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听中国古筝视频:主动回应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36:37

主动回应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2-02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必须敢于善于对它作出正面回应。必须对它的性质作出正确判断,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对它进行认真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只有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切实加强引领能力建设,提高引领的水平和效果。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化解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消极作用,战胜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正确判断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性质

  所谓社会思潮,可以尝试下这么一个定义:社会思潮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是一定历史时期在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中流行,具有一定的理论作为主导。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心态、社会行为、观念文化和学术理论而得到显著表现的社会思想潮流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思潮具有阶级性、流变性、促动性、群发性、显现性以及符号性等特征。社会思潮是对社会变迁的一种观念反映。同时它的流行和传播在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群体具有促发特定行为倾向的作用。社会思潮的总体态势是衡量社会肌体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而社会思潮的紊乱无序。说明社会肌体出现病灶: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则标志着社会肌体的健全和和谐。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中流行的各种思想潮流的总和。它既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也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还包括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对社会变迁的观念反映,社会思潮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性质。可以作出如下基本判断:

  第一个基本判断: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旋律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发展的道理深入民心,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成为统领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愿景。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振兴中华”、“爱我中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和凝聚全民族发奋图强的精神符号。爱国主义成为具有最高显示度的社会思潮。而集体主义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也获得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并在抗震救灾等重大考验面前显示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人类历史的新世纪。使社会主义焕发出了绚丽的青春。“社会主义好”复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歌咏的华章。因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态势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总体的引导、引领作用是显著的、有效的、成功的。

  第二个基本判断: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改革发展到了关键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既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流。也有这样那样非主流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存在。对于这些差异性和多样性,我们要给予尊重和包容。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三个基本判断: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倾向。由于上述四个“深刻”,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新的格局,一些新的阶层正在涌现并走向前台。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因素不断增加。在历史转折、社会巨变的这一阶段,对社会思想主流、社会思潮主旋律的各种挑战依然存在,有时候这种挑战还相当严峻。有些情况下甚至严重干扰了社会肌体的和谐运行和正常发展。歪曲和否定改革开放,激烈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实践,主张照搬照抄西方政治制度等思想潮流。就构成了这样的挑战和干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若不能战胜这些挑战、排除这些干扰,社会共识就难以形成,社会和谐就会出现问题,科学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动加强、改善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倾向,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主动回应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作出主动回应。一是在态度上要高度重视社会思潮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认真对待社会思潮的流变。而不是敷衍塞责。被动应付,更不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二是要注意评估社会思潮的基本走势,正确研判社会思潮的性质,而不是抽象议论,大而化之。三是要有理论勇气深入研究社会思潮。敢于正视社会思潮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在这种积极的应对之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回避矛盾。绕着问题走。四是要创新研究思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使我们的判断和研究更加实事求是,更有针对性。回应是引领的前提。对于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我们只有主动回应。才能有效引领。

  多年以来,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思想理论界(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哲学界、政治学界、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做了大量工作。著述颇多。粗略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近十年来,国内期刊发表的有关“社会思潮”主题和几种重要社会思潮流派的研究和评述文章。超过6500篇,这里面还不包括以论述主流社会思潮为主的论文。但是,在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规划的制订、研究力量的汇聚、研究方向的凝练、研究质量的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基地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主流意识形态应对、引导、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和优化。这种情况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大改观。教育部于2006年度和2007年度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列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并向全国高校招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2007年度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并批准三家单位同时中标。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得到空前的重视,意义十分深远。回顾以往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在路径上大体有三种。第一种路径,是透视、解析社会思潮的流行现状,归纳其类型特征,解释其作用机理,并予以批判评论,力图构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第二种路径。是从社会史和观念史的角度考察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流变过程、社会基础以及各种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种路径,就是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人手。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正确对待各种社会思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甚严格的意义上。可以把这三种路径分别叫做透视法、流变法和引导法。这三种研究路径,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是必要的。这些研究工作若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没有真正建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一命题的提出。就为深化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科学方法研究当前的情况,也就是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潮流的新动向、新变化、新流派和新特征。展望和分析未来若干年可能出现的新趋势,以适应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当然。研究重点的这种以“当前”和“未来”优先的取向,也离不开对二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思潮源流谱系的梳理。具体言之,有三个重点研究领域需要特别关注:一是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要建立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一般理论:二是要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厘清非主流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选择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严峻挑战的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也就是要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背景下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或分支理论;三是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成果。提出加强和改善国民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也就是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对策理论并加以实践。

