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鸟叔来中国:DM新人应该看看的文章:DM“刊号”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22:29:59
DM:“刊号”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来源:中华传媒网 作者:康建中

  在传统报刊当中,DM是一个异类。它打破了先发行后广告的模式(即发行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广告才会源源而来),反其道行之,在媒体市场上单取广告收入之一瓢。从某种意义上讲,跟内容类网站的运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DM与传统报刊的区别,不仅在于经营理念与收入模式的不同,更重要的在于有没有一个正式的刊号,由此而造成DM杂志在内容、发行、收入等方面陷入困境。而一旦DM杂志拥有了正式刊号,或是一本正规杂志按照DM的方式来做的时候,整个市场又将发生何种变化?

 

  细说DM

  在中国,DM杂志的正式名字叫“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可获得有效期一年的广告刊登许可证。其依据的法规主要是《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和《关于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按照相关的规定,DM杂志名称必须带有“广告”两字,英文不得大于中文;内容必须全部是广告,不得刊登其他非广告信息;必须全部免费发行,一年内发布的广告期数不少于6期,每期发行量不少于5000份(专业类)、10000份(综合类)。

  简而言之,DM杂志就是以杂志形式出现的广告信息,免费提供给读者,广告收入是其惟一的收入来源。它跟普通杂志有什么不同呢?这里先看一下普通杂志的做法,再进行比较。

  普通杂志按照《期刊管理暂行规定》第三章第十九条的规定,“正式期刊申请登记表经审核无误后,发给编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报刊登记证’”,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批后可获得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还可获得国际标准刊号,其一般格式如下为“ISSN XXXX-XXXX”和“CN XX-XXXX/YY”,其中ISSN为国际标准刊号的标识,CN为国内统一刊号的标识。

  刊号只是普通报刊运作的一个起点,它并没有去硬性规定具体的运作内容和方式。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媒体及其受众的属性,典型报刊的营收模式。

  报刊等媒体作为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商品性(实现经济价值)和宣传性(遵守国家的宣传政策,保持公信力,实现文化、社会价值)。媒体受众同样具有双重属性:现时消费者(对报刊而言)和潜在消费者(对其他商品来说)。

  报刊是一种可以售卖的商品,为读者提供资讯信息,从而得到直接的发行收入。发行收入(R1)取决于发行价格(P)和发行量(Q)。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R=λPQ,λ表示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平均比率。

  一般来说,由于同类报刊的可替代性比较强,所以很难通过调整价格达到提高发行收入的目的;而由发行渠道商决定的λ,通常也是报刊难以控制的外生变量。所以,实现发行收入最大化的方法主要是扩大发行量。

  由于受众具有双重属性,既是报刊的现时消费者,又是其他商品的潜在消费者,所以媒体又可以把受众资源出售给企业获得广告收入。具体的形式是报刊通过广告版面影响受众的消费行为,企业为广告版面向报刊支付推广费用。广告收入(R2)是间接收入,它是由广告均价(p)和广告版面数(q)共同决定的。

 

  R2=pq

  表面上看,广告收入是由广告价格和数量决定的;而实际上,它是由广告投放效果决定。广告投放效果则是取决于发行的有效性、精准性。这一点正是报刊市场细分化的理论起点。

  最后,由于媒体除商品性外,还具有宣传性、影响力,故凭借影响力组织或参与经济活动可以获得衍生的收入(R3)。这一点跟许多非赢利性民间组织比较类似。R3不易量化,但它取决于媒体影响力的大小,影响力则是由影响范围、有效性、内容的客观公正性、广告质量等决定的。

  对普通报刊来说,追求的是以上三项收入总和(λPQ+ pq+ R3)的最大化。但应当注意的是,三项收入的取得通常有先后顺序,呈递进关系,发行收入在创刊上市后马上取得,广告收入要在经营一段时间之后,衍生收入必须在具有一定的媒体影响力之后;另外,因杂志类型与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同杂志对三项收入的倚重比例不同,甚而会一项或两项收入缺失。

