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升职记 日本版:犀角和牛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8:54

犀角、广角及其粉末鉴别  犀角又称暹罗角,是产于亚洲的苏门答腊犀.印度犀.爪哇犀之角.
1、苏门犀之角:角前边较长而弯弧,后边短而稍直。加工后呈明黄色或棕黄色。纵剖面有“竹丝纹”,横剖面(断面)有“粟纹”,气味清香。底盘如西瓜籽。
2、印度犀之角:黑色、坚硬,粗而不长,大都只有30厘米長,前端稍钝圆。
中药歌诀曰:“乌犀刚毛马牙边,天沟地岗窝沙底,顺丝灰片芝麻点,凉血解毒痉搐医。”
细解如下:乌犀(印度犀)之角大体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上部乌黑色,下部色渐浅,称“云头雨脚”。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cm,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坚硬的直刺,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的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9至15cm,深约3cm,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条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至7cm,高1至3cm,称“地岗”。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至20cm,宽1l至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边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至6cm,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称“沙底”。角质坚硬,但可纵向劈开,纵剖面有明显的顺直粗丝,纹理清晰,不断裂,不牵连,无绞丝。镑片(浸泡后用镑刨刨出的薄片)可菲薄如纸,卷曲不平,灰白色,夹有暗棕色芝麻花点或短线纹,对光照视可见透明点,习称“芝麻点”。细锉刀锉磨有清香气味。
3、爪哇犀之角:角长约25厘米,与前两种犀牛不同是其上端比较尖锐,稍往前弯。纵剖面有“竹丝纹”,横剖面(断面)有“粟纹”,气味清香。底盘椭圆。
亚洲犀角的总特征:个小(均在 30厘米左右),底盘椭圆(一端稍窄、一端稍宽,如西瓜籽或龟背状),纵剖面有“竹丝纹”,横剖面(断面)有“粟纹”,气味清香。

广角是产于非洲的白犀和黑犀的角,因由广州进口故名。清后期“五口通商”后大量进口,用以替代当时已日益稀少的暹罗角.
1、白犀牛的角:前角长达160厘米,后角长达33~46厘米。前角不如黑犀尖锐,但更十分粗壮有力。底盘接近长方形。
2、黑犀牛的角:前角长达90到100厘米,长而向后曲,上端尖銳,后角短而直,呈錐形。底盘圆形。
非洲犀牛角的总特征:个大,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表面可见细裂纹,尤以近底部较多。底盘圆形或近似长方形,窝于浅,无天沟、地岗、马牙边,质坚硬,不易劈开。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绞丝,灰黑色。镑片多弯曲,无芝麻花点。磨之有腥气。

   广角(兕角、柱角、天马角) 为非洲黑犀或白犀的角,每头均有前后二角,前角大,长达60cm,后角小,长3~13cem,又称蘑菇头,呈灰棕色或灰黄色。(1)前角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底磐圆形,窝子较浅,无天沟、地岗、马牙边,磨之气微腥。(2)后角,底盘;圆形,直径3~9cm,“窝于”浅,“沙底”较细,向上渐细,顶端圆似小馒头,色乌黑发亮,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纹丝,灰黑色。气微腥,味微咸。
    显微特征横切面可见紧密排列的同心层,由长形的细胞组成的条丝,这一同心环层约有20~30层,中央有一髓腔。每一根条丝的横切面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圆形。条丝间的角质分布多、均匀而致密。

    犀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多cm,表面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cm,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坚硬的直刺,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的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9~15cm,深约3cm,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条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cm,高1~3cm,称“地岗”。底磐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cm,宽1l~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边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cm,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称“沙底”。角质坚硬,但可纵向劈开,纵剖面有明显的顺直粗丝,纹理清晰,不断裂,不牵连,无纹丝。镑片纵切可菲薄如纸,卷曲不平,灰白色,夹有暗棕色芝麻花点或短线纹,对光照视可见透明点,习称“芝麻点”。沸水微泡有清香气,味微咸。以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黑而鬃眼大,磨之气微清香者为佳。
    显微特征横切面可见紧密排列的同心层,有长形的细胞组成的条丝,条丝约有30~40层,中央有髓腔。每一根条丝的横切面呈三角形或四边形,条丝间的角质分布于条丝的角间。

发几个犀角和广角的原图,书中珍贵资料,好好找找犀角、广角的特征和区别。关键看天沟地岗!!!

