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翠亨利幼儿园好不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20:1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内容提要: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性入手,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概念和基本范畴、学科特点及理论体系;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经验;分析了本学科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提出应借鉴和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阐明了本学科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1、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对人们进行关于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活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即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

2、思想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思想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政治性的思想教育和非政治性的思想教育。

3、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个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4、道德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主要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教育。多靠内心的义务感和外在舆论的手段。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所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

  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 ,形成道 德 习 惯 。18 世 纪 法国 启 蒙 思想家 J.-J.卢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倾向。他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的法则。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认为,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它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三个方面。1982年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准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的人民 。” 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受社会经济政治和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历史上依次更迭的各社会阶级,无不以各种形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争取或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人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期早已从理论上作了肯定的回答。恩格斯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6月第2版,第251页。)而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并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0页。)这就是说,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客观外界条件即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如环境影响)又受到主观内部因素如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的制约。(如愿望、身体)人的思想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而人的思想又支配着人的行为。因此,人的行为归根到底也为这两种因素所左右。这就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制约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研究各种主客观条件如何影响人们思想的形成,这些条件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它们怎样分别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如何交互作用从总体上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等;而且要研究人们的思想如何转化为行为,如何使人们的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行为;还要研究如何运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促成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方方面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就能逐步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规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就是对本门科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起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的研究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推进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以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若干基本范畴作一简略探讨。

1、个人与社会
  个人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个个体所组成,离开了人,社会也不复存在。因此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时,不仅要看到个人和个人行为,而且要看到个人及个人行为的背景,即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注意到教育的影响作用,还要注意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样,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也不能忽视人和人的活动。要形成和谐而有秩序地社会生活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就必须研究个人社会化的问题,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个人与社会这一对范畴规定者思想政治教育单位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

2、思想与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有包括有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成分,行为则是作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行为表现思想,又通过行为表现思想。两者之间在很多时候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因而我们可以通过人的思想预知其行为,也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分析其思想。然而两者之间的不一致也是经常发生的,表现为知行脱节,表里不一。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统一,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研究如何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如何使人们正确的思想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因此,对思想和行为范畴的科学把握i,有助于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教育客体则是指施教过程中的受教育者。

4、内化与外化
  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则说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5、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政治影响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的自觉。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不过,剥削阶级都不愿或不敢承认这一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公开声明它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群众,致力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与真理性是高度统一,完全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而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就是推动社会循着自身发展规律不断进步。同时,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狭隘私利和特权要维护;科学越彻底,越具有客观真理性,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6月第2版,第258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有坚持真理性原则,才能更准确地坚持阶级性原则,更好地为社会 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2、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与很多学科相比,它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直接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的。从理论形态上看,它不是思辨的产物,也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经验材料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从资料的分析中引出结论,提出新见解,或验证已有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为了用它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之科学化。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一刻也不能脱离实践。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学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它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受到实践的检验校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完善。

3、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它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时,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时,总是对与其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乃至一些自然环境因素作多变量的综合考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立体人”,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受着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也都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必须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切不可将复杂的人、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其次,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借鉴和利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它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在其指导下形成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借鉴融合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于研究工作之中。只有具备了多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史
3、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
4、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科建设进程
1、全面探索阶段(1978-198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理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1978年,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毛主席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地把政治工作的理论形态——关于政治工作的学说,看作是一门科学。随后,部队和地方的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纷纷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27日至6月6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这个座谈会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对此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在这次座谈会上,孙友余提议,“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研究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这门科学叫做思想政治工作学”,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本学科的学科名称。此后,在全国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热烈讨论。这次讨论中的部分论文收入《光明日报》理论部编辑的论文集《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于1981年出版,该书代表了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水平。另一专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张蔚萍,张俊南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则表现了理论工作者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

  在这一时期,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指导。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对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它不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推动,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总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一时期就如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系统建设阶段(1984年至今)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成三个小阶段,1984年至1989年,为学科初创时期,1990年至1994年为学科全面建设时期;1995年至今,为寻求学科新突破时期。三个阶段,学科建设各有重点,互相衔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1)队伍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队伍。这支研究队伍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高校系列。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全国共有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中35所高校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两个博士点4所高校开始招博士生。全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兼职教师达数千人,他们是本学科学科化建设的主要力量。高校系统已成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二是高校以外的社会研究力量。主要分为党政部门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党政系统主要是宣传部门,它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部门,又是理论研究的组织和指导部门;企业系统已成立“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近年来其研究工作也相当活跃;军队系统相对独立,各大单位都设立有政治工作研究会或研究委员会。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它的研究力量也散布在各系统、各部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

(2)研究成果。1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出现了大量的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著作、教材69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8种,思想政治教育史6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7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47种,德育30种,青年学19种,文献论文集36种,辞典、工具书16种,其他80余种,共约350种。近年来,还陆续出版了一些质量较高的论著,教材,如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教材,已出版15种;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已先后出版16种。在论文方面,全国每年有数百篇论文发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刊物也达几十种,给学科研究提供了阵地。这些成果,从一个方面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成绩,也推动了学科研究的深化。

(3)研究领域。1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论题不断深化,有许多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理论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载体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和管理体制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研究,等等。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化,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正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全面系统研究的时间较短,学科建设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从总体上看,研究水平还不高;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系统)和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以及全国性的学术刊物;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学术意识不强等。这些问题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克服这些问题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会有一个大发展。

二、学科建设经验与发展展望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博采众长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真正成为科学,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作为社会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名新员,思想政治教育学又与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有着“亲缘”关系,必须积极借鉴融合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两者的紧密联系,有机统一,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党性很强的学科,要为党的事业服务;但它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应有特殊的服务方式,即通过独立的理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贯彻思想解放和学术探讨,提倡研究者有独立的学术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同时,积极支持学术讨论和争鸣,成学术流派的形成。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园地才能百花齐放,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之树才能高大茂密。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基本骨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因为80年代末以来,加大了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才在90年代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了重大进展。但也应看到,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重大的内在制约因素。必须集中力量,下大功夫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以使学科理论在世纪之交有新的重大突破,从而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第四,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对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中抽象出有一定概括力的理论,用来指导教育实践。

  在某种意义上讲,2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在不断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继续运用这一经验,坚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作出令人满意的有价值的回答,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第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学科的进步,需要一批有志于此的高素质的研究者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已经形成了一支基本的研究队伍,正是他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学科建设有了今天的发展。但毋庸讳言,这支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扩大这支队伍,提高研究者的整体素质,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持续发展。

  上述这些积20年努力所获得的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继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有20年学科发展的成绩作基础,有这些宝贵经验作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一定会更趋规范化,更上一个新台阶。进入21世纪学术之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将是一个理论体系完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面貌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它所揭示的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教育的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对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都有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当然也要遵循、原则、方法的学科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又会从一个方面充实和丰富教育学的科学体系和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教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教育学全面地研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整个教育,主要是研究学校教育,而不是专门研究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向学校,而且面向整个社会,即要研究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任务又是一般教育学难以完成的。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起源、道德本质、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所揭示的共产主义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基本原则和规范,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而伦理学则是专门研究道德现象的,二者在研究领域上有明显的差异,存在较多的交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和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更好地去研究和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同时,它对伦理学原理的应用,又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学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而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借鉴和应用。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只有掌握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去揭示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见,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当然,心理学是在一般意义上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关系,它主要揭示人们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研究人们特殊的实践活动与思想品德形成之间的关系,更注重心理构成的社会内容,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揭示,不仅将充实丰富心理学的理论,而且会推动心理学向应用方向发展。

  政治学是关于以国家为主体的各种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等,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立场影响极大,制约着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确定教育任务和内容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要适合一定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的需要。但二者又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学并不象政治学那样专门研究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而只研究怎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政治思想的要求,将有关的政治思想准则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品德。同时,政治学虽然也研究人们的政治修养,政治教育,但它只是从一般的政治生活实践的意义上去研究,而不专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实践及其规律,这一研究则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学来承担。

  社会学是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或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所研究的领域相当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很多方面的研究,如人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社区文化、社会控制、人的现代化以及青少年问题、家庭问题、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犯罪问题等,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借鉴和应用。例如,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启示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是实现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去研究这一过程;关于青少年研究的成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地分析和认识这一主要的教育对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丰富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研究内容,等等。此外,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社会调查,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借助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就能更好地分析思想现象,探索教育规律,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同样会丰富社会学的理论,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就从一个方面丰富了社会学的社会控制理论。当然,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明显不同,不能互相取代。

  此外,还有法学、管理学、人才学等,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不同的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一定的可资借鉴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西方行为科学的关系

  行为科学是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是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的学科。行为科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和需求,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因而其众多理论原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密切的联系。行为科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梅奥,曾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过一项著名的实验,管理学上称为“霍桑实验”。梅奥等人以这项实验的结果为依据,提出了三条原理:第一,工人是“社会人”,除了金钱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第二,在企业这个正式组织之中,还存在“非正式组织”,它对企业人际关系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第三,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取得平衡。在梅奥等人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后,行为科学在后一阶段继续发展。

  研究行为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助于从理论到实践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和提高。现拟对此加以探讨。

1、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解人,鼓舞人,引导人,行为科学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帮助较深入掌握这方面的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人的不断变化的思想,因而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果就必须掌握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规律,认识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关系。这方面行为科学的需要理论对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有较深入的研究,因而特别值得吸取。有的学者认为,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据,不了解人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便无从谈起。这很有道理。

  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他们并且曾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个层次。行为科学认为,所谓人的需要,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的生物机体本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并认为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而当目标达到,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在新的内在本能和外部环境刺激下,又产生新的需要。心理学中的新行为主义学派曾采用公式“S—O—R”来揭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反应,其中“S”表示外界的刺激,“O”是中介变因即头脑中发生的心理反映活动,“R”是外部行为活动的表现。公式说明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外界的刺激和内力的驱动。表明由需要引起动机,由动机支配行为是人们行为表现的一条客观规律。因而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人、引导人、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依据。

  从上面原理可以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正确地去诱导人的需要,而不能脱离人的需要,脱离具体人和人群的需要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就从根本上脱离了实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激发人们正当而合理的“需要”,使之成为提高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驱动力。同时,节制人们不合理的“需要”,降低一时尚不具备满足条件的那些“需要”的强度,堵截和防范反常和不合理的“需要”。再者,要强调发挥人们自我调节作用,明辨是非,端正方向,把利己性的“需要”诱导提高到为集体为国家的思想境界上。使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国家需要三者加以整合。还有,要善于置换人们的“需要”,当人们某种强烈的“需要”因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忧郁自闷时,应用另一类似的“需要”去取置代换,给以补偿性的满足“需要”,以焕发人们积极性。因此,围绕需要理论去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会使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得以深化,并在实践中能够取得实际的成效。

  行为科学中很重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首先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当然次序因人也可以稍有变化。同时,下一层次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有高一层次需要的提出。并且,同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会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当满足需要以后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了,而会有新的需要的提出。

  思想政治工作在吸取了以人的需要理论为依据的基础上,可以使以下几方面得以明确和改善:一是在调查研究群众现实思想时,抓住现阶段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去展开调研,以此带动了其它方面的思想动态,这样使掌握群众思想具有系统性,中心突出,能抓准关键。二是明确了群众需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需要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摸准当前群体的主导性需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实际,对症下药,落到实处。三是明确了不同的个体由于内外条件不同,各自的需要所处的层次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区别对待。掌握不同个体当前的主导需要,就能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四是明确了人的需要是依一定次序、层次上升的,抓住这一环节,就可使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预测性、预见性、计划性。

2、思想政治工作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深化了这方面的认识。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因为行为科学是“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行为科学认为,激励主要是通过满足群众合理需要,设置适当目标和运用强化原理及时反馈这样的途径展开的,了解和掌握行为科学这一原理,对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以提高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任务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行为科学对激励问题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公式。一个是“工作绩效=能力×激励(积极性)”。这个公式说明,一个人的工作成效、成果,取决于他的工作能力高低和积极性的强弱。第二个公式是“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这个公式表明,人的积极性取决于其主观对达标的可能性和价值性的认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自然应当从设定适当奋斗目标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两个基本方面入手,在这两个基本方面下功夫。

  设定目标是鼓舞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在管理实践中,已具体化为一整套目标管理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讲,激励理论认为目标设定要恰当,过高令人望而生畏,过低使人认为轻而易举,都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从期望值与实际结果的关系上去看,结果小于期望值时,会令人大失所望,积极性受挫;结果相当于期望值时,产生不出所料的心理,积极性得以维持;结果大于期望值时,会有出乎意料的心理,积极性会更高涨。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设置运用目标激励积极性时,要遵循和注意这些规律。

  在激励方式上,关于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联系与区别,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很有启迪的。一般认为,外在激励方式主要包括福利、晋升、授衔、表扬、嘉奖、认可等;内在激励方式则主要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并且认为,外在激励效果较明显但不持久,而内在激励则所需时间较长,但效果较高和能持久。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于建构一种奖励激励制度和机制,促使内在和外在激励相结合,相互转化,并且要把着力点放在教育人、培养人,重视内在的激励,使人素质全面提高。而避免那种只满足于对眼前中心工作的解释宣传和应付日常事务之中。

  激励理论中之效价,是个体心目中主观对目标的价值判断。这里面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八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兴起,其核心也是价值观问题,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帮助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为集体、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因而这方面也启发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加强对群众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除此以外,还应看到,个体的效价、价值判断还取决于目标与个体自身需要的关系。和其自身需要紧密的,必认为价值大,因而会积极争取。正是由于效价是一种主观认识判断,因此不同个体差别会很大。比如,同样的奖金,对那些急于用钱的人和那些不急于要钱的人来说,其效价必不大相同。因此,要认识需求和激励的内在联系,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把行为科学的各条原理有机地联系起来理解和运用。

  对行为科学中的强化理论,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和机制的重要理论依据。强化在心理学上是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强化就是外力对个体行为肯定的给予鼓励、奖励以求巩固,这是正强化;对个体行为否定的给予惩罚以求减弱、消退,这是负强化。强化理论还强调“对期望行为的强调”要注重奖惩的目的性。奖惩要与我们期望的行为联系。正强化(奖励)应是我们期望出现的行为:负强化(惩罚)应是我们不期望出现的行为。这就是说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奖惩也要有目的,不应就事论事,不是一见做好事就表扬,一见有缺点就指责。如果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被动的、短视的……,由此可见,强化理论虽然不很深奥,但是我们仍可得到不少启发。

3、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人们更新观念,提高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可以从行为科学的改变人行为的论述中得到启发。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与人们解放思想息息相关。因此,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这应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方面,为科学关于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些论述和原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行为科学认为,改变不合理、不正确的行为,是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而人的行为改变要有个过程,有个基本层次、序列。这就是知识改变——态度改变——个体行为改变——群体行为改变。知识的改变比较容易;态度的改变因受感情影响,比较难一些、时间要长一些;行为的改变更难一些、费时更多一些;而群体行为的改变则最难,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改变方式上可分为参与型(性)与强迫型(性)两种。参与性改变实质是强调学习新知识,启发人们自觉地逐步转变:强迫性改变实质是强调制度(规范)的作用,用规范的力量去促进改变。因此,行为科学认为,管理者个人威望高,被管理者比较成熟情况下,应侧重运用参与性改变方式:而管理者职位权力健全巩固、被管理者不那么成熟情况下,宜以强迫性改变为主。行为科学上述原理使我们明确了,要促使人们更新观念,改变滞后的和不恰当的行为,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善于运用学习知识和制定相应规范、制度相结合的办法和途径。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具体对象,侧重把某一方面、某个环节作为关键性环节去抓好抓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概括地说,行为科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目标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主张在企业管理中,正确处理人的需要、动机、目标、行为四者的关系,使企业员工的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主张在满足员工多方面需要的基础上,以诱导方法为主,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上述简略的介绍中可以看到,行为科学的有些内容,如重视生产中人的因素,注意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实行“参与制”管理;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重视对人际关系的协调等,都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行为科学在行为的测量方面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抽样理论、调查方法、问卷设计、量表技术、行为研究数据的编码与多元统计分析程序、评估指标系统的建立等,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手段。

  行为科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适应资本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其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或不科学的成分,也是明显的。例如,行为科学对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为基础的;行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其理论观点带有浓厚的历史唯心主义色彩;

  行为科学的某些方法也具有突出的形而上学特征,等等。(参见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华中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所有这些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必须予以认真严肃批判的。

  综上所述,从表象上看,行为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似乎都是研究如何“做人的工作”,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但从本质上看,是根本不同的:行为科学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行为科学的根本目的是调和劳资关系,训练笼络雇佣劳动者,以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 科学文化素质,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可见,这两个党性特征都很强烈的学科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绝不能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将行为科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只能借鉴吸取其中的某些合理成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服务。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中心环节。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在今天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仍然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范经济。即使是市场本身的交易活动,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外,道德力量的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已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践所证实;至于社会生活的非交易领域,则更多的需要道德调节。这种情况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续坚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的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增强道德的调节作用。毋庸讳言,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来讲,它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急需改进或改善。只有改善才能加强,才能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相适应。而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方法、载体,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的相互作用,无疑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崭新的时代环境要求变过去那种经验型的非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适应。这也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怎么摆,如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一定时期突出哪些重点教育内容,怎样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载体应作哪些调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层次结构应该如何,它的成员应具备什么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效益如何评估,等等。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众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其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的情况和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四个多样化”趋势的客观存在,人们的思想认识、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而且处在一个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之中。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这种新的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四个多样化”趋势的显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何针对“四个多样化”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四个多样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严峻挑战,也同时带来新的良好机遇。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拓展了广阔的舞台。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就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行。

  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更动。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寻找市场经济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点,赋予思想政治工作崭新的时代内容,保证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诚然,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但是,从总体上讲,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和融合性是根本的。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共通的契合点:市场经济离不开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离不开市场经济。例如诚信。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在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传统优势。尤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法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政策教育、道德规范,避免因放任自由竞争导致畸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引起一定的社会震荡。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腐败等社会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我们深化改革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会出现新变化,会产生大量的思想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就会受到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使人们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正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实现自身的超越,通过寻找与市场经济的契合点,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再造新的优势,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充分发挥作用,消除改革中的阻力,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立新功。思想政治教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这些思想问题的办法,进而对其进行积极疏导,最后予以解决,这样就会扫除障碍,保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人自身的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增加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知识。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就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理论,由此就能从一个方面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掌握了人们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多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所通用。这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实际,对几种主要的方法作些介绍。

1、文献法。文献法是从各种文献(包括报纸、刊物、图书、文件、档案、报表、报告以及各种音像材料等)中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它是一种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

  文献法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现象,了解以前的社会状况,并研究过去与现在状况之间的联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主要方法就是文献法。二是收集当前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状况的文字及其他方面的材料,来研究现实生活某一方面的现象、规律及其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联系。如要研究大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除了研究者自己的观察、调查以外,还需要广泛查阅资料,包括新闻报道、统计数据、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和专著等,从中收集有用的材料,以便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对他们的思想状况作出科学的说明。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中,几乎任何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都离不开与课题有关的文献。如要研究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就要查阅有关文献,看看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水平,以作借鉴;看看以前时代青年价值观的表现,以作比较,然后才能确定一个恰当的研究角度。可见,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可以为理论形成与课题深化奠定基础。

  文献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上。它能帮助研究者突破活动的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可以研究不可能接近的对象,如已经远去了的人物或事件,因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但由于资料庞杂,故在运用文献法时,要全面搜集资料,注意鉴别材料的真伪,并对材料作出综合分析。

2、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除了其他方法之外,对人的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直接观察也是不可缺少的。

  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大类。无论使用哪一种观察法,都必须遵循下列准则: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观察必须有组织有系统,且有一定的范围和项目;除用感官观察外,还往往借助于工具(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可见,科学的观察法不是“走马观花”或“道听途说”,它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通常运用观察法进行个案研究或典型研究。通过切身的观察,就可收集到大量的关于个案或典型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或问题作出深入而细致的说明。

3、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设计程序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加以观察、记录、分析而直接获取资料,以作出研究结论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用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制度、方法的实际效果,探索教育对象某方面思想、行为的变化原因和制约条件。

  实验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实验,即人为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考察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做法是:①用随机法把被研究对象分为相似的两组,准备人为地向其施加条件的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②测量两组在所要研究方面的状况,分别记为a1、a2;③给实验组施加条件b,而对控制组不施加任何影响;④经过一个时期后,再次测量两组在上述方面的状况,记为a3、a4;⑤比较两组在这方面的差异:(a3-a1)-(a4-a2),,结果就是条件b所产生的效果。结果为零,说明施加的条件对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没影响,反之,则是有影响。例如,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这一措施效果的检验,就可按照上述步骤,选择两个情况大体相同的班级进行实验。在进行标准实验时,要注意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全面控制,防止与实验无关的因素对它们的影响与干扰。

  另一类是自然实验,即对研究对象不加控制,不改变条件,观察某一因素在自然状态下对不同组别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在大学生中开展创建文明寝室的活动,可分别对不同寝室实施相同的措施,看看这一措施在不同寝室产生的效果,进而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社会调查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教育实践,要搞好这一学科的研究,就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才能充分掌握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占有第一手资料,为得出正确的结论打下基础。

  社会调查是一个总说,它包括社会调查的方式和具体方法两部分。社会调查的方式主要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四种,其中抽样调查因其既经济又科学,是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方式。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在运用社会调查法时,要注意将上述方式方法结合起来。如运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抽出样本后,就要使用问卷法;同时,为了使所得到的资料更生动更直观,还可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或个案调查。使用哪种方式或哪几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的需要决定。

  在运用上述方式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时,必须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我国的社会科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内只重视定性研究,而忽视了定量研究,这是我国社会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发展了。所谓运用数学,就是指对事物的定量研究。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除了定性研究之外,定量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强调定量研究,并不是抛弃定性研究而搞单纯的定量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中,绝不可滥用定量方法;以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切都可以进行定量研究,显然也是不对的。因为人的思想行为的许多内容和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是难以量化的,必须进行定性研究。不仅如此,成功的定量研究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定性研究的基础之上。只有对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质的规定有了正确的把握,才能恰当地选择各项变量,设计量度指标,建立科学的系统模型;而且,在测出变量之间的相关度以后,还要以定性研究为指导,方能对这些变量为什么相关作出科学的正确的解释。

5、总结经验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将其概括上升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经验本身不是理论,只有经过抽象概括,上升为具有一定概括力的理论,才具有普遍的意义。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既要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又要注意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经验;还要把总结历史经验和总结现实经验结合起来。在总结经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对纷纭复杂的经验材料的分析,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
3.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4.在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应采取哪些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

阅读书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第1章,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5年版。
2.陆庆圭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1章,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3.戴耀荣编著: 《思想政治工作学比较研究讲授提纲》第1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4.张耀灿主编: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范畴》, 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看作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特别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学科建设,在此前提下,本章深入探讨了十条与思想政治教育最密切,应用得最多,为其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的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里有自己特殊的矛盾,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则是因为它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着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包含着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这两层意思。

一、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就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唯一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武器,当然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而必须灌输的原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不认真学习和把握上述理论,也难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同时,我们观察思想观念领域里的现象,当然不能停留在精神现象的领域,不应从思想、概念本身就事论事地去分析根源,而应当从物质生活领域中,从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中去分析根源,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还必须完整准确地领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对马克思主义采取科学的态度。而不应当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条件下讲的话,不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到处搬用。比如,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的视野主要在欧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人类历史演进的几个阶段,主要是根据欧洲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概括的,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五大形态”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没有将“五大形态”作为世界各国民族社会发展的一般道路。要正确和全面地理解为什么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总是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那就必须同时深入学习和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才会懂得我们为什么可能而且必需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怎样跨越的问题,从而也才会从中得到理论启迪,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信念。

二、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学科建设
  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优良学风,一直把是否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作为党是否成熟以及成熟程度的标准来看待。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仍然必须发扬这个优良传统。一方面,要牢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另一方面,又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特别要强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我们应当在完整准确地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最密切,应用得最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直接依据的那些基本原理和理论。一般教科书列出了4条、5条、6条不等。我们认为,要从实际出发、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就必须深刻理解、领会以下十条基本原理。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他们经过对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考察,第一次以所有制形式即生产关系的类型为科学标准,概述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几个阶段(即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标志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生产关系为核心,以社会基本矛盾为主体,对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完整的经典的表述,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成熟。《资本论》的出版,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和深化,使社会形态理论通过验证由“假设”变为科学,表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说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形态的基本内容,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直接推动的,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又是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任务,不是描绘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运动,而是揭示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中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中,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认为,任何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坚持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化。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开始了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他通过与西方社会的初步比较,认识到东方社会结构与西方社会结构不同,他首先声明《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不能作为判断俄国前途的依据,进而作出了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径直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晚年继续探索,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完整体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俄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是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印证和发展。1989—1991年苏联和东欧发生解体和剧变后,国外一些学者因此又认为经济文化较不发达国家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这些论调不仅被这些国家在革命胜利后经济文化获得迅速发展的事实所驳倒,而且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设想。邓小平理论全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使已经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后的我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希望得以正常发挥。

