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春晚:摄影技巧荟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2:03:31

目录

《初学摄影常见失误18例》

《几个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

《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给摄影初学者的10点建议》

《数码相机使用过程中22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数码相机的保养》

《数码相机的ISO、景深及白平衡的应用》

《不同环境的拍摄技巧》

《拍出好照片取决于选择被摄物》

《花卉摄影技巧》

《优秀照片的秘密》

MM拍摄POSE参考手册之“全身酸痛”》

《旅游中的摄影装备指南》

《拍好日出日落》

《购买DC前必须知道的14个误区》

《数码影像和文字设计》

 

初学摄影常见失误18例:       

在摄影实践中,经验不足的初学者常会出现一些失误。以下提供以下最为常见的18种失误,并简要分析失误原因,提出防止方法供初学者参考。

1、用广角镜头拍出的照片四角发黑

     主要是由于闪光灯覆盖面与广角镜头的视场角不匹配。老式闪光灯设计的闪光覆盖面大都只能与35mm的小广角镜头配套,28mm广角镜头的视场角比35mm镜头大12度,因此使画面四周受不到光而发黑。防止的办法有二条,一是在灯光上加散光罩,使闪光成为散射光,以扩大覆盖面;二是用白纱布蒙住灯头,让光线散射,使整个画面都能均匀受光。

2 画面影调模糊

      在排除了相机无故障和手震等原因后,就要检查镜头是否被灰尘覆盖或被污渍染涂。如遇到这种情况,切忌用嘴吹或毛巾擦。应用吹气球吹去镜头上的尘土,再用镜头刷拂去杂物,最后用镜头纸擦拭,使镜片明亮如新。如仍有汗渍、指纹和油垢,就要送相机维修店用镜头清洁液仔细清除。

3 主体人物模糊,背景清晰可辨

      有两种可能,一是手动对焦相机对焦时,焦点没有对着主体或是主体对焦后,在构图中又移动了位置,未重新对焦,使主体不在景深范围之内;二是使用自动对焦相机时,没有按快门“锁定”焦点再重新构图,使焦点在构图中向别处飘移。

4 团体合影照片前几排清晰,后几排模糊

      凡是多排合影照,要保证每个人影像清楚,就要做到三点:一是选择性对焦。五排人合影,选择第二排的对焦;七排人合影,选择第三排人对焦。二是光圈不要设定太大,一般以f48为宜,以保证有足够的景深。三是快门速度不要低于1/60秒,以免有人头部转动使影像发虚。

5 胶卷没有曝光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傍轴取景相机拍摄时忘记揭镜头盖,取景器中景物清晰,但成像光线没有进入镜头,胶片没有感光。二是手动卷片的135单反相机装片不到位,卷片时没有注意看暗盒片轴是否在相应转动。由于片头滑脱,搬动卷片把手时,虽然快门上了弦,计数器照常计数,但胶片在暗盒中纹丝未动,计数器虽显示36张拍完,实际上没有一张胶片感光。

6、照片四角有黑影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遮光罩与镜头焦距不匹配。把50mm标准镜头的遮光罩用于28mm焦距的广角镜头就会阻挡进入镜头的光线。因标头的视场角为47度,而28mm广角镜头的视场角为75度。二是用28mm广角镜头拍摄时,原已在镜头上戴有一块UV镜,如再戴一块偏光镜的话,由于偏光镜是两片玻璃叠合而成,边框很厚,再加在UV镜的边框,必然遮挡进入镜头的光线,使照片四角发黑。用广角镜拍摄时如需用偏光镜,一定要先卸下UV镜后再装偏光镜,才能使画面均匀受光。

7 影调死白或晦黑,缺乏影纹层次

      无论照片是黑白或是彩色,只有曝光准确,才能获得明快的影调和丰富的层次。照片死白是曝光过度;照片晦黑是曝光不足。机内测光系统是按18%的中灰反光率设计的,它可以使大多数景物曝光准确,色彩还原,但遇到某些特殊光线或景物,就需要在测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如拍摄雪景如不增加1.52级曝光量,白雪就会成为灰白色;如拍摄煤炭,如不减少1.52级的曝光量,黑色煤炭就会变成深灰色。因为无论多么高级的相机,也没有思维功能,只会把一切景物千篇一律地按反光率为18%的中灰色调处理。

8 用电子闪光灯摄的照片仍然曝光不足

      原因有二:一是光圈设定过小。闪光灯的闪光速度一般都在1/1000秒以上,快门已失去控光作用,主要*光圈大小控制曝光量。没有自动档的闪光灯拍照,要先计算光圈系数 。二是闪光灯电力不足。新买的闪光灯要经过十余次的充、放电,让灯内电容活跃后再正式使用。旧闪光灯充电信号灯点燃只充了70%,在点燃10秒钟后才能真正充满电能,供正常使用。

9、单反相机用闪光灯拍出的照片,有半幅画面是黑影

     这是由于单反相机的帘幕快门与闪光灯不同步所致。单反相机用闪光灯拍照,要注意相机的闪光同步(各相机速度不同)。

10 人像照片背景清晰艳丽,人物脸膛昏黑

      一是逆光拍摄时使用了平均测光,又没有对人物面部补光;二是背景明亮(雪景、沙漠、海滩),使用了内测光推荐的数据进行曝光,背景曝光适度,人物曝光不足。对此有三种办法解决:一是用闪光灯对人物进行补光;二是在测光的基础上加大12级曝光量;三是走近人物对准脸部测光,“锁定”曝光量后(用测光记忆钮或改为手动曝光),再退回原位构图,对焦,拍摄。

11 团体合影,周边人物残缺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平视取景相机拍摄时忽略了视差,画面装得过满;二是使用单反相机虽无视差,但画面四周没留余地,扩印时四周压掉了一些画面,彩扩机只扩印出底片画面的95%左右。所以无论使用什么相机,构图时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切忌人物顶天立地,塞满画面。

12 照片有划痕

      如果是底片上有划痕,可能是两种情况造成的。一是大盘片分装卷使用的旧暗盒被污染,出片口绒布上夹有砂粒,划伤了胶片;二是相机背后的压片板上有毛刺,卷片划伤了胶片。使用分装卷前,最好把片头缩进暗盒,用吹气球和毛刷仔细对出片口的绒布进行清洁处理后,再引出片头使用。如相机压片板有毛刺,可用一小块0号砂纸小心地磨掉(注意不要磨伤压板上的漆膜)。

13 整幅照片影调偏蓝

      一是色温很高造成的。阴天或薄云蔽日的天气,自然光色温高达700012000K,没有使用校色温滤镜;二是四周有茂密的林荫或巨幅蓝色广告、幕墙等环境反射光的影响。解决办法是在拍摄时,使用一块雷登85B降色温滤镜,如附近有蓝色环境光反射,尽可能移往开阔场地拍摄。

14 整幅照片影调偏橙红

      以下3种情况都可能使照片影调偏红。(1)日光型彩色胶卷在灯光下使用,又没有使用雷登80B色温转换型滤镜;(2)早晚阳光的色温只有3200K,低色温造成橙红色调;(3)周围有巨幅红色广告或红色建筑物,反射红色光。

15 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背后投影浓重

      机位闪光拍摄,如人物离背景很近,就会有黑色投影映在背景上。解决办法有三:一是人物离背景远一些,让投影落于地面;二是拆下闪光灯用软线连接进行侧位闪光拍摄;三是利用浅色的天花板或墙壁进行反射闪光拍摄。

16 使用闪光灯,人像眼球血红

      红眼现象在弱光中进行机位闪光容易出现。原因是黑暗光线下,人眼瞳孔放大,闪光灯的强光突然照射,瞳孔来不及收缩,强光直射视网膜,视觉神经的血红色就会出现在照片上形成“红眼”。克服的办法有四:一是拆下闪光灯用软线连接进行侧位闪光;二是让被摄者目光不要直视照相机镜头;三是拍摄前让被摄者注视电灯、窗口等强光源三分钟或预闪一次再拍;四是使用有防红眼功能的闪光灯。

17 拍摄的电视画面上有快门条纹 

      我国电视系统每秒传送25幅画面,如果快门速度高于1/30秒,就会出现快门条纹。普通相机拍摄电视画面,快门以1/15秒为宜。

18、雪景影调灰暗,白雪不白

        这是由于曝光不足造成的。雪天地面反光很强,测光表仍按18%反光率设定曝光组合,会把雪景还原成中灰调。如按平均测光或偏中央重点测光曝光,就欠曝12级,白雪就成为浅灰色调 。防止办法是,按测光读数增加12级曝光量(开大12档光圈或降低12档快门速度)进行补偿。

  

几个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

       

现在的数码相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有些功能甚至是专业级光学相机都不具备的,譬如说白平衡调节、包围式摄影、场景模式摄影、多点区域评价测光、多点对焦及偏移对焦等等,而且自动曝光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和完善,所以从道理上推论,似乎用数码相机拍出好照片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容易。

  要想拍出更多一点好相片,尤其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拍出好相片,这有赖于你对你的摄影器材的熟悉和深刻了解,能做到扬其长而避其短,还需要有点摄影基础知识和美学修养,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经验的长期积累,功到才会自然成,所以并非唾手可得的易事。我在数码摄影方面还是个新兵,经验不多,碰的钉子却不少,拍得满意点的相片往往百不得一,认真回忆体会一下,也还能总结出一点东西来。下面一些“笨招”对于还在摸索经验的影友也许有点参考价值。这些笨招是:

多拍精选

  

“多拍”,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多实践,多积累经验。从具体来说就是不妨多试试镜头,以多为胜,多中选优,或者在探索出最优方案后重新精心拍摄某一场景。这是一个笨招,可确实是充分发挥数码相机优势的绝招,光学摄影友是没法学的。你看,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以多为胜吧,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太高,所以光学摄影友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及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友们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数码摄影则不同了,影像现时储存在机内的磁性载体上,又可以现时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就是了,这就是数码摄影的一大优势。所以我现在往往是先确定一个专题,围绕专题选定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逆光、顺光、测光、补光等)下的拍摄方案,然后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气,有时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复拍上好几张,然后就停下来回放,不满意的镜头当场就删,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两三张做初选成果。然后再拍摄下一个场景,依此泡制,直至完成一个专题。一般来讲,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个镜头也不过就留七八十张回来。回来完后存入硬盘,再用ACDSee 放大回放,又删去一部分。然后用ACDSee的编辑功能回放做初步图像处理,一般一是纠正偏斜,二是必要时加以裁切以完善构图,三是用“自动级别”功能纠正弥补个别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经过这道工序以后的相片就可以认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回放一遍,过于平庸的再删除一次,这样每个专题也就不过剩下二三十张甚至十几张了。

不要轻视对焦和测光设定这些基本操作

  

对焦是摄影的最基本操作,可说是没人不会的,可是当我自检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时,有时问题偏偏就出现在对焦这个环节上。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动摄影方式,请一定做好半距锁焦,否则就可能因失焦而使主题模糊。 如果你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program normal,半自动摄影方式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光圈和曝光时间是相机自动选定的,而测光方式、对焦方式和白平衡条件则是可以手动选定的),情况就又不同了。这个数码摄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学相机是没有的,如果你不善于利用它的特点,还像全自动摄影那样对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序控制方式下的对焦方式通常有区域对焦、重点对焦、远景对焦、近景微距对焦等好几种,重点对焦时有的还可以将聚焦点改变至偏离中心的某个特定位置(相机不同会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变的简单方式来对待复杂的功能,而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对焦的默认方式是重点对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为跳舞兰很小就凑得很近,但怎么拍都不够清晰,甚至出现失焦现象,后来才悟出是因为没有将对焦从默认方式改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树荫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采用重点测光和重(单)点对焦,还要注意拍摄主题的半距锁焦,否则你也很难拍出满意的作品来。

曝光时力求保持相机的稳定

  

对于新手和老年影友来讲,有时相片影像模糊并不是由于对焦不准,而是因为相机把持得不稳。一般情况下,对于新手来说,当曝光速度低于1/60秒时己有可能影响成像的清晰。对于老手,如果曝光时间长于1/30秒而无依无靠时,一样也有可能出问题。要保持相机稳定,一是要持机姿态和力度正确,二是要按快门键的力度适当。要练出这个基本功看来似乎很简单,却非一日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么也练不出来了。那怎么办呢?我有几招笨办法:其一最简单,就是给身体或手找个依靠;其二,把相机皮带挂在脖子上,把相机向前抻至皮带拉紧,就形成了3点支撑,持相机的稳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这个办法在曝光速度长至1/8秒时还拍出过不少相当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试试;第三个办法就是脚架加快门线(线控快门触发器),不过有的相机不具备快门线接口,快门线也相当贵,相应的有效替代办法就是利用延时功能。 如果你的相机有2秒延时功能就最好了,“脚架+2秒延时”就是最稳当而方便的办法。没有2秒延时功能也不要紧,就好用10秒延时,浪费点时间就是了,效果一样好。

不用和善用闪光灯

  

有的文章介绍说,美国的摄影记者无论什么时候都用闪光灯,似乎闪光灯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是我照猫画虎却屡屡失爽。仔细想想可能我是囫囵吞枣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辅助闪光灯吧?! 以内置闪光灯而言,功率那么有限,光照距离和范围那么小,要想把较大范围内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于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题时使用,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第二,拿闪光灯在室内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层次,或者因为光源单一而反差生硬,有时还会拍出红眼来,对于戴眼镜的朋友那就更难办了,往往拍得他两眼“银光闪闪”,漠无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恼不已。

  所以我自承无能,从光学摄影时代起就尽量迥避使用内置闪光灯,室内光线不足宁可使用夜景功能来提高感光功能。现在用上了400万像素级的数码像机,感光性能获得了极大提高,一般光线条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来,更是变本加厉,把“强制不闪光”优先作为室内外摄影的一种基本手段了。但是这并不说明闪光灯就没有用了(光线太差时你当然还是非用它不可),只不过是把闪光灯的使用放到了第二位,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光手段就是了。譬如说在逆光条件下或是在阴影下拍摄人物时,用闪光灯就能大大提高影像质量,有时甚至还缺它不可。在室内摄影如果光源来向太单一,造成光影畸亮畸暗时,也需要用闪光灯来补光。这一类的用处还是不少的。

