12月,以驻陕北蟠龙地区的抗大第7大队和驻瓦窑堡的抗大第1大队第1支队为基础,与抗大第2、第3、第4大队和陕北公学旬邑分校,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各一部,合为抗大第2分校。陈伯钧、邵式平、孙毅、朱子向、赵凤岐、徐德操、袁子钦、李志民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该校成立后,学员分别由陕北和关中出发,于1939年2月到达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办学。9月又迁到韩信台和唐县、完县边界的神南村。1943年2月返回陕北绥德,并入抗大总校。

  抗大第3分校:1939年7月,抗大总校离开陕北延安,以留在该地区的部分教职员和第1、第2、第5大队各一部为基础,组建抗大第3分校。许光达、陈奇涵、郭化若、张振风、黄志勇、李国华、李逸民、庄田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10月,八路军工程学校和炮兵团教导营并入第3分校。同年11月11日,第3分校改称军事学院。  

  抗大第4分校:1940年3月,新四军第6支队随营学校华中派遣大队,合并组建抗大第4分校。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吴芝圃、张震、肖望东、方中铎、刘清明、李干辉、冯文华、陈锐霆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7月,该校隶属八路军第4纵队。翌年1月,隶属新四军第4师。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牺牲,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将抗大第4分校改名"雪枫军政大学"。

  抗大第5分校:1940年1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新四军皖东干部学校等部,合并组建抗大第5分校。陈毅、赖传珠、冯定、谢祥军、余立金、韩振纪等曾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10月,该校扩编为"华中抗大总分校"。不久,抽调部分教员和干部,组建新的抗大第5分校,黄克诚、吴胜坤、张兴发、王信虎、唐克担任过分校领导。1942年底,部队精减,抗大第5分校停办。1944年夏,恢复抗大第5分校。日本投降后,该校改编为新四军苏北盐阜军分区独立旅。

  抗大第6分校:1940年11月,抗大第4团大部、第1团一部和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合编组成抗大第6分校。刘忠、黄欧东、姚继鸣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4月,分校并入抗大总校。1943年初,以抗大总校返回陕北时留下的基本科第1、第2营为基础,从校直和各队抽调部分干部,组建新的抗大第6分校。徐深吉、袁子钦、胡汉标、张力雄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同年冬,该校一部改编为太行大队,抗大第6分校撤销。

  抗大第7分校:1941年7月,以八路军第120师教导团为基础,组建抗大第7分校。周士第、徐文烈、喻楚杰、杨尚高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3年1月,第7分校西渡黄河,挺进陕西省绥德地区,并入抗大总校。3月,分校附设陆军中学南下陕西省合水县,编为抗大第7分校第1大队。不久,又组建第2、第3大队,恢复抗大第7分校领导机构。彭绍辉、张启龙、喻楚杰、杨尚高、康永和、方复生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6年11月,第7分校扩编为晋绥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

  抗大第8分校:1941年5月,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一部为基础,扩建抗大第8分校,隶属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罗炳辉、冯文华、高志荣、刘毓标、刘述鲛等担任过校领导工作。1943年春,抗大华中总分校结束后,一部分干部和教员加强充实第8分校。同年秋,分校缩编为新四军第2师教导团。

  抗大第9分校:1942年5月,以抗大第5分校苏中大队为基础,扩建抗大第9分校,隶属新四军第1师。粟裕、刘季平、张崇文、杜屏、曹为情、谢云晖、刘亚奇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该校成立后,即渡江南下,到苏南地区与第2、第16旅教导队合并。1943年夏,随着整个苏中形势的好转,第四分校返回江北办学。1945年春改编为"苏中公学"。后并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第10分校:1942年2月,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军事学校为基础,组建抗大第10分校。李先念、任质斌、肖远久、郑绍文、余潜、杨焕民、冷新华、邝林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由于新四军第5师兼豫鄂豫湘赣军区部队较为分散,该校遂编成4个教导团分散办学。1945年9月,第10分校校部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第14旅旅部。在此之前,新四军第7师在安徽省无为县也组建抗大第10分校,谭希林、曾希圣、陈仁洪担任分校领导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分校改称新四军第7师随营学校。

  抗大太岳分校: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岳分校,隶属八路军太岳军区。陈赓、赵征夫、李良汉、李茂之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5年10月,抗大总校一部从陕西省绥德地区到达山西省长治地区,遂与太岳分校、太行分校合并组建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春,以抗大太行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行分校,隶属八路军太行军区。童国贵、彭宗珠、孟擎宇、李克林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5年10月,太行分校与太岳分校和抗大总校一部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合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中共中央北方局: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派出机关。统辖山东分局、晋察冀分局、太行分局、晋绥分局等华北各战略区的党组织。1936年春,刘少奇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到达天津,重建北方局,并兼任书记。抗战开始后,北方局积极领导华北各地党组织,支持和配合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杨尚昆接任书记,1942年7月杨尚昆去延安后,彭德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彭德怀去延安,邓小平代理书记。1945年8月,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北方局正式撤销。

  中共晋察冀分局:

  1938年11月成立,归北方局领导,成立之初曾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彭真任书记,领导晋察冀根据地的北岳区、平西区、平北区、冀东区和冀中区的党委。1941年初,彭真去延安,由聂荣臻任代书记,刘澜涛任副书记。1943年8月北方分局改称晋察冀分局,并调整了领导班子,聂荣臻为书记,程子华、刘澜涛为副书记,在聂荣臻参加党的七大时期,由程子华代理书记。1945年8月北方局撤销,晋察冀分局改为晋察冀中央局,聂荣臻仍任书记。  

  中共山东分局:

  1938年11月由苏鲁豫皖省委改称,归北方局领导,统一领导山东及苏北、皖北党组织,郭洪涛任书记,黎玉任副书记。1939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山东分局改称中共中央苏鲁皖分局,不久又恢复了山东分局的名称。10月朱瑞任书记,1943年8月朱瑞去延安,罗荣桓任书记。

  中共太行分局:

  1942年9月成立,由邓小平任书记,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晋豫(后并入太岳)4个区党委,1943年10月,太行分局撤销,所属党委直属北方局领导。

  中共晋绥分局:

  1942年8月成立,同时撤销了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和中共晋西区委。晋绥分局由关向应任书记,林枫副书记,统一领导晋西北、晋西南、绥远3个地区的党、政、军工作。1949年10月撤销,其工作分别移交中共山西省委和中共绥远省委,原雁北区划归察哈尔省委领导。

  中共冀鲁豫分局:

  为加强对冀鲁豫边与冀南两区的统一领导,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鲁豫分局,归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任命黄敬为分局书记,领导冀南、冀鲁豫两个区党委的工作,也称平原分局。

  

