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音乐怎么评价:和阴影作朋友(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1:59:23

找对地方

如何在对的地方找寻自己的阴影,正是所有期盼与阴影为友的人面临到最棘手的难题。寻找阴影之所以如此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阴影具有躲藏在潜意识的特殊本领。阴影就像被乌云遮掩的月亮一样,有着晦涩不明的神秘面貌。

否认阴影

    我们若想认出自己的阴影,就不能再否定它的存在。我们很容易忽略阴影的存在,使得这部分蒙上一层面纱。不管阴影有着隐匿、难以捉摸及神秘的特性,承认自身阴影的存在,并且接纳阴影是整体人格的一部分,是相当重要的。

英国的精神科医师莱恩(R.D.Laing)以其一贯的笔调描述,即使阴影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我们还是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

我们思考、行动的范围

因缺少觉察而受限。

由于未留意,

也就没注意。

除非我们意识到

缺乏觉察

如何形塑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才能做些小改变。24

我们的阴影真有那么难以捉摸吗?我们注定无法认识自我的这一面吗?我们要如何认识阴影、接纳它,并且将它重整到意识中呢?这些是本章尝试解答的问题。

认识阴影的策略

我在这里提出一套策略,帮助读者辨识阴影如何呈现出来,以便对阴影有更清晰、正确的概念。

策略一:用问答找出人格的隐藏面

以下九个问题能帮助你拼凑出阴影的轮廓。为什么要回答这么多问题?因为我们需要得到一致的答案,才能认出阴影的不同面向。

问题1

    第一个问题含括二部分:

    你的「社会我」之中有哪些特质最讨人喜欢,是你最想让别人看到的?

    接着问自己:

    为了凸显正面特质,我必须压抑哪些相反的特点?

    这个问题是关于你希望传达给周遭的人什么样的社会形象。举例来说,如果你想给人温和、慷慨及友善的形象,极有可能要把攻击性、自私和爱发脾气的那一面隐藏起来。这些被你压抑下来的人格特质,于是构成了阴影的不同面向。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试着把自己与阴影的各个面向当作一体,然后对自己说:「我有攻击性,我很自私、脾气不好。」当你说这些话时,注意你内在的情绪变化,每个人的情绪反应可能都不一样,有的人会感到迷惘,有的人有罪恶感并感到羞愧,也有人觉得获得激励。

问题2

你和别人交谈时,哪些话题你会避而不谈?是有关性、积极进取、信仰、野心,还是能力不足的问题呢?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你刻意回避的话题,显示出你害怕表露自觉羞愧的那一面。除非和你谈话的是你非常信任的人,否则和别人谈及这些话题时会让你非常不自在。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和某个能保密且值得信赖的人谈及你一向回避的话题,你就已经和一部分的阴影为友了。

问题3

在哪些情况下你会感到紧张、过度敏感及自我防卫?什么样的评论让你感到诧异?

你惊讶自己有强烈的反应吗?如果是的话,就表示有人碰触到你内在没办法接纳的部分。你对某件事感到不舒服的程度,以及激烈的反应,显示出你的阴影中较敏感脆弱的部分正好被人擦边碰到。

团体也有这种情况。团体中有人发表意见后出现尴尬的沉默,常常是因为那个倒楣的人,不小心提到了禁忌的话题。换句话说,那个人多少揭露了团体的集体阴影,就像是在有人上吊自杀的家庭中,提起绳索一样。

问题4

    在哪些情况下,你感到自己不如人,或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常觉得自己没有充分掌握住状况吗?也就是说,你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表达能力不佳、不够聪明、不够谨慎等。

在我念心理学时,有一次,我必须面对一个全是艺术家的团体。当时,我很难解释自己为何在他们面前那样不自在,直到我发现自己一直忽视、甚至压抑我的艺术表达能力,才豁然开朗。

问题5

    哪些情况会让你感到难为情?你有哪些缺陷或弱点害怕在人前显露出来?如果你没有事先被告知,就被要求做某件事,像是公开谈话或唱歌,你会感到不知所措吗?

哀伤的人在这里会特别有感触,他们只能表达悲痛、愤怒、内疚和无助的情绪。当他们所爱的人,特别是需要悉心照料的亲人去世时,很少有人敢说自己觉得如释重负。

问题6

你会因为别人的批评而忿忿不平吗?哪类批评会令你不高兴,甚至让你大发脾气?

对别人评语的激烈反应,再度将你阴影中的某一面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如果你亲近的人老是对你说同样的批评,而你每一次的反应都同样激烈,这表示那些人揭露了你试图遮掩、努力不让人看见的那面。

还有一个假设也能解释你的过度反应:是否你觉得自己是团体中的代罪羔羊?然而,你的反应可以促使你检视自己,有什么样的特质,使身边的人老是选你保管他们的阴影。

问题7

你是否不大能接受别人的赞美?

如果有人称赞你说:「你很有气质」、「你很有创意」或者是「你办事能力很强」,你会认为无功不受禄、应该把赞美归于他人,或者刻意不把赞美看得那么重要?你可以用这个例子好好探究一下自己的反应:你为什么花那么多力气保护自己免受任何称赞?你是否想掩饰你的某部分阴影,也就是你不愿承认自己其实非常渴望得到赞美。

问题8

    什么会令你心烦,或对自己不满意?是你的外表,还是你个性中的某个特点?

    如果以上答案皆是,你很可能隐藏了某个缺陷,或是某个你所认为的弱点。但也有可能是你的人格面具强迫你达到那个不可能的成功典范或是完美典范,结果,你极力隐藏一切会阻碍你达到这个典范的特点。

当你终于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弱点、缺陷和错误,就表示你已经开始与你的阴影为友,而这不就是名为谦逊的智慧开端吗?

问题9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的家庭以什么优点著称?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一面,比如,大家都说莫伯凯特家的人很诚实正直;鲁宾逊家的人很勇敢;史密斯家的人很勤劳;卢奇安纳斯家的人很好客等等。

若要认出你的家庭阴影,你只要将那个和你家庭美誉相对立的特点找出来。譬如,一个家庭要维持诚实正直的名声,就不能耍诡计或外交手段;要保住勇敢的声誉,就不能显出害怕的样子;为了得到勤劳的美名,几乎得剥夺自己所有休闲。要保持好客的习惯,就要牺牲家庭的空间。

你的家庭阴影就在那些不准去显露和表达的事物里。

策略二:分析梦境

荣格最先采用「阴影」这个名词,来指称出现在梦中纠缠我们的邪恶角色;而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早已提出梦境是让人和自身阴影相遇的专属地带。这种说法其实是把梦视为具有社会行为的补偿功能。因此,潜意识也就可以将受礼貌教养和社会禁止所压抑下来的部分,无拘束地表露出来。荣格认为,阴影在梦境中的角色类型往往和做梦者的性别相同,并流露出邪恶、具威胁性、令人厌恶和不友善的态度。它的形象常常是丑陋、病态或畸形的。有时候阴影会以猛兽的样貌出现:作势咬人的蛇、狂吠的疯狗、凶猛的狮子等等。做梦的人常感到被自己的阴影追赶、威胁、甚至攻击。因此他们必须设法逃走、躲藏或反击。这类的梦给做梦者暗示,他们内在那个重要的一面还不想浮现之前,仍然是隐藏的。

梦,是阴影进行攻击的地方,尤其这样的攻击不断发生时,就是在警告做梦的人要赶紧探索自身的黑暗面,并且让它浮到意识层面,这样才能接纳它,把它视为整体人格的一部分。如果做梦的人一再忽视这些警讯,可能会面临各种危险,例如出意外、生病、得忧郁症和人际问题等等。

善待你的阴影,承认它的存在,并重视它所传递的讯息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态度让你能够察觉到阴影呈现出来的各种样貌,即使出现时仅一闪而逝,且隐密难辨。更明确地说,由于阴影的出现是短暂即逝的,因此有些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凭空的想象,不值得注意。

几种梦境

这里举出几个阴影在梦境中的典型角色来做说明。这些梦让你有机会学习如何与你的隐藏面相处。

d 哥哥是我的阴影

我的哥哥马可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这意味着我内在活跃的阴影。梦中,哥哥老是追着我,想要攻击我、打我或把我绊倒。其中有一个梦我认为是个预兆,我梦到我被哥哥飞车追逐。我为闪避不被撞到,就纵身一跳,跳离地面约有三十公尺高。当我醒来的时候,我仍觉得自己被悬挂在半空中。几天后,我出了非常严重的车祸,结果,我整个人瘫坐在车内,身上满是玻璃碎片,却毫发无伤,我听到有个声音跟我说:「很好,你安然无恙地着地了!」之后,每当哥哥出现在梦中时,我一定会特别留意其中所要传达的讯息。我逐渐确信我的阴影比我更清楚生命是如何发展的。我的阴影也曾二度警告我避开可能遭遇的危险。

我渐渐明白这个现象的起因。在我孩童及青少年时期,我一点都不愿和我哥哥有任何相似的地方。我以为这样可以避开父亲对哥哥的憎恶,同时可以把父亲所有的关爱和信任全都集中在我身上。为了不要和哥哥一样,我必须发展出和他截然不同的个性。我要补充的是,哥哥去世之前我们已重归于好,我就再也没有梦见他了。

d 遇到眼镜蛇

我做了另一个梦,我梦见自己被一条作势要咬我的眼镜蛇盯上,我从梦中惊醒,心中仍然充满恐惧。我怕会忘记,所以立刻把这个梦记在笔记本里。然后在一个白日梦中,我问那条眼镜蛇为什么攻击我,它马上回答说:「你太过息事宁人了,不配当一名战士。」我立刻明白这个讯息是指我不懂得处理棘手的情况。然后我和那条蛇协商,我用我的求和心态来换取它的战斗精神。我从这个交易中获益,之后,我感受到内心充满了所需的能量和勇气,使我有能力处理难题及避免受职业倦怠感威胁。

d 好心的巫婆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梦正好能够充分说明阴影的智慧。有一位修女被修会要求退出一手创办的事业,因此想找我谈一谈。她不得不放下这个对她意义重大并且奉献二十年青春的工作。出于服从的天性,她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接受长上的决定,也没有因突如其来的职务调动造成的深切失望,而表现得惊天动地。

我们面谈时,她告诉我一个让她深感困惑的梦。她梦到和几个修女在购物中心,搭乘电扶梯正要下楼的时候,她注意到楼梯最底层有个黑影在走动。慢慢地黑影的形状变得比较清楚,她才认出是巫婆的模样,她吓住了。下楼之后,她看到地上有块黑布,她弯下腰把它捡起来,惊讶地发现那是巫婆的斗蓬。她胆颤心惊地把衣服丢在地上,然后赶紧向前跟上其他修女,她们没有察觉到任何异样。

    她醒来以后,直觉这个梦一定有特别的涵义,但她不晓得如何解释这个梦。咨商期间,我要她重温那场梦境,尽管她感到反感,但她还是同意扮演巫婆的角色。她感受到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愤怒,然后她变得非常轻松愉快而且充满活力。我建议她想像穿上巫婆留给她的斗蓬,把自己当作巫婆。她很惊讶地发现,那件斗篷穿起来非常舒服合身。藉由扮演巫婆这种转换身分的方式,使她可以接触到被她压抑下来的愤怒和内在的动力。她在清醒状态做这种重现梦境的练习,可以避免未来罹患忧郁症。

    我多次观察到以敌人的形象出现在梦境中的阴影,最后都变成我们非常重要的伙伴。然而要有这样的改变,我们要有勇气去和阴影相遇,倾听并认识它,最后和它成为朋友。接受自己的性倾向