扬长还要注意避短

   

数码相机的摄影响应比较迟钝,从按下快门到摄影启动的这段时间明显要比光学摄影长得多,所以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时往往抓不住或抓不准镜头。相机有连拍功能的影友不妨用这个功能来弥补其不足。

要拍出好相片,首先要构图好

       

关于构图,已经有很多文章教我们如何运用黄金分割、井字格焦点等原则,用不着我这样的眼高手低者哓舌了。我只想着重补充一点,那就是画国画有一条原则:注重“留白”,也就是说不要把画面填得太满,这对摄影一样有用。

  对于构图,有的朋友喜欢将相片拍得对称性很强。对于我,除非是想突出表现摄影主体自身的对称性,否则我宁可偏移一点角度拍摄,因为过于对称容易给人“死板”的感觉。

  线条过于横平竖直容易流于刻板,要学会用另一组线条来打破主体线条的控制。

  色彩的运用很重要,但我觉得光线明暗及其对比是影响意境的更重要的因素。

  以上这些观点本来应当用些具体的图像来予以论证,才不至于像论禅那样抽象,但因占用篇幅已经太多,只好留待以后再来交流了。

善用摄影处理技术

  

相片拍得再好,总会有缺陷。不要紧,图象处理软件可以帮你忙。现代摄影技术包含数据获取、数据(图像)处理以及数据储存与输出3大基本环节。未经处理的图像只是一个半成品,经过图像处理并储存或输出(如打印或印刷)的才是成熟的最终产品。我曾见到有的摄影比赛强调要用原始拍摄相片,不允许进行图像处理,我感到十分迷惘不解。 要知这对于使用入门级相机的影友是很不公平的,这种比赛实质上会变成变相的相机大赛,有意或无意地成为高档相机的宣传推销员。 摄影作品的水平应当综合表现在外业摄影水平和室内图像处理水平两个方面上。 图像处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摄影成果的还原度,并进而提高主题的艺术表现能力,所以不应加以排斥。譬如说这次三月影赛中广受好评的一幅作品表现了朦胧之美,我不知道这幅作品是否百分之百地真实再现了拍摄场景,但即使拍摄主体原来是清晰的,是作者用虚化(柔化)镜头的技巧将它表演成朦胧之美的,我想也不会有人因此去否定它的成功。同样的,用室内图像处理方法也可以同样可以将摄影主体虚化或称柔化,例如应用“滤镜”中的“模糊”或“柔化”功能可以轻易地达到同样效果,那又有什本质的区别而不准其入选呢?

     最有名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ACDSEEACDSEE功能简单些,但易学易用,我用它来作相片的宏观处理。PHOTOSHOP功能十分强大,但使用比较复杂(我也不期望能把它全部学会),我平常只用它的部分基本功能来对个别相片做细节的补充处理。

  一般情况下,在外摄成果输入电脑以后,我都会用ACDSEE把所有相片“过”上一遍。包括:纠正偏斜。本来相片有点偏斜也不影响大局,甚至会另有情趣。但是除非是有意摆成某个角度的,一般我都会把无意的偏斜纠正过来,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叫人看着“不顺眼”。纠正时通常以地平线或楼房等直线景物作为基准,仰拍或俯拍时平行线条会因透视原理向某点倾斜集中,这时就以相片中线为准。

  裁剪画面,把它裁成比较满意的构图。一般来讲,1600x1200像素已能满足家庭应用需要了,但对于可能需要裁剪的画面,我会提高用2240x1680的规格拍摄,裁剪后仍调整为4:3规格,以尽可能保证成像不低于1600x1200像素。

       调整亮度和对比度。ACDSEE的“自动级别”功能是纠正亮度和对比度的很有效手段,尤其是低档相机照的相片往往感光不足,使用的效果更为明显,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自动级别”后的缺点是:有时用后会出现轻微色偏。这时,包括原来就有色偏的成果,可以用“调整”项中的“红/绿/兰”功能来调节,提高相片的色彩还原度。

       

然而物质到底是成功的保障,你技巧再高,没有一部好相机也仍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过来也对,“软”“硬”件是互为补充的,不可偏缺),所以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在完成入门锻炼之后,你还是下决心升级一台高档点的相机吧。

 

 

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随着数码的不断普及,数码相机(DC)已不再是罕有的物体。而数字化的今天,对人们在原来的拍摄技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初级用户反映: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图片暗淡,欠缺活力、噪点多、景深浅(特别在微距模式下)、偏色等。但摄影本来就是心灵与光线沟通的桥梁,要掌握传统拍摄技艺并非易事。下面就让笔者为大家简述一下数码相机在拍摄中必需注意的问题,同时也讲述一些拍摄前后的事项。

1 浏览说明书

  

很多用户都不喜欢厚而繁琐的产品说明书,一般买数码相机购回后都喜欢自行摸索。当然,在摸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惊喜,但这会花费的不少时间,而且也不能以最短的时间系统了解你手中的产品的特性;如果看过说明说后再操作的话还可以避免一些错误操作。因此在初接触新品时,应简要先浏览一回厂家为大家用心汇编的说明书,熟悉一下数码相机的基本菜单与功能。以后再有所不明时也可以翻一翻它,会有所收获的。

2 合理选用图像格式

  

我们都很清楚,数码照片的质量与象素(分辨率)有关,象素越高图像质量就会越好。而经实际情况的推算,200 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大约与 1200 dpi 的扫描仪拥有同等的数字影像撷取能力,而 600 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则可视为与 2400 dpi 的扫瞄器同级。若只是使用一般的平台扫描仪进行相片数字化,那么数码相机只要 200 300 万象素就可轻易地胜过 35 mm 相机了。不过,如果输出 4"x6",约 A6 大小,使用 200-300 万象素足可满足一般人的需求。而若只是用于电脑72 dpi的显示器,要求就更低了,分辨率为1024X768,才约为80万象素,任何一台二百万级别的DC都可以游刃有余。因为数码相机储存空间有限,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分辨率,如:只用于PC的,对于本人的SONY DSC-S75一般使用1280X960;如应用于印刷,一般采用1600X1200;拍生活照时当然用2048X1536。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压缩标准也采用STANDARD,这可比FINE的压缩标准存多一半的图片呢!

3 构图与思考

  

对于摄影有一定了解的用户来说,都清楚明白准确构图的重要性。如:若不是拍摄特写,一般应把主体放在画面的1/3处,同时尽量避开杂乱的背景,从特别的视角来拍摄,尽量捕捉物体的细节与个性,利用一些斜线或曲线的背景构图会让整体画面看上去更为生动。

    另外,我们要善于运用二维的眼光观察。因为摄影只有二维空间,它通过透视关系(即光和影的造型效果为参照物)来表现空间感,不同于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三维人眼。不过,现时的数码相机绝大部份都有直观LCD取景屏,而且其视野率均在90%以上,有些接近100%,如S75就达99%。可以直截了当地观察到空间感和距离感是否足够,可做出及时的调整。不过一般的数码相机LCD的分辨率都比较低,清晰度一般不能令人满意,但笔都对S75还是挺满意的。可也不能迷信于它,因为在实际上使用中发现:在LCD中显示曝光轻微过度,在电脑的显示器中显示曝光量度刚好。这也是有部份用户总是拍出暗淡图片之因。而且LCD耗电量也一直让"色友"们头痛,因此有不少"色友"在拍摄中还是习惯于使用光学取景器,就考虑到光学取景器的视野率只有80%-90%,而在拍摄近特写还要记得它可是旁轴的呀!当然,想拍出壮观的画面还得闭上一只眼睛,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搭一个"镜框",把眼前的景象想象成一幅印在书里或挂在墙上的画……

  总之,相机是拍摄的结束,之前的过程才是关键。

4 不要迷信DC的自动模式

  

首先,和传统相机另一个最大的差别是DC有一个白平衡。这有点类似于传统摄影中的色温,也正是由于初学者没有重视这白平衡,所以才会生产偏色。DC一般都提供有自动、室内、室外、手动四种模式,初学者都信赖AUTO,可往往拍出的图片偏了某一颜色,只要我们细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的。当我们刚拍摄到某一实物,该实物一般偏重某一颜色,假如蓝色,这时DC的白平衡会自动偏向于蓝色,再拍摄其它实物时自然也是会偏色的了。这点虽然在LCD中会体现出来,但初学者一般都没发觉。同时,有些模式也不尽完善,如:SONYDC在室内模式下都有"蓝色综合症"现状,因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使用手动白平衡为好。而且,还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变化,一发现该白色的不是白色,就得重新对白色的实物取光修正白平衡。另外,有些数码相机也具备了自动包围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记录准确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门的控制。建议若有手动的也应使用手动模式,因为自动模式下通常拍出来的图片暗淡,特别是窗内,噪点也多。因为在室内拍摄时,DC一般会自动提升ISO值,如:SONY DSC-F505V在室内一般达282左右,而感光度与影像质量成反比关系,即选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差。这和传统感光材料的特性类似,只是在数码相机上这种特性表现更为明显。因为传统摄影中,我们通过选择不同的感光度胶卷或者通过"提速增感"来改变拍摄时的感光度,但是数码相机就不能这样做,它只能通过提高CCD的灵敏度以及电路的增益来提高CCD的反应速度,即牺牲滤波性能和分辨率指标为代价,这样做就会产生一个信号噪声的问题,并最终在画面上留下痕迹,这一点和传统的高感度胶卷的粗颗粒十分类似。所以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时,若想获得好的成像质量应尽可能地选择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小值。

  再次,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数码相机的广角一般较大,达F2.0左右。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时间,防止震动。但摄影常识告诉我们,照相机镜头的收缩一般从最大光圈收缩两级左右拍摄的照片效果最好。尤其是在微距模式下,如:SONY DSC-S75在拍一些手机按键时,只有中间部份清晰细腻,周边的都带轻微的模糊。因此,我们最好使用光圈先决或全手动模式,使用较小的光圈以扩大景深。如果相机没有光圈优先功能,可以试着尽量提高环境亮度,让相机自动选择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闪光灯,图像质量也能有所改善。

5、正确用光、与光线对话

  

光是摄影的灵魂。因此我们要留心光线的变化,不仅是光的强度,还有光的方向,用心与光线对话。如:落日把晚霞染成红色,象征着浪漫;阴暗的天空呈现出灰色的冷色调,象征着忧郁;树荫中撤下一束阳光,透射出欢乐、愉悦的情绪……

  

分辨光的强度

  

硬调光通常是由单一光源发出的,比如:太阳、聚光灯、闪光灯或单只灯泡。在这种照明下,被摄体反差较大,细节和质地被突出。你可以运用这种光线获得纪实效果。

        与此相反,漫射光线产生的光质较软。室内间接的照明,户外的树阴和阴天时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光线条件下拍摄肖像和静谧的户外风景都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讲究用光角度

  

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摄体的质感会相应地被强化或削弱,被摄体的形状就会被突出或被淡化。照片的基调是愉快的还是忧郁的,也会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相机上方或后方(通常称之为正面光)投射过来的光线会降低被摄体的层次感,原因是正面光不利于营造高光和阴影。较好的选择是让光源偏于一侧,同被摄体成大约45°角的侧光,就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形状和细节。

        当光线从被摄体身后射来,正对着相机时就会产生逆光。拍摄对象在逆光中显得富于戏剧性。在拍摄肖像时,逆光在人物的头发边际产生漂亮的轮廓光。反差大的逆光可以产生剪影的效果。

       在传统摄影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也不容易掌握的色温问题,在数码相机中已不复存在,因为数码相机可以通过白平衡来调整解决,而无需考虑光源色温与底片的关系了。这又是数码相机的一大优点。   而数码相机比起传统感光材料,尤其是新的染料型感光材料,数码相机在曝光宽容度指标上并无优势,所以拍摄时的准确曝光仍是数码相机获得良好影像质量的基本原则。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数码相机对光线的要求更高,在室内拍摄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室内拍摄时若不可外另照明时,就应尽量使用闪光灯。

6 几个误区

  

习惯使用UV滤镜

  

对于传统的摄影师,UV镜是必备之一。但由于DC光灵敏度区间向长光波端偏移,就是说对红光及红外光敏感而对蓝紫光(尤其是紫外光)并不敏感。所以在数码相机上加用UV镜将得不到所期望的有利效果,而光学性能不好的UV镜还会对成像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就,UV就不必了。

  

三脚架已是昨日黄花

  

别以为除了专业的摄影师或那些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三脚架对于数码相机没有武之地。因为要拍摄清晰的图像,拍照时必须绝对握稳照相机,即使最轻微的抖动都会造成模糊不清的图像,而且对于这种结果我们往往束手无策,无法通过后期制作来消除这种影响。

  

当然,用普通胶卷相机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数码相机的光灵敏度低,并需要一系列的电路处理、存在快门延时的毛病,如:S75的快门延时近0.1S,比用快速胶卷的胶卷相机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在光线较弱时,更是如此。为了稳住相机,拍摄时应尽量夹紧胳膊肘,并应放置到人的最稳定部位--额头上,并轻轻地按下快门。但最好的办法是将相机装在一个三脚架上,或者将它放在一张桌子、柜台或其它不会移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拍摄特写或微距摄影时,使用三脚架会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

  

漠视后期处理

  

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数字图像,只有极少数看上去是完美的,事实上,用普通的胶卷相机拍摄也是如此。 当然,数字图像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进行后期加工,但有人会认为这已失去"保真"的真实含义了。其实它仍是在摄影创作的基础上,经创意构思,运用各种数码技术手段,将摄影素材优化或组合,从而化平淡为神奇的重新创作的艺术作品。

  只要适当利用图像编辑工具,诸如:PHOTOSHOP等等,你就可以让那些并不出众的照片变得颇具水准。你可以使曝光不足的图像加亮、校正色彩均衡,剪裁掉分散注意力的背景,覆盖住一些小的缺陷(比如反射光造成的热点),甚至将几张照片或图像进行合成(见图)。能够进行照片编辑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主要优点之一。

