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在哪里:独步天下的成化斗彩三秋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4:18

成化斗彩在瓷器史上的巅峰地位,自然与成化皇帝的品位与喜好密不可分。成化帝朱见深是个苦命人,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虽生在帝王之家,但他的童年却生活在随时被杀掉的恐惧之中,好不容易挨到继承皇位,却无比依恋大他17岁的宫女,甚至放任她去杀掉自己的一个个孩子。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段“成化畸恋”,其离奇曲折、惊心动魄堪比任何一部文学戏剧。 

  
  提到古瓷器中的斗彩,许多人自然会想到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它的名气最为响亮也弥足珍贵。1949年,香港大收藏家仇炎之先生拣了个大漏,以1000多港币买了一对成化斗彩鸡缸杯,一时传为藏界美谈。1980年,仇先生逝后,他的这一对儿小杯却掀起了收藏界的惊天巨浪。当年,他的后人将它们送上香港苏富比拍卖会,结果一只拍了418万港币,另一只拍了528万,刷新当年中国瓷器的成交纪录。后来,528万的那只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而另一只在1999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917万港币成交,再一次刷新当年纪录,成化斗彩名声大噪,成为历代官窑之魁首。人们对它热捧到什么程度?即使是一件残品的成化斗彩天字罐(底款为一青花“天”字),也在2001年伦敦苏富比上拍出合人民币1130万的高价。 


  然而,鸡缸杯也好,天字罐也罢,它们存世量还不算太少,鸡缸杯在故宫就有20多件,台北故宫也有收藏。成化斗彩中最为珍罕的是大收藏家孙瀛洲先生捐献的三秋杯,全世界只此一对,绝无二双,比鸡缸杯还要珍贵,堪称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孙瀛洲大义献宝 


  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城里,40来岁的“孰华斋”古玩店老板孙瀛洲急匆匆赶到安定门外的后门桥。由于兵荒马乱生意萧条,一家当铺要关张,想把货底子抛了还债。孙瀛洲正是听了消息赶去看货的。后门桥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不远,而且附近还有不少王府,一些王府的人和宫内当差的会拿些宝贝来这里当卖,尤其是清末,王朝衰落,不乏偷了宫里府里东西的在此销赃,这里兴起了一批古玩店,生意非常好。 


  孙瀛洲来到当铺后,一眼便相中了一对宝贝,他当即认定这是从宫里流出来的绝世精品。视宝如命,“每星期只吃一回猪肉”的孙瀛洲愣是咬着牙花40根金条将它收入囊中,这对宝贝便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国宝——成化斗彩三秋杯。 


  孙瀛洲(1893-1966年)原来是河北冀县农民,1906年来到北京,在硬木家具店、古玩店里当了十几年的学徒,1923年他在北京东四南大街开办了“孰华斋”古玩店,专营古董的收藏与买卖,是远近闻名的大收藏家、鉴定家。故宫陶瓷鉴定大师耿宝昌当年就曾在孰华斋学徒10年。孙瀛洲喜获珍宝三秋杯后,常常一个人在屋里把玩,连老婆孩子也甭想看一眼。追忆这段往事,孙老的儿子孙洪琦笑着说:“自从这对杯子来到我家,父亲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吃饭时我母亲要叫上三五遍,父亲才不情愿地来到饭桌旁。母亲经常对我们抱怨说:‘你爹着了魔了’”。 


  1949年北平解放后,时任市长的彭真,慕名经常到孙瀛洲的古玩铺里欣赏宝贝。时间久了,孙瀛洲才拿出三秋杯请彭真分享。彭真赞不绝口地说:“这可是国宝啊!”孙瀛洲当即表示,愿将珍品捐献国家。彭真称赞他说:“您真是一名开明绅士。”早在1950年,孙瀛洲就为支援抗美援朝捐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将筹款全部捐给了国家。不过那次他没舍得将三秋杯拿出来。形势比人强,从1955年开始公私合营进而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大收藏家张伯驹把用生命换来的无价之宝《展子虔游春图》、《平复帖》捐给了国家,孙瀛洲则捐得更彻底。1956年的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孙瀛洲一脸严肃地对全家人说,那对三秋杯我要捐给故宫,你们还没有见过,现在就让你们看一眼,以后在咱家里就看不见了。说完,孙老走进里屋,拿出宝物。那是孙洪琦第一次见到成化斗彩三秋杯。 


  孙瀛洲一口气将自己苦心经营、收藏多年的3000余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除2000多件瓷器外,还有青铜器、犀角杯等文物,其中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即国之重宝。如今,故宫馆藏数十万件古陶瓷中只有几百件是国家一级文物,这意味着孙瀛洲捐献的藏品奠定了故宫陶瓷收藏的基础! 