    在梦中出现的阴影不一定有着固定的形象,阴影会随着梦境而有所改变。深人检视梦境,可以觉察到我们和阴影之间关系的发展情形。我们以一个有强烈同性恋倾向的年轻人为例,就能清楚地说明。这个年轻人很不能接受他的同性恋倾向,因而痛恨自己。这种抗拒的态度从他的梦境中反映出来,他看到自己在殴打一个向他示好的年轻人。经由心理治疗,他慢慢学会接受自己喜欢同性的那一面,此外,他也能欣赏自己性格中细腻、阴柔的一面。在之后的梦境中,他不再粗暴地对待那名年轻男子,反而沉醉在对方热烈的追求中。这个梦表示我的案主已经接受他的同性恋倾向。

策略三:留意幻想和白日梦

    还有一种认识阴影的方式,就是留意时常被我们忽视的幻想和白日梦。幻想和白日梦就如同内心的冥想和情绪,它们是阴影边上的缝隙,让阴影有机会跃上意识层面。若想觉察活跃在内心世界的心灵元素,你要让喜好竞争、爆发力、追求财富、性冲动、妒忌和羡慕的感受、攀升的挫败感等现象自然地流露出来。幻想和白日梦常常在我们心中神出鬼没,造成我们的困扰。意识层面难以接受幻想和白日梦,是因为它们具有不道德、低俗,以及残酷、暴力的特性。不管它们是什么样的内容,无疑地都代表着我们心中活跃的阴影。

然而,阴影所潜藏的元素不只是负面的,同时也有正向的一面,例如创意灵感以及对美善的渴望。我们很容易忽略的白色阴影,它在幻想和白日梦也占有重要的角色,比如我们幻想自己做出艺术表演、特殊的运动创举、英勇或善良的行动等。白日梦可以让我们受到压抑而无法认出的使命显露出来。

策略四:仔细检视幽默的内容和性质

有人说幽默是阴影的忠实呈现,检视幽默的内容以及面对各种幽默的反应,可以帮助我们认出阴影的本质。每当我们嘲笑身边陷入窘境的人,我们往往感到要为我们的笑声道歉,而且还不断表示自己没有丝毫恶意。我们会说:「因为很有趣,我才笑的,」或者「请不要想歪了,那只不过是个笑话。」事实上那些嘲笑并不如我们所说的那么单纯。

如果我们详细探索,便会发现嘲笑通常来自于压抑。这可以缓和我们在追求完美以及受超我压制的倾向之间的张力。想想看,在一个庄严隆重的典礼上,有人做出不得体的举动、某个显要人物不小心绊倒,或者在重要的演说场合中,演讲者突然忘词等等所引发的窃笑和哄堂大笑。

自然流露的幽默显示出阴影的存在,以及日常生活中所有压抑的想法、渴望和幻想。幽默揭露出我们自认为不被旁人接纳的那一面。我们都知道取笑被香蕉皮绊倒或是被奶油派砸到脸的可怜人是不对的,但是我们内在有一部分就是忍不住以别人的困窘为乐。这不只是因为我们庆幸自己不是丢脸的那个人,也是潜伏在我们阴影最深处病态暴虐的一面所引发出来的行为。

善用幽默来触碰阴影,就是反问自己:哪种情况最能引我发笑?哪种活动最能让我找到乐趣?找出答案,就能揭开性格中的压抑面。

从另一方面来看,缺乏幽默感,表示这种人的阴影被深埋住或过度武装,就算藉由笑声也无法流露出来。

策略五:检视对他人的投射

佛洛依德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我也借用这种说法说:投射是通往阴影的捷径。由于这个主题相当重要,在下一章详细说明。

辨识他人的阴影

你也要有能力发觉别人的阴影,他们才不会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到你身上。

对评论的反应

如果你发表评论时惹他人不高兴或感到不舒服,那你很可能踏进了他人的阴影地带。他们可能想隐藏这部分的自己,但是他们所做出的强烈反应已经泄露了他们的阴影。有位心理师根据治疗过程中对案主的观察,大胆地提出个人的看法,他认为他观察到案主有自杀的倾向。这个诠释让案主非常生气,他强烈否认自己有任何自杀的念头。但是这位心理师并不认为他的见解有什么错误。因此这个案主把他拒于门外,从此不再向那位差劲的心理师求助。

不久以后,我为这个人做心理治疗,他提起那段不愉快的经验,希望我用的治疗方式不要和他之前的心理师一样。然而在会谈的过程中,他向我承认有时候他的确希望心脏病发,让他能够脱离人生挫败中所累积的紧张。前一位心理师对他的诊断是正确的,指出他潜意识中寻死的念头;然而,这位心理师的错误是不尊重案主的意识我所提出的反驳。这位案主在他道德观的形塑过程中,不被允许有任何自杀的想法,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很可能因此成为他的阴影。

禁止讯息

阴影也会显露在我们禁止他人做的事情上。当父亲警告女儿不可以和男孩子乱来,或者是母亲告诫儿子不可以偷便利商店的糖果时,你不必是伟大的心理学家也能认出他们的阴影。这些禁止讯息显示这些父母反抗阴影的冲动,多于注重对孩子的教养。许多老师不了解这一点,在教导孩子道德伦理时使用负面的语言,会使孩子排斥抗拒。如果师长是用积极正向的态度提出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禁止的方式,孩子会更容易听从。

有一些传教士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老爱责骂信徒的生活不检点。他们激烈的措辞不就透露出自己对性冲动的挣扎吗?因此某些强烈谴责性开放的传教士,却被发现有不当的性行为,也不让人感到讶异了。他们的道理多是反省个人和阴影之间的冲突,而不全然是为了教导正确的道德和灵修观。

责备和批评他人

    最后一个辨识他人阴影的方法,就是听他对其他人的指控和批评。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说:「我们对别人吹毛求疵的批评实在不算什么,在我们的自传上也未留下只字片语。但是如果你想真正认识一个人,就去听听他怎样批评别人。」25

总而言之,请记住任何针对阴影的工作,都得从承认阴影存在开始。对阴影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内心的阴影并教导我们接纳这位「内在的敌人」,渐渐地和它成为朋友。

Chapter  6

收回投射

遗失斧头的樵夫

    某天,有个樵夫发现他的斧头不见了,他从最后一次使用过斧头的地方开始找起,但是怎么都找不到。

    于是他开始起疑有人偷了他的斧头,并且怀疑邻居的儿子就是嫌犯。

    他开始密切注意那个年轻人的一举一动,观察越久,就越肯定那个年轻人就是小偷。他的神情闪烁,好像在欺瞒什么;他的行为举止也很奇怪,一副提心吊胆的样子,这都透露出他这个人不老实。总而言之,那个年轻人的外表和行为完全就像个小偷。这个樵夫就等着时机一到,拆穿他的真面目。

有一天,他到以前工作过的地方砍树,走着走着,突然被一个东西绊到,一看,竟是他遗失多日的斧头。这个发现让他感到困惑。虽然现在他不再认为邻居的儿子是小偷,可是对他还是怀有不好的印象。

我们白费力气地想拿掉身上不可爱的部分,但那部分却投射到他人身上,强迫我们认出它来。

——莫伯凯特

投射阴影的影响

觉察出我们对他人投射的内容,是通往隐晦阴影的捷径。      若无法认出我们所做的投射,我们的内在成长和社交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我们疏离投射在他人身上的那部分阴影,结果剥夺了认识内在资源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懂得收回投射,我们会变得孤立、不和他人来往。我们投射到他人身上的那部分阴影会反过来攻击我们,引发焦虑和忧郁,而成为人际关系中许多问题和冲突的根源。简单地说,所有未收回的投射会变成某种自我毁灭的力量,也就是我们把心灵能量拿来对付自己。

    然而,我们可以学习认出并消除阴影投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学习把种种投射重整到意识层面,它们会让我们对自己的黑暗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能促进阴影和意识面达到新的和谐。

    就我所知,若要找出成长过程中所欠缺的特点和人格特质,没有其他比检视我们的投射更可靠有效的方式了。事实上,如果我们很容易鄙视和厌恶他人的某些特点和人格特质,这是因为我们自身也亟需发展出同样的特质。比如说,如果我无法忍受一个彬彬有礼、冷静且沉默寡言的人,我很可能欠缺这些特质来平衡具攻击性、激动不安和求表现的个性。首先,我一定要克服对有礼貌、冷静和谦虚特质的抗拒,也就是克服不想和最讨厌的人一样的态度,但是只要能克服原先厌恶的感觉,所有我能从这个人身上学习的一切,都可以帮助我变得更加成熟。

    重整阴影的过程正好和顺势疗法 (homeophay又称同类疗法)中「同类相治」(like cures like的原理相呼应。这种治疗原理是,利用健康的人服用后会产生类似病症的药物,取极小的剂量来医治病患。

本章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投射的现象,第二部分则说明收回投射出去的那部分阴影必经的步骤。

把阴影投射到他人身上

投射的例子

这里举一个真实的例子,能帮助你更加了解把阴影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这里提到的人名都已做了更动。

艾德里安是一位大学教授,只要有机会数落同事乔治既不会教书又不会做研究,他一次也不放过。艾德里安对乔治这方面的闲话都特别注意。他老爱提乔治和学生处得不好。他钜细靡遗地阅读乔治的著作,只为了挑他的毛病,就算只找到几个拼字上的错误也好。艾德里安偶尔也为自己一股劲地中伤同事而感到讶异。

艾德里安也注意到,他在说乔治的坏话时,其他的教授会显得局促不安。艾德里安很惊讶同事们竟然什么都没发现。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看不到乔治这么明显的不够专业,有时他也怀疑他们和乔治站在同一阵线。

艾德里安没有意识到自己害怕被贴上不适任的标签。他只要想到自己达不到专业标准,就会更加焦虑。因此他才找乔治成为他的代罪羔羊。他认为把注意力放在乔治的缺点上,就能甩开焦虑,也能让别人忽略他的不足。

艾德里安一心想要保住杰出教授的美誉,这让他看不到自己专业上的弱点。他把自己不大适任的想法远远地压到潜意识里。潜藏在他阴影中的恐惧,让他忍不住去批评同事。

同时,乔治也阻止不了艾德里安在工作上对他的严苛要求以及不厚道的批评。这种情况正好可以说明投射情况其实很少是单向的。艾德里安和乔治陷入互相中伤的仇视中,就像是死对头一样,老是彼此抨击。

投射作用的理论

    投射作用是心理现象,也是心灵现象。这里要深入探讨的范围仅限于荣格的观点。玛丽路易丝·弗兰丝(Marie-Louise von Franz)是荣格的杰出弟子,她承袭荣格的观点,为投射作用下了这样的定义:「投射是一种潜意识的,也就是在不自觉或无意中将个人受压抑的心灵元素转移到外在的对象上。」26换句话说,投射作用使我们内在受压抑的情绪、特点和人格特质透过向外投射,让我们得以看到、听到并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因此,心灵物质便从内在转移到外在。

    分析心理学认为投射作用是意识层面用来对抗潜意识可能越界的主要防卫。分析心理学也认为,我们意识面不接受的每个部分,早晚会一一跳出来呈现在物品、动物或人身上。

弗兰丝指出,投射者,也就是做出投射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他人投射的举动,以及投射的内容。他们只意识到  自己陷在复杂的情绪里,而投射的对象可能令他们感到着迷或厌恶。如果他们认为投射出去的特点或人格特质是好的,他们  就会觉得受到吸引;如果他们认为投射出去的特点或特质是有问题或威胁性的,就会感到厌恶。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中,他们会把个人情感所投射的对象理想化;在第二种情况则是憎恶对方。在这二个例子中,投射者对被投射者的观感是扭曲的,因为和现实关系并不相符。他们以为他们面对的是外在的事实,但他们真正面对的却是内在的潜意识。

