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梅花图片大全:修行心语--郭长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21:33:21

 

 

一、转化心识的静

(一)、静的基础

1、留住平衡状态的静

人的身体与能量有关。身体是物质,此物质即是一个人的全部物质,以大的格局看就是指实虚物质。实虚物质之间的状态如何,其与身静的关系如何?从物质生化看,实虚物质在交参的过程中,即已经进行了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交参在物质之间是不可能实现静的,因为物质之间表现了相互作用的动,并且相互制约。但是,只有在平衡状态中进行的交参,才能产生最高境界的静,才是在身体上表现出来并反馈于心的静。这种交参过程及交参的结果,为一个整体性的平衡,平衡本身就是一种静。不管这个平衡是大是小,都是一个绝对性的静。因此,交参过程必须趋于平衡,使其时刻都不离平衡。那么,又如何实现“守住平衡状态”呢?

一切物质现象之间的运动本身,都是由一定的物质规律的自然属性支配的;而这种规律与其自身有关,即在自主地运化时,永远是属于一种平衡性状态。没有外在强大之力的制约,它永远是趋向平衡并且按平衡规律与准则去运动。这是最基本的能量运化规律。只有在自然状态之中,才能符合物性自我的规律性变化,才能实现外在平衡状态。而自然就是不加外在制约,顺乎其本来的状态。而这个外在制约恰恰是来自于人的心,想要实现能量的自然交参运化,就不能人为地、主动地用心去制约身上的东西。应该使自己的心不去管它,就象与自己无关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身上的物质能量进行自然性的运化,才能趋向平衡性的交参。此时身体还是属于动态,但这种动是属于平衡状态中的动,可以说是一种相应状态的静。这样,身上的静反馈于心,使心不动,即实现一种平衡动态中的静。

实虚物质交参而趋于平衡,这个状态是时刻都存在的,主要在交参的瞬间。只要有交参就势必有结果,而这个结果不可能是整体上的,只是某个点上的交参。实虚物质转化以后,就是无实虚的非物质态。如果实虚物质名之为有,那么这个非(反)物质状态也就是一种无,它能对自己的心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静的状态。

2、静与人的心念

一般来说,静是在一个念头之后,下一个念头尚未促成之前的过程中的那个状态。其实,一个念头一旦过去,下一个念头紧接着就会产生。因此要守住二者间的状态就要抑制下一个念头的出现。这样做虽然也可以进入一种静的状态,但这种抑制是自己心动的抑制,来自于心。而在守静于这个状态时身体能量却会发生变化,这样就违背了物质方面的运化规律。由心动去求静的本身就是相互矛盾,因而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往往讲入静的前提都是心不动。而人们在求静的本身时,就已经开始动,即人在修炼时常用自己的心加点东西而求得一种静。这种“加”的关键在形式的适应,即应该趋于一种平衡态而使身上的能量进行自然转化。但是,往往懂得静的人都不容易入静,这是因为他会有意这样那样地去做、去追求。而有的不懂修炼的人或普通人却能在某一时刻进入一种混沌状态,也可能他根本不知道静的概念。质朴见真知,一般思想纯的人容易入静,由于他没有用心去追求什么静,也就没有外加的制约,这样对他来说就是自然性的运化,也就实现了静态。如平时盘坐,这本身就是抑制身上的气血进行自然性交参的行为,从而发生瘀积,使自身无法平衡,因此有很多人会在双盘时产生难熬的痛苦,出现烦躁恶心等。这样反馈到自己身上的大动,位身不静。这是静态之中产生的不静,亦不可取。

3、在修炼中找到守静的途径

从身上找出一条守住静的状态的途径。人在静态时,身体能量方面是趋向于一种无物质性,就是无。它只能烘托,不具有作用性,只能起到趋向于静的作用,而不能抑制静。人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够帮助自己实现静态。就象一瓶墨水倒入小的容器中,一定能分辨出黑色,但当把它倒入大海中,那么由于它散到接近于极限,也就不能表现出黑色了。而自己的心,在身体出现无的状态时,放在无里面,那这颗心就算是墨水,这个无是比大海还要大的啊!大海还是有形的呢,这样你的心就会感到不受什么左右,空空旷旷的无所依托,没有地方放。因此,人也就自然地处于一种高级静态。人在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即最佳状态,它与身体无关),即使自己不管它,这种状态还是存在的,要守住这种静态。在守静态时并不是守着怎么进行交参和怎么启动,那样就是执着于某一点。而是守住交参之后的那种无实虚状态,它本身是清清澈澈的状态,心里是透亮的。我们所守的,要走到这个位置去做,而这个位置也是极容易把持的。