八路军初期战斗序列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参谋处处长:彭雪枫;   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驻太原办事处主任薄一波;西安办事处主任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南京办事处主任周恩来;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新疆办事处主任邓发;兰州办事处主任谢觉哉;武汉办事处主任王明;重庆办事处主任王若飞。   下辖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陕甘宁留守兵团,总部特务团、炮兵团。

一一五师

  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   343旅   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政训处主任肖华;   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王麓水、副主任吴法宪、参谋长彭明治;   一营营长刘德明、教导员李士才、副营长胡炳云   二营营长曾国华、教导员袁子清、副营长陈祖林、参谋长杨承德   三营营长梁兴初、教导员周长胜、副营长高光中;   四连连长龙宗义、指导员陈德、五连连长曾贤生(后任谭端志)、指导员杨俊生、六连连长周志辉(后任王志华)、七连连长匡斌、八连连长龙书金(后升任副营长)、齐钉根;特务队队长夏德胜;   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参谋长彭雄、政训处主任符竹庭;   一营营长张仁初、教导员戴润生   二营营长杨尚儒   三营营长邓克明、教导员刘西元;   344旅   344旅旅长徐海东、参谋长陈漫远、政训处主任黄克诚;   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韩振纪、赵凌波、田守尧、常玉清、参谋长兰国清、政训处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谭甫仁;   一营营长郝??、教导员曹光琳   二营营长颜东山、教导员贺大增   三营营长齐天初、副营长汪家道、教导员齐天初;   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参谋长卢绍武、政训处主任刘震、副主任吴信泉;   一营营长刘国清、教导员鲍启祥   二营营长王德荣、教导员张天云   三营营长耿良太、教导员吴大林、副营长徐体山   一连指导员黄薇;   旅警卫营营长何振亚、教导员李雪三;   师独立团   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副团长黄永胜、参谋长熊伯涛、政训处主任罗元发;   一营营长曾保堂、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   二营营长季光顺、教导员张襄国、副营长肖思明   三营营长黄寿发、教导员李水清、副营长邱蔚   连长李湘   师教导队   队长孙毅   师随营学校   校长韦国清   师骑兵营   营长刘云彪、参谋长李钟奇;   二连指导员蔡顺礼;   师留守处   主任陈先瑞   工兵营营长王耀南、教导员刘兴元   辎重营营长李学先、副营长王福堂

一二零师

  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参谋处长彭绍辉;   358旅   358旅旅长卢冬生、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政训处主任张平化;   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参谋长喻楚杰、政训处主任黄延卿;   一营营长傅传作、副营长邹凤山、教导员彭德大   二营营长唐金龙、副营长潘有碧   三营营长陈刚、教导员李建良;   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廖汉生、参谋长曾征、政训处主任伍晋南;   一营营长彭家诗、副营长罗成章、教导员王立忠   二营营长陈仿仁、副营长黄新义、教导员王再兴   三营营长王祥发、副营长邹声宏、教导员曾祥煌;   359旅   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郭鹏、政训处主任袁任远;   717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陈宗尧、政训处主任刘道生;   一营营长陈外欧、副营长王子良、教导员金忠藩   二营营长陈文彬、教导员江勇为   三营教导员贺振新;   718团团长文年生、副团长贺庆积、参谋长欧阳家祥、政训处主任帅荣、曹家庆(该团转隶留守兵团);   一营营长刘昂、教导员王先臣   二营营长彭上坤、教导员左爱   三营营长徐国贤、教导员侯正果;   师教导团   团长彭绍辉(兼)、副团长苏启胜;政训处主任刘型   一营营长周俭廉   师留守处   主任贺晋年、副主任王兆相   工兵营营长王兆相、副营长孙超群   骑兵营教导员杨秀山

一二九师

  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参谋处长李达;   385旅   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政训处主任方强、副主任谢扶民(该旅旅直转隶留守兵团);   769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参谋长范朝利、政训处主任丁先国、副主任张南生;   一营营长吴荣正、副营长郑国仲、教导员潘寿才   二营营长孔庆德、教导员李定灼   三营营长赵崇德、教导员陈美藻;   770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参谋长袁渊、政训处主任肖元礼(该团转隶留守兵团);   一营营长卜万科、副营长滕海清、教导员陈生续   三营营长张德发、教导员江贤如;   386旅   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政训处主任王新亭;   771团团长徐深吉、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黄新友、政训处主任黄振棠;   一营营长徐其海   二营营长邹国厚   三营营长吴宗先、教导员刘福胜;   772团团长叶成焕、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政训处主任谢富治;   一营营长丁思林、教导员梁天喜   二营营长郭国言、副营长韩振江、教导员程悦长   三营营长易良品、副营长雷绍康、教导员吴隆煮;   师教导团   团长张贤约、政训处主任袁鸿化   一营营长皮定均   二营营长谢家庆、教导员张国传   师留守处   主任阎红彦、副主任甘渭汉   工兵营教导员孙文采   炮兵营副营长王诚汉、教导员曹德连   辎重营营长陈国栋

陕甘宁留守兵团

  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留守兵团辖:第1、2、3、4、5、6、7、8、770团和保安部队。   警备第1团;团长贺晋年、政委钟汉华、副团长李祥   警备第2团;团长周球保、政委甘渭汉、参谋长和随书   警备第3团;团长阎红彦、政委杜平   警备第4团;团长陈先瑞、政委罗志敏、副团长刘国祯   警备第5团;团长白志文、政委李宗贵   警备第6团;团长王兆相、政委张达志   警备第7团;团长尹国赤、政委刘随春   警备第8团; (359旅718团改称)   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周兴、参谋长谭希林、政治部主任吕振球、参谋处长梁鸿钧

总部特务团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前身系1935年11月成立的军委特务团,1936年4月改编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特务团辖7个连,1937年2月扩编为大团,实行3个营9个步兵连加3个直属连编制,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后称集总特务团)团长韦杰(未到职,后黄鹄显代理)政委邱创成(后谢振华接任),参谋长刘兴隆(后尹先炳接任,尹后任团长),政训处主任肖文玖(后李治明接任)。二营营长欧致富(后任团长)。   总部特务团调进调出的部队很多,抗战初期为加强120师实力,将特务团1营调给120师;为加强组建初期的晋察冀军区实力,将团部机关和4、5、7、9连调给聂荣臻;朱德仅率2个步兵连(第6、8连)南下临汾。1937年底,在洪洞县马牧镇,以余下的连队为基础重建特务团,将从山西孝义过来的抗日自卫队、晋太铁路游击队和从四方面军西路军归队的850人作为建团的基本骨干。加上在当地扩充的部分新兵,扩编为“三三制”的大团,辖3个营,9个步兵连,3个直属连,3个营属机枪排,共2300余人。1938年8月-12月,团随总部进驻襄垣县进行整训。为加强部队军政素质,由欧致富带两个新兵连从115师换回两个红军连(师警卫营2连和686团警卫连)。1939年5月,副团长欧致富率3营到太岳区开展游击战争,重新组建3营。9月调回原建制,改为4营,后被派出保卫良沟兵工厂,改称良沟守备大队。1940年10月,特务团4、7连合并为4连,组建营属机枪连,全团14个连队。团长欧致富,政委郭林祥。42年11月初,进行黄崖洞保卫战,与敌人浴血奋战8昼夜,毙伤敌1700余人,取得了敌我伤亡八比一的辉煌战果,八路军总政治部授予“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称号。战后,全团进行整编,改为小团,团辖5个步兵连,2个直属连及1个卫生队,共900余人。团长欧致富,政委邹开盛,副政委陈志彬(后接任政委)。1944年12月,特务团扩编,恢复3个营的建制,共11个连。1945年5月,欧致富接受新的任务,带领2、3、4、5、6连、警卫通信排和机关带往游击第3支队,总部即将总部司令部警卫营、野战警卫连、总后勤部警卫大队归属特务团编制,扩编为大团,也称朱德警卫团,团长钟明锋,政委陈志彬。不久,陈志彬调往游击3支队,唐兴盛接任政委,钟明锋也随即调走,唐兴盛改任团长,邓家辉接任政委。日本投降后,特务团编入太行军区,后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游击第3支队由欧致富率领开赴东北编入东北民联军。