犀角1

犀角2

广角

犀角广角对比

黄牛角


犀角组织结构:

    犀角系由有细胞结构造的许多毛发状的束被间质组织粘结而成的一种束器。束的横切面呈圆形,三角形或4~5边形,直径400~600~1000微米。束的中心有一个类圆形或扁卵形的髓部,长径约60微米。纵切面观髓呈纵长的管道状,内有球形或类球形的髓细胞疏松地排列着,细胞内隐约可见细粒状的类脂肪或蛋白质样物质,有时也可见细胞核。髓周围由20~40~50层细胞同心性地、紧密地复瓦状围绕着排列而成,成为皮层组织。这些皮层组织细胞在横切面看呈多角形,菱形或类长方形,切长17~23微米,径向宽8~17微米;纵切面观,细胞呈纵长梭形,内含棕色或深棕色的色素颗粒,整个束往往显棕色。间质组织由数层角质细胞构成,横切面观,细胞呈窄长方形,复瓦状紧密排列;纵切面观,细胞呈近等径的多角形,少数菱形或类长方形,内含少数棕色的色素颗粒,故往往显浅色。

    角的顶部、中部与基部的组织结构相似,但有以下差异:角顶部的束排列紧密,各束互相挤压,故束的横断面多显棱角而不呈圆形,皮层细胞含色素颗粒较多,因此,其切面显棕色;由角的尖端部向下,则束的间距渐宽,束的横切面多呈圆形,皮层细胞含有的色素颗粒逐渐减少,到角的基部时,甚至无色素颗粒的存在,因此,其切面呈浅棕色,甚至无色。

    切片中有时可见散落的皮层细胞,呈长鳞片状,中央最宽,往往一端平截,另一端渐窄而尖,细胞长40~100微米,宽8~35微米,边缘不规则尖齿状,顶端尤为明显。有的细胞中央有时可见透亮的,类球形的核状物,周围有色素颗粒。有时能清楚地看到数个鳞片细胞呈复瓦状紧密地粘连在一起。间质组织的细胞形状较宽短,色较浅,其余区别不大。

    粉末特征:粉末深灰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透明、半透明、棕色或暗棕色块状物,带有许多模糊不清线条,或团块相重叠,有许多块可见暗色小点。细胞层层相叠难分辨,宜找较大碎片观察,具有下列特征:

1、具有束的横断面碎片:完整束的横断面呈圆形,三角形或4~5边形,不易找到,但能找到束的部分横断面,暗色或暗棕色,同心性排列的皮层细胞呈三角形,近等径性多角形,菱形或类长方形,内含多数暗棕色色素颗粒,极少数可能无色素颗粒或仅棕色透明;有时可见中央尚带有部分髓,但是髓细胞往往已经脱落。这是主要的鉴别特征。也可能找到部分相连的间质细胞,呈窄长形,内含少数或不含棕色色素颗粒,则更能肯定是犀角粉末。

2、具有束的纵断面组织碎片:可见髓,宽50~60微米,内有疏松或阶梯状排列的类球形髓细胞,内含粒状物或脂肪油滴,或尚存暗色气隙。髓周围覆盖着纵长梭形的皮层细胞,中含有暗棕色或棕色色素颗粒,或无色素颗粒。