  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出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经济、科技最发达的一些国家(如美国),知识经济已开始代替工业经济。在这样的条件下,《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否过时了呢?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便会看到,《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并没有、也不可能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而消失。当然,资本家剥削的形式改变了,已由过去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转变为以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了。剥削形式的改变并非剥削本质的改变。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必然存在和发展,尽管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或迟或早总会成熟,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个历史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共产党宣言》通过分析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地位,进而指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她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埋葬者,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她要最终消灭一切私有制;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最后才能得到解放。这个理论也永远不会过时。

  这一理论从总体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内容和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服务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定信念,来自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它体现并保证着各项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与否,都要以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为根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与大小,也要看它对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所起的作用如何而定。

二、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形态,总是在既定的现存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卷第695页。“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它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当然也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一切以往的社会意识,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意识反映着经济基础,又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卷98页。)

  社会意识被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它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平衡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卷第704页。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政治思想对其它意识形态影响最大,处于社会意识的核心地位,往往成为经济条件与其它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中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它或者促进社会进步,或者阻碍社会发展。“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下册第839页。)


  上述原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们必须据此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地位作用,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进步的要求,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或“万能论”这两种错误倾向。


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由于政治较之道德、文艺等上层建筑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经济,所以,它在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政治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的形式有武装斗争、法律斗争、思想理论斗争等。一个阶级想要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自己的经济目的,必须借助政治手段才有可能。要全面理解什么是政治。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政治的主要任务是阶级斗争,是武装夺取政权、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开辟道路;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和巩固后,政治的主要任务则是经济建设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巩固政权、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源泉,所以,在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然而,经济建设的发展不会自发地解决政治方向问题,因此,“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4卷第408页。),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4卷第407页。)。上述原理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论断的理论依据。因此,要坚持政治与经济的统一,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又要反对“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牢记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完整的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阶级与阶级斗争观念的教育仍是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题,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

  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反之,则是人民的敌人。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是非对抗性矛盾。两类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对敌人实行专政,而在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2页.)。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有效地进行生产、工作和学习,政府和领导者发布适当的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规章制度,这同说服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人民中间的犯法分子也要受到法律制裁,但这同对敌人的专政是有原则区别的。要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法纪处理为辅的方针,在执行法纪中也要伴之以说服教育。毛泽东根据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方法,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思想斗争,分清是非,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是与“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相对立的,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正确方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是我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方法的直接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方针、原则和方法,只有符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求的才是正确和有效的,反之,则是错误和有害的。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使矛盾激化。会给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同时,由于人民内部矛盾有时与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一时难以分清,这就更要深刻领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努力提高政策和策略水平,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人类的早期劳动和简单交往,产生出人类的语言和意识,使人脑和猿脑最终区别开来,劳动创造了人。而劳动、语言、意识这些人类独具的特殊属性(一般本质)都只有在人的社会性中才能得到说明。因为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生产劳动,所以,语言、意识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34页。)。即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纯粹的本能,而无不打上社会的印记,融入了人的社会性,受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制约和规定,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和社会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活动,动物则不能。所以,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马克思认为,人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力、生命力和欲望等等,都是人的自然属性。所有这些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抹杀的。但是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劳动、语言、思维等,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

  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原始人类平等、为公的本质,虽然这种社会本质远非自觉、理想、全面的,但是足以证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论调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的本质也随之分化,自私自利成为剥削阶级的本质。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人的本质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况,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都为人的本质逐步发展为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本质创造着愈来愈充分的条件,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人将会由少到多,这是肯定无疑的总趋势。我们在坚持人的本质有阶级性时,又反对片面地将人的本质只归结为阶级性的简单化倾向。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问题的不同结论。因此,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为指导,才可能科学地分析对象的思想特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在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个人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是指每一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70页。)。然而,私有制基础上旧式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却使得人们片面发展。原始社会时“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分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89—390页。),它对个人的发展还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出现了“社会内部的分工”,少数社会成员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从事宗教、教育或艺术等活动,这种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分工,使“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页。)。同时,“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人口陷入数千年的愚昧状况,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16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即“工厂内部的分工”,它“完全消灭工人的独立性并使工人变成资本指挥下的社会机构的部件”,这种“分工使他们变成片面的人,使他们畸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成为“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5页。〖ZW)〗,工人则“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9页。)。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工业的本性,必然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5页。),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阻碍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历史条件。只有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那么,“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70页。)。当然,还必需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便“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43页。)。而“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5页。),“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0页。)。


七、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的学说。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方针、原则、任务、内容的直接理论依据。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系统论述了灌输理论。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列宁选集》第1卷,1995年6月第3版,第317页。)。工人群众自己决不能在他们运动进程中创造出独立的思想体系。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进程中自发产生呢?因为这是由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在统治阶级中间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根据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概括并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这一阶级的其余成员(包括积极成员)都“很少有时间来编造关于自身的幻想和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9页。),工人阶级由于经济地位、生活条件、文化条件等的限制,更不可能从事精神生产、提出思想体系。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列宁选集》第1卷,1995年6月第3版,第317—318页。)。因此,无产阶级先锋队必须坚持从经济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政治意识、从工人同厂主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阶级意识,使本阶级成员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地为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列宁强调:“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列宁选集》第1卷,第327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第1卷,第311页。)。今天,国际国内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灌输的理论、原则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对灌输的要求更高了,灌输的条件也比革命年代好多了,我们只有坚决反对自发论,不断改进灌输的方法,才能真正弘扬主旋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自觉成分的作用,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八、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对党员、干部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形成的群众路线,主要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共产党人制订政策的基础,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83页。)。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18页。)。无论何时何地,共产党人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生命,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在工作中,一方面坚定不移地为维护人民大众的目前利益而斗争,关心群众生活,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另方面,又要使群众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到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易于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远任务,为实现党的路线而奋斗。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和动力,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在革命和建设中无往而不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与认识路线一致的我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路线,意指“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99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必须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向群众学习;只有先当学生,才能后当先生。

九、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我们党创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是我们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方针原则、目的任务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内容和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成果的总和。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叫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叫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支手都要硬”。据此,我们党确立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定位思考,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要求全党“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从思想建设而言,主要包括理论建设、理想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从道德建设而言,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包括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这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还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又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建设则决定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两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和战略布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针,抓好四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规定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即: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决议对“三德”规范作出了全面、准确的概括,提出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和长远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必须贯彻“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十二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虽然破和立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都是需要的,但是,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年代主要是破坏旧世界,不破不立,需要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应当一切着眼于建设新世界,,就必须以立为本了。虽然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批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反对腐败都需要破,但是,对广大干部群众来说,主要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问题,即使是解决破的问题,也还要靠搞好法制建设。因此,邓小平说:“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6页。)对思想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邓小平还重申:“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的方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3页。),“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0—211页。)。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都指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这是针对我们过去长期存在过的要求过高过急,不分层次,不看对象,不加区别,“一刀切”,“一锅煮”等弊端提出来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正确原则。在理想建设上,一方面要用共同理想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另一方面又要求共产党员、先进分子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失掉这个精神支柱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所以,检验一个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否坚定,首先要看他是否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脚踏实地干事业。在道德建设上,对大多数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宪法规定的“五爱”社会主义国民公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生活准则等,而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就应当要求他们身体力行践履共产主义道德,并把我们社会上确实存在的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的共产主义品德在全社会加以大力宣传、表彰、认真提倡,作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这样,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建设符合社会生活实际和群众思想发展实际,使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稳步前进。

十、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因为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关键都在党,搞好党的建设便成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同时,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认真抓好。

  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成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同党的建设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最基本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还积累了丰富的行之有效的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强调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注意在实际斗争中培养和造就接班人;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等等。把党建设成为领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现阶段党的建设的主题和目标。党能否经受住执政地位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反和平演变的考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也不能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阶级基础依然是工人阶级,党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基本途径。党的领导就是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统一。执政党要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改善就不能真正得到加强。要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实行党政职能分开。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中发展壮大是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反对党内错误倾向要坚持既反右又反“左”的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有右反右,有“左”反“左”,在反对一种倾向时,要注意防止它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因此,必须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是党的根本的思想建设,应将其放到党的思想建设的中心地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是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坚持民主集中制是维护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根本组织保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搞好基本制度建设。党风问题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必须加强党风建设,克服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要严格党员标准,增强党性锻炼,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全面提高干部的素质,大力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面向新世纪推进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即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党要按照这个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只要这样做,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思考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主要有哪些?
3.试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4.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怎样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

阅读书目:
1.刘德华等主编: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出 版。
2.刘德华等主编: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讲解》.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3.罗国杰主编: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本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论棕了对剥削阶级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阐述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概况以及无产阶级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贡献;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着重分析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的情况。

第一节 对剥削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

  借鉴和利用我国古代、近代以至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继承优良传统,吸取国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改革创新,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资源的批判继承
  我们主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里的“中国特色”,首先是要注意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传统。其中包括批判地继承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逻辑到方法,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个历史的继承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以至剥削阶级的思想道德教育经验,批判地吸取他们在方法论乃至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上的有用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富有民族色彩。


1、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首先,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我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教育家都主张学校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即其他方面的教育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的德育的需要。从我国古代关于教育的史籍看,德育至上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著名教育家,先后编篡了大量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著作。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德育至上的思想。如《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显然,“行忠信”是对道德的要求,文则指文化教育,但其中也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尽管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本阶级需要的人才,维护其统治地位,因此,“德育至上”有着很深的阶级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但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德育首位”的原则,正是对古代“德育至上”、“以育人为中心”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古人非常重视立志教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个“志”就是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这些话都是在鼓励人们要立志。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意志需要不断磨炼,这在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中仍非常重要。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修身为本”的思想,尤其强调管理国家的官吏,特别是最高领导者(国君),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正己”),然后才能管理好他人(“正人”)。这就叫做“正人必先正己”。修身为本,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礼记?大学》所讲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集中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修身为本,以身作则,首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然后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达到提高整个社会、国家的道德水准的目的。立志、“修身为本”的最终归属是实现理想人格化的目标。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就是以道德统率知识,强调真和善的统一。至真至善,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极致。至真至善的人,就是圣人。虽然称得上圣人的人只是极少数,如儒家所谓圣人不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数人,但历代都有士人把成圣成贤作为最高目标。孔子的理想人格是有道德,有智慧,有勇气,也就是智仁勇“三达德”。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奉行正义,始终不渝。荀子和以后的儒家,又给圣人增添了新的内容,对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气象”,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作了具体描述。道家也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如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与自然的原始质朴为一的人,即他所谓的“复归于婴儿”。儒道二家的人格理想相统一,便是魏晋的圣人观。它显著的特点便是内圣外王。至宋明理学,剔除了道家理想人格中的超人性质,把理想人格安放在平实的、现世的基础上:理想人格是人世中的一员,他不超人的存在,理想人格既切近,又难以企及。我们今天批判继承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思想,最主要的是要继承其追求道德至善的执著精神和远大目标;同时,也要剔除历代儒者附着在理想人格身上的神秘色彩,把远大的道德理想与个人切身的处境紧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在道德境界的阶梯上不断攀登。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上起屈原的《离骚》,下至文天祥的《正气歌》,多少爱国主义不朽之作,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更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上的爱国思想表现在行动上,造就了许许多多民族英雄。南宋时期的岳飞、文天祥都是坚决抗拒外族侵略、英勇不屈的爱国民族英雄。虽然他们的爱国在很多时候表现为“忠君”形式,但在封建时代君和国是统一的,爱国之心不可能摆脱忠君的历史形式。实际上,这种表现在忠君形式下的爱国深情,长期激励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斗争和发展,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牢固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可以说,一切传统美德都是围绕着这一整体精神而展开的。《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的《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思想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也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群。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区别于西方伦理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第三,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学校被认为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这种专门教育场所产生初期,教育内容是与当时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培养符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和服务者。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高度发展时期,政治上的分封制,决定了西周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对教育的重视和垄断,因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师就是官吏,非官吏不能为师。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传道德,其次才是教授文化知识,由此形成了训教合一的做法。进入封建社会,学馆成立,书院产生,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有所改变,但教师训教合一的观念被继承下来,形成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不论是私塾学馆,还是学堂书院,教师的职责一直集教书育人于一身。

  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特别是道德教育,更是以家庭为中心。从孔子、孟子一直到岳飞,都受到母教的很大影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是母教的著名故事。清代初期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教育家顾炎武,一直认为自己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继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蒙养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古人认为一个人长大后思想品德好坏,同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关系极大,“教子当在幼”。古人还提倡在童年时代要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视家庭集体所形成的一种优良家风。强调童年教育要“慈严并济”要“身教”与“事教”并重。

  社会教育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观《周礼》论列教化百姓的十二条,可知古代社会不仅重视社会教化,而且社会教化有丰富的内容和明确的目的。我国古代中央政府都设有礼部,地方设“三老”,都是专司教化的官方机构和官员。此外,统治者还规定,各级官吏都要“以教化为大任”。这些社会的教化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据史书记载,各朝代礼部所制礼乐都十分浩繁,各级统治者发布了许多箴规、诰诫、圣谕以教民众,还有一些官员利用巡视之机对民众进行教化。

  古代教育家还特别注重环境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功能。不论古人提出性善或性恶,不论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或是“近朱者赤,近墨者墨”,都说明了古人注意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颜氏家训》上说;“与善人居,如入芝也”,说的就是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王夫之更进一步提出,如果想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之成为善良的人,就必须改造环境。如果全国的环境都得到改善,那么全国所有的人都会变成善良的人。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第四,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儒家不仅确立了儒家伦理思想,而且提出了贯彻儒家伦理思想的一整套方法。这些伦理方法主要包括:在政治上,实施“德政”,坚持以德治国的“德治”方略;对民众,以道德教化为根本,采用“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对家庭,教以人伦,讲究孝亲,道德以家庭为本位;对师长朋友和他人,讲敬重亲和,注重讲信修;对自己,以修身为本,强调克己与内省。儒家所提出的伦理方法,既有治国的,也有修己的,既有单个的,也有综合的。形成了一套伦理方法的体系。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虽也注意外在因素的作用,如环境的感化、刑法的强制等,但儒家把这些都放在为辅的位置,而为主的方式,还是强调内化、“内圣”。首先,在治国教民方面,儒家强调以德教民,让民众归服,而不应用刑法强行施加使民众消极逃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礼记?缁衣》)孟子则更是反对用武力征服民众。所以,孔孟的治国教民方法,是一种追求内在价值的教化方法,是征服人心的内化方法。孔孟把这种方法由国家推及到家庭,由政治推及到道德,一以贯之。其次,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提出了“内圣外王”的重要方法,内修圣人之道,外施王者之政。也就是内以圣人的道德为体,外以王者的仁者为用。为了达到“内圣”的目的,儒家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有学思结合、智行统一的方法;有内省、自省、反省的方法;有修己、责己、克己的方法;有自观、自度、自重的方法;有廉恭谨慎、正心诚意、见贤思齐、慎独等方法。这些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克制、自我教化,强调个人自觉地实行内在控制。

2、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必然带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首先,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我国古代道德教育方式,往往比较多地采用灌输式教育,而对各种教育方式中所包含的示范、暗示作用,往往缺少必要的省察和研究。青少年道德品质显然受成人和集体的行为影响,因此,成年人的道德风貌,集体行为的示范效应,往往比单纯灌输说教更有力量。而动辄禁止、惩治、简单生硬、缺乏道德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的管教式做法往往暗示着失去了道德上的自信与宽容。单纯灌输式的说教,易于产生某些逆反心理或相反的示范作用。

  其次,公私德不分的倾向。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另一弱点是公私德不分,或者说是重私德而轻公德。其表现是过分地诉求于个人,而对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建设下功夫不多。古代一直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这种道德思维的表现。它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上,而不承认,或从根本上忽视了社会体制、环境、公共规则的责任。以这种思想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可能导致对被教育对象个人行为干预过多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则导致对社会应有的体制、机制、法制规范体系建设的忽视或放松,其后果必然把某些个人的道德品质所产生的问题,完全归咎于个人修养,从而忽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和责任,使道德教育效果受到弱化。

第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道德人格”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力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等。而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弱点之一,就是“重规范、轻人格”;重共性、轻个性。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比较多的是单纯向人灌输这样或那样的具体规范,如亲伦规范、交友规范、政治规范、学术规范、婚姻规范、礼仪规范等,而不大注意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不善于把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同锻炼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虽然可以一时见效,但从长远看,必然导致麻木、脆弱,甚至虚假、逆反的道德人格。

3、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古为今用”的思考
  立足现实,思考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我国古代教育中的“德育至上”思想,反映了各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对“德”的重视程度。各朝代的统治者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则是危险品。强调学校教育要以人为中心,德育至上或德教为先、德育首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德育至上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其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国古代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无数成功事实说明,即使是在现代学校专业教育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在德育工作有专人负责的条件下,教师也必须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这是因为德育蕴含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要从根本上搞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继承我国古代教书育人的优秀教育传统。只有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身体力行,才有可能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更上一层楼。

第三,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受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而且受种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十分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育人功能。今天,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搞好学校教育外,同样需要家庭、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密切合作,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建立合力网格,优化育人环境,进而提高育人效果。


二、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资源的批评借鉴

  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专利”,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根本没有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在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极为丰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中世纪封建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许多多思想家提出了与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紧密相联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

1、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品格的形成,是西方社会的传统。早在古希腊“荷马时代”,荷马史诗《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就肯定了个性的价值,突出地颂扬了个人的力量、智慧、信念和欲望,热情地歌颂了英雄热爱祖国,为民族,为集体奋斗和牺牲的高尚精神。养成英雄的个性和品质,是古希腊许多城邦对青年进行品德教育的目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形成灵敏、勇敢、坚韧、机智、公正、节制的美好品质。近代瑞士教育理论家裴斯塔洛齐指出,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的道德力量的萌芽,通过对儿童的抚养、教育,逐步地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形成儿童的道德观念,进而养成道德习惯。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各种派别,如实用主义的代表杜威等人,依然主张学校道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并能适应于社会生活。

  在西方,道德教育形成个人比较稳定的各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卢梭、涂尔干等,都把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道德教育把各种情感和愿望引向良好的轨道,形成完善的德性,为人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夸美纽斯强调人的身心是和谐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引起和发展儿童一定体力的、智力的和道德的状态,这是由整个政治社会的特定的环境对他提出的明确的预定的要求。”(涂尔干《教育学与社会学》第71页。)而赫尔巴特则把教育的全部工作总结为德育,德育成了教育的实质,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转引自曹孕编《外国教育史》第177页。);人的和谐发展决定了教育是多方面的,多方面的教育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德。

  其次,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古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首先提出来的。从那时起,西方就开始提倡人的价值和尊严,注意人的需要和利益,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人道主义的原则成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昆体良、卢梭、裴斯塔洛齐等人的德育思想中,都包含这样的内容。他们认为从小培养和发展儿童之间的友谊关系、培养他们善良的爱人之心是必须的;要通过多种教育来激发、唤起儿童的友爱、信任、感激的种子;学校应给学生那些能促进人类福利的价值观,用服务的精神熏陶每一个人;每个人从幼年起就要学会关注别人的精神世界,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

  除此之外, 西方思想家们还对纪律教育、 劳动教育、 集体意识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等做了大量的论述。他们认为,应培养儿童尊重劳动的感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以便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独立的自由的人;应把儿童培养成为爱国主义者,儿童要从各个方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祖国,要熟悉祖国的物产、地理、历史、要懂得国家的法律,等等。

  再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很早就认识到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他把青少年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提出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三岁到六岁的儿童,特别注意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还要有音乐、歌唱等,故事和唱歌是“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在那个年龄深入于心的一切意见,是不容易磨灭和不容易改变的”(《柏拉图论教育》第3页。),好的故事和唱歌能激发儿童的坚毅、快活和勇敢的心情;六岁以上的儿童,主要进行情感教育,使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发展起来,形成学生节制的美德;十七岁到二十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要进入青年军事团,进行意志教育,培养灵敏、机智、坚定、勇敢的美德。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把道德教育过程按照年龄特征分为循序渐进的几个过程。后来,夸美纽期、卢梭、裴斯塔洛齐等人同样以为“德育必须依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的特征”来进行(卢梭:《爱弥尔——论教育》第7页。),“自然自由的教育,就是遵循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卢梭:《爱弥尔——论教育》第7页。),“道德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来激发和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06页。)。现代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道德教育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三个水平是指:低常态水平、常态水平和超常态的或自主的即有原则的水平。六个阶段是: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行为是否对自己或别人有利为定向;以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别人喜爱或赞扬为定向;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以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定向。主张在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循循善诱地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最后,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家,注重情感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并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他们认为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儿童才能形成友爱、信任、感激、节制等美德。道德教育要使儿童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单靠情感教育还是不够的,情感教育必须与理性教育相结合。柏拉图认为道德教育要使心灵达到和谐完善的境地,获致理性。 卢梭也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许多思想家还不同程度地论述了在道德教育的情感与理性当中,理性应居指导地位。因为,理智可以把情感愿望引向良好的轨道,形成完善的德性。只有以理性为指导的道德教育,才能让儿童服从理性,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养成知耻、重名誉和谦虚谨慎的心理。

  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样化的具体道德教育方法。根据儿童思想形象性的特征和情感的作用,他们主张在游戏、娱乐、音乐、故事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主张让儿童在实际道德的行为锻炼中培养德性,提出并开展了挫折教育、生存训练等教育试验。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用模仿、榜样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把好、坏榜样放在儿童面前,让他们实际地去认识和鉴别美和丑、善和恶。道德教育不能是强迫灌输,只能通过探究、商量、讨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的道德认识,等等。

2、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1)以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为基础。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的是个人的需要、利己的动机、金钱的激励、权势地位的 满足。总之是以“我”为中心运转的,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体现。
(2)从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出发。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把人的本性看做是先天决定的,以人的自然属性代替人的本质,忽视人在一定社会实践与环境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和支配下调节自己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节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
  19世纪30、4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世界上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爆发了工人起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831—1834年法国里昂的两次工人起义,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著名的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有先进的思想理论作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了无产阶级的斗争需要,亲身参加了当时的工人运动,在斗争中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1843年末到1844年春,马克思从德国来到当时欧洲革命的中心——巴黎,经常深入工人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状况,出席秘密集会和发表演说,同各国社会主义者、工人活动家广交朋友,并与最大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建立了联系。在转变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基础上,向人们传播革命理论。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商时,也逐渐抛弃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几乎与马克思同时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使他们结为终生战友,从此,两人并肩战斗,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同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流派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846年,他们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把工作重点放在改造“正义者同盟”上。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通过口头、书信和报刊,影响着最杰出的盟员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6月第2版,第198页。)由于他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同盟”中最杰出的成员都逐渐抛弃了各种错误思想,转而接受科学共产主义,且主动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帮助其改组“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于伦敦召开的同盟代表大会,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建议,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提出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革命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陈旧格言。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也是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晶,它为进一步开展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组织基础。1848年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完备周详的党纲,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标志着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

二、革命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等不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而且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创者。他们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极其宝贵的 贡献。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就为加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思想革命先于政治革命,思想教育要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大造革命舆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崭新的目标和任务。它告诉我们,要从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总和中,从社会关系的发展中去分析把握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思想,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就是使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

