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12月份天气预报:精神守望——“文化苏州”内涵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53:56

精神守望——“文化苏州”内涵解析


一个人有人格魅力,一座城市也有城格魅力。人格魅力在于这个人崇尚真、向往美、追求善所修炼出来的精神气质;而城格魅力则体现在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风貌、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

城格魅力的精髓是人文精神。在制度层面,这种人文精神往往衍化为一种理念和风范;在技术及其产品层面,它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的反映;在物质层面,它表现为一座城市的整体建筑式样和综合风貌;在日常生活层面,却又展现了一座城市的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总之,它物化为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渗透到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市民人际交往的角角落落。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一致、共享美好的高尚心灵和完美德行,是“文化苏州”的特殊魅力所在。自古以来,历代苏州人都注重内修外引、自我完善;保持上承下启、与时俱进,铸就了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以其奇妙和强劲的张力,透过表层,向外衍化,使“文化苏州”栩栩如生,令人刮目相看。

天下之大,但谁也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其实,每一座城市也都拥有着自己的人文精神,散发出那特别而唯一的芬芳与气息。

上海是开放的。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开放的海派文化共同铸就了大上海的繁荣和发展。外滩是开放的长廊,高档大气的西洋建筑群尽显“万国化”的花样年华;石库门也是开放的象征,那青砖漆门上已然飘舞着欧陆之风。尤其那些居住在上海的市民,有85%源自国内各地,近30万外国人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从而揭示了上海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的文化特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武汉是随意的。她不俗不雅,不前卫也不古朴。面对这种尴尬状况,说“九省通衢”是由衷的赞美,说“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却也是实实在在的批评。这就是武汉,这就是被人们说成是“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武汉人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性格和命运。

成都是悠闲的。一年成市,三年成都。成都不怕别人议论与说笑,她的文化个性就在于“吃点麻辣烫、摆点龙门阵、喝点盖碗茶、打点小麻将”的悠闲与自得。据一项调查,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成都人平均起床时间是最晚的,在街巷中步行的速度是最慢的,茶馆的营业时间是最长的,中老年人都过着提鸟笼、哼川腔、穿板子鞋、迈八字步的休闲生活,而年轻人的休闲项目就更多,泡茶馆、搓麻将、洗桑拿,更是无所不在。

而苏州则是文化的。苏州之所以成为 “文化苏州”,是因为这座城市所拥有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不拥有的人文精神,享有独树一帜的城格魅力——人文精神守望者的形象。

人文精神的“守”,是继承、巩固和呵护;人文精神的“望”,是祈盼、融合和创造。“文化苏州”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守望者的形象是最恰当不过了。它历经风雨,穿越岁月,怀有着包容的胸襟,拥有了扬弃的品格。它既守得住,延续千年文脉,保持一种真我的本色和风采;又望得远,迎接百川归海,吸纳多元文化的精华和真谛。

苏州人文精神衍化在城市风貌和建筑形态上的守与望,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衍化在物质与非物质产品上的守与望,就是率真与刻意的结合;它衍化在市民态度和生活方式上的守与望,就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它们是矛盾的,却又是统一的;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锋芒毕露,却在城市深处表现得如此的亲昵体贴、那般的亲密无间;它们因为矛盾着而产生了永不停息的前进动力,又因为统一着而凝成了“文化苏州”古老而悠长的历史编年。

文化首先是感性的产物,苏州首先是一座感性的城市。在许多人的眼睛里,“苏州”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一提到苏州,人们就会立刻想到城内水巷纵横、小桥众多,城外河道成网、湖荡棋布。无论是城里城外,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湖光山色,都是一样的柔美多姿,令人动情,发人寄兴。于是,在这一方感性十足的水土上,历代文人墨客踪迹到处可见。他们或远道而来,寻找一时的灵感;或长居此地,享受一生的陶醉。他们或各擅其胜,描写丹青;或各抒胸臆,遣词造句。他们或因风起太湖而伤感,或因月上东山而遣怀;或因《水乡双桥》的动人色彩而惊动世界,或因《溪山红树》的悠远古意而留传千秋。他们抒写出多少首诗词篇章,留下了多少回低吟浅唱,既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的灿然若霞,又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沉静如练;既有“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别样风情,也有“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的壮美画卷。苏州就是一首首感性的诗、一幅幅感性的画,是一首首诗吟成的城市,是一幅幅画绘成的城市。