总部炮兵团

  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系邱创成带总部特务团炮兵连于1937年10月在临汾扩编为炮兵团)团长武亭,政委邱创成。   1939年,炮兵团结束整训,除1营外均奉命开赴晋东南前线。1939年7月2日, 在陕甘宁的炮兵团编入留守兵团建制。10月,和富甘独立营(37年11月由第129师辎重营改编为富甘独立营)合并组成留守兵团特务团。1941年10月,特务团划归警1旅建制。1941年炮兵团返回延安。此时特务团并入炮兵团。1944年11月,在炮兵团基础上成立了延安炮兵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朱瑞率领进入东北,后改称东北军区炮校。 抗战时期八路军编制大全--相关文章       八路军沿革     八路军_百度百科   

全军首次授衔时的新四军将帅名录       新四军人物志     新四军各部沿革/序列|军队沿革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及国军战斗序列     1945年8月中共军队战斗序列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各集团军编制(含八路军、新四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序列

                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以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围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7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1至第7师和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新四军第一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1月,新四军第一支队正式成立,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下辖第一团(由湘鄂赣边游击队编成)和第二团(由湘赣边、粤赣边及赣东北等地游击队编成),共2300余人。4月于皖南歙县岩寺镇整训后,即向苏南开进,6月进入茅山一带,在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完成战略展开。随后,与中国共产党的当地组织一起发动群众,组织与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至8月底,同第二支队紧密配合,先后取得新丰、新塘、句容、珥陵、高资、仓头、小丹阳、永安桥、江宁、当涂等大小百余次战斗的胜利,迫使日军放弃小据点,集中兵力巩固大据点。1939年4月,陈毅司令员根据周恩来等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率部开辟茅山根据地,并派一部兵力东进作战,向北发展。至1939年11月,在第二支队的配合下,创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40年7月,第二团随陈毅渡江北上后,第一团与新一团重新组建了第一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傅秋涛,副司令员赵凌波。皖南事变后,第一支队被编入新四军第一师。

新四军第二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1月,新四军第二支队正式成立,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下辖第三团(由闽西和闽赣边游击队编成)和第四团(由闽西、闽南和浙南等地游击队编成)共1800余人。同年4月于皖南歙县岩寺镇整训后,即挺进苏南,在(南)京芜(湖)铁路和(南)京杭(州)国道(即今宁杭公路)之间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完成战略展开。随后,与中国共产党的当地组织一起,放手发动群众,组织与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之后与第一支队会合,至8月底,同第一支队紧密协同,先后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迫使日军放弃小据点,集中兵力巩固大据点。1939年11月,经过艰苦斗争,同第一支队一起创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第二支队第四团一部改称苏皖支队,北渡长江,向扬州、仪征天长地区发展,后来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沟通了联系。同月,第二支队与第一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主力渡江北上后,第三团与新三团重新组建第二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司令员周桂生,政治委员黄火星,副司令员冯达飞。皖南事变后,第二支队被分别编入第一师和第六师。

新四军第三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1月,新四军第三支队正式成立,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下辖第五团(由闽北游击队编成)和第六团(由闽东游击队编成),共2100余人。4月于皖南歙县岩寺镇整训后,先策应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随即于7月进入皖南前线作战。同年10月,取得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300余人。1939年2月至10月,第三支队与军部直属部队在皖南铜陵、繁昌前线作战,协同友军对敌作战200余次,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并开辟了皖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5月,由第三支队组成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谭震林,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纵队。此后,由第五团和挺进团重建第三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司令员张正坤,政治委员胡荣。1941年1月下旬,江南人民救国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3月被编入新四军第六师。重建的第三支队,后来被编入第七师。

新四军第四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2月中旬,新四军第四支队成立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司令员高敬亭,副司令员戴季英。下辖第七团(由鄂豫皖边游击队编成)、第八团(由豫南桐柏山游击队编成)、第九团(由鄂豫皖边游击队编成)、手枪团(由原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和部分便衣队组成的一教导大队编成),共3100余人。4月初,由立煌县流波瞳向皖中开进,在舒城、庐江、巢县、无为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同年6月至10月,第四支队以伏击、奇袭战术,在大小关、范家岗、棋盘岭、铁树岭、三十里岗、运槽等地对日军连续作战数十次,歼灭日军千余名,击毁军车150余辆,有效地支援了正面战场作战。同时,协同中共皖中工委建立党组织和抗日武装,迅速打开了皖中敌后的抗战局面。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后,第四支队进行了整编,司令员由副指挥徐海东兼任,政治委员戴季英,副司令员林维先,下辖第七、第九、第十四团。原第八团扩编为第五支队。此后,经过连续作战和发动群众,建立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据地。皖南事变后,第四支队和军部特务营被编为第二师。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围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7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1至第7师和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为统一领挺进到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新四军各部队而成立的指挥机关。1939年5月组建于庐江县东汤池,张云逸兼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五支队(成立于1939年11月)、江北游击纵队(成立于1939年5月)、鄂豫独立游击支队(成立于1939年6月)。在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游击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游击根据地;第六支队打开了豫皖苏边抗战局面;江北游击纵队仍在巢湖、无为地区坚持斗争。1941年2月,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江北指挥部撤消。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为统一领导挺进到苏南地区的新四军各部队而成立的指挥机关。新四军组建后,由粟裕、陈毅、张鼎丞分别率领的先遣支队,第一、第二支队,陆续挺进到苏南敌后,在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和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并通过艰苦的斗争,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为统一领导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于溧阳县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刘炎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副主任。统一领导新第二、第四团,新编第六团,挺进纵队及全区的地方武装。成立后,组成苏皖支队,与挺进支队渡江北上,为开辟苏北抗日斗争局面创造了条件。194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五四”指示,陈毅率主力东进。7月江南指挥部改称为苏北指挥部。同时,在茅山地区另行组建了江南指挥部,罗忠毅任指挥,廖海涛任政治委员,辖第四团、新三团,独立第一、第二团。1941年2月,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江南指挥部撤消。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
 
