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的脸肿了怎么回事: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 — 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策略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08:59

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策略的探讨

作者:余新建2009-6-15 < 12px >

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策略的探讨

 

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余新建

 

【摘  要】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明确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决定其目的的实现程度。有效教学作为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是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核心。本文针对什么是有效教学,结合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失效行为,又将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等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  有效  教学  失效  策略

 

1.探讨问题的背景

在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目前,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要么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要么对教学方法盲从选择,从而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提高单元课堂的效益?怎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教学?我现在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吗?能否做到更加有效一些?等等这些有关有效教学的问题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思考和实践。

 

2.有效教学行为内涵的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完后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只要这样学生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效。

 

3.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失效行为剖析

3.1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差异悬殊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恰恰相反,是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机械地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的现象,阻滞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3.2盲目崇尚新异、违背教学客观规律的教学方法

各种教学方法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作用,而且是相辅相成的。要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教学过程中,一味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合时宜采取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教学场面固然活跃,可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解题能力未必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这种方法对于本课教学是不合适的。

3.3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当前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现象,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本来可以很好地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悟三角形的稳定性,可是因为有时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而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乏个性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情感意识、反馈意识等等,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行为失效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4.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策略的思考

4.1挖掘教学所需要的“有效要素”

《新课程标准》倡导“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教师可先从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挖掘出“有效要素”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值得关注的问题,对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可以用一故事作为引入新课的问题情境:古时候,某聪明的大臣将发明的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使国王对下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表示谢意,国王答应满足大臣一个要求,于是大臣半开玩笑地对国王说:“那你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些米给我吧,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然后依次放4、8、16、32、64……,一直放到第64格。”国王笑着说:“你真傻,金银珠宝你都不想要,偏要这么几粒米?”大臣说:“大王,话可不能那么说,假如你真的按我的要求赏赐,恐怕你国库里还没那么多米呢。”国王很是迷惑不解,这时要求同学们帮助国王解答迷惑,在探索、交流过程中学习新课,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气氛。原来大臣要求得到的米有(264—1)粒,约重1844.67亿吨。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现象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如:多数学生都有在体育馆凭票入座的经验,这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找座位”游戏:首先,将全班同学的座位按电影院几行几号的方法编写在小纸条上,让每人抽取其中一张,并要求他们按纸条上的编号找出相应的位置;其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成员当场作出判断;最后,结合新课的学习,不断变换坐标原点的位置,建立相应平面直角坐标系,任意说出课室里某位同学座位的坐标。在活动中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直接过渡到新课,使已有经验进一步升华,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很好效果。

4.2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有效平台”

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提供学生跳摘“桃子”的“起跳板”,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意味着学生要有摘取“桃子”的可能性,不费吹灰之力、伸手即得的“桃子”,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而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其中学生怎样跳怎样摘的奥妙就取决于教师,教师若能适当地提供学生跳摘“果子”的“起跳板”,以满腔热情服务于学生,以娴熟的教学技能愉悦于学生,以情感滋润学生,以充满思考性的问题启迪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创造,享有更多的成功体验,不断唤起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跳起来摘到更多的桃子,实现充分发展。

例如,学习“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在探究方程组 的解法之前,先让学生解方程组 ,一方面用来复习巩固上一课时学习内容,一方面作为学生跳摘“桃子”的“起跳板”,教师只要在两个方程组之间的关系及变形根据方面加以引导,相信这么一“跳”学生就“摘”到相要的“桃子”了。

4.3追求个体差异的“有效学习”

个体差异的“有效学习”是指成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有所收获,而不能简单地把成绩好的同学学到老师的东西,或以大部分同学能理解知识当作教学过程的“成功”、“有效”。

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其独特性,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一是从情感出发爱护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去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亲切感和自信心;二是从学习上支持和帮助学生,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用不同的标准、灵活多样的方法评价不同的学生,激励学生乐意学习,并且善于学习。例如“勾股定理”一节学习过程中,可定下不同层次的目标,对于一些学困生,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掌握结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并能简单应用;对于大多数学生,则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索发现结论,了解定理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应用;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要学会定理的多种推导方法,在掌握的基础上达到灵活应用。

4.4保障学生学习实现“有效想象”

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包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开想象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相反,思维过程有了想象的参与,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放手让学生自由联想,可以增强记忆,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如学习“有理数加减”时,简单的一道题 “6+6+6+6+4”,班上学生就想出如下三种解法:①6×4+4②6×3+10③6×5-2。显然几种做法都是可取的,但是后两种解法更富有创造性,特别是第三种解法,想象出了看不见的“6”,思维层次更高。

4.5构建课堂教学的“有效氛围”

轻松愉悦的环境,会使人觉得心情舒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也较高;相反,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下,会让学生心理压力大,缺乏激情,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可见,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显得非常重要。因而,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讨论、班级活动等形式的活动,以达成师生心理相容,使得集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信任,让学生体会公平、宽容和尊重,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4.6实施师生共同的“有效反思”

教学反思的过程不能理解为只是教师的个人工作,它应该体现在教学课堂和课外辅导各方面,具体来讲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教师应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很多的中考、高考状元,谈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因素时,无一不谈到自己喜欢某某老师的课,因为喜欢而听课时就特别地认真、用心,于是学习高效、成绩优秀。

二是关注与学生交往和沟通。有些老师除了上课时间以外,基本没与学生有更多的私人交流、沟通,那么学生如果产生问题,他们会问一个有“距离感”的老师吗?所以如果教师能在辅导学生,课余沟通方面关注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老师,那么学生自然会把学习当中的大大小小问题拿来,为教师营建课堂外的“有效”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