激情之爱的阴影投射

激情式的爱情给阴影投射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心仪的对象对投射作用来说扮演着「象征性的支持」,这个对象被认为具有迷人的一面。如果两人彼此相爱,就会产生相互投射。激情之爱其实就是藉由情侣间白色阴影的相互投射来滋养感情。

在互相迷恋的阶段,双方只看到心仪的对象身上拥有自己想要却又得不到的人格特质,因为这部分已被他们压抑到阴影中。他们在交往时,觉得好像找回了想得到,却被自己埋藏起来的人格特质。有人开玩笑说,花许多精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某些特质,不如找个拥有这些特质的人结婚来得容易。个性沉着冷静、善于表达情感、用钱谨慎且豪放不羁的人,很容易爱上一个积极有活力、内敛、大方又中规中矩的人。激情式的爱情会因相异而相吸。

    激情之爱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多变。然而当激情转为平淡,情况就会生变,在不自觉中,每日的磨合将吸引变成厌恶。情人的个性并没有改变,但是最初的迷恋却转为恐惧。事实上,当性吸引力减少,过去的恐惧会因阴影的助长而重新浮上台面。因此我们又回到原点,也就是像以前一样,把自我所有可能被社会排斥的部分,都埋藏在阴影里。

    举例来说,夫妻会发现到当初吸引彼此的地方,现在却变得反感。丈夫觉得这个谈恋爱时所认为的理想老婆,完全变了个样:太太不再充满活力,而是歇斯底里;不是内敛而是变得冷淡;原本大方的太太,现在处处掌控;也从中规中矩变得顽固不通。而太太也有相同的感受,她认为丈夫从沉着冷静变成无趣;从善于表达感情变成好色;从用钱谨慎变成小气;现在他也不是豪放不羁,而是难以捉摸。他们结婚的理由现在已变成离婚的原因。

尽管停止相互阴影投射一开始便对婚姻关系带来明显益处,然而要走出相互阴影投射所造成的僵局,对夫妻来说并不容易。若要挽救婚姻关系,只有马上停止彼此责难,收回各自的阴影,在尊重彼此个性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关系,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所有想达到自我成长及夫妻成长的伴侣,就得面对这项挑战。

迷恋是阴影投射的特性

在一次阴影的主题演讲中,有位听众问道:「如果按照你的说法,那么发现别人的错误和缺点,不就是阴影投射造成的?」这个提问让我有机会澄清客观观察与阴影投射造成扭曲的主观观察之间的重要差异。

如果你发现某个人没有礼貌又笨手笨脚,你却不会被他影响,这就是客观的观察。相反的,如果那个人的无礼和笨拙让你紧张不安,甚至觉得反感或恐惧,就能合理推断你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到那个人身上。你已经过度夸张或放大那个人的无礼和笨拙。你在那个人身上看到你也有不想承认的那个部分,同时强迫自己一辈子都把它埋在潜意识中。

偏见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我们没有特别的原因,老是认为别人意图不轨,或是还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就怀疑他人的动机,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直以来我们想否认的隐匿面反射在他人身上。

阴影投射的有害影响

    诗人兼思想家罗柏·布莱曾经在一次演说中提到,被投射者人格的完整、甚至是他们的生命,都实际面临威胁。在迷恋的情况下,被投射者可能受到奉承而对自己产生错误的看法;相反的,在厌恶的情况下,他们则可能成为被迫害的代罪羔羊。历史见证了集体投射所造成的凶残罪行、残酷的迫害和战争等。我们只要回想中世纪杀戮女巫的行为,有数以千计的妇女因被怀疑与黑暗势力挂钩,而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我们日常生活中阴影投射所造成的影响可能不那么惊人,然而即便是正面的投射,带来的影响也同样有害。弗兰丝把阴影投射比喻为「投射物」,从投出去那一刻开始,无论哪个人不幸被丢中,都会感到特别脆弱,也很容易自我怀疑。当别人投射正面或负面的特质到我们身上,往往都会产生某种对自我的不安全感。我们不再分得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拥有那些美好或丑陋的特质,特别是因为当中总是有个给投射作用「悬挂」的「吊钩」27。弗兰丝的意思是,在任何的投射中,被投射某些特质的人提供了吊钩,就是被投射者也具有某些特质,让投射作用可以悬挂。举例来说,如果你把你的侵略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对方必然表现出某种侵略特质。

我们在亲子及治疗关系中渐渐看出投射所带来的有害影响。虽然继续探讨父母的阴影对子女潜意识的影响,以及在治疗关系中很常见的移情和反移情作用是相当有趣的主题,但我们不深入讨论,因为这方面已超出了本书的范围。

投射和树敌

耶稣对于爱仇的教导是福音中最令人诧异的:「你们一向听说过:『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玛窦福音》第五章43-44节)。一开始我们认为这种命令不仅刺耳也不合理。难道耶稣要我们违背自己,或者更糟,要我们像被虐狂一样?

然而我们若是去反省,想起我们时常树立敌人来替我们背负阴影的重担,便会发现爱仇的要求也不无道理。当个人和团体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习收回自身的投射,他们会发现自己有更充足的力量,不再把他人看作敌人,反而能当成近人,也比较不会和他人起冲突。如果不去爱我们的敌人,就有可能成为自身阴影投射的受害者,有句印度谚语是这样说的:「你要慎选敌人,因为过不久你就会变得和他一样。」

收回阴影投射

    我们能否改掉对他人的投射?就阴影的定义来看,阴影是我们只能在瞬间捕捉到的真实;就阴影的本质而言,它甚至能逃过最敏锐的直觉。同时,伴随阴影而来的迷恋和厌恶的感觉是始终不变的。经由这些情绪,我们有可能发现阴影的动向和意义。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阴影,就会知道只要认出并收回我们内在的阴影,改掉投射是有可能的。

我用以下四个典型阴影投射的例子,来说明收回阴影惯用的五个步骤。

步骤一:潜意识的投射

以下四个人明显都有向他人投射的情况。

1.马可在一个非常注重和睦安定的家庭中长大,父母从不允许他表现任何一点生气的情绪。他也因此得到「温和有礼」的美名。不出人意外地,后来他娶了一个好事又霸道的老婆。他的婚姻并不幸福,他责骂太太是个恶婆娘,而他的太太则数落他是个窝囊废、胆小的懦夫。

2.依莎贝尔是三十岁的单身女子,她寻觅好久,终于找到能给她家的感觉,同时也能满足她灵性渴望的宗教团体。她对她的灵性导师非常信任,这位灵性导师显然很有讲道魅力,他也提出一些灵性操练来帮助信友成长茁壮。

3.盖洛因工作认真而赢得好名声。他和一位老友合伙成立了一间新公司。现在,他越拚业绩,就越觉得合伙人什么事都没做。他的合伙人为了满足对高尔夫球的爱好,休了好多假,而且只要他一出现在办公室,几乎都在跟员工聊天,浪费时间。盖洛快受不了,再也无法忍受这个游手好闲的合伙人。

4.美兰妮是一个长相标致、五官清秀的美女,她嫁给一个能让她在经济上宽裕无虞,又可以给她许多慈父般忠告的丈夫。过了几年幸福的婚姻生活,她开始觉得丈夫不再是当初像父亲一样保护着她的那个人。现在她在丈夫身上看到的全是专制,这让她想起她父亲那种跋扈的态度。

上述例子显示出这四个人都成了自身阴影投射的受害者。马可否认内在潜藏的侵略性格,而将这部分推到太太身上。依莎贝尔看到灵性导师有她想要的完满灵修。盖洛把放松的需要投射在合伙人身上,而美兰妮则放弃经济和心理上的独立,而把它投射在丈夫身上。

这四个人认为自己处在困难、复杂的局面,他们觉得自己被他们想避开的人掌控。他们怎么去找回暗藏在阴影中的宝藏?逃避和抽离所处的情况可以解决问题吗?根据经验显示,即使这些人决定离婚或分居,他们最后还是会选择类似特质的人作为未来的伴侣。

步骤二:调整阴影投射所产生的人格面具

    把你的阴影投射到他人身上,就像是把一副面具戴到别人脸上,然后对它做出反应。你所塑造的这个人格特质不是令你着迷,就是使你反感。你认为非常适合他人的人格面具,并不总是合适,也很容易掉落。你一开始涂抹在他人身上的好感或偏见,未必和那个被投射的人实际的行为相符。

    马可偶尔也发现到太大温柔友善的那一面,这混淆了他心中为太太塑造出来的形象。太太并非一直都是他想像中的那个恶婆娘。

    依莎贝尔非常惊愕地发现,她一向崇拜的灵性导师竟然经常与他最漂亮的学生发生性关系。更令她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享有圣洁声誉的人,会接受别人赠送的昂贵汽车——他根本就用不到。

    盖洛有时也会惊讶地看到,一向懒散的事业伙伴对公司业务感到兴趣,而且偶尔还完成了很多工作。

美兰妮也因为发现丈夫并不完全如她想像的那么专横无理而感到诧异。其实,有时候他满温柔的。

现在,这些投射者会去质疑他们先人为主的观念,是否有充足的理由。质疑的过程,让我们有机会认出对他人的投射,同时修正我们对他人错误的看法。但可惜的是,这种时刻总是特别短暂。

步骤三:印证对他人偏执的看法,来支持阴影投射

去除我们对别人的投射并不容易。就算心中有所质疑,我们也会忽视所有的迹象,来说服自己别人真的就像我们原先对他们的判断那样。

「好男人」马可常常考验太太的耐性,他不事先通知太太他要加班会晚点回家。也有几次故意忘记太太的生日或重要的纪念日。他的太太对他漠不关心和不体贴的态度而发脾气,因此她的侵略性格就爆发出来,结果他更认定太太是一个总是对他发怒的「恶婆娘」。

依莎贝尔由于想厘清灵性导师逾矩行为的真相,她勇敢地质问导师,为什么他宣讲的道理和他的性行为及奢华享受互相矛盾。她的导师非常冷静地向她解释:当一个人达到某种清心寡欲的程度,就能以全然的自由去「爱」每一个人,也能从富饶的万物中受惠。依莎贝尔对这样的解释稍微释怀,但却挣扎

着是否继续相信导师是一个圣洁的人。

    盖洛为了证实合夥人确实很懒散,便更加留意他的一举一动,他暗藏于心的渴望,就是捉到合夥人在浪费时间。他偶尔的确发现合夥人在偷懒。那就是他证实合夥人真的非常懒惰的证据。

    美兰妮的丈夫对她的好,让她感到困惑,因此她决定去听一场女性主义方面的演讲。那套理论证明,从古时,所有的男性天生就是专横的、大男人主义及完全的父权主义者。她听完演讲后深信,即使男人表现体贴的时候,也只不过是用秘密策略来巩固自己对女性支配的地位。

因此,他们不需要去除投射,就可以避免突然要去评估自身阴影的实际状况,那些「投射者」已经准备好要用错误的看法去印证对他人的责难。

步骤四:对阴影投射造成的情况感到无力

    如果「投射者」竭尽全力且不惜任何代价将自己的阴影投射到他人身上,不用多久「投射者」会突然感觉自己的人格受到剥夺、破坏及无力。当「投射者」为某个看似既吸引人又令人厌恶的对象而起伏不安,不难想像会耗掉多大的心灵能量。

「投射者」会感到无力有二个因素:首先,他们觉得无法拥有他们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人格特质,这会让他们产生慢性的压力;再来,他们会为自己的阴影感到苦恼,好像他们的心灵能量都反过来与他们作对。换句话说,他们最后会对自己感到害怕。我们现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述的四个例子,并检视每一位「投射者」投射阴影所带来的悲惨后果。好好先生马可把他所有的侵略性格都推到太太身上,当他和太太或其他人发生冲突时,他都无力捍卫自己。他觉得自己好像是门口的那块脚踏垫。