7、知识在运用中体现价值--运用在于实践

  

不一定是"工多艺熟",但要想"艺熟"就必需要"工多",数字摄影也不例外。所以,尽可能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多拍一些照片。拍摄时,注意记录拍摄时所用的相机设置和光线条件,然后研究结果,看看哪种条件下哪种设置最佳。专业摄影师在拍照时对同一图像总要拍摄好几次,每次改变一下拍摄角度或曝光时间等设置,我们也应该这么做。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有LCD显示屏,你可以利用它轻松地观察并删除你不喜欢的图像,所以不必担心会因"滥拍"而造成存储量不足,尽管放心地去拍摄多种曝光的图像吧,这样,最终至少会有一张好照片

 

 

给摄影初学者的10点建议

       

一、保持相机的稳定

  

刚学拍摄的影友常会遇到所拍图片模糊的问题,这是由相机的晃动引起的,所以在拍摄中要避免相机晃动。一般左手持机,将肘抵住胸部,或者是让身体靠着一个稳定的物体。使用长焦镜头,一定加用三脚架。按动快门的手法要稳定轻柔,整个人要放松,调整好呼吸后,屏息凝气进行拍摄。低视点拍摄时可采用坐姿或单膝跪姿持机,以增强稳定性。

  

二、使太阳在你的身后

  

摄影是光与影的完美结合,在拍摄时需要有足够的光线照射到被摄主体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太阳处于你的身后,并有一定的偏移。光线可以照亮被摄主体,使它的色彩和阴影变亮,轻微的偏移则可以产生一些阴影来显示出物体的质地和立体感。但应注意,取景时一般不要让自己的影子进入画面。

  

三、拍摄样式的选定

  

相机不同的举握方式(竖拍或横拍),拍摄出来的图像效果也不相同。竖着拍摄的照片可以强调被摄主体的高度(比如拍摄森林),而横拍则可以强调被摄主体的宽度(比如拍摄连绵的山脉)。但袖珍相机拍摄时应注意,别让手指遮挡了闪光灯。

  

四、变换拍摄风格

  

应该在拍摄中不断尝试新的拍摄方法或情调,否则看多了就会给人一种一成不变的感觉。个人拍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走到哪拍到哪,只要觉得画面富有情趣或是很有意义,你就可以随意发挥。比如说可以拍摄一些人物特写镜头、全景图像、不同气候中的同一场景等等。

  

五、缩小拍摄距离

  

有时候,并非要把整个人或物全部拍摄下来,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反而会更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只需要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效果。

  

六、增强景深的视觉效果

  

景深对于拍摄非常重要,每个摄影者都不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没有立体感,看起来就像是个平面。所以在拍摄中,就要适当的增加一些用于显示相对性的物体增加景深。比如要拍远处的山脉,可在画面的前景加上人物或一棵树。用广角镜头可以夸大被摄体正常的空间和纵深感的透视关系。

  

七、正确的构图

  

摄影构图中突出主体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主体居于画面的中心。由于被摄物体处于画面的中心部位,整个照片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但总是将被摄物体置于中间会让人觉得厌烦。一幅好的照片通常构图非常恰当,摄影中较常见的就是黄金分割构图,即画面被均分为三个部分(水平和垂直),然后将被摄物体置于等分线上或是交汇处。所以不妨用用黄金分割来构图,使拍摄多样性。

  

八、捕捉细节

  

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拍摄较大的场景,但是这样的拍摄会让你丢掉很多细节,特别是有意义的细节。所以有时候应该使用变焦镜头,使画面变小,能捕捉到有趣的小画面。

  

九、预先调焦拍摄人物

  

在拍摄人物时,可守株待兔,在确定拍摄位置和角度后,预先调节曝光量及焦距。力争在短时间内拍摄完毕,减少被摄者的紧张情绪,得到表情自然的照片。在多变的天气,光线也是变化的,因而有必要多拍些胶片,以便有足够的影像供最后选择。

  

十、发挥镜头的最佳效用

  

一般相机,在拍摄技巧上发挥最佳的光圈是5.68,把最大光圈向小光圈方向拨23档。保持相机的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式和身体姿势,选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如135相机100毫米镜头,最好用1/125秒速度。如果必须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则应使用三脚架保持相机的稳定,确保照片成像的清晰。不同色彩的镜头滤光镜能在景物的某些色彩之间产生清晰的色调差别。紫外线滤光镜能保护镜头免遭雨和雾气的侵扰,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小沿海地区和山区紫外线的影响。

 

喜欢我们就邀请朋友一起来吧!

 

数码相机使用过程中22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伴随数码相机平民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普通消费者都已拥有了数码相机并体验到了数码摄影的快乐。在我们使用数码相机摄影时,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导致拍摄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下面就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为大家作以介绍:

  

一、拍摄图像不清晰

  

1.虽然使用了最高分辨率,光线好,但拍摄出来的照片模糊不清。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在按快门释放键时照相机抖动造成的。由于数码相机的感光度低,所以,使用数码相机拍照时,需要握住相机的时间更长。要拍摄最清晰的照片,拍照时必须握稳相机,即便最轻微的抖动都会造成模糊不清的图像。

  处理方法:拿稳相机,拍照时最好使用三角架,或者将相机放到桌子、柜台或其安固定的物体上。再有就是一个“练”字,平时多练习持机的基本功。

  

2.取景器的自动聚焦标志未置于拍照物上。将自动聚焦框定位于拍照物上或使用聚焦锁定机能。

  3.镜头脏污。镜头脏污会造成相机取景困难而使拍出的图像模糊。用专用的清洁镜头用纸清洁镜头。

     4.模式选择不当。选择标准模式时,拍照物短于距离镜头的最小有效距离(0.6m)。或者在选择近拍模式时,拍照物远于最小有效距离。当被摄物于0.3--0.6M范围之内时,用近拍模式拍照。在此范围以外时,用标准模式拍照。

  5.在自拍模式下,站在照相机的正面按快门释放键。应看着取景器按快门释放键,不要站在照相机前按快门释放键。

  6.在不正确的聚焦范围内使用快速聚焦机能。视距离使用正确的快速聚焦键。

  

二、图像太暗

  

1.闪光灯被手指挡住。正确握住照相机,不要让手指挡住闪光灯。

  2.在闪光灯充电之前按了快门释放键。等到橙色指示灯停止闪烁。

  3.未使用闪光灯。按闪光辅助杆设定闪光灯。

  4.被摄物置于闪光灯的有效范围之外,将被摄物置于闪光灯有效范围之内。

  5.拍照物太小而且逆光。将闪光灯设定于辅助闪光模式或使用定点测光模式。

  

三、图像太亮

  

1.闪光灯设定于辅助闪光模式。将闪光模式设定为辅助闪光以外的模式。

  2.拍照物极亮。调整曝光。

  

四、室内拍照的图像色彩不自然

  

原因是灯光装置影响图像。此时将闪光模式设定为辅助闪光模式。

  

五、图像轮廓模糊

  

原因是镜头被手指或背带挡掉一部分。应正确拿住照相机,不要让手指或背带挡住镜头。

  

六、闪光灯不发光

  

1.未设定闪光灯。按闪光灯弹起杆,设定闪光灯。

  2.闪光灯正在充电。等到橙色指示灯停止闪烁

  3.拍照物明亮。使用辅助闪光模式。

  4.在已设定闪光灯的情况下,指示灯在控制面板上点亮时,闪光灯工作异常。请予以修理。

  

七、相机不动作

  

1.电源未打开,按电源键接通电源。

  2.电池极性装错。重新正确安装电池。

  3.电池耗尽。更新电池。

  4.电池暂时失效。使用时,请保暖电池;在拍照间隙,暂时不使用电池。

  5.卡盖被打开。关闭卡盖。

  

八、相机自动关闭

  

1.如果数码相机突然自动关闭,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电池电力不足了————数码相机是个耗电大户,它因为电池电力不足而关闭的现象经常出现。更换电池。

  2.如果更换了电池以后,数码相机还是无法开启,而你发现相机比较热时,那就是因为你连续使用相机时间过长,造成相机过热而自动关闭了。停止使用,等它冷却后再使用。

  

九、按快门释放键时不能拍照

  

1.刚拍照的照片正在被写入SmartMedia卡,此时放开快门释放键,等到绿色指示灯停止闪烁,并且液晶显示屏显示消失。

  2.SmartMedia卡已满。更换SmartMedia卡,抹消不要的照片或将全部相片资料传送至个人电脑后抹掉。

  3.正在拍照时或正在写入SmartMedia卡时电池耗尽。更新电池并重新拍照。

  4.拍照物不处于照相机的有效工作范围或者自动聚集难以锁定。参照标准模式和近拍模式的有效工作范围或者参照自动聚焦部分。

  

十、相机无法识别存储卡

  

1.使用了跟数码相机不相容的存储卡,不同的数码相机使用的存储卡是不尽相同的,在大多数码相机不能使用一种以上的存储卡。解决方法是换上你的数码相机能使有的存储卡。

  2.存储卡芯片损坏,,找厂商更换存储卡。

  3.存储卡内的影像文件被破坏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拍摄过程中存储卡被取出,或者由于电力严重不足而造成数码相机突然关闭。如果重新插入存储卡或者重新接上电力,问题还是存在的话,格式化你的存储卡。

  

十一、刚拍摄的相片不能在液晶显示屏上呈现

  

1.电源关闭着或记录模式开启着。将记录/播放开关设定于播放位置,并接通电源。

  2.SmartMedia卡无相片。查看控制面板。

  

十二、液晶显示屏模糊不清

  

1.亮度设定不对。在播放模式下,从菜单选择ERIGHTNESS并进行调节。

  2.阳光照射在显示屏上。用手等遮住阳光。

  

十三、相机连接电脑传送资料至电脑时出现出错信息

  

1.电脑未插接好,正确插接电缆。

  2.电源末打开。按电源键接通电源。

  3.电池耗尽。更新电池或使用交流电源转接接器。

  4.串行口选择不当。用操作系统软件确认串行口是否选择得当。

  5.无串行口可供使用。按个人电脑的使用说明空出一个串行口(仅限于Macintosh开关AppleTalk/LocalTalk机能)

  6.图像传送速度先择不当。在电脑上选择正确的传送速度。

  7.未安装TWAIN/Plug-In。将TWAIN/Plug-In安装在电脑上。

  当按任何键均不能进行任何操作时,请按卡盖上的重设键,然后再按电源键。

  

十四、加电后液晶显示不能正常显示当前状态

  

正常情况下,加电后液晶显示器应能正常显示当前状态,并且随着功能设定的改变和拍摄的进行,显示器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加电后液晶显示器不能正常显示当前状态,多数情况是电池接触不良或电量不足所致。可以重新装好电池或更换新电池。更换新电池时,注意必须全部更换,不能新旧电池混用。

  

十五、液晶显示器显示图像时有明显瑕疵或出现黑屏

  

加电后液晶显示器能正常显示当前状态和功能设定,但不能正常显示图像,画面有明显瑕疵或出现黑屏。出现这种情况,多数是CCD图像传感器存在缺陷或损坏所致。此时应更换CCD图像传感器。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二手数码相机,选购二手数码相机时,一定要仔细鉴别CCD图像传感器。如果相机没有LCD显示屏,CCD成像器件的好坏一般无法直接判断,有时由于CCD损坏但在拍摄时一切正常,直到电脑下载照片时才发现照片一片漆黑,所以,只能通过实拍查看输出照片的质量。

  

十六、电脑不能正常下载照片

  

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电脑连接线有问题。依照相机接口不同,电脑连线方式很多,常用的标准串口连线就有三种,此外还有USB等其它连线。进行连线操作时务必到位、不松动,如图7-6所示。有条件的话,最好有备用连线,这样连线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更换。

   

十七、照片颜色不对

  

我们经常会发现数码照片里面的景物和原来我们眼睛看到的景物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有的时候偏红,有的时候偏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主要是由于白平衡没有调节好造成的。白平衡调节功能的作用,和在传统相机彩色摄影时加色温转滤色镜的作用是类似的,目的是达到准确的色彩还原,只是数码相机的色温不需要在镜头上加滤镜,而是采用电路调整方式,靠电子线路改变红、绿、蓝三基色的混合比例,把光线中偏多的颜色成分修正掉。大多数数码相机中,白平衡调节有自测模式,一般用上面一个矩形的小方块,下面两个小三角的符号来表示。这种模式的白平衡调节是让你将相机对准拍摄现场白色的物体,然后半按下快门,此时,相机会自动记录这种光线下白色的状态,依据这个数值,就可以在接下来的拍摄下中正确的对色彩进行还原了。建议大家在相机有这种白平衡调节模式的条件下使用它,这种功能在一般条件下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在一些复杂的条件下拍摄就很难说了。事实上,我们接触到的环境条件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养成先观察周围的环境,拍照之前就把白平衡调节好的习惯。

  

十八、拍好的照片上有很多小点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照片中的噪音。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夜景的拍摄中,是由于感光度太高造成的。感光度的数值越高,画面的质量就会越粗糙,感光度的数值越低,画面就会越细腻。但是,感光度高意味着对光的敏感度高,所以,在弱光拍摄的时候,我们常常要选择高感光度,那么,如果相机本身的降噪系统不好的话,就会造成画布出现噪音的情况。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人为地将感光度调的稍低一些,然后用相对较长的曝光时间来补偿光线的进入,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会有层次,而质量有保证了,当然,前提是,你需要带上三脚架。

  

十九、照片发暗,出现颗粒状图像

  

虽然使用最高分辨率,但拍摄出来的照片发暗,出现颗粒状图像,通常这是由于光线不足所致。使用数码相机拍照时,光线对照片的影响最大,大多数数码相机的光敏感度相当于SIO 100胶卷的感光度,因此,光线不足会造成照片发暗和出现颗粒状图像。如果相机有闪光灯,不仅室内拍照需要使用,而且室外拍摄阴影下的物体时也要使用闪光灯。