从渊海明灵修持法上讲,在炼哪一个式子时都有这个位置,而且能在每个式子当中绝对地找到这个东西。即在其间稍微静默片刻之时,一停止的瞬间,外在的意念对它不加以干涉,自己当时就静了。此时,身体上的能量就自然地发生交参,出现一种鸿蒙状态,类似于“混沌”。从第一式到收式,片刻之中就能把持这种状态,甚至于根本不必要把持,只要当时片刻不动,心稍微什么都不管,鸿蒙状态一下就出现,这也即是一种“静态”。当然,不是持续这种状态的时间越长越好,静和动本身是交替进行的。我们所言的静是一种相对的静态。

4、从身心交参过程看静态

从身心交参过程看,静并不神秘。它包括修持的一切,时刻都存在,而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去发现自身的能量、智慧和一切好的东西。如果人的心和身都是居于一个空的状态,人在此时即是处于修持的最高境界,在一瞬之间,只要片刻的静就能帮助自身了。

通过做这种方式而想使自己的能量提高。在出现静态之前,如果以自己这样有序模式的修炼状态,那么,就会影响到身体及外在场态的变化,虽然在把持片时之静的过程中已经忘了,但还是能够以能量存在的形式使能量级提高。这即是先使自己的心动,让它进行某一种特定的交参状态。如“修持法”中的手势,气机膨胀,两肾发热,内心一坦然,放松了想法,虽制约了自身空定,但几秒中又出现静的“鸿蒙状态”。这种状态的强弱决定自己静态,这种无的本身,即是实虚物质交参之后产生的,使人在心上、身上、能量上已经进入了一种静态的格局。这些道理在“物质生化基源”中有所体现,但也与人的修炼有关。在认真修炼之中,进入身心交参状态,才能出现一种真正的静。

5、身心合一的作用

人的心态、心志如何,受到在修炼过程中所获得的能量以及其自身实虚物质变参运化程度的影响。命法修持对心理状态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的能力越高,这种作用性就越强。人在能力级提高时,定力也会相应提高,人也容易入静。在身上修持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的静,在生活上可以时刻用上,如果自身浮躁,只想着自身的事难,那么接受外界能力就差,并且也不会给自己留下时间去找解决事情的办法。

心静方为空,为空时才能容纳一切。如果心动则为不空,不空则不能容纳。心的静态如何,对自己的一切方面都有影响。而修心状态之如何,又完全取决于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因而,身和心永远是分不开的,即身心合一。而谈到人的心时,定与身有关,能量的多少也与静态有关,静态高,外在的东西才能往里进,两者缺一不可。

(二)、静的内容

1、从心上去讲心和静

从心去谈静,一念不起为静。有想法则为不净,干净之后为空、为无,就是静。何为一念?即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我希望从心上去讲心。可是怎么讲,你心里什么都不想,不就是静吗?而如果你又认为:“念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想法”的时候,你在概念之中还存在着这句话,这本身就又是不静。要使人真正地进入静的状态,不可以用这种方法。而不用这种方法就又有矛盾了,那么我连这个想法都不要,也不去管静与不静,这就对了。

因为静本身不是你管与不管的事,不需要什么东西对它有所影响。而真正想要进入这种状态,连这个静都不懂最好。但我们不是白痴,听过并认识这个字,因此知道这个静,其对实现生命的修炼具有无穷的威力,所以我们才去执着于它。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既然不是白痴,就应该有一些别的想法。不知道这个概念,也就不会用它去实现静,做了也实现不通。但你既然比白痴强,就不会在这种状态之中,所以我们想实现心静就装一回白痴,让自然之道去实现静。

不静自静为真静。没有静的概念,没有静的所求,没有静的执着而出的静,才是真正应去追求的静。不静自静就是希望对一切念头都没有,包括想自己在修炼的念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不追求静,包括不追求任何状态,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静,也包括不执着于一切想法。不执于这个静是因为都知道这个字。