「投射者」会感到无力有二个因素:首先,他们觉得无法拥有他们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人格特质,这会让他们产生慢性的压力;再来,他们会为自己的阴影感到苦恼,好像他们的心灵能量都反过来与他们作对。换句话说,他们最后会对自己感到害怕。

    我们现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述的四个例子,并检视每一位「投射者」投射阴影所带来的悲惨后果。

    好好先生马可把他所有的侵略性格都推到太太身上,当他和太大或其他人发生冲突时,他都无力捍卫自己。他觉得自己好像是门口的那块脚踏垫。

    盖洛将空出时间休息及放松的能力投射到合伙人身上,而常觉得处于职业倦怠的边缘。

    尽管依莎贝尔的灵性导师做了解释,但她对导师的言行不一经常感到不安。她越来越迷惑,而且常常陷于神枯的状况中。

    美兰妮仍然深信自己是丈夫专横下的受害者,她的自信慢慢削减,而且觉得越是依赖丈夫,她就对他越加痛恨。

    不断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结果,会慢慢造成你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和忧郁,在各方面感到枯竭与无力。你常常处在防御的状态下,害怕冒险,而且容易拿自己不好的那一面去和他人比较。最后你会责备自己一事无成,尤其是怪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

步骤五:为你的阴影负起责任

    忧郁症常会引导「投射者」意识到自己正处在异常的情况,开始寻找走出忧郁的援助。就此意义来说,忧郁症提供机会让他们收回投射,并建立起真正的自尊。最后,也让他们能以健康的方式来肯定自己。

    以上四位主角会有什么样圆满的结局呢?

    马可不再对内在潜藏的侵略性格感到害怕,也发现拥有坚持自我主张的能力。他学习在坚持己见及温和之间取得平衡。这样的调整让他得以摆脱「好好先生」的封号所带来的重担,也让他在太太面前更具吸引力。

    依莎贝尔对灵性导师逾矩的行为感到厌倦,她离开了原本的团体,也愿意接受另一位专家的带领,扬弃先前被灌输的思想。之后,她试着找回过去丰富她灵性生活的根源。

    盖洛从合夥人身上学到了看待生活不要太过严肃,并且试着适时地放松自己。结果,他的生活及工作品质都大有改善。

与其浪费生命去抱怨丈夫,美兰妮更要去认出内在男性阳刚的一面,如勇气、进取及力量。因此她学习善待内在的男性面,不再喝丈夫相比,现在她觉得自己和丈夫是对等的。

德国有句谚语说:你无法跳过自己的阴影,意即我们无法摆脱阴影。当你把阴影从生活中剔除时,它会以复仇者的姿态重现,并用不同的方式强而有力的出现,例如焦虑、罪恶感、恐惧和忧郁。这样的分裂让我想起福音中有句劝言很适用于这个情况:「凡是一国自相纷争,必成废墟。」(《路加福音》十一章17节)

耶稣基督谴责不当的投射

耶稣也谴责阴影投射的害处。他对此所下的评论十分中肯:「怎么,你看见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梁倒不理会呢?你怎能对你的兄弟说:兄弟,让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而你竟看不见自己眼中的大梁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梁,然后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  (《路加福音》第六章 41-42节)。耶稣用这个说法,表达出我们在本章所要说明的重点:在判断他人之前,先想想自己的批评是否有益;我们要反躬自省,并学习收回我们的阴影投射。

耶稣指责怀有恶意的投射,因为他深知这对被投射者所造成的伤害。他谴责捉住淫妇的那群男人所做的投射。这名妇人是在犯奸淫时被捉到的。把她带到耶稣面前的这群人,是要让她成为他们有违法性行为时的代罪羔羊。此时耶稣用简短的一句话,就扭转了整个局势:他质问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投射,并要他们为自己的过犯负责:「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吧!」(《若望福音》第八章7节)

揭露他人恶意的投射,是有危险的,因为这会使控诉者把对被控诉者的愤怒转移到我们身上。我们只要看一看耶稣遭受的命运就知道了。

Chapter 7

与阴影为友的方法

评估载重量

    我刚买了艘新船,但怕重压伤船,所以只放了一些物品在船上。出海时,船身不时左右摇晃、上下颠簸,摇到船底的龙骨也清楚可见。轻如棉絮的船只漂浮在水面上,任凭暴风袭击。我完全操控不了这艘船。让我更气的是,这次出航一点收获也没有。

    后来我决定增加船的重量,多载一点直到船身下沉,超过吃水线。这船很吃力地受我指挥。我敢说,这次航行一定会更精采。有天,起了大浪,船开始往下沉,那一刻我以为一切都完了,幸好有其他船前来搭救,我的船才能安然无恙地靠岸。

现在,我总算会评估保持船身平稳的载重量,掌起舵来更加熟练,也懂得避开危险。

完整胜于完美。

——荣格

进行的方式

最后二章将描述阴影的不同面向,并提出辨认阴影存在记号的方法。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达到更深层面的自我认知。这样的认知有它的作用与价值,但不足以让我们去统整阴影。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来整合阴影和人格面具的特点及人格特质。整合的方法包含二个阶段:首先把整个心灵带到真我层面,然后让真我去组织调整。在第一个阶段中,意识我要将人格中相冲突的部分带进真我,也就是说,阴影的某一面会与现想我(人格面具)的某一面互补。举例来说,发现自己把侵略性格压抑到阴影中的人,会试图把和阴影互补的一面表现在意识面上,因此人格面具呈现出来的可能是非常温和亲切。在第二个阶段,则是实际将对立面,也就是受压抑的侵略性格和意识面的温和性格,如实准确地提至真我,并要求真我进行整合。意识面自发性的行动只在第一个阶段。

换句话说,意识我信任真我的整合能力,而委任真我藉由中介——合一的象征符号,去「综合」(complexification或整合对立的特点和人格特质。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就是要去整合阴影中的侵略性和人格面具的温和性格。侵略性格可能以蛇的形象出现,而温和性格则以鸟的形象出现。真我将以飞蛇或飞龙的原型形象去整合。这些具治疗效果的合一象征符号,是参加过我主持的阴影工作坊的人最常经验到的。

重整阴影和意识的必备条件

    把阴影重整到意识面是心灵非常微妙的过程。在许多条件的配合之下,才能整合成功。因此在谈整合的方法前,有必要先厘清这些必备条件。

    第一,慎防操之过急。一开始就过度挖掘潜意识,会使人沮丧忧郁。荣格用渔夫不会评估渔船载重量的比喻,来说明过犹不及的危险。如果超载,可能就会沉船;相反的,载得太少,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因此,想「吞食自身的阴影」(eat their shadow),比如,重整阴影的人,要更有耐心。要考量到重新掌管自我需要时间来酝酿。当我的案主对于要花长久时间才能摆脱阴影而感到不耐烦时,我反问他吃掉一只鲸鱼需要多久时间。起初他对这个问题感到不解,但他很快便明白:他一次只能咬一口。

第二个条件则接续上一个,挖掘并重整阴影的特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是一蹴可几的。荣格学派分析心理学家弗兰丝认为,破除阴影情结并与意识面建立新关系需要投入许多时间。从经验得知,某些阴影情结强烈排斥被意识同化。

我从专业实务工作中观察到,重整阴影的步调因人而异。有些人需要看见一些成果,才能有动力继续。

第三个条件尤其强调真我参与整合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可能成功。我的步骤是,每一次进行整合练习以前,先请参与者做好准备,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我上,并发挥整合的力量。每个人依照宗教信仰的祈祷方式,基督徒可以呼求圣神协助,其他人则听从内在指引、内在神圣的治愈力量、爱或内在智者等。

第四个条件是采纳他人的建议,请一位朋友参与整合的过程,并提供指引。朋友会鼓励并支持你度过瓶颈。在你成功克服犹疑不定和放弃的念头时,也证明支持的力量格外重要。

与阴影为友的方法

1、与阴影对话

    第一个方法是以心理剧的方式,演出你和阴影对话的情形。首先,你要确认清楚阴影投射的对象,然后想像那个人就坐在你的对面,你自然地和他交谈。有些人会把对话的内容记录下来。你要轮流扮演自己和想像中的对象。重要的是双方在这场即席对话中持续交谈,彼此才能更加认识,深入了解后,慢慢可以达成共识。敌对者的威胁面会转变为建设性的作用。

    最后,你扮演仲裁者的角色,评估人格面具和阴影达成的整合工作。结束时,感谢真我化解冲突面。

    我在学生伊莲身上,观察到十分正面的成果。伊莲对新的学年极度恐惧,因为她很怕一位教授。还不认识那位教授以前,伊莲就对他「自大的态度」感到畏惧,也因此讨厌他。为了走出僵局,伊莲主动尝试与阴影对话。对话过程超过二个小时,她有时扮演她自己,有时则跳到教授的角色。她注意到自己把从孩提时期就压抑下来的自信全部投射到那位教授身上。最后,她可以把她认为教授具有的人格特质整合到意识层面,对那位教授也感到比较友善。她对这样的结果既高兴又惊讶。

在上了几堂那位印象中傲慢自大的教授的课后,伊莲发现自己对教授的个性一点也不感到压迫,她已经能与他和睦相处。

2、将阴影拟人化并且与阴影为友

将阴影拟人化是重整阴影的另一种方法。我分享一段个人的经验来做说明。我在接受「内在无知的我」(ignorant-in-me)后,才肯让这部分流露出来。

某个新学年初,我认识一位漂亮的学生叫安妮丝,她告诉我她非常渴望也很兴奋可以修到我的课,她还说读完我的书及参加我的几场演讲后,认为我是杰出的思想家。

在课堂上她非常专心,也不时发问,因此让我有机会展现学问。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对她时常打岔的行为感到越来越不耐烦。有一次我还嘲笑她提出的问题。她很不能接受我的回应。

从此之后,安妮丝的态度大为改变,她开始问一些刁钻的问题,让我更困扰的是,那些问题和课程内容完全无关。之后,只要她稍有动作准备发问时,我就开始防卫她,并感到自己有侵略性,然后我会用一些攻击性的言语来答覆她的问题。总而言之,我们常常陷入无谓的对立,破坏双方的和谐及课程的进行。

这种尴尬场面不断上演,课堂上笼罩着不悦的气氛。我把这个情形说给一位同事听,他是心理学家。他问了我一个问题,我马上起了防卫心,他说:「这个学生对你来说似乎是个威胁,她击中你哪部分的弱点,惹你生气而想要反击?」我直觉地答说:「她并没有惹我生气,我只认为她的行为是出于无知。」但当我反省这个问题和我激烈的反应时,我意识到安妮丝对我内在自认为「无所不知」,精通专业领域,任何问题都难不倒我的那部分是个威胁。

    我以「内在无知的我」来做默想,持续一个多星期,我和它对话,并问它我该怎么做才可以给它更多的空间。

    最后,当我再走进教室,能敏锐地意识到「无知的我」的存在。安妮丝再次发问考倒我时,我转向被压抑的那部分人格求助。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询问班上是否有人知道答案。当安妮丝又再发问打断我时,「内在无知的我」立刻让我回应说:「安妮丝,我们提出问题时,通常已先再三思考,得到初步的答案。你是否已经有了大概的想法?」她毫不犹豫地说出她的答案,我也称赞她。

    经过阴影面二度出来调解后,这个学生不再问一些搅局的问题,我们之间的敌意也就消失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打破我对承认「内在无知的我」的抗拒,进而认同它的存在,让它在我和安妮丝的互动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我们彼此都从这次的经验受益。我发现到我将「内在无知的我」投射在安妮丝身上,而她也意识到在学期一开始,她就把「内在聪明的我」投射在我身上。

