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不换有什么后果:有效教学讲座五之五(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22:55

有效教学讲座五之五(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四川省荣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钟炜

编者按:本人对“课堂有效教学讲座”分为七个系列:一有效教学理论实践、二有效教学模式特征、三有效教学预计生成、四有效教学评价反思、五数学有效教学、六有效教学论、七有效教学管理指导,对“有效教学讲座五(数学有效教学)”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是“有效教学讲座五(数学有效教学)”之五(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稿源:编者网上选稿),分为四个版块:一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二是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三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四是新课改理念下控制初中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重形式、轻实质,高投入、低产出,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发展的教学低效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能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以下几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1.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

①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

③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⑵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

①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应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

②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③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1.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⑴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①教学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

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

①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②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1.3、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⑴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

①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

②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4、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⑴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⑵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课堂,就好象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失去了主料的原味,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在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是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中来。

1.5、适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⑴《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⑵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1.6、精炼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⑴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⑵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概括起来就是要“精、准、活、趣”。如,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对这16字逐字分析,便可知因式分解的对象: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整式的积。通过这样的精、准分析,既可以正确表达数学概念,又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7、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⑴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①问点准确,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②难度适宜,即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经教师的引导能答出来,防止过易或过难。

③问面要大,即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

④问机得当,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

⑤问法灵活,发问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

⑵如,笔者在讲“黄金分割”时一开头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与探索这种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凸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1.8、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⑴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

①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②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⑵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

①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

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在追求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不应该只见“效益”不见人,更不应该忽视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课堂教学需要兼顾生态与效率。

①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新课程的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2、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2.1、提高课堂参与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先导.

    课堂参与度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保持较强学习迫切性的程度。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笔者在教学时经常设置问题的障碍,引而不发,以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具体操作如下:

(1)以问题为起点,选择密切联系农村初中学生经.常接触的事实,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问题情景的设置应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但仅利用已有知识及方法却又无法解决,从而形成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计算机可以产生足够多的模型,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具体化。

(3)游戏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24点游戏,抢30游戏等,可以使青少年的好胜心得到满足,在比赛中学好数学。总之,根据这一原理,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全面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有行为参与,还要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2.2、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柱.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独立钻研的精神诚然可贵,但积极合作,共同探讨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习小组及课外兴趣小组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团体,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相互帮助,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能从事不同的工作,并合力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勇于发表意见,又不固执己见,对同学的见解,既乐于接受合理成份,又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之间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目标相互依赖。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学习目标.

②角色相互依赖。合作小组需要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从而形成组内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角色系统。

③资源相互依赖。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组内成员之间还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材料。

④奖励相互依赖。在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后,全体成员都会得到一个针对小组成果的评价及奖励。当然,建立了合作小组也并非意味着只要使用它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⑵在实施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小组成员参与不平衡,有的积极、有

的搭车、有的逃避,使成员之间的合作失去意义。再比如学生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活动流于形式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组建合理的学生小组。在组建时,应考虑质和量的两个因素,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使优等生带动差等生,在学习上共同进步。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为5到8人。

②选定称职的小组组长。小组长最好是民主推荐,由责任心强、同学信得过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担负着联络教师和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还要组织成员开展讨论、分析,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达成共识。

③合理分配成员任务。为避免搭车、逃避的现象,笔者督促小组进行成员的角色分工,使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分工时要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柱。

    2.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兴奋剂.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肯定的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的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进程。

⑴教师在课上和课余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往时应充满爱

心和耐心,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⑵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不要只采用考试成绩。

⑶实施反馈的时间间隔要利用学生的练习按日反馈进行调节,而学习结果的强化方式应尽量使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总结自己的收获或教训。

⑷自我评价的参与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计划,养成自我评估的习惯。例如: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的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得到了何种提高?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2.4、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保证.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练习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

⑴课堂练习时间以十五分钟左右为宜。因为在课堂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要进行课堂练习。而有效的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选择练习的数量与质量要精致。

⑵有效的课堂练习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实施分层练习。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按同一目标发展,必然导致有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又“吃不了”。而实施分层练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将练习分成A、B、C三个层次,并且对应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A层为基础层,要求必须完成;B层为提高层,要求大多数同学完成;c层为创新能力层,要求学有余力的少数同学完成。分层递进练习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辅导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通过分层练习.学生在学校组织进行的数学小博士擂台赛中多次获奖,更有多人在江苏省数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这样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所学知识,能否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⑷有效的课堂练习要有时间保证,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效用.同时充分的课堂练习时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机会。

⑸有效的课堂练习能够促使学生自我调控。笔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见解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会么这么想?是否还有其它解题途径,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今天所学知识和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之间有联系吗?

总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有力保证,也是课堂数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

原作者:灵溪三中课题组

3.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⑴基于数学课改实验的需要.数学教学改革是数学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育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备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⑵基于学校新教育实验的需要.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以“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核心理念,以“追寻理想,超越自我”为目标,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为师生的发展,打造靓丽的精神底色。“新教育实验”开始以来,国内许多教师在行动中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灵溪三中作为我县新教育实验区的试点学校之一,和其他实验学校一起为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和推行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并形成了良好的实验氛围。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之一“构建理想课堂”,正是我校新教育实验的重要内容。而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作为“构建理想课堂”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来体现“理想课堂”的理念。

⑶基于教师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灵溪三中数学组拥有一大批骨干教师,大多数教师参加过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教研组教研氛围浓厚,作为实验学校中的一员,数学组积极参加学校倡导的“六大行动项目”,为学校的新教育实验开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新课程和新教育实验的推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和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正作为课堂主要学习方式加以推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理解程度不均衡,课堂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原有的成绩上寻找新的突破点,使数学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3.2、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⑴概念界定.