平时或盘坐的时候,只要把腿搬上,或是摆成什么姿式,或连摆都不摆,然后就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就把这件事忘了吗?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想睡觉,你就说“我想睡觉”,当说的时候你并没有睡,如果真正地睡着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知道睡觉的概念。入静也如此。按照某种方式去求入静,这本身就是一种执着,很难实现静。当不知道静的概念时,不知道什么是静的状态,但是人却已经进入了静的状态。那么,当人知道静的概念时,还按不知道时那么做,同样能实现静。所以,当你执着于自己为什么静不下来时,就别管它,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的。比如要走进房子里,走方步还是走碎步,还是蹦蹦跳跳,这没什么关系,只要能走进去就行了,何必还要学什么具体的固定的方法呢?你并没有想下一步该怎么迈,但你的脚却迈出去了。所以说,想真正实现静的时候,不需要什么方法,还是按人原先所走的一切去走,能够实现就行了。

不执着的本身就是一个顺自然的状态。原先的自然性是属于以往的;现在这个自然性,可以随便去干什么,也可以想静,只是不要执着,那就能静下来,否则就违背了自然。不执着于现在的方式,不执着于任何东西,就会顺其自然而入静。

2、静能容纳一切

心静了,静到好的状态,那就是定,静本身是一种形式。可以说,入静后即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如果用物质方面的概念来说,这个静对应的不静即为动。心动就是有,是实实在在的心。平时讲入静都属于有形而无质的事,就是因为人知道这个静的状态。如某人入坐时,两小时后醒来,在时间概念上,表针却是两小时,但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什么形式,这叫有形无质,这叫静。静没有质,没有一切东西,静也容纳一切东西。在如此修为时,当时即能在层次、能量级上,提高很快,因为没有那个东西,才能容纳这一切。

当然,并不是在那个时候,

自己连肉体都不存在;而是那种东西转化到一种状态,进入一种空无的状态,跟没有是一样的。没有的存在地就叫无。以无这种状态出现的时候,能容纳一切有,包括无本身,所以人才能进入能量的境界,进入智慧的境界,进入大静之后的静;在人身上体现的定,可以说就是这种状态。定就是入定,静就是一种状态。定是无形有质的,先圣大德们所认为的很深,“定中生慧”,定后就是大智大慧,入定一次,就算是成正觉,这就是说的有质。入静能是十几分钟或几小时,而定都是片刻的。这就是人在入静后的外在的身体的表现。

3、无意间就产生了静

静在任何时候、任何人身上都出现,无意间产生的静才是真正的静。如人在站桩或盘坐时,心中无所求,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意在何方时,这样就可以说:“今天我真静”,这是较容易实现的。而当一个人的心里有大悲痛时,或晚上跟别人吵架后,在哪儿一站,呆呆地望天空的星星,当时就已经忘记看什么了,只是在那看而已。过了很长时间,才醒悟自己该回家了,也许人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还有在大的高兴时,会忘了自己该干什么,更不知道想其他别的事了,因为当时的自己已经在精神上完全放松了。这种静在人的任何生活形式中都能无意间捕捉得到,有修持基础的人,如果善于把握生活中的静,才是修炼中的得意者。

4、入静与定的关系

或许很多人都问过:“为什么自己入静很难呢?”因为人在修炼时执着于静字,已经背离了一种自然的规律性,这样就不容易出现静的状态。而有时人忘了静的概念时,连神儿都没有,傻傻的,那种状态,却恰恰是一种高层次的静态。人要想实现静,就应该把什么都忘记,不能执着于一个静。静是普遍存在的,而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发现了,若发现后,才能把持住它,但在把持的同时,又违背了这个静字。这就要求人在修炼或听课时的最好状态即是放松和自然。

在修炼过程中又会遇到入定问题。入定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入定也与形式无关。虽然人体能量的运化因不同形式而有不同的运化,但决定人状态这方面的东西,只有心里放下一切时,无所有,才能静下来,才能实现入定。入定时间的长短也因本人的能力而定,它也可以是随意的。在烹炼时,必须有元神状态,道家修持到元神出关就能够入定。