        为统一领导挺进到苏北地区的新四军各部队而成立的指挥机关。1940年7月陈毅等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渡江北上后,奉命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原江南指挥部领导改任苏北指挥部领导(茅山地区另行组建江南指挥部领导机关),并将先期北上的挺进纵队、苏皖支队和第二团、新六团,统一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纵队。10月初,组织了黄桥战役,严重打击了苏北顽军。10月10日,同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于东台以北的白驹镇,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1941年2月,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苏北指挥部撤消。 新四军第一师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新军部成立。2月,将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依次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另辖11个地方独立团。整编后,依托苏中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2月至1943年,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清剿”,歼敌9600余人。1944年5月至6月,发起车桥战役,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攻克敌据点28处。同年12月,为执行党中央关于向华南敌后发展的方针,粟裕率主力渡江南下,并在天目山地区打退了顽军3次大规模的进攻。同时,留在苏中地区的部队先后发起兴化、泰兴、如皋、盐城、高邮等战役,共歼灭日伪军2.3万余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相继编入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新四军第二师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新军部成立。2月,将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职)。原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依次改编为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辖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整编后,即活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4月至1943年,先后粉碎日伪军多次“清剿”,共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收复了定远县大桥。1944年春转入攻势作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被分别编入山东和华中野战军。

新四军第三师

        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1941年2月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第九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盐阜军分区(1941年6月组成),司令员洪学智;淮海军区(1941年3月组成),司令员罩健,政治委员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今员常玉清。第七、第八旅活动于苏北淮海、盐阜区,第九旅到皖东北。1942年11月成立苏北军区(亦称盐淮军区),第三师师部兼军区机关。1944年9月,第七旅奉命西进淮北,归四师指挥。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队组成独立旅,南下皖江归七师指挥。同年9月,第七旅和独立旅归还三师建制。1945年8月,为保证丰力部队大规模机动,第三师师部免兼苏北军区,第八旅和第十旅分别免兼盐阜和淮海军区。1945年10月,第三师所属部队共3.7万余人,分作两个梯队开赴东北。

新四军第四师

     新四军第四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3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后邓子恢任政治委员),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吴芝圃代)。下辖第十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后金明);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长谭友林(饶子健代),政治委员赖毅;肖县独立旅,旅长钟汉民,政治委员李中道,1941年5月,为精简机关,充实部队。将第十二旅机关撤销,所属第三十四、三十五团直属师部指挥。同年9月,第十旅与第三师第九旅对换建制。1941年11月7日成立淮北军区,第四师师部兼军区机关。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由张爱萍继任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1945年10月,第四师第九旅开赴山东编入第二纵队,其余机关、部队留华中。11月,以第十一、十二旅各两个团及淮北路东1个团,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

新四军第五师

     新四军第五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1941年4月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最先也起源于竹沟,李先念率部出发向江汉一带发展而来。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下辖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第一游击纵队,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张执一;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林。同年9月由鄂东地方武装组成第三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耀榜。11月,第三游击纵队与第十四旅第四十团合编为特务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何耀榜。1942年4月,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将第十三旅作为师的机动部队,其余部队均作为地方部队,成立5个军分区。1945年5月,鄂豫皖湘赣军区成立,第五师师部兼军区机关。下辖1个主力旅(第十三旅),9个军分区。1945年10月,李先念率第五师与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三五九旅主力),河南军区部队,在桐柏县子合,组成中原军区,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新四军第六师

        新四军第六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1941年3月由原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合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兼),政治委员廖海涛;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吴仲超;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同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第一、第六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实行合并,归粟裕指挥。对外仍保留第六师番号。此后,第六师第十八旅划归第一师建制,第十六旅归第一师指挥。1945年1月成立苏浙军区时,第十六旅编为第一纵队,后组成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

新四军第七师

  新四军第七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皖江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的新四军主力部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活动于皖江地区(安徽省境内长江沿岸)的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编成的第19旅及挺进团,组成新四军第7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治委员,李志高任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全师共3000余人。        第7师在抗日战争中,共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7100余人。  新四军挺进纵队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1937年10月,中共党员管文蔚在家乡丹阳县组织倪山自卫团,随后又帮助周围各乡组织自卫团,建立了丹阳抗日自卫总团,辖丹阳、镇江、武进、扬中4县80多个乡的自卫武装,共3000多人。1938年7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约见管文蔚,又派第1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前去视察,授予丹阳游击纵队的番号,管文蔚任司令员,韦永义任政治处主任。9月,改番号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对外称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郭猛(后龙树林)。所属部队编为4个支队:第1支队司令员张震东(兼),第2支队司令员方钧,第3支队司令员韦永义,第4支队司令员梅嘉生。新四军军部和第1支队先后派张震东、郭猛、魏天禄、贺敏学、龙树林、陈时夫、吉洛(姬飞)等到挺进纵队工作。部队经过整训,军政素质大为提高,成为开辟丹北地区的主力。1939年10月,江抗主力西撤扬中,与挺进纵队合编,执行发展江北的任务。合编后的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化名聂扬),参谋长张开荆,政治部主任陈时夫,副主任陈同生。辖4个团,共3600余人。第1团由江抗第2路改称,团长乔信明,政治委员刘先胜。第2团由江抗第3路改称,团长徐绪奎,政治委员何克希。第3团由挺进纵队第1、第4支队合编,团长梅嘉生。第4团由挺进纵队第2、第3支队合编,团长韦永义(后邱玉权)。合编后,第2团留在江南丹北、茅山一带坚持抗日斗争,其余部队北渡长江,开展泰州、扬州地区的抗日斗争。12月,张藩任挺进纵队参谋长。1940年2月,吉洛(姬鹏飞)任政治部主任,同月,第3团两个营由梅嘉生、张震东率领,西进天长、六合、仪征地区,与苏皖支队合编。6月,在苏皖支队的支援下,取得郭村保卫战的胜利,为东进黄桥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挺进纵队改编为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         1940年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华指”的成立,统一了华中各部队的指挥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抗战中心的形成,对于巩固和壮大华中敌后抗日根据,进一步开展人民战争,严厉打击亲日派策动的投降妥协分裂运动,打击侵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具有重要意义。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军事摩擦,为了加强党对华中抗日斗争的领导,1938年11月9日,中央任命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 193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陇海路南的部队及地方党,无论在指挥上及建制上一概拨归中原局管理。”刘少奇从延安到达华中后, 先在淮南作深入调查,对华中敌后抗战形势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认为江苏北部“是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向党中央建议“把苏北作为突击方向”,“集中力量向这个方面发展”。党中央采纳了这一建议,抽调八路军主力二万人南下华中,要求江南新四军抽调主力北渡,共同完成发展华中,开辟苏北的任务。

