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男人能干工作:《二水居士太极体悟录》 全书(四)1太极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54:26

《二水居士太极体悟录》 全书(四)

2012-1-31 16:26| 发布者: 火柴未燃尽| 查看: 407| 评论: 0

摘要:   79、膻中穴 膻中穴为任脉通行路径中主要穴位之一。在练功过程中,感觉到不适,应该是正常现象.  说明你而今练拳时气氛开始浓了,气感也强了。一般而言,习练“中丹田”过程,便会有这种现象,有的甚至会触之有 ...  79、膻中穴   膻中穴为任脉通行路径中主要穴位之一。在练功过程中,感觉到不适,应该是正常现象.
  说明你而今练拳时气氛开始浓了,气感也强了。一般而言,习练“中丹田”过程,便会有这种现象,有的甚至会触之有疼痛、胸闷等感觉,因人而异。主要原因是你的胸大肌没有消退、而胸隔肌尚未增长,膻中位置明显的凹陷,气血圄于期间所致。
  在平时训练时,多注意含胸。譬如做“后扯前伸”时,可以用一手掌帖服膻中,胸口有将手掌吸入的意思,辅助气血下行入地。
  平时练功毕,可轻搓两手心,然后用手心余热伏帖膻中,或加轻轻拍打。
  一般而言,半月之后,即有显着效果。
 
 80、“逢转必沉”之“转”
 
有网友议论“逢转必沉”云:
  对“逢转必沉”一开始我就持怀疑态度,太极拳什么时候不在转呢?也有不转的时候,那就是定式,一个亮相稍作停顿即刻就转。转与不转都需要沉,肉下沉,骨上升;气下沉,意上升[沉中有升]。俯之者弥深,是说逢转必沉;仰之者弥高,逢转不是必沉,逢转而是必升。意上升,气下沉是[升中有沉] 。 总之,气沉与转没有关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做什么动作气都需要沉[气浮不是锻炼身体,而是找死] 与人搭手在气沉的前题之下,人家往下我也往下,并且还要多下一点,首先是意下去,然后气跟进,同时意气下去多少上升多少,保持均匀平衡,最后才是意气劲合一,这就是俯之者弥深;仰之者弥高恰恰相反.......由上可见“逢转必沉”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由于这观点出自名家之口,曾经对自己怀疑过,这是正常的事。正是“否定之否定”法则的体现。
  
  二水以为叶家拳之所以在群星闪耀的太极拳界,能够璀璨夺目,就是叶大密老师谦虚向学,勤以思索所致然。包括拳架中各种劲别的变化,以及孙家身法步的融会贯穿,无一不是叶大密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
  之前,二水对叶大密老师“拳得之于剑”不得其解。特别对“武当对手剑”的“捷用法”如何在拳中体现,有何作用等等,时有怀疑。二水近来就时时体悟武当对手剑的捷用法在拳架中的处处变化,其妙不可言语。虽只一转臂,全身阴阳随即变化,而一阳真气,如空竹竿盛豆,竿子稍斜,而桶豆顿倾矣。
  
  该帖中“沉中有升”的理论很好。但二水以为,文中武断“逢转必沉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实难苟同。也许是误解了“逢转必沉”中的“转”字。
  二水以为,“逢转必沉”中的“转”,不是“转与不转”或“山不转水转”的“转”。而是“起承转合”的“转”,是“转弯末角”的“转”,是“历史转折点”的“转”。
  “转与不转”或“山不转水转”的“转”,是一种运动形态,运动方式。“起承转合”的“转”、“转弯末角”的“转”、“历史转折点”的“转”在二水看来注重的却是“事物运动形态中的一个过程或阶段”。
  太极拳运动形态有圆周运动,也有抛物线方式,有“螺丝旋”方式,也有寓圆于方的直线运动。其运动形态,不是一个“转”字概括的。也由此可见,“逢转必沉”中的“转”,不可能是讲“转”动这种运动形态。
  每一种不同的运动形态,从过程上去分析,都存在“起承转合”阶段。譬如潮汐的涨落也是一种运动形态。在这一形态中,我们也不难去发现其“起承转合”阶段。形意拳论讲解劲路的运动形态,只说“起、随、追”三字。所以,形意者,诚中也。太极拳从武氏以来,倡导以文说拳。“起承转合”自然是武氏太极拳的重要理论之一。然,一个“转”字,能够象“逢转必沉”一般讲述得如此精要,二水以为,叶大密老师无疑是首创!
  