3、多层相叠的暗棕色或棕色细胞:内含暗棕色或棕色色素颗粒的纵长梭形;或呈多角形,菱形或具长发形细胞,即单纯皮层细胞。

4、多层相叠的浅色细胞:细胞呈多角形,近等径形,菱形或类长方形,内含少数或不含棕色色素颗粒,即纵列的间质细胞,亦可能是犀角基部的皮层细胞。

广角粉末特征:粉末类白色。镜检可见许多不同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块状物,模糊不清,必要时用5%氢氧化钾处理,仔细寻找并观察有下列特征的碎片:

1、具有束的横断面碎片:完整或部分束的横断面组织几无色透明,由多数窄长棱形或几呈线形的同心性排列的皮层细胞组成,束中央有髓,这是区别于犀角粉末的显著的特征之一。有时也可遇到与束相连的间质细胞等径性的多角形,少数呈菱形或类长方形,内含少量棕色素颗粒。这是区别于犀角的特征之二。

2、具有束的纵段面碎片:髓呈纵长管道状,内有疏松或阶梯状排列的类球形髓细胞,或有空气填充呈暗色。其周围可能带有部分纵长棱形几无透明的皮层细胞。

广角显微图

       犀角显微图


犀角、广角及其粉末鉴别(三)

2010-02-06 14:31:57|  分类: 鉴别知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犀角、广角的炮制与用法用量:

犀角粉原药用钢锉锉成细粉,再用研钵研成极细粉。水磨犀角 将犀角置毛陶盆底面,加冷开水少许,带水唐汁,随磨随服,不可放久。犀角片煎服0.3~1克,犀角粉、犀尖磨汁冲服0.2~0.3克。广角煎服1~3克,广角粉、广角磨汁冲服0.5~1克。用片入药宜先煎1小时。

(下面为转载,为了齐全,看看吧。)

犀角作品的鉴别: 1、看底盘:容器可从口部,雕像、摆件可从底部观察材料的底盘形状。亚洲犀角是西瓜籽或龟背形;非洲犀角(广角)是圆形或长方形,也不绝对:因为煮成熟犀角后可以人工扳为花口等各种形状,但仍有迹可寻。

2、看纹理:任何犀角的纵剖面都有平行的“竹丝纹”(也叫“顺纹”),亚洲犀角“竹丝纹”细;非洲犀角竹丝纹”粗。任何犀角的横剖面都有“粟纹”(也称“鸡皮纹”,“毛囊纹”“鱼子纹”)。水牛角纵剖面都有交缠的“绞丝纹”(也叫“绞纹”“牛毛纹”)而没有平行的“顺纹”

3、看角髓:水牛角在横剖面可见围绕中心层叠的白色圈状角髓(角朊层),亚洲犀角没有,非洲犀角只在外围有一圈阔边的角髓,没有层层套叠。

4、看色泽:苏门犀角和爪哇犀角制品为蜜色或栗色,色较纯,透明度高;印度犀角上部色暗,下部明朗,称“云头雨脚”。广角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

5、看个头和腔子:亚洲犀角个头较小,腔子较浅,一般用来制作30厘米以内的工艺品,如犀角杯、鼻烟壶等,古代较大一些(超过30厘米)的犀角雕品如仙佛雕像,一般用印度犀角。非洲犀角则个头大,腔子深,较大型犀角雕品多为广角雕制。

6、感觉温度:犀角凉而温;水牛角凉而寒(冰冷);树脂合成品没有冰凉的感觉。

7、闻气味:亚洲犀角清香;广角味腥;水牛角干磨有硫磺味。

8、看雕刻:犀角雕刀工细腻流畅,细部处理认真,地子光整;牛角雕刀工或粗率或僵硬呆板,细部处理草率,常见毛刺、刀痕、刀伤,地子不平整。树脂模制品不见刀工,没有雕刻痕迹。(犀角雕和牛角雕之刀工优劣系就一般情况而言,不可绝对化。)

再看看犀角粉的图,犀角小料竹丝纹图,犀角底面细图!!!