3、重新发现受伤的内在小孩

美国作家及家庭治疗师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在《回归内在:走出成长的迷思》28一书中,提到他面对孩童及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阴影,虽然书中并没有使用阴影这个名词。孩子受到伤害后,会把大部分的自己放逐到潜意识里。布雷萧说明任何心理的伤害,特别是那些孩提时就存在的伤害,若没有得到妥善的关照,反而有可能滋长人格中的阴影面。我们一旦由于害怕不被师长或父母认同,而去压抑自己的情绪、人格特质、才能或想法,可能的副作用是阻断了心灵潜能,从此残缺地度过余生。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内在小孩受伤的部分,我们一直想要把那部分隐藏起来或忘掉。只要我们意识到内在小孩的伤还没痊愈,我们就要发挥爱心,「收养」并照顾他,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孤儿。各种心理治疗的本质都是使人成为能够呵护自己的父母。

接下来的例子是描述一个母亲因为内在的创伤,而无法忍受女儿的态度和言行举止。这个母亲写了一封信给我,要我给她一些要领,帮助她纠正青春期女儿傲慢、自我中心和自以为是的态度。她也吐露「我对我女儿非常反感,在她面前我实在困难保持理性或控制自己的脾气。她用尽各种你想得到及想不到的方法,来引人注意。」

    在这封信的末尾,她坦承说:「我女儿的行为让我联想到自己,好像在对我说:『你在她这个年纪时,就和她一样,想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却事与愿违,所以让你相当失望。』我在我女儿身上看到自己的翻版,因此一直想避开她。换句话说,我否定她的时候,我同时也否定自己。」接着她说,她感到绝望,因为她没有办法爱她的女儿。最后,她承认有罪恶感,无法宽恕女儿逾矩的行为,让她自认为是很差劲的母亲。

    我对这封信感触良多,因为它表达出许多父母将自己负面的阴影投射到子女身上时所经历的痛苦。先不谈宽恕,这位妇女在成为好母亲之前,必须先与自己和好。要先跟青少年时期,渴望得到关爱和赞赏,却遭受挫折与拒绝的自己和好。

有研究指出,除非我们先跟自己不喜爱的那部分和好,否则我们不大可能去宽恕反映出我们负面性格的人,我们很容易把负面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这也是许多读者写信给我说,即使读了我那本论宽恕与治愈的著作《如何宽恕》29,仍很难宽恕他人的原因所在。我回覆他们说,走向宽恕的第一步是和「内在敌人」,也就是与投射到他人身上的那部分和好。

4、把投射等同于自己

    肯恩·威尔伯有篇文章30提出一个根本且逆向操作的方法,来重整阴影。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在非客观因素下,认为自己是他人攻击的目标,那么我们只要调转投射的方向就可以了。这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敌对情绪和态度是从我们身上产生,而不是来自他人。换句话说,在投射的过程中,我们要能意识到我们自己并不是他人攻击和羞辱的目标,而是我们不自觉地去攻击和羞辱他人。以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练习转换投射的方向。

懦弱的先生在责怪太太对他凶巴巴时,要改说:「我对太太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敌意,所以我会故意惹她生气。」

好逞强的女性在抱怨其他女生弱不禁风时,更该承认:「我害怕让别人看到我一直压抑的柔弱的一面。」

神父认为受到女性诱惑时,应当承认:「我也渴望和她们亲近,但为谨守贞洁誓愿,我应保持距离。」

过度有礼的教授在被同事低俗的举动激怒时,要认出心中的恐惧:「我害怕自己有粗俗无礼的一面,如果我向它让步,我可能会引起家人和朋友的反感及排斥。」

工作狂在批评别人不努力工作时,更要向自己说:「我很希望能懂得休息放松,但我实在害怕别人以为我很懒惰!」

我认识一位修女,她怪其他修女老是和她竞争,想赢过她。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她觉察到内心好胜的隐密倾向和占有欲。威尔伯指出,当我们意识到要为自己受阴影左右负责时,我们就取回自主权,不再被阴影掌控了。威尔伯也针对恢复内心平衡,提出二个建议:首先是「扮演」阴影,尽可能把自己设想成阴影。例如,如果我对自己说「大家都讨厌我」,试着把它转换成「我讨厌每个人」。第二个建议是,开始「扮演」阴影后,并不表示顺从内在的感觉和指令,去做出不当的行为。否则调转投射方向而改说「我讨厌大家」的人,就可能对他人口出恶言或暴力相向。

有些人不赞同投射转向的练习,他们害怕感染阴影的情绪后会受阴影掌控,而做出反社会和破坏行为。乍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这论点并不十分有根据,只要拿感觉到破坏的冲动和顺从破坏的欲望两者间的重要区别,就能加以反驳。

5、帮助案主觉察内在二种相对的人格特质

    知名美国作家和催眠治疗大师吉利根(Steve Gilligan)提出具体的觉察方法,帮助人认出并接纳内在看似对立,实则互补的两种人格特质。这套练习方法包含三个角色:治疗师甲、治疗师乙和案主。

    治疗师甲请案主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身上,然后问他:「你是谁?」案主要回答自己具有的人格特质,比如说:「我是慷慨的人。」

接着治疗师甲极富同理心地重述案主的答案:「我注意到你是慷慨的人」,然后静默片刻。

治疗师乙则把案主的注意力拉到另一面,案主也具有的相对特质:「我注意到你也是懂得为自己打算的人。」这时治疗师乙先在此打住,让案主深入内心思索另一面的人格特质。沉默一小段时间之后,两位治疗师同时以肯定的语气告诉案主:「你感觉到内在这两种相对的人格特质同时并存,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之后治疗师不再说话,剩下的时间留给案主的真我对治疗师的评论做整合。

6、整合存在理想我(人格面具)和阴影中的相对特点

威尔伯提出的投射转向方式,目前有很多知名心理治疗师采用31。我认为这些技巧应用在阴影攻击(shadowitis)的情况下会有很好的成效。然而就长远重整阴影来说,已证实效果不大。为了帮助你「接纳」阴影,我已将步骤调整如下:描述一个让你觉得讨厌的人。详细地说出这个人身上让你感到害怕、生气、反感的特点,或是负面的行为表现。

    然后,尽力从这个特点中发现它隐藏的正面特质。换句话说,试着从垃圾堆中找出「隐藏的珍珠」

    以下是几个实际的范例:

    一个被评为态度「虚伪」的人,也可能表现了他谨慎圆融的正面特质。

    仔细想想,一个人的「骄傲强势」也可能代表了他勇于负责。因此,这个人要学习运用他的个性与特点,避免超出限度。

    我们可以问自己:「我能从这个讨厌的人身上学到什么?」这个方法能让我们找出一个特点的积极面。举例来说,如果你讨厌这个人的懒惰,你就可以学着把自己变「懒」一点。也就是说,你可以多休息、多放松、少做一点、放个小假。总之,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过去被对方那讨厌的举止所掩盖的积极面已经显露出来了,现在,你该问问自己是否正需要这样的特点,好平衡你性情中较极端的部分。例如,大家都觉得你很慷慨,而你也憎恶你口中那个「自私」的艾尔伯,那么,藉由找寻「自私」中的正面特质,你或许会发现「多照顾自己」的必要性。

    只要时间一长,你的过度慷慨就会让你感到精疲力尽。所以,为了平衡这一点,你应该多为自己设想,并懂得问自己什么恰当,什么不恰当。

下表则列出一些人格面具的特点,以及与其相反、隐藏于阴影中却希望被意识到的特点。

存在于阴影中却希望被意识到的特点

人格面具的特点

私心

慷慨

易怒

温柔

内向

外向

胆怯

表现力强

坦率

谨慎

自负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好学

能接受客观批评

会鼓舞人

顺服……

自信……

    检视这些阴影的特点,看它们是否真的和人格面具的特点对立。

一旦你找出那些潜藏在阴影中的特点(例如:休息的需求),以及人格面具中的特点(例如:工作狂),你就可以进行下面的小仪式。双手象征两个对立特点的结合,以及彼此的整合。以下就是进行此仪式的几个步骤:

d 分开你的双手,让两手保持约三十公分的距离。

d 想像你将人格面具拥有的那些特点放到你主控的手上(如果你是右撇子,这只手就是右手。如果你是左撇子,这只手就是左手),接着,把埋藏在阴影中的特点放在另一只手上。

d 轮流与两只手个别对话。承认每一个特点,接受它。如果你很难接受它的存在,就要与这个特点和好。

d 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整合者「真我」调和  这两个看似对立的特点或行为表现,使它们彼此互补。

d 将两手靠近。

d 将你的注意力放在两手的结合上。这个动作象征两个对立的特点正彼此接纳。注意别勉强这个过程,也不要试着解释它。

d 在接下来的几天、几个星期及几个月里,要求「真我」继续让对立的特点相互接纳。

d 最后,慢慢地收回你的注意力,感受四周的声音、颜色和气味。

7、寻找象征来整合人格面具和阴影

    法国心理治疗师柏尔塔(MBerta)最早将象征运用在心理治疗中,我依据他的理论,设计一套重整人格面具和阴影的方法。主要是提供心理治疗师用于团体治疗。步骤如下:

    首先,请参与者放松,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然后,请他们发挥想像力,凭直觉回答问题。「如果你可以活在另一个世界,并且可以选择想要的身分,你希望变成什么?」参与者可以自由决定变成物品、植物、动物或虚构的角色(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几分钟以后,请找到新身分象徵的人举手。如果有人还没完成,再给一点时间。等大家都完成后,请他们收回注意力,回到团体中。

    接下来,二人一组,用几分钟描述自己的象征。可以根据对方的描述询问具体细节,例如形状、颜色、是否会动或发出声音、在附近或很远的地方。描述完象征的背景架构后,双方角色互换。

    下一步,请参与者再次深人内心,回答下列问题,「如果你可以活在另一个世界,也能选择自己的身分,你最不想变成什么?」哪一种东西、植物、动物或虚构的角色(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你不希望变成的。因为它让你打从心底感到

厌恶?