在这个状态适用的东西不一定在其它状态中也适用,就如入定对不同人也不同一样。如八卦中的一个艮位或是离位,这两个封位状态的时空角度、物质的实虚比例、实虚的结构形式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用两卦来表示时空转化,前者艮卦属性的实物质多,而后者离卦属性的实物质少,虚性物质多;前者密度大,艰难性大;后者容易,能力高。这就是说实性物质多时,对实物质的约束力大,虚性物质多时,约束力小。修持者入定就是由他本身所处的状态,虚性物质远大于实性物质,那么在他身上所体现的时间性就不同于常人了。古语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己千年”。就是说原先世上规定的量度,在洞中进入另一种状态(时空道),背离于原先。众人修持进入那种状态之后,反过来就有大智大慧的形成。一切言行和举动与原先不同,本事大得多,能解决的问题也更多,因而成名。这种高级的定态是人在修持当中很重要的状态。

5、空、无才是真正的合于道

在修持过程中开始入静与入定,接着入空和入无才是真正的合于道。道包括一切,但当人为而用之的时候,就不可能实现无的状态,所以,道指心态为空的状态。一进入这种状态,修持人就可以随意站位于一个位置,去无中生有。有是指片面的东西,空不是指一直绝对的空下去,而是指某种状态的空,其表征现象为无形无质。如一个人坐在那不动,而他自己的感觉是一瞬间,这即是无形无质,无内容,在那一瞬间内是一片空,没有时空的一切东西。而人进入这种无形、无质、无内容、无时间,为空、为道,这是人心静的最高境界。虽然任何人都有可能进入这种状态,但并不常存,只偶然出现,这个方面的把持也很难。只要出现一次这种状态,即是以门外形式修炼百年也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此种状态时,修持者具有与他人不同本质的层次性。空往下走,无才是真正的合于道。要想真正的进入空无,还是需要有能量进入鸿蒙,通过真正的修炼才能合于天地之道。

(三)、实现静的简易方法

修炼者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静、空、无呢?如何走才能达到真静呢?”应找出一些符合现实的、不用意念、不用形式上的意念的入静之法。现在人们所用的,多是引着自己入静,其本身就是去动,无机会静,这样即使进入状态也守不住,这种有意念的方式不可取。而任何人都有意念,目标又是使自己趋向于无意念,如果站位于有意念,但却以意念引着、领着去修炼,这样就不如随着或顺着,即是不排除意念,也不排除杂念。道理很简单,牵着绳一直紧张,为动,一念代万念不行;随着绳本身的曲度,就不会很僵直,因为顺着走,就必须有柔劲才行。绳子绷得不紧为相对静止,即顺着走。

有的人欲入静时,总用压制的方法,这样就会有矛盾。人的意念总会有不动之时,等到意念不领着自己的时候就更静了。如没有绳子,杂念不排除而自无,想法不压制也自无,就算入静了。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才能进入真正的静态。往往越简单的越具有高深的道理。人在不明了道理时才躁,大道寓于简,谁都有这个机会,明者亦易,愚者亦难。随是被动的,顺是主动的,不矛盾,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静态。因此,不用去管静与不静,有可能在某种状态下就会自然顺着那种气氛去发展自己的想法,顺着就能实现一种相对的静,这就是方法。

一切东西的现象都是物质发生变化,是能量的交参,而这种交参变化可以说是时空转换的格局。静本身就是一种时空的转化状态。

 

二、

人欲修行,仅靠个人盲修,一般难以成功,只有明师才能给人带来“觉”,唤醒昏昧的元神,浇醒善性。醒后,把持住本性,使自身整体融合在一起修炼,才能提高生命质量。所以,生命修持的真正途径就是一句话:“跟师父模仿学,要本神自己炼”。

(一)、真法难授

修炼界自古以来即讲根基问题。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心识气血也都各自不同,但是,当一个真实的修炼法门放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只要去修,人人都会修成正果。遗憾的是,由于素质问题,心识不开的人,认识不到真法,尽管有明师费尽口舌也是徒劳。而教些粗浅或旁末的方法,大多数人却认为这个好,反而会认真地练下去。

在跟同道朋友聊天时,他们也深有同感。真法讲出,学者茫然,却自认为“如此平常之理谁人不知,这还算道法?”最后还得恳求老师再教些所谓的真东西,似乎越神秘越是真法宝。使得师们都不知要教什么了!把一个至简至易的大道放在眼前而不知,就是没有心识相应的缘故。

对众多求法者,春秋时期的老子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是说道之珍贵而下士不明,还是不被下士所嘲笑冷待的就不是真道?