犀角底面细图1

犀角小料竹丝纹图1

犀角细粉图


犀角和牛角


性状鉴别] 1.犀角:多呈阔圆锥形, 自底部向上渐细,上部稍扁,顶端钝圆,稍弯曲。角长10~40cm。表面乌黑色或黑棕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角前面近低部有一纵深陷沟,沟长3~15cm,深0.5~3cm,习称“天沟”,与“天沟”相对的底盘上有一脊状隆起,长6~9cm,高1~2cm,习称“地岗”。基部表面粗糙,周边凹凸不平,呈钝齿状,习称“马牙边”。“马牙边”向上的中部有纵纹及未除净的坚硬的毛,习称“刚毛”。底盘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2cm,宽7~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cm,习称“窝子”,其上布满蜂窝状小凹坑(鬃眼),习称“砂底”或“砂窝底”。角质坚硬,纵向剖开,均系顺丝,无牵连“绞丝”。气微香,味微咸。犀角镑片多为纵切或斜切片,卷曲不平,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对光透视可见透明小点,习称“芝麻点”,质脆易碎,气微,味淡。用手挫之或置沸水中浸泡后,微有清香气。

2.小犀角:为犀牛顶上的小角。呈馒头状,盔帽状或扁圆形,大小不一,高1.5~6cm,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较浅,多有纵裂纹。底盘圆形或长椭圆形。直径2~9cm,“窝子浅”,“砂底”较细,灰黑色或发黄,顶端圆形。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多为灰黑色。无“天沟”、“地岗”、“马牙边”等特征。镑片多弯曲。味稍浊。

犀角的鉴别经验有以下几点:

1.体坚质重,底盘长圆形,纵面易劈开,其面上顺纹清晰;

2.镑片菲薄,弯曲光滑,有灰白色的芝麻花点,以手搓之易碎:

3.用热水浸泡或放入手掌中磨擦使之发热,无腥气而清香。

[品质优劣] 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砂底色灰黑、鬃眼明显、纵剖面丝粗顺直、气清香者为佳。

[成分] 主要成分为角蛋白(kenatin)。此外,尚含蛋白质、肽类、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ratives)及甾醇类等。

[效用] 清热、凉血、解毒。治伤寒时疫、热入营分、惊狂、发黄、斑疹、神昏谵语、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下血、热毒疮月中。

[贮藏] 放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生虫及裂纹。

[附注] 在商品收购中有时有犀角杯,系犀角加工雕刻而成.亦可供药用。犀角杯有光杯与花杯之分,其上刻有花纹为花杯,无花纹为光杯,以光杯为佳,光滑明亮。盛过酒的杯底则不光滑,劈开后亦显顺纹,无纹丝。

[伪品] 1.系用牛角加工而成,其外形与小犀角极相似,呈馒头形,表面淡黄棕色或灰黑色,无圆形鬃眼,往往有弧形裂纹,底盘为圆形,直径4cm,平截,无窝子及砂底。质坚硬。气微腥。

犀牛角材质的鉴定秘诀:即其断面如毛竹之截面,有细小颗粒状纹。而牛角、羊角等没有此特征。另外,犀角加水研磨汁如牛奶,这是我亲自验证的结果。但一般犀角雕刻艺术品鉴定不必用此办法,因为这毕竟是“有损鉴定”。

犀角亦有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之别,在药用价值上说,据记载亚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二十倍。非洲犀牛有二只角,角大,最大的长度可达80至90厘米,质梗,易裂,半透明,亚洲犀牛只有一只角,角小,最大的印度犀其角也仅三十厘米,而最小的印尼苏门塔拉犀,角只有十几至二十厘米,质细性糯。非洲犀角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皆在清代中期以后一般由广州进入,就地加工,故非洲犀角的雕刻多广工,现代仿明清犀角雕的角料,所用的也都是非洲角。所仿器形多佛像、马蹄杯、没乃何,及牌片、挂件、印章等。图为两件将在博海秋拍会现身的明清旧器。