    参与者都找出负面象征后,请他们收回注意力,然后回到之前的分组,用同样的方式描述负面的象征。大约五分钟后,角色互换。

    彼此分享完以后,请参与者各自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

    然后请他们把双手举到胸前,两手保持约三十公分的距离。想象将正面的象征放到主控的手上(如果你是右撇子,这只手就是右手:如果你是左撇子,这只手就是左手),并注视一二分钟。然后,同样看着另一只手上的负面象征。

    接着,请「真我」协助整合这二个对立的象征。在这个阶段要避免理性的分析或思考。

    然后自然地将两手靠近。开放地接纳透过「真我」整合后形成的第三个象征。

    如果感觉到两手之间有阻力存在,要先找出抗拒的原因,加以排除,才能继续完成练习。

    所有人都完成整合正面和负面象征后,二人一组或分小组分享心得。也可以把第三个象征画下来,记录这次整合的过程。

在这类型的工作坊中,我尤其惊讶的是,整合的象征往往具有神圣性。心理咨商师和工作坊引导人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最后二个步骤中,如果参与者无法完成重整的练习,最好不要勉强。他们的潜意识可能还没准备好进行整合,有可能是负面象征的影响力较强,阻碍了整合的进行。如果是这样的话,咨商人员要举例来说,有位女士没办法整合她的负面象征——一条大蟒蛇,我请她用想象力把蛇变到可以接受的大小。由于使用这样的机巧,她就可以完成这个接下来的练习。

画曼荼罗

曼荼罗是一种象征图案,由圆和圆心组成。宇宙万物间,都可以看到曼荼罗的图案。围绕住圆心的小圆,代表不同的元素。曼荼罗图案有着合一与多元两种含义。(请参考第80页)

这类型的图案常被喻为能够透视心灵的眼睛。尤其曼荼罗具有整合个人的功能,因此在许多宗教都能看得到这种图案。事实上,圆圈内的各种元素,甚至包括对立的元素都被吸引到圆心。

曼荼罗正代表着心灵的复杂性,心灵的各个部分都集中在圆心,也就是「真我」四周。自我(意识层面),以及阴影(潜意识层面)也在圆圈内。

用曼荼罗来做默想及绘制曼荼罗,意即组织调整真我外围心灵的各个不同部分。因此这项练习有助于整合内在,以及缓和分裂的人格所造成的内在冲突。做这项练习的人也会感受到步人治愈与内在整合的过程。

Chapter 8

重整阴影和灵性成长

活泉的故事

    有一股活水,厌倦了只在地底下流动,有一天决定冒出地面,涌出汩汩清泉。人们远从各地前来,汲取这股纯净、止渴、清凉提神又有益健康的活水。唉!可恶的是,有个公司觊觎水泉可以谋取暴利,买下了水泉附近的土地,用护栏围住水泉,并订下各种严苛的限制。渐渐的,只有少数的有钱人才能进入里头取水解渴。活水对这些限制非常生气,于是决定另寻涌泉的地点。

    这间公司继续贩卖不具舒畅身心作用、失去疗效的泉水。然而,注意到的人不多。只有一些人,因为不满意买的水平淡无奇,而开始寻找新的活泉。很幸运的,他们找到了。

    但过不久以后,冒出水泉的地方又被买走了,建起了沟渠、订立新的限制。活水因此再一次决定隐入地下,找寻新的地方。

你认为活水这次会从哪里冒出来?

我要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谦逊地爱我自己——全部的我,

阴影和光明,亲切和愤怒,

欢笑和泪水,谦虚和自大。

我要收回过去

不被认同、不被接纳……种种的我。

                                    ——雅克·勒克莱尔

(acques Leclercq,1891-1971年,比利时伦理学家)

阴影和道德规范

阴影不等于恶

人格上的阴影不应与恶的概念混淆,你可以这样区分两者的差异。阴影的产生是由于压抑我们内在认为不受他人接纳的感觉、特点、才能和态度等。恶的定义则是本应具有的善的缺乏。恶的本质是一种非实质的存在(非存有物)。实际存在的是一个有缺陷的人,或不好的行为,意即这个人缺少了原本应当具有的美善。恶的名称依照对现实界的影响而异,现实界受到多少影响,就有多少种类的恶。美学上的恶,就是不完美的艺术品;健康上的恶,就是生病;政治上的恶,是社会动乱;伦理道德上的恶,是违反自然法则;神学上的恶,则是破坏人与天主之间爱的关系。

    可惜的是,荣格和他的弟子对阴影的看法太偏重于恶,也就是真我的邪恶部分。也因此,荣格学派往往把阴影视为实质存在的恶,即恶具有实体。阴影确实由于具有隐晦、原始、未经训练的特性,今人畏惧,因为它挑战现今社会和道德的规范。然而不应将阴影归类为实质存在的恶。如果要将阴影视为一种恶,最多只是结构性或组织性的恶。

    如果阴影是一种道德上的恶,我们应该对抗它,而不是去承认和重整它。然而我们再清楚不过,我们一旦决定向阴影宣战,必然会落入阴影的掌控,而正好犯下我们极力避免的道德错误。

    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家和作家威廉·卡尔·艾克曼(William Carl Eichman)提醒我们,阴影是人类处境的一部分,他也解释为什么我们应该去转变,而不是除掉它。

「人格的黑暗面是一种疾病或伤害,主要是由于孩提时期意外痛苦的经历所造成,并且应当就这部分妥善疗愈。每个人都有黑暗的一面,这是我们人生的境况,而不是『罪』。阴影重整者的目标是去治疗这个疾病,并使受伤的部分回复完整功能。」34

有阴影的倾向不应被视为缺点。从另一面来看,直接发自阴影的行动,有可能被看作是不好的。若忽略或放任阴影,就有危险性,因为阴影受到孤立并脱离真我的结果,会使它更显得凶恶、分裂。相反的,如果承认阴影并予以重整,它就能配合神圣真我(divine Self)的合一象征符号,达到整合。

承认阴影推力不等于顺服

把阴影归为道德上的恶是一种错误,但有一些知识分子仍然受到这个错误的影响。举例来说,有位伦理学教授在听过我的一卷阴影工作坊的录音带后,对我的观点非常鄙视。对我的诸多批评中,他指责我鼓励工作坊的学员顺从最原始的本能。他完全不明白我在承认阴影的存在和接受阴影的推力,以及赞同做出受阴影驱使的行为这两者间,做了清楚的区分。用伦理学上感觉(sentio)与同意(consentio)的区别来解释,就能平息他的愤怒。

对正在重整阴影的人来说,重要的是不混淆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情绪及冲动,以及受到情绪和冲动左右而做的行为之间的区别。我们无法自主控制去感觉或不去感觉某种情绪和冲动;我们只知道自己经验到的生理和心理事实,活生生证明它的存在。不承认某种情绪存在或者不肯为冲动负责,将危害心理健康。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收回自己的情绪,并承认这些情绪源自我们内心,就要先感受这些情绪。这时我们会说:「这性欲或愤怒的情绪是属于我的。」拒绝这种认知,一开始会导致压抑,然后使人受困于某种念头,最后就投射到他人身上。有经验的灵修指导非常了解这样的问题。

若是如此,就无法做出严谨的道德判断,除非能觉察自己的情绪和阴影的推力,并进而承认它们的存在。有了这种认知之后,就能自由地做判断。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感觉前,会先问自己要用什么方式表达。比如说,我如何表达愤怒同时也兼顾道德标准?找出适当的方法去表达内在的讯息,既不会伤害到他人,更不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

阴影和灵性生活

    从第一章可以看出阴影的理论与灵修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我们先来回顾重整阴影的灵性观点。真我是人的灵性中心;自我认知与自尊是灵性成长的重要条件;承认并接纳阴影则取决于谦逊的德行。重整阴影可以让我们对现实有较整体而非二元的观点。持续觉察真我及内在的天主肖像,能制衡自我的野心和幻想。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阴影的理论完全符合耶稣基督的教导。

在最后一章,我直接从灵性的观点来谈重整阴影的重要性。接着说明重整阴影在灵性生活中要经历的阶段。最后则探讨追求完美和成圣之间的不同。

灵性指导者必须重整个人的阴影

不论在心理或灵性助人专业中,缺乏真诚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因为这些专业辅导者没有注意到他们的阴影和冲动。有些人由于忽视个人的阴影,因而对案主、追随者或学生做出了道德和专业上严重不当的行为。

灵性陪伴者面对个人的阴影

有很多灵性指导者看出,在灵性成长的过程中阴影一直存在且造成影响,但他们并不采用阴影这个名词。因此,一位伟大的耶稣会传教士不怕提到内在有「不虔诚的部分」等待悔改。一位在医院从事牧灵工作的神父表示,自从他觉察到内在有「不虔敬的部分」后,他才对其他宗教信仰的病患感到比较自在。

灵性指导者必然会发现到,如果他们希望帮助自己和他人成长,就得重视阴影的存在,并与阴影达成和解。事实上,在灵性的道路上,即使一路明亮、顺畅,也没有人能独自前行。灵性指导者一定要不断对抗自己的阴暗面。试想旷野中的耶稣、佛陀、穆罕默德、以及所有伟大的圣人也与各种诱惑,例如魔鬼、邪恶、撒旦、或者是「世界的首领」(《若望福音》十四章30节)等对抗。

    即便是有祈祷习惯的人也很难避开诱惑。他们不用花很多时间就能找到内在的阴影区,他们称为分心、内在的对话或心灵的黑夜。几乎所有的密契者都承认他们经验过内在黑暗面的狡诈:骄傲、权欲、嫉妒、羡慕、复仇欲、占有欲、性欲等等。不论你多么投入使徒工作,如果仍未能觉察到自己的阴影,总有一天你会把它投射到服务的对象身上,而你的使徒工作也无法圆满达成。

    有很多灵性指导者由于没有注意到阴影的计谋,结果反而利用了原先想去帮助的人。许多人以维系灵性情谊为藉口,或多或少有意地使「弟子」受制于他们的掌控,甚至还利用他们来满足自己的情感或性的需求。

    造成更大伤害的原因,是许多追求灵性生活的人非常单纯,一味认同灵性导师的指导而失去判断力,造成上述所提到的不幸后果。从修道人、神职人员及教派的创立者涉入的丑闻中,就可看出端倪。

凯蒂·巴特勒(Katy Butler)有篇文章探讨加州地区一些佛教教派的情形35。文章中指出未意识到个人阴影的法师造成的有害影响,并且特别描述几位移民美国的佛教界大师在道德和心灵方面的堕落。他们顶着神圣的光环,人们因此认为他们有能力避免背离教义和道德规范。然而事实上,许多法师已受到西方世界的诱惑,并且利用他们的声誉合理化自己的恶行,比如酗酒、与信徒不当的性关系、奢华无度的生活,以及不健康的支配欲等。当他们对信徒造成巨大伤害时,同时也毁了自己。

其他助人的角色

这些反省对专业辅导者,心理师、医生、社工或协会领导者来说也很重要。他们时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心理和灵性上的缺点投射到案主身上。结果不难预料,这些助人者开始质疑案主的心理和灵性资源,也不再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会把案主当成小孩子看待,博取他们的依赖,甚至利用他们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占有欲和野心等等。

陪伴他人度过重整阴影的旅程

    助人者应当对阴影有充分的认识,以及了解阴影对灵性成长的影响。认识阴影,有助于分辨来自心灵或阴影的行动。指导者也能透过重整阴影的过程,带领受指导者探索未开发的内在资源。

    重整阴影是灵修生活中克己苦修(asceticism)很重要的一部分。克己苦修不同于抑制禁止,狭隘地把它解释为透过补赎和禁欲等行为来压制自己也是不对的。克己苦修的字根涵义更宽,它有锻链、操练和练习的意思。

    从操练的意义来看,克己苦修就是去重整我们的阴影,而不是去压抑它。许多灵性指导往往只告诉受指导者要扬弃缺点,却未能提供健康且明智的方法来达成目标。这种短视的作法,只会加重强迫性的思考或行为,使人受困在罪恶与失败、忏悔和认罪的恶性循环中:先信誓旦旦决意不再重蹈覆辙,然后又故态复萌,陷入恶性循环。

    这里举两个有强迫行为的人求助灵性导师的失败案例。第一位男士看起来温和有礼,却会不由自主地对亲近的人大发脾气。他持续十五年,几乎每个月定期和灵性导师谈话,来帮助自己控制突如其来的愤怒。灵性导师只告诉他要把愤怒压下来,并要他去办告解,祈求天主医治。

    第二个案例是一位四十五岁,学有专长的男士,他控制不了自己在性方面对青少年有强烈的偏好。他为了满足性欲,让自己的身体、道德观,甚至名誉都陷于险境。我们第一次面谈时,他告诉我他对克服这个弱点不再抱存希望。他甚至求我禁止他做出这种偏差行为。我接着问他,有多少位灵性导师或心理咨商师不准他再有这种偏差行为。他告诉我至少有十位。我对他说我并不想成为第十一位。我说,如果他愿意去检视性方面的强迫行为,接纳它,并寻求改变,我已经准备好要帮助他。