几千年以来的求道法者如此,现代社会的许多修炼者也是如此。多年来,为了修行,为了人人修行,我站在讲堂上认认真真。为了真东西,没用处的也得讲,只为了让修者能够接受,可到头来,真的被省略。他们红光满面、神采飞扬地倡言老师“圣贤”,病好了,心情好了,功夫又长了等等“谢谢”的原因。而默默听着的我,只有回家途中,望着夜空繁星,独自流泪。

每次讲习班结束,都下狠心对自己说不再教人。但还得教,看不下那众多修炼者的赤诚求道之心。而教又是真的无兴趣,“假”的才认真学练。人太务实了,只求今天的变化、明天的收获,而真法是融入生命根处,在“活”的过程中自行完善的法,她不是人们只为了表面欲望而有的玩具!她真的是永远满足不了执于眼前结果而修法的人。

(二)、平等心得道

对那些能够去求真法的人,师又都能去教吗?修行讲根基,不是说根基差就修不成正法,真正的道法是不择人的。善人可修成,恶人亦可,富人能修成,乞丐亦能。法无外,皆在心识之变,神炁之化,心神之自修。但根基差的存恶之人却求不得正法,不会有师去教,师也不敢去教他正法。不是师之保守,而是心性德行不善者为下等根基,无论哪宗修炼的方法,是先性后命、还是先命后性与性命同修,修到一定阶段都是神炁相融、心识炼化的过程。心根差者则无法以平等心过关,心魔必起。此火候乃自性之为,师亦不能代修。如教真法,师则害人误己矣。

所以真法不会轻易示人。修行难,难在自己是否有一颗纯正善良的心去感悟明师,求得正法。古来入门苦修,勤俭杂役,师者考验修者心胜,磨炼心根,确实心地纯正,又能勤苦修为的人,才能传授正法。昔时,长春真人入门也是艰难重重,才致终有成就,开龙门宗法。择徒而授法,这也是为师之道。

(三)、显心识,性命同修

近日,有位修炼近二十年道法者来问,他这一生修成有望否?现在层次怎样?我说:“你修得挺好,已经入道了,以后的路还需要自己去把持了”

修成与否,首先是入没入道。此人现在心识已经出现,这是人道的根据,也是修持的关键。谈修炼,乃人体精、气、神自我圆通之道,一是炼气,二是炼神。炼气之道是强经脉,壮脏腑,足真炁,化金丹的过程,能实现健身养生,出六通,延年益寿,但不能了脱生死。只有炼神之道才是修行的根本。一旦神显化出来,就会知道自己是谁,抱定主人翁,靠神自己去炼而使其圆满,才能成就生命完善的身心同一之道,超凡入圣。

而关于心识显发以后,应如何去修持时,我告诉他的是:应该注意修炼气脉。虽然现在已经显发心识,以此继续修持下去,也可以。但对神却不容易把持得住,无神也不容易显发,修起来很难,也容易误使阴神离体。因为气脉不强,以原方法只有一途,在有朝一日能打破自识之关,去悟得天地自然皆为性体的时候,才能实现内外的真正沟通,气脉被净化,进入神显与修神的阶段。

虽然炼气之道乃常人之修,不象炼神之道为超脱之法,而且气也永远不能化成神,但气脉的变化、充足、纯净,才能使神出现。人人都知道,一个新生婴儿,没有饮食营养与父母呵护,将如何长大成才?气不足则神不宁,金丹不成则炼神无望。所以,性根显发之后,还是要修炼命法的。

路在脚下,在心中,它需要修炼者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以“修海无涯苦作舟”的愿力去实践自己的修炼目的,志者为王。

 

三、修行心语

(一)

修行——人,生命完善。

内养自炼之道是生命完善的根本。

真正的修炼是身心的交融。

人的行为符合生命规律即是修行。

修行也是完成自我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与消化。

修行也无外乎更好地把持人与大自然的交流。

(二)

