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转移国内矛盾:【引用】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精粹(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48:22

在讲到反射弧结构时,对传入神经的神经元图示不理解,不理解的原因是该神经元的树突很长。明天对此要强调。
我为什么在此花的时间较多,主要考虑此处是本节的基础,如果对神经元结构和反射弧结构不掌握,后面的内容学生就不容易懂,所以该处花点时间值得。
另外,做为教师要会板画,记得在大学读书时,老师强调过,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走上工作岗位时,大多是用透明胶片“照着画”,但使用的效果不理想,所以现在改用“黑板手画”,这对我是一挑战。

五.《兴奋的传导》:1、 本节出乎自已意料的是:课前提问学生反射弧结构时,提问了四、五位同学都没有把结构说周全,因为我把图倒过来画的。学生不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对上节课所讲没有掌握,也是初中知识缺乏的缘故。
2、 本节感到欣慰的是:大家都认为最难讲的一节,被我讲透了。主要做法是:照本宣科,适当补充。照本宣科就是带着学生读课本,分析课本;适当补充就是补充的内容不超过课本,如补充了Na、K离子的流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膜外则正好相反;在一个神经元细胞内,兴奋传导是双向的;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换。对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其它内容,如果练习中遇到就讲,遇不到就算了。
3、 本节最感动的是:我课前几分钟先到教室把几个图画在黑板上,后到卫生间洗了手,准备上课,刚进班,李娜主动从座位上起来,跑到我跟前,送了一张面巾纸给我,并说:老师擦擦手吧。我当时好感动。作为老师要感受到学生的爱,学生一个眼神,一句小声的问候,一个微小的动作等等,作为教师要作一个感受爱的敏感者,只有感受到学生的感,才能有工作的激情,才能去爱学生。

六.神经系统的调节这几节课,主要是“照本宣科”。几节下来,感觉真好。
首先: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同时深挖课本内涵如中央前回的作用特点有倒置性、对侧性、与代表区范围与精细复杂程度的相关性等,以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并掌握;
其次: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而在讲解中要对一些知识进行概括,或采用图解法如动物繁殖行为的激素调节等;或采用列表比较法如把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的特点列表等又如注意突触小体与突触的比较等;或知识延伸法,如突触结构部分,延伸出了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换等知识。
再次:要求学生叙述时要用课本中的语言,如讲完兴奋的传导后,提问时就要求学生上黑板按图示叙述神经纤维的传导和突触的传导。叙述时强调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以前,总感觉课讲得越高于课本越好,或越综合越好,其实不然,面对基础年级讲课时要注重基础。

 

第五章:

一.《减数分裂》:本节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如何突破难点呢?先安排前奏!
在对上节课(植物有性生殖)总结的基础上,专门留出约20分钟,先进行铺垫教学:
图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就图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等。并让学生明白: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含有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四分体数。讲清这些以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记忆,下节课再讲分裂过程。
但在总结植物有性生殖时,作了一些引申,有的学生能接受,有的则不能。如引申一:卵细胞与极核细胞的染色体数、基因组成是否相同?用于双受精的两个精子染色体数、基因组成是否相同?学生一般能接受,我接着又作了进一步引申,即胚与胚乳的基因组成问题。引申二:果皮、种皮、胚、胚乳的染色体数、基因组成与母本是否相同?为什么?提问了四个学生都没有说正确的,看来这个问题提得有点难了,只有待以后遗传变异时再回头讲了。
思考:对于减数分裂一节故意安排前奏,主要给学生一个缓冲时间,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再听课,这样我估计效果会好些。
对于植物有性生殖中的引申,为什么要引到这一层次,因为后面遗传一节,再讲到时,有许多学生不懂,如果那时再回头复习 ,由于学生丢的时间较长,往往不能掌握。