但在那些真正了解苏州城市形态、熟知苏州城市风貌的人的心目中,苏州更应该称得上是一座理性之城。

文化虽是感性的,却也要历经理性的思考和锤炼。感性是苏州人文精神的外表,理性则是苏州人文精神的内核。风雨中,黑白灰的色彩让人如此沉静;水云间,淡素雅的容颜也十分地令人安心。古建筑周边控制高度,是为后人留下一块畅想的天地;古城镇格局保护肌理,是为历史记下一笔殷实的回忆。这些都缘自于苏州人理性的文化精神。

文化的感性与理性精神的统一是苏州古城的生命。多少年来,世代苏州人积极挖掘吴文化宝藏,感性地探索吴文化内核所特有的神韵、品位、风格,并理性地运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各个领域,使得这座城市走过了2500多年的沧桑,依然是那样地光彩照人,美丽如初。当年伍子胥接受了吴王授予的“立城郭”重任之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精心规划布局谋篇,这是何等的理性之举。其核心主要表现在:1、古城建在一个“龟背”之上,四周低中间高,不易被水淹没;2、阖闾大城,却不求最大,而追求最佳,面积14平方公里;3、双棋盘城市格局,河街成网,水陆并行,易于临河而居,便于交通和买卖。这不仅在当时很有其实用价值,还惠及到后世之人,这正是苏州古城历经千年而城址不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性以情为重,理性以人为本。时代经风历雨,生活日新月异。现在的苏州城市建设依然秉承理性之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体两翼”的开发格局创造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之壮举;“九通一平”的工业园区的建设规划也开启了中国城市规划之先河。近年来,苏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城市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既有相对宏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又有比较具体的都市区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既有全市范围内的生产力布局规划,又有沿江、沿线、沿沪、沿湖等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这些以人为本的理性行为和科学举措,有力地促进苏州这座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玩和欣赏苏州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扑面而来的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它们共同取向于一种率真的性情和自然的韵味。

苏州园林甲天下。古典园林是苏州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代表,它是文人性情之作,也是法乎自然之作,它所追求的意蕴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著名古建筑学家和园林艺术家陈从周说过,“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这句话道尽了苏州自然山水与园林风光的渊源关系和无尽的妙处。置身于苏州任何一座园林,它所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既让你不出园门而得到畅游自然之胸襟和情怀,又丰富了人们用艺术的眼光认识大自然、亲和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之情趣。

到苏州不能不去园林,然到园林却不能不看盆景。苏州的盆景恰似自然风光的写真,又如苏州园林的缩影,被誉为我国盆景派系的一朵奇葩。树桩盆景也好,苍健蟠曲的枯干虬枝上只生着青葱的几片叶子,便生意盎然起来;山石盆景也罢,拳石即成峰,再配置些许花草树竹、人物亭榭,一片大自然的风光就跃然于眼前。

园林营造人工之自然,盆景追求自然之人工,但它们又都是精心刻意的文化创造。应该说,“文化苏州”的精神内涵体现在众多的物质与非物质产品上,给人留下的精细秀美的印象更是让人难以磨灭。它们看上去是率性而为,却一个个都是呕心沥血、艰苦卓绝之作,所体现出来的率真与精心、自然与刻意相统一的文化精神,便清清白白、一览无余了。