修行之事即性命之事。

真正的修行与现实是不相通的,与生活是不相容的,这是站在生命角度看。从现实角度说,修行就是生活。

修行之事与常人一样,只不过心里环境不同。

要想修行,就必须在心神上用功夫。任何途径的修持,都离不开心神的变化。

身体变化取决于心理变化。心中清明,自身气血也自清明。

心有所生,元炁随之而动,身体则随之变化。

心的存在必以身为基础,所以修行要身心并重。

对本神的把握是真正的修炼。

修持炼的是主我,不是动作。而动作感觉,却是修持中的内容。

不同的姿式有不同的场态存在与变化,也就有不同的修炼内容和精进程度。

(三)

修行是无时不刻的,生命中的每一瞬间都是修,都要保持中正与清静。

修炼要注意捕捉身体一瞬间的微小变化,并要认真体会,找出其中规律,才能精进。

修行不是无心之事,而是真心之事。

要想修行有结果,就应有发自内心的对修行的执着,而不是迟迟的等待。

修行要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地去做。

修行不只是站桩,在平时生活中的一切事也要心沉。而心沉不等于懒,要多学,多思,多体味。

对于修行之事,不要耍花样,不要干耗,而应做到润,润即是身心交融。反之则是耗生命之油,可惜哉。

(四)

修行之事也是整体之事。

修持不照顾整体就是执着。

心中执着,身中气血便有执力。

平时生活中保持纯纯然的心,有明朗。在心性上,不要故意磨炼,在身体上也不要过于劳累或做激烈的动作,应融和一片。

修持是以神闲气和为本:以神炼气,以炁明神为用。

心平气和是修,自然温养身心;气和心平是用,方便平时待事。

(五)

天人合一是内修,人天合一是外用。

通过大自然的气魄来烘托出人的气魄,这是一种境界上的反参。

注意感觉大自然的情感,也是修炼。

(六)

修行要修境界。境界是从里到外,从心身神气等无分别地透出清清澈澈的感觉,是形神兼备和身心融一之后的自我体现。

修行者于人、于物、于自然都要容身亲善。

能控制自己的性格,就能调整自己的心神。

想修行,于内于外皆行方便之事,少给自己制造障碍。

修行不要过于和现实生活相冲突。

修行本无戒,守之在门外。

不在其位,难谋其事,是立身于修行?还是原地于现实?

每次修习都要从零开始。

(七)

修持是生命的觉悟,是一个人发自生命之心底的对生命的渴求,是用人的全部行为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温和。

每一修行者,都要以一颗坦诚、赤热而又平和的心,去面对自己的每一次修炼。

 

四、三重人生结构之修行

人立大地之间,秉气而生,运气而长,使内外合和而善。善者生而有义,福幸绵长;不善之人徒活一世,为人何益?

一善者,清心平淡,元炁调和,内孕生命于身心,修之养之,而为上真之人:复历行人间,修善于众生。此内修至善,外行小善,待功德圆满,以了人世。涵虚人生于此,隐淡修道者是之。

一善者,精励图治,智勇兼才,上以安邦定国,下以治世民和,积善于世人,以享太平。此外积之大善,天地共鉴矣,福幸长存。弘志人生于此,帝王、将相、贤士是之。功满而回,行涵虚人生,惰性养身,复修内善,化而道成,全圣之人是也。

一善者,持清静法,修圆融之身,慧力相加,心神俱明;兼而行世于祥和,天人如一,感之而遂通。此内圣外王之人生,大同于天下也,大通于天地之间也。行之,全真之人是也。

 

五、大通天下之太和境界-----洒向世界的真爱

生活中,人们时刻都在为生命的存在而服务自己的人生行为,好象生存本身即构成了人之活的全部意义与希望。然而,亘古久远的生命却从最底层里爆发出了对生活自由的追求。醒来的生命精神,伴同自然的人性,以自己赤裸的热情在渴望心灵的解脱与润泽。

(一)、超越生存的爱

1、世界意义

生命-----春秋时期的李聘曾说:“天长地久,大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在《道德经》中不自生的大地能够久长地存在,而生于父母之身的人类呢?在“生命”问题面前力不从心的我们,只有把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天地久长之梦忆;也由此,而于自然状态中本能地融入到广漠的宇宙精神里面,寻求着人的生存本质。静下心来,落到了原来地方,还是生命二字。归根结底,生命是自然的,在动静相济之间展示着她的轨迹与灵光。