  其次,革命导师关于青年的一系列论述,为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革命导师把青年看作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是革新的力量。恩格斯认为,在我们革命政党中青年占有优势是很自然的事。列宁也说:“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是革新者的党,而青年总是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的。我们是跟旧的腐朽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的。”(《列宁全集》第11卷,第338页。)革命导师对青年寄予殷切的希望,把他们称作是无产阶级大军的“突击队”。恩格斯晚年曾说:“我没有什么挂牵的,我们的事业是会做得更好的!人,是一代比一代更坚强的啊!”(转引自《学习马恩列斯工作作风》联合图书出版社1950年版,第45页。)列宁也说:“我们的子女将比我们奋斗得更好,他们一定会胜利。”(《列宁全集》第19卷,第229页。)革命导师还有关于正确对待青年的弱点,青年的任务是学习等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对我们科学地分析看待青年、培养教育青年指明了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青年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列宁、斯大林等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列宁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一次报告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整个宣传工作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之上。”(《列宁选集》第4卷,第308页。)任何离开经济建设需要的宣传教育都是“毫无用处”的“空话”。他在谈及青年团和一般青年学习共产主义时也强调,学习共产主义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要到斗争中去学,到实践中去学。如果“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理论脱离实践是资本主义旧社会中“最令人厌恶的特征。”(《列宁选集》第4卷,第283页。)他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一句空话,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实际的工作指针,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一句话,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使人们懂得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进一步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1934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号召“全党加强思想上政治上的工作”。在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还专门论述了用马列主义教育党员和党员干部的问题,说这对无产阶级事业是“有最严重意义”的事情。他指出:“在国家和党的任何一个工作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悟程度愈高,工作本身的效率也愈高,工作也就愈有成效;反过来说,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低,就愈可能在工作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就愈可能使工作人员本身庸俗化和堕落成为鼠目寸光的事务主义者,就愈可能使他们蜕化变质,——这要算是一个定理。”(《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61页。)因此,他要求所有的党员、干部除了学习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马列主义。

  此外,革命导师还提出了“政治教育”,“政治思想工作”等概念。列宁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做了大量的政治教育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斯大林在联共“十七大”总结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并明确规定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六项具体任务,等等。这些概念、理论的提出,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对苏联、东欧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继承和借鉴
1、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又继承和借鉴了许多苏联成功的经验。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一度抓得很紧。苏联党政领导机构认为,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教育,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成为苏维埃制度下的一代新人,共产主义理想才会实现。在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过程中,学校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苏联特别强调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

  首先,强调对青年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就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很明显,从资本主义社会培养出来的一代工作者所能完成的任务,至多是消灭建筑在剥削上面的资本主义旧生活方式的基础。他们至多也只能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保持自己的政权,奠定巩固的基础,至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那就只有靠在新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已不存在的条件下参加工作的一代人去担负。(《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第四卷,1995年第三版,第281页。)因此,列宁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青年的教育工作十分重视。针对当时的情况,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禁止学校里的反动宣传;选派优秀工农积极分子进高等学校学习,建立“红色教授学院”等培养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基地;建立工农速成学校,对广大革命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为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培养了大批有觉悟、有知识的新型干部。

  斯大林曾在全苏联学生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里提出:今天的苏联专家都应是通晓马列主义学说原理的,明确党和国家的政治目的,具备广泛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精通自己专业的人。苏共二十五大提出把思想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等密切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工作和组织工作相互配合,把苏联青年和学生培养成为“政治上积极、熟悉业务、热爱劳动、会工作、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一代新人。

  其次,系统制定共产主义教育计划。苏联把思想政治教育统称为共产主义教育,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美育、无神论教育等,其目的是培养全体人民尤其是大学生对自己伟大祖国的自豪感等等。苏联很强调共产主义教育的综合性,认为这是共产主义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制定和贯彻共产主义教育计划的目的在于对苏联公民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并协调教育工作 各个方面的关系。这一作法,体现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符合现代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的要求,有利于对全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齐抓共管,防止“两张皮”现象的产生,也有利于各发展阶段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

第三,利用群众团体,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苏联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工会、共青团和群众团体的工作,不光给这些组织提出任务和要求,还给予很大的活动自主权,给其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常常事先听取它们的意见,使党的决策一方面尽可能避免失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之在决定之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对东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继承和借鉴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可供继承和借鉴的经验成果,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东欧各国特别强调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保加利亚共产党把对全体人民群众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当作保共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他们通过各级党校、马列主义夜大学,有计划地对党政干部进行轮训;还组织专家、教授、科学院的院士等,担任宣传员,做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民主德国,则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各高校普遍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必修课。在地方上,对党的干部则是经常组织学习马列主义理论。

  其次,东欧各国普遍重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捷共成立50周年时,捷克少先队员组织“红星”政治活动来纪念这个节日,通过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上,政府为对民族解放事业和科学文化发展有贡献的杰出人物,建立纪念馆和雕像,供后人凭吊、瞻仰。捷克在全国各地建立的400多座各类纪念馆和博物馆,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波兰在每年的全国解放纪念日,都要举行各种活动,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保加利亚共产党认为,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50年代中期以来,保加利亚党和政府发布了几项决议,征集资料,编纂地方革命史,建立纪念碑等,还出版了数百种革命历史丛书。

第三,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普遍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在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使人们知法、懂法、守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各国党和政府经常就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及相关的问题,通过舆论工具,运用多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一些国家还针对本国某些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开展专项的法制教育工作。

第四,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是东欧各国对青年一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他们认为,让青年一代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在劳动锻炼中接受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在匈牙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普及,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南斯拉夫,青年人都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每年假期,社会主义青年联盟组织大学生分批到社会上劳动,在夏令营内参加技术培训,如学开汽车、修理电器等等。保共十分重视在青少年中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不仅在中学普遍设立生产课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而且经常开展青年义务劳动队活动,使青少年一代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可惜的是,苏东剧变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和经验基本上前功尽弃。这种深刻教训也是我们应当牢牢记取的。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是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初创和形成时期(1921.7—1935.1)
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初期,就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党成立前后,许多领导同志都亲自深入到工矿、农村,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主张,做唤起广大工农群众的工作,提高他们的革命觉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从1921年到1925年,先后爆发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省港大罢工、海陆丰农民运动等一系列工农群众运动,给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和封建买办阶级以沉重的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使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这种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彭湃等人致力于在农民群众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925年初,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在韶山一带开办农民夜校,利用学习文化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在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职务期间,主持了第六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自讲授政治理论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他亲自写的讲课稿。为了回答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他曾于1927年春到湖南湘潭等五县作了详细调查,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贫农是打倒封建的先锋,“他们最听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页。)。贯穿于文章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他以极大的热情赞扬了当时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出:“政治宣传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5页。)与此同时,周恩来和其他同志一起创建了黄埔军校中共特别支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党组织,设立了政治部,开展了革命的政治工作。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个时期的政治工作,指出:“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80页。)。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派出许多干部到各地传达会议决议,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教育党员、军队、工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武装割据的道路。在秋收起义及随后上井冈山途中,毛泽东就开始把革命的政治工作作为军队建设的根本问题来抓,在军队中着手建立党代表制度、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9月,他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经过“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军队的民主主义,创立了我军的政治工作制度,为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1929年,毛泽东根据中央9月来信的精神和红军建军的经验,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即《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系统地总结了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着重批判了单纯军事观点、军阀主义、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倾向,阐明了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这是我军建设和政治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重要标志。

  1934年,在红军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逐步形成,同时,它也在党、军队、根据地的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成熟时期(1935.1—1945.8)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从这时开始到党的七大,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成熟时期。遵义会议以后,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思想政治工作在克服雪山草地的艰难困苦、粉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右倾逃跑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抗战初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我们党和国民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后,中革军委加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克服了“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坚持了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当时,毛泽东亲自抓全党全军的政治工作,1938年还兼任总政治部主任。他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深刻论述了政治工作对于民族革命战争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同年,周恩来写了《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一文,进一步强调“革命的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与灵魂”(《周恩来选集》上卷,第93页。)。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41年6月发布了《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对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做了系统的总结。1944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主持下,由谭政写成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以马列主义的观点,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部队政治工作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系统阐明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性质、方向、任务、地位和方法,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文献,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更是明确地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此,毛泽东思想便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和中心教育内容。

  在这个时期中,党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在整风运动中,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党的历史文件,整顿了学风、党风和文风,极大地提高了马列主义水平,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延安整风运动,也可以说是党的一次极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所作《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等演讲,同谭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一道,标志着思想政治工作走向成熟。

三、发展时期(1945.8—1957.2)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再次成为主要矛盾。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为独立、民主、自由、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成为党和全国人民的战略任务。 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思想政治工作在战争、土地改革、开辟“第二条战线”、党和军队建设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实践和理论上有许多创造,丰富和发展了党在创立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和有力保障。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发扬了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比如,结合土地改革对农民进行了深刻的阶级教育,结合城市民主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对工人阶级进行了主人翁的教育,结合抗美援朝战争对全国人民进行了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等等。在这一时期,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的执政党党风建设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知识分子工作上也创造了新的经验。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践线、组织路线。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大纲领性文献,它强调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和“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提出“六条标准”等。它为党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后来八大路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精神未能得到坚持,但是,这些精神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四、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时期(1957.2—1978.12)

  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到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思想政治工作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一样,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曲折前进和严重挫折时期。前十年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伴随着党内出现的日益严重的“左”倾错误,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偏离其优良传统。50年代末,在党内生活和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左的偏向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毛泽东和党中央发觉“左”的错误后,曾经在1961年提出并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毛泽东还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开展农村整风整社的同时,毛泽东还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推动了《工业七十条》、《高教六十条》、《科学十四条》、《文艺八条》等工作条例的制定。这些条例总结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某些“左”的错误,推动了各方面工作的健康发展。这些条例还对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各级党组织在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还采取切实措施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改善人民生活,使国民经济调整任务顺利完成,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困难。当时,尽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左”倾思想的问题,但直到“文化大革命”发生前,成绩仍然是主要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在曲折中前进。1963年全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号召,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影响深远;榜样的教育有了新发展。工农兵学哲学活动兴起,反“和平演变”教育的开展,既有经验,又有值得吸取的教训。“文化大革命”十年,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误导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工作方针方法上,都存在着“左”倾错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教训十分惨重,值得深刻总结和记取。

五、拨乱反正和发展新阶段(1978.12—至今)
  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当时拨乱反正的关键。然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冲破“两个凡是”的樊篱便成为当时思想政治战线的关键任务。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批判“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恢复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合适的口号。会后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冤假错案和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的徘徊局面,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从而也端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的通过和发表,标志着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完成,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全确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实现了新的结合。

  在反对和克服“左”的错误,批判和肃清“左”倾思想的流毒的同时,党内和社会上也出现了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苗头。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的深入进行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开展指明了方向。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旗帜鲜明地反对精神污染。但是,会议精神没有得到有力贯彻,一些热衷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大肆宣扬“全盘西化”的主张,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结果学潮不断,最终酿成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坚决措施平息了这场风波,在这场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全党大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国情的教育,通过认真总结、反思,纠正了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失误,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加强。1989,江泽民在建国4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第一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前冠以邓小平的名字,提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1992年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年初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精神,在更高的层次上从九个方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内容,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号召全党“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奋勇前进”。可以说,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两个关于社会主义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大会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正式简洁鲜明表述为邓小平理论,并载入大会修改通过的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1998年6月24日,中央发出关于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学习活动的决定。1998年下半年,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等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中国军民团结奋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胜利。1998年10月8日,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党举行的抗洪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对抗洪精神作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并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拨、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至此,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思考题:
1.如何对剥削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批判借鉴?
2.试述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3.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阅读书目:
1.张耀灿主编: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2.陆庆壬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3.邱伟光: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4.张蔚拌: 《思想政治工作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出版。
5.苏崇德等主编: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

内容提要:本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为指导,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保、导向、凝聚、激励、调节、转化等六大功能。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传家宝,它是伴随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充分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才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革命才能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相反,如果忽视、削弱或取消的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会遭受挫折。苏联社会主义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淡化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武器,这是血的历史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传家宝,它在党的事业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党自建党起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党是靠思想政治教育起家的。因为在建党初期,中国工人阶级一无权、二无钱、三无枪,靠的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播撒革命的火种,唤醒广大工农群众的阶级意识。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革命的工人运动;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就不会产生中国共产党。在我们这样一个小生产汪洋大海,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能够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坚强的、富有战斗力的政治集团,就在于党特别重视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经常注意以阶级的思想来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首先在红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坚持用革命思想教育部队,启发官兵的革命觉悟,成功地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后又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三年多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创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整套理论、方针、原则和方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50年代到60年代,全国涌现出了许多象雷锋、欧阳海、王杰式的英雄人物,他们大公无私、立场坚定、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助人为乐、奋不顾身、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整个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都非常好,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党的历史证明,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在残酷的斗争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长期锤炼,息心培育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重视对党员、对干部和非党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勤于和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特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更不能松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以便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为出色,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所决定又为其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其它现象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加以考察,才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基本原理,精辟地阐述了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毛泽东科学地阐明了文化工作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其次,一定的文化又能动地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毛泽东在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革命文化在革命事业中的重大作用。他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毛泽东这里所讲的文化,作为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它不仅包括文学艺术,也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哲学思想。

  毛泽东关于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以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为依据并为其服务的,具体地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并为其发展服务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工程
1、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无论做哪一项工作,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保证。

2、精神文明建设两大内容间的关系
(1)两者相互渗透
(2)思想道德建设决定教育科 学文化建设的方向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自身并不能决定自己的性质和方向,只有通过教育科学文化部门的党组织开展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从而实现党的思想政治领导,使教育科学文化部门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一定区别,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适当的地位,是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而言,“有位”是为了“有为”,“有位”才能“有为”,“有位”要求“有为”。同时,“有为”才能“有位”,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和落实“有位”,才不会有名无实。本章第一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即要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服从、服务于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任务。与这一地位相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保证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
1983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所谓‘生命线’作用,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正是由于具有这一特殊作用,才确立了它在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中的科学地位。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毛泽东曾经指出:“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走到邪路上去”。“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业务技术工作而言并贯穿其中,决定其发展方向的工作,它所体现的无疑是人民的基本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因此是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方向的一个原则问题。邓小平曾强调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可见,“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在经济基础、生产目的、方针道路、前途结果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就要排除“左”、右两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这既要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靠健全的法制和有效的管理,同时,又必须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人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制,纪律的认识,才能增强人们对其执行的自觉性,才能使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靠保证。
  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项政治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许多工作要做,但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条件。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而且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条件。科学文化建设自身不可能决定自己的性质、方向,只有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决定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进而制约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措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当然需要各方面的工作,但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培育出“四有”新人。

  再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新型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广大群众对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迫切要求扭转不正之风,建立和恢复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影响很大、危害严重的不正之风,要靠党纪政纪严肃查处,有的还要绳之以法,但从根本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要靠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人们实现观念现代化的必要手段。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人,他们必须具有现代人的观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某些愚昧落后的观念,对于增强人们的现代意识,树立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平等,信誉、法制、信息、竞争、时效、人才等观念,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一些人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以及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观念。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挑战和考验,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一方面,需要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人们观念的科学更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观念往往带有自发性,而自发的东西并不都是人们需要的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理想存在物,它需要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鉴别、锤炼、铸造和升华,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系的新观念,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这个锤炼、铸造和升华的过程,就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去遏制某些人思想道德观念的退化和沦丧。

(3)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人们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觉悟、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成功。靠什么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靠贯彻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一方面,必须坚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使广大群众从切身利益上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另一方面,如果认为只要贯彻了物质利益原则,采取了一定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就一定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那就错了。实践表明,充分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既要靠正确的经济政策、分配手段,又要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人们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而以实现现代化为己任,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贡献给这个伟大的事业。

(4)思想政治教育是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必须经过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一方面,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不能靠强迫命令,只能靠深入、细致、长期、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它、信仰它。另一方面,代表旧制度的旧思想,在它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被消灭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仍将残留在人们头脑中,并继续腐蚀人们。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一些旧思想还往往打着“改革”的旗号以“现代观念”的面目出现,毒害人们;在我们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经验,有益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文化、腐朽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渗入;境外敌对势力也增强了他们“和平演变”的努力。在新旧思想彼此斗争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思想的任何削弱,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增强。唯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帮助人们增强无产阶级思想,提高辨别能力,抵制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2、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就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重在启发自觉。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有进取心的人的共同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这种进取心,引而导之,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达到教育群众的预期目标,就要摆正思想政治教育者与群众的位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是做群众工作的,而做群众工作的实质是引导群众。因此,我们要相信和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接受正确引导的能力,尊重群众的感情、人格和创造精神,以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的导向,正是树立这一正确态度的体现,也只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愈加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迷信、盲从意识消除了,科学民主精神明显增强,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目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种种变化,有人对改革开放、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不能辩证分析,因而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对党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因此,如何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防止消极因素的增长,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活动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指向的鲜明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针对教育对象在社会生活和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惘、彷惶乃至错误,通过宣传教育、启发诱导,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轨道上来,从而保证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第二,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要得以发挥,在内容和方式上必须多样化,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人们的社会地位、阅历、生活条件以及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等都呈现出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状态。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困难、矛盾,迷惘也由于时间、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诱因、不同程度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在内容和方式上的多样性。一般说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目标导向:即规定具体的奋斗目标,引导人们向目标奋进。

(2)、政策导向:主要是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疏通、引导人们的思想,以提高认识、规范行动。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在社会大变动时期,人们的许多思想问题,都与对党的方针、政策发生误解或认识不足有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政策的导向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有效地宣传到群众中去,帮助群众增强政策观念,学会用政策分析和处理问题。政策导向既要全面准确,对政策不能作随意性的解释,又要有针对性,要善于把政策具体化,使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成功地执行政策是政策导向的关键,因为执行正确政策所产生的现实成果,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

(3)、舆论导向:即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制造和形成正确的舆论,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对人们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和导向力。舆论导向的关键是要把准大的方向,掌握舆论宣传的基调,即坚持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组织舆论宣传,弘扬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保持舆论宣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舆论宣传中应注意信息反馈,搞好双向交流。

(4)、自主导向:即群众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进行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主导向是一种内在引力,但它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启发、引导和组织;通过这种启发、引导和组织,促进教育对象内部思想因素的变化,提高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自觉程度和能力。自主导向的特点是引而不发,让群众从事物的分析中自己寻找答案,得到启发,作出结论。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开展一些以群众为主体的社会调查、专题讲座、演讲辩论等活动,以不断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凝聚功能
  凝聚,是把一些本来分散的、孤立的东西通过某种富有吸引力和粘合作用的物质,有意识地聚合到一起,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具有同一作用方向的力,向着既定的目标运动的一种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特殊粘合剂,是任何物质粘合剂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能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法把从表面上看是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奋斗。

  一个人要有灵魂,一个国家要有国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之所以受人宰割,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全民族的力量未能凝聚起来。所以我们党自成立之时就把凝聚民族力量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都十分重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团结全民族共同奋斗。毛泽东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确实行之有效的增强人民的凝聚力,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重要途径。“凡是这样做了的地方,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迅速增长,错误思想迅速澄清,工作中的缺点迅速克服,人民内部的团结迅速加强、劳动纪律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唯此,我们的民族才能以独立的国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相反,如果在对外开放中没有民族的团结,没有全民族力量的凝聚,中国这个拥有56个民族、12亿人口的大国,就有可能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境地。因此,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作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主要有如下方面:

(1)靠共同理想凝聚。在现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亿万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我们应大力加强共同理想教育,把共同理想融化和渗透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促使全国人民围绕共同的价值准绳作“向心运动”,使他们在目标一致、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自觉地调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思想言行的正确方向和社会机体运行发展的健康协调。在各个具体部门和单位,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按照共同理想的要求,及时提出并大力宣传自己的具体目标,教育人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日常工作与高层次的价值目标联系起来,使每个人在自己的业务岗位上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认同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树立一种以组织和社会为中心的群体意识,从而对集体、对社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的每个成员会对本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发展目标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共同理想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使人们超脱低层次的狭隘眼界,获得精神动力,团结一致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2)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就在于它能够掌握千百万革命群众的心灵。今天,要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前应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因为“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正如江泽民所说:“在当代中国,有了这面旗帜,有了这个精神支柱,一个五千万党员的大党才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一个有11亿人口的大国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只要我们依靠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加强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紧迫感,我们就一定能团结人民、凝聚人心、克服困难,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3)靠爱国主义凝聚。中华民族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近代史教育,国情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可以提高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培养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引导人们自觉把个人利益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热爱本职工作,发扬奉献精神,把爱国主义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从而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凝聚。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里,没有代表和体现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就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国家政治、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方面社会生活的正确组织,通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等,赢得全国人民的信赖和爱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诚然,在今天这个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有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组织和党员只是极少数,党的主流还是好的,有战斗力的。而且党十分注重反腐倡廉,纯洁党的组织,并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深得民心。同时,我党特别加强了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在全党深入持久地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要求每个党员要讲学习、讲正气、讲政治,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这些根本措施有助于恢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党的凝聚力。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4、激励功能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使人们产生一种奋发向上、士气高昂的进取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就是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积极性是指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在行为活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主动自觉、认真负责、勇敢顽强的进取精神。人的积极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具体说来,它是以需要为动力核心,以意识为调控中枢,把认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联系起来而构成的。需要在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制约着各种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是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在的驱动力。因此,人的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需要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人的需要又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励也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

  物质是第一性的,忽视或否定物质利益原则,不注意发挥物质力量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是错误的。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原则,那就是唯心论”。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但是仅仅依靠物质手段,信奉“金钱万能”,忽视或否定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相辅相成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激发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既要靠正确的经济手段,又要靠有效的精神激励,要靠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夸大物质利益原则,忽视精神的作用;或是片面强调精神的能动性,忽视物质利益原则都是错误的。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对比、奖优罚劣等手段,与个人利益密切挂钩,容易形成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同时,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也符合常人喜欢表扬、鼓励的心理特征。精神激励可以持续地满足和激发精神需要,从而充分调动人们稳定而持久的积极性。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列宁指出: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通常人们认为:体力、智力是构成劳动者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人的“活力”,即个体的精神状态,主要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劳动态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等。这个因素能规范、调动、凝聚、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形成为一种集团力量和机制,通过某种激发,在潜力释放出来变成活力,并充分运用于生产中,便形成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因此,发展生产力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就在于它具有为生产力的主体——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效能。只要把人的思想工作做好了,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才能提高,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这说明思想政治工作同发展生产力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思想政治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通过为生产力提供精神激励而间接地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所以,要贯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而以表扬为主,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而以精神鼓励为主的一系列原则,并实行适当的重奖重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

5、调节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进行人的情绪调控、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调整,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的目的,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调节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一个特殊功能。唯物辩证法认为,处于普遍联系中的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人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客观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新旧体制的交替,新旧观念的冲撞,大量信息的输入,使人们的思想变化更为突出。人们思想的变化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向正确的、积极的、进步的方面变化,一个是向错误的、消极的、落后的方面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及时地对人们思想的变化加以调节,使前一种变化合理地加速进行,对后一种变化实行抑制,尽可能使其危害减低到最小程度。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调节的途径主要有如下方面: (1)心理调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自然、社会和心理三者活动的统一体,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伴随有心理现象。人们的很多思想问题,都和心理因素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善于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向上。如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职工表现出一种不适应、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恰当方式,如创造有益于心理调适的优美环境、角色心理换位,心理咨询等,具体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使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

(2)情绪调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和困难,就会产生情绪变化,甚至出现不满、怨恨和愤概。这种郁结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消除、就可能造成矛盾激化,给社会带来危害。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钝化矛盾、稳定情绪;疏通思想、渲泄情绪;创造条件,转移情绪;重定目标、升华情绪等方法,使人们的情绪得到调适,获得新的平衡,从而大大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3)人际关系调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必然存在矛盾乃至冲突。这些矛盾虽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处理不好,也可能激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就非常有必要发挥其调节的功能,正确处理多种矛盾,引导人们互相沟通,互帮、互学、互补,缓解人际冲突,着力建立团结、互助、友爱、平等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局面。