    另一类仿犀角的材料取黑水牛角,其鉴别方法是:

    水牛角的底盘系扁三角形,与犀角之马蹄形差距很大,且水牛角更没有“天沟地岗”的特征。

    水牛角的腥味淡而臭,与犀角的类似麻油般香味的腥大相径庭。

    水牛角的纹丝细,质韧,受热压后会变形,可加工成多种形状,为了冒充犀角的粗而直的纹丝,作伪者将水牛角雕件,用餐馆里发蹄筋的方法,将其浸发,务使其纹丝变粗,但其横断面上的“粟米纹”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看它的雕工线条,包浆、色彩等等。

    总之鉴定犀角雕多方位全面地看,胆大心细得其要领,才不会出错。
收藏犀角雕需注意的几个技巧

  犀角雕因为其独特的收藏属性,不仅需要藏家具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同时还需要收藏者具备与众不同的收藏和保管技巧。

  1、细甄别,辨真假。由于禁猎,犀角变得十分珍贵,而真正见过犀角的人少之又少,造假者因此也大行其道。

  其实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关于犀角的成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现存的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无论犀角做成何种艺术品,只要用放大镜去看它的低截面,就能看见很多细小的蜂窝状的网眼,这是由于大型野生动物的角部血液循环快,一旦被猎杀,角被扳下后,角内的血液还未完全凝固,等到它慢慢凝固时,就在犀角断面粗大的犀角毛孔内形成一张收缩的网。其它仿造犀角制品的截面都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此外,色泽也是区别犀角雕和其它仿造品(如最常见的牛角雕)的重要特征,牛角和其它合成品制成的雕刻品往往有桔红的上色。而犀角雕中有蜜色的、毛栗子色和深红色的,但无桔红色的。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2、区分亚洲犀角雕和非洲犀角雕。收藏犀角雕除注意辨别真假外,还要学会区分亚洲犀角雕和非洲犀角雕。现存的亚洲犀角雕刻作品绝大多数是明清时代的作品。由于亚洲犀角濒临灭绝,因此亚洲犀角雕格外珍罕。亚洲犀角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一是独角,比较短;二是形状比较特殊,角上有纵向纹路,横断面呈“栗米纹”,角的前后有“天沟地岗”;三是药用价值高,有腥味;此外,亚洲犀角质地半透明,在光照下呈玛瑙色。相形之下,非洲犀有长短两个角,长的有八十多公分。梗性,质地较差,易燥裂,色偏白。

  3、鉴别制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笔。现存的犀角雕多为明清作品,收藏者可以依据本文前面介绍的不同年代犀角雕雕刻工艺的变化特征来鉴别其制作年代。至于雕刻流派则要通过对犀角雕外表图案和艺术风格的鉴别来区分,犀角制品的雕琢手法有浮雕、深雕、圆雕、透雕等,其风格和同时代的竹木、金石、玉的雕刻没有严格的区分。而是否出自名家之手,则要仔细分辨题款,许多雕刻名家在犀角雕作品上都会题下落款,如明代有治犀著称的名家鲍天成、濮中谦、朱松邻等,明末清初有一艺多能的雕刻家尤通、尤侃,清代有封始歧、封始镐、施天章等人。有名家落款的犀角雕更显珍贵。

  犀角雕难求,表面开裂或缺损都会影响它的收藏价值,因而在保存上也应注意技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鲍建和认为,因犀角雕刻的材质质属有机,不耐腐蚀,变化无常的气候温差均对犀角雕的外形有一定影响,所以保存时也要区分南北。在南方地带,气候略显潮润,犀角雕怕虫蛀,最好依照该藏品的大小外形为其准备一个木盆,里面搁置一包防潮剂即可;在北方的话,、应该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干爽,注意用干净的软纸将犀角雕包起来避免它药性的挥发。经过这些简单的处置,犀角雕的保存期将随着它价格的飞涨共同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