  

二十、照片上主体画面小

  

照片上主体画面小,背景画面大这是业余摄影中常见的现象,物别是摄影新手,往往忽视拍摄主体。使用数码相机拍照,可以进行照片编辑处理,所以原始图像的质量至关重要。应尽量让拍摄物体充满画面,不要将宝贵的像素浪费在次要的或编辑中要修剪掉的背景画面上。

  

二十一、用专用照相纸打印出来的照片不清楚

  

数码照片的图像质量直接与每英寸像素数目(dpi),即图像分辨率有关。像素越多,分辨率越高,图像质量越好。为了得到好的打印质量,所需的图像分辨率大约是300ppi。使用数码相机拍照时,如果准备将照片打印出来,一定要使用相机所允许的最大像素数。当然,像素越多也就意味着文件越大,在相机内存中放的照片的数量就会减少。

  

二十二、打印出来的图像模糊不清、灰暗和过度饱和

  

照片拍摄正常,但打印出来的图像模糊不清、灰暗和过度饱和。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所用的纸张不符合要求。打印图像时所用的纸张类型对图片的质量有重大影响。同一幅图像打印在专用照机纸上显得亮丽动人;打印在复印纸上则清晰、光亮;而打印在便宜的多用途纸上时,则会显得模糊不清、灰暗和过度饱和。

 

       

数码相机这种精密仪器的东西,可不比传统相机来的坚固耐用。有一些使用者会把数码相机放置在日光下的密闭汽车当中,高温不仅会使塑料壳变形,同时也会缩减数码相机的使用寿命。另外,下起雨来,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因为数码相机可不是一般的传统相机,一旦电路板渗入太多雨水引发短路就没救了。

1.LCD的保    

LCD上,最常见的就是会有手指指纹或是一些油垢灰尘之类的覆盖,看来不甚光彩的面貌,一般可用细致的眼镜布或「3M」公司出产的魔布,都可以拿来擦拭,切记要轻轻擦拭,注意不要使用强烈的玻璃清洁剂,因为部份数码相机的LCD表面有一层抗强光膜,这层膜一旦被破坏之后,无法修护,也不在保固范围之内。另外,也可以购买使用屏幕保护贴,只要拿回去剪裁成适当大小,贴在LCD屏幕上,就可以防止LCD屏幕被刮伤刮坏的机率。

2.镜头的保养      

相机使用后,镜头多多少少也会沾上灰尘,而镜头上的灰尘,又会造成相片的显影品质,所以镜头的保养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就先用吹球将镜面上的灰尘除去,如果跳过这个步骤直接先将在镜面上擦拭的话,等同于用沙子在镜片上磨,直接造成镜面毁损。然后使用镜头专用的拭镜布,由中心向外面轻轻擦去污渍;如要使用镜头专用清洁液,请先沾于拭镜布上再擦拭于镜头上,可不能直接就滴落在镜头上。

3.防潮防霉    

尽量将相机放置在干燥的地方。对于一般使用者在购买数码相机时,可能同时也必须选购简易型的密封防潮箱以及干燥剂。小型的防潮箱大约250元,中型的450元,空间已经非常足够消费型数码相机、储存卡、日后烧成的光盘片等存放。想要一劳永逸的消费者,不如就购买电子防潮箱来存放,还可以严密控制温度和湿度。

4.储存媒介的使用       

记忆卡当然也非永久不坏,虽然目前市面上的记忆卡轻薄短小,但也不是金刚不坏之身,经不起大力拔插或折压等动作。此外,一些使用者经常犯的错误是急着将储存卡从相机取出或直接关机,其实很多时候记忆卡正做着储存的动作,这时可能正在储存中的档案毁坏不说,还可能造成记忆卡的永久损坏。

5.活动关节的使用       

数码相机是一台高科技的电子精密产品,所以不要希望它摔落地面还可以保持最高品质的运作。尤其在目前数码相机诉求可旋转镜头或LCD屏幕等功能,切记拍摄方便的同时,也要小心良好的操作使用,否则一旦毁坏可是会造成整台相机不能运作的。

6.如何延长相机电池的时间      

数码相机主要是靠电池提供电源,但如果你使用的是不匹配的电池或是不注意节省,电池就会在你没拍摄几张照片时耗尽。

当然,电池最终还是会用完的,当你发现它们就快耗尽时,你就需要更换它们。

电池的保存、携带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刚刚买回来的充电电池一般电量很低或者无电量,在使用之前应该进行充电。充满电后的电池很热,应该待冷却后再装入相机。为了延长拍摄时间,拍摄过程中应该尽量不使用LCD取景器;减少光学变焦的次数;减少使用闪光灯的次数;要注意电池绝缘皮的完整性,一旦发现有破损应该用透明胶布粘牢。

在使用时我们要尽量节省电池用量。首先是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变焦操作,如果实在要变焦,建议您以移动相机的位置来得到相同的变焦效果!其次是避免频繁使用闪光灯,闪光灯是耗电大户,建议大家若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要使用。再者在调整图像时最好使用取景器,而不要使用LCD显示屏。LCD显示屏的能耗惊人,所以最好少用,因为普通的拍摄工作通过取景器就可以完成。当然也不能为了节省电量就将它封杀,比如在近距离拍摄时LCD显示屏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最后是记得在不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将其关闭。

对于电池的清洁,多数人并不太注意。为了避免电量流失的问题发生,请保持电池两端的接触点和电池盖子的内部干净。如有需要,请使用柔软、清洁的干布轻轻地拂拭。绝不能使用清洁性或是化学性等具有溶解性的清洁剂,像是稀释剂、或是含有酒精成分的溶剂清洁您的数码相机、电池,或是充电器。除此之外,在使用充电之前,请使用柔软干布清洁电池两端的接触点,尽量让电池两端接触点保持干净,这样就可以确保电池可以完全地充足电量。如果电池的电极有出现氧化的情形时,需将其擦拭掉,如果是严重的氧化或脱落的情形时,应该立即更换新的电池。

 用正确方法充电对电池影响也很大,使用原厂的充电器和电池,将有助于电池寿命的延长。对于充电时间,则取决于所用充电器和电池,以及使用电压是否稳定等因素。如果是第一次使用的电池(或好几个月没有用过的电池),要记住,锂电池的充电时数一定要超过6小时,镍氢电池一定要超过14小时,否则日后电池寿命会较短。一般需经过数次充电/放电过程,才能达到最佳效率。且电池还有残余电量时,尽量不要重复充电,以确保电池寿命。如果你对一节镍镉电池充电,只充了一会就停止充电,然后再对它充电,这样做的话是不会将电池充满的。这就是我们所称之的“记忆效应”,这种效应会降低电池的总容量和使用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储电荷会越来越少,电池也就会用得越来越快。 

  另外,如果您打算长时间不使用数码相机时,必须要将电池从数码相机中或是充电器内取出,并将其完全放电,然后存放在干燥、阴凉的环境,而且不要将电池与一般的金属物品存放在一起。因为电池长时间存放在数码相机或是充电器内,可能会造成漏电,并且造成损坏等等问题。为了避免电池发生短路问题,在电池不用时,应以保护盖将其保存。存放已充饱电的电池时,要特别小心,不管是哪一类型的电池都一样,一定不要放在皮包、衣袋、手提袋或其他装有金属物品的容器中。

 

数码相机的ISO、景深及白平衡的应用

什么是ISO?     

ISO,即相机的感光度。传统相机用的胶卷有不同的感光度,ISO不同,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相应地,DC也用不同的ISO值来设定相机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图1)。DC与传统摄影胶卷所标注的ISO值相同,是控制曝光量的一个重要参数。ISO数值的大小是DC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通常以ISO数值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感光性越强,数值越小表示感光性越弱。常用的表示方法有ISO255010020040080016003200等。       

我们在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要合理地进行ISO设置。通常说来,在相同的拍摄条件下,DCISO数值设置越大,DC拍出来的照片画面质量越差,主要体现为噪点过多。因为DC的感光元件多为CCD,每个CCD元件都有其固有的感光度。当DC的曝光量增大时,CCD通过放大电路加大增益,但这种增大的负面效果是画面噪点也相应地被放大,结果使拍出来的照片画面质量变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颗粒变粗。而且ISO值越高,颗粒就越粗。

        一般我们在拍摄风光、人物、微距等相对静止的东西时,只要光线允许,就可以采用比较低的ISO,比如ISO100;在拍摄夜景时也应采用低ISO,架上三脚架拍摄,效果会比直接采用最高ISO好得多。

        在拍摄瞬间效果的时候,比如体育比赛、现场抢拍等,为了保证照片清晰度,快门速度就得提高。这时就可以用高ISO设定,比如ISO800;为防止照片细节损失太多,可以多拍几张看看,然后再作调整。在拍摄老年人或工人时,有时为了表现他们饱经风霜的脸部或手,我们可以设定高ISO来拍摄,这样照片上噪点很多,颗粒也比较粗,能表达出特殊的效果

 

什么是景深?       

景深,通俗地讲就是拍摄出的景象中距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到距镜头最远清晰点范围的大小。      

1.与景深有关的参数、因素  

1)光圈    

光圈值在相机中的表示是F加上一个数字,如F2.8F5.6F后面的数字是指焦孔比(f/d),这里的f是镜头的物理焦距,d是入射光瞳(注意:d并不是光圈孔的物理直径,而是光圈孔通过阑前光学系统所成的高斯像,称入射光瞳)。因此F后面的数字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数字越大表示光圈越小。       

镜头的通光量有光圈的控制作用,通常镜头光圈越大(F值越小),通过的光亮就越多,大光圈带来的特点就是能够获得很浅的景深,就是那种主体清晰,前后景模糊的效果,这个手段经常被用在人像摄影当中,能够突出主体。当然,大光圈下面的聚焦一定要保持准确,否则比较浅的景深很容易照成焦点的偏差。光圈越小(F值越大),通过的光亮就越少,在小光圈下面可以获得比较长的景深,这样比较适合表现宽广的风光或者环境,清晰度范围很大。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F后面的数值越小),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焦距        

简单地说焦距就是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在照相过程中我们可以变换焦距来拉近景物与我们的距离,比如在拍摄比赛场景时因为不能接近运动员,我们只能用长焦镜头拉近我们和运动员的距离,拍摄出来的效果好像运动员近在咫尺,其实这个距离一般是很远的。变换焦距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调节景深,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3)镜头与景物的距离       

这也是一个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镜头离景物越近景深越小,镜头离景物越远景深越大。        

2.景深的实际应用       

既然影响景深的因素有这么多,那么平时拍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应用呢?      

拍摄人物写真时我们一般用大光圈,长焦距,并且尽可能远离人物,这样一来可以获得比较小的景深,淡化背景,突出主题。用长焦拍摄不仅可以缩小景深,还有就是可以与被摄者保持距离,消除他(她)的紧张感。   

拍摄人物旅游纪念照时应该使用尽可能小的光圈,至于焦距么就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了,这样不仅可以拍出主人公,还可以清晰地再现风景,谁也不想让拍出来的旅游纪念照只有人是清楚的,背景一团糟。      

拍摄花卉时一般就涉及到应用微距模式了,这里需要克服两个主要的技术问题:一是当镜头非常接近物体的时候产生景深不足,二是近距离拍摄时光线造成的阴影现象。

 

什么是白平衡?       

白平衡即White Balance,这个概念来自数码相机的运用中。在数码摄影中,如果白色还原正确,其他颜色还原也就基本正确了,否则就会出现偏色。我们知道: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调是不同的,物体的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的不同而产生改变,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颜色。人眼可以辨别各种颜色,而DCCCD不具备这种功能;为了能让DC拍摄出的图像色彩与人眼所看到的基本一样,就需要“白平衡”来调整。白平衡能使DC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见的基本相同。

  如果使用传统相机,我们只能用日光型或灯光型胶卷加上一些滤色镜来调整色温。DC在调整色温方面的方便之处就是可以在相机内直接设置白平衡,使景物的色彩比较准确地重现。通常我们在拍摄时可以简单地使用自动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是DC根据当前画面,找出最亮点(白点)和最暗点(黑点),然后以此两点算出色温。使用自动白平衡能应付许多通常的拍摄任务,拍出照片的效果也不错。

  不过,自动白平衡虽然方便,但准确度有限,所以现在的DC除了自动白平衡以外还预置了日光、阴天、白炽灯、日光灯等多种自定义白平衡,让拍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光照条件选择合适的白平衡。在现实生活中,光线条件是多种多样的,灯光类型也各不相同,于是许多DC又增加了手动白平衡功能,即按标准白色设置白平衡参数。在拍摄现场光照条件下,用DC的镜头对准纯白色物体,并使景物充满DC的取景范围,手动调整白平衡。

 另外,在拍摄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白平衡。      

在使用闪光灯拍摄时

因为电子闪光灯发出光线的色温与日光基本相同,所以应把白平衡设置为日光,即使是在拍摄夜景时也应如此,这样的设置对近景人物色彩的还原也比较好,而远景灯光在照片上一般表现为温暖的黄色,为大多数人所喜欢。如果你在拍摄夜景时只有远景而没有近景人物的话,则可以把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       

花草是摄影爱好者经常拍摄的东西,拍花时不要用自动白平衡,根据当时的光源调整就行了。如果在日光下拍花而把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则可以让白色的花拍摄出来带一些蓝色,如同情人节花店出售的“蓝色妖姬”!       

