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嘴红肿:如何通过经络推拿调理“久坐伤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06:13

介绍经络调理推拿的原则、手法,常见病的经穴调理处方



经络穴位图
经络推拿调理的调理宗旨、流程、原则、调理手法和穴位等介绍如下:
一、 调理宗旨和流程
1、调理宗旨——客户舒服
所有调理师必须在调理时全神贯注于客户被调理的部位,引导客户注意相应部位,这样可以引导和加速客户气血的运动,并且在调理过程中始终坚持让客户感受舒服为原则,以让客户从开始调理至调理结束整个过程感受到可以接受的疼痛、酸胀为度去进行调理,不得让客户因穴位的过于疼痛导致因畏惧疼痛不再接受调理。另外,异性调理时必须回避敏感部位如乳房周围和腹部及大腿等部位。
前三次调理的客户,原则上都进行卧床调理30分钟、静坐调理30分钟,尽量帮助客户养成静坐的习惯,原则上调理师固定客户连续调理五次后,再进行交换(有特殊要求的可以适当变通调整)。之后可以根据客户自己静坐的情况,灵活调整卧床调理和静坐调理相结合,调理时每次必须调理头部的头维、风池、天宗和胃经的足三里、丰隆和三阴交,以保证客户头脑的舒服及胃口的改善,并且养成静坐舒服的习惯。
2、调理流程
每次所有进入生远堂调理的客户,统一按照如下六大步骤进行调理:
(1)、脉诊手诊——>(2)、交流形成结论——>(3)、卧床调理——>(4)、静坐调理——>(5)、药物建议及预约——>(6)、询问效果及建议(由负责人或者前台完成)。
调理时间60分钟,原则上包括调理师测病及沟通5分钟,卧床调理30分钟,静坐调理20分钟。其中,当调理师调理时间达到30分钟要求后,由客户接待人员通知调理师时间已到,换助理调理师完成剩余的20分钟调理(初期可以调理师本人完成后续的20分钟)。调理结束后,由调理师、客户分别签调理记录及消费记录。
客户进门或客户准备开始调理前,由前台将调理表交给调理师,并记录开始调理时间。调理以脉诊开始,大约用时5分钟,目的是了解客户目前的身体情况,并与客户就身体情况做一沟通,确定本次调理的穴位方案并告知客户。
3、注意事项
(1)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如避免按断尾骨、肋骨、腰椎等),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端客户不耐力者,力度一定要适中,不宜过重,以防部分客户流失。
(2)禁止放血、刮痧、拔罐等一些出血现象的发生,防止调后不良情况的发生。
(3)病情较重的顾客如确诊为癌症及各种传染病等,不提倡办卡。即:调完一次付一次费用,而且调完后的效果不会保证,以防止部分较难说话的顾客注重结果而推卸责任。
(4)调理师在调病的过程中,无论有什么感受或看到什么现象都不要对顾客提起,调理过程中需用脉诊、手诊来诊病,禁止用体感,并且调完后也不要告诉顾客你自身的难受等感觉。
(5)在顾客静坐的同时,要叮嘱顾客回家后一定要坚持静坐,否则就会影响调理的效果,并且调理师也要与顾客多沟通,耐心听顾客爱说的,将顾客爱听的,平时也要电话问候顾客的身体情况。
二、调理原则和五大调理手法:点、按、搓、拍、补 
总的原则要精力集中在患者被调理的部位和穴位,引导和询问客户注意被调理的位置和反应,通过神去引导气,随时调整手法的力度,在保证一定刺激量的前提下,随时变换按揉和补拍等手法,以客户有酸胀麻和让客户在治疗的同时而获得舒服的享受为原则,。 
点:指针点压(中指在上食指在上形成指针,并且在病气重的穴位停顿至酸胀感消除为止); 
按:拇指、指针按揉穴位; 
搓:在穴位按揉后即刻进行揉搓:双手捂在患者疼痛点或者相应脏腑进行搓揉,也可以用外用药酒对腰腿颈椎等部位进行搓揉,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拍:然后对相应酸痛穴位及僵硬等部位,可以弓手进行拍打,全身调理结束后也要对全身进行拍打; 
补:双手捂在患者疼痛点或者相应脏腑进行气。 
三、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针灸处方
需要通过脉诊确定患者确切的病因病机,如因寒邪犯胃还是肝气犯胃,或者中焦湿寒等造成的胃痛,再提出相应的经络推拿穴位处方。
1、胃脘痛
[病因病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行犯胃,亦可引发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可导致脾阳不振,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可因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
(1)实证:处方:中脘   内关   足三里;随证配穴:寒邪犯胃配胃俞,饮食停滞配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气滞血瘀配膈俞、公孙。
(2)虚证  处方:中脘   脾俞   胃俞   足三里;随证配穴:虚寒甚配气海、关元,胃阴不足、虚火上炎配内庭。
2、眩晕
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风阳上扰;(2)痰浊上蒙;(3)气血亏虚;(4)肝肾阴虚。本证分析先天不足,素质薄弱,禀赋素虚;患病急性泄泻,耗伤气血,经治疗之后,标实已去,本虚尚未恢复。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眼前昏黑,重时昏眩欲仆。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淡白。气虚则神疲乏力。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基本处方: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再加气海、血海、脾俞、足三里。
3、失眠
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脾两虚;(2)心胆气虚;(3)阴虚火旺;(4)肝郁化火;(5)痰热内扰。本证分析先天不足,素体虚弱,故平素头晕,血压偏低,腰酸,体倦乏力。久病不愈,以致肾阴耗伤,不能上济于心而制约心火,使心阳独亢,虚热扰神,神不得安,故心烦不寐,难以入睡,或时寐时醒,多梦,急躁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处方:针灸基本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再加太溪、太冲、涌泉。