(4)利益调节。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关系,它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中本质的一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统治阶级十分注重对人们利益的合理调节。在社会的激烈变化中,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或集团,通过暴力斗争的手段等,造成新的利益关系,这种调节方式属革命性变革和宏观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调节是一种微观调节,它主要是指对由于一些具体的、特殊的原因造成的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的调节。这种调节一般是在宏观调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非对抗性的。其主要做法是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对于社会弱者和遭遇特殊困难的人,要给予特殊照顾,或动员社会捐助,或给予司法援助,多为群众办实事,尽量满足他们对物质利益的合理需要。同时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人们通过正当手段即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科技致富等途径获得物质利益。利益调节的目的是使人们形成一种公正、合理、和谐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和情绪调整到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转化功能
  所谓转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帮助人们改造思想,纠正人们既有的错误的思想认识,把它们引导、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机制和功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点。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某种外在力量达到改变教育对象内部状况的一种重要活动。所谓改变其内部状况,也就是让受教育者思想中的正确成分由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让行为的先进成分占居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改变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的内部斗争和转化。因此,教育者应该积极帮助和引导人们正确地开展思想斗争,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使错误思想转变为正确思想,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认识的改变或飞跃,有三个层次,一是认知的转化,即对教育对象注入新的知识,以影响或改变其原有的知识结构,使教育对象在理性层面上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从而使教育对象发生我们所期望的某种转化。二是态度的转化。态度的转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这是态度方向上的转化,称为态度的质变方式,另一种情况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向不变,又称态度的量变方式。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改变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说来,态度的改变需经历服从——认同——内化这三个密切联系的阶段。态度转变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思想与客观必然性相符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毛泽东曾经指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职能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改造错误的世界观,把它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三是行为的转化。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知识修养等条件的影响和变化,人们的行为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般而言,人的行为转化可分为解冻期、消融期、冻结期三个阶段。当个体觉得再也不能按老样子下去了,非改变原先的行为不可时,他原来的行为习惯开始解冻,其原因是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的变化,引起行为的解冻。于是个体便抛开原有行为习惯而接受新的行为方式,进入行为的消融期。在行为改变的消融期间,人们所期望的新的行为因素会愈来愈多,而旧的行为方式则越来越少,新的行为就逐渐成为主要的行为方式,这时,就完成了消融期并进入冻结期。冻结期是指将人们新的行为方式固定成一个行为模式,并使之持久、巩固的阶段。总之,转化是一种耐心细致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强行转化。而只能通过多种转化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教育对象思想深处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完成转化任务。此外,人的思想行为的转化,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曲折地前进的,在前进中也许会有反复,教育者不能因为出现反复就对转化丧失信心。有时,转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不怕反复,多做教育工作,才能发挥转化的功能。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2.试述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3.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联系实际说明其中一种功能。

阅读书目:
1.张耀灿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2.王衡之等主编: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团结出版社. 1991年版。
3.宋重冰主编: 《桥船之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档案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单行本)人民 出版社. 1996年版。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内容提要:本章从界定思想品德及其结构入手,从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主观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两个方面,提示了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发展阶段、基本五一节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提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从而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本章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基础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实现和完成。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单独或先后相衔接或横向相呼应构成长短不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由其内在矛盾推动,并按其内在规律辩证发展的过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有利于正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为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针、原则、途径、方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因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首先就必须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1、思想品德的含义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思想品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是一定阶级的思想道德体系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思想品德结构
(1)含义
  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吸取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有关新成果,我们认为,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2)构成要素
  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都是在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首先,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再次,人的心理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其次,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发的。思想子系统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思想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要素。第二,思想是思想品德的社会内容。人的思想品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一方面,思想受制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了思想的社会性;另一方面,思想又反映了社会关系,思想中所蕴含的理性观念是思想品德的社会内容。第三,思想是思想品德的方向。

  行为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占有相对独立的重要位置。第一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客观内容。一定的行为经过持续行为不断反复地进行,便成为习惯。第二,是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第三,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求人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引导人们践履社会思想品德规范要求。

  心理、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观居于核心地位,对心理、思想和行为起着总的指导作用。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是按照心理——思想——行为习惯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因此,思想品德结构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综合系统,是心理、思想、行为及其要素和功能相互联结而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

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

1、内在转化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的问题。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知,即思想品德认识。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识。

  情,即思想品德情感。品德情感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催化、强化作用。 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感。

  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人们在实践理想、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坚毅果敢的意志,是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内在条件。

  行,即思想品德行为,它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为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

  可见,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都包含知、情、信、意、行五个心理要素,缺乏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思想品德要素之间不断平衡发展和适应以及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

2、外部制约过程
  思想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根据。然而,人的思想品德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离开了外部社会环境,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影响,从外部制约方面把握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它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国际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国际的经济形势、政治斗争、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文化艺术的交流等。都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国内社会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 三个方面。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诸因素对人的思想观念都有重要的影响;物质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思想品德境界的高低和发展方向;社会制度更是直接影响和规范着人的政治立场。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以人们的社会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总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和适应,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发展,形成一定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转化过程和外部制约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千差万别个性各异的社会成员,他们在接受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决不是消极、被动的。同一种影响对不同个体往往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过程。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得以发展的根据。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固然离不开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特别是有意识的教育作用。但归根结底要通过思想品德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在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知、情、信、意、行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也是相互平衡的。

  但是,由于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复杂,在很多时候,很多人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在发展水平上并不完全平衡,这就构成了诸因素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才需要坚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主体内在心理要素、逐步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主体当前对一定的社会需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个过程表现为“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目前对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成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不可能发生作用,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品德。由于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具有不同的性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性质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思想品德。只有经过积极的内部思想矛盾斗争,使社会要求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产物。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及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对这一过程,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把握。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即教育主体
2、受教育者即教育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的依托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完成自身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反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环体。
3、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是指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教育活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
4、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是指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
1、内化阶段
2、外化阶段
3、反馈检验阶段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也是一个基本前提。
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
3、信息反馈,评估控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总是会以各种方式对教育影响作出一定的信息反馈的。评估控制是教育者自觉地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效果进行质和量的评判,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进行调控。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教育过程的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社会性
2、实践性
3、同时性与多端性
4、长期性与反复性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1、基本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可以具体表述为: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这个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
2、具体矛盾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2)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
(3)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

1、基本规律(适应超越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这一规律可以简述为: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要超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现状,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我们可将其称为“适应超越规律”。适应超越规律是适应与超越的辩证统一。

2、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具体矛盾,因此也就存在着许多具体规律。

(1)双向互动规律
  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一方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发挥着主体作用。
受教育者是能动地践行思想品德规范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者所传导的教育要求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也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内化外化规律
  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的过程。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新的思想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和品德意志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践行新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过程;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 践受认识、情感的指导和支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是其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

(3)协调控制规律
  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过程,这是由它的社会性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受到教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而且同时受到教育环境的各种自发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协调各种自觉影响和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是各种自觉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各种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

思考题:
1、试述思想品德的结构。
2、简述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4、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内容提要:本章论述了科学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以及主要主法;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所具有的年龄牲并分别对我国的职工、农民、知识分子在新时期的变化,尤其是他们的青年的思想特点,作了初步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和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第一节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最大实际就是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状况。因此,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

一、科学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
1、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出发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工作,其对象是人,是千百万处在在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克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去努力实现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和根本任务。而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是社会存在作用于人的大脑的结果,它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能动地反映;这种反映要受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人的思想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影响会使教育对象产生不同的思想倾向,从而形成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特点。因此,只有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在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状况,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才能确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教育对象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间、空间属性。从年龄、职业、收入、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将人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的人们又可以被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不仅不同类型人们的思想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同一类型不同层次人们的思想也是存在差异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制定不同的计划,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且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解放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和思想问题。显然,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效益。

3、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调动教育对象内在积极性,实现思想转化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应遵循人们思想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知道,影响人们积极性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最终要通过人的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对人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外部因素,只有通过人们内在的思想斗争,思想政治教育所传导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才能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外化为人们的相应的行为。可见,要把正确的思想、观念变为群众的行动指南,就需要善于发现和调动人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科学地分析和认识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就能使我们恰如其分地估量对象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从发扬积极因素入手,从而形成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效果才更易巩固。

二、科学地认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

  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才能准确而全面的对教育对象进行整体性质和个体差异的了解,把握教育对象内在的思想特征和处在的行为表现以及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分析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主要有:

1、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方法就是把教育对象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点、道德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其中,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决定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因素。而随着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随着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因此,如果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状况来抽象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会停留在表面现象和肤浅层次上,抓不住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只有紧紧联系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对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基本矛盾有深刻认识和了解,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局面。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此有精辟的分析,他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内部所发生的各种利益的重组和调整,矛盾的产生发展与冲突,势必会将原来的社会格局打破,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这种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环境,它将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深刻而迅速的变化。

  一般来说,教育对象的思想主流是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教育影响形成的,而教育对象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倾向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和斗争的必然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面貌的多元化状况,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认识这种新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要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对象,分析他们的实际状况。既看到人们的现实状态,又看到历史的长期影响和文化积淀,更要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人民。既要抵制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又要防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标准的束缚。

  在对教育对象做分析和研究时,要避免简单的就事论事和主观偏见,避免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来进行简单的类比。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对象,才能科学分析和认识教育对象。

2、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就是把教育对象及其思想行为当作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思想矛盾运动变化过程的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身处一个纷繁复杂、动荡多变的社会中,无论是外界环境还是内在因素,都促使教育对象经常发生着变化。我们对教育对象的认识,要符合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这个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也才有意义。

  坚持动态分析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曲折的,人的思想行为的轨迹往往表现出曲折发展和不断反复过程。虽然从总的趋势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对象的思想应该是越变越好。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也有可能出现曲折和反复。它既反映了思想变化的复杂性,也体现出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要对教育对象树立信心,相信通过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思想终究会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受教育者思想上的曲折和反复,要从其思想发展全过程和总趋势中分析把握,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矛盾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

  动态分析法还要求我们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或者同一人的不同成长时期,其思想和行为的活动特点是各不相同的。一般的说,处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的人们,其思想尚不成熟、不稳定,可塑性较大。因而其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速度较快,幅度较大,外在的表现形式比较强烈,发展方向也可能是多变的。这个时期也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做长期、细致、耐心、艰苦的思想教育工作。另外,当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和烦恼时,或者在各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和进步时,其思想行为也会发生异于平时的表现,这也是需要特别注意和加强思想教育的时期

3、立体分析法
  立体分析法就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分析的方法。运用立体分析法,首先要认识到教育对象是多层次的。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对象分为不同的类型或层次。不同类别和层次的教育对象,其思想行为表现及特征都会有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认识到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其自身也是多面体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立体人”和“复杂人”。其思想行为受着多种层面的,各种角度的社会关系制约。而多种思想和社会因素均会在个体思想观念的形成中打上印记。这样,就造成了个体思想意识的复杂性、思想观念的多样性、个体行为的多变性。

  最后要看到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也是立体的和多层次的。这些因素既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因素,又包括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层面的因素,还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播媒体等环境因素,同时也不能排除一些自然环境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变化发展时,对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作多变量的综合考察。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较全面地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进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发挥出协同效应。

4、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就是找出一事物与它事物性质上的不同之处,即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对象之间、以及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质的差别。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量化指标的测试和分析,这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严密化、科学化的必要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比较偏重于在经验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而较少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的广泛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运用定量分析已成为现实。我们应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作出更加科学而符合实际的说明。
当然,对教育对象的分析往往并不能仅仅采用某一种方法,而要注意多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同时,这里所说的也只是分析教育对象的主要方法。我们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分析教育对象的方法,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分析方法,提高分析和研究教育对象的水平。

三、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领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必然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有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各项工作,都与人的思想活动相联系。因此,要做好任何一件工作,都要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很宽,很广,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年龄层次可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按其职业可分为工人、农民、干部、军人、教师、学生等;按其文化程度,可分为大学、中学、小学、文盲等。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生活工作地区按照城市、农村来分类。在实际工作中,对教育对象的分类,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出发,从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出发,不必也不应强求统一。

  在理解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时,我们应该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全体成员,领导者也不能例外。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界限分明。似乎领导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是教育者,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这种认识当然是片面的。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存在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角色是可以发生转变的。每个人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社会的全体成员,首先要做好各级领导者的工作。应下大力气做好各级领导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真正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以自身的先进模范作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典范和道德楷模。实践证明,领导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了,对社会其他成员的教育工作才有力量,才有说服力。

四、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
1、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2、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
3、少数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五、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1、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要对象是青年。这是由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所决定的。

  首先,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国青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广大青年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发挥了生力军的巨大作用。从“五四”运动以来的历次革命运动,无不与广大青年联系在一起。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革命运动中,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道,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新中国建立以后,广大青年又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青年一代施展才华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舞台。广大青年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成为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的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证明,青年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只有在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历史舞台上,青年才能大展宏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离不开青年,没有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就 难以实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任,已经历史的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因此,把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培养他们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以便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任,就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也就是说,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面貌。正如列宁所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1页。)”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目光更多的投向青年,做好青 年一代的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以保证国家的面貌常新。

  再次,青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决定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开展。

  青年时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的阶段。青年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认识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于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青年的生理特点。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发育的旺盛时期,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极强,同化过程高于异化过程。在这一时期,青年的身体迅速发育,身高体重的增长都很快,身体形态接近成年期而趋于成熟。与此同时,青年身体内部的器官和机能趋向成熟。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健全,脑的重量和脑的机能都达到成人水平。心脏迅速成长发育,肺活量增加,消化功能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健全,内分泌腺分泌旺盛。随着性腺的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增加,青年出现了“第二性征”,性器官迅速发育,性功能也趋向成熟。总之,青年时期人的身体发育迅速,体力精力都处于最旺盛时期。

  青年的心理特点。青年在生理上的迅速发育也带来其心理特征的一系列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青年的心理特点。

  个性发展特征。这一时期,青年的成人感开始出现并且逐渐增强。他们希望能象成人那样,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并且希望社会把他们当“成人”看待,尊重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伴随着成人感的出现,青年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他们凡事不愿倚赖别人,不愿简单的按照父母、老师、长辈们的指示办事,强烈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去自由活动,希望能独立自主的处理涉及自己和他人的问题,独立的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要求捍卫自己的观点,对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青年的自我评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变得全面、主动、深刻起来。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客观冷静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独立感的增强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使青年形成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好胜心强,喜欢争论。这个时期,青年的性格也趋于稳定,表现出逐渐定型的趋势。

  随着青年接触社会的范围的扩大,道德实践经验增多,他们的道德意识也有较大的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有了提高,能有意识的运用社会通行的道德标准来评估自己的行为。

  智力发展特征。智力是人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综合。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人的智力的最本质的表现。青年时期,人的智力发展很快。其对事物的观察已经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观察力都有显著的发展。青年时期人的记忆力达到顶峰,不仅记忆的容量大,而且记忆的有意识性加强,意义识记,抽象记忆的能力都大为提高。青年求知欲强,富于幻想,想象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想象具有目的性、现实性、广阔性、创造性等特征。由于青年体力和精力充沛,个性基本形成,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因而其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青年思维力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同时,青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大为增强,使其不易囿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易全盘接受权威的指导意见,有求新、求变的特征。

  情感活动的发展特征。青年情感内容丰富多彩,美感、正义感、理智感都有很大发展,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更能接受各种新的思想观念。青年时期的情感活动比较强烈,容易激动和冲动,表现出动荡和易变的特征,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情绪也不太稳定。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易变性和摇摆性,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青年的情感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其外部表现与内心世界的体验并不总是一致,因而往往造成忧郁和孤独。

  性心理的发展特征。随着青年性功能的成熟,青年有了性的生理冲动和体验,对性也比较敏感。与此相应产生的性心理也随之趋于成熟。女孩一般从10至11岁左右,男孩一般从10至12岁左右,开始从对性的关系完全不懂到懂一些的朦胧过渡期。进入青年期,随着性生理发展,青年性心理也发展成熟起来。青年性心理的发展,一般要经历性疏远期——性亲近期——恋爱期这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的性意识逐渐觉醒,追求异性的要求日趋强烈。

  青年在两性问题上的情绪体验,在青年心理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由于青年的性心理与青年的成长、与恋爱、婚姻、家庭密切相关,因此对青年开展科学的性教育,让青年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是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发展,使青年获得美满爱情与和谐的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青年时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是这一年龄阶段所共有的。了解并掌握青年身心方面的发展特征,是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只有针对这些特征,对青年的思想教育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很好的引导青年在生理、心理成熟的同时走向思想政治上的成熟。

第二节正确分析和认识职工的特点

一、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主要社会阶级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1、工人阶级队伍的数量明显增长
  如果按照广义工人阶级的概念,把工人、职员、知识分子都视作工人阶级,那么,这个阶级的人数的增长是各行业劳动者人数增长最快的。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大幅度增加,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年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使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增长,无论是绝对人数的增加还是在社会劳动者总数中的比例,增长幅度都很大。

2、职工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60年代中期以后,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是青年学生。从80年代初开始的各类正规教育和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形式的广泛展开,使工人阶级的总体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目前职工队伍中的文盲、半文盲显著减少,大部分职工都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比例逐年上升。随着职工队伍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手工劳动、重体力劳动和不太熟练的劳动迅速减少,而脑力劳动、熟练劳动明显增加。
3、工人阶级内部构成复杂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工人阶级的分化加剧,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人阶级可以划分为三大阶层。第一、物质生产者阶层,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业工人、商业服务业工人、农业工人以及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技术工人。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主体。第二,知识分子阶层,主要是指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卫生等部门从事各项专业工作的知识分子。 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一个特殊的阶层。第三,管理者阶层,主要是指在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担任负责职位和从事有关管理活动的人员。他们构成我国的领导阶层,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意志,进行政治决策和社会管理活动。

  此外,国有企业职工比例的下降,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比例的上升,合营、私营、三资企业职工的出现以及劳动合同制工人群体的形成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工人阶级内部构成的复杂化。

二、青年工人的特点
  当前,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正处于新老交替的历史时期,建国前和建国初参加工作的老工人都已离开工作岗位,有些地区和行业,连60年代参加工作的工人也已陆续的离开了工作岗位,而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已占职工总数的大部分。他们处于生产第一线,已经成为各行业生产建设的骨干力量。同老年工人和中年工人相比,青年工人具有以下特点。

1、青年工人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工人生长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中,健康、积极、向上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能够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旧社会的痛苦经历,没有对新旧社会对比的切身感受,没有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分析,因而在艰苦奋斗精神、主人翁意识、社会主义劳动态度、勤俭朴素作风、遵守劳动纪律方面,往往比老工人逊色。

2、青年工人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据统计,现在90%以上的青年工人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还有不少的青年工人达到了大专或大学文化程度。从总体上看,青年工人的文化水平普遍高于老一代工人。由于青年工人的文化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宽,理解能力强,反应快,因此他们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较强;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在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使用先进设备、运用先进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为青年工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而且为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青年工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一部分青年工人的文化素质还很低,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加强对青年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提高他们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能不断地适应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3、青年工人积极参与改革开放。青年工人身处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从他们接受教育开始,就较少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同时,他们也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他们从改革开放给国家的巨大变化中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从参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因此,大多数青年工人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持肯定态度,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积极要求参与改革,并在改革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当然,由于一部分青年工人对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辩证的分析,当改革出现某些波折或涉及到青年职工的切身利益时,他们往往就会发出种种疑问,对改革表现出信心不足。对此,应对青年工人加强改革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全面的社会革新,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只有改革,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通过改革,中国也一定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4、青年工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青年工人思想比较活跃,很少保守思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积极拥护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拥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支持和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希望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有较强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效率观念和竞争意识,但是,青年工人的思想发展水平不平衡。有一部分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偏重于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也有人目光短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工作得过且过。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青年工人具有许多不同于老工人的新特点,我们应当把青年工人放到中国巨大的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既充分肯定青年工人身上存在的积极因素,又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给予充分注意。只有对青年工人进行辩证地,全面地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开展思想教育,使他们尽快的成熟起来,从而肩负起时代和历史的重任。

第三节 正确分析和认识农民的特点

一、我国农民的新变化
  农民阶级是我国目前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民阶级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的经济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农村实行改革以前,农民的身份是人民公社社员,名义上是集体经济的主人,但在实际上,生产、经营、分配都是由集体的领导做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民虽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有长期的经营权,可以支配土地和自有的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同时,农民可以自主支配自己和家庭劳力去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自主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农民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并融于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这是最本质的变化,农村和农民的其他变化,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2、农民的内部构成复杂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分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农民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根据不同的劳动方式和不同的经济收入来源,可将我国现阶段农民划分为以下阶层:(1)农业劳动者阶层。这些农民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劳动为主,全部收入或大部分收入依靠农业生产取得。这是农民阶级的主要部分,人数最多,但分化和减少也最快。(2)农民工。这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常年在厂矿、企业、商店、机关从事劳动,以此来取得个人或家庭收入的全部或大部分。但他们的户藉还在农村,其身份仍是农民,因此,被称为农民工。这个阶层的人数仅次于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属于农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较轻的一个群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人数估计还会增加。他们常常往来于城乡之间,沟通着城乡的联系,其活动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3)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主要指在农村从事教育、卫生、文化、艺术和科技等脑力劳动职业,但保留农民身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农村承担着普及义务教育,开展医疗卫生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4)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这个阶层是农村里拥有某项专门技术或经营能力,自有生产资料或资金,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经营小型的工、商、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经营者。个体劳动者主要靠自己劳动,个体工商户除了自己参加劳动外,还雇有不超过7个人的帮工。(5)私营企业主阶层。私营企业主是指拥有企业的生产资料,自主经营,以盈利为目标,雇工在8人以上的企业主。这个阶层是近年来从农村个体工商户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阶层。(6)农村管理者阶层。主要是指乡、村两级具有农民身份的基层干部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干部。他们在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既代表国家利益,又反映农民的愿望,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的中介和桥梁。

3、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民的收入增加很快,人均消费的粮食、食油、肉、禽、蛋类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住房条件明显得到改善。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耐用消费品增长幅度很快,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提高和增长是在原来的低水平上的提高,其实际水平仍然很低。同时,仍然有几千万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另外,农村的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农户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有些地区的贫富差别较大。

4、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提高。建国初,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是文盲。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状况有了很大改变,目前有近半数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农民通过广播、函授、业余等各类学校的学习和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途径获得多种信息,增长知识,科学文化素质正在不断提高之中。

二、青年农民的特点
  我国农村青年约占全国青年总数的80%,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0%—70%。青年农民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力军。因此,做好青年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青年农民具有多层次性。
传统农民固守一地,内部分工不明显,无论是职业构成,还是生活经历,文化水平,都具有极强的同质性。而且是多年不变、世代相传,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青年农民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活经历的多样性。在青年农民中,有回乡知青、复员军人、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也有未曾离开家乡的本地青年等等,他们的社会经历有很大的不同;第二,文化程度不同,青年农民之间文化程度的差异比较明显,分别属于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等不同文化层次。虽然目前农村青年中大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正在迅速增长;第三,青年农民的职业构成多样化。青年农民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他们的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已从单一的务农发展到做工、经商、从事服务等。青年农民活跃在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农村新型生产力的代表。总之,传统农民的单一格调已被彻底改 变,青年农民的异质性大大加强。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2、青年农民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农村青年施展抱负和才华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青年农民对此有切身体验。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老一代农民相比,他们更能利用党的各项政策提供的发展机会,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尽可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参与农村社会生活中,青年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关心本地区的发展,要求参与本地区的各项事务;他们越来越关心时事,关心同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党在农村的政策变化,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示对农村政策的态度意见。青年农民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简单的遵从老年人,不再一味的崇尚和拘泥于传统,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表现出更强的思维独立性。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放,越来越乐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容纳度正在增强。

  青年农民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刻苦、勇敢、正直和善良的美德;另一方面,他们的道德观念又打上了改革的时代烙印,接受了商品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这些观念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明青年农民的道德修养已有历史性的进步。

3、青年农民对文化教育和科学知识的需求增强。随着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增加,科学技术在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明显提高。这在客观上促使农村青年产生一种“不学不行”的内在压力。他们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对自己获得知识和让子女接受更多的知识都有较强的要求。这种态度促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并更多的依靠科学种田,依靠信息致富,从而不仅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青年农民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由于青年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接近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应该指出,在农村青年身上,还存在着一些弱点,突出表现为:第一,传统保守思想还束缚着部分青年农民的手脚。一些人缺乏远大目标和责任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竞争。第二,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而言仍然较低,一些地区的农村青年中,文盲半文盲还大量存在。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这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第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旧的不良风俗习惯对一部分青年农民仍有较大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和农村青年自身走向现代化的沉重精神包袱。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以便使他们更好地承担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第四节 正确分析和认识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的特点

一、我国知识分子的新变化
  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指受过中等专业以上教育,具有专门技能,以脑力劳动为职业的社会劳动者。我国知识分子原来依附于各个阶级。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以后,我国知识分子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阶级属性逐渐趋向一致。早在1956年,周恩来在论及旧知识分子的改造时,就明确宣布:“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62页。)从我国知识分子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取得收入的来源以及服务的对象看,他们在总体上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是,就知识分子从事脑力劳动这种独特的社会职能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社会特征来看,他们是工人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知识分子阶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长期存在,并且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建国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使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为社会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知识分子人才,使受过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人数在我国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他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根据我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职能,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知识分子。主要指分布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这部分人通常被称为科技知识分子。建国以后,这部分知识分子的人数增长最快,而且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第二、从事文化、教育、科研和卫生等专业的知识分子。这部分人员主要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专业工作,是知识分子的主体部分。第三、从事社会管理服务的知识分子。主要包括经过专业训练,从事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国家行政管理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