①有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

②策略.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利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⑵理论依据.

①人的全面发展理论.②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民主教育理论.③《新教育之梦》一书中集中体现的新教育理论.④建构主义理论.

3.3、研究的目标.

⑴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开展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为目标的校本教研,以“课堂”为抓手,把“有效思想”贯彻到每一节课之中,实现课堂的低耗高效,不断探讨初中数学不同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⑵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为学校的发展积聚力量。

3.4、研究的内容.

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其效能,梳理出哪些是有效的、高效的或者是低效的、无效的,确立改进策略,寻找理论与借鉴经验,积累相关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依据。

⑵开展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为目标的校本教研.

①创设学习平台,提高认识.组织教师学习新教育理念,学习朱永新教授有关新教育的论述,观看新教育经验介绍录象。围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做一个理想教师”等问题进行讨论,鼓励教师人人上教育在线,学习他人在新教育实验中的优秀做法,做好读书笔记,写学习体会,利用博客进行交流。

②提高常态课的质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构建有效课堂”的理论框架,围绕理想课堂的“六度三性”,加强常规课的研究,努力提高常规课的质量。鼓励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交流研讨,肯定优点,反思不足。

③加强案例研究.ⅰ以课例研究为抓手,通过“课堂观察——确定主题——组内研究——专家引领——行为跟进——深层反思”开展校本教研,每次教研会每位教师带着自己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在组内交流、研讨,得出共性问题或需解决的专题,在组内集体备课,在专家的引领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学习——试教、观课——研讨、改进——再教、再观察——再研讨、总结——反思五个步骤进行研究。ⅱ凭借课例这一载体,教师在研讨过程中进行多次反思,有针对性地对原有的课例提出修改意见,找出自己教学行为的亮点与不足,进而确定个性化的施教方案,再次执教。ⅲ年级组内既有“同课多人上”的横向比较也有“同课一人多次上”的纵向比较,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历练中进一步深入思考自己的研究主题,从而获得独特体验。ⅳ给每一位教师实践、展示的机会,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

④开展问题研究.从问题到课题,不是一种形式的改变,而是一种研究意识的形成。在做课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这对教师业务素养的提高尤为重要。面对新教育实验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教研组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唤醒、培养、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促使教育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⑤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写随笔.促使教师去反思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行为,并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对比思考,促进了理念与行为之间的转化,使原本的名词术语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在对行为的反思中进一步加深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主要通过教后反思,听后反思、教育叙事等。

⑶加强校际联系.充分利用教研共同体,利用各校的名师资源来指导课题研究,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⑷改革评价体系.探讨建立与新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为构建有效课堂导向护航。

①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教师“构建有效课堂”主题档案袋,收集教师个人实践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教案、案例、反思随笔等。同时,把教师“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研究纳入教师发展性教育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中。

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结合“六度”理念,修订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表,重新设计课时教案格式,逐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把构建“有效课堂”落实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与生成中,落实在教学的反思随想中。

③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运用“六度”理念,联网学生生活,构建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伴随学生成长。

3.5、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⑴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②个案研究法;③经验总结法.

⑵研究步骤.

①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7年9月.ⅰ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ⅱ组织理论学习。

②研究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7月.ⅰ制定计划、实验方案;ⅱ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计划;ⅲ收集、整理资料,及时总结.

③总结阶段:2008年8月.ⅰ整理、分析研究资料;ⅱ总结反思研究成果;ⅲ撰写课题报告,汇编课题成果。

3.6、课题组成员.

⑴领导小组.

①组  长:郭会立;②副组长:林荫、岳国敬、黄兆灿;③成员:蒋继业、柯宗友、陈荣部.

⑵研究小组.

①组  长:林荫;②副组长:蒋继业、柯宗友、陈荣部、肖静;③成 员:曾志远、金淑容、张  英、华允顺、章明畅、肖  远、周兴荣、彭振宪、杨信样、林  理、陈  茜、陈丹丹、陈希涨、胡密密、韩彩雪、谢炳承、倪孟绸、汤呈奔、杨守转、黄超群.

4、新课改理念下控制初中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原作者:佚名2006-8-9

4.1、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行为.

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实现: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③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⑵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内容、研究方法,都是个转折,尤其是数学思想认识上要产生质的飞跃。然而有些初中学生很难迈过这个转折点,出现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尤其是课改初期,由于教师的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对新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有待深入,因此对学习分化的干预和控制显得力不从心。

⑶我校是刚刚迈入新课程改革的一所农村校,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期中考试反映出部分学生明显成绩落后,跟不上正常学习。分化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早,是老师们没有想到的,本来预想初二年级出现的分化突然表现在初一年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那么,提前到来的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有效教学行为预防严重分化?

4.2、初中数学学习分化产生的原因。

⑴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

②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诸如网络游戏等“电子鸦片”的诱惑。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⑵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①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②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⑶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

①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②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③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4.3、控制初中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

②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ⅱ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ⅲ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ⅳ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ⅴ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③案例1:在我们这样生源较差的农村中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周一的作业收交情况是最差的。纠其原因,在两天的休息时间里,有些学生并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甚至忘记写作业,在加上家长大多没有辅导能力,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够,因此周一收作业就会出现困难局面。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班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是有利于课堂讨论,二是利于适度的竞争学习环境的创设。在周末我经常留一些针对“双基”的小测验,并统计每个小组的周总成绩,再把周总成绩累加形成月总成绩,进一步形成学年总成绩。最后进行表彰。我们把这叫“拉力赛”。“拉力赛”涉及小组荣誉,另外孩子本身竞争意识就很强,大多能自觉完成,即使出现个别学生忘记完成,小组其他成员也会提醒。这样不但解决了周一交作业难的问题,也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

⑵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