现在学校教室、单位办公室基本是用日光灯照明。日光灯看上去是白色,其实是我们的眼睛在“自动白平衡”。日光灯发出的光的光谱不是连续光谱,只能用近似色温大约4000K来表示。在日光灯下拍摄时可以设置白平衡为日光灯;如果你嫌拍出来的照片有点偏绿色,也可以设置白平衡为日光,然后在镜头前面加一个专用的日光灯滤光镜,它是品红色(Magenta)的,只是市面上不常有卖。       

拍摄日出或日落时色温比较低,别用自动白平衡,也不要设置成白炽灯,而应设置成日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会比较红一些,更加符合日出或日落时的氛围。

 

不同环境的拍摄技巧

 

夜景拍摄

  

1.拍摄夜景主要是指夜晚户外灯光或自然光下的景物,拍摄时以灯光、火光、月光、霓虹灯、街道上穿梭汽车等主要光源。

2.拍摄时,首先要保持夜晚气氛,保持灯光照射的真实性,要使用三脚架,快门线等附件,利用一次或多次曝光的形式。拍摄清晰景物时,须光圈小一点,快门放在B门或T门上,根据光的明暗去曝光.

3.使用ISO50ISO64ISO100等较低的感光度,曝光时间可长一些,拍出来后片子的颗粒会更细些。可以完美地表现出夜色的美好。

 

雨景拍摄

  

雨天是摄影者最不喜欢的天气,不论是在下大雨或下小雨,都很少人拿着照相机到外边拍摄景物,甚至有人认为雨天根本不能拍摄风光。

大家都知道,有光线就能摄影。我们在晚上可以拍摄夜景,白天当然更可以拍摄雨景,而且可以拍摄有动态的雨景,就是雨天的晚上,也右以拍摄雨夜景。雨天的景物也有它独特的情调,何况雨天也是人们生活中必有的情景。为了反映更多的生活情景,丰富风光的内容,雨景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拍摄题材。

拍摄雨景时,为要在照片上表现雨景中的雨条,除了选择大雨外,还必须要有较深色调的背景作衬托才行。如果雨中景物的背景是天空,那么雨天的天空必须是白色的浓密云层,即使雨下得非常大,也因背景与雨条同是白色而不能显现。背景越近,雨条越易显现,背景越远,景物场面必然大,雨条也不易清楚显现。因此,拍摄雨景所取的景物范围不宜过大,更要避免白色的天空占据大部分画面,而影响景物中的雨条的表现。

下雨时景物的光亮度,一般是比较弱的。因此,拍摄雨景时一般都要用较大的光圈及较慢的快门速度,才使雨景有足够感光为显出景物空间中还没有落地的雨条和能掌握雨中动态,应站在较高的位置拍摄。一般用1/6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雨景,就能显现出空间中还没落地的雨条,如果使用较快门速度拍摄雨景空间的雨条变较短,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能获得较长的雨景,便景物中的动态可能就会不够清晰。

在小雨天气下拍摄景物,因小雨在景物中不够显现,故不能表现出雨条。但是,利用毛毛细雨在拍摄深色调的树林或山层,由于景物中没有阳光照射而尽是深色的物体,毛毛细雨在深色的物体间就会如雾层一样,显现出远浅近深的色调。如果取景范围不很大,以近处的物体明亮度作曝光基调,也能在景物中表现出如雨如雾的烟雨情景。

 

日出日落

  

从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或在太阳即将西沉的时候,地面上都有一定的朝霞或晚霞遮盖着太阳散射的光线,而显现出一轮没有光芒散射的圆圆的太阳,这就是拍摄日出或日落的时候了。太阳刚出或刚落时,地平线上的天空常常会有一些逆光的有色云彩,我们可等到太阳云彩而没有光芒散射时拍摄日出或日落景色。这样,不但可避免太阳散射而底片上产生光晕,并可使景物的天空部分不至仅有孤单的太阳存在。

太阳刚出或即将落逆照山层时,山层间因没有水的反光,就完全与有太阳的天空成为黑的色调的对比。因此,在山峦上拍摄日出或日落景色,只有在云彩遮盖部分太阳或在放大是增加天空部分的曝光,才可使天空与山层的色调较为均衡。

在太阳刚出或将落的时候,天空没有一些云彩也是常有的现象。为避免天空过于单调,利用一些较为稀疏的树叶、枝干作为空旷的天空部分的前景,能帮助景物画面结构的均衡。但枝叶过多或过重,就会遮盖大部天空而影响画面的均衡。

太阳的形象和色调在早晚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如果要从照片上来区别日出或日落,应当通过景物和色调去区别,因为早晨地平线的天空一般都比较清朗,太阳上升时就会很快地散布射光茫。黄昏时候的地平线上天空一般都较为混浊,太阳离地平线尚远时就没有散射的光芒了。从色调来区别,早上天空色调偏红带黄,而黄昏色调带品红。

因此,拍摄日出时,太阳刚升上地平线就应该立即拍摄,不能错过。拍日落就可以从没有光芒散射的时候开始,直到将进入地平线的时候为止,都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拍摄。

 

建筑物拍摄

  

拍摄建筑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设计者在建筑规模 上,外形结构上都有很成功的设计,反映现时期的建筑风格。

如何拍好建筑,摄影者就得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对象。

 1.拍摄建筑物时,由于现时期的建筑以高层为主,墙面多用于玻璃,要表现出建筑物的豪华气派,一般多使用 专业相机,镜头和胶片平面之间可以 作多角度的调整,照出片子来建筑物就不会有很大的变形.

 2.正面光拍摄建筑物接受平均照明,光线平淡无力,缺乏立体感。逆光可到阳光照射,不能显示建筑物的局部比鲜明立体感强,所以一般适宜于早晨拍摄。  

拍出好照片取决于选择被摄物。

------------------------------------------------------------

¤作者简介:

  丰田芳洲,1941年生于东京,千叶大学工学部照片印刷专业毕业。毕业后在学习研究社(日本的一家著名出版社)工作——照片部、照相机编辑部工作,后成为独立摄影家(日本摄影家协会会员、日本照相专门艺术学校讲师)。曾举办个人摄影展“可以看见横滨的时刻”,“源自沉默的森林”。著作有《最新照相机教室》,《通晓曝光》等等。本文发表在《CAPA交換レンズマガジン》3月份的另册上。     

 据说把摄影作为爱好的人有300万之多(指日本)。摄影为什么会吸引人?为什么会使我们着迷?笔者认为是由于以下四个因素使摄影变得很有趣:被摄物、器材、摄影技巧、心智力。其中被摄物的发掘最为重要,这是产生优秀作品不可缺少的要因。我在此分析4个要因的同时,也想探索用单反照相机拍照的魅力和提高拍摄技巧的秘诀。

 

一.使摄影变得有趣的4个要因

      

随着单反照相机的开发与进化,可换镜头也极为普及。单反照相机的构造是很适合使用可换镜头的。能够使用可换镜头,更进一步说正是单反照相机的魅力所在。另外,为了使还不知道单反照相机和可换镜头有趣所在的人便于理解,我还是先说说摄影的趣味性。

摄影有各种各样的魅力,笔者把它们分为4个:

       

1.被摄物——拍什么才有趣

       

首先就是选择拍摄题材。照片的世界里,选择拍什么最关键。诸如自己发现的拍摄题材、自己制作的拍摄题材、自己关心的拍摄题材等等,能拍出好照片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着欲罢不能拍摄题材的人。富士山、樱花、红叶等每年有很多的摄影家在拍。

        

2.器材——操作才有趣

       

第二点就是照相机、镜头、胶卷等我们常说的器材。作为工具的照相机自发明以来就是吸引人的器物。以前对机械的精巧着迷的人有,但是现在由于微处理器在照相机上的应用照相机实现了多功能化,可以自在的使用各种技巧。镜头的精细描写也得以提高,照片的画质也有了质的飞跃。也有成天只摆弄照相机就很高兴的发烧友(mania)。

        

3.摄影技巧——提高的快乐

        

第三点是摄影的技巧,说得便于理解一点就是拍摄方法。面对相同的拍摄物,由于拍摄方法的不同拍出的照片也完全不一样,也可将此说成是魔力。决定照片好坏的基准就是摄影技巧。技巧的提高会令我们体会到愉快!

        

4 心智力——创作才有趣

        

第四点笔者称为心智力(是指心灵和精神方面,所以我译为心智力——译者注)。就是心和精神的意思。照片是表现的手段。所谓的表现就是用心去想,把感受到的东西溶入作品中传递给人们。照片在此方面可以十足的发挥其优势。换句话说第四点就是创作照片的乐趣。

       

照片的趣味性有在哪?什么题材适合自己?打算今后开始摄影的读者应当自问自己。一旦明白了摄影的整体含义,就取决于你所具有的知识积累了,在大脑中进行整理也就和提高水平联系起来了。并不是说你什么都要学,关键是要弄明白要学习摄影的哪个方面?搞明白此点了水平提高就离你很近了。

二、好照片90%取决于拍摄题材(拍摄物)的选择

       

1.发掘好的题材,发掘过程的有趣是第一魅力

 

       

摄影如果没有被摄体就无法拍摄。没有被摄体的照片是不存在的,但(心灵类照片等)不是我们今天主题要谈到的。被摄体在照片构成的要素中是最为重要的。笔者的主张就是“好照片90%取决于拍摄题材(被摄体)的选择”。不管怎么说,拍摄好的被摄体是很重要的。为此我们就必须发掘好的被摄体。这个发掘被摄体过程的趣味性是拍摄的第一魅力。如果可以,谁都想拍只有自己才能找到的被摄体,这并非是不可能的。可以是探险,也可以是发现、发明。

被摄体的发现有各种各样的诀窍:

        首先是要多走路。开车边走边观察看起来是效率很高,但短距离的步行更容易找到好的被摄体。步行会使你目光炯炯,观察力变得锐利。步行寻找被摄体可以忘记疲劳,由于专注不知不觉中会走很长的路,这对健康很有益。一旦抓住此点,就会明白寻找被摄体的有趣,也会增加自己的自信,渐渐就能发掘出好的题材。

       

2.了解被摄体、仔细观察周围很重要

 

       

接下来就是对被摄体的事先了解。在寻找被摄体的时候,如果能做到早有所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被摄体更好的一面。这就如同收取无线电电波的天线和高频头一样,灵敏度高的天线可以捕捉到微弱的电波,所以我们在寻找被摄体时就要有和灵敏度高的天线一样的敏锐的眼睛。 另外,也必须有打算仔细观察的心理准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一般采取的是观察从略。这是由于过于冗长的观察既要花费时间又要过度的耗费精力。所以日常生活中懂得取舍观察的人,无疑是个出色的人。但是在摄影上,仔细观察永远没有多余的,近乎乏味的仔细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3.如果具备相关的知识、信息,可以提高效率有助于找到被摄体

       

怎样提高高频头的灵敏度?也就是我们说的加深对被摄体的理解。例如当我们要去拍某地的时候,就要了解该地有关的情况。然后按图索骥,采取相应的办法寻找被摄体。 具备相应的知识可以有助于我们高效率的找到好的被摄物。了解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照片实际上就是我们和被摄体交流的产物,交流的好就可以拍到出色的照片。换句话说,就如同和人交流一样,对对方的了解越深,相互之间的友情就越好,那么我们对被摄体的了解就越深刻。如此的连锁反应就会使摄影充满乐趣。这是我自己的诀窍。

        有了这样的积累,就会使你成为某种被摄体的专家,并能慢慢拍出好的照片。也会使你对摄影的兴趣大增。如果你有发现问题的意识,你将会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不会在拍摄的过程中遗漏细节。一旦喜欢上被摄体你就会不由自主的经常去相同的地方。

        我们不仅仅要有被摄体的相关知识,而且此方面的信息也对我们的拍摄很有用。花的盛开时间和红叶有关的情况,可以通过咨询当地的有关部门获得。现在我们也可以通过因特网去了解。为了知道太阳的角度,通过地图确认是最基本的常识。当然也要注意天气预报。

        人们经常说拍好照片要靠悟性高,但在悟性产生之前,相关的知识、调查、信息是必须的。好悟性到了最后的最后才对我们是有用的。

三。器材齐全、精于操作乐趣所在

       

1.拥有以及操作作为道具的照相机、镜头其乐无穷

       

照相机是我们拍照的“道具”。被道具所局限是自人类出现以来就有的现象。人类的起 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能够熟练使用工具才产生人类就是其中的一种说法。拥有道具的喜悦、使用时体验到便利的愉快,使得人类和工具间的缘分更加深厚。拥有照相机的喜悦,大概也和这种感受是一样的。 熟练使用道具的过程就很有乐趣。就现在的照相机而言,使用上已经没有什么难以驾驭的地方了。因为随着自动化控制的进步,很难的操作和设定已经全部是靠照相机自动处理。围绕好的被摄体,有好的主题、场景,目标明确的话,就能拍出基本令人满意的照片来。

        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把照相机作为道具使用熟练时,慢慢从FULL AUTO(全自动)过度到PART AUTO(部分自动)。如果是曝光控制上,可以尝试既用光圈优先自动,也用快门优先自动的方法来拍摄。在对焦时可以选择能准确无误聚焦的自动聚焦模式。

        照相机的可调整之处有很多,这样的调整是随拍摄的方法而改变的。被摄体和照片不同,调整照相机哪儿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对此如果知道的越清楚,就越能拍出你想拍摄到的东西。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归根到底就分为用眼和手来调整,(手动聚焦)和(手动曝光)。

        现代的照相机一般都有客户功能自选,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照相机进行设定就非常有趣。例如,拍摄完后是自动回卷还是手动回卷,可以在照相机上设定后并令其记忆下来。如果考虑到卷片声音会影响拍摄对象,就可以采用手动回卷。

       

2 对“锐利”的追求在摄影上是极为重要的主题

       

对道具性能的追求是魅力无穷的,照相器材的全部性能是以达到“锐利”为目标的。所谓“锐利”是指清楚鲜明的表现出细微的细节,能达到令我们很清晰的看到的程度的专业用语。对锐利的向往本就是人类所向往的目标之一。想看清楚东西也许可以追溯到动物的本能上。

        照相机、镜头、胶卷、三脚架等照相器材的设计,最基本的都是为了拍摄出锐利的照片而设计的。因此,照片比人眼捕捉到的情景更锐利,锐利也正是照片的价值所在。

        要想拍摄出锐利的照片只有将(1)照相机的聚焦(2)镜头和胶卷的锐利性能,加上(3)照相机不抖动等摄影技巧和二为一时才能达到。

        所谓“聚焦好”的说法,只能说明照相机的聚焦精度高,仅仅是实现锐利的条件之一,并说明不了镜头的性能。但如果连焦都没有聚准的话,就无法发挥镜头的本来性能。现代的镜头、胶卷大都充分具备了拍摄出锐利照片的性能。