  DM杂志正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该类杂志采用免费派送的方式,所以发行收入为零;按规定只能刊登广告信息,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宣传性和公信力(当然,我们不排除会有一定的影响力),衍生收入故忽略不计。这样,DM杂志的收入就只剩下广告收入。

  前面分析过,广告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广告投放效果和发行的有效性。而这两点也正是DM杂志区别于普通报刊的特点,倘若这两点做不好,DM杂志就很难取得成功。所以,对DM杂志来说,广告看似最重要,但实际上最讲究、最精华的却是发行。这两部分将在后文中详细展开,这里不再赘述。

 

  刊号之扰

  DM杂志与普通杂志的不同表现在发行渠道、赢利模式、市场分类、受众的资讯接受习惯等很多方面,但最终似乎都能归结为刊号的不同。这张“准入证”的差异决定了媒体具体运作的差异,同时也为DM杂志的发展筑起了一道更高的门槛,或者说是与其他杂志相比较的先天不足。

  (一)信息与广告孰重?

  按规定,DM杂志的名称中必须含有“广告”两字,杂志内容必须全部是广告,不得刊登非广告信息。而拥有正式刊号的杂志,则以刊登新闻等非广告信息为主,并且没有限制广告版面所占的比例。

  这可以说是普通杂志与DM杂志在产品形态上的最大不同,也是刊号之于DM杂志最大的制作之困。

  从形式上讲,广告不仅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表达创意,还可以通过文字形式来实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文。正是以此为掩护,众多DM杂志开始向非广告内容领域拓展空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大家看到的DM杂志,似乎没有一本恪守着广告内容的底线,而是任意过界。

  至于这种行为,首先,从法规上讲并没有清晰界定什么是文字形式的广告,因此这只能算灰色区域的违规;其次,真是存在着许多的隐患。当DM杂志处于初创期,没什么名气的时候,内容的违规根本无人理睬;可一旦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的时候,就会有人找上门来。这时候,刊号也就成了制约DM杂志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回过头来讲,一本完全遵守规矩的DM杂志,仅相当于一本广告作品集,如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单凭广告,又如何能培植起杂志的公信力、影响力?

  (二)免费发行增加运营成本

  在中国,报摊零售可谓一份报刊是否正规、合法,商业运作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当然,可以举出例子,像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大多是通过邮订来发行的;但并非说明它们不能摆上报摊,只能说它们不是商业化运作

  通过图书引进方式进来的境外报刊是不能通过报摊零售的,只能在机场、宾馆等指定场所零售。主要因为其刊号非国内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的,而是境外刊号。

  DM杂志同样不能摆上报摊,按规定只能免费派送,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其刊号是工商号。缺少一个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批的正式刊号,可以说造成了DM杂志在发行上的先天不足。

  虽然说DM杂志颠覆了普通杂志先发行后广告的赢利模式,并且把媒体的广告功能推向极至,但实际上也为此付出了比普通杂志更大的代价。

  由于没有发行收入,所以前期投入更大,并且几乎没有什么收入(除赠送或自有关系等得到的广告外,前几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商业性质的广告;我们知道,广告商在投放广告之前至少要有半年对媒体的观察期)。由于没有发行收入,所以就要求投资方有足够的耐心,有赔钱赚吆喝的心理承受力。

  DM 杂志的目标是广告收入最大化,自然就不会放过广告潜力最大的高收入人群,而要做一本针对这样的受众的杂志,必然要跟目前厚刊化、全彩化的趋势看齐,越做越厚,越做越精美。这样的一本杂志,其制作成本以10元/本计算,按规定,DM杂志的每期最低发行量为5000份,那每期制作成本至少是5万元。考虑到广告商对媒体发行量的要求,即使排除掉虚夸的成分,发行量也应维持在几万份;也就是说,单杂志的制作费用就应当在10万元/期之上。