二.《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有了上节课的前奏,课后又布置了学生预习,所以学生听起来比较轻松,完成了“精细胞”形成的讲授。
这节课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宣传发动、思想重视。在本节之前,我多次强调《减数分裂》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到上课之前,这一目的达到了。
2、 强化预习。我对预习一直是常抓不懈的,对预习不是泛泛的要求,而是要学生完成一定量的预习作业,以避免学生因课业负担重而忽略或应付。我对本节布置的预习作业是:a.熟悉“精细胞”形成过程,并分析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的变化情况;b.复习有丝分裂,思考有丝分裂的中期(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异同。C.参照书图,试图画出2N=4的减数分裂的精细胞形成过程图。
为了防止学生应付,每人发了一张白纸,要求学生写在白纸上,备查。
3、 整体讲解、突破局部。利用挂图,以2N=4讲解各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的变化情况,以及染色体的行为。这样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由于预习到位,学生很容易接受。对于突破局部,我本节仅讲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些局部下节课再突破。
思考:对局部知识的讲解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学生很好掌握,但当提到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时,学生大多不懂,这主要是我备课时考虑不周,应先从个数入手,等学生懂了,再讲产生的种类。所以一个知识点往往有多种呈现方式,作为一个优秀老师,能够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循序渐进,让学生一听就懂。而精通的教师则不然。我要想法成为优秀老师。

三.减数分裂已讲了两课时,晚辅导特意安排学生画图,意在进一步理解其过程:
以2N=4,染色体分别标为AA’BB’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的过程,我坐在教室面批,结果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学生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标号以及形态大小分不清;
2、 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尚能理解,对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分不清,特别是出现的组合情况,往往只想到一种,想不起另外一种。
3、 对一个AA’BB’的精原细胞能产生哪些种类的精细胞?对一些AA’BB’的精原细胞能产生哪些种类的细胞?有了一定的直观印象,待下节课稍提一下,就能理解并掌握了。

第六章: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用一节课的时间讲完这一节内容,实在太难。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于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也没法启发、引导、训练学生思维,而是采取先告之结果(即先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后解释现象(以实验过程)的办法。
由于内容较多,原计划用多媒体上课,但由机器出了点故障,所以只好按课本讲了,由于格里菲思的实验占时多了,所以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的知识点不是太多,但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的态度,科学实验的方法以及实验过程的设计思路等等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时间太紧,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二.DNA的结构与复制:这两节虽课本中内容不多,但需要讲的较多。而且要展示其动态过程,所以选用课件来讲课。
从“太空人”网站下载了课件,经过自已的精心修改,特别添加了一些比较和例题,并加了几张彩图,一个简单的课件就做成了。
但在使用时,还有的地方感觉不顺手,但是又没有办法,因为自已要做一个新课件需要很多时间,这对我来说,虽然技术已过关,但时间不容许。只有上公开课时才能自已独立做课件,平时很少独立做的,一般都是借用别人的。
使用课件有什么优点呢?我认为:
1、 可以直观、动态。
2、 增加课堂容量。
3、 激发学生兴趣。
但也不是所有课都需要用课件的,也不是一节课的所有时间都用课件的。
前一段时间有的老师讨论:用课件上课是否需要板书?我认为这不矛盾。一节课中当需用课件时则用,不需用时自然就不用。用课件主要是突破重点和难点。所以适当的板书(图)是必要的。如果一节课不板书(图),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脑子中一片空白,什么也没留下。所以要通过板书(图)让画面定格,在学生脑子中形成一固定印象。千万不要把课件课上成“作秀”课,一切从实用出发。
另外,在使用课件时,要及时指导学生记笔记,因为课件的内容容量大,如果不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记笔记,往往一恍而过,什么也没留下。
所以,使用课件上课,需要注意的东西较多。