  刘少奇当时还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解决江北各部队的统一军事指挥。他认为华中地区的部队已经不少,大体上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武装三部分,但隶属关系不同,要使这些部队密切配合共同打开苏北抗日新局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军事领导机关是不行的。刘少奇为此多次请示中共中央,要求派得力的军事指挥员来华中,担当统一指挥各部队军事行动的重要责任。

  中央要求刘少奇先担这副担子。1940年1月19日, 中央书记处通知项英:江北的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归中原局指挥。八路军一些部队陆续开到华中后,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又在1940年6月1日指示: “对华中我兵力布置,军委已有原则电报,今后一切具体行动由胡服之命令实行之,克诚、雪枫、彭朱等均应服从胡服之指挥。”

  刘少奇对此很着急。他认为华中这局面。一个人实在照顾不过来,自己对军事本来不熟悉,要指挥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万一出了差错,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6月22日,他再次上书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彭德怀,恳请中共中央迅速委派军事指挥员来,解决华中部队的统一指挥问题。他在电报中说:目前华中部队均分散各处,将来在战略以至战役上均须配合行动,华中环境各方面均较华北更复杂,困难更多,而我部队内部在建制上、指挥上亦不完全一致,问题亦多,在目前迫切需要成立有威信、有工作能力的华中总司令部(公开名称另定)。目前江北指挥部能力过弱,不能照顾华中全局,我个人在军事上多少还是外行,且有党政各方面的工作,在军事上是不能负责的,因此请中央迅速考虑这个问题,派人到华中来负军事责任,或朱德、彭德怀中来一个,或稼祥来,或八路军三个师长与陈毅中来一个。

  五天后,中央的答复来了,1940年 6月27日,毛泽东、王稼祥、朱德致电刘少奇等“现华中确应成立统一的指挥,但只能有大会后才能设法。现华中部队统归胡服(刘少奇)指挥”。

  苏北抗日局面打开后,根据地扩大了, 刘少奇决定尽快把中原局的指挥机关移往苏北。

  1940年10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陈毅并告刘少奇等: “同意陈毅统一苏北军事指挥,同意刘少奇去苏北与陈(指陈毅)会合,布置一切。”

  1940年11月7日,刘少奇和黄克诚等到达海安。即与陈毅、 粟裕一起研究共商整个华中根据地的建设大计。

  这时, 刘少奇再次向中央陈述建立华中统一的有权威军事领导机构的意见。1940年 11月10日刘少奇在海安致电中共中央“我已到陈毅处,为统一华中军事指挥起见,提议由中央任命陈毅同志为八路军、新四军华中各部之总指挥,并加入中原局为委员。如叶希夷同志到华中,即由叶任总指挥,陈毅副之。”电波从海安飞向陕北延安, 这是刘少奇1940年11月7日同陈毅会合到海安三天后打给中央的电报。

  两天后(11月12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复:同意叶挺过江后, 以叶挺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在叶挺未过江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复电另外加了一句:“并决定,以胡服为政委,叶、陈、胡统一指挥所有陇海路以南之新四军与八路军。”

  统一指挥问题解决之后,刘少奇工作顺手多了。刘少奇、陈毅等一面调兵遣将布阵华中,一面抓筹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和苏北政权机构。

  刘少奇在海安筹组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期间,如皋的日伪军经常出来骚扰。如皋距海安仅20余公里,日伪军挑衅对华中总指挥部的安全是明显的威协。陈毅、粟裕等决定狠煞煞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打个胜仗向即将诞生的华中总指挥部献礼。粟裕亲自到三纵,与陶勇等制订了歼敌方案。

  11月中旬,如皋城出来200多日伪军向新四军挑衅, 三纵前沿部队按陈粟首长部署,故意派出少量人员与敌周旋,将骄横的日伪军一步步引诱到如皋北边的戴庄、油坊头四叉河口,日伪军以为我新四军人少,枪声也越打越稀,认为新四军顶不住了,放心大胆冲过河来。

  这时,新四军预先设伏的部队突然猛烈开火,当场打死打伤日伪军30余人,其中还有一个日军中队长,其余日伪军仓皇逃窜。

  战利品很快送到海安。陈毅代表参战部队向刘少奇赠送1件日本军用大衣,并将指挥刀送给刘少奇作纪念,刘少奇连连称赞指战员打得好。笑着说:“天天照这样打,小鬼子连老本都要赔光哩!”

  11月17日,在华中的党政军领导数百人云聚海安,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简称华指)成立大会在苏北海安西寺(即祗树禅林)广场举行。刘少奇在大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决定,陈毅在会上作《关于当前形势及华中我军任务的报告》。海安一度成为华中抗战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地方。