二、青年学生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青年学生主要是指高中以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青年学生是同龄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当代青年学生,具有许多不同于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青年学生的特点。

1、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立志振兴中华。
  当代青年学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关心祖国的繁荣富强,并立志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这种强烈的愿望表现在他们日益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迅猛发展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个人的成长、个人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振兴和发达。因此,绝大多数青年学生能够根据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也有少数青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成才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关系,往往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也有人不能把爱国热情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实际行动中,使爱国热情流于空泛。

2、关心和支持改革,积极要求参与改革。亲历国家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青年学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他们积极拥护和支持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不仅如此,他们还希望直接参与改革,在改革中有所作为。这表现在他们要求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并希望介入学校以外的更大范围的改革。但是,由于青年学生对国情认识不足,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旦改革出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会觉得不好理解,因而出现急躁和偏激情绪。此外,由于青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因而其参与能力和参与愿望还不平衡。这些情况表明,对青年学生必须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同时,应创造条件,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改革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的锻炼中逐步提高参与能力。

3、有较强的民主意识。青年学生对民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作风等,表现出极大关注和很高的希望。大至国家政治,小至班级事务,他们都希望按民主的原则进行管理。但是同时,他们的民主素质也有待提高。有些青年学生不懂得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国家里,民主政治的建设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往往有一种急躁的偏激的情绪。还有的学生对民主和法制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不懂得必须在法制范围内推进民主。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在保护他们民主热情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

4、努力学习、立志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其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面对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他们懂得要使我国富强起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除了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外,还取决于劳动者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他们也懂得将来要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今天就必须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因此,大多数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刻苦,渴望成才。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远大志向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害怕吃苦,不愿用功,心情浮躁,眼高手低,等等。

  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这些变化,是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还会继续发生变化。我们应将这些变化放到我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既看到变化的积极的、合理的方面,也看到某些消极的不合理的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随着时代思潮的激荡而不断前进。

思考题:
1、如何分析和认识教育对象?
2、为什么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
3、怎样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阅读书目:
1. 《革命领袖论青年和青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4年版。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江泽民: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人民日报, 1996年1月17日。
4.江泽民: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人民日报, 1996年6月24日。
5.张耀灿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7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章阐述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主要依据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系;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成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个总目标就从总体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产主义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开展思想政治活动提供了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或具体目的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具体目的往往具有时限性,体现为阶段性的任务,因而能较好地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力,使他们以积极的工作去达到目的的实现。

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了依据。
  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成效以及成效的大小,其重要依据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效的活动,就是有成效,反之,则是没成效。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成效,成效是大是小,主要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程度如何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衡量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基本尺度。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目的完成的情况客观上反映着社会和个人需求满足的程度,因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的标准是适宜的。

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形态各异的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有质的差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依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依据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其他目的的制定也都要受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制约。

2、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就具体表现为要依据党的奋斗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同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依据和围绕这个最终目标确定的,也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努力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3、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教育对象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以及思想现状也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定,就得考虑教育对象这些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得到积极的正向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接受,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目标,产生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对象是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从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方面,可以把教育对象分为不同类别,每一类又可按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分为不同层次。显然,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思想状况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可能性,这样才能确定恰当的教育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系
1、根本目的(远期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具体目的(近期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看作是长远目标,它要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达到。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而具体目的则是多元的。具体目的的多元性首先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相适应的。由于社会中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同的利益群体中,而不同地位不同群体的人们,其思想是有差异的;因此,对不同教育对象如工人、农民、公务员、教师、学生、军人、私营者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具体目的理所当然应该有所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类型的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具体情况不同,具体目的也应有差异。如同是大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就有区别。在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时,就应考虑这些差异,使具体目的更贴近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而不致空泛不着边际。

  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的的多元性也是与党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奋斗目标要分解为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各领域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而努力。这样,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乃至不同单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就呈现出某种差异性。

  由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奋斗目标不同,由于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有不同的具体目的。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

  历史性。在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应该适时地提出新的具体目的,引导教育对象与时俱进,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靠近。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按层次与阶段可以分成无数个具体目的。一个个具体目的联结起来,就形成目的锁链。众多的具体目的,按最近层次、第二层次、较高层次的次序一个一个加以实现,从而逐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统一起来。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一,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第二,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的内在要求。第三,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第四,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
2、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意识

思考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何在?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3.为什么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阅读书目:
1.邓小平: 《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 《邓小平文正选》第3卷,人民出版 社. 1993年版。
2.李瑞环: 《关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人民日报, 1990年5月19日。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第6章,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5年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内容提要: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各自的含义、主要内容、意义及如何把握教育内容等到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这些要素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所确定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内在规定的丰富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广泛的,其中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内容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按照特定的层次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由此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

第一节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主要就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有根本区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历史和思维的重要规律;人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依赖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要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防止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要坚持“两点论”,充分注意到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种倾向,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走极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迷信盲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依赖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迷信盲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它贯穿在人类社会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它明确宣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掌握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学会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认识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去改造社会。

第二节 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

一、人生理想教育
  理想可分为远大的理想、一定阶段的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远大的理想是最高层次的理想,是中期理想和近期理想的方向和统帅,中期理想和近期理想则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基本途径和实际步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们伟大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争取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强大武器,而且我们坚定地相信,在党的领导下,这一理想一定会实现。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但是,这个最高理想是要经历漫长的历史阶段和不懈的艰苦创业才能实现的。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二、人生目的教育

三、人生价值教育

四、人生态度教育

第三节 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是人们对国家的政治关系、政治活动的根本观点。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政治观是指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所持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

一、基本国情教育
  基本国情,是指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毛泽东说过,认清中国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因此,有必要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基本国情教育。这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文化悠久,按人口平均资源贫乏,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经济发展还较落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还需要不断改革和继续完善。

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用简洁的语言来说,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了使党的基本路线深入人心,就要深入进行基本路线的教育。1、深入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要使人民群众明确,必须始终不渝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本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此,就必须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3、深入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4、要深入进行“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教育。要引导人们认识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形式政策教育
  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就是要经常向人们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四、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振奋民族精神,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广大人民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第四节 道德观教育
一、集体主义教育

二、职业道德教育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帮助人们树立敬业爱岗意识,引导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

三、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中全体居民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都必须遵守的公共生活的准则。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老敬贤;要帮助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安定,勇于同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还要倡导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礼貌谦逊,待人和气。由此促进我国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四、家庭美德教育
  在处理婚姻、家庭关系时,要做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要引导人们把爱情和义务统一起来,自觉承担起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责任;要提倡晚婚,实行计划生育。引导人们用这些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建立美好的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必要保证。

第五节 法制观教育

  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育,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纪律,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制秩序。

一、社会主义民主教育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要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的区别。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还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主和专政、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要帮助人们形成明确的法治意识。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要引导人们“知法”、“守法”、“依法办事”。

三、社会主义纪律教育
  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就是要使人们自觉遵守各项纪律,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是自由的保证,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那种超历史的、以我为中心的绝对自由,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在现实世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明确了两者的关系,就能提高人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思考题:
1.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及各方面教育内容的内在联系。
2.分别论述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含义、意义、主要内容 及如何进行。
阅读书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第7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版。
2.王小锡、王建华编著: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陆庆圭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8章,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4.陈成文等著: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第7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本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分别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原则、求实原则、民主原则、渗透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主体原则和示范原则的特定内涵、意义及实施的具体要求。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根本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归根结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主观认识的产物;它之所以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就在于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内在依据。
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直接依据)
3、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现实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1、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质
2、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4、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方向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坚持方向原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准则之一。
首先,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色。其次,坚持方向原则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

二、求实原则
  求实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坚持求实原则,首先要有强烈的求实精神。其次,要讲究方法。

三、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的实质内容,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善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和民主权利,创造条件让教育对象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加以正确的引导。

四、渗透原则
  坚持渗透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坚持渗透原则,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其次,只有坚持渗透原则,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五、层次原则

六、激励原则

七、主体原则

八、示范原则

思考题:
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确立主要有哪几方面的科学依据?
2、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3、怎样实施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阅读书目:
1、张蔚萍、张列军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第8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版。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内容提要:本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其方法研究的主要意义,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主要实施方法,同时,还分析和阐释了与方法紧密相联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涵义、特点、意义、主要艺术及运用要求。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工作方法是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工作中的普遍方法,它对各项工作都具有指导性。一般工作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对后者起着指导作用,后者又从一个方面丰富了前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2、应用性、3、针对性、4、系统性

四、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
1、深入学习,熟练掌握
2、治本求实,不走过场
3、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4、摆正态度与方法
5、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五、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正确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圆满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促进思想教育的科学化。
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
一、理论教育法
1、涵义和意义
  理论教育法又称为灌输教育法,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
2、主要方式及运作要求


二、实践锻炼法

1、涵义和意义
  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践锻炼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并正确分辨是非、善恶、美丑,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第二,有利于形成和巩固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和行为习惯。

2、主要方式及运作要求

三、榜样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来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的方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必须注意榜样的真实性
第二,要注意榜样的层次性和代表性。
第三,学习榜样要注意创新性。
第四,要尽可能让榜样现身说法。
第五,要培养、关心、爱护榜样。
第六,要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开展“学英模,见行动”的系列活动。

四、自我教育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状况。而运用自我教育法,就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受教育者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能更主动更自觉更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运用自我教育法,应遵循下列要求:第一,要善于激励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第二,要善于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三,应把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五、形象教育法

六、心理咨询法
1、涵义
  心理咨询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心理问题,以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方法。
2、主要形式
3、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4、心理咨询的功能
5、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及重要意义
1、涵义及特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地运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格、智慧、才能、经验、胆识和灵感的综合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在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它与教育者的亲身经历、实践经验紧密相联,实践经验越丰富,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能力就越强。第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作为有效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是建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第三,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发挥自己主观能动作用,将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个人风格和灵感溶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结晶。第四,灵活性。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运用有很大的灵活性,它要求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异。既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地运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第五,情感性。

2、艺术性
3、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

1、疏通引导艺术
2、语言文字表达艺术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说服教育,离不开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讲究语言运用的艺术,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3、报告、演讲艺术
4、个别谈心的艺术
5、协调人际关系
6、运用制度、规范的艺术
7、奖惩的艺术
8、组织会议的艺术

思考题: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2.联系实际谈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意义。
3.简论理论教育法与实践锻炼法的运用。
4.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5.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对搞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阅读书目:
1.毛浮东: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7 - 902页。
2.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编: 《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概要》,学习出版社, 1997年版。
3.杨春长主编: 《学习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王作的论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年版。
4.李燕杰、郭海燕主编: 《思想教育艺术概论》,团结出版社, 1991年版。
5.郑永廷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内容提要:本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给这一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传统的载体的作用有所削弱,而一些新载体如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体则比较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这四种新载体的内涵、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才能进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内容的实施、活动的开展、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因此,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通过某种形式、手段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体)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使教育对象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是通过一定形式、手段联系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很多,我们把其中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开会、办研讨班、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是借助这些形式进行双边互动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进行。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到载体,但并不是每一个教育者对载体都有明确认识。这是因为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突出地表现在对其内涵的把握不够科学,以及相应地对具体载体的划分不够合理。例如,有的文章把各级党组织、工会、共青团以及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班组都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称其为“有形载体”,把社会环境称为“社会载体”有的文章把人格、典型、实事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等等。这些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开会、办研讨班、各种活动等之所以被我们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因为它们能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事实上,它们也在这个意义上经常为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从这个角度看,把社会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不恰当的。环境因素非常复杂,有些因素能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且易于操作,可作为载体运用,有些因素则难以作这样的运用,因而不能作为教育载体。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环境因素是可以交叉的,如文化、大众传媒,既是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又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加以运用;而当我们从特定角度研究问题或开展工作时,它们的归属又是明确的。但很多环境因素则不能作如是看,它们不符合这里提出的条件。因此,笼统地说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既不符合实际,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环境相混同了。

第二,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前述开会,办研讨班,文化建设等都具有这种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组织、工会、共青团以及企业班组等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是主体,而党团活动、工会活动则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把党组织等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会把教育主体和载体混为一谈;这就如同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社会环境混同一样,是一种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泛化的倾向,会导致认识上的混乱,实际工作中的随意性。此外,人格、典型、实事显然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不能看作是教育载体。总之,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基本特征的形式,才能将其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才能加以恰当的运用,而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则不能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作为另外的范畴加以讨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必然发生变化:原有的载体可能不适用或不够用,适应新情况的新载体在不断出现并要求我们很好地去运用它;各种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等等。教育者应敏锐地注意到这种变化,及时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作出调整,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载体尤其是与新情况相适应的载体,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运用得比较多的载体如政治学习、开会、办学习班、作大报告、搞政治运动、群众运动等,多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与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相适应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已经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再搞政治运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不能也不宜以此为载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改变了过去那种绝大多数人都被组织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的格局,出现了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大量的个体工商户等多种经济成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出现的大量下岗职工以及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的流动,使他们与原有的社会组织的联系松散化,而又未完全融入新的社会组织体系之中;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可以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获得各种信息,包括思想政治信息,人们的思想显然更复杂了。这种种因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化的趋向。在这种情况下,原来行之有效的开会、办班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显得不够用或不完全适用了。例如,对国营企业职工、学校学生,仅仅运用开会、办班这样的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局限性就很明显;至于对个体户、下岗职工、流动农民则很难采取开会、办班等形式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需要创造覆盖面广的新载体如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载体、活动载体以及管理载体等,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而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文化建设的空前兴旺以及全体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又为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这些载体提供了条件。因此,要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继续运用开会、办学习班、党团活动等载体以外,还应特别注意运用文化、管理、活动、大众传媒等新载体,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包括开会、办学习(读书)班、党团活动等传统的载体,也包括近几年为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管理、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载体的运用已积累了很多经验,认识也较一致,这里不再展开论述,拟着重就近几年出现的新载体的内涵、特征、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作些讨论。

一、管理载体
  以管理为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管理活动中,渗透到人们的具体工作之中,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产积极性的目的。

  管理是一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活动。从宏观上讲,它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管理等;从微观上讲,它包括遍及所有行业的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的管理,如企业管理,学校管理,医院管理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所运用的载体也必须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正好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这一要求,它的普遍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外在条件。同时,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虽然是协调社会(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其实质是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一定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要理顺人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高的契合度。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实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内在根据。由此可见,将管理作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完全可行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管理载体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和优良传统。而以管理为载体便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最佳选择。一方面,管理活动是提高经济、业务工作效益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管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过程中,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乃至法律手段的运用,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密切配合。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好,人们对管理手段就会产生认同感,自觉遵守政策、法规、制度、纪律,从而使经济、业务工作秩序井然,顺利进行。如果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认识不到政策、法规、制度、纪律的正确性、合理性、必要性,那么,这些管理手段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得不到切实地贯彻落实,管理的作用也就无从实现。可见,在管理活动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使管理活动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管理的支持。这不仅是因为有效的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社会或单位管理混乱,人们的思想问题就会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氛围中就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也因为只有通过管理这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渗透到经济、业务工作实践中,切实促进经济、业务工作的发展。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以管理为载体能够有效地克服过去那种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着经济、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有利于对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管理为载体,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更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例如,在管理要求人们遵守规章制度、严守劳动纪律的同时,如果辅之以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守法的法制观教育,就能更好地引导人们把管理要求的各种规范以及相应的观念内化,使人们把管理要求他所做的被动行动升华到自觉去做的境界。这样,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就落到了实处。同时,以管理为栽体,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人们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人的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职业工作中渡过的,人们在具体的经济、业务工作中产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最多、最复杂,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大量的也是这一类在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而人们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往往首先反映在管理的过程中。以管理为载体,就能及时发现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基础。如果等到问题成堆才为我们所发现,才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有可能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近几年,许多地方及部门尤其是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运用管理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应看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管理载体的运用还是不够的,运用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情况下,应进一步加强对管理载体及其运用的研究,必须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是个大题目,需要作深入研究,这里仅就如何运用管理载体说几点意见。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管理能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管理载体有什么作用?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领导者都应弄清的问题。如前所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以及它所内含的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功用,使它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被我们所运用,并且能起到其他载体不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对此有明确认识,才能自觉将管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予以运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如果认识模糊,就很难自觉地去运用管理载体,即使运用,也很难有理想的效果。当前,管理载体运用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其运用的局限性都与认识模糊有关。例如,由于对管理载体的普遍性认识不足,致使目前对管理载体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有企业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双文明工作法”等经验,而在其他领域运用则较少。 其实,不仅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企业管理进行,其他行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借助于相应的管理进行,对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于人事及行政管理进行,对学生的教育可借助于教学管理进行,等等。不仅如此,对某部分人如个体工商户借助于管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种较好选择。对个体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之一在于过去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个体户特点的教育形式,因而其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一种“粗放”状态。如果拓宽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工商管理中,就能有效地解决这种困难,使个体户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加强。部分地区的实践表明,以工商管理为载体,在对个体户的经营行为用法纪以及经济手段加以约束的同时,进行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是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由此可见,只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管理载体的认识及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才能使管理载体得到普遍的恰当的运用,充分发挥其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作用。

  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意识,使其承担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要用好管理载体,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仅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的管理人员也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即在管理中融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如果管理人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他就难以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如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他就不会在管理中融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是用好管理载体的一个基本性的工作。这一工作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管理人员克服那种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分离开来的糊涂认识。许多管理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事,管理人员只须管好自己的业务。这是一种囿于分工所造成的片面认识。实际上,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 育,因为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要做好工作,就要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调动人的积极性,除了其他手段以外,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思想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工作就会受到影响。管理当然也不例外,只有切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适时解决各种思想认识问题,管理才能有效。这就决定了在管理中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可见,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管理人员对此要有明确认识,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自觉承担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制定和实行“岗位责任制”的时候,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行和落实“一岗两责”。这既是管理工作的内在需要,也是“以管理为载体”内容的一部分。

  再次,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管理为载体,就要努力促进全社会各项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管理水平的高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从而使一个地区或单位的活动有序化的作用,这就在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相反,如果管理乱糟糟,由各种实际问题引起的思想问题必然层出不穷,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无怪乎有人说“科学的、民主的、公平的、规范的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这当然是在一定意义上讲的,但它也说明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支持各级管理人员大胆管理,并主动参与管理过程,包括参与制订规章制度、宣传规章制度、督促规章制度的执行、协调各种关系等,努力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以管理为载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文化载体
  文化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广义地说,文化是指人类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除自然生成物之外的一切社会事物;狭义地说,文化则是指语言、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既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产物,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所谓以文化为载体,就是将文化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在很多时候也涉及到广义的文化。

  一般认为,文化主要是由符号和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构成,其中,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是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正是要向人们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可见,文化本来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只不过我们过去对文化载体缺乏自觉的运用,文化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逐渐认识到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比较自觉地运用这一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中央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十四大报告强调要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十五大报告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的高度,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运用好文化载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

  运用好文化载体,首先是要正确地认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如前所述,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它对人的影响本来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具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在特质。同时,文化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文化的这种普遍性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它作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载体提供了条件。文化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它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被我们所运用,也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

第一,以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文化为载体,从一个方面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那些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秀文艺作品对人们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以及对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面貌的深远影响说明了这一点。此外,文化的覆盖面广,影响到每一个人;以文化为载体,就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其作用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

第二,以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载体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有效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既包括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影响,又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的影响,两者的影响交融互摄、密切联系在一起。将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这种全面影响,即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增进人们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以此去潜移默化的感染人、影响人,从而促进人们把社会所需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内化为自己的品德素质。由此可见,文化载体能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的较好 的有效的途径。

第三,以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大体一致的价值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以文化为载体,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文化其核心都是一定的价值观,而就心理机制而言,文化可以看作是一定群体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即群体成员对一定社会刺激产生的类似反应。例如,在特定社会里,为文化所否定的事物和行为,必定为大多数人所鄙弃;被文化所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则会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追求。文化的这种机理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是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这种机理,将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求的价值观融入文化活动中,使人们经过文化的熏染,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文化载体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载体不可比拟的。

  文化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仅从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确认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是运用好文化载体的前提。 运用好文化载体,关键是要加强文化建设。文化的内容是庞杂的,对人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把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要发掘文化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的意义,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渗透到文化中,从而使文化对人产生积极影响。为此,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首先,是要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充分发挥文化载体培养“四有”新人的作用。文化建设的性质最终是由思想建设的内容所决定的。因而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确保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其次,是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提高我国文化建设的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并不断提高其水平,提高其覆盖面、影响力,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广泛更有效地去影响人。相反,如果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水平低下,就很难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难以实现。可见,努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运用好文化载体的内在需求。

  再次,是要建设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以至家庭文化,借助于这些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城乡基层。在我国社会中,全体人民共同奉行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既通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表现出来,又通过林林种种的群体文化如社区文化等表现出来。这些群体文化既包括社会主义主文化中的基本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法律、道德等,又包括各种群体独特的价值标准、规范和生活方式,如社区文化中的习俗、人们的社区意识,村镇文化中的乡规民约,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校园文化中的校规校纪校风等。群体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有着直接的深刻的影响,对与其有着这样或者那样联系的人们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只有建设好群体文化,即在城市建设好社区文化,在农村建设好村镇文化,在企业建设好企业文化,在学校建设好校园文化等等,使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寓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建设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是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以文化为载体的必然要求。

  总之,加强文化建设,使各项文化事业和各种群体文化处于良性互动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文化载体的前提,也是运用好文化载体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有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活动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觉悟。

  人类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多属于人们的职业活动。这里所说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活动则主要是指这些职业活动以外的一般社会活动,如文化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活动、各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当然也包括围绕经济、业务工作开展的各种有益活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参加职业活动以外,也还要参加大量的其他的社会活动,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的逐渐增多,职业活动以外的社会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对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重视各种群众性活动的开展,善于寓教于活动之中,学会运用活动载体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又为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活动载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选择活动为载体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好传统。五、六十年代的学雷锋、学王杰、学焦裕禄等活动,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寓教于乐”即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然而过去的做法主要是经验型的,对活动方式的运用也主要限于文体活动及学英雄模范人物活动。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活动载体的运用,既继承了五、六十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好传统,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以活动为载体,并对活动载体的特征、作用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实践上,除上述活动形式外,更创造了大量的新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如“为您服务”活动、“十星文明户”活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五好家庭户”活动、“青年文明号”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很多本身就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开展起来的,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由此可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过去大大扩展了。

  选择活动为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使人们将其外化为相应的行为,而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通过教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巩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得以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结果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所在。而各行各业的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即积极组织和引导人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人们在活动中逐渐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内在需要。

  选择活动为载体还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要求。活动载体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方面有它独有的特征:其一,活动载体能够较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人们潜移默化地所接受。各种活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能吸引人们自愿参加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活动中,人们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就会呈现潜滋暗 长的态势。这种效果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追求的较理想的效果。其二,活动载体能较好地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同时并存的两种活动,只有把这两者协调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活动载体就是实现二者统一的重要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活动中,并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加各种活动,这是教育的过程;而群众在活动的过程中,在受到感染、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同时,又会自我鉴别、比较、判断、取舍,从而提高认识,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这又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活动中,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其三,以活动为载体在一定意义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面。参加各种活动的广大群众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他们在受到教育,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活动在感染着、教育着未直接参加活动的众多的人们,影响着、改变着社会风气。这样,他们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使教育面大大扩展。例如,“青年文明号”、“爱心社”、“青年志愿者”一类活动,无疑会使千千万万的参加者行为得到规范,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得到加强,同时,他们的优质文明服务,又会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带给更多的人,使广大群众通过他们的服务活动受到感染,言行举止趋向文明化,社会风气也得以改善。

  要用好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做到:(1)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活动如果组织得不好,就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难以实现。因而应加强对活动的指导与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认识,把各种活动的开展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要指定专人筹划组织各种活动,对群众自发性的文体活动也要加以引导;要在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为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活动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也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2)各项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以活动为载体时,对每一项活动达到什么目的都要明确规定。目的明确,通过活动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产生好的效果。许多农村地区开展的“五好家庭户”活动、“十星文明户”活动,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活动的目的非常明确,且可以分解成一些具体目标,这就为激发广大农民参加这些活动提供了动力。(3)尽可能将活动与经济建设等业务工作联系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与经济建设以及其他业务工作联系起来,通过活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和工作的顺利进行。许多事实表明,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如一些企业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双增双节活动、技术练兵比武活动、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民主管理活动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直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又使职工受到主人翁意识、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其他如最佳营业员评选活动、最佳出租车司机评选活动、十佳公仆评选活动等,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4)活动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情况不一样,条件也有差异,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不顾具体情况,别人搞什么活动,我也搞什么活动。此外,不论是什么活动,都应力求形式多样,搞出特色来,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5))活动应讲求实效,不可太多太滥。开展活动,是要达到一定的效益,而不是做给领导或其他人看的。因此,应力求形式主义、走过场。同时,活动应有阶段,有节奏,一个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以后,再开展一个新的活动,切不可一轰而上。过多过滥的活动会使得人们“消化”不良,甚至使人们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是有很多教训的, 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特别注意。总之,注意到上述各点,把各项活动组织好,使之正常有序、生动活泼地进行,是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思想政治功用的重要保证。