三.基因的表达:这两节课还继续用课件上课,一是因为需要展示转录和翻译的动态过程,二是因为要赶进度,课堂的容量要加大。
在汲取上两节课使用课件教训的基础上,我对这两节作了精心的修改,除保留了原有的几幅图外,几乎是重新做了一遍,但这花去了我许多时间。但也有收获,这几天学会了如何把习题中的图表贴到课件上去,以前只知道如图把“图片”转到课件上。现在还有的地方不熟悉。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必备的素质就是会做课件,并把课件做得优美!很可惜,现在有许多老师被正常教学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很难抽出时间来学习这些东西,但我认为,现代的教师要想跟上步伐,必需具备现代技术!作为我们年龄较大的同志,更要加强学习,要跟上他们,要超过他们。
本节上课前在提问上节内容时,对碱基的计算学生掌握还可以,但对DNA复制的离心的重带、中带、轻带掌握不是太好,于时我又随时增加了一个例题,虽然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我认为,作为老师就要想法让学生不懂变懂!我常说一句话:如果你们不懂,那是我的责任。如果懂了,你们记不住,那是你们的责任。
我的同事,都在赶进度,因为期未考试要考到第二册的第七章结束。这是市定的进度,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所以只有拼命的跟。但所有老师都担心,这样进度太快,事必定造成有些地方讲不透,如果上新课讲不透,那到高三第一轮复习时,要想讲透就更难了。我认为作为讲新课应扎扎实实,把课本讲透,切不可“跑马荒”

四.基因的表达 (第一课时):这一节总的来说,就3个问题:1,什么是基因;2,基因是如何表达的;3,基因表达的结果是什么?
基因的表达两个 课时,真是不好分开。第一课时上的基因的本质及DNA和RNA的比较。开始的一个班不理想,我是先让他们看书,再讲基因认识的历史过程和基因的本质。这样上的索然无趣,一基因的认识过程,学生完全不知晓,而基因的本质则从书上直接可以看到。后两个班,则先讲基因的认识过程,从空想之物到确定在染色体上再到是染色体上的DNA最后到DNA的双螺旋结构。这样讲效果稍微好一些,但总觉得学生思考的太少。这种理论性很强而又是分子水平上的,学生接触的很少,真不知道怎么讲好。要是能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来比较可能会好一点,但是又想不到好的例子。

五.今天上了第二课时,就看课本的转录和翻译的两个图来讲,将上述的问题糅合进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但课程完成时间稍微不够,还有觉得自己的逻辑顺序不是很清晰。

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的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也以直接的图解或图表,让学生一目了解;也以动态的效果给学生全新的认识.

六.基因的表达第二节上了几个班,都是依照课本上的两个图来展开的,但是每次讲,总觉得翻译的图内容好多,想讲清楚好难.
转录的过程很简单,在图上,类比DNA的复制,其模板,地点,遵循的原则,原料,产物等很容易发现.翻译就比较麻烦了,虽然模板,地点,原料,产物好讲,但是其过程不好讲,有很多问题.如几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决定什么氨基酸,如何证明,密码子表的特点,核糖体一次移动几个碱基的距离,等等,如果这些都是我讲很简单,但是学生永远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让学生去思考,时间不够,并且很多学生习惯了被灌输的学习方式,不想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七.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一节:该节课的主线就是向孟德尔学习,学习他的研究精神,学习他的研究方法。
通过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大胆猜想,敢于反对权威等精神。通过学习他的选材(顺便提了一下他的成功不是他的运气好,主要是他的个人努力和别人的帮助),研究方法,由易到难,先由一对相对性状再逐渐对2对相对性状分析;由定性到定量,不仅分析了性状的显隐性,性状的分离,并且计算了性状的分离比例都是3:1。
第二次课,准备讲起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到内部机制。

八.自由组合规律:由于月考,所以前面的分离规律匆匆忙忙。但进度要求又紧,只有继续往前赶。
自由组合是建立在分离规律基础上的,我讲的时候大部分内容是引导学生用分离规律来解决自由组合。
一、 对由性状比推导基因型。首先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对基因的组合及性状比,然后对二对性状比分别进行一对一对地分析。如果是3;1,则亲本为双杂合;如果是1:1,则亲本一是杂合,一是隐性纯合。。。。。。
二、 已知亲本基因型推导后代的基因型种类、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首先对一对基因产生三种基因型、有两种表现型,然后对于两对只要相乘即可。
三、 已知某一个体的基因型,求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首先对一对杂合基因产生两种配子,各占1/2。然后相乘即可。
总之,自由组合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用分离规律来解释。