4、中风
病因病机:正气不足,经络空虚,风邪入侵--外风、虚;烦劳过度,病后体虚,年老体衰,阴阳失调,内风旋动--内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瘀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木克脾土,脾失运化,内生痰浊;或内火炽盛,炼液为痰,以致肝风挟痰火窜扰经络,蒙蔽清窍而猝然昏倒,歪噼不遂--痰;五志过极,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或肝郁气滞,失于条达,气血瘀滞;或者暴怒伤肝,肝阳暴动,气血俱浮,上冲于脑,突发大厥--火
中经络:(1)(1) 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上肢: 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    昆仑;配穴: 肩髎、阳池、后溪、风市、悬钟;如病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取曲泽,腕部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
(2) 口眼歪斜(中枢性)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左右均刺。取穴:地仓、颊车、合谷、太冲、内庭;
中脏腑: (1)闭证--开闭泄热,醒脑开窍;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处方:人中、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内关
    (2)脱证--回阳固脱;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处方:关元、神阙(隔盐灸)
6、腰腿痛
病因病机1)、寒湿腰痛--感受风寒或久卧湿地,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阻滞而发病。处方:大肠俞、环跳、委中、昆仑、肾俞、风府;
2)、肾虚腰痛--长期操劳过度,久坐久立,或因房劳伤肾,精气耗损,肾气虚惫导致腰痛。处方:血海、膈俞、委中、次髎 、期门、合谷、三阴交
3)、瘀血腰痛--腰肌劳损,每因闪挫撞击未完全恢复,或积累陈伤,经筋、络脉受损,瘀血阻滞所致。处方:大肠俞、环跳、委中;加减:阳虚+命门、肾俞、足三里、昆仑;阴虚+秩边、三阴交、太溪。
治疗急性腰扭伤有效的穴位:人中、养老、后溪、睛明、攒竹、委中、阳陵泉、绝骨、腰阳关、腰痛点。
四、重点调养穴位
1、循经取穴举例 
眼病: 睛明、瞳子髎、球后、攒竹、风池;鼻病:取迎香、巨髎、上星、通天;
耳病:取耳门、翳风、风池;口齿痛:取大迎、承浆、颊车、下关;
肩痛:取肩髃、肩髎、臑俞、天宗;膝痛:取梁丘、膝眼、阳陵泉;
胃痛:取中脘、梁门、章门;肾病:取肾俞、志室。
2、十大长寿保健要穴
人体十大长寿保健要穴包括养血补血有3个重要穴位和八会穴——膈俞(八会穴)、足三里(犊鼻下3寸)、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和人体的八大“珍宝”,分别是脏、腑、气、血、筋、骨、脉、髓,它们的精气分别汇聚在各自对应的穴位处,共有8个穴位,这8个穴位就是八会穴。它们是:脏会-章门(第11肋端下),腑会-中脘(脐上4寸),气会-膻中(两乳中间),血会-膈俞(第7胸椎棘突旁1.5寸),筋会-阳陵泉(膝下2寸),脉会-太渊(腕凹陷处),骨会-大杼(第1胸椎棘突旁1.5寸),髓会-悬钟(也叫绝骨,外踝尖上3寸)。
临床中治疗与脏、腑、气、血、筋、骨、脉、髓相关的病症,往往首选它们对应的八会穴,这也是中医利用穴位的一个重要原则。如补血、治疗血液相关的病症,首选穴的会穴膈俞。膈俞和肝俞配伍使用,既养血,又活血。膈俞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和三阴交分别是胃经和脾经上的重要穴位,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用它们能够健脾胃、益气生血。
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交通的八个穴,即360穴统于66穴,又统于8穴,四对穴。列缺(肺经、任脉,腕上1.5寸,肺咽喉胸膈病)、照海(肾经、阴跷,内踝尖下1寸);   后溪(小肠经、督脉,第5掌指关节尺侧凹陷,耳目头,骨底前下缘,心胸胃病),申脉(阳跷脉、膀胱经,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公孙(冲脉、脾经,第一跖骨底前下方)、内关(心包经、阴维脉,腕掌上2寸);   足临泣(胆经、带脉,耳目侧头颈肩胸胁,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外关(三焦经、阳维脉,腕背上2寸)
3、常用高效对穴(十大养生穴与八脉交会穴)
启闭醒脑开窍类(膻中-气会、内关-心包); 疏风解表清热(内关,三阴交-脾经),  和表里调气血疏肝胆(外关、足临泣;大杼-骨会、间使-掌上3寸);  止咳平喘(列缺-肺经、足三里-胃经;列缺、照海-肾经);  清热凉血止血(膈俞-血会、足三里)   清热利湿退黄(阳陵泉-筋会、足三里);  调整胃肠止泻通便(天枢、足三里);  调和肠胃理气止痛(中脘-腑会、足三里;足三里、三阴交);  宁心安神(通里腕上1寸、照海-阴跷;)  平肝息风通络止痛(内关-阴维脉、足三里;足三里、悬钟-髓会);  固精止带摄尿(气海、三阴交;中极、三阴交);   舒筋活络去风止痛(阳陵泉、悬钟);  妇科杂病(中极、子宫-经外奇穴;曲池-曲肘处、三阴交);  肩不适(对侧的臂合阳-曲泽穴下2寸、肩井穴)
养心穴:青泉(少海穴上3寸,代替极泉-腋窝中点)    
将此篇文章设为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