四、大众传媒载体
  大众传媒是指多种形式的通讯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电脑等工具。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就是指通过上述各种传播工具,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人民群众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有了长足发展。1996年我国报纸发行量181亿份,杂志出版24.4亿册,图书出版70.8亿册(张);拥有广播电台123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3.7%;电视台83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6.1%。这就使得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不仅通过文字出版物传播,而且还通过光波、电波、声波更广泛而又迅速地传播,几乎所有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受到各种大众传媒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众传媒的这种发展为日益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为载体提供了科技的条件和物质的基础。同时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此为载体,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一影响极大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那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缺憾。
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两大优点: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如前所述,大众传媒渠道多,覆盖面广,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影响到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借助不同类型的大众传媒获得跨越家庭、学校、工作团体、社区乃至国界的各种信息,传媒传播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社会规范等,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影响。可以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几乎都不能摆脱传媒的作用。因此,通过大众传媒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广泛地作用于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各种利益群体乃至每一个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有全民性。二是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一特点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变得更加突出。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的使用,使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加快捷,甚至同步化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互联网的发展,更使得“地球变小了”,世界犹如一个“地球村”。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利用它们及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作用很快体现出来。例如,现场直播江泽民在十五大上的报告,就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到十五大精神,及时了解到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以及党自身的组织、作风建设的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世纪之交我们的前进方向。这一现场直播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非常明显。大众传媒的这些优点,表明它是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载体。我们应努力用好这一现代载体,充分发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方面意义,其中下述两点尤其明显。第一,能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全国人民建立共同的理想。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说过,传播媒介可以把一国的生活思想规范教导人民,可以提供一个团结全民的场合,来到举国的政治一致。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尤其突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大众传媒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直接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宣传代表时代精神的新人新事。大众传媒的这种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对于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水平,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全体人民建立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具有重要作用。1997年下半年传媒关于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宣传报道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作用。报刊、电台、电视台对十五大精神的集中的宣传教育,无疑提供了一个“团结全民的场合”,它促使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迅速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有利于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传媒的这种作用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难以代替的。值得注意的是,大众传媒的这种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包括娱乐形式如电视剧、大型文艺晚会等进行,因此这种教育就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教育效果更显著。第二,能够有力地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反映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鞭挞落后腐朽的事物,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有力地影响社会风气。如最近几年,我们通过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孔繁森、李素丽、李国安、谭彦、吴天祥等各条战线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而社会风气的好转,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日益优化的社会环境。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施方式主要有:(1)大范围的社会宣传教育,即由宣传、文化部门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工具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具有面广、量多、快速的特征,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电视为例,现场直播领导人讲话以及重要会议,实况转播英雄模范人物报告,专题片如《邓小平》,人物特写如“东方之子”,社会问题讨论如“焦点访谈”、“社会经纬”、“新闻调查”,以及大型文艺演出、优秀电视剧、通过电视播出的优秀电影等,都是具体的实施方法。其他传媒工具如电台、报纸、期刊,也都有许多各具特点的督促检查实施方法。运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形势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来定。(2)小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收看录像片、收听录音带以及自办广播、电视节目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通过闭路电视放映具有教育意义的录像片,可把理论教育与形象教育结合起来,其效果比单纯地讲报告好得多。这种方式能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在时间上比较灵活,组织起来也比较方便。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这种方式成为工厂、学校、机关、商店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之一,也是较受教育对象欢迎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充分运用这一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运用这一载体时,应该对传媒影响的复杂性问题予以特别注意。传媒所反映的内容及其对人的思想的影响都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不利的一面;不同的信息使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可能出现相互抵触相互干扰的矛盾现象。这就要求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坚决取缔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倡导网络道德,努力净化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使之积极健康向上,反映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并向同一方向起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各有各的特点、功用以及适用范围,因而我们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选择相适应的载体,以充分发挥每一种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又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种载体的作用,而应学会综合运用或交替运用包括上述四种载体在内的多种载体,发挥多种载体的综合效应,以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

思考题: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2.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对载体的运用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3.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哪些?这些载体各有什么功能?如何运用它们?

阅读书目:
1.张耀灿主编: 《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2. [美]安德森、卡特著: 《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3.杨广慧: 《探索新路手,寻找新载体》,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92年第10期。
4.张耀灿、陈万柏主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内容提要:本章从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入手,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而创设良好的 教育环境,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有助于优化育人环境,而且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

一、环境及其对人的影响
  所谓环境,是指人类主体的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主宰者,人们总是按照主观的认识水平、审美观念、价值标准来组织、改造、利用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是人的哺育者,环境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因此,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而且有利于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人是环境的产物”。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命题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从生物学、人类学意义上而言,它回答的是人类的起源问题。其二,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而言,它回答的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何以成为他们各自的样子?其中主要的根源、依据是什么?

第二,环境是人发展的前提与契机。发展源于人类本性、自身需要以及环境的压力。人类的本性是追求与创造美好。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类不但意识到自身的需要,而且总是不满足现有的需要,不断产生新的需要。需要的主观表现就是欲望,欲望以需要为基础。但经过主观加工后可以强化或弱化原有的需要。需要和欲望引起人们的追求和创造。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合理和强度适中的欲望是产生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行为的动力之一。欲望不合理或者欲望过强或过弱都不能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最佳心理状态。需要、欲望不是离开环境的单纯生理行为,而是受环境影响的社会、文化行为,也就是说人的需要受环境刺激和制约,环境是人的创造活动,人的发展的动力源。

  环境不但构成发展的动力源,它也是发展的前提和契机。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说,自然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前提,它在某种程度上还直接影响到人的素质。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是人的活动及人自身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三,环境是人格的支柱。美国心理学家Herbert A?Otto说过一句有名的话:“环境是人格的支柱”。不健康、不合理的人格如此,健康、合理人格也是如此,它们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人的繁衍生息与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的思想、意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激起内部的思想矛盾,由此形成人们的行为动机;在一定动机指导下的人的行为、活动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决定了人与周围环境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意义的环境,它不同于上述一般对人们起自然影响作用的广义的环境或普通环境。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的内容是十分广泛而又丰富多彩的。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作不同的划分。从一般意义上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叫物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平原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这种影响,“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讲的就是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但和社会环境比较而言,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不起决定作用。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条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就其覆盖面而言,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环境”、“大气候”,它一般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化活动、大众传播媒介;微观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小环境”、“小气候”,它一般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社会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

第二节 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由以上两个方面所决定的产品的分配形式。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往往是通过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转换来实现的。处于新旧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转换。这场社会变革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和丰富的时代内容。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代中国的改革虽然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但又广泛地涉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积极地推动了政治体制和科学教育文化体制等的改革,也推动了社会各种要素和结构的现代转换,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显然,就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变革造成的历史影响来说,它使当代中国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给我国社会生活注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仍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艰难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无论在经济、政治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新旧体制交互作用,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空档”、“摩擦”和新矛盾;改革旧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接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加深了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分化组合,产生了许多新的利益群体,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同国际社会的交往与日俱增,西方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纷至沓来,并与我们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不可避免地发生撞击,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新旧矛盾的交叠,必然会引起包括个人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以及人们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在内的整个社会意识领域的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思维方式,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环境,有大量的化解矛盾,调节关系,理顺情绪的艰巨工作要做。

二、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政治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与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思想关系的物质手段,是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社会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从根本上讲,就是由谁当家作主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从根本上确定了人民主权的地位。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确立之后,还有一个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其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最活跃的政治因素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状况。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这表明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但是,由于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封建主义思想影响很深,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建国后一个时期内对这方面工作有所忽视,民主制度还不健全,法制也不完善,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和当家作主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许多违背民主的现象,得不到认真严肃的处理和禁止。比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为核心的腐败风愈演愈烈,用人唯亲,拉帮结派,政治腐败充斥着一些地方的党政部门,有的地方人治色彩浓厚,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之身,长官意志、个人说了算等等,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此相联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当前,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完善方法的同时加强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保障执法公正严明,从根本上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严重问题。这样才能从法律上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然而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不少,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是贯彻不力,落不到实处。违法犯罪高居不下,原因固然很多,而重要一条是执法力度不够。在现实生活中,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以罚代刑,执法犯法之类的事常有发生,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在金钱权势之下,往往表现得刚性不足,法律权威受到严重践踏。

  勿庸讳言,人民在社会中所处的主人翁地位以及社会赋予每个公民的民主权利能否得到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政治活动的参与。政治体制中存在的缺陷,无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要维护人民民主权力不受侵犯,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当前,尤其必须强化执法机制,并 重在监督。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违反了法律,就应受到法律追究;对那些以身试法,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的人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法律的神圣和尊严。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对违法的人和事敢于检举揭发乃至斗争。只有重视民主执法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人民的民主权利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政治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最可靠的社会政治条件。

三、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以物质为基础,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毫无疑问,文化是人创造的,它体现着、孕育着人类的理想和超越自然的发展能力。文化一经形成,它的各方面因素和各方面特征就会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走向系统性,凝固成特定的文化模式,发展成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会通过各种社会形式和传播媒介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思维特点,使人们的思想品德不知不觉地打上了处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的烙印。 文化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具有社会性。作为特定文化的创造者,必然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利益集团。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必然将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集团的社会理想及其相应的社会要求、社会人格对象化为某种文化,如一本著作、一部史记、一个故事,或一种评价、一种舆论、一次活动,这些以语言符 号或非语言符号为代表的文化显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广泛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的思想品德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品德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具有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人格,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化的时代性,强调的是文化与其所处时代的相互关系,反映的是它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原始社会的民族复仇、食人之风习俗就体现了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要使得整个民族、部落在自然灾害和人为侵犯中能保存下来就必须拼死维护民族、部落整体利益的时代特征。再如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所提倡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的品德要求,就体现着当时我国国内“百废待兴”,国外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艰难困苦,一穷二白的时代特征。而在改革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64字创业精神,则体现着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文化,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不同。但是,一方面,凝结着时代要求,时代特征的文化一经形成就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处于一维的历史发展之中,尤其是随着人类历史形态的更迭,在特定时代形成的文化往往会与现时代、现代人形成“历史间距”,这种与现时代,现代 人有着一定“历史间距”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才能跨越“历史间距”被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所接受呢?虽然,要实现这种被接受,传统文化必须具有某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思想品德需要的价值,必须与现代社会有着某种关联性,具有新的生长点,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

第三,具有区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区域文化圈的产物,反映着那个区域的特有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与它所处的那个区域文化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归属于一定的民族,置身于特定的区域文化背景之中,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会逐渐适应“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不知不觉地打上了处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的烙印”,(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5页。)用文化人类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戴上了一副“文化眼镜”。这副“文化眼镜”在海德格尔那里就是“理解的前结构”,用通常的话讲就是我们指称的由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所构成的区域文化背景。每一个教育对象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都不由自主地受制于这种区域文化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背景作为一种文化认同机制和信息过滤器,影响着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和范围。这一点在不同区域的思想文化交流中和新旧思想品德观念的更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在对待家庭、父母和子女的伦理关系上,生长在重人伦、亲情、孝道的文化背景中的中国人很难接受现代欧美那种“家庭责权伦理观念”。同样,在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中生活的欧美人对中国人的“孝道”,对中国人的亲子关系也大惑不解。 二是文化背景具有“借喻基点”的作用。它赋予人们对不同的思想文化以创造性的理解,使其基本精神和本民族的文化深层结构相适应,从而消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如上所述,当我们将区域文化背景作为一种文化认同机制和信息过滤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只能选择那些与其区域文化背景的价值体系发生认同效应的思想观念、品德规范等文化作为接受对象,而将那些与区域文化背景的基本要素相左的思想文化排斥在接受视野之外时,实际上是表明,思想文化是被教育对象选择并加以接受的前提之一,就是它必须具备与接受对象文化传统深层结构发生认同效应的可能性。而从文化整体性来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着深层结构上完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也就是说,在各区域、各民族文化之间,在新旧文化观念之间差异是绝对的,这种绝对的差异性,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认同的冲突。纵观人类思想文化交流史,不难看出,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为一定的区域文化寻找一个“借喻基点”,即以本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某些思想观点作为解释和理解外来的或新生的思想文化的中介,用以“借喻”外来的或新生的文化,从而消除两者之间的冲突,达到两种文化的认同。比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不少学者在解释和理解西方人文主义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传统思维方式去分析它,在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为其寻找接受的“借喻基点”。他们认为,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格”等概念,但肯定人、把人当人看、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等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则是中国自古己有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天地之性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视人如己”等命题都闪烁着“重人”的思想光华,可视为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这样就为批判地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找到了借喻的基点,建立了认同机制。

四、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媒介,或称之传播渠道。具体说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可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传播的观念。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提供娱乐,其中传播信息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大众传播媒介所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是通过传播思想品德信息、引导正确舆论和提供高尚的社会文化娱乐而实现的。
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广泛性。传媒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负载和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信息,几乎所有人的思想品德都会自觉地受其影响。

二是驱动性。大众传播媒介有一定的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对象在寻找和利用媒介,媒介系统本身也在向他们主动发出邀请和诱惑,努力把他们关注的目光引向自身。例如,电影、电视、小说、美展这些媒介形式本身就对教育对象有一定的吸引力。人们往往不是因为思想品德的需求才去欣赏他们的,而是由于它们形式上的诱惑性才决定去欣赏的。

三是反馈性。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受传者的反馈。这是因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传播者急于得到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了解信源被接受的程度,以便修正改变信源的制作、修正和改变传播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展开传播工作,提高传播信息质量。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也要建立反馈机制,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注意信息的反馈。但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受者范围广泛,全面收集反馈信息断无可能,他们只能靠有限的抽样样本、或者靠走马观花式的典型调查作出估算。除此以外,大众传媒系统往往以各种方式,鼓励受众直接给他们反馈信息。读者来信、听众观众热线电话,即属此类。

四是被择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性,多样性,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被择性,教育对象往往依据自己的品德水平、接受方式、品德情感、品德兴趣、品德习惯选择大众传播媒介 。

  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应注意提高自己的质量,针对接受主体的情况,制作信源,以获得范围更广的受众。但大众媒体也因此容易导致媚俗倾向。如有的大众媒介采用迎合受众低级趣味的方式,制作品位低下的信源,淡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争夺受众,这是一种应该加以密切注意的不良倾向。文化界的精神产品,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个门类的新作迭出,佳作不断,文化园地鲜花盛开,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但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一些宣扬封建迷信,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作品,时有出现,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不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出版物或影视单位为了争读者(观众),对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报道过多,弘扬社会正面的作品较少;对所谓的“巨星”、“大款”炒炸过多,宣扬英雄模范的事例极少;对港台、国外的生活方式表现过多,对中华民族勤劳奉献的美德宣传太少,等等。大学生一般涉世不深,辨别力不强,容易误把罂粟当鲜花,把不正确的、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得出错误的结论,形成不健康的观念。目前在校园中,某些学生盲目崇拜歌星、影星一举成名的经历,而对成功抱着侥幸的心理,忽视刻苦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就是明显的实例。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转变是必然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这种现象的产生从深层次上来讲,当传统的计划经济整合模式被打破后,新的市场经济整合模式形成之前,也就是从其结构重组到整合机制的确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期间,随着传统强力整合模式的逐步瓦解,新的整合模式的逐步形成,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在结构分化和重组的过程中出现冲突。伴随着结构分化瓦解和结构冲突,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反复的调整、利益的再分配以及社会成员地位角色的变更。这些反映在精神层面上,必然会对人们的行为选择造成迷惘与失范,正是这种价值冲突和价值困惑造成了转型时期价值观的畸形。而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表现更为突出。从总体上讲,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是与时代相吻合的。他们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对于大学生中价值观的严重的畸形现象应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五是导向性。大众传播媒介还具有主导舆论,创造舆论环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所传播的信息筛选和解释而体现的。正如现代大众传播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大众传播是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新闻媒介对事实的选择和解释就是这种理解的体现。媒介‘传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已经被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可能是扭曲的,变形的,但它总是被当作真实存在的世界传播给受众的。在大众传播无孔不入的今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媒介对世界的选择和解释”。思想品德信息本身属于价值信息范畴,大众传播媒介要传播哪一类品德信息,对这类品德信息作何种解释都鲜明地体现着宣传者的价值导向,而这种价值导向与大众传媒的传播强度和广度相结合就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而这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和舆论环境又使得生活于其中的“受众”,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在提倡什么、在限制什么、在反对什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选择压力,促使人们去选择和接受那些社会大力提倡大力宣传的思想文化信息,从而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实践范围,在不同的实践范围中受到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教育对象的实践范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可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对社会的态度无不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观教育环境不同,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影响就不同。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赡养关系组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担负着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帮助营生自主等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主要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氛围。婴儿出世后逐步具有社会性,这主要是社会相互影响和社会学习的结果。“家庭,作为社会中的主要的社会化机构,起着教给儿童文化和亚文化的作用。”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给家庭成员及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儿童教育心理学证明,婴幼儿的意识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富于模仿的特点,加上他们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慕,使得家长的举止言行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在日后的成长和学习中也往往以此为基础并作为判断的参照系。所以,家庭的长期影响、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品行。亲切和睦、漫暖、充满爱心、奋发向上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育。反之,则会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障碍。大量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犯罪,最初往往源于有严重缺陷的家庭环境。恩格斯早就揭露过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下工人家庭教育缺乏的悲惨状况,指出:“忽视一切家庭义务,特别是忽视对孩子的义务,在英国工人中是太平常了,而这主要是现代社会制度促成的。对于这种伤风败俗的环境中——他们的父母往往就是这环境的一部分——像野草一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还能希望他们的后代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可见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影响特别突出,这种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家庭影响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家庭的影响和教育。如果把全国所有的家庭都动员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全社会的教育力量都动员起来了。但是,每一个人受到家庭的影响是具体的,有限度的。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家庭所创造的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儿童智力的发展和教育上的促动因素”。因而,就每个具体家庭而言,其影响又具有特殊性。第二,家庭影响和教育具有针对性。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青少年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家长和子女长期共同生活,对子女最熟悉、最了解。不仅了解其学习工作情况,而且了解其志趣嗜好,性格特征。所以父母能根据子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施加影响。第三,家庭影响和教育具有血缘伦理的亲和性和权威性。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父母在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和教育中与子女逐步形成的血缘伦理亲情关系是一般教育者难于达到的。同时青少年在成长时期,经济上、生活上全靠父母供给、料理,这种依赖性决定了父母对青少年教育的权威性。因此,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话比较相信,对他们的教育感到亲切,于是,父母的教育就具号召力和感染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应多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否则,会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影响相对于家庭影响而言,逐渐成为主要因素。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历代积累的知识、技能,使之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人才的场所。通过学校教育,受教育者一方面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掌握谋生的基本本领;一方面全面塑造自己的人格,为将来进入更广阔、更复杂的社会环境作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的影 响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全面性。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窗口,社会文化、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都不难从这个窗口中窥视到和感受到:学生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便培养了他们遵守纪律的习惯;生活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之中,便会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等等。因此,学校的任务,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儿童及青少年走向社会,懂得正确的自我成长道路和超越自我的标准。

第二,阶级性。学校担负着对本阶级的青少年进行人格塑造的重要职责,学校承担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本阶级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阶级社会里,任何统治阶级无不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来巩固其政治、经济制度,进而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因而学校在系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按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对教育对象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阶级性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第三,渗透性。德里本认为:“儿童所学到的东西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讲的就是环境的渗透性。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和晴雨表,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缓冲地,学校环境,以教风、学风、校园文化为主要组成部分,学校这些课内课外有形无形的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不知不觉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尤其是教师的人格力量更是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人格影响最大。

第四,指导性。学生一般都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心理逐渐成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学校能够按教育对象的特点,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向教育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这种指导性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避免和减少学生成长的盲目性和曲折性。

三、工作环境的影响
  社会组织是指为执行某种社会职能、追求特定工作目标而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团体,如政府机关、工矿企业、学校、商店等。人类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各种社会组织。这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表现方式。各类组织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如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就等于放弃组织的部分社会责任。从另外的角度看,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维系的组织,也很难说是一个健全的组织。因此,从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本身利益出发,也要求各级各类组织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组织的特殊使命以及职工与组织的特殊联系,决定了组织在影响职工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方面具有下列特点:第一,计划性。著名“人际关系之父”梅奥曾指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也就是说人还具有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社会组织应把抓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以此激发职工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来保证。这样,社会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就不能是自发的、零散的,而是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

第二,权威性。共同的组织目标使组织成员具有利益上的一致性。一方面,组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坚实的物质利益为基础。通过物质利益影响组织成员的思想品德,使得社会组织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作用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每个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章程,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必须强调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也使得社会组织环境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权威性。

第三,持久性。当个体加入一定的社会组织以后,社会组织就成为人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就会逐渐占主导地位,并要持续几十年之久。

第四,全面性。社会组织是个小社会,一个人真正踏上社会是从跨进社会组织开始的。社会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因素多半是通过这个小社会实现的。如:职工对社会风气的感受,对党风和廉政建设的看法,对民主权的实践等,主要来自社会组织,来自职工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全面参与。

  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思想品德影响的大小还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组织效益。一个社会组织如果效益比较好,成员就会因为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较好的体现而心情舒畅,成员也会因自己的个人收益比较好而情绪稳定,工作热情饱满,集体观念增强。第二,管理方式。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一般分为三类:一是专制式管理方式,二是民主式管理方式,三是放任自流式管理方式。民主式的管理方式是最能发挥激励作用的管理方式,它能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使其树立主人翁责任感。第三,社会组织风气。一个社会组织的风气是该社会组织的成员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体现在社会组织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它能反映该社会组织的群体意识,即群众的精神状态。社会组织的某种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对每个成员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组织的人际关系,一种文明和谐的组织风气可以激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第四,领导者的形象。良好风气的形成和保持,同领导者的倡导与推广关系密切。领导者能否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对群众的积极性影响也极大,甚至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四、社区环境的影响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并且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里,社区环境对社区的成员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影响社区成员的思想品德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程度。社区生活安定,社会治安状况好,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就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社区风气。某种长期稳定的、起支配、主导作用的社区风气,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社区风气包含着普通的爱好、习惯、要求、行为等许多约定俗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区风气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直接影响青少年生活习惯的形成。第三,道德规范。社区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群体,协调和制约相互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舆论以及相应的道德规范。个体在某社区中生活,必定先要遵守社区特定的道德规范,才能为该社区所容纳。所以,长期形成并带有该社区特点的道德规范对社区成员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影响很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人格的形成。第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具有协调作用,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影响巨大。在交往过程中,社区的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以及社区风气,以信息传递和情绪感染的方式自觉不自觉地输送给每个社区的成员,从而促使人们的行为相互协调一致。青少年时期,由于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等因素的特殊性,是人的一生中社会交往比较频繁的时期。所以,社区的人际交往对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特别大。因而我们应创造条件,积极引导青少年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同辈环境的影响
  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当家庭的影响逐渐衰退而失去过去的垄断地位时,同辈群体的影响便日渐增强。从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同辈群体的影响最为普遍深入。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自由性。在同辈群体中,人们更容易按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同时在交往中显示自己的价值、才华 ,获取伙伴的鼓励、赏识。而在家庭和学校中他们受到的限制较多,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去接触他们所不愿接触的人。同辈群体解除了家庭和学校的束缚,成员之间可以自由地谈论和行动。他们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常常令家长和教师吃惊,甚至同辈群体中酝酿出的某一大家都感兴趣的行为,能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第二,渗透性。在同辈群体中,人们对各种社会角色的感受以及对各种社会品德规范的认识常来自同伴之间无意识的各种活动,不象家庭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经过上辈人和教师认真思考而进行的。因此,同辈群体中人们之间的价值观相互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独特性。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半是按社会公认的规范和价值标准进行的。而同辈群体却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标准可能与社会主导价值标准一致,但更多的是不完全相符,有的甚至尖锐对立,同辈群体成员日常的行为举止往往更多地受到其直接影响。同辈群体里的成员的价值观产生于同伴的褒贬之中,即同辈团体提供一种远离成人的社会活动舞台,团体的成员们能在那里创造出新的社会身份来。因此,同辈群体及其伙伴规则,是一个值得重视、有待深入研究和发掘的教育资源。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人由生物个体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好坏优劣对人的思想品德状况的影响是客观的,也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环境会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良的环境,则可能使人精神不振,产生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
1、良好的环境具有感召作用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是一种有形的,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它能陶治人的情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良好的环境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相反,不良的环境非但不能产生感召力和凝聚力,还会产生一种离心力。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感召力也不一样,其性格、气质、修养也有区别。“居移气,养移体”就是这个道理。