 

第七章: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第一课时,为新授课。
关于听课带来的思考,分理论层面的思考,贴在我的博客里。实践层面的思考贴在此。
第一: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许多教师在说课时,只认为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是重点也是难点。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本节的重点是:1、如何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2、基因频率的计算。难点是:如何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本节的难点是贯穿整个课堂的。
第二:如何突破难点?
有的选手采取了“创设情景----讨论归纳----再创设情景----再讨论归纳“
第一个创设情景,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挑战,让学生质疑思考,最后得出“种群生物进化研究的对象“。
第二个创设情景,是对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是种群所具有的特征”。
第三个创设情景,是对基因频率的计算比较,得出“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例如:有一种蝶的翅膀是灰色(基因型为aa),偶然出现一绿色的变异个体(Aa),如果周围环境是绿地,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观点,
①这一有利变异个体能永远生存下去吗?
②A基因通过什么方式才能保存下去?
结论:个体中有利变异的基因无法通过长生不老在个体内保留。只有在群体中,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
再例如: 种群中个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

第八章》: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今天是对全组的公开课,课题为《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内容为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课本中正好针对每一部分内容提供了三幅图,如何利用这三幅图,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非常重要。
往往由于课堂上时间较紧,学生对图看得不仔细或不深入,或对图中隐含的内容挖掘不深,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应列出相应的目标要求。
如看第一幅图(图8---18)提出的目标为:
(1) 此图为池塘生态系统,属于上节课中学过的什么生态系统?
(2) 结合初中知识,在此图中画出了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能说出来吗?
(3) 如果将生物归类的话,能归为几类?你能将它们归类吗?你能将消费者进一步分类吗?
(4) 你将它们归类的依据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划分的)
(5) 由上述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引导学生看第二幅图(图8---19)
(1) 从图中可以看,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各起什么作用?(或各有什么功能特点?)
(2) 试据图理解并叙述箭头的含义。
(3) 你能据图概括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吗?请将四种成分之间用箭头连线。
(4) 你认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分解者)。从理论上讲哪些成分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成分?(消费者)
引导学生看第三幅图(图8---20)
(1) 先看图写出其中一条的食物链。并在这条食物链中标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级类型。
(2) 数一数,共有几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最短的食物链?
(3) 猫头鹰占第几营养级?占最多营养级的是哪一动物?占最少的呢?
(4)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有哪些?
(5) 请据图分析,蜘蛛与青蛙之间的关系。
(6) 思考一下:从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分析,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青蛙被大量捕杀,则其它动物的个体将如何变化?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若鼠的数量大量减少时,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7)图示的生态系统中,还缺少的成分是什么?(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思考并讨论:假如图中的箭头隐去,你将怎样调查这个食物网?

第九章

 

选修:

第一章:

一.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是,我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了
    在处理该部分内容时,因为考虑到我们这里初中部分学生都没学,所以在这里补 充了初中的泌尿系统及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另外在备课时,我还准备复习一下前面学习过的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成与作用。
1.对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生理功能,简单地带一带就行
2.平衡也比较好理解,就是来源与去路大约相等了,不用过多强调。而对其中水的来源之-__物质代谢,则可结合前面学习的呼吸作用产生水为说明了,如象米虫水的来源;并指出一般生物的水的主要来源为饮食。
3.对水的去向,其大肠排出的水的来源,向学习说明是来自于消化道没有吸收的水与部分消化液中的水了

“内环境与稳态”:有关知识与本节要结合内稳态知识,明确稳态实质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它是在神经体液调节器下由多个器官协同完成的,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都属于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