  1956年,孙瀛洲捐献文物后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奖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牵头组成鉴定组,对故宫陶瓷进行断代研究。他不但对陶瓷鉴定做出了系统的理论总结,还培养了一批高徒,如今赫赫有名的陶瓷鉴定专家中许多是他的门生,如耿宝昌、李炳辉、叶佩兰、叶喆民等。1966年73岁的孙瀛洲先生在文革中去世。 
  

      三秋杯神采盖世 


  斗彩创烧于成化后期,所谓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宋晏殊《渔家傲》词就有“落叶荷花相间斗,红娇绿掩新妆就”的词句。 


  烧制斗彩瓷器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然后入窑,用1200℃-1300℃的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 


  斗彩以成化朝最为著名,此时的瓷器造型珍珑奇秀,胎质细润晶莹,色调柔和宁静,绘画谈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没有永乐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斗彩有极高的评价,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 

  这对成化斗彩三秋杯,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蝉翼,成化斗彩的轻薄是出了名的,薄到什么程度?据说拿过瓷器后,指纹都能从背面看清楚。杯上绘有山石、兰花和小草,几只蝴蝶在蹁跹起舞,栩栩如生。最为特别的是,其中蝴蝶翅膀上所施的紫色,色如赤铁,虽艳丽但表面干涩无光,这恰恰是成化斗彩独一无二的特征,后世数朝仿成化斗彩只紫彩一处无法仿效,行内把这种紫彩叫“姹紫”,实际也就是“差紫”。孙瀛洲对姹紫的描述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说白了就是工艺不到,估计当时的工匠对紫色的配料与烧造没完全掌握才烧成这样,后来的工艺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当年的“差紫”,是怎么“差”出来的!后世无法仿出成化斗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胎土。当年斗彩是用景德镇的麻仓土烧制而成,胎体形成一种特有的牙黄色,这种原料到成化以后的弘治初年就已用绝了,人们只能望瓷兴叹了! 


  三秋杯的底款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字体肥,笔道粗,柔中含刚,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宁拙勿巧、以拙取胜之感。成化瓷的底款和明清各朝的大异其趣,一反规整、严谨的风气,显得十分随性、稚拙,乍看起来,犹如孩童所写,故又被称作“婴儿体”。有人认为它是成化帝亲笔书写,根据就是这个款识风格在所有成化器上都如出一辙。孙瀛洲先生曾编成六句歌诀来辨识此款:“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可见书写者之洒脱不羁、信手拈来。 


  杯上以或淡雅或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秋天的乡居野景,纹饰绘画线条简练,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因为历时三个月的秋季又有“三秋”的说法,故此杯被赋予“三秋杯”的雅称。 
成化帝旷古畸恋 


  成化斗彩在瓷器史上的巅峰地位,自然与成化皇帝的品位与喜好密不可分。成化帝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朱见深,他是个苦命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朱见深虽生在帝王之家,童年却生活在随时被杀掉的恐惧之中,好不容易挨到继承皇位,却因大他17岁的宫女悉心呵护而对她无比依恋,甚至放任她去杀掉自己的一个个孩子。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段“成化畸恋”,其离奇曲折、惊心动魄堪比任何一部文学戏剧。 


  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临时监国,立两岁的朱见深为太子。同年,19岁的宫女万贞儿被派去照顾小太子,两人从此形影不离,直至先后离世。 


  父亲的命运沉浮让年幼的朱见深尝够了苦难。他的叔叔赖在龙椅上不肯下来,不但登上皇位改年号为景泰,还废黜了朱见深的太子身份,改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 


  就在朱见深每日都生活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时候,他的人格魅力超强的爸爸凭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感动中国的力量回到了北京,并在被幽禁七年后再次以宽厚仁慈感染旧臣,夺回皇位。11岁的朱见深重被立为太子,命运又一次发生惊天大逆转。 


  公元1464年,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在此之前,万贞儿给了他人生最为宝贵的真爱、呵护、以及她的女儿身,她使朱见深由男孩变成了男人。成化一生迷恋钟情于她,封她为万贵妃,放着年轻貌美的皇后与其他妃子不顾,甚至为了万贵妃废掉吴皇后另立皇后。万贵妃是成化帝的爱人、朋友,也是他的母亲、保镖。 


  万氏曾生有一子但不幸夭折,善妒的她对成化帝宠幸过的妃子一个也不放过,要么强迫堕胎,要么打入冷宫,“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万贵妃的戾气,像她的体重一样不可一世地膨胀起来,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看着自己深爱的女人一天天变成嗜血杀手,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一个个死于非命,朱见深竟然没有阻止。他只是更多地留宿在其他嫔妃的宫院,甚至对一般宫女也不时“临幸”一下。皇帝的精子和万贵妃的毒药展开了一场不动声色的竞赛。 


  直到成化十一年,在这场竞赛中处于下风的朱见深对镜叹息“老将至而无子。”刚刚29岁的年纪,华发早生,伺候皇帝梳头的太监张敏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下去,冒死进言:“老奴死罪!万岁已有子也!”朱见深愕然,问太子在哪儿?张敏回答:“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做)主。”张敏已清醒地预见到自己的悲惨结局,我说了就活不下去了,皇子能不能保住命是个大问题。 


  朱见深还是将信将疑,在一旁的司礼太监怀恩跪下说:“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朱见深大喜,急忙派人去迎接从未谋面的儿子。 


