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夫多妻制 知乎:人与“才”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35:03

人与“才”的区别

时间:2012-02-12 23:09来源:刘明武-新浪博客 作者:刘明武 在目前实际生活中,“人”与“才”通常是合一而论的,这就是书面语与口头语中所统称的“人才”。实际上,在中华元文化里,“人”与“才”是分别而论的。 在目前实际生活中,“人”与“才”通常是合一而论的,这就是书面语与口头语中所统称的“人才”。实际上,在中华元文化里,“人”与“才”是分别而论的。  
 
何谓人?八卦的三爻把人放在了天地之间,由此演化出了“天地生人,人为天地之心”的定义。《圣经》说是上帝创造了人,中华文化认为人是由天地而生的。   

《尚书·泰誓上》曰:“唯人万物之灵。”人与万物同源而生,人与万物是兄弟姊妹关系。但与万物相较,人是具有灵气的佼佼者。   

《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在《管子》里,人仍然是天地生人,而不是上帝造人。人的产生,《管子》强调的是天地两种元素的合和作用。和,天地之和也。天地者,阴阳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这是八卦所揭示、管子所继承的道理。克隆技术可以使独阴也生、独阳也生,这与中华文化所揭示的道理是相悖的。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易医同源。易医论天地人,三者均是合一而论的。《内经》文字所表达的哲理与八卦卦象中的哲理是一致的。在这句话之前,《宝命全形篇》以黄帝之口说出了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人为贵的论断——“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列子以人的体格特征界定出了“何以为人”的标准。《列子·黄帝》曰:“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有七尺之身躯,有手足的区别,有头发与牙齿,身子能依靠而腿能走路,符合这几个标准的就是人。这个标准是人的外在标准。   

《礼记》中还有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标准——礼。《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在这个标准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知礼、讲礼、遵守礼。“无礼”之人应该归于禽兽之列。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完全继承了卦象与文字经典中的哲理,论人之本源论到了天地这里,论人与万物的关系论到了一个“贵”字上。   

再说才。何谓才?才与人相联系,其意义在才能、才干的层面上。《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期”意思是无尽的思量,“思马斯才”是以马才喻人才。《诗经》记载了中华民族重视人才的优秀传统。   

《礼记·文王世子》曰:“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教学目的是育才。郊者,学校也。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才”之前还有一个“贤”字。如果说“才”属于才干、才能的话,那么,“贤”则属于道德品质范畴。育才育出的贤才。一个“贤”字,说明了中华民族最早的育才原则。   

论人,无论是宗教还是文化,首先论的是人的来源。宗教经典论人,视万能之神为人之本源。中华文化论人,把人的本源归结到自然天地这里。是天地生人而非上帝造人。人与万物同源而生,但人有万物不具备的灵气。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禽兽,就在于人会主动遵守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规则——礼。论才论在才能、才干上,《诗经》开创了以马才论人才的先例。无论历史亦或现实,均有“千里马”之说。千里马非马,人才也。   

《尚书》《礼记》《内经》《说文》论人,与人相伴的字是“灵”、“秀”、“贵”三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如果说中华文化以八卦为根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中华文化从根本处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中,人的地位是可以与天的地位相提并论的。   

《诗经》开创了以良马论人才的先例,《礼记》论人才时把“贤哲”、“贤能”之“贤”放在了“才干”、“才能”之“才”的前面,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尊贤敬才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