天然的生命自然有治理内部环境的能力,她融化自己每一个细胞,直到自律的生命肌体重新出现。同时,她也变化着与其他环境之间的生存状态,相互交流着井最终走向和谐。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用自己的行为告示了她的存在境界。

社会-----人们希望自己以及他人,都能生活在和景升平的环境里。喜欢自己的社会充满着平等意识,是自由之集结地,于有序中显示其和谐的组织性能。在每一个生命者面前自豪地展示出她那样和境界的丰貌,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事业-----《易经》说:“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一个中正而至美的生存境界,畅发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才能使人的生存行为,体现在合乎节律的事业之中。这就是生命的事业。有融乃大,行运于均衡势力下的大业,必将充满着诱人的青春机遇,去沟通那个必须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默契。

2、人性存在

人性的存在出于自然,天然之性又如何有善恶之辨哉!人性本自然,其用也中和,一切因果只不过是在缘其事的时候,表现出心生有别罢了。最自然的生命属性,人性,在任何事物中都显发出她的悟性,同时,其也作用在生存内环境的自觉上面,并最终实现自觉而明的状态。健康的人性向整个宇宙,也向每一个生命者舞蹈着她的自由,以及自由而和的境界。

真-----乃人性的根,朴实的心灵。掌握它的人会以自然为准则,去尊重物性本有的自由规律,并以此去协调自己的人生行为,处处有着人的朴实与坦率,还有一份持人时候的真诚。

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社会关系和大自然中进行的。为了不带有任何障碍,用自由的人性去参与这份关系将是最朴素的善。善是生命的温和,她是清的、也是静的存在。自觉者善,行规律者善。大彻己心的我们,去拥有符合规律的行为,和拥有并超越那本该纯朴的道德规范的行为。我们在人性与自然之性的统一中,共同构成一幅人生中至善的社会境界。

美-----其具有融于一切与和谐一切的能力,可以说,美是通的人生行为。由于她在人的生命境界里,反映出人性质朴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之精神,所以,美就占有了人性的中和精神,使本来自然的人行于大自在的生命境界。存在着的,就是自然的,在自然中升华着真。善、美的人性,将是纯洁的。爱因斯坦说:“我的理想就是真、善、美,如果我不是孜孜不倦地为真、善、美而努力的话,生活对我来说就毫无意义”。

3、生命行为

道-----认识规律,为一个生命行为的根本思想。人在生命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只有认清规律的本体,才能遵循整体的原则去分析变化着的万千事物,从而才能明晓衍化即是道之精神的内涵。思想也就诞生了。

爱-----对生命情怀爆发出的力量就是爱,她洋溢着热情的活力,所以才说,爱,是生命行为中的源泉。因为有了她,生存中的人才能够直近本来,免去物和情的距离,活得坦然,多了情缘的理解。一切挂碍,在爱的心声中消解。以生命之本来精神兼爱天下,成为一个和平使者。

通-----《易经》曾经说过:“大地交而万物通”,它告诉了后来者一个理解,变化着的是永恒的自然。在天与地的交融里,我们感应着永恒的存在,也体验着人与物交流的境界。在生命的内核里蕴化着人生最终极的目标,那是生命本身的和谐,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统一。内健而外顺的大通境界,歌唱着人对生命自由意志的纯洁诠释,在每一瞬的生命中,实现着和谐而通达于志的精神追求。

(二)、超越心灵的爱

1、人的意义

淡然自若的众生本性,无需任何戒的执守,也无需一丝概念的帮助,在自然心灵的召示中,有着对自我生命永恒的渴望。

我们渴求着对生命境界的体受,回顾着,温养着。在生命本体融合的境界里,我们也同时会影响外界生存环境的协调。假如人人都有善之行为,祥和的宇宙环境便会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她和谐着,自然着,相通着。在这生存的内外环境统一的清和境界中,我们就已经完善了人类自己的生命行为。这是内圣和外王的终极境界,是追求永恒,渴求善行为之生命本来的地方。