  海安西寺即成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后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即从原中山堂后边搬到西寺藏经楼二楼办公。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成立,使共产党在华中的抗日武装形成一个整体。中共中央规定总指挥部的指挥范围,跟中原局的指挥范围不同,去掉了“长江以北”的限制,也就是包括对江南部队的指挥。这就便于从战略上统一指挥、统一意志、统一策略,有利于避免因分散不集中而遭日伪顽各个击破的危险。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成立,使共产党在华中的抗日武装指挥中心脱离了国民党统治区,摆脱了国民党的监视和控制。实现了中共中央中早就提出的关于新四军“领导中心”北移的要求,有利于独立自主地发挥指挥职能。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成立,调整了共产党在华中的主要领导人。刘少奇出任总指挥部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要“项英同志在皖南部队移动事宜就绪,经重庆来延安参加七大。”这有利于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华中地区的顺利贯彻落实。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成立,为后来新四军新军部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当皖南军部在突然事变中遭灭顶之灾的严重情况下,新四军并未因此而失去指挥中心,并能在很短时间内重建军部,全赖有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这个机构。
        11月23日夜,刘少奇、陈毅离开海安,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于11月24日中午移至盐城文庙。   新四军各旅沿革  第一师  
第一旅:        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l纵队改称。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鹏飞)。11月张藩任副旅长兼参谋长,阮英平任政治部主任,李一平任政治部副主任。辖第1、第2、第3团和特务营。同年4月,兼苏中军区第3军分区。1942年9月,将第l、第2团与特务营合编为第1团,从原第l团抽调1个营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将第3团与泰东警卫团合编为泰东警卫团,归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指挥;另成立特务营和教导队。第1旅在苏中进行了反击日伪军"扫荡"、"清乡"的斗争,1944年3月参加车桥战役。12月,以第l团、特务2团(原挺纵2团)、江高独立团编成第1旅,后改称1师教导旅,由叶飞率领南下,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 第二旅:        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改称。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对夫。辖第4、第5、第6团和特务营。1942年9月,兼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将第4、第5团和特务营合编为第4团,第6团第1营改为特务营,第6团其余部队与台北、兴化地方武装合编为台北独立团和兴化独立团。同年12月3l日,第2旅旅部率第4团渡江南下,免兼第2军分区。1943年1月16日在苏南与第16旅合编,仍称第16旅。  
第三旅:
        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改称。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后吉洛,即姬鹏飞),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辖第7、第8、第9团和特务营。1942年10月,兼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以第7、第8团各两个营与特务营合编为第7团,以第9团和第7、第8团各1个营充实地方武装。1944年底,以第7团和特务第1、第4团编成第3旅,渡长江南下,1945年1月改称苏浙军区第3纵队。
 第二师 
第4旅 :        1941年2月由新四军第4支队改编。旅长梁从学,政治委员王集成(后张劲夫),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詹化雨(后黄序周),政治主任王集成兼(后李世焱)。辖第10、第11、第12团。1942年2月,撤销第12团,所属3个营分别编入第11团和第5旅第14团、第6旅第17团。1943年9月兼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军分区,陈光任政治委员,高志荣任副政治委员,朱绍清任副旅长兼参谋长。1944年6月,免兼路东军分区,先后由梁从学、朱绍清任旅长,高志荣任政治委员,秦贤安任参谋长,徐海珊任政治部主任。1945年初恢复第12团。1945年l0月,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仍称第4旅。 第5旅:  
  1941年2月由新四军第5支队改编。旅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旅长詹化雨,参谋长张元寿,政治部主任侯政。辖第13、第14、第15团。1942年春,撤销第15团,其第l、第3营分别编入第13、第14团,第2营编入第6旅第17团。1943年2月兼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军分区。9月回到路西,改兼津浦路西军分区,第6旅的第17团改为第5旅的第15团。此时张翼翔任副旅长,黄岩任副政治委员,邓少东任政治部主任。1944年13月免兼路西军分区。1945年10月北上鲁南,改编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第5旅。1946年6月返回淮南,与第6旅、淮南军区独立旅组成新的第2师,参加解放战争。    
第6旅         1941年2月由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改编。旅长兼政治委员谭希林,副旅长张翼翔,参谋长朱绍清,政治部主任徐祥亨。辖第16、第17、第18团。年底,第18团调归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建制。1943年2月,第6旅兼淮南军区津浦路西军分区,黄岩任副政治委员,邓少东任政治部主任。9月,第16团调归第7师,第17团改为第5旅第15团,第6旅番号撤销。1944年12月,重建第6旅,并兼路西军分区,旅长陈庆先,政治委员黄岩,副旅长李国厚,副政治委员刘额标,参谋长饶守坤,政治部主任汪少川。辖第17、第18团和淮西独立团、巢北支队、定合总队、定凤怀总队、定远总队、定凤嘉总队、滁县总队、全椒总队。1945年10月第2师师部北上鲁南,第6旅隶属淮南军区。1946年6月与第5旅、淮南军区独立旅组成新的第2师,参加解放战争.           
第三师 第7旅 :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编成。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副旅长田维扬,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郭成柱。辖第19、第20、第2l团。4月,汪克明任政治委员。7月,田维扬兼参谋长。10月,参加程道口战役。1942年冬,配合第8旅粉碎日伪军对盐阜区的"扫荡"。1943年春,将第21团1个营编入淮海军分区第4支队,其余两个营及团直属队分散编人盐东、盐城、建阳总队,加强地方武装。9月,胡炳云任副旅长。12月,郭成柱代政治委员。1944年春,取得合顺昌等地作战胜利。10月,西调参加涡北反顽作战。1945年4月,配合第7师和第2师一部取得津浦路西反顽作战胜利。9月28日,恢复3个团的建制,开赴东北,并于11月编人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8旅 :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编成。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副旅长兼参谋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辖第22、第23、第24团。1942年4月,李雪三任政治委员,第24团分编为射阳、阜宁、涟东大队。10月,胡继成任参谋长。11月,第8旅兼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1943年3月18日,旅长田守尧在赴延安途中与日军战斗牺牲,第3师副师长张爱萍兼第8旅旅长、政治委员。9月,张天云任副旅长,第23团开赴山东省赣榆(今属江苏省)地区活动。l 2月,向明任政治委员。1944年9月,张爱萍调任第4师师长,张天云任旅长,李雪三任政治委员,陈志方任政治部主任。1945年8月,第8旅免兼盐阜军分区。9月,第23团留在山东作战,将盐阜军分区射阳警卫团编为第23团,全旅开赴东北。同年11月编人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9旅 :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编成。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辖第25、第26、第27团。9月,调归第4师建制。韦国清任旅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10月,参加程道口战役。1942年冬,参加淮北反"扫荡"作战。12月,兼淮北军区第1军分区。1942年以后,张震球任副旅长,刘清明任参谋长,张震寰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3月,参加山子头战役。1944年9月,韦国清调任第4师副师长,滕海清任旅长。12月,免兼第1军分区。1945年10月北上山东,改编为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第9旅。 独立旅   新四军为加强皖江地区组建的机动部队。1945年4月由新四军第3师第10旅第2、第3支队编成。旅长覃健,副旅长冯志湘,政治部主任石涣。随后南下皖江地区,配合新四军第7师作战。9月,独立旅调归第3师建制,吴信泉任旅长兼政治委员。11月,编入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四师  