  有时候,与那些做DM的朋友聊天,笔者会赞叹他们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无论最终能否成功,反正要比别人艰难的多。

  (三)影响力缺位

  对普通报刊来说,由于其内容大都承载一定的舆论导向功能,再加上一贯的报道立场、风格所形成的公信力,构筑起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这些媒体利用其影响力举办或参与商业活动,从而得到传统收入(发行、广告)之外的衍生收入。

  但是,对DM杂志而言,很难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基本上没有什么衍生收入。(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知名的DM杂志,也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参与一些消费领域的商业活动。这样的例子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首先,从产品形式看,DM杂志不得刊登非广告信息,而广告内容是谈不上什么舆论导向,没什么权威性,也就很难打造出品牌影响力。

  其次,即使文字形式的内容(包括文字广告和跨越底线的非广告信息),也会完全根据广告商的好恶来处理,差不多全部是褒扬其产品或服务的文章,而不会出现批评或揭露问题的内容。如此“一边倒”的文章,自然谈不上什么公信力。当然,也就很难有多大的影响力。

  最后,归根结底,还是体现刊号的差异上。对读者来说,最多也就是在选购消费品或服务时会参考一下DM杂志的广告信息,而其他方面很难说会去相信一本连正式刊号都没有的杂志。再者,常言道,“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从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也很难对一本免费派送的杂志产生多强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显然,DM杂志影响力的缺位,是与该类杂志在非广告信息方面的禁锢息息相关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又集中于一点,那就是设法找到一个正式的刊号。但这种嫁接又非易事,不是说有钱就行,还得看运气。

 

  脚踩两只船

  既然是刊号难倒英雄汉,一些DM杂志就考虑着如何“脱胎换骨”。有的在经过一段时间打拼,最终与其他正规杂志合作,步入正途;有的在创刊之初就有正式刊号,两面出击,显示出强大威力。

  《乐》原本是洪晃的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手下的一本DM杂志,做得还小有名气。但为了更长远的发展,最终找到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旗下的《名牌世界》杂志。对《名牌世界》的内容与《乐》的广告资讯进行整合,就有了《名牌世界·乐》。这样,两条腿走路,拓展了杂志的生存空间。

  联办(即“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投资的DM杂志《新地产》,用的则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一个刊号。该刊既送又卖,更主要的是面对一个需求旺盛的细分市场,所以创造了一个创刊号赢利的神话。

  拥有正式刊号的DM 杂志,就拥有了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DM杂志的针对性强,广告价值大,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强,较普通杂志有独特的发行渠道等;另一方面,与只有工商号的 DM杂志相比,内容的可塑性更强,可以适当安排广告所占比例,能够摆上报摊零售,通过发行收入部分抵补杂志制作成本,从而减轻投资压力,也可以利用杂志的品牌影响力组织商业活动(如《新地产》就举办过等多项活动)。

  该类杂志,按道理讲,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DM,而是在发行和广告方面部分按照DM模式运作的杂志。跟其他普通杂志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发行量的灵活运用与发行的相对有效性。

  国内广告界大都把发行量作为广告投放的一个标准(这样并不科学,后面会做专门的分析),拥有正式刊号的DM杂志更容易扩大发行量,尤其是相对很多习惯于虚夸发行量的杂志而言,可信度更强;再加上独特的免费派送渠道,所以更容易赢得广告商的青睐。

  如此看来,拥有正式刊号的DM杂志的出现,会对两类杂志造成冲击。一类是众多师出无名、小打小闹的DM杂志,拥有正式刊号的DM杂志更容易在其中脱颖而出;另一类是与DM杂志面对的分类市场近似的、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生活类媒体,特别是其中的消费、时尚类报刊。

  然而,虽说刊号资源并不稀缺,一些DM杂志投资方的资金实力也足够雄厚,但在目前媒体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信息不透明的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刊号并非易事。因此,今后真正能够“乌鸡变凤凰”的DM杂志,毕竟只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