灵性陪伴和心理治疗同时适用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只有打从心底接纳自己的内在,才有可能让它改变。这个原则显然适用在接受及重整阴影上。这两位男士只有下定决心、勇于面对他们的强迫行为,善待并与它们为友,才能学会自制。

灵性生活中接触阴影的两个决定性阶段

第一章简略提到,灵性生活中有两个时期——初期和中年时期,对于阴影重整需格外关注。这两个时期,也可以成为启蒙时期,是人生重大转变的起点,需要转换身分,并与社会建立新的连结关系。年轻人要忘却童年时期无忧的生活,准备好去面对社会即将带来的挑战;中年人则要重新审视生命,因为他们已经瞥见人生的终点。这些转变,显然需要运用到内在所有的资源,特别是阴影。

灵性生活的初期阶段

    在灵性生活中,初学者会反覆经验到欢欣喜悦(神慰)和沮丧气馁(神枯)。有时他们误以为自己很完美,自傲或带鄙视地和他人相比。有的时候,他们看到自认为已经控制住的坏习惯又跑出来,就对自己灰心失望。

    也因此,初学者应尽早学习重整阴影。灵性指导者对于渴望重整阴影的初学者,会鼓励他们体验旷野经验,也就是刻意静默、独处一段时间,以对抗内在的心魔。我们的心魔是什么?就是各种执迷、反感、恐惧和嫌恶。初学者藉着克己苦修,学习为灵性生活建立稳固的心理基础,也了解到阴影的各种面向。因此,初学者可以避免经常落入谜样般错误想法的折磨。

    我们常哀叹现在的年轻人缺少启蒙(成年)的磨炼。在所谓的原始或传统文化中,启蒙仪式(成年礼)的用意正是让年轻人去面对恐惧并脱离父母、独立自主,进入成人的世界。在灵性生活的初期阶段,重整阴影的目标,就是去面对恐惧。

有位向往修道生活的年轻隐修士,他在夜里醒来,对房间内的孤寂和黑暗感到极度害怕,全身不停颤抖。最后他从床上爬起来,吃力地点亮蜡烛,走去敲院长的门。院长亲切地接待他,听他诉说内心的恐惧。等他平复后,院长陪伴他回去房间,经过漆黑的长廊时,院长示意要他走在前面,当他走上前时,院长立刻把他的蜡烛吹熄。

中年时期的灵性生活

    中年是人生中另一个转捩点,这个时期也要求我们去面对内在的阴影;这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到了中年,我们扬弃年轻时天真浪漫的各种幻想,而开始正视恶的问题,死亡和我们不再漠不相关。情场失意、屡尝失败,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结果,我们反而质疑起自己的能力,时常感到忧郁,甚至绝望。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信心起了动摇,因此更容易受到  「心魔」的左右和攻击。

    很多这个年纪的人想彻底切断过去,比如脱离原有的社交圈、离婚、换工作或转变生活型态。我们在这个阶段,很容易把自己的失败和失意推诿到他人或环境因素上,藉此掩饰心中的动荡不安。只想重头开始,而不是去面对「我是谁?」「以后的日子我该做什么?」这些无法逃避的问题。除非正视内在的阴影,否则无法找到圆满的答案。

我们在中年阶段,必然会触碰到碍于外在压力而压抑下来的自我。因此,一个一直忽略自身女性特质的男性,到了中年阶段就不得不去正视这一面:而将男性特质隐藏起来的女性,也同样必须和这些特质重新和好。

下面的例子充分说明中年危机。有个五十多岁的神父向我吐露,他以前对自己总是信心满满,可是现在却无法做弥撒。从他穿上祭衣那一刻起,就莫名地感到恐慌,直冒冷汗。他一想到要踏上祭台,就担心可能会昏倒。有好几次他还突然晕眩,得暂时中断弥撒,离开祭台。

    他对自己的情况相当苦恼。他总尽力恪守严格的生活纪律,来证明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及坚毅的性格。但是现在,他只感到软弱和沮丧。无力面对这个困境让他倍感痛苦,除了寻求帮助外,他别无选择。他在经历这番混乱后,也对圣召感到质疑。事实上,他没有认出自己的阴影对他所做的反控,强迫他去接受自己的软弱、情绪面及依赖性。

    我帮助他看到他在做弥撒时,并没有相称的内在意向。在弥撒中,他带着身负要职的自信,将受伤脆弱的基督奥迹重现出来。他听了我的分析后,不能自已地放声大哭,频频为自己的行为认错道歉。他告诉我最近这几年,每次注视十字圣架时,都忍不住泪流满面。这种不由自主的反应让他心烦意乱。我鼓励他去倾听这一面,因为除了希望表现出沉着、坚强,还隐藏着更深的含意。

在治疗的过程中,这位神父逐渐能够承认内在敏感、软弱、容易受伤及依赖的那一面。他也能接受人格中的女性特质,并且体认到其蕴含的意义。他已准备好与之前不被承认的这一面为友。不久之后,他告诉我他重拾牧灵工作,做弥撒时不再感到昏眩,睡眠品质也改善了许多,也不用再吃抗忧郁的药物了。他的神职生活有了新的转变。成圣并不是靠意志力来达成,而是顺从恩宠的推动,接受天主圣爱的带领。

重整阴影和成圣

完美和完美主义者

    重整阴影和追求道德完美是两个相反的方向,道德完美是指谨守道德规范并顺应周遭环境的要求。这种完美不过是完美主义,它完全是外在表面的,并不重视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我们往往看到完美主义者让自己受限于外在标准,混淆了人格面具的理想典型。完美主义者急着让别人看到他们的良好表现,更胜于寻求内在的和谐和个人成长。

    结果,当他们无法达到自己设下的标准或形象时,就会感到焦虑和丢脸。如果他们犯了一点小错或者遇到困境,他们很容易贬低自己而不停自责。总而言之,完美主义者以各种方式来伤害自己。这些人需要问自己,抨击自己是否真的有助于自我成长。

    从甘地身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完美主义的态度阻碍人格成熟的发展。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Gandhi’s Truth37这本著作中,对印度圣雄甘地在极端逆境中仍坚持和平的精神,表达无限景仰。甘地以身作则宣扬和平,打破暴力的恶性循环。他虽屡遭敌人攻击却不曾报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艾瑞克森并没有充分解释宣扬非暴力的甘地,为何如此极端对待自己的软弱。他达不到自己设下的成圣标准,便对自己深感憎恶。艾瑞克森则认为甘地对家人不够包容,就是来自他严以律己的态度。

完美主义者极力对抗道德及灵性上恶的倾向、缺点、软弱和罪恶,让这些部分没有机会滋长。他们滋养了自己的阴影,最后便把这些阴影投射到他人身上。于是完美主义者开始憎恶自己。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缺乏同情,因此更觉得自己的道德有瑕疵,并感到自尊低落。最后他们就被困在最会削减力量的恶性循环中。我们难道只愿一味偏执地追求虚假的完美,而不愿选择依恃恩宠来达到真正的成圣?

成圣和接纳内在不可爱的部分

    荣格认为,不论我们的内在是崇高或渺小,无条件地接纳自我,就是整个道德问题的核心,也是完满人生的最高境界38。荣格也指出,耶稣基督教导的实践爱德,应该先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不论是给饥饿者食物、宽恕得罪我们的人,还是以基督之名爱我们的敌人,这些行为都是美好德行的记号。凡我为这些最小兄弟姊妹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为耶稣基督而做。但如果我们发现到的是,其实那位最小的兄弟、最贫穷的乞丐。最厚颜无耻的冒犯者,以及真正的敌人都在我们心内,而且我们需要自己仁慈的协助时,我们不也是那位需被爱的敌人吗?而阴影正是我们内在要去认识、接纳并喜爱的「最小兄弟」及「敌人」。

偏差行为也隐含对灵性的渴望

即使我们内在有一部分偏差且贫乏,还是可以看到其中蕴藏丰富的宝藏,但前提是学习以明智、爱心及耐心去接纳这些不足。

上述说法已经在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itic Programming,简称NLP39中证实。康尼瑞儿·安祖博士(Connirae Andreas)建立的「核心转化」技巧(Core Transformation40带来惊人的成效,因为这项技巧让人在最受鄙弃的强迫行为的核心本质中,发现到对灵性的渴求。「核心转化」技巧的运用方式如下:首先,请案主觉察内在「不好的」倾向、不道德的恶习或念头,以及属于黑色阴影的特征等。接着再请他们找出反向助长强迫行为和不良习惯形成的正向意图。

给案主时间去转化内在并对阴影提出质疑:答案还没从潜意识浮现出来之前,应避免用理智来回答。得到答案后,就整合先前的问题,接着再提出新的问题,以助于进入潜意识更深处。不断重复问答,直到案主发现潜意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深刻体认内在的完整、期待做真正的自己、寻求永久的平安、感到受欢迎并得到认同、寻求爱与被爱41这五种内在需求,让我们看出自身缺点和严重错误的起因。

    有个例子可以清楚说明这个过程。我询问一位案主酗酒行为背后的正向意图。以下是对话的内容。

    d 喝酒让我放松。

    d 你想从放松中得到什么?

    d 感觉自己很好而且重要。

    d 你从感觉自己很好及重要中获得什么?

    d 我很希望做真正的自己,并得到别人的接纳。

我们能从运用核心转化技巧所得到的结果中归纳出什么?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不好的或强迫性的倾向,其实隐藏着对真善美、对内在爱和神圣的灵性渴望。应用这项技巧能让人发觉内在灵性的渴望并重新调整方向。从我亲身运用核心转化技巧的经验,我发现在丑陋污秽的人性中,总可以找到珍珠和宝藏。莠子与麦子也一起生长(《玛窦福音》十三章24-30节)重整阴影,就是从金矿石中提炼出纯金。

成圣和真我的功能

    我多次提到真我的功能对重整阴影的重要性。因此,界定清楚真我的角色和本质能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学受到荣格学派的影响,已渐渐接受人具有灵性层面的观点,荣格称之为真我。不同的灵修和心理学传统,采用的名称也不尽相同,例如内在核心、大我、心灵、深层自我、有机组织原理(the organizing principle)、治愈力量等。不论名词为何,荣格的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我)不再如同之前占据内在核心,现在自我则转为真我效劳。

荣格坚信真我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天主肖像。真我蕴含神圣性,使人因此具有独特且神圣的无比价值。有人认为荣格的说法是承认天主存在,然而他却强烈否定。他肯定神圣真我存在,是科学观察人类行为所得的结果。荣格也从不认为能从科学观察的推论中,证实形而上的天主存在。

健康的心理有赖健全的灵性支撑

    荣格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中说到,人在面临巨大悲痛时,会自发地转向最佳的治疗系统,例如佛教和基督宗教。他接着说,人类智慧的各种发明,并不能成功治愈最严重的心理疾病。荣格强调,我们无法只透过理智思考所得的领悟来减轻

痛苦,反而应该重视比我们更有智慧者的启示42。

    荣格认为,神圣真我是全人类普遍皆有的,因此每个宗教信仰或灵修传统都对此有所描述。无神论者可能对神的存在、本质及行动感到陌生,但他们仍能找到自己的说法。他们把真我视为人类心灵的要素,并按照个人观点,称它为爱、深层自我、智慧、内在指引等。

    人的道德和社会发展是靠自我来推动,而调和人格面具和阴影则由真我来完成,透过真我的力量来造就、治愈和组织完整个体。然而,唯有认为真我是好的、富同情心、且充满爱的真实存在(reality),整合工作才会有效。

    那么,对真我有所恐惧的人会如何呢?他们无法放心顺从真我整合力量的带领。事实上,我曾经遇过灵性上无可救药的案主,他们被困在专横、好指责的超我(superego)中,他们称为命定或因果(karma)。他们对灵性的悲观看法阻碍了成长。除非把真我看作是温和的实存(reality),否则无法好好地接纳个人的黑暗面。