2、良好的环境具有促进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看、听、想、做多次反复作用,经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最后形成某种思想、品德、信念、行为和习惯。就社会大环境来说,当社会良性运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呈现有序状态,社会风气良好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相反,当社会恶性运行、社会生活混乱、社会风气不好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不易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见,良好的教育环境虽然不能决定,但却可以促进和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良好的环境具有约束作用
  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无声命令,又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种约束力。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将告诉党员和全体人民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和不可以那样做以及应该照着谁的样子做等。良好环境的这种约束力通常是通过集体舆论来实现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环境不可能决定一切,教育也并非万能。我们既要反对“环境决定论”,又要反对“教育万能论”。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所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各种环境因素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其生存、发展一刻都离不开社会。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在社会环境因素与主体需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作为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只能在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社会环境的交互活动中实现。但是,人的自主性特点又决定了人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可以积极能动地作用于环境,通过革命和工作的实践改变自己的环境。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对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塑造,改变社会环境,创造新的环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生活都将并存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不仅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只能优化,而难以净化和纯化,同时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优化,而且必须优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社会各方面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环境优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优化经济环境,在当前,就是要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说来,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确处理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越来越好的物质基础。再次,通过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等措施将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通过社会的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优化物质环境。物质环境作为一种“人化”的环境,一方面体现着人的以往活动的成果,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既定生活环境又具有“化人”的作用。改造物质环境主要是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与绿化环境,构筑美观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布局。这方面的硬件环境搞好了会对人的文明素质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优化政治环境。优化政治环境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和手段。优化政治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民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样就能从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根本的政治条件。二是加强法制建设。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使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三是推进机构改革。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提高效能,这既为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机遇。四是加强反腐倡廉和干部道德建设。要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以党风、政风带民风,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五是维护安定团结。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搞好社会治安,保持长久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进行。

4、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离不开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没有这种客观的“势”和风气,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难以发挥。近年来,我国的舆论宣传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塑造人们的精神面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宣扬“痞子”意识和个人主义思想,有的宣传封建迷信、歪理邪说,严重误导了人们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应依靠大众传媒,“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风尚,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抓住一些反面典型,组织舆论批评,让丑恶的行径曝光,使之为人们所不齿。通过强化舆论监督,促使社会环境的净化,育人环境的优化。比如电视,现今的孩子们在繁重的课业后,能够坐到电视跟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能够提供给他们选择的某种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都可能通过电视语汇和动作,变为其行为模式。所以,首先要运用大众媒体作用,科学地倡导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法律、纪律观念,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塑“保尔精神”,呼唤“雷锋精神”,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其次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任何一个社会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正确地东西灌输得多了,颓废消极的东西就没有了市场。在一定的视觉、听觉范围内,正确的、积极的东西感触得多了,就会对非理性、伪科学的东西产生免疫力。再次,要敢于通过媒体剖析现实,澄清是非,开展道德评价,实行舆论监督。学校要有目的、有重点的组织收看重要时事政策,组织参加有益的读书、征文、演讲、访谈、新闻调查等活动,从而使青少年在大量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理解、判断和筛选。

5、优化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使得传统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要求。因此,应当引导人们去寻找与建立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文化观念。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优秀的作品鼓励人,努力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抓好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坚决打击、取缔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比如不少电子游戏厅、录像厅、舞厅、地摊书刊充斥文化市场,不健康内容和不规范管理构成了对青少年的身心危害,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学校和家长的正面教育。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全社会首先是在全党抓好邓小平理论的深入学习,使邓小平理论在各级各类学校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建设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镇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将价值观教育持久地渗透到文化活动载体之中。因而,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迫切需要的环境和条件。

思考题: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它对人们有什么作用?
2、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阅读书目:
1.张耀灿主编: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11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第10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版。
3.(美)理查德?D?范斯科德、理查德?丁?克拉夫特、约翰? D ?哈斯合著: 《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4.陆庆壬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10章,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第十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

内容提要: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无论是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对于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及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
  评估,就是将“评述”与“估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对象进行比较切近实际的全面描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通过运用测量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作出定性“评述”和定量“估价”的活动。

2、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虽然具有现代评价活动的一般特征,遵循评估活动的一般规律,但它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
(1)评估的对象和范围真有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效果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受教育者的实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作用于受教育者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并不断反作用于教育者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预期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它既体现为精神成果,也体现为物质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对象和范围具有广泛性特点,它是对教育过程各要素、各环节和教育效果各方面的评估,是一种全程、全域评估。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是:对受教育者的评估;对教育者的评估,对教育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的评估;对教育环境的评估;对教育效果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仅是对某个单因素的评估,而是对各个因素的全面综合评估。

(2)评估的内容和标准具有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容归根到底是人的思想与行为。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的思想发展规律制定评估的客观标准,并按照客观标准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因而,尽管在具体的评估中难免出现主观性问题,但克服主观性,追求客观性, 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目标的内在要求。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容是客观的,评估的标准是客观的,而且评估讲究客观性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客观性是显而易见的。

(3)评估的结果具有相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们思想转化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各种反馈信息,从而确定和估价被教育者思想实际是否发生变化和变化程度如何。由于思想的丰富性和变化的复杂性等特征,这种确定和估价往往要通过相对比较来进行,只有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目标相比较,效果与评估标准相比较,现在与过去、将来相比较(纵比),此评估对象与彼评估对象相比较(横比),才能比较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 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非一下子都能表现出来,效果实现的周期较长,有显效果与潜效果之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客观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4)评估的作用具有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直接目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价值进行确认和评定,但评估的功能决不仅限于价值评定。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通过考察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及效果,从而对整个教育活动产生促进调控功能、诊断决策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必然会对评估对象的工作与思想产生影响。

(5)评估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的统一性

  定性一一容量方法分别从质、量两方面把握评估对象。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决定的,是科学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定性评估是评估的直接目的,是定量评估的出发点和结果;定量评估是评估的辩证工具,是对定性评估的深化。二者具有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是单纯的只求出数量关系,也不是单纯的只描述质量特性,而是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统一。因而,在评估方法上,强调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点。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还具有形式多样性特点,评估活动从时间上讲,可以是定期评估,也可以是不定期评估;可以是经常性评估,也可划是阶段性评估。从评估主体上看,有领导部门对下属组织或个人的评估;管理部门与社会力量结合的评估;常设评估组织机构的评估;群众性的民主评估;同行评估;自我评估,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依据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选择内容和方法实施教育的过程。一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常有目标决策,实施过程,总结经验,反馈评估几个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客观尺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判的过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不可缺少而且不能轻视评估环节的,这是因为:第一,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决策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方案的选择、计划的制定等决策活动,都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估价。如果没有这种方向性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极易受到影响。 第二,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通过决策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之后,就要按照决策方案和计划予以实施。对实施过程进行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这一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要使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评估在这一管理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它能通过管理信息的反馈与调节,使实施过程与思想政治教青目标统一起来,从而增强思根治教育的调控功能。从这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控制实施过程以符合目标的关键环节。第三,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总结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测量、统计和评估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实效进行判断和评价,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获得对评估对象全面客观的认识,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只有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客观结果为依据,才能全面地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得失,积累经验,改正错误,充分调动领导部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2、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特定的人群进行的思想塑造、转化工作。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要从实际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象、环境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估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加工、处理和反馈的过程,其中反馈这个环节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衡量和判断,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部门或受教育者能够了解自己输出的信息作用于下属部门或受教育者后产生的结果,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再输出进行调整。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和教育者提供科学决策的客观依据,使领导部门和教育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调整自己的信息输出,达到科学控制的目的。

3、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要经历由实践到理论,将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多次反复过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综合,从而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全面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实践经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水平创造条件。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及原则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
  正确评价的前提是要确定一个科学的尺度。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看,这个尺度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共同标准,但由于各单位,各系统情况千差万别,标准会有所不同,但应该大同小异,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以下标准:

1.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评价教育效果的标准,当然也是发展生产力。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社会生产力标准简单化,把单位的经济效益等同于社会生产力。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产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呈现不一致现象。因此在评价时必须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个总天平上加以衡量。

2.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彻底解放的根本标志。思想政治工作是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群众,使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有利于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一个根本标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
1、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决定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活动性质和方向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必须坚持为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服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责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党性和政策性,其内容的选择、实施乃至最后结果都必须符合党性所规定的要求,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离开党的事业,始终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正确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它所制定的标准对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三条标准,即“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也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看其是否真正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是否真正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具体说来,要看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提高人们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特别是能否提高党员干部执行这一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能否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的开展和本部门的中心工作的落实,能否有利于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加强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能否有利于干部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对整个经济建设,特别是对本单位中心工作起促进作用。坚持了这些正确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坚持了正确的方向。

2、客观原则
  客观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要真实全面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党中央一再指出,在各项工作中,都必须实事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也应毫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人们根据教育目标对各种教育活动效果,特别是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情况和发展水平进行的科学判定。这种判定如果是客观的,可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反,就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妨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客观原则应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全过程。在设计和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不能为了照顾某个评估对象或为了排斥某一评估对象,把不应列入的条件列入,或把应列入的条件不列入。在实施评估的过程中,要广泛地收集材料、听取意见,力求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时,尤其要重视客观性原则。因为客观的评价会使人们增强信心,更加积极向上,而不客观的评价,就会使人们背上包袱,甚至会使他们失去前进的信心而自暴自弃。

3、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规范评估活动的基本准则。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活动,必须从整体出发,照顾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全面准确地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贯彻全面性原则,首先要注意评估标准的全面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评估中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处理好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评估指标体系中不宜过份突出某一个指标,也不要遗漏某些与评估相关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客观真实。其次,还要注意评估过程收集信息的全面性,在评估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收集评估信息,避免在没有充分收集有关信息的情况下就进行判断。在实地评估时,要多看多听,不能只听少数几个人的意见或偏听偏信。如对一个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时不能只听几个领导的汇报,应该收集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再进行分析、归纳,作出恰当的评价。第三,要注意分析问题所采用的方法的全面性,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层次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的种种现象和材料,尽可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失真、失实现象的发生。

4、历史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的历史性原则,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强调把评估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详细占有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评估对象与社会历史条件间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并不断深化的社会历史过程,坚持历史性原则,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查评估必须将现在与过去的情况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决不能割断历史。离开社会历史的发展,用孤立、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是不能正确认识、考察、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无论是对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的评估,都必须对其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发展状况追本溯源,并注意分析思想发展的趋势。

5、相对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客观尺度和标准作出的结论。但效果的好坏,很多时候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相对性原则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比较评估。比较评估有纵比和横比两种。纵向比较评估是将评估对象的现在和过去相比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失进退;横向比较评估是将一个评估对象与另一评估对象相比较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差异区别。通过纵比评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是 进步还是退步了,从而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横比评估,我们可以认识“山外青山楼外楼”,从而学习经验汲取教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坚持相对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纵比评估和横比评估的统一。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可行性和指标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可行性
1.人的思想具有表象性和指向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定量评估的基本前提。
  人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精神因素是不能被直接测量的,但人的思想观念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同时又必然通过其外部言行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来。通过对人的这些可感的言行的观察与测定,可以推测、判断、评定其思想、观念、动机以及其精神状态、特征和品质。这就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大小提供了基本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成为可能。

2.思想政治教育的物化成果具有可测的质与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转化人的思想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可以外化为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行动,可以直观地表现为人们劳动产品的增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可以表现为社会治安状况的好转,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加强等。所有这些物质成果为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与价值提供了客观依据。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量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大量材料
  从教育者来看,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的结构,如人员构成、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等都是可以加以统计的;干部队伍的素质状况,经过调查统计和测试分析不仅可以得出定性的评价,也可以用一定的数量模型加以描述。同样,受教育者的思想状态、行为表现也可以分类进行统计,以数量及数量关系来说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来看,从分析情况、提出任务,到说服教育、督促检查,再到交流检查、总结评比,都有许多量的规定、要求与体现。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量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对它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就可以做到。

4.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量化评估奠定了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难点在于,按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字来描述工作状况和人的品德行为,并据此进行分析和作出评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同其所运用的技术手段直接相关。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电子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以及概率论、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适合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新的数学门类的发展,推动了评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加以描述、测量、分析成为可能。现代数学理论和测评技术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可以保证它的效度和信度。

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
  指标体系是具有相关联系的一系列指标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完整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与目标的要求,成为科学地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小、质量好坏的具体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是由人来制定的,但它并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东西。设计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认真研究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并且要考虑到评估的具体目的和评估对象的总体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以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为依据,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目标,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根本要求,是确定评估指标最重要的依据。当前,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情况、新任务,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方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的揭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在设计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时,不能不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和成熟经验,并以此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及管理部门的评估、对教育者的评估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估,其目的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各个方面进行调控,使系统整体呈现最优化。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具体的评估活动都是针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般都会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的直接的目的。设计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要依据评估的具体目的,确定评估对象的范围,选择评估的各项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来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还要以评估对象总体状况为依据,确定评估项目和项目的难度。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调控手段,提出的评估指标要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以便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通过评估,既要能发现先进典型与先进经验,又要能督促后进和发现问题,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只有在设计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时考虑到评估对象的总体状况,从评估对象的实际出发选择评估的项目、确定评估标准的难易程度,才能保证评估工作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目标的体现,由分别属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若干项目和指标构成。这些项目和指标具有特殊的组合方式和层次特点,评估指标体系由若干项目构成,项目又包含多个指标,指标还可分解为很多具体的指标,直到每个具体指标被赋予明确的内容和可测量的方法为止。指标体系的各个项目、指标的内容应有较强的系统性,各项目、指标之间又保持相对独立性。

1.选择评估指标。指标体系是由众多的指标构成的,设计和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选择评估指标一般采用分解法和归纳法。所谓分解法,即根据评估的目的先确定评估的范围和主要内容,再把这些内容按其属性划分为若干项目,然后将项目继续分解到能直接加以考察和测量的具体指标,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指标系统。归纳法则是将评估对象所具有的能够反映评估目的和能够说明自身状况的特征指标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按其性质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的指标和项目,形成一个能够体现评估要求的多层次的指标体系。

2.确定权重和权集。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确立权重系数,让各指标之间的主次差别显示出来,使评估者了解操作的重点,使评估对象明确发展的努力方向。

  权集是权重系数的集合。指标体系由一系列指标所构成,每一个指标都有相应的位置,既表明自身的重要价值,又表明与其它指标的相互关系,权集就是确立各个指标的价值和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它本质上是人们对指标价值认识的凝聚物,如果说,指标体系表明在评估活动中哪些指标有价值,权集则表明,这些价值系数有多大;人们对各个指标相互关系的价值认识,就构成指标体系中的权集。

  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的权重和权集的确定十分重要,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体现的复杂性、隐蔽性、多样性的特点,对权重和权集的认识和实施较为困难。为了避免权重分配中的主观随意性,可采用经验加权法(专家会议法)、特尔斐法或数学加权法来论证、构成权集。
3.设计指标的等级。指标等级是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的衡量尺度,用以检验评估对象对指标要求的符合程度。评估指标等级的设计,不是随意划分的,而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和评估对象的实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在联系而确定的不同等级差别。它可分奇数制和偶数制两种,奇数制常用的是五级等级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偶数制如用“优、良、中、差”等。评估指标等级的设计应文字简炼,等级明确,便于操作。

  总之,指标体系是一个多重分解、逐步细化的评估指标的有机结构体。当然指标体系的分解不是无限的,只要能够基本满足可测性的要求和便于操作即可。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应优化选择,每项指标要求内容精练、内涵明确、意义清晰,具有针对性。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具体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要根据评估目的的需要和评估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具体方法。

一、实地调查评估法

  实地调查评估法是一种以观察、访问、问卷、量表测试等综合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定性、定量评估的一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实地考查。实地考查要求评估人员直接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实际考察和调查研究,详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情况以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观察和体验,获得对评估对象的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作出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在实地考查的基础上,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状况的深入了解、分析,来推论总体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抽样调查的调查对象一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并通过访谈或问卷、量表测试等技术手段收集样本资料。由于随机抽样调查所取得的调查结果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可以借助统计学方法对样本资料进行科学汇总和量比分析,因此能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信度和科学性。

3、追踪调查。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实践中,为了全面掌握评估对象的现实状况,分析原因,预测发展态势,研究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常常还要对评估对象加以追踪调查。追踪调查是一种纵贯式的调查,它不仅要对调查对象现实的状况进行调查,而且要对调查对象过去的历史状况进行了解,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不间断地考察分析。通过追踪调查,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就能够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有一个动态估价。

  实地考查、抽样调查和追踪调查,既是实地调查评估法的三个基本环节,也是三种基本形式。实施实地调查评估法时,可根据评估的要求和评估对象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和选择,以某一环节或形式为主。但综合运用以上几种实地调查评估的常用形式,顺利完成上述环节,可以更加全面掌握、了解评估对象的信息与资料,对评估对象作出更科学的评价。

4、横向对比。是将一个评估对象的各要素与另一对象的各要素相比较继而对之作出评估结论的评估方法。它通过横向相对比较评判优劣,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找出差距,明确方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二、模拟情景评估法
  模拟情景评估法是一种评价人的思想指向和能力层次的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把人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分解成若干判断指标和评价标准,然后将评估对象投入模拟场景和模拟工作状态中,通过观察、研究评估对象处理假设情况时的表现,对其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和评估,从而确定评估对象的素质等级。模拟情景评估法,是一种科学的人才考核方式,经常被用于干部选拔和人员招聘。模拟情景评估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主要应用于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估。

1.模拟情景评估法的准备工作
  一是建立一支由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测评组织;二是设置模拟测评验室,设计摸拟方案和程度并准备必需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三是确定思想和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并给每个指标分配数值,以便进行定量分析。

2.模拟情景评估的实施形式和方法
  在模拟评估法的实施阶段,有三种具体的形式和方法可供选择:
(1)案例外理。案例处理是考核教育者的常用方式。每次测试一般应处理三个以上的案例,完成十几项具体工作。如评估小组可要求教育工作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内容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从中测评教育者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2)小组讨论。让五到十名评估对象(教育者或教育对象)组成一个临时小组,小组围绕评估者给出的一个或多个主题以无主持人的方式进行自由讨论,由每人自由发表意见。整个过程由评估小组在一旁观察、记录,通过对评估对象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发言的频次、内容以及现场控制、协调、引导等能力)的分析,从而对评估对象的思想和能力状况作出评价。

(3)口试。口试可通过答辩会、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形式进行。口试题目要大小题搭配得当,通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对一组问题的当场回答,评估者可以了解和测量出被试者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模拟评估是在一个特定的模拟场所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所进行的现场测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一是评估在人工创设的模拟场景中进行,可以根据评估的需要选择测试的内容及重点,而且有一个统一的客观尺度,便于定向、定量考核;二是在评估过程中评估者对评估对象的干扰影响少,评估者能更真实地掌握评估对象的情况;三是评估是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进行、在动态中完成的,要求评估对象融知识于实际运用之中,评估者能够对评估对象的思想和能力素质作出准确的描绘和分析。

三、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指通过模糊数学模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查的一种评估方法。模糊评估从定性的角度入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精确的计算,得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归属结论。实践的结果说明,模糊评估并不模糊,采用这种方法有较高的可信度。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必须要建立数学模型。首先确定考评指标因素的集合U和等级评语的集合V,如U={思想品德,政治理论水平,文明道德,学习态度,组织纪律};V={优,良,中,较差,差}。在实际评估中,各等级评语要赋予明确的含义,即确定评估标准。其次,建立单因素评估矩阵。

  由于模糊考评法数据处理量大,所以它一开始就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特别是在评估对象较多的情况下,就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计算工具。目前模糊评估数学模型计算机软件已经开发出来,这给评估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将会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现代化。

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
2.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
3.怎样认识和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

阅读书目:
1.萧鸣政著: 《现代人员素质测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版。
2.张耀灿主编: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3.陆庆壬主编: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4.戴钢书著: 《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统计分析》,东方出版社, 1992年版。

第十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培养

内容提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大小,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密切相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及素质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特殊性
  素质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关于“素质”这一概念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素质是个人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及大脑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通过遗传获得,又叫遗传素质或天赋。另一种解释认为:素质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人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等因素。本章所讨论的素质,主要是指后一意义上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对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任务。这一使命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不同于其他各行各业劳动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具有特殊性,除了要求具备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求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的特殊素质。比如政治上的坚定性、敏锐性,理论上的成熟,知识的广博,能力的出众,人格的高尚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确定以后,教育者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者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要用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立场和思想问题,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力主要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它由教育者本身的品德、知识、能力等素质及行为所决定。许多事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一个素质全面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即使在工作基础较差的环境里,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能搞活思想政治教育局面,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而一个素质较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即使在工作条件较好的环境里,也很难做好工作,很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它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当然首先要靠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思想政治教育者来宣传、贯彻、执行。教育者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和政策水平,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自觉地科学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产主义方向。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良好素质,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

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言教”,而且更应“身教”,即以身作则。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且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很深的影响和很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教育者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即使你说得再好,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普遍增强,他们对教育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听你说什么,更要看你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政治素质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各方面的基本条件及其结合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由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几个主要方面有机构成,各种素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总体素质面貌。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中,是最根本的基础素质,对其他素质起着支配、决定的作用。如果政治素质不高,即使其他素质不错,也难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共产主义思想的特征,主要包括政治观念、政治立场、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等。

  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指个人在观察和处理政治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立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立场,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了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教育者才能按照党的要求,自觉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较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政治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担负着这一光荣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当然首先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也就是要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一定会实现,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长远的奋斗目标,并为此而努力奋斗。

  政治水平:政治水平主要是指政治上明辨是非的能力、政治敏感程度以及善于从实际出发,运用客观规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等。政治水平往往与一个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越高,政治水平也越高,就越能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总体上把握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思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因此,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

  政策水平:政策水平主要是指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毛泽东曾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正确掌握和运用党的各项政策,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往往交织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熟悉并善于掌握政策,正确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思想意识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动机问题和方法问题等的界限,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之一,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思想作风、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四个方面。

  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新事物和新情况不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使自己的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就要从孤陋寡闻的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及时捕捉各种各样的思想信息,重视信息的传输渠道和方式,掌握信息处理的科学程序,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竞争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应树立竞争观念并将其贯穿到教育实践中去。要激发和培养人们的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冒尖,鼓励人们创新,而不要安于现状,平平淡淡。效率观念:即力求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取得最大成果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肃清过去那种只图虚名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影响,实事求是,注重时效;珍惜时间,讲求效率;抓住契机,扎实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人才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四有”新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树立人才观念,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放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个基点上来,努力为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造就人才,并以此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一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要表现,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科学而全新的思维方式,没有新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有新的观念,新的构想,新的突破,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整体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立体性思维等方面。

  思想作风。作风是一个人在思想、工作、生活上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内容和综合表现。良好的思想作风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基本条件。良好的思想作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实事求是的作风: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问题,坚持调查研究,力戒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2)民主的作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尊重人、密切联系群众,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们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调动对象的内在积极性。(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原则,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处处以身作则,对他人要襟怀坦荡,宽宏大量。(5)艰苦奋斗的作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甘愿“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力量。教育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把广大教育对象团结、吸引在自己周围,朝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一行为规范的基本含义就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人民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为人民利益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十分重要。

2.热爱本职、忠于职守。事业心是人们为实现远大理想而献身于具体事业的决心和责任感。这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事业心,就是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而决心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和政治责任感。这种事业心主要表现为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热爱这项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立志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业作出较大贡献。

3.平等待人,为人师表。任何人都希望得到领导和他人的关心、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他们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尤其是青年人在心理上有着很强的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教育者应该研究这种需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并热爱他们。以身作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素质的核心,又是教育者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的最高表现,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要使他们将认识转化为行为,进而养成行为习惯,从而内化为文明的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行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自己的品行,又给受教育者提供了榜样。


