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斯特空气能报价:争议药家鑫杀人案不能逾越人性底线 - 云南第一博·昆明记者·温星 -- 腾讯博客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21:12
 争议药家鑫杀人案不能逾越人性底线         药家鑫杀人案天下皆知。去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21岁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伤26岁女工张妙,当他见到张在记车牌,遂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连捅8刀致其死亡。药在逃逸中又撞伤其他行人,警方三日后将其捉拿归案。今年3月23日,药家鑫被诉以故意杀人罪在西安中级法院受审,律师以激情杀人为其辩护,法庭将择日宣判。与此同时,法庭内外的舆论纷争漫卷网络。

  盘桓在药家鑫案上的舆论大致分成黑白两种:一是谴责药家鑫手段残忍,明确希望判处他死刑;二是从成长经历、犯罪心理上寻找理由,虽在量刑上没有明确说法,实则暗藏辩护性质。分别赞成两种相反舆论的人遍及律师界、新闻界、教育界等,人群无法划分出清晰界线。而在舆论的辩论之外,还衍生出其他议题,最明显的是死刑存废问题,这么多立场和观点异常喧哗。

  有法学家善意提醒,在终审判决之前,注意维护司法独立性,可声讨药家鑫的舆论声势丝毫不减。细察起来,倒药舆论并非要干涉法官判断,而是源于一种历久弥新的不放心,或者说现实担忧。正是这种担忧凝聚起谴责药家鑫的人群,也让他们占据了道德高地。这部分舆论不必引用复杂的法条,只需整理散失的杀人案细节,让它们重新进入传播流程,进而论战于其他观点。

  谴责药家鑫的舆论强度不是被自身抬高的,而是在抗辩那些同情乃至支持药家鑫的舆论中实现的。最早的舆论相激发生在央视报道后。CCTV的《新闻1+1》栏目被批报道不平衡,以药家鑫的哭诉为主,慨叹他的青春人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则在节目中从“成长历程”分析杀人动机,这与药家鑫最初交代“怕撞到农村人,特别难缠”的动机相逆。

  央视的不平衡报道和李玫瑾的偏向式阐释迅速成为靶子,反击和辩解的声音混战在一起,表面上争的是专业操守问题,实质上争的是人性美丑。等到同门师妹李颖力挺药家鑫,在博客上说“我要是他,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就将此前一直在发酵的舆论之争导向白热化,同时,更将药家鑫沉沦、张妙被杀的原因引向社会弊病与教育症结。舆论胶着于宏大命题,某些假设须谨慎求证。

  声讨药家鑫的舆论,坚持人性恶的观点严厉抨击;护卫药家鑫的,则用人性弱点委婉回复。前者痛心于人性泯灭,痛陈人性失落,担忧人性极恶却得不到法律惩罚;而后者则被认为以人性为名义做幕后交易,搞出混淆视听的小动作。这就是人性现实,它并非所有人都认可的价值。忽略人性的学校教育、扭曲人性的社会关系,人性太容易被抛弃,这是比杀人更可怕的现实。

  在张妙被杀一案中,人性不是空泛而是具体的。它是药家鑫连刺8刀时的疼痛,是她遗于世间的丈夫王辉和两岁小儿。也有主张宽容的议论,可在如此局促的人性现实前,人性很尴尬,它找不到救赎之道。药家鑫校友、同学和邻居联名签署请愿书,不作为证据呈送法庭以及王辉,请求给药一个生还机会。王辉坚辞不受,舆论激赏之,从而将维护人性与伸张正义等同起来。

  统观药家鑫案的舆论反响,同样能见到反思和忏悔的匮乏。它们有可能被仇恨或敌视所遮蔽,也可能因为虚与委蛇而被掏空内容。如果仅仅以辩论的立场来看待药家鑫案,不去理解它指向的那些现实寓言,本来可信赖的东西或许一再错失成长机会。如此,人性萎缩而各种信仰不张,人到底是为人还是徒具人形的兽,只怕难以抗拒、难以分辨。这是最坏的情形,能够避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