    与凭靠自我努力所达到的完美相比,成圣是恩宠的结果,以及天主全然自由的行动。雅克·勒克莱尔神父道出这两者的区别:「完美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成圣则是天主赐予的。完美是我为自己订的最终目标,但成圣是现在、是当下这一刻就领受的;完美往往令人蒙羞,但成圣却是谦逊的。」43

荣格学派大师约翰·桑福德,在一场演讲中说到:「天主爱你的阴影超过你的自我。」44他也解释说:「在最后审判时刻,天主(真我)喜爱阴影胜过自我,因为带有危险性的阴影不仅比较接近自我核心,也比较真诚。」45

重整阴影之后的情况

    在本书一开始,我邀请你踏上一趟冒险之旅,去认识、面对并重整你的阴影。现在,已经到达终点,但是重整阴影的旅程还没结束。成功整合部分阴影之后,接下来要进到新的意识层面。然后你会发现还有其他的黑暗面,等待你来重整。重整阴影是永无止境的工作。你每次接纳一部分的自己,接着又会发现有新的领域等待探索。

    重整阴影能加深灵性深度。走出家庭阴影、团体阴影和国家阴影之后,你要进到另一性别的阴影区,那里有着不同性别的人格特质。为了通往有着丰富资源的真我,男性要接纳内在的女性原型象征——阿尼玛(anima)所具有的情绪化与感性:女性则要接纳内在的男性原型象征——阿尼姆斯(animus)所具有的活力、勇气及主动进取。(参照下页图)

荣格的心灵观

阿尼玛:男性内在的女性原型象征

阿尼姆斯:女性内在的男性原型象征

    人格面具、自我、阴影、阿尼玛及阿尼姆斯随着性别而定,这些都是通往真我核心的心灵旅程的启蒙阶段和里程碑。我们有时误以为只有菁英分子才能实现或达到荣格所说的个体化。我们不要有这种错误的想法。当个人阴影浮现出来时,能够真正克己苦修的人,就可以达到与真我相通的境界。不论是否为菁英分子,能与痛苦和谐共处的人会发现到,在面对阴影时,他们对自己表面的认同(人格面具)已得到净化。所有的虚假一步步被净化后,便会逐渐认出内在的神圣性,并且发现人生在世的使命。

    最后,请你一同默想加拿大社会学家雅克·格林梅笙神父(Jacques Grand’ Maison)对重整阴影的益处的一段话:

    面对阴影使我们得以挖掘心灵深处,揭开尘封回忆,开启视野……但最重要的是,这能引领我们通往内在的泉源,重振我们对生命的热情、爱的渴望、奋斗的决心以及大胆向前迈进的勇气。46

注释

1. Liliane Frey-Rohn, in C. Zweig and J. Abrams (eds.) “ Introduction: The Shadow Side of Everyday Life ”, Meeting the Shadow: The Hidden Power of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Los Angeles: Jeremy P. Tarcher, 1991), p. xvii.

2. C. G. Jung,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West and East (Collected Works,7), (Bollingen Ser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38), p. 528.

3. S. Naifeh, “Archetypal Foundations of Addiction and Recovery,” in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40 (1995),p.148.

4. J. Green, L’homme et Son Ombre, (Paris: Seuil,1991).

5. G. Egan, Working the Shadow Side: A Guide to Positive Behind-the-Scenes Manag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4).

6. M. Bowles, “The Organization Shadow,” in Organization Studies, 12 (3), 1991, pp. 387-404.

7. C. G. Jung,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West and East, p. 140.

8. C. G. Jung, Aion (Collected Works, 9, Part II), (Bollingen Ser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1), p.14.

9. E. Neumann, Depth Psychology and a New Ethic, (New York: Harper 1969).

10. J. Grand’ Maison, L. Baroni, J. Gauthier (eds.), Les Defis des Generations: Enjeux Sociaux et Religieux du Quebec d’aujourd’hui (The Challenges of the Generations: The Social and Religious Stakes in Quebec Today), Cahiers d’etudes pastorals 15, (Saint-Laurent, Quebec: Fides, 1995), p.360.

11. 荣格著,刘国斌、杨德友译,《荣格自传:回忆 梦 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台北:张老师文化,1997),130页。

12. C. Zweig and J. Abrams (eds.), Meeting the Shadow: The Hidden Power of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p.3.

13. D. M. Dooling, “The Wisdom of the Contrary,” in Parabola, the Trickster, vol. 5, no. 1(1979), p.55.

14. 愚人节(Fool’s Feast)是中世纪欧洲民间节日,大约定在11日前后,特别盛行于法国。庆祝内容包括推选假主教后假教宗,模拟教会礼仪等。这种习俗可能源于异教的农神节,虽屡遭禁止,1431年巴塞尔会议定下处罚办法,但直到十六世纪才绝迹。

15. D. W. Winnicott, Maturation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65), p.140;温尼寇特(1896-1971年)是英国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专长于儿童心理学。

16. 扭曲的感觉(racket feelings)是一种替代性的,而不是原始的感觉。这是后天学习而来的,且不断增强,尤其在面临压力时,特别容易出现。例如孩子一发脾气就被父母关在房里,久而久之,孩子学习到生气会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因此改用害怕的感觉来代替愤怒。

17. E. Berne, Games People Play: The Basic Handbook of Transactional Analysis,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4).

18. Liliane Frey-Rohn, “How to Deal with Evil,” in C. Zweig and J. Abrams (eds.), Meeting the Shadow: The Hidden Power of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p.265.

19. R. Cote, “Dieu chante dans la nuit: l’ambiguite comme invitation a corire” (God sings in the night: ambiguity as an invitation to believe), in Concilium 242(1992),p. 120.

20. 原始呐喊疗法(primal scream therapy)也称为释放疗法,利用催眠、回顾的方式,重温创伤生成的情境,过程中可能再次感受到恐惧而放声尖叫,藉此将被压抑的情绪、压力等释放出来。

21. John A. Sanford, “Dr. Jekyll and Mr. Hyde,” in C. Meeting the Shadow: The Hidden Power of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p.32.

22. R. A. Johnson, Owning Your Own Shadow: Understand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Psyche, (San Francisco: Harper, 1991);詹森是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他的著作等身,包括:He: Understanding Masculine Psychology, She: Understanding Feminine Psychology, We: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23. 同上注,85-90页。

24. C. Zweig and J. Abrams (eds.), Meeting the Shadow: The Hidden Power of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p. xix.

25. K. Wilber,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Wheaton, IL: Theosoph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2), p.203.

26. M.-L. von Franz, Projection and Re-Collection in Jungian Psychology: Reflections of the Soul,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1980), p.3

27. 同上注,25页。

28. 约翰·布雷思(J. Bradshaw)著,傅湘雯译,《回归内在:走出成长的迷思》(HomecomingReclaiming and Championing Your Inner Child台北:新自然主义,1999.

29. 莫伯凯特(Jean Monbourquette)著,山泉译,《如何宽恕》(How to Forgive: A Step-by-Step Guide),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5.

30. Ken Wilber,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Shadow,” in C. Zweig and J. Abrams (eds.), Meeting the Shadow: The Hidden Power of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p.275-276.

31. 投射转向的方法也运用在一些治疗学派中,例如:费里兹·波尔斯(Fritz Perls,完型治疗法创始者)的「相反游戏配合空椅法」(reverse polarity game with the empty chair);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sson,廿世纪催眠治疗界的重要人物,也是短期心理治疗的先驱)的「抗拒运用原则」(utilization of resistance);保罗·瓦兹拉威克(Paul Watzlawick)的「问题解决法」(prescribing the symptom);以及弗兰克(Viktor Frankl,意义治疗学派)的「矛盾取向法」(practice of paradoxical intention)。

32. M.Berta,Prospective Symbolique en Psychotherapie. L’epreuve d’anticipation Clinique et Experimentale (Symbolic Prospective in Psychotherapy.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nticipation Test),(Paris: Editions ESF,1983).

33.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曼荼罗,可以参考:R.Dahlke, Mandalas of the World: A Meditation and Painting Guide.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ing Co.,1992)。

34. William Carl Eichman, “Meeting the Dark Side in Spiritual Practice,”in C. Zweig and J. Abrams (eds.), Meeting the Shadow: The Hidden Power of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p.136.

35. Katy Butler, “Encountering the Shadow in Buddhist America,” in C. Zweig and J. Abrams (eds.), Meeting the Shadow: The Hidden Power of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pp.137-147.

36. 参考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阿道夫@古根鲍尔克雷格神父(Adolf Guggenbuhl-Craig)的著作:Power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Dallars: Spring Publication,1971)

37. E. Erikson, Gandhi’s Truth: On the Origins of Militant Nonviolence, 1st ed., (New York: Norton, 1969);艾瑞克森是专长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

38. C. G. Jung,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West and East, p. 241.

39. 神经语言学(NLP)是查理@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电脑专家)和约翰@葛林德(John Grinder, 语言学家)二位美国学者在1970年初共同提出的理论。

40. 康尼瑞儿@安祖(C. Andreas)著,彭真译,《心灵改造——进入内在的活泉》(Core Transformation: Reaching the Wellspring Within),台北:世茂,1996.

41. C. Andreas, Core Transformation: Reaching the Wellspring Within, (Moab, Utah: Real People Press, 1994), p.19.

42. C. G. Jung,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New York: A Harvest Book, 1969), pp.240-241;中译本为:黄奇铭译,《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台北:志文,1989.

43. Jacques LeclercqVie Chretienne (Christian life), March1983

44. John Sanford, quoted by Robert Johnson in Owning Your Own Shadow: Understand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Psyche, (San Francisco: Harper, 1991),p.44.

45. 同上注,45页。

46. J. Grand’ Maison, L. Baroni, J. Gauthier (eds.), Les Defis des Generations: Enjeux Sociaux et Religieux du Quebec d’aujourd’hui, p.372.

国家图书馆出版品预行编目资料

和阴影作朋友:接纳自己不可爱的那一面  

莫伯凯特(Jean Monbompette);郑玲玲译  

--初版.--  台北市:上智文化,2009. 4

面;公分. --(心灵关怀:J0017) 

译自:Apprivoiser son ombrele côté mal aimé de soi

ISBN 978-986-7873-74-3(平装)  

1.精神分析学  2.自我实现  3.灵修

175.7              98004748

心灵关怀J0017

书名  和阴影作朋友——接纳自己不可爱的那一面  

作者  莫伯凯特(Jean Monbourquette

译者  郑玲玲

准印  洪山川总主教

发行  邓秀霞

出版  财团法人圣保禄孝女会附设上智文化事业

          100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21

          电话:(0229017342传真:(0229027212

          读者服务信箱:wisdompresspauline.org.tw

20094月初版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定价/200

延伸阅读

《求宽恕,不丢脸》

书号:J0012

莫伯凯特&艾思蒙 著

刘菩芸 译

谁从未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感受到求宽恕的需要?然而,千百个理由是我们无法下定决心付诸行动。我们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就是害怕面对求宽恕时,对方可能有的反应;我们怕被对方羞辱。

本书作者以八阶段的内在历程,帮助读者整合自己过往的内在阴影、宽恕自己、重建自我的价值观,进而勇于认错。这是法语国家中第一本探讨这个主题的著作,即便是在其他国家,探讨如何真心诚意求宽恕的著作也是少之又少。本书搜集了所有必要的资料,来帮助读者了解、并平静地度过这个过程。本书是继作者另一畅销书《如何宽恕:按部就班,踏上宽恕十二阶》后,一部不可或缺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