2、人和自然

大自然赋予了人美好的生活空间,更赋予了人生命的延续。生命存在的本身即已意味着与大自然的交流。我们可以说:人生,是人和自然的一种默契之情,其在默默的交流中互谊着,融合着……

然而,自然界的变化也就是一切物体的变化,一个不和谐的大自然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人类日需物资的危机,影响着人与人亲情关系的危机。人离不开大自然。在人与自然本源同一的时候,面对自己就是面对大自然。我们在渴求一切都有善行为的时候,我们是清净的。人洁而静,静而生慧,慧能生力,力而动,动则变,变自然于善。

和谐的我们,融和着大自然。人和自然的相互统一而有超然的大自在。为了一切,人应该有善的生命行为。

3、人生修行

修持是生命的觉悟,是发自生命心底的对生命永恒的渴求,是用人的全部行为来体现出的对生命本体的温和与完善。

静下心来的时候,我们内聚生命,同修性命(精气神),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在无我的寂静中冥合身心。当我们去以自然为终极境界的渴望中,便已消解了人在修行中的执着和界限,大彻己心的我们,在人性和自然之性的统一中,在天与地的交融里感应着生命永恒的存在,也体验着人与物交融的境界。

清清静静,同修身心,返俗归真,去进入和谐自然的生命境界。天心即我心。默默地,道法自然。以我心合人天如一精神,化成我身即宇宙之身的生命终极境界,大通在天地本性之中,方便自在,行世而祥和。

在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行为上入手,调节好生活中动与静的关系,让动则合理,静则适度,保持适中、得中的行为准则。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渐地做到和谐,在整体之间能够相互协调,不再产生执意与执力,这样,就会实现身体上的平衡了。

通过均衡的行为,渐渐地调节全身气血,使之融合,改变身体的健康情况,以通为畅。慢慢地,人的精神和肉体便会自然调和在一体,这是神与炁的交融,她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受到甘淳。如此,修行到身心如一状态时,在人的生命行为里便体现出了祥和的境界。这祥和,为人完美至善的果实,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境界。得之者,善莫大焉。

(三)、我们要具有人的精神

在世纪末生活的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明天和今天?

当我们在回顾自己人生轨迹的时候,我们是否在为了孕育未来的同时也在顺应着今日的潮流呢?顺自然是为了合乎规律,合乎回归生命本体完善的规律。顺势而导,为了明天的宇宙环境能更加适合生命的存在与提高而尽一份我们自己的力。

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信念,有那朴实无华而又久远流长的自尊、自爱、自强的信念。在自尊的信念中,恢复自己的本性,即恢复我们成之为人的根本天性,找到自我,真识自我,也珍视自我。在自爱的信念中,要敢对自己的行为大声喊出:“身对苍天而无愧,心对自我而无悔”,行得堂堂正正,这是我们人生的责任。在自强的信念中,要有“长我浩然正气,人定胜天”的气势,我们要具有人的精神。

亘古的生命渴望,在生生不息的衍化精神中,无限真情化为一滴滴纯朴的爱,让一颗颗赤热而善良的心去抚育生命的永恒,去承受自然宇宙的润育,去奔向生命永恒的家园!让我们生命意识下的和平精神,引导我们走向祥和,把真爱洒向世界,至善人间。

 

六、结束语-----修炼一个生命的真实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象《生命是一块好田》的读者来信说,他在没有看典籍之前,还是有一个纯真之心去面对世界,安心修炼,不看则已,一看并认真之后,却再也没有了那份清静,只好在杂念纷纷中硬去坚守每日的修炼计划与生活。我对此深有同感。岁月能改变一切,只要有一份发自生命心底的修行信念,并为之努力,虽然暂时困惑仍在,但我心已经坦然。随着修行的精进,终会‘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天地一循环,人体一循环。人天合一之时,化为千般妙境,以显生命之觉醒与完善,而实现人的自我精神,去自主生命、自主宇宙时间。在最后,我想说的就只有这样一句话:

举足落足,皆从道场来

法心道心,还回如来去

天地一人间,任我们同行!

让我们为求证人类普遍的法身境界而共同修炼!

让我们为实现大通天下的生命家园而共同修行!

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

于北京静虚斋

 

(注:此文根据1993年“长白山身心修持夏令营”讲课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