  着眼于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在研究策略上我们要对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做必要的分类和取舍,对那些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潮,尤其是对客观上严峻地挑战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严重干扰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主旋律、影响较大的那些错误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要作为重点专题而详加透视论析。对待这些有影响的思潮,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批了之,而要以理服人。以理服众。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创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方法论。在总的指导思想上,要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实证研究人手,系统考察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实形态、源流流派、类型结构、本质特征和规律节律,有针对性地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课题、新领域和新理论。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回应中外社会思潮的种种挑战,引导和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朝着更加积极、更加健康、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思路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在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成果或者说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并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

  在具体研究工具的选择上,要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实证方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要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社会思潮的社会阶层结构背景。实证地研究社会思潮的影响及其表征。把整个研究和引领工作切实奠立在事实基础上。要应用政治学方法。分析当代社会思潮所反映的经济政治利益格局。要借助社会心理学方法,更加深刻地描述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生机制和社会表现,以及它对公众心态心理的影响机理。用以探索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接受和反应机制。要在上述基础上借助传播学方法进而探索社会思潮的“生产一传播一消费一再生产”模式以及相应的引导引领模式。

  三、提高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能力

  引领能力是一种领导能力。对我们党来说,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领就得有引领能力,要有能力引领就得重视和加强引领能力建设。只有重视和加强引领能力建设。才能提高引领水平,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除了引领队伍建设之外,引领能力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融入转化能力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认识社会思潮的能力。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必须正确判断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性质。认真回应和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结构、层次、类型和趋势。始终保持引领的主动权。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存在着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反主流社会思潮三种流向。参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程度,也可以分为维护性社会思潮、弱挑战性社会思潮和强挑战性社会思潮三种类型。对于不同的社会思潮,应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必须加强建设,广泛传播;非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现实社会生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对它应该尊重和包容。并加以正确引导;反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现实社会生活中消极的、落后的方面,对它必须加以抵制和批判。化解它的负面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引领社会思潮。就是要巩固发展主流社会思潮。包容引导非主流社会思潮,批判化解反主流社会思潮。认识社会思潮的能力是一种正确把握引领对象的能力。它要解决的是“引领什么”的问题。

  第二,提高理论创新的能力。没有先进的理论;就没有话语权和引领权。能否实现引领。能否有说服力、感召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的创新。要推进理论创新,就要将研究重心前移,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在和社会思潮的互动中,重点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若干新领域、新主题、新论述。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研究,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理论,正确认识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道主义以及人的终极关怀的探索,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阶级、社会冲突的理论和社会解放、社会和谐的理想,建设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传统观和民族观,发掘整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世界历史、人类文明和全球化的论述。面对这些关乎中国前途和人类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有所作为,就不可能始终牢牢掌握社会思潮的引领权。提高理论创新能力。就要主动更新引领的理论武装、永葆理论先进性、不断增强引领力量。它要解决的是“用什么引领”的问题。

  第三,提高“融入”和“转化”的能力。要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成功引领,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把它切实“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可以说,引领社会思潮的要津在于“融入”和“转化”。而“融入”和“转化”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必由之路。解决不好“融入”和“转化”问题,引领就会落空。“融入”的目的是“转化”。而“转化”的手段是“融入”。“融入”的要旨在于“润物细无声”。要想实现“转化”,首先必须解决好“融入”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内化”为公众的“价值自觉”。要成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我们必须在“润物细无声”上做文章,必须着力探索和试验“融入”,改进“融入”的方法、方式、路径,注重“融入”的主体、对象和中介之间的整合,加强和改善包括媒体和网络在内的“融入”中介体的建设。引领是一种理解的对话、理性的沟通,接受引领是一种“心悦诚服”的思想自觉、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要通过“融入”和“转化”,解决好、处理好社会思潮的“一元”与“多样”、“差异”与“共识”的矛盾。在现代媒体高度发达和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引领能力建设和引领和融入、转化方式的创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提高“融入”和“转化”的能力,就是要尝试不断优化引领途径,创新引领的机制和方式,它要解决的是“怎样引领”的问题。(作者 朱士群)(原题: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