话虽如此说,我们尽可能装备哪怕就是少少有助于提高锐利性的照相机、镜头、胶卷等照相器材是每个人都期望的事。

        通过换装单反照相机的镜头,我们就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摄影。通过使用超广角镜头、超望远镜头、柔焦镜头、鱼眼镜头等,就可以拍到肉眼已经无法看见的世界。尽管对照相机和镜头我们了解的不是太清楚并不妨碍拍出好照片,但熟悉使用方法对拍出好照片是非常有利,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摄影技巧的基本就是消灭失败的照片

       

1.想充分发挥照相机、镜头的性能重点就是要排除抖动及脱焦       

摄影技巧也就是指摄影的方法,根据拍摄方法照片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拍摄相同的被摄体会因方法不同而出现超乎我们想象的不同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考虑:

        首先,“能不能拍好?”是最基本的技巧。要是从照材的角度说的话,首要的问题的就是锐利。可以说能拍出锐利性的是掌握中级以上技巧的人,也就是说能把镜头、胶卷的性能发挥到80%以上就已经是很优秀的了。通过观察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几乎所有的都是发挥在30%以下。 要想做到锐利,1是准确聚焦,2是尽可能的防止照相机抖动。 为了减少照相机的抖动我们可以通过1用高速度快门,2使用三脚架。不过即便是高速快门也不可大意,也并不要抱用了三脚架照相机肯定就不出现抖动的幻想。三脚架的使用和照相机一样既难也充满了乐趣,防止照相机抖动的方法各种各样。

还有一个基本点就是准确无误的曝光。胶卷不仅可以进行锐利的描写,也能记录丰富多彩的层次,为了100%发挥它的性能,准确曝光就是必须的,这也是我们能拍出如眼所见漂亮照片的基本技巧。为此照相机装备有自动曝光机构,但是自动化并非万能,所以要通过曝光补偿、包围曝光进行调节。       

摄影中常见的3大敌:       

是聚焦不准确的虚焦。二是照相机快门开合过程中引发的照相机振动。三是曝光的过与不足。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掌握摄影技巧的基础,我们只有在学会了这些以后才能谈到上层次的问题。

       

2 摄影技巧的中心环节——构图与把握快门时机     

防住三大敌以后,就要注重有创造性的技巧了。一旦能够熟练使用照相机,就可以进 行各种各样的表现。光圈可以对景深(合焦后可见的锐利的范围)、背景的柔化进行调整。快门速度可以凝固快速动作被摄物的瞬间,也可以用抖动让我们感受到动感。无论使用二者中的哪个,都会对相同被摄物拍出超出所想不同的照片来。调整曝光也对提升照片的气氛非常有帮助。

 摄影技巧的中心就是照片的构图,照片就是用框框起来的画面。 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从哪儿照?这个技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照相机角度的选择。照片会由于照相机摆放的场所、位置而出现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高机位、低机位等和人们日常视线相异处拍摄的话很有意思。照相机上下角度和拍摄距离的变化是画面出现变化的条件。

 要是决定了照相机的工作位置,接下来就是打理画面的中心了。这点上就有构图和快门时机2个技巧的问题了。构图是指我们要用框把哪部分框起来?作为画面空间上的调整。快门时机是指我们在什么时候按下快门?进行时间上的调整。2者也就是指从“何处”“何时”拍摄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对这些技巧进行丛横交错的组合,被摄体变成照片时也就有了千变万化。

 

.发现主题,拍出真实还原的照片

       

1 照片的2个个性--记录和创造性的表现      

照片有2张面孔,一是作为记录,二是作为创造性的表现手段。前者包含了新闻报道、自然科学摄影、抓拍、纪念照等,后者是指风景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等艺术摄影。但是,无论对什么样的照片,由于都包容有记录性和艺术性的两个方面,所以进行完全的分类是不可能的。同样,不管什么类型的照片都表现了摄影者对被摄体的个性、感性认识、思想主张、生活体验、心情及取向方法。

        从照片可以看出摄影者的性格,即便是面对同样的被摄体,由于摄影者不同会拍出不同的照片来,因为照片可以表现出作者的心智力。如果在自然表现的时候,作为表现意图可以进行积极的表现。 可以通过照片把自己的主张、体会告诉大家,在这点上不管是文学、音乐、体育、艺能(日本民族戏剧的一种)都是相同的。最近,我深刻感受到一郎(在美国棒球队打球的日本选手,由于其技艺高超,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日本都是超人气的选手,日本把此视为日本人的骄傲,每天的体育新闻中都有关于他的消息——译者注)利用棒球充分的表现了自己。对表现自己很关心的人来说,照片就很有意思。我希望那些嘴笨、写文章不拿手的人,不妨挑战用照片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2 通过照片传递自己的主张和体会乐趣所在       

心智力具体的说就是把主题、影像、动机作为思考方法来进行表现。动机和按快门紧密联系,按快门时,为什么要按下,肯定是有理由的。我们有时候也会着眼于被摄体的一瞬间表现出的表情、光线的美丽、不可思议的现象、珍贵的光景等被摄体的变化。另一方面,摄影者的诸如惊讶、感动、期待、失望、同情、憎恶等感情上的变化也是我们按下快门的机会。这些都可称之为动机,动机也就是在被摄物面前瞬间爆发出的智慧火花。

影像就是在拍摄前,已经在大脑中打好了底稿的照片,也就如同我们座在桌前已经画好的设计图一样,已经设想好就是想拍这样的照片。虽然要拍摄到和腹稿完全一样的照片的机会比较稀少,但我们在拍摄前在大脑中设计好蓝图是必不可少的(和亚当斯的预想理论相同——译者注)。实际上要想拍出按自己事先设计的蓝图一样的照片,必须依靠努力和运气,而且当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会有格外的喜悦。

主题可以说就是把众多的影像统一考虑产生的作品群构想,照片作为一种媒介形式,要实现向谁传递什么的功能,这在举办摄影展和拍摄作品集时是必不可少的。带有主题的拍摄活动,会令你体会到最高的充实感。

至今已经解说了的被摄体、照相器材、摄影技巧虽说有稍微的不同,但其基本是相同的,被摄体对任何人都是共通的,像富士山、樱花同时有很多的摄影家在拍。照相器材由于厂家的不同会多少有点不同,但大的差别没有。各种各样描述摄影技巧的书已经是定律化大同小异。但是心智力却是因人而不同,所以才具有很强的表现价值。对创作抱有强烈关心的人来说,心智力的部分是很有趣的课题。

        围绕照片整体如何?就趣味性和中心已经做了说明。(此处作者运用自己拍摄的很多图例进行了说明,但由于我的编辑手段有限无法引用,故从略——译者注)并且我们要经常分析哪儿有趣哪儿无聊?哪儿是自己拿手的哪儿是自己不擅长的?搞明白这些,超越自己的弱点后就可以拍出好照片了。

        抓拍照片所表现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就如同它们原来那样自然,不会由于摄影家的在场而发生变化。快照就属于抓拍照片,纪实摄影、新闻摄影和环境人像都是许多抓拍摄影的最好例子。抓拍照片独特的迷人之处是它们表现出来的自然特性。这些被摄体没有经过摆布或指导,他们仅仅维持原样。在这种摄影中,摄影家是未露面的人,而不是活动中心。

  对于抓拍摄影来说,任何人或任何地方都是一个潜在的被摄对象。成功的照片的关键是在于时机和摄影家所作的判断,而摄影家正是在一种流露的表情、姿态或瞬间表现出来时按下快门的。正是这些短暂的瞬间使这一个在视觉上区别于另一个,一种情况区别于另一种情况,从而使得它们令人难忘。

  可能取得优秀的抓拍人像的最重要因素是摄影家不去干预。通常大多数被摄对象从摄影家的态度中取得暗示,并且常常采取一种配合的轻松自信的态度。最终人们变得习惯于快门的咔喳声并无视摄影家,那就是拍出最佳照片的时候。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被摄对象变得习惯于这种情况时,要有耐性和不要行动诡秘。人们对摄影家方面的坦然会最直率地作出反应。这种调整时期为摄影家提供一个好机会。

  如同在动体摄影中一样,尽可能多地预先调整好各种控制装置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对调节控制盘的额外关心,要想及时抓拍是非常困难的。此外,为了保持恰当的情绪,用现场光进行拍摄实质上是强制性的。使用闪光灯使眼睛半花的被摄对象继续正常活动也是不可能的。

  任何小片幅或中片幅的照相机都适于抓拍摄影。在器材的各种特性中,最有用的是快速可换镜头(或使用变焦镜头),容易操纵的控制装置,以及快门声音小,所有这些特点必须与熟练的操作技巧结合起来,并且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熟悉器材。所有这些都做到了,当真正的、反映本质的瞬间出现时,你才有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被摄体上。

 

花卉摄影技巧

       

在摄影艺术中,花卉摄影,与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一样,已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它以花卉为主要创作题材和摄影对象,花卉摄影或指天然的与人工培植的盆景或共卉为主的静物以及花鸟虫鱼等。花卉摄影,在技法上有许多特殊的要求,与人像、风光摄影有很多不同之处,如取材、用光、构图、背景、色彩表现等都要适合花卉摄影的特殊要求和效果。同时,需要较多地使用近摄的造型手段,才能拍摄出艺术性较高的作品。

   

一、花卉摄影的用光

      

光线的运用,是摄影艺术造型的重要技法,它是突出地表现花卉质感、姿态、色彩、层次的决定因素。拍摄同一类花卉,不同的用光,得出的效果就截然不同。

    

1、运用自然光拍摄

        

阳光在一天里变化较大,直接影响着花卉光照的角度和拍摄效果从光照度来分析,彩自然光拍摄花卉,最好选择在日出后两小时内此时光照度较为理想,造型效果好。早晨,由于花卉生理功能的关系它吸收了一夜的营养,故花卉色泽特别鲜艳,显得质地娇嫩,拍摄的效果甚佳,色彩清晰,层次分明,影调明朗,反差适中。

       

从采光的角度上来分析,通常把自然光的采光角度划分为五种。即正面光、侧光、逆光、顶光和散射光。采用正面光拍摄,光在画面中分布较大,花卉受光面均匀,但缺点是花卉缺乏立体感、层次感,影调平淡。若拍摄黑白照片,效果更差,因为黑白照片的画面效果,全靠影调的明暗(即黑、白、灰各种不同的层次)来表现。

       

运用侧光(前侧光或后侧光)来拍摄花卉,是人们认为最理想,也是最常用的摄影用光。这种采光对花卉光照造型效果好,立体感强,层次分明,阴影和反差适度,色彩明度和饱和度对比和谐适中。

        运用顶光拍摄,光线投射在花卉的顶部,正面受光少,造成画面反差大,缺乏层次,花卉色彩还原效果差,色温较高,照片容易偏蓝故这种光线甚少运用。

       运用逆光摄影,淘汰从后面照射物体,能够勾划出清晰的花卉轮廓线,光的造型效果好,如果花瓣质地较薄,会使之呈现透明或半透明状,更细腻地表现出花的质感、层次和瓣片的纹理。运用这种光源,特别要注意花卉正必须进行补光及选用较暗的背景衬托,才能更突出地表现花卉形象。

       运用散射光拍摄,也是较为理想的光源,它运用灵活,不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受光面均匀,影调柔和,反差适中。如果选择雨后的散光拍摄会使花卉显得楚清新,光彩诱人。

       

2、运用灯光拍摄

       

近年来,随着插花艺术的兴起,给花卉摄影带来新的创作题材。运用灯光拍摄,布光灵活,随意变换,花卉的摆插与构思溶为一体,在画面表现上,更具有艺术造型的艺术渲染力。灯光拍摄通常有以下几种布光方法(即主光、辅助光、顶光、轮廓光和背景光)。

        主光布局的位置是在相机的左边或右边,成15度至30度角投射物体,主要的作用是照明花卉的正面,使花卉正面受光。

        轮廓光的布局是在物体的后侧投射,在造型效果上使被摄物的轮廓用光线色划出来,艺术造型效果比较强。

        辅助光的布局位置没有固定,通常是根据摄影者的表现意图和花卉某个部位需要而摆设,以求达到被摄物在光与影的造型效果。

       顶光的布局位置在物体的顶部,使物体赞成一种高光感或模仿阳光投射的效果。

       背景光的面局通常是在物体后面,处理背景与物体产生空间感、立体感或其它的特殊效果。

       运用灯光拍摄花卉的基本布光方法有以上几种,但在运用时可根据自己的构思和要求灵活运用,特别要细观察光在布局中的整体效果必要时,可分开每支灯单独投射来检查效果。画面的光比也要严格控制,通常以12为适度。控制好光比,才能达到总体的艺术造型效果。另外,运用灯光拍摄,最好使用灯光型胶卷,如果使用日光型胶卷,必须要加雷登镜81A色温转换滤色镜

     

二、花卉摄影的构图

       

花卉摄影的构图,是花卉摄影的一项主要技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造型手段。花卉摄影的构图,最基本的要求是主体突出,构思新颖,造型优美。在具体上来说,它是由色彩、成像、影调、层次、线条、虚实等综合组成的统一体。因此,花卉摄影的构图目的,是使主题思想通过选择对象,运用各种造型手段,获得真实、生动、完美的形象及寓意深刻,富有韵味的意境。不同的花卉,有着不同的品格和风韵,如玫瑰的高洁,荷花的纯贞、兰花之幽雅,菊花之清芬。线棉之挺拔等,都应采用不同的构思,徒刑的手段和表现形式,表现出花卉各自的品格和特点。

       色彩,这是花卉彩色摄影的取材,立意的先决条件,选定了花色后,就要考虑与主体相配合的景物色彩,这叫做构图中的色彩配合。画面上,最好既有一个基调,又有各色之间的细微对比与协调。