  原来,这个孩子的母亲是在灭族屠杀中被俘的纪氏,在被朱见深临幸前是管理内廷书库的女官。纪氏怀孕后,万贵妃送来了堕胎药,然而孩子并未打下来,太监张敏谎称纪氏得了怪病,送她到北海西侧的安乐堂。在那里孩子降生,早被废掉并居此的吴皇后与纪氏一起偷偷把孩子养大。由于宫里万贵妃耳目极多,孩子只能整天呆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直长到六岁胎毛都不敢剪,甚至连哭泣都成了一种奢望。 


  父子相见那天,朱见深抱起儿子看了又看,流泪说:“是我的儿子,像我,像我……”。 


  紫禁城欢声雷动,只有万贞儿几近崩溃,她不停地哭喊着:“群小骗我,群小骗我……”一个月后,纪氏自缢,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也有人说是被万氏所害,其实他们早就料到了这样的结局。这一个月,是纪氏灾难重重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月,朱见深把她们母子安排在永寿宫里,时常前去探望,与她牵手叙旧,共饮美酒,有这一个月的幸福,看着儿子能平安成长,纪氏满足了。 


  但小皇子的性命仍在万氏的威胁之下,就在这岌岌可危的时刻,祖母周太后把这可怜的孩子带到身边抚养,偌大的紫禁城,恐怕只有周太后才可挡住万贵妃的杀手。这个孩子就是成化死后继承大统的弘治帝朱祐樘。 


  万贞儿58岁的时候死了,当时她正鞭打一个犯错的奴婢,“怒极,气咽痰涌不复苏。”万氏一死,宫中女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而成化皇帝朱见深却一下子失去了元气,哀叹:“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几个月后,他抑郁而终,时年40岁。 


  成化畸恋是中国历史上一桩著名公案。成化帝的童年卷入宫廷斗争的漩涡中,时刻处于被谋害的危险境遇,精神压力非常大,导致他自卑、懦弱、没有主见,甚至还落下了口吃的毛病。每次上朝,若准许大臣所奏之事,他只是说一个字“是”,以免出丑,这影响了君臣的交流,他也不愿意上朝。除了万氏的陪伴,朱见深自小喜欢书画古玩,尤其酷爱瓷器,这给他恐惧的生活增添了一点儿乐趣。他深深地陶醉在艺术世界中,再加上先天的艺术素养,乃至后来拥有了极高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水平。 

  后人认为成化的瓷器带有女性的阴柔美,不像他的先祖永乐、宣德那般豪放、粗犷,除了成化帝的敏感性格以外,有人推测像三秋杯这样的斗彩小件是万贵妃的喜好。其实,万氏既不漂亮也无才情,身躯肥壮,喜欢舞刀弄枪,甚至有些暴力倾向。成化当了皇帝后,每次出游,万贵妃都一身戎装侍立在旁,保护他,给他安全感。不过,成化帝烧造小巧柔美的瓷器讨好万氏倒是可能。成化瓷无大器与酿酒业的发展也有关系,明成化时,蒸馏酒已经出现并且成熟,饮酒从米酒的低度、大碗,转向用小杯、度数高的蒸馏酒。这种社会需要也是促成成化斗彩小杯诞生的原因之一。他对瓷器烧造的要求极其严格,纵观明清二朝,恐怕只有雍正的能与之相比。不过,雍正喜爱瓷器是当作一种休息、放松。雍正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平均每天御批七、八千字,活活累死了自己,他既不下江南也没别的爱好,除了批折子就是化个妆照照像,赏玩一下瓷器什么的。成化倒是个吃喝玩乐不耽误的主儿,和雍正一样,成化对瓷器的要求精益求精,如果他要四件贡品,景德镇御窑厂要烧制一百件一模一样的,从中挑四件最好的进皇宫,其余的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因此成化斗彩瓷流散在外的非常少。成化帝本人也曾数次亲临景德镇监督烧造。正是这种不惜工本的讲究,使得成化斗彩受到后世的极力推崇。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说“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余儿时尚不知珍重,顷来京时,则成窑酒杯对博取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明神宗实录》也有“神宗(万历)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记载,可见当时成化斗彩已非常令人瞩目了。 


  三秋杯如此名贵,倒成了故宫器物部主任吕成龙的负担,他曾向孙洪琦坦露,自己不愿触碰这个常人难得一见的珍品,每次搬动时都如临大敌,汗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毁了国宝,就此“丢了饭碗”。文物鉴定大家耿宝昌对三秋杯的评价与罗格对北京奥运会的评价用的是一个词:“无与伦比”。而前上海博物馆的馆长、著名瓷器鉴定专家汪庆正的论断更是惊人:此杯若是拿到市场上拍卖,起拍价至少是5亿美元!其实以汪庆正的身份他不可能不知道,把当今世界上的所有艺术品都算在内,拍卖价最高纪录是今年2月3日伦敦拍出的《行走的人》雕塑,它是瑞士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61年的作品,成交价为1.043亿美元。5亿美元的起拍价显然有些离谱。汪老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成化斗彩三秋杯乃是无价之宝! 

   

     来源:《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