第10旅: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4纵队第4旅编成。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辖第28、第29团。9月,划归第3师建制,由皖东进入淮海地区。lo月,兼淮海军区,金明任政治委员,参加程道口战役。1942年实行主力地方化,将第28团第l、第3营并入第29团,第2营充实到淮海独立团、滨海大队和沭河大队。11月,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将第29团及第7旅第2l团与地方武装整编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辖3个小g:第1支队辖第1、第2、第3团,第2支队辖第4、第5、第6团,第3支队辖第7、第8、第9团,第4支队辖第lo、第ll、第12团。1945年4月,第2、第3支队合编成第3师独立旅,第l、第4支队一部与地方武装合编成新1、新2团。8月,免兼淮海军分区。9月,新2团调归独立旅建制。9月28日,钟伟任旅长,王凤梧任政治委员,辖第28、第29、第30团,全旅开赴东北,并于11月编入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11旅 :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4纵队第5旅改称。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辖第31、第32、第33团。4至6月间,第33团编入第10旅,第12旅第35团编散补充第31,32两团。1942年12月,第11旅兼淮北军区第2军分区。1944年1月,以原淮北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团第2、第3营与陇海大队舍编为旅独立团。1945年11月,第11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 
第12旅 :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改称。代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赖毅,副旅长兼参谋长黄思沛,政治部主任刘作孚。辖第34、第35团。4至6月间,萧县独立旅编入第12旅;第34团归师部直接指挥,第35团编散补充第11旅。7月,第12旅番号撤销。1945年8月13日重建第12旅,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张太生,参谋长张登先,政治部主任王学武。辖第34、第35团(由宿东游击队改编)、第36团(由萧县、铜山县两个独立团合编)。11月第34、第36团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第35团开往津浦路西,接替原第11旅担任坚持路西地区的战斗任务,后扩大成为独立旅。   
 第五师  
第13旅:
        1941年4月5日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1支队改编。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副旅长萧远久(后黄林),政治部主任栗在山。所辖第2、第3团依次改番号为第37、第38团.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5团改番号为第39团。参加了白兆山作战和礼(山)北战斗。参与粉碎日伪军1942年冬季"扫荡"。1942年12月周志刚任旅长。1944年夏,主力保卫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以西大悟山,一部向河南挺进,转战豫南和豫中。1945年4月,参加白兆山战斗。10月,攻克桐柏县城,并编为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3旅。 
第14旅 : 
        1941年4月5日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一部改编。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副旅长吴林焕,政治部主任夏农苔。原平汉支队第1团改番号为第40团,黄冈地方武装合编为第4l团,第9团改番号为第42团。11月,吴林焕任旅长,第40团编入第5师特务旅第1团,广济独立团改称第40团。1942年4月,撤销第14旅番号,部队以团为单位相对固定在第5军分区活动,属第5军分区指挥。1945年10月,原第14旅一部编人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4旅,一部编入鄂东军区独立第2旅。  
第15旅 
  新四军主力旅之一,隶属新四军第5师。1941年4月5日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一部改编。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副旅长朱立文,参谋长张文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6、第10、第8团依次改番号为第43、第44、第45团。7月,张执一任政治部主任。8月,与第5师第1游击纵队合编,原纵队司令员杨经曲任第15旅旅长,王海山任副旅长。12月至翌年2月,参加诛儒山战役,在第13旅配合下,全歼伪定国军第l师5000余人。1942年4月,以第15旅部队和活动区域成立第3军分区,第15旅番号撤销。1943年3月成立新的第15旅,旅长吴林焕,政治委员方正平,辖第39、第44、第45团。5月,主力进入襄河以南、洪湖以北地区开展抗日斗争。9月,第15旅领导机关并入第3军分区。
特务旅 
  1941年11月由第14旅第44团、第3游击纵队一部编成。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何耀榜。辖第l、第3团。1942年4月,第5师特务旅撤销。 
第六师
第16旅 :
        1941年4月由新四军第2支队(新2支队)改编。旅长由第6师参谋长罗忠毅兼任,政治委员廖海涛。辖第46、第47、第48团。1941年lI月28日,日伪军出动3000余人,突然包围第16旅旅部和中共苏皖区委机关。经激战数日,一部突出重围,罗忠毅、廖海涛等270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由第46团团长黄玉庭、第46团政治委员钟国楚代理旅长、政治委员。不久,新四军军部任命第6师师长谭震林兼旅长,钟国楚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江渭清为政治委员,钟国楚改任旅长。11月,第16旅划归第l师指挥。1943年1月,第2旅南移与第16旅合并,仍称第16旅。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副旅长钟国楚,参谋长张开荆,政治部主任魏天禄,副参谋长陈铁君。辖第46、第47、第48团。1945年1月苏浙军区成立,第16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l纵队。 第18旅:        1941年2月由新四军第3支队(原江南抗日救国军)改编。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张英。辖第52、第53、第54团。5月又将第52团1个营和丹北等地方武装合编为第5l团。9月底,第53团撤销,其第1、第2营分别补充第52、第54团。1941年10月北渡长江,到苏中江(都)高(邮)宝(应)地区执行开辟新区任务,并于11月改属新四军第l师。1942年3月兼苏中军区第l军分区。4月,温玉成任旅长。10月,以第52、第54团各两个营合编为第52团,以第52团一部与江都警卫团合并为江都警卫团,以第54团一部与高宝地方武装合编为高宝独立团,第51团划归第16旅指挥。12月,刘先胜任旅长,韦一平任政治委员,刘文学任政治部主任。1944年冬,刘飞任旅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1945年6月,改编为苏中军区教导第2旅。  
第七师 第19旅 :
        1941年4月15日成立。旅长孙仲德,政治委员由第7师政治委员曾希圣兼任,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由第7师政治部主任何伟兼任。辖第55、第56团。9月成立第57团。1942年4月,第19旅番号撤销,所辖3个团分别编入第7师含和、沿江、皖南支队。1945年6月16日重建第19旅,旅长林维先,政治委员黄火星,参谋长熊应堂,政治部主任余明,仍辖第55、第56、第57团。10月,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仍称第7师第19旅。
第20旅    
  1945年10月,第7师暨皖江军区部队撤出皖江地区北上时,为执行新的机动作战任务,由第7师皖南支队扩编成立。旅长梁金华,政治委员黄耀南,参谋长周绍昆(后李相庭),政治部主任高立中。辖第58、第60团,后成立第59团。12月初到达鲁南,改称津浦前线野战军第7师第20旅。1946年1月改称 山东野战军第7师第20旅 。10月与第2l旅合编。11月改称华中野战军第6师第17旅。   
第21旅 
        1945年10月,第7师暨皖江军区部队撤出皖江地区北上时,为执行新的机动作战任务,由第7师含和支队和沿江支队一部编成。旅长马长炎,政治委员黄先,副旅长傅绍甫,副政治委员何志远,参谋长陈仁洪,政治部主任杨汉林。辖第6l、第62、第63 团。12月初到达鲁南,改称津浦前线野战军第7师第2l旅。  10月与第20旅合编。
新四军独立旅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l15师教导第5旅改编。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李榨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原辖第13、第14团依次改编为第l、第2团。第l团团长胡大荣(后周长胜),政治委员覃士冕。第2团团长江曼元,政治委员叶绍贤。又以淮海地区的淮河大队改编为第3团,团长吴觉(后吴德政),政治委员晏成山(后袁功庭)。参与了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程道口战役。1942年12月北调山东,恢复八路军 第115师教导第5旅番号