       成像大小:一幅花卉摄影作品,花朵在整幅画面中所占的位置大小在构图中属于透视,对比的表现手段,画面的配置和花卉的取舍要依摄影者的创作意图而定,拍摄整体的或特写的在画面占据的位置都不同,既要突出主体,又要疏密相间,防止喧宾夺主,杂乱无章。

       角度:角度是指拍摄时照相机与花卉两点之间的直线同政党平视线或垂直线相关联所构成的角度。俯拍,仰拍,偏左偏右拍,都会形成高低左右不同的种摄影角度。角度稍微变化,也会对构图发生影响,所以,为选择适合的拍摄角度,是不惜时间和精力进行精雕细磨的。一般来说,在便于观赏的花圃或花坛里拍摄花卉,多彩俯视角度拍摄。但拍摄树上的红棉,水中的荷花,湖上的睡莲,有时角度就不大容易选择。但越是不容易拍摄的,越是想办法去寻找最理想的角度,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影调与层次:影调主要是指花卉受照射光的影响,而产生的明暗层次。用正面光拍摄的花卉,影调明朗。用逆光拍摄,影调较暗。用侧光拍摄,叶片和花瓣上就会有明暗,层次分明。要产生各种的影调,都有着各自的特殊效果。明调清新,暗调深沉,层次较多的中间调明快乐。浅色的花卉,适宜用明调表现。深色的花卉适宜用暗调表现,不论明暗影调,都应着力去表现花卉的层次,不讲究影调,花的质感就不能很好地表现,没有层次,就表现不出花卉的立体感,特别是花卉摄影,应在真实地再现花卉色彩的前提下,追求影调和层次效果。

       线条:线条是花卉摄影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线条,就没有花卉的形态。在一幅花卉作品中,线条好比骨架,色彩好比肌肤,缺一不可。在拍摄考虑构图时,要注意分析被摄花卉线条的曲直、粗细、疏密、远近、高低、长短、主次、虚实,善于有取舍地加以选择和利用,使线条在画面上即有对比,又配合得体。在线条的选择上,特别要注意花卉的性格和特点,是不可忽视的。

       虚实:虚实在摄影艺术中,是构图因素中一个特有的表现手段,它是借助于镜头的特性完成的。运用虚实对比,目的是为突出主题,喧染气氛,增强艺术效果。摄影中的虚实,有不同的含义。实是聚焦求得主体清晰,逼真的基本技法要求。而虚呢,则是艺术上的要求,虚的方式多种多样,前虚、后虚、虚左、虚右,稍虚,局部虚、大面积虚,虚掉影响主题的不必要的景物等,目的是使主题形象更突出化、艺术化,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产生虚实的艺术效果,通常是借助镜头的特性,通过光圈的运用控制景深达到虚实的效果,镜头的特性与影响景深的因素有3点:

     A: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

     B:光圈越大,景深范围越小。

     C:拍摄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

       知道了这个原理,在拍摄花卉时,就要注意把主体花卉置于在有效景深构图之中,利用景深的作用和原理,有意识地缩小景深,使画面产生虚实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

       

三、背景的处理

       

背景的处理,是决定花卉摄影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背景,在花卉摄影构图上,起着陪衬和烘托主题作用,拍摄彩色照片,尤其重要。背景在画面上,不是被摄的主要对象,但它在画面上战友着较大的面积越是花卉简练的构图,背景所战友的面积就越大,这是花卉摄影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背景的处理,方法是较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自然条件选择背景因势利导,就地取材。自然景物中,如天空、地面、草丛、湖水、树林等,都可以选作背景。例如,拍摄一幅以荷花为题材的特写画面,背景就可以多样变化,仰拍可用蓝天作背景。俯拍可以用水光倒影作背景,平拍或斜拍可衬以莲叶作背景。如果把荷花推远到中景,以莲叶和湖光山色为背景,得出效果各自不同。

       第二类是人工布置背景,用彩色纸或彩色布衬托到花卉背景后便可。但背景用色纯度和明度都不能过高。通俗说法,就是颜色不宜过鲜,过浅,背景色的色相与主体花卉色相的关系以对比色和类似色为好。背景用色,一般采用较深暗,有时从效果需要,也可以用浅色调,高调来处理,但应含有较多的灰色,否则喧宾夺主,背景色显得太刺眼,会破坏主体和画面的整体化。

     

四、花卉近摄技法

      

近摄,是花卉摄影的重要和必要的技法之一。从技法上讲,是近距离进行拍摄,它能使被摄主体的聚集距离比用标准镜头聚集更近一些,结像更大一些的摄影手段。

       常见的花朵,只有几公分大,我们使用普通相机的标准镜头,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构图和画面,因为一般的标准镜头最近只能在0.6米处结焦,可是花朵大小适中的画面和构图。

        近摄的方法,是在标准镜头上装接附加装置或更换其它镜头。通常,人们在标准镜头上加装附加透镜。在不更换标准镜头的情况下,可用以下的办法进行近摄。

        在标准镜头前加装近摄镜(半身镜),加装后使物距缩短距离拍摄近摄镜通常规格有一号、二号,使用时可根据要求选用,也可同时使用。

       另一种办法是在相机的机身与标准镜头之间加装接筒和皮腔或增距镜。加装后,使镜头与底片之间的距离拉长,被摄物与镜头的距离缩短,成像比例增大。其次还有其它近摄的方法。那就是更换相机的标准镜头,用于近摄的镜头有中焦距和长焦距镜头,(最好带微距的)。采用这些不同方式进行近摄,都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五、滤色镜的运用

       

花卉摄影中,可运用各式各样的滤色镜,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从黑白拍摄的角度来讲,尤其重要。因为黑白照片,主要是依靠黑白灰的影调来表现花卉和画面的。而我们拍摄的花卉以及枝叶,环境等,都是带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如果不运用滤色镜拍摄,照片出来通常只有黑和灰的影调,白的灰阶就不容易表现(除白色花卉)。而黑白摄影运用滤色镜,其作用就是对被摄物体颜色的色光起着三大作用。即对色光起着限制,阻止和通过,从而改变在照片上的影调和层次。如红色的花朵与绿色的叶,不加滤色镜拍摄,红花改变为白灰的影调,绿叶呈灰赤,花朵就能够更突出地表现在画面中,就要加用物体相同或近似颜色的滤色镜,才能改变其影调,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各种带有颜色的滤色镜,一定要增加曝光量。

      彩色胶卷拍摄花卉运用的滤色镜与黑白不同,它主要是使照片产生某种特殊的效果,达到艺术完美的统一。拍摄彩色花卉照片,应多使用的滤色镜是柔焦镜,朦化镜中孔雾化镜十字镜、三棱镜,多影镜、魔幻镜等。如拍摄玫瑰花,加用阳光柔焦镜可使照片产生一种朦胧的美。加十字镜,能使花朵上的露珠出现晶莹四射,光彩夺目的效果。总之,花卉摄影,选用各种滤色镜,目的是使照片产生某种特殊的效果,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优秀照片的秘密

      

从对摄影事业的态度来看,我主张把摄影家分成基本不同的两类:技术摄影家和主题摄影家。前一部分人迷恋于相机、镜头和复杂而又神秘的技术问题。他们的行动使人觉得相机好象是一种可爱的玩物,而不是拍照的工具。他们拥有最好的器材,并不断追求新型号。他们象一本摄影百科全书一样,引为自豪的是能把35毫米的底片放大成16 X20英寸的无颗粒照片,对各种相机系列的优点无所不知。但是他们却难得拍出有价值的照片来,因为他们把全部兴趣集中在拍照的手段(器材)上,而不在目的(照片)上。那些兴趣在于作品,更准确地说,兴趣在于拍摄主题的摄影家,态度恰恰相反。他不象技术摄影家那样迷恋于零件和技巧,而是热衷于人物、街景、城市、风光、自然题材、现代建筑、古罗马的遗迹、体育比赛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他对自己的拍摄目标极感兴趣,因而想把它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占有它,把这些照片带回家去,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并且和别人分享这种乐趣和爱好。对他来说,摄影仅仅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相机对他的吸引力最多不过象打字机对小说家的吸引力那么大。他觉得摄影技术几乎可以说是存在于他和他所喜爱的事物之间的一种“讨厌的必须品”。因为他知道一个主题能用无数种不同的方法去拍摄,有些影象能够处理得比其它的好,他才和那些摄影技术问题打交道,因而,尽管有些人对摄影工具抱着那样殷勤的态度,仍然是他,而不是那些玩弄技术的人。创作了足以征服人心的,使人永志不忘的摄影作品。

  主题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为了加深对它的印象,让我拿摄影和写作做一个比较。摄影和写作都是交流思想的方式——有时候摄影被称做“图象的语言”,不是没有缘由的。一个精神正常的作家,只有他确信有了值得说的和读者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伸手去拿打字机。然而从事摄影的人却往往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拿起了相机。他们所拍的题材是没有意义的老一套,不可能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包括他们自己在内。全世界每天都有无数这样的照片问世,原因很简单,有人拍了这样的照片。并被某些容易上当的图片编辑拿去在杂志上发表罢了。·这些照片的主题缺乏意味,只不过是‘视觉上的废话”。

  现在该明白了,决定一张照片有趣还是无聊,决定一个摄影家成功还是失败的主要因素就是主题。

  但这仍然不是全部,不论主题本身怎样有趣,如果不是满怀感情、充分理解之后用形象的方法把它有效地再现在画面上。结果也会令人失望。这说明还需要其他的东西,这就是摄影家本人对主题的热情和兴趣。

对被摄事物发生热情和兴趣是促使我们拍照的原因。也是产生创造性的活力。它能使作品面向生活,能使摄影家感情激动,打开情感创作的闸门;没有这种热情的刺激,摄影就会陷入无动于衷的程式。摄影家只有处于高度自觉、兴趣不断增长的状态下,才有希望创作出传情的好作品来。

  

业余摄影爱好者比起专业摄影家来,有着不可估计的优越性。你就是你自己的老板。你喜欢怎么拍就怎么拍

你可以只选择你喜欢的东西,也就是只拍那些吸引了你、感动了你、引起你兴趣的东西。恪守下面的格言必定能大大提高照片的质量:除非主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否则就放过它,省下胶片去拍更好的东西。

  显然不能编制一份“有趣”主题一览表,因为一个人觉得颇有趣味的东西,另一个人可不感兴趣。兴趣是一种自我感觉。不管你的兴趣多么特殊(例如,我对破碎的海贝感兴趣,在这些海贝当中我看到了一种迷人的雕塑般的形式美,我拍了很多这种不寻常的东西),只要它是真诚的(并不是由于赶时髦而拍这样的主题),你的路子就是正确的,不管别人的反映如何,也应该继续干下去。

  记住这一点后,我想请你进一步区分一下下面两类主要的主题和被摄体:

  动态的和静态的

  非人工静态的和人工静态的

  然后再讨论一下其它几种被摄体和主题;

  上像的和不上像的

  摄影的和文学的

  摸得着的和摸不着的

  没意思的和摄影上老一套的

  不适宜拍照的

  你可能听说过

上像

这个词,也懂得上像的被摄体拍出的照片比不上像的要好。可是,你是否也懂得,是什么因素使被摄物成为上像或不上像的呢?在我列举最重要的上像与不上像被摄体的特性和技巧之前,我必须向你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一为什么某些因素能使一个被摄物在照片上具有感染力,给人印象深刻,而另外一些因素却能使照片令人失望。

        简单地说,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和相机在“观察”方式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例如,一枝红玫瑰可能以它鲜艳的色彩美使人感到愉快,可是用黑白胶片拍出来以后,现实中使我们陶醉的色彩在照片上成了灰色影调,红花和绿叶的颜色呈现相同的灰色,它们之间的反差没有了。照片中没有留下被摄物原有的精彩之处,因而成了废品。原因在那里呢?因为眼睛和相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不同,这里当然指的是颜色。

  

再举一个例子:

假如你到过长满红杉的地方,你被这种树的壮观所折服,为了留作永久纪念,你拍了许多胶片。但当你放映这些幻灯片时,你会大吃一惊:现实中雄伟的大树看起来和普通树役有什么两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你的被摄物缺乏比例感,照片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表明这些树木的巨大尺寸—一这本来是它们的最大特点,你是为此而拍照的。没有比例,它们似乎很矮小,在幻灯投影中它变小了,和其它树木—样了。这又是你和你的相机的观察方式不同的缘故。

  

第二个例子

你参观了一场汽车大赛,兴奋极了,情不自禁地拍了许多汽车以每小时160英里的速度从你面前呼啸而过的照片。为了使照片清晰,你用了最高的快门速度。从某一点上说,你是成功了,照片确实很清晰,没有错。但准确的说,它们是停止不动的。赛车的气氛、令人激动的场面以及“速度”这个要素没有了,现在只剩下一堆无用的东西,那就是没有鉴别价值、没有感情的照片。这仍然是因为你和你的相机对相同的比赛所作的反应不同。

  

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你不能简单地把相机对准一个有趣的目标,按下快门,就期望得到一张获奖照片。实际上,一张美丽少女的照片不一定就是一张美的照片。为什么呢?因为“美”不一定就是“上像”的特性,象前面提到的红玫瑰那样。拍出照片也不一定就有趣味,象赛车的例子就是证明。以上所举各个例子,不论是美的还是有趣的东西,或者是既美又有趣的东西,拍出照片来却都令人失望。那么,做为一个一心想拍出好的照片的摄影者应该从这里学到什么呢?