除园林、盆景外,苏州美食、刺绣、雕刻、书法、绘画、戏剧、古塔、古桥等都独树一帜,自成一体,以“苏派”而享誉天下,这些产品都以精工细作、精致文雅、精心刻意、精益求精为创作的最高精神境界。苏式菜肴、糕点,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具有精密细致的文化特色;苏绣是全国四大名绣之一,亦以针线细密、构思精巧而著称于世,人称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细者为之”;苏州制扇种类繁多,做工精巧,不仅盛夏可以拂暑,更是艺术佳品,在明清时期就誉满全国;昆曲是百戏之祖,其旋律之悠扬舒缓、唱腔之圆润流转,都是其他数百种地方戏曲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苏州的玉雕有“鬼斧神工”之称,  缂丝也以工艺精细而见长,“吴装最善,它处无及”的苏裱,形态生动逼真的虎丘泥人,高雅精绝的苏式家具,玲珑剔透的红木小件和细巧精美的小摆设,以及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等,无不以率真之表和精致之里的完善结合,以自然之形和刻意之态的完美统一,一直到今天依然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

桃花坞年画也是苏州一个极富特色的文化品牌。《一团和气》是桃花坞年画的一个代表作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把苏州人比喻成《一团和气》上的那个胖子,虽在形体上差距十万八千里,但在内心深处、在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上却是异常地完美和谐。外在的形体是艺术家的合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内在的和气才是艺术真实和伟大的生命。要不然,这个手执“一团和气”四个大字的胖胖的人物,何以在苏州召开的二十八届世遗会期间,脱颖而出,摇身一变,从而堂堂正正地成为苏州迎接国际友人的形象代言人呢?

苏州人有其保守和继承的一面,其实那是每一种文化都有的自尊心和自重感。但苏州人更有其开放与创新的一面,苏州文化历史之源远流长则非常贴切地说明了这一点及其重要性。苏州人既尊重自己的文化,又友善地包容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既在继承传统中有所发扬,又在融合中重和去同、开拓创新。在苏州,儒家文化是主流,但也有千年玄妙观道教文化,有西园寺、寒山寺等佛教文化,有兵法文化,有伊斯兰文化,还有来自更远的异域他国的天主教文化;在苏州,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但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已有51个民族的人在苏州安家落户,其中回、蒙、维吾尔、满、苗族人数成千上万。这些非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大家在一起相敬如宾、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给苏州这座城市及其文化增添了五彩缤纷的多元颜色和多样内容。自古至今,苏州人和苏州文化始终遵循着包容与融合的方向与路标,走的是一条开放与创新的康衢大道。

最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特别注意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继承和大力发扬苏州传统文化中优秀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现、发掘在外来文化中与时代同步合拍的精神状态。在乡镇企业崛起的年代,创造并弘扬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在开发区经济兴起的年代,创造并弘扬了“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昆山之路”;在国际资本加速汇聚苏州的年代,又创造并弘扬了“引商、安商、富商、留商”的“亲商理念”。这就是苏州人通过艰苦的实践过程而得到的“三大法宝”,为从历史承接而来的苏州文化精神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新时期苏州文化精神的自觉行动。

如今,在苏州84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50万外来务工人员在这儿创业,有一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这儿发展。苏州都以其宽大的胸怀迎接着他们的到来,尊重着他们的生活,接受着他们的创造。苏州还与意大利、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威尼斯市、池田市等30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和姐妹城市关系,从而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团和气”、笑逐颜开的个性风采,进一步成就了守望和谐、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苏州的人文精神是感性与理性、率真与刻意、继承与创新的融会贯通,是守与望的辩证统一。

时间巨人的步伐铿锵有力,它由远及近,又由近而远。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城市竞争的世纪,也是一个文化竞争的世纪。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市民的多元,苏州人文精神的发扬又一次来到了关键的节点,又一次攀上了一座高高的守望之塔。如何使更多的外来文化的优秀理念融入苏州,如何让本土文化的优秀精神更好地渗透到“新苏州人”中,这座美丽的东方水城在继承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如何守、如何望、如何推陈、如何出新,机遇共挑战,任重而道远。

一个城市的体验与经历,直接塑造出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而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将决定着一个城市的走向和未来。不论是本土的“老苏州”,不论是刚报到的“新苏州”,也不论是不远万里而来到中国的“洋苏州”,大家沐风浴雨、同甘共苦、齐心协办,共同守望苏州的人文精神,“文化苏州”才更具魅力。