四、知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扎实的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革命化的要求,又是知识化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基本功,是优势所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分析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只有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广泛的文化知识。如经济学、法学、中外历史、逻辑学以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对党的路线理解得更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更有成效。必须具备根据自己对象和所处环境的需要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还要掌握经济以及法律方面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教育对象多样性的要求。如文学、美学、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现代科技等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有所了解,以便从中吸取养料,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还包括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领导科学、人才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化的内在要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以上几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基本功,必须下苦功夫认真钻研,力求掌握并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是必备的基本知识,是衡量一个人能否从事这项工作的尺度。其他两方面的知识,或是专业知识的基础,或是专业知识的延伸,都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发挥,这两方面的知识因人因环境而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工作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力争达到理论的系统性、知识的广博性这一基本要求。

五、能力素质
  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是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艺术。缺乏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便不能胜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观察能力。是指教育者对各种社会现象以及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感知的能力。观察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重要的基本功,它有助于教育者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和各种生动具体的细节,从而使教育活动更深入更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掌握观察的要领,时时注意,事事留心,及时、细致、精确地观察了解教育对象的情况,以便使教育活动更有的放矢。 分析研究能力。包括调查研究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收集和分析思想信息的能力、综合整理调查材料的能力。理论研究能力主要是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学会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用以指导工作。

  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输出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向群众作宣传、演讲、报告以及个别谈心时要善于抓住教育对象的心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同时又要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善于总结工作经验,使思想信息在更大的范围传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另外,教育者还要善于利用电视、电影、图表、幻灯和艺术作品等教育手段,把教育内容形象化,通过图文并茂、音像交织的艺术形式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组织协调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群体活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即科学预测的能力,制定周密计划并根据客观情况变化适时调整计划的能力以及具体组织工作的能力。预测能力是指教育者能根据一定的条件,遵循科学的程序,预见人的思想变化发展趋势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是指根据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来确立目标、规定任务、选择工作方法等的能力;计划一经制订,既要严格执行,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组织工作能力是指教育者要有组织好各种活动的能力,即善于动员和组织群众,生动活泼地开展各种活动,使这些活动具有吸引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六、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墨守成规,勇于并善于创新,不断开拓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动态的创造性的劳动,从事这一劳动的人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将其推向前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表现在具有创业者的雄心和胆略,对于实际情况有确实的了解,并据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出预见,提出新观念、新创意,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高水平发展。

七、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综合状况,它是全面素质的基础,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其心理素质的水平。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他素质之中,各种素质的提高最后又都会对心理素质产生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适应性,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1.个性应具有“多维性”。在气质上,沉着老练,敏锐机警;全面周到,果断而不武断;紧张有序,又轻松活泼。性格上,朴实诚恳、谦虚谨慎、豁达开朗、落落大方、宽容、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

2.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风度,应该胸怀博大,宽容大度,临危不惧,处惊不乱,堂堂做人,不欺不骗等。

3.善于调节情绪和心理,保持心境愉快,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情绪。

4.坚强的意志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工作自觉,自制力强,信念坚定,百折不挠,持之以恒。面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有价值、有生命力,以正确的理论去说服人,以满腔的热情、浩然的正气去感化人,使人感到可亲、可近、可敬。应该指出,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八、身体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良好身体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它包括强健的体质及构建在其基础上的耐受辛劳的体能;作为运用于教育实践的人体基本感官功能视、听、说的高度标准和长期有效;表现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敏感和充沛智能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必须集中全部精力,有时甚至废寝忘食、绞尽脑汁,需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全部的心血,这就需要强健的身体素质作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的积极意义,选择适当的方式坚持锻炼,注意保持合理的生活规律,增强保健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保证以充沛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自身自我修养的结果。组织的培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提高的外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我修养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两方面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才会得到全面的迅速的提高。

一、党和政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成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至关重要。

1.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的思想为工作对象,通过对社会成员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活动,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观念和行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具有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潜在性和周期性比较长;二是综合性和间接性突出;三是塑造性和奉献性强;四是激励性和能动性明显。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价值是通过客体的再创造体现出来的,它与其他劳动者一样,其劳动是有价值的,并不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无效劳动”。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

2.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
  要选择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事业心的同志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应通过多种途径,把定向在职、长期短期、校内校外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分批进行。一是通过党校对其进行理论、业务培训,提高其政治理论和业务管理水平;二是有计划地选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脱产到各类学校进修学习,系统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三是鼓励在职不脱产学习;四是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有的放矢地培养教育,并将其与教育者的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以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只有坚持进行培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3.关心、爱护思想政治教育者,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要正确认识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价值。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及其价值,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培养的重要前提。我们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是一种脑体兼有的综合性、奉献性的复杂劳动。具有潜在性和周期性比较长、综合性和间接性比较突出、奉献性比较强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创造的价值主要不是表现为有形的经济价值,而是表现为无形的社会价值。全社会尤其是领导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劳动的重要性、创造性、不可或缺性,肯定这种劳动的价值;在这个认识前提下,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选择、培训、物质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视同仁,必要时在某些方面给以适当倾斜。这对于稳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及其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4.加强管理,形成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纪律的手段等,在人员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晋升等方面作出明细的规定。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特别是什么样的人可以担任这个队伍中的领导者,必须要有正确的标准。其次,应严格把好考核关。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既有“软”的一面,也有“硬”的一面,对这项工作的考核应细化、量化,从德和才两方面进行考核。在考核时,应注意不同部门、职务和岗位的区别,从实际出发,制订相应的标准分别进行。使考核工作落到实处。只有把好了选人用人关,并进行有效的考核指导,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高素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修养
  自我修养即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意思。自我修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加强自我修养,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强烈事业心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修养过程,就是政治觉悟、理论知识、思想水平、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环节大致包括学习、实践、思考等。

1.刻苦学习。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终身课题,也是自我修养最实际最普遍的方法。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加快,使得社会成员的认真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讲,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是必要。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而且要努力学习其他先进的知识理论;不仅要吸取前人的成果和经验,向书本学习,向历史学习,而且要吸收当代人的智慧,向社会学习,向现实学习;不仅要从我国的知识宝库中吸取养料,而且要从外国的知识财富中吸取养料 ;不仅要刻苦钻研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有广阔的视野,有较高的素养。

2.勇于实践。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实践是素质修养的重要环节。素质修养必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进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加深领会所学的书本知识,积累新经验,吸取新知识,使之更加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自己的思想、观念、决策、方法等是否正确;也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才能显现出素质的欠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素质修养。其次,实践是素质修养的价值所在。素质修养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检验自己的素质。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素质修养是毫无意义的。

3.善于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理解、体会、改造、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积淀成自己的素质。善于思考,就要辨别知识的真伪,去伪存真。在知识体系中,真理和谬误往往是并存的,不能正确辨别它们,就不能吸取正确的知识。同时要结合实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改造,丰富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善于思考,还要求我们要注意内省,就是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经常进行自我检查,永不自满,永不停滞,不断克服不足之处,向更高的境界攀登。

复习思考题
1、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何在?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有哪些?
3、如何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阅读书目
1.江泽民:《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人民日报,1996年6月24日。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第12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第十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内容提要:本章以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结合近年来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论述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的涵义与实现方式,分析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同时根据现代管理学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内容、过程及其组织体系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它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策性强、对象广泛、层次复杂、内容丰富、随机现象多、工作难度大,必须加强领导,科学管理。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现代组织与管理理论,系统而科学地认识、探讨并掌握其内在规律,从而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与管理。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个传统和优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更加艰巨复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这项工作,各级党委要做,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每个党员都要做。”同时指出:“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求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制度。”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

一、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领导。实践证明,凡是党委和党政一把手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的单位或地方,群众的精神面貌就好,各方面的工作就能得到顺利开展。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群众思想松懈、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各项工作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1、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是党章对“党的领导”的具体规定。党的政治领导,即党对政治路线、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是党最根本的领导。它体现了党对国家政权和其他组织的方向性、全局性和本质特征的把握,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完成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必须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制定出既符合最终目标又符合阶段性任务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党同国家机关、经济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关系,把全国人民的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上来。

  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认识和解决党的建设的实际问题;去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和群众按照无产阶级世界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高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性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要保证党的思想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巩固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又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挑战,思想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保证党的思想领导。

  党的组织领导,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主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党员干部,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好党的各级领导班子;通过组织、教育和管理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使每个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党的组织工作,来保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政治和思想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和具体落实,保证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以及保证理顺党内各种关系,协调各级党组织的活动,保证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党的政治领导为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的保证。这三者辩证统一、密切联系,有机地构成了党的领导的全部内容。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也主表现为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首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地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各级党的组织通过贯彻落实党的路线,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具体政策和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其次,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细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再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确保党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第四,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2、实行党政职能分开
  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是党的领导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必须与客观斗争形势相适应。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武装斗争,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有利于统一指挥,有利于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去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民主与法律建设、国防建设等许多方面,比革命战争时期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就不必要也不可能直接管理众多的具体业务工作,而是要依法赋予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以及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相应的职责,充分发挥这些机关和组织的作用。实行党政职能分开,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是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总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做到党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促进行政机关和业务部门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出各自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只有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党组织才能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政治、思想、作风等方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后,行政业务部门必须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各级行政领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思想政治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在领导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重视并带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组织共同抓好各级行政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检查督促行政管理部门、行政业务人员做思想政治工作;健全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政权及行政组织、群众组织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后,落实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的关键,是各级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人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把它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紧抓好。第一,党委和行政领导人要经常分析和研究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情绪要求,定期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第二,党委和行政部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整个工作计划,经常检查督促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三,党政负责同志要亲自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工负责,带头去抓。特别是行政负责人要牢固树立思想教育意识,善于结合行政、业务、经营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将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第四,党委和行政部门要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人、财、物方面的保证。

3、确立和维护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离不开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如果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就无法建立,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就得不到保证。所以,确立和维护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的基本条件。革命导师历来都把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作为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环节。早在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就指出,共产党应当成为一个“独立工人政党组织”,“并且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这是革命导师第一次论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问题。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坚持和运用这个思想并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问题,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因此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成为“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内考验过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政治核心。这不仅是由党的性质和执政地位决定的,也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逐步形成和巩固的。


  党的政治核心作用是通过中央、地方、基层三级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出来的。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基础。如果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不到保证,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领导就得不到落实,全党的政治核心地位就会落空。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组织概念,它要求党的组织要把握好本地区、本单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治方向,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其实质就是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研究、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作出相应的决定和部署,对党员干部提出明确的要求,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在本地区、本单位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第二,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和部署,指导和帮助开展生产经营、行政管理和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全面发展。第三,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分工共同做好干部的教育、培养、考察、监督、选拔、管理等工作,切实管理好党员领导干部,把好用人关。第四,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威信和战斗力。同时,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人翁作用;领导和关心共青团的工作和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团结、教育和组织青年方面的独特作用。第五,基层党组织对本单位的长远发展规划、重大业务活动、工资奖金分配原则等关系到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要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决策。要积极协调单位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支持行政负责人搞好业务和行政工作,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证业务任务的完成。

4、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是党对群众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所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的重要保证。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表现为保证监督作用。所谓保证监督作用,主要是指党的基层组织在本单位与生产、行政部门的关系上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党的基层组织只对本单位生产任务和业务工作的全面完成起保证监督作用,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行政负责人充分行使职权。也就是保证监督本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行政部门的指令,全面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保证和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党纪国法,遵守国家的财经纪律和人事制度;保证监督党员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表现为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所谓先锋模范作用,即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每个共产党员必须要有强烈的党员意识,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成为群众的榜样和表率。每个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和日常完成各项艰巨任务的过程中,面对任何困难都不动摇、不退缩,勇往直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共产党员生活在人民群众之间,和广大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要积极主动地宣传、解释党的方针政策和决议,使群众理解并自觉执行,同时要随时了解群众的要求、愿望和思想情绪,及时向党组织反映,使党能够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更好地为群众谋利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突出表现,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是指领导系统上下左右之间的权利划分,以及实施领导职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一个好的领导体制,可以为领导者和领导集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反之,不仅会压抑其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而且还可能使良好的愿望走向反面。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必须有一定的领导体制作保证。

1、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革命战争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调动了各方面力量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对执政条件下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党内,主要通过党的组织、宣传部门和党支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在地方,主要通过各行各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实现对本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在军队,主要通过各级政治部(处)实现对全军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在国民教育系统,主要通过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对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在企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是通过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实现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等等,基本适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经过了一个十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以高等学校为例,建国初期,高等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全面负责。当时,学校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政治辅导处,负责实施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校长负责领导政治辅导处的工作,并向各院系派出学生政治辅导员。随着党的组织在高等学校公开化和学校党委的建立,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但学校党组织与行政之间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由校长负责。党的“八大”以后,我国各条战线基层单位的领导体制都按照党章新的规定开始着手调整,高等学校从1958年9月起逐步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代替了学校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当时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但由于在教育思想上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政治内容,简单地将政治运动、政治活动等同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党委领导并直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造成学校行政管理、教学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文化大革命中,受“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等极“左”思潮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名义上被过分强调,实际上被架空,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都遭到了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学校逐步恢复了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领导体制,并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进行过一些新的探索,但这个时期领导体制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真正改变。1994年,中央指出:“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这是对建国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建设经验的总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的改革确立了明确的方向。我国其他战线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与高等学校基本相同的过程。回顾这一过程,一些基本的经验值得我们记取。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领导体制应与各条战线所实行的领导体制相一致,不可能也不必要另搞一套,但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地位必须坚持。其次,必须强调党政同心协力,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只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青妇共同努力,各部门密切协作,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实抓好。第三,必须坚持建设一支少而精的高素质的专职政工干部队伍,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的科学化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在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许多新情况。这些新变化、新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领导体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显示出很强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政治性质与市场经济共同规律的有机统一体。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起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把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落到实处。这样一种领导体制,确立了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强调了党政领导同心协力共担思想政治教育重担,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单位领导体制改革的新情况,有利于保证行政负责人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肯定了党、政、工、团等各种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群众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群策群力搞好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的组织必须认真地担负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责任。这些职责主要是:主持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重要制度,并组织实施;参与本地区、本单位重大问题的决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抓好各级行政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支持行政领导行使职权,动员广大群众完成改革和生产经营等各项任务;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掌握思想动态,发动党员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政工队伍建设。

  实践证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必须坚持如下基本要求:
第一,党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负主要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主要在这个地区和部门的党组织。各级党委,首先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精心指导,督促检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有些需要各方面配合的工作,党委要统一研究,统一部署,协调行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这就指明了党组织和党政主要领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中的重要地位与责任。

第二,充分发挥行政、生产和业务部门的作用。生产业务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基本实践活动。许多思想问题,也是由于生产业务中的矛盾引起并在生产和完成业务工作的过程中发生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许多思想问题,仅靠说服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借助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措施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必须强调思想教育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这就要求生产和业务管理干部自觉担当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认真协调党委各部门和群众组织的作用。毛泽东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0页。)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各级党的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都形成了自己做思想工作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委要把这些力量统一调动起来,加强领导,协调步伐,使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网络。

第四,牢记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和动员广大群众都来做思想教育工作。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群众中的骨干,生活在群众之中,最熟悉群众的情况,最了解群众的思想。依靠他们,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博,迅速而有效地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通过他们,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政策,群众更易接受,可以更广泛地对群众起到教育和动员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与管理者,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调控和评价,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功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只有运用现代管理学原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科学总结过去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活力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内容、畅通高效的管理过程、充满活力的管理组织体系,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良好的机能状态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良好的精神状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顺利地完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任务的体现和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任务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来落实。这些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和队伍管理。

1、目标管理
  思想教育的目标是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就确立的希望达到并争取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实施教育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核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首要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管理。

2、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一项基本的管理活动。人们为了把目标变成现实,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就是计划。它包括对事项的叙述、目标和指标的排列、所采取手段的选择,以及进度的规定等等。计划是将目标具体化,变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定后,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计划管理要抓住以下几点:

(1)计划的内容。在管理学理论中,计划的内容常用六个“W”来表示:Why—为什么做?原因与目的。 What—做什么?活动与内容。 Who—谁去做?人员。 Where—在什么地方做?地点。 When—在什么时间做?时间。 How—怎样做?手段和安排。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要做到全面、详尽,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的阐述,还要有实施的途径、方法及管理措施;不仅要明确计划实施的主体(机构与人员),还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在时间进程上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学校德育计划中提出了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重点,那么计划还应提出在舆论宣传、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共青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及操行评定等多种途径中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同时,对这些工作的具体推进应分解到每个月的活动安排中,这样,计划才便于执行和检查。

(2)计划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因此总是要现实地、分层次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计划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领导决策者在科学决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在时间和资源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保证;职能部门则应着重于制定完成计划的各种操作规程、工作方法和时间安排;基层单位则应以职能部门的计划为指导,根据本单位的具体实际提出实施细则,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落实到基层。

(3)计划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制定以后,如何实施,也是计划管理的内容。首先,计划主体要按计划要求组织好人力、物力,保证必要的时间,按计划开展工作。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部门必须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阶段、分项目进行抽查,做到执行一部分,检查一部分,随时执行,随时检查,随时分析并做好统计记录。对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帮助解决实施中的具体困难。当发现计划需要调整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斟酌、科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实施检查是保证计划得以实现的重要步骤,因此也是计划管理的重要一环。

3、规范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涉及、应用的准则、规则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管理主要是制定与运用纪律与行政管理制度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工作任务的完成。通过制定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增强大家的责任感;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克服管理中的随意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规范主要包括:


(1)岗位职责。岗位职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和专职人员所担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包括任务、职权范围及工作方式的规定。通过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可以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分明,避免工作中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益。

(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对日常思想教育内容、形式的规定,如政治学习、党团组织生活 、班组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学雷锋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升旗仪式、成人仪式教育等。这些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和形式,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制度,按章执行,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证。

(3)管理制度。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的目的也是教育。真正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以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作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生活管理、行为管理、纪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与规定,也包括奖励和处罚制度。正确运用奖惩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通过评比、奖励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可以倡导新风与正气,提高本单位、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严肃处罚违反纪律和有关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以起到震慑、警示的作用。

(4)工作制度。工作制度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和人员的常规工作和工作方式进行的统一的规范要求,主要包括:会议制度、请示汇报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是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正常运转的制度保证。

4、队伍管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组织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首先是各级党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同时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加强政工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1)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党性、政策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它需要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的,具有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专门人才作为骨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课题,需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人员集中较多的精力去探索、去研究,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理论家。他们既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又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骨干力量。同时,还要建设一支兼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组织和发动更多的人一起来做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形成以专职政工人员为骨干、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局面。

(2)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和管理,重点是要不断提高政工干部的素质。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这里所谓“人格的力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提高政工队伍素质,首先要确保在政治上过硬,能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能以身作则,积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提高政工队伍素质,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实践锻炼和自我提高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3)各级党委要采取措施,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各级党委要将其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组织实施。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这支队伍;要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的规定,配足、配强专职政工人员;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肃纪律,严格管理,维护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良好的整体形象。当前,还要特别注意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在业务上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确保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后继有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相互结合形成一定的运行机制,发挥出管理的效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决策形成过程、决策执行过程和总结反馈过程。

1、决策形成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担负着计划、部署、指挥的重任,一般由党委和行政首长负责。党委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责任,要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和本地区、本单位群众的思想实际,经常性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行政首长要根据这些任务要求,组织力量进行科学决策,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一般问题的决策,可由主管领导在职能部门提出的方案中进行比较,作出选择。重大问题的决策,则应将决策的依据、过程和可供选择方案的利弊向党委会或行政办公会汇报,由有关会议作出最后决策。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单位,要充分发挥其在决策中的作用。因为组成这些机构的人员来自各个方面,掌握信息全面,能够从各自的角度对方案进行利弊及可行性分析,有利于作出最优化的选择。这些人员和各自的工作部门担负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增强对所作决策的认同感,有利于决策的执行与实施。

2、决策执行过程
  决策的执行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执行得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不会中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实践证明,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建立高效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执行机制,能够较好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执行。

  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执行机制,就是要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去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实施。要通过确立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级部门和责任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统一的目标之下,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定量化,从而较好地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全面推行目标管理,首先就是要把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分解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内部各个工作机构和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上,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体系,使各部门和全体人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能自觉根据各自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执行机制,要与各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要通过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工资分配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调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项目采取倾斜措施,必要时还要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以保证决策的顺利执行。

3.总结反馈过程
  总结反馈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关系到前一个过程的升华,又关系到对下一个过程的指导。总结反馈的任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找出成绩和差距、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系统,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督导机制,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使其从经验型逐步转变为科学型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现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是决策指挥系统正确指挥、科学领导的保证。没有足够、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就难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重点之一。要通过强化信息反馈系统,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督导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实到基层,渗透到生产、教学、管理、经营、服务等环节中。

  为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应当有专门的机构,如政策研究室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负责处理来自各方面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这些负责信息处理的部门,要运用多种形式,如调查表、座谈会、工作汇报、量化评估等,收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要有发达的信息采集渠道,除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内建立信息上报的反馈路径外,还可以聘请信息员搜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信息工作的领导,使之成为重要的信息反馈途径。通过对信息的分析,预测人们思想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计划。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基层工作的成效上,体现在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的变化上。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核和各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也是加强信息反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办法。随着各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完善的工作考评办法将作为提高管理效能、促进管理科学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作为各单位整体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中去。通过人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测评和各单位工作的考核,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单位的落实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从而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调整或重新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政策和工作计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

三、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组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是以一定的组织体系为基础的。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国各地、各条战线、各个单位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但是,有些地方和单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运转效果难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需要加以改进、优化。建立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就是要按照整体性、层次性、高效性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机构和专职队伍,以及群众性思想教育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他们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

1.整体性要求
  所谓整体性,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个大的育人系统,按照系统工程建设的原则和要求来规划、设计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内部结构。比如,在高等学校,根据全员育人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少数部门和少数人的事,学校的教职工都应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职能分工,系统考虑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系统,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完成育人任务。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着眼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努力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因此,企业党组织要统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政工机构,行政业务部门也要结合自己的业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职工思想教育。

  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根据工作的需要,设置适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机构和岗位是必要的,但必须按照整体性原则的要求作好规划。机构的设立和岗位的设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必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应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内部机构,这种调整应考虑是否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整体效益。


2.层次性要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中,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所担负的责任与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内部结构应是一个层次化的结构。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应按照三个层次来建设,即领导决策层、管理协调层和基础执行层。领导决策层即党委和行政班子。党委的职能侧重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目标。行政班子则要按党委所规定的任务,结合业务工作,进行具体的规划与决策,指导管理协调层和基础执行层的活动。管理协调层是指单位党政机关有关的职能部门,其职能作用是承上启下,侧重于按照决策层的要求,从各自的工作途径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对基层单位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起到协调、调控的作用。基础执行层是各基层单位的党、政、工、团等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基础部分。该层次在领导决策层和管理协调层的指挥下,直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目标得以完成和实现。值得指出的是,基础执行层本身又可相对分为不同的层次,他们在贯彻落实上级布置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时实际上要发挥领导、协调等多重作用。

3.高效性要求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应按照高效性原则来建设。
(1)专职队伍要精简。在能够完成计划、实现目标的大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构与 专职人员要尽量精简,适应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需要。从广泛意义上说,任何一个工作部门及其成员,都会对与其发生联系的人产生某种思想、道德的影响,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因此,按照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原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是可行的。要使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必须建立明晰的岗位职责,而且每个岗位的责任也要最大限度地充实、饱满。只有做到组织结构简单,岗位职责明确,才能避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和多头领导,克服政出多门、互相扯皮、抵销力量的弊端,产生高效率。

(2)组织体系要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社会及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管理能够有效,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和人员间的协调与合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外的其他机构、人员间的协调与合作,都有直接关系。对内对外协调性好的组织结构,必然有助于体制内部各成员的相互合作,有助于各种力量凝聚成一股合力,产生合力大于各个分力之和的整体效果;有助于得到支持与理解,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在进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更应注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结构,注意协调好各种关系。比如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支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原则,处理好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与董事会、股东代表大会、监事会的关系,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有效结合的工作方式。要通过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如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使生产经营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和党委组织、宣传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调关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相互配合,积极工作,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复习思考题
1、党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的含义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
2、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阅读书目
1.《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摘要》,第8部分,学习出版社,1997年版。
3.张蔚萍、张列军编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第10章,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
4.张耀灿主编:《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第12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龚海泉主编:《当代大学德育史论》第10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张耀灿、陈万柏等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