 从这可以学到的是,必须懂得有趣的主题和被摄物虽然是拍出好照片的前提,但它本身并不能保证这张照片必然是成功的。形象生动是一张好照片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个被摄体要在照片上表现的生动,,除了它本身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具有上像的特性。

 那么,使被摄体上像与不上像的那些神秘的特性是什么呢?很难用一个公式来回答。因为一定程度上它是随着提问人的艺术观点而有所不同的。用传统摄影家的眼光来看,金发碧眼、S型曲线和惟形物体常被认为是上像的特征,但较少保守和兴趣广泛的摄影家考虑的范围就更广一些了。

  

  

下面是我认为上像与不上像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技巧  

  

我认为简洁应该列为被摄体具有“上像”特征的第一条。认为画面上挤满了物体似乎比只拍少数几个要好,这是初学者常犯的一种错误。他们没有弄明白。相机能够记录镜头视野之内的“每样东西”,而人眼却是有选择的。通常眼睛只对景物的某特殊方面发生兴趣。大脑控制中心过分地重视某一部分景物,但照片上的细小部分却迫使眼睛给它们和其它重要部分以同样的注意、这样一来,它们便冲淡了甚至破坏了照片的整个艺术效果。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被摄物时,首先必须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把它从周围环境之中,从分散注意力的杂物之中分离出来?怎样才能提炼出那些吸引我拍照的视觉美来?我们应该首先“清理现场’’(这个词是比喻,也是事实),然后才着手拍照,并且根据条件尽可能好地完成它。如果条件许可,我就把无用的东西从取景器里排除掉(例如拍人像或拍合家欢时,就可以这样“清理”背景)。如果被摄体是一个小小的雕塑品、可以把它拿到更合适的背景前面去拍。如果不允许这样做(也许雕塑太重或者不允许碰它),就用自己的背景,一块纸板或无缝背景纸。假如实在不能清除干净,那就集中去拍被摄物本身,把相机靠近它,让被摄物占满取最器,把四周不必要的东西挤出画面。如果不可能靠近(如拍动物园的老虎)或者不希望靠近(田为它可能导致透视上的失真),那就用焦距比标准镜头更长的镜头。从远处拍摄,创造一种拉近的效果。

  

清楚和有条理性

  

一个被摄体本身可以表现出有条不紊,也可以是杂乱无章。不用说,前一种情况可以拍出好照片来,而后一种情况却不然。我的经验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我撰写《树》那本书的时候,许多好心肠的人对我说,他们见过非常美的树,并且把地址告诉我,以使我能把它们写进书里。可是,毫无例外,每当我听从了他们的指点前去察看的时候,发现树是有的。而且确实是一棵非常美的树,但从摄影家的眼光来看,这棵树已经没有希望上像了。因为它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它的独特的轮廓被淹没;周围的影调与颜色和这棵树混为一体,背景已经无法利用;还有高压线、电话线和建筑物也来干扰,使我无法清楚地表现它;本身很美的一棵树对我没有用了。然而这样的情况往往被许多摄影家所忽略,在许多介绍树木的书籍里,插图中的树都是受了周围物体的影响,特点已经无法辨认,失去了作为特定树种插图的意义。

  

相似形式的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

  

被摄体具有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这些特征,往往能够加强照片的结构使之成为佳作,所以大多数摄影家都喜欢拍图案照片,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仅仅是为了图案效果去拍图案照片,没有正当的理由和目的,去追求所谓“抽象”的形式,那就容易落入俗套而令人厌烦。当然,如果图案构成主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当它能突出主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它就具有上像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图案最能保证照片的艺术效果。

  

反差的高低

  

绝大多数照片的反差是中常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这样的照片只从反差方面看,不会讨人喜欢。然而,那些反差异常或反差不明显的物体往往却有着奇特的效果,原因是以少见为新奇。因而,经过敏感的摄影家巧妙的处理之后,反常的高反差或低反差却是上像的特征。事实上,有独创性的摄影家都知道,逆光照明的被摄体(反常的高反差)和雨雪天或雾中的景色(反常的低反差),能够拍出效果最好的照片来。

  

大的突出的形状

  

一般说来,大的、突出的、明确的形状,比起大量小的、复杂的、边缘不清楚的、平淡的东西来,容易创作出好照片。

  

表面质感

  

用侧光或逆光适当地照明物体表面的质地,对照片是有好处的,因为它能提供信息,告诉观众,物体的表面是什么构成的:是石头、混凝土、树皮、金属、玻璃、织物、纸张还是毛皮等等。这就使得富有特点的表面结构成为上像的好题材。

  

  

色彩提出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从摄影的角度来说,它可能是一笔资产,也可能是一笔债务。到现在为止,本文所列举的那些上像的特征都是既对黑白摄影家有利也对彩色摄影家有利的。至于说到色彩,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就彩色摄影来说,颜色能使一个物体上像,而就黑白摄影来说却是不上像的;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例如,唤起我们对某种花、鸟、热带鱼或蝴蝶爱慕之情的那些生动的颜色是使这些被摄体特别上像的特征,这是从彩色摄影家的观点来看的。但对黑白摄影家来说,同一特征却是绝对不上像的,困为拍成黑白照片以后,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颜色,这些被摄体会变得无法辨认;五颜六色变成了灰色影调,互相难以分开,结果使照片效果极差,并且给人以单调虚假的印象。因而,从事黑白摄影的摄影家要避免拍摄那些以颜色突出为特征的被摄体,象色彩艳丽的花朵、食品、水果、鸟类、蝴蝶、热带鱼、秋叶、绿叶、油画和日落时火红的天空。无论拍摄技巧如何熟练,在黑白摄影中这样的被摄体产生的照片总是令人失望的。

  但是,甚至对彩色摄影家来说,有些颜色也谈不上具有上像的特征。肉眼看来漂亮的颜色或颜色的组合在幻灯片或照片上可能是庸俗而令人厌烦的,例如蓝色天空下的绿色田野,那只是明信片一类的平庸之作。另一方面。一些最富魅力的彩色照片,它们的特殊效果来自一种最浅淡的颜色,几乎象没有颜色一样,有些阴雨天或雾天所拍的照片就属于这种例子。

  如果有人概括一下的话,他可以说,对于摄影家来说,只有不寻常的色彩才具有上像的特征,它必须是非常鲜艳、非常强烈,或者非常浅淡、非常素雅。几种和协的颜色在一起可能很上像,而互不相关的几种强烈的颜色混杂在一起却是华而不实、不上像的。此外,少数几个大片色块要比大量小块颜色效果更好。

自发性

  自发性动作是有生命的被摄体非常上像的一种特征。关于这一点很难下一个定义,你非这样说吧:它和摆布、设计和弄虚作假正好相反,而这些都是最不上像的特征。自发性动作使照片显得可靠、朴素、真实。永远不要强迫被摄者,_让他们自发地活动。摄影家必须在动作消失之前把它抓拍下来。

  

  

逆光虽然不是被摄体本身的特征,但它是上像的用光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摄影创作方法之一。在熟练的摄影专家手里,逆光能把一普通的物体变成迷人的形象,把平庸的东西加以美化。使用逆光在黑白摄影中比较容易,但在胶片宽容度较低的彩色摄影中,就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失败。逆光摄影成功的关键是按被摄体最亮的部分进行曝光(防止细部影纹和颜色被“清除’掉),而让较暗的部分变黑。如果万一要对阴影部分使用辅助光照明的话,也只能少用一点,用多了就会前功尽弃;因为逆光和来自辅助照明的正面光会互相抵销,结果拍成平淡无味的照片。

  

  

作为一个规律,近摄比起远摄和那些包罗一切的全景照片来更能使被摄体上像。全景照片包括的东西总是太多。近摄自然而然地排除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多余的、可要可不要的细节,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上去,同时还能比从远处拍照获得更大、更突出的影象。

  

  

使用远摄镜头能产生极好的透视效果,所以是使被摄主体上像的一种好方法。和胶片尺寸相比较而言,镜头的距离越长,透视的畸变程度就越低,主体就显的越大,远近景物之间的比例也越自然。

  不幸得很,大多数摄影家认为用远摄镜头的唯一目的是能把远处的景物拍得很大,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事实上这只是它的一部分作用而已。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用得上,远摄镜头总比标准镜头更为优越,甚至在拍摄距离较近的街景(现在人们经常用中等的广角镜头拍摄街影)、人像和特写之类一贯使用标准镜头的场合也是如此。

 

旅游中的摄影装备指南

 

假如你想做独行客,就要根据时间安排好旅行路线,确定哪些景点是代表性的,必须要去;哪些是次要的,可去可不去的。如果是随团旅行,也要事先明确无误地了解团队的旅行线路和所要游览的景区景点,以便到时候能从容地拍摄。选择适当的摄影器材

  旅游摄影多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把拍照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以记录为主;一种是把摄影作为旅游发现的另一只眼睛,以创作为主。假如你属于前一种,那么,有一架性能完善的“傻瓜”相机或固定镜头的普及型相机就够了。

  但如果你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下列器材可能就是必须的了:一到两个性能良好的单反机身,以便能同时使用两种胶卷拍摄。两只不同焦距的镜头(应包含28mm广角和200mm以上中长焦在内)。其它如闪光灯、遮光罩、滤光镜、气球刷,以及备用电池和小记事本也是不可少的。胶卷要尽可能带足,因为旅游景点卖的胶卷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也难有保证。许多摄影爱好者喜欢背一个又笨又重的三脚架,其实旅游中真正能用上三脚架的机会并不多。

  理由有二:一、在旅游旺季,风景区都是人满为患,而且时间安排也很紧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无法发挥三脚架的优势。二、许多情况下不适合使用三脚架,比如山坡上、水面上或者行进当中。这时候三脚架只能成为负担和累赘。

  相比之下,独脚架就要轻便实用得多,但多数人都不具备独脚架。据我的经验,只带一只微型三脚钳,到景区后花几元钱买一根最便宜的拐杖,把三脚钳固定在拐杖手柄上,就成了一只简易的独脚架。要用时将拐杖抵住地面、山石或其它物体,就可以平稳地拍摄了。并且,在出发前所有器材都要按程序操作一遍,以确定它们能正常发挥作用。

  按照题材和主题拍摄,旅途中的一切对于你来讲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都能使你产生拍摄的冲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拍摄前要对它们作题材分类,然后根据自己先前的了解和当时的感受,选择最佳角度。拍摄要有重点,有主题,既能反映出人、物的风貌,又能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不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胶卷或根据相机的不同组合多拍几张,这样看起来浪费了胶卷,但成功的概率却大大提高了,避免一“失”手而成千古恨。

  在拍摄时还应尽可能把拍摄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用笔记录下来,这样,回到家以后再为这些照片配上生动的文字,图文并茂,这趟旅行的意义也因此而得到了升华。

 

拍好日出日落

一、准备

选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使用合适的设备拍摄日出和日落。大家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并从左向右地穿过天空。当你事先考虑好想拍出一定效果,例如你想利用一块需出地面的岩石作为前景,但太阳不是正好落到它的后面;太阳会移到右边并可能错过这块石头,如果你的目的是当阳光洒落投射到这些岩石上时拍摄它,你必须抢先移到左边以便拍到理想的画面。

二、合适的季节

拍摄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季节是春、秋两季。这两季比夏天的日出晚,日落早,对拍摄有利,在春秋云层较多,可增加拍摄的效果。

三、云

云在拍摄中是自然的反光物体,它能传播太阳的红光,从而不断变化着。云彩也可以作为作拍摄的主要题材。但要注意观察当云遮住落日时出现的情况;光线会从云后四射,从而使照片增加极为动人的效果。当太阳接近云的边缘时,景色也是非常适合拍摄的。要注意观察,当太阳逐渐从这个亮边中间出现时,要抓拍。

四、倒影

拍摄水面倒影会使日出和日落的照片增色,平静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天空中的景物。呈现出如镜中一样的影象,而拂过水面的微风总是会扰动这种倒影。在水面上留下条更加耀眼的光线,并从地平线到画面的前景之间勾画出一条光裕。当太阳渐渐下落时,这条光路会延伸到你的眼前。

五、曝光

直接对着太阳,曝光读数总是不准。这样会导致画面上只有太阳,而其余部分却曝光不足。有两种方法能帮你确定合适的曝光读数。一种是先让太阳处于取景器内的三个不同的位置上,然后取这三个曝光读数的平均值。另一种方法是,直接采用你头顶上空拍摄时的曝光读数。拍日出和日落,使用不同的曝光会产生不同的拍摄效果,因此可选评曝光读数的上下各拍一摄一次(增加一档和缩小挡)。

六、镜头

用任何镜头都能拍摄日落。但如果太阳本身就是画面主题,要尽可能的使用长焦距。在标准的35毫米画面上,太阳只是焦距的1100。如果是50毫米的标准镜头,太阳的大小仅仅是05毫米,用200毫米的镜头.太阳的大小为2毫米,用400毫米镜头,太阳为4毫米。一旦太阳开始下落,光线的亮度将明显下降,很快就需要你使用慢速度,用手托举着长焦镜头,很不稳定。因此,当你拍摄太阳时,要准备一付三脚架。

七、光圈:

当日落是作品的主题时,你应该更重视控制光圈的大小。用小光圈能使太阳呈现星星状的效果,光圈越小,这种效果就越好。

八、眩光

直接拍摄太阳,会在镜头内产生眩光,从而使画面的反差严重失调,同时会产生入射光线被镜头表面反射到胶片上而形成光斑线条。高质量的遮光罩有助于限制眩光,同时使用最小光圈可减少这些光斑。反差失调应绝对避免,但由于镜头表面反射所引起的光斑线条可作为作品的构图组成部分。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会有这种光班效果,但使用其他相机比较容易出现误差和毛病。

九、色彩的安排

当太阳在空中渐渐下落时,色温减低,形成暖色调。早在肉眼看到太阳呈红色之前,它已经开始呈深黄色,然后是桔黄色,最后在胶片上呈红色。这种效果会使画面增色,然而很少会有摄影家,能想起来改变一下实质上是错误的色调。对于要拍摄真实场景的摄影家来说82A浅蓝色滤镜能去掉日出和日落照片中温暖热烈的色调。

十、注意保护你的眼睛

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透过取景器去观察,一般来说是安全的。太阳在空中越高就越亮,这时直接观察太阳就越危险,尤其是用长距镜头观察更是如此。为安全起见可用一段跑光或是冲黑了的胶片(一段35毫米长的小胶片就很理想)把它贴在取景器上,你就能观察太阳并确定最佳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