  二水遇不懂处,好问。却不敢轻易下断论说是前辈的错。共勉之。
 
81、凉台捞物
 
  武林门晨练,观陶长林老师与学生胡先生讲拳。两人以杭州话对答,语多俚俗,而拳理颇多发微处。胡生问搂膝拗步意,陶师曰:如凉台捞物。
  二水按:衣挂诸物落于凉台之外,楼层殊高,虽隔有护栏,探手取之,心存恐惧,身自有回缩意。此说与老拳论“如临深渊”句,一俚一文,一俗一雅,而理一贯焉。练拳如此,大凡得其真意矣。
 
82、“听筒探胸”与“贴壁避让”
 
  胡生问“含胸拔背”意,陶老师答:如听筒探胸。
  求医问病,医生取听筒入内衣,病者受听筒冷激,胸口自然收束,此是含胸。能含胸自能拔背矣。
  二水讲拳,有问“含胸拔背”,答曰:狭巷过客,贴壁避让状。两喻可相发明。
 
83、“车轮轮, 命门一”
 
  "车轮轮, 命门一"最早见诸陈炎林编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二水以为,“车轮轮”是“车轮二”的误读所致。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误读法。
  陈炎林编《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时,田兆麟先生倾注了不少心血,许多内功心法全系田老师口述,田老师并且将珍藏多年的杨健侯先生传他的《杨氏太极拳老谱》也供陈炎林参考。而陈炎林早存独窃硕果之念,对《杨氏太极拳老谱》中"车轮二, 命门一"中的“二”误以为是前一字“轮”的省略写法,他也不向田老师请教,所以就自做聪明的误作了"车轮轮, 命门一"。之后也以讹传讹,出现在多家文本中。“车轮轮,命门一”与他本老谱中“车轮二命门”一样令人费解。从语气上听来,“车轮轮,命门一”更象是佛教有关轮回的偈语。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原本是田老师极其弟子的集体创作。在行将出版时,陈炎林将原本由田老师几位弟子一起拍摄的拳照,改换成摹图,田老师一生心血、田老师众弟子集体智慧和成果,也就成了陈炎林一人的著作了。
  陈炎林这种欺上瞒下的做法,显然受到了田老师其他学生的谴责。陈炎林晚年的悲惨也与他这种缺陷的人格不无关系。
  更值得玩味的是,1994年北体出版社出版的《 杨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 》一书,公开声称是由化名“青山、石恒”两位先生,在陈炎林的《太极拳、剑、刀、杆、散手合编》一书基础上,经过整理、修定而成。似乎应念了佛教的轮回思想。倘若说,陈炎林之于田老师以及田老师众弟子的成果,是一种暗夺,那么“青山、石恒”两位先生对于陈炎林《太极拳、剑、刀、杆、散手合编》一书,便是明抢。此般看来,象是典型的小偷遇见强盗的故事。一偷一盗,不无讽喻,更不失“车轮轮,命门一”所昭示的因果回应的意味了!
 
84、“乃文乃武”与“允文允武”
 
昨晚早睡,临晨忽得一梦,记忆尤新:
梦境中,二水在翻阅吴本杨氏老拳谱.该吴本似乎不象二水自家藏的《太极拳讲义》本中的工楷体,而是行草.
其中"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句中,两个"乃"字,象是"允"字的误植.二水想仔细辨认,分明写着."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允武并允文".查找文中所有"乃文" "乃武"处,皆为稍有些草写的"允"字.
该"允"字,第一笔落笔较轻,似乎随意一带,与上一字略有连笔,最后一笔却左折后,与下一字有连笔,初看也象是"乃"字.于是二水想找藏本等来对照互校,情急之中,拿到的却是一部《诗经》,随手翻到,正是《鲁颂.泮水》一诗,云:"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二水兴奋异常,想继续查约阅,却已猝然醒来.
古人有梦笔生花之说,二水多年来才思枯寂,卧则瞑,寝无梦.庸庸碌碌,常作江郎才尽叹,概日来点校之苦,感动梦神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