新四军苏浙军区

序列
         1944年12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奉中央指示,派粟裕率部由苏中、淮南渡江南下苏浙皖边区。             1945年1月13日组建苏浙军区。2月5日,新四军苏浙军区在长兴县温塘村正式成立,统一整编苏浙皖边区的新四军部队。4月,叶飞又率部南下编入苏浙军区         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由第十六旅改编。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参谋长陈铁君,政治部主任刘文学。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和独立第二团。         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由浙东游击纵队改编。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副司令员张翼翔,参谋长刘亨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仍辖第三、第四、第五支队和淞沪支队、金萧支队。7月11日,国民党挺进第五纵队起义,改编为第二纵队第二旅,张俊升任纵队副司令员兼旅长,王仲良任旅政治委员。同时,第三、第四、第五支队编为第一旅,张翼翔兼旅长。         苏浙军区第三纵队由南下的第三旅改编。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阮英平,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彭德清。辖第七、第八、第九支队。         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由南下的教导旅改编。司令员廖政国,政治委员韦一平,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曾如清。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支队。          苏浙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熊兆仁(后钟国楚),政治委员陈光。辖独立第一、第三团,江宁、句容、茅山、横山、溧阳、溧高、宣当7个县总队。          苏浙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陈立平(后张彦),副司令员杨洪才。辖独立第二团,太湖、金坛、宜溧、武宜、广德、郎溪、长兴7个县总队。          苏浙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贺敏学,政治委员周林。辖特务团和安吉支队。                 在粟裕南下后,叶飞任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叶飞南下后,重组苏中军区领导机关,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陈丕显,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吉洛。8月,苏中军区为适应大反攻的需要,新建了17个步兵团,编成3个旅。         第一旅旅长陈玉生,政治委员李干辉,副旅长饶守坤。         第二旅旅长胡炳云,政治委员陈时夫。         第三旅旅长张震东,政治委员卢胜。 1938年新四军战斗序列表 
军部 
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主任:袁国平,政治副主任:邓子恢 
第一支队 
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主任:刘炎
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主任:钟期光
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主任:肖国生 
第二支队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主任:王集成
第三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梦辉,政治主任:钟国楚
第四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参谋长:王胜,政治主任:廖海涛 
第三支队 
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主任:胡荣
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蓬洲,政治主任:刘文学
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参谋长:黄元庆,政治主任:阮英平 
第四支队 
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主任:肖望东
第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参谋长:林英坚,政治主任:胡继亭
第八团,团长:周骏鸣,政委:林凯,参谋长:赵启民,政治主任:徐祥亭
第九团,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政治主任:郑重
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 
军直教导队,队长:周子昆,教育长:冯达飞,政治主任:余立金
有趣的是:第四支队,各团还有政委,其他都没有了。高敬亭却被错杀……

1941年3月新四军战斗序列表 
军部 
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主任:邓子恢 
第一师 
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主任:钟期光
第一旅,旅长兼政委:叶飞
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
第三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 
第二师 
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
参谋长:周骏鸣,政治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
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委:王集成
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
第六旅,旅长兼政委:谭希林
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旅),司令员:杨梅生,政委:刘顺元
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郑抱真,政委:谭光廷 
第三师 
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彭雄,政治主任:吴法宪

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
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
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委:韦国清
淮海军区,司令员:覃健,政委:金明
皖东北保安司令部 
第四师 
师长兼政委:彭雪枫
参谋长:张震,政治主任:肖望东
第十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
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
第十二旅,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
肖县独立旅,旅长:纵汉民,政委:李中道
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 
第五师 
师长兼政委李先念
参谋长:刘少卿,政治主任:任质斌
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政委:方正平
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委:张体学
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委:周志刚
第一纵队,司令员:???,政委:张执一
第二纵队,司令员:黄林,政委:刘子厚
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何耀榜
鄂豫边区防安司令部,司令员:郑绍文,政委:夏忠武
随营军事学校

  
第六师 
师长兼政委:谭震林
参谋长:罗忠毅
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
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
路东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委:吴仲超
路西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政委:??? 
第七师 
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
参谋长:李志高,政治主任:何伟
第十九旅,旅长:孙仲德,政委:??? 
军直 
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
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校长;陈毅,副校长:赖传珠、冯定

  
  
1945年7月新四军战斗序列表 
军部 
代军长:陈毅,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饶漱石
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 
苏浙军区 
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未到任)
副司令员:叶飞,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第一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
第二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
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阮英平
第四纵队,司令员:廖政国,政委:韦一平
第一分区,司令员:钟国楚,政委:陈光
第二分区,司令员:梅嘉生,政委:陈立平 

苏中军区 
司令员:管文蔚,政委:陈丕显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藩,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姬鹏飞
教导旅,旅长:刘飞
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黄逸峰,政委:陈时夫
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陈玉生,政委:李干辉
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卢胜,政委:姬鹏飞
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韦永义,政委:???
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包厚昌,政委:钱敏 
第二师兼淮南军区
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
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副参谋长:詹化田,政治部副主任:余立金
第四旅,旅长:梁从学,副旅长:朱绍清,副政委:高志荣
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
第六旅兼路西军分区,旅长:陈庆先,政委:黄岩
路东军分区,司令员:罗占云,政委:李世农 

第三师兼苏北军区 
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副旅长:胡炳云
第八旅兼盐阜军分区,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
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旅长:刘震,政委:金明
独立旅,旅长:覃健 
第四师兼淮北军区 
师长:张爱萍,政委:邓子恢
副师长:韦国清,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吴芝圃
第九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康志强
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张震球,副司令员:饶子健
第十一旅兼第二军分区,旅长:张震,副旅长:姚运良,政委:赖毅
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汇川,政委:张太生 
第五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
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任质斌
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副主任:张树才
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政委:周志刚
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吴诚忠,政委:周季芳
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海山,政委:文敏生
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
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韩东山,政委:夏忠武
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吴世安,政委:郑绍文
第六军分区,司令员:陈刚,政委:方正平
豫中军分区,司令员:陈先瑞,政委:粟在山
鄂皖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黄世德 
第七师兼皖江军区 
师长:谭希林,政委:曾希圣
参谋长:孙仲德,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副参谋长:林维先
第十九旅,旅长:林维先,政委:黄火星
含和支队兼含和军分区,支队长:孙仲德
皖南支队兼皖南军分区,支队长:梁金华,政委:黄耀南       
为什么称为“八路军”“新四军”? 抗战时期八路军军功怎样评定 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功怎样评定 中国红军哪天起改称八路军新四军? 八路军与新四军,解放军之间的异同 1937年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序列 红军什么时候改叫新四军与八路军 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史实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名字的由来 皖南事变新四军突围1000人是不是被八路军处决了? 八路军和新四军具体是什么时候改称人民解放军的 请问新四军和八路军有什么区别吗 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发源地在哪里? 有谁知道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臂章样式和文字 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有什么不同?什么来历? 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之间是什么关系?见笑了啊。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指挥部以及其领导人与新四军及其领导人是什么关系? 请问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各有多少人? 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各时期的服装样式~~请问谁能告诉我? 为什么十大元帅里面,八路军出了九个,新四军系统只有一个呢? "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具体指什么? 八路军,新四军成立初期团及团以上主要干部名单? 我想知到抗战时期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八路军的各师.旅.团分别是红军的哪只部队改编成的? 新四军和八路军有本质的区别吗?为什